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切割翡翠
Ⅰ 古代的翡翠是用什麼工具雕刻成成品的 謝解答!
古代用石凳雕刻翡翠成品。如圖
雕刻的時候用腳踩,然後用手不斷的往刀口放解玉砂,這個雕刻的過程非常緩慢,常常需要數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玉石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它可以被製作成一些精美的首飾。我們現在切開玉石,以現在的科技可以用一些切割機或者其他比較高級的設備,那麼有人問,那麼古代的玉是怎麼切開的呢?
並且那個時候也會用到一個東西叫鐵砂石,它是比玉石硬度更高的一種石頭。這個砂石比玉石的硬度更高,所以說只有他才能真正的破解玉石那麼堅硬的外殼,古代的人非常的有技術,博大精深,他們所需要打磨一塊玉石的步驟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復雜太多了,面對這些非常復雜的技術,我們應該傳承和保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才是我們現在現代人該做的一些事情,我們更應該懷著一顆學習的心去學習他們那些讓人嘆為觀止的技術。
Ⅲ 五千年前古人就掌握了玉石切割技術,他們怎麼做到的
一、5000年前古人也是特別聰明的,那麼他們在日積月累的經驗中學習了玉石切割方法那麼在,當時他們就有線切割,線切割也就是說兩只手分別握住一條繩子的兩端,然後向下方用力拉。來回在玉料上拉動就達到了切割的作用。首先他們將預料固定之後,這樣在切割預期的時候。使切割工具和預料接觸更加的密切。也可以提高效率。
通過這些也就知道了,古代人們的智慧真的是特別的大,那麼他們在用手動的情況下都可以把預切開,所以說他們是要比我們現代人還要聰明的,如果沒有他們的話,也不會有現在的發明。
Ⅳ 我國古代製作玉器的水平很高,在沒有高科技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切割玉器的
玉器,是我國歷史上的重要藝術品,他們造型十分精美,讓人不禁感慨工匠們的技術專水平,但是屬,對於玉器的加工方法,人們就產生了疑問,古代並沒有什麼切割設備,他們是如何切割玉器,製作出如此精美的藝術品的呢?
跟線切法一樣,砣切割也是需要添加解玉砂的,這個東西比玉石的硬度高,在他的作用下,才會起到磨損玉石的作用,而線切法跟砣切割法,只不過是兩種不同的動力罷了,這兩者的效率會有所不同,後者的效率會更高一些!
Ⅳ 古代沒有現代先進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麼完成的呢
回顧中國歷史,精彩萬分,不僅有四大名著,諸子百家,還有青銅器,玉器,瓷器舉世聞名。你會驚嘆古人的巧奪天空。古代沒有現代先進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麼完成的呢?
在古代,既沒有雕刻機,也沒有打磨拋光機,如此精美玉器到底怎麼做出來的。家父從事玉器行業幾十載,那天我突然問了這個問題,他似乎也說不出一二三,查閱資料,才發現自己完全低估古人的智慧。
請看上圖,「搗沙研漿」。過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著在砣與玉之間的沙,一點一點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從天然沙中淘出的,分紅沙、黑沙、黃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達到8-9度,而玉的硬度一般在6.0—6.5。搗沙、研漿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細程度。把搗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澱,沉澱過程中,精細自然分層。
「開玉圖」。把大塊的玉石分解,要用類似於鋸的工具。過去多用竹板彎成弓形,又稱弓子。圖中畫的更象鋸。開玉的弓弦是鐵絲製成的,幾根鐵絲擰成麻花股。開玉時在弦上加解玉沙,並不斷加水,慢慢把玉材「磨」開。
「扎砣圖」。琢磨玉的輪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當於「切」。把玉材切開,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沖砣圖」,沖砣是粗磨,相當於做胚。
「磨砣圖」。相對沖砣來說是進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礎上磨出細節。
「掏堂圖」。掏堂即掏膛兒。如鼻煙壺、瓶、碗、筆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兒。要在玉器上先鑽出一個眼,然後用特別的砣一點一點地把內部的玉磨掉。
「上花圖」。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種花紋。從圖中可發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型號也更多。
