當前位置:首頁 » 激光切割 » 什麼是玉器上的線切割痕跡

什麼是玉器上的線切割痕跡

發布時間: 2021-02-23 14:10:32

Ⅰ 怎樣鑒別玉石的真假

識別古玉主要具備幾方面的知識,首先要了解歷代玉器的紋飾。這就需要到博物館去觀摩展品,還要經常翻看有關的玉器圖冊,看多了你就會感到歷代玉器的特點是不同的,它們按照不同的時代分成了不同的類型。你觀察的越仔細,掌握的時代特徵越多,你的識別能力就越強。如果一件原本屬於商代器型的玉器,紋飾卻帶有某些戰國紋飾特徵,那麼這件玉器或者屬於舊玉後改,或是後來的仿古製品。如果你判定了這件玉器是仿古做的假古玉,你還可以判斷它的製造年代。一般來說仿商代玉器出現的很晚,多是清代晚期的作品。 第二,要了解歷代玉器的形狀特點。這是因為許多玉器的形狀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漢代的玉杯多呈現細高筒狀,而唐代的玉杯矮而闊,與漢代風格截然不同。到了宋代,杯形又發生了變化。往往通過一件玉器的形狀特點就能判斷它是哪個時代的作品。對於古玉形狀特點的了解越深入,你的古玉識別能力就越強。例如,目前的舊貨市場上常能看到仿製的商代玉戈,這些玉戈在形狀上與商代作品差不多,又進行了做舊處理,但這些作品往往較商代玉戈厚,戈上的脊線又無商代作品特徵,據此可識別為仿品。 第三,要了解各時代玉器的加工特徵。這些特徵主要表現在開片、鑽孔、紋飾雕琢和表面光澤處理幾方面。在新石器時代,玉器製造中就已出現了線切割技術,玉器上往往留有線切割痕跡。如果在一件玉器上發現有線切割痕,這件玉器的時代就可初步確定新石器時代。古代玉器以有孔者為多,鑽孔技術又隨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商代以前的玉器,孔徑變化很大,或兩端直徑大、中部小,或一端大,一端小,這類孔在近代仿古玉中也曾出現,但在孔的形狀、內壁光澤上與古玉不同。周代之後某些玉器的鑽孔也有特徵,但差別細微,須經仔細觀察才能識別。在紋飾雕琢方式和表面光澤處理上,歷代玉器也有所不同。例如戰國、明代、清代的許多玉器上都還有玻璃光澤,但戰國的玉器顯得光澤含蘊;明代的玉器光亮而剛硬;清代的玉器則顯得滑軟。 第四是要識別新玉與舊玉。識別玉的新舊一方面要看它製造時的刀工(砣痕),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蝕情況,看玉色。一件古玉器除了玉材本身的顏色外,還可能有其它顏色,這主是盤色和沁色。盤色是玉器在手中盤磨所產生的顏色變化,這種顏色主要出現於傳世玉器。一些玉器製成後,沒有經過土中埋藏,在傳世過程中長期經人盤摸,色澤會產生變化,有人稱之為"熟"、"熟坑"等。有一些玉器經埋藏產生色變後又經盤摸,也會成為"熟坑"玉。 玉器的沁色經埋藏後產生顏色變化,這種變化很復雜,有些玉器上有,有些玉器上沒有;有些玉器全部受沁變色,有些玉器則局部變色;有些我們已知道它是受何種物質所沁產生的色變,有些則很不明確。古人對玉的沁色有許多稱呼。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有紅如血者謂之血玉,古人又謂之屍古……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價低,嘗見菜玉連環上儼然黃土一重,並洗不去,此古土也。"古人有古玉十三彩之說,清陳性《玉紀》記玉古色有硃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等,另外還有許多有關玉色的說法。 我們能見到的古玉沁色很多,主要有黑色,稱為水銀沁;綠色,稱為銅沁;赭褐色,稱為鐵銹沁;白色如霧,稱為水沁;暗黃色,稱為土沁。經觀察,銅沁、鐵銹沁、水沁、土沁確與銅、鐵、水、土有關,是受銅、鐵、水、土侵蝕所造成的。 玉器人工染色的歷史很長,古人染玉主要是彌補玉質本色的不足,使玉更有光彩。隨著古玉收藏者的增多和古玉市場的擴大,染玉成了仿製古玉、製造假古董的重要方法。各時期的染玉做舊方法不同,所染出的玉色也不同。染玉做舊在清代前、後可分為三個階段。熟悉玉色和染色的人往往一看玉上的染色就能對作品的製造年代有一個大致的判斷。目前對清代之前玉器的做舊染色,我們知道的並不完全,而清代的仿古作品,北京故宮及台北故宮都有一定的收藏,只要常看展品就可了解它們的特點。近現代製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時做得很象,但總是有區別。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主,它的顏色同我們所知道的標准作品顏色不一樣,那就要認真分析這種顏色是我們所未知的古玉泌色,還是人工做舊,以此來判斷作品的新舊。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古玉鑒別的書籍,如果有興趣建議可以買來看看,裡面介紹的方法很詳細。還有樓上提供的網站,都可以作為參考。不過說實話,要想通過看書上網的方法就學會鑒別玉器,是有點不現實的,關鍵還是要多接觸些真品,積累手感和實戰經驗,找相關專家學習一些技巧