「打鑽圖」。打鑽是用一個管狀磨具,在玉器上鑽出圓圈狀的溝槽。鑽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圓住打掉,即可掏膛兒。圖中還有個細節,即在橫桿上掛了一個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透花圖」。即做浮雕、鏤空。
「打眼圖」。在玉器上磨出一個眼兒。
「木砣圖」。木砣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
「皮砣圖」。皮砣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的。到這一步完成了。悠久的歷史文化,智慧無限的古人。以上內容參考《天工開物》全文完【如果你撿到感覺有緣分的石頭,可以讓我幫你看看】
Ⅵ 古代的翡翠是怎麼樣做成成品的呢
在古代,人們工具有限,想要雕刻出一件翡翠作品絕非易事。下面,伍就帶大家看一看,古代的翡翠是怎麼樣做成成品的。
一、搗沙、研漿
圖中,站著的玉工手拿著杵一下一下地用杵去搗,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細碎。
二、開玉
開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別的石頭削掉,兩個玉工之間用木架架起了一個大玉璞,他們拿著條鋸的一端,你來我往地拉著這個條鋸,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是一條鋼絲鋼絲是割不動玉的,所以在樹枝上掛著一個茶壺壺底有洞,壺里裝的黑石沙和水混著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地滴下來滴到玉璞上,增加了條鋸的鋒利度這樣來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
三、扎?(註解:「?tuó」古同「砣」,碾輪石。)
扎?,即是利用?具解玉成方塊或方條,經過設計、畫樣後,大片裁去多餘玉料使玉器粗具雛形。
四、沖?
沖?,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繞著厚鋼圈配著和了水的紅沙,慢慢將玉塊上方方硬硬的轉角部分「沖」成圓,這個步驟也是坐在旋車上完成的,經過這個步驟,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
利用「磨?」這種工具來磨細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有些相似但扎?是薄而銳利的,而磨?厚約二、三分(大約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細膩,發出溫潤的光澤。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內部。首先,用鋼捲筒旋進玉器的中央經過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會出現一根圓柱,稱作「玉梃」。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軋?。又稱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紋。
八、打鑽
這是對於一些要雕琢鏤空花紋的玉器,所做的一個重要步驟。打鑽的工具主要是彎弓和軋桿,軋桿底端鑲有金鋼鑽。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鏤空花紋,以「搜弓」為主要的工具。清代,鏤雕玉器薄而細,達到技法的巔峰。
十、打眼
這是專門針對像鼻煙壺、扳指、煙袋嘴之類的,小而有固定形狀的玉器要鑽孔時所用的特殊技巧。
十一、木?圖
木?圖的步驟即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細地磨光
十二、皮?圖
皮?是牛皮製成的,用來對玉器做最後的拋光上亮,呈現玉色。
Ⅶ 如何切割翡翠原石
切割翡翠原石由擦口、開窗、下刀等這幾個過程形成,想要做好切割翡翠石需要對切版割過程有進權一步了解,具體如下:
切翡翠原石的第一步是擦口。在還沒下刀之前,可以用鐵刷在皮殼表面刷一下,這樣可以更好的觀察到裡面的情況,對下刀的位置會心裡有數。
注意事項
1、蒙頭料:表面比較粗糙,有著完整的皮殼。場口眾多,皮殼表現種類也很多,無法看到裡面的肉質情況,賭性是比較大的。
2、開窗料:皮殼上開著一個或多個大大小小的窗口,可以看到一小部分的種水,但是除窗口外是什麼情況,也沒人知道。
Ⅷ 古代人是怎樣把玉拋光的
玉為美石,習慣上分為硬玉和軟玉兩類,我國古玉用材主要是軟玉。30年代,由於對史前考古的局限,當時把出土的玉統統定為漢代;到了50年代,在長江下游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玉器,後來又陸續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紅山、良渚、龍山文化中都發現了不少精美玉器,使考古學者對玉器的出現不得不重新認識。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術,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鑽孔和打磨等,後來逐漸發展為鏤雕、線刻等。早期的玉器多為裝飾品和小件工具,後製成禮器或神器。