Ⅱ 通過工痕鑒定一件玉器的新老,這種方法可行嗎

利益的驅使,會攢動人性。人性趨利,而古玩收藏又屬於暴利行業,所以收藏行里便會生出很多幺蛾子,而造假做舊就是這些幺蛾子中最大的一隻。就古玉造假而言,造假者無非是通過還原古人的制玉技藝、利用現代科技假造沁色等手法來實現。關於沁色造假我們已將講過,所以在此不多贅述。今天我們就從還原古人制玉技藝即工痕方面來講解。

先秦時期玉鹿

總之,古玉工痕的鑒定需要研究者仔細的去品鑒。在其學習工程中沒有任何捷徑,只能通過一點一滴的悟才能慢慢成長!

Ⅲ 凡是真玉上面都劃不上痕跡嗎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寬泛,先來梳理一下

玉上面能不能被劃傷痕跡,首先得看用什麼東西來劃,如果是硬度比玉低的當然不能在玉上劃出痕跡來,反而劃玉的材料會被磨損,反之,只要是比玉硬度高的東西,刻畫玉,都能在玉上劃出痕跡來。

這個看下主流玉種的硬度表

舉個例子,如果用普通鋼刀(莫氏硬度5左右)刻劃和田玉(莫氏硬度6-6.5左右),是不能夠在玉上刻出痕跡的,用力刻劃反而會有鋼屑留在玉的表面。

所以用東西刻劃玉不能作為玉的鑒定標准。

Ⅳ 這是什麼玉質

這是什麼玉質?好的預制唄肯定是價值連城的啊啊

Ⅳ 挑選玉,怎樣分辨真假、優劣啊

翡來翠玉真假識別方法

一、緬自甸玉又稱翡翠玉,曾在我國的清末民初風行一時:如清朝內務府大臣榮祿的一隻翠玉翎管,價值黃金13000兩。30年代中期,北京翡翠大王鐵玉亭有一副手鐲,以40000銀元賣給了上海的杜月笙。由於緬甸翡翠玉硬度高〈也稱水種〉,光潔明亮。且好的翡翠顏色既鮮亮又平和,有很高的保值和收藏價值,故而稱為「玉中之王」。被很多愛玉、佩玉的人所喜愛。日本、紐西蘭還把翡翠做為本國的「國石」。由於翡翠玉產在緊鄰中國的頃甸,且大部分成品在中國加工的特殊地緣關系,加之中國人對翡翠玉的特別偏愛,西方國家也普遍認為翡翠是中國的「國玉 」。
二、緬甸翡翠玉的顏色。

Ⅵ 玉石鑒別

主要看 硬度 比重 光潔度 潤感(簡潔而明了!保證正確!一位古玉高手留言)

Ⅶ 玉器的線切割痕跡

如果是高古玉是有切割痕跡的因該工具落後

Ⅷ 怎麼鑒別玉石的真假麻煩說的詳細點

識別古玉主要具備幾方面的知識,首先要了解歷代玉器的紋飾。這就需要到博物館去觀摩展品,還要經常翻看有關的玉器圖冊,看多了你就會感到歷代玉器的特點是不同的,它們按照不同的時代分成了不同的類型。你觀察的越仔細,掌握的時代特徵越多,你的識別能力就越強。如果一件原本屬於商代器型的玉器,紋飾卻帶有某些戰國紋飾特徵,那麼這件玉器或者屬於舊玉後改,或是後來的仿古製品。如果你判定了這件玉器是仿古做的假古玉,你還可以判斷它的製造年代。一般來說仿商代玉器出現的很晚,多是清代晚期的作品。

第二,要了解歷代玉器的形狀特點。這是因為許多玉器的形狀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例如漢代的玉杯多呈現細高筒狀,而唐代的玉杯矮而闊,與漢代風格截然不同。到了宋代,杯形又發生了變化。往往通過一件玉器的形狀特點就能判斷它是哪個時代的作品。對於古玉形狀特點的了解越深入,你的古玉識別能力就越強。例如,目前的舊貨市場上常能看到仿製的商代玉戈,這些玉戈在形狀上與商代作品差不多,又進行了做舊處理,但這些作品往往較商代玉戈厚,戈上的脊線又無商代作品特徵,據此可識別為仿品。

第三,要了解各時代玉器的加工特徵。這些特徵主要表現在開片、鑽孔、紋飾雕琢和表面光澤處理幾方面。在新石器時代,玉器製造中就已出現了線切割技術,玉器上往往留有線切割痕跡。如果在一件玉器上發現有線切割痕,這件玉器的時代就可初步確定新石器時代。古代玉器以有孔者為多,鑽孔技術又隨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商代以前的玉器,孔徑變化很大,或兩端直徑大、中部小,或一端大,一端小,這類孔在近代仿古玉中也曾出現,但在孔的形狀、內壁光澤上與古玉不同。周代之後某些玉器的鑽孔也有特徵,但差別細微,須經仔細觀察才能識別。在紋飾雕琢方式和表面光澤處理上,歷代玉器也有所不同。例如戰國、明代、清代的許多玉器上都還有玻璃光澤,但戰國的玉器顯得光澤含蘊;明代的玉器光亮而剛硬;清代的玉器則顯得滑軟。

第四是要識別新玉與舊玉。識別玉的新舊一方面要看它製造時的刀工(砣痕),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蝕情況,看玉色。一件古玉器除了玉材本身的顏色外,還可能有其它顏色,這主是盤色和沁色。盤色是玉器在手中盤磨所產生的顏色變化,這種顏色主要出現於傳世玉器。一些玉器製成後,沒有經過土中埋藏,在傳世過程中長期經人盤摸,色澤會產生變化,有人稱之為"熟"、"熟坑"等。有一些玉器經埋藏產生色變後又經盤摸,也會成為"熟坑"玉。

玉器的沁色經埋藏後產生顏色變化,這種變化很復雜,有些玉器上有,有些玉器上沒有;有些玉器全部受沁變色,有些玉器則局部變色;有些我們已知道它是受何種物質所沁產生的色變,有些則很不明確。古人對玉的沁色有許多稱呼。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有紅如血者謂之血玉,古人又謂之屍古……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價低,嘗見菜玉連環上儼然黃土一重,並洗不去,此古土也。"古人有古玉十三彩之說,清陳性《玉紀》記玉古色有硃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等,另外還有許多有關玉色的說法。

我們能見到的古玉沁色很多,主要有黑色,稱為水銀沁;綠色,稱為銅沁;赭褐色,稱為鐵銹沁;白色如霧,稱為水沁;暗黃色,稱為土沁。經觀察,銅沁、鐵銹沁、水沁、土沁確與銅、鐵、水、土有關,是受銅、鐵、水、土侵蝕所造成的。

玉器人工染色的歷史很長,古人染玉主要是彌補玉質本色的不足,使玉更有光彩。隨著古玉收藏者的增多和古玉市場的擴大,染玉成了仿製古玉、製造假古董的重要方法。各時期的染玉做舊方法不同,所染出的玉色也不同。染玉做舊在清代前、後可分為三個階段。熟悉玉色和染色的人往往一看玉上的染色就能對作品的製造年代有一個大致的判斷。目前對清代之前玉器的做舊染色,我們知道的並不完全,而清代的仿古作品,北京故宮及台北故宮都有一定的收藏,只要常看展品就可了解它們的特點。近現代製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時做得很象,但總是有區別。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主,它的顏色同我們所知道的標准作品顏色不一樣,那就要認真分析這種顏色是我們所未知的古玉泌色,還是人工做舊,以此來判斷作品的新舊。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古玉鑒別的書籍,如果有興趣建議可以買來看看,裡面介紹的方法很詳細。還有樓上提供的網站,都可以作為參考。不過說實話,要想通過看書上網的方法就學會鑒別玉器,是有點不現實的,關鍵還是要多接觸些真品,積累手感和實戰經驗,找相關專家學習一些技巧。

Ⅸ 砣具的出現時間,以及加工玉器的痕跡特徵是什麼

砣具是一種中厚邊薄、狀似圓盤的工具,必須安裝在砣機上才能使用。
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之間,使用砣具打孔、切割、鏤空、琢紋的各種現象,所打的系孔多呈橢圓形,此種方法主要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一、砣具打孔
砣具打孔,是用砣具從玉料的兩邊雙向對磨,將玉料透穿成系帶孔或系綁孔的方法。所琢磨的痕跡則呈現「中間寬深、末端尖淺」之狀。
二、砣具切割
砣具切割法,主要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最常用來切割玉斧、玉管、柱形器或錐形器等器物的造形。

三、砣具鏤空
以砣具製作鏤空的方法,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地區。

四、砣具琢紋
用砣具來雕琢紋飾的方法,普遍見於各個時代中,而用來雕琢紋飾的砣具,也有不同的邊刃與厚度,如細砣、斜砣、寬砣三類。

如果製作較長的線紋,便需要用連續雕琢的方法,將短線段連接成長直線、弧線或圓圈紋。這些以「中間寬深、末端尖淺」的短線段所連接而成的長線,不僅會有寬窄不一、末端尖收的特色,轉彎處還會有短線相接所造成的歧出現象。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