象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琮、壁、柱形器、冠狀器、三叉型器、錐形器和斧鉞等,這些大都是非實用器;實用器有鐲、璜、串飾、帶鉤等。在大墓中常見鉞、琮、壁三種,有研究者認為這是軍權神權和財權的顯示。因為鉞是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壁很可能是財富的象徵物。在已知的古代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大量的玉器,這些足以說明,玉器的出現是我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需要說明的是:玉器的出現一定是和石器的出現與發展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我們從仰韶文化的直系遠祖裴李崗文化中的一些精緻的石器:如橫斷面成橢圓形的石斧、扁長條弧刃鏟、舌形鏟或帶肩石鏟、和弧背鋸齒鐮可以看出;磨製這些石器的工具是一起出土的礫石。
下面我們不妨從良渚文化出土的情況探討一下關於玉器加工的各方面問題:
一 關於采礦: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玉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據此推斷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能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
二 玉器的設計、開眼: 玉璞運回玉作坊後,玉工必審材度勢進行設計,按其大小,形狀和玉色製作所需的玉料,這道工序就是切割,俗稱「開眼」、「開料」等。在沒有發現金屬工具的上古時代,古人是怎麼樣切割玉料的呢?目前,得到較為普遍認可的方法有三種:
1、線切割法:用馬尾可馬鬃繩充當「鋸條」,不斷地加砂和水,來回往復地拉動「鋸條」磨擦拉鋸,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兩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見到拋物線形的線鋸痕跡,可能採用此法剖玉的結果。在當時,不講究人力、時間、勞動效率,只求通過這種持續的「以柔克剛」的毅力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這種耗時、耗力的方法在原始社會必須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證,試問五千年前的良渚社會肢有那麼多的人力供玉器製作消耗嗎?
2、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簡單的機械原理作旋轉,從而達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體方法是,在一個水平軸上安裝一個圓盤,然後將纏在圓盤一側的軸上的帶子分別連接在腳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腳交替地踏踩腳踏板,軸子便旋轉起來,旋轉的由子同時帶動被稱為「砣」的圓盤轉動,此時只要在圓盤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類物質,就可以通過磨擦來加工玉器了。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發現,有明顯的同心圓旋紋以及中間較寬深而兩端稍細線的切割痕跡,專家們認為,這些應該是砣具加工的痕跡。至於砣輪的質地在沒有金屬的前提下,很可能為硬石質。
3、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種方法。這是根據良渚玉器上出現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來推測的。
三玉器的鑽孔
良渚文化許多玉器上都有孔,有大的,有小的,有深的,有淺的,如玉琮、玉璧、玉錐形器等。在沒有金屬的工具的時期,良渚先民又是如何在玉器上鑽孔呢?據現有考古資料分析,良渚文化時期鑽孔除用石鑽外,可能發明了圓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鑽的工藝,並有實芯鑽、管鑽等方法。實芯鑽孔較原始,難度也較大,一般只能施行於較薄的部位或較小的孔,鑽具可能近於今日的土製木工鑽。鑽桿目前尚未發現,但鑽頭出土較多。有上海青清福泉山遺址的石鑽頭、玉鑽頭、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的石鑽頭、寧波慈湖遺址出土的木鑽鑽頭。江蘇丹徒磨盤墩遺址出土石鑽頭百件以上,均由黑燧石長片製成,有三角形鑽、葉形鑽、細腰扁身鑽、長身鑽和兩頭鑽等。管鑽法大汶口文化也有出現,但良渚文化時期發展得較成熟且用得普遍,已發現的多件管鑽遺下的玉芯可作證明。但有關管鑽工具的爭論較多。有的認為是竹管加砂或加水研鑽,有的認為先鑽小孔而後擴大,有的懷疑當是金屬工具所為,也有的認為這種鑽具在竹管架下加嵌若干鋒利的小石刀片,鑽具整體與今日的套筒式鑽刀近似。另外,從許多良渚玉器上的孔及鑽孔後留下的玉芯上還可以看出良渚先民當時對器物鑽孔時是在器物的兩面同時進行的,這樣可以減少玉器受力面的壓力,從而不容易使玉器受損破裂。良渚先民是何等的智慧啊!
四、玉器的打磨
「打磨』是將己割截好、鑽成孔的工料打磨成型。良渚文化時期打磨的方法可能有兩種:一是將玉料固定,用礪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一是將礪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礪石上打磨。這實際上是一道成型工序,在玉料打磨成型的同時,也將王料上的大部分割截痕跡磨去,除部分玉器成品上由於割截痕跡較深而保留下來外,一般玉器成品上常常見不到前幾道工序的加工痕跡,這便是打磨的結果。
五、玉器雕琢
見過良渚玉器上的「神徽像」的人,都會驚嘆於良渚玉工的雕琢技藝。兩手叉腰的神人騎坐在神獸之上的「神徽」,高不足3厘米,寬不及4厘米,神人的羽冠及手、胸和神獸的頭部與前肢都刻劃得十分生動逼真,線條纖細如發絲,通過放大鏡,甚至能看到在1毫米寬度內竟刻著四、五條細線,堪稱史前微雕傑作,令寓目者拍案叫絕。
人們不禁又要問,在沒有金屬工具的良渚時代,硬度達6—6.5度的玉器是如何雕刻的呢?這是任何一個稍加留心的觀眾都會提到的問題,學術界卻爭論至今,有人說除了傳統的細石器外別無它物能刻劃出那麼繁縟的圖案;有人則認為良渚文化玉器紋飾是用鯊魚牙刻劃出來的,良渚墓葬中亦曾有鯊魚牙的出土;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聞廣先生研究的結果是良渚玉器大部分呈雞骨白和象牙白,是採用焚燒加熱的辦法,使玉器表面硬度降低後再進行加工的。上述種種說法卻遭到日本著名學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林已奈夫的否認,他認為,細石器雖然有的硬度很硬,可以超過良渚玉的硬度,但用來雕刻玉器時立即會鈍化,不適合作精細加工工具。而鯊魚的牙齒,硬度在5—6度之間,不能用於刻劃6—6。5度的良渚玉器。至於聞廣先生的先加熱玉器降低硬度再雕刻的方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從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紋飾來看,其加工工具是非常堅硬的,線條勻稱流暢,迸裂開叉的極少見到,且表面非常光亮;而對於加熱軟化後的玉器卻不再需要那麼硬的加工工具,線條之間容易進裂開又,而且埋人土中至四五千年後的今天,不僅表面會失去光澤,而且會出現粉末狀。林已奈夫教授主張良渚玉器上的刻劃紋飾的刻刀是鑽石。鑽石的硬度足以用來雕刻玉器,可是目前我們還不清楚史前的先民是否已對鑽石有所認識,同時太湖流域也不見有發現鑽石的報道,況且鑽石鑽具又是用什麼工具或方法製成的呢?這一雕刻工具之論戰陷人了僵局。
良渚文化是一支石器文化,我們不妨再回過頭來思索一下良渚時期的石器,屬細石類的燧石,硬度達7度左右,要高於良渚古玉,可以用來雕刻玉器。這符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一說法。雖說用它來雕刻玉器容易鈍化,但是從考古發掘來看,石器時代的良渚時期,這種燧石非常多,隨處可見,完全可以滿足作為一種易鈍化的玉雕工具的需要。
六、玉器的拋光
「拋光」是治玉的最後一道程序。幾乎每一件玉器都要經過拋光(當然也有個別小件玉器,在用竹片截割時已很光滑而不再拋光)。良渚文化時期拋光的物質可用光滑的竹片或獸皮,而用獸皮拋光的機會更多一些。獸皮上有動物性脂肪,呈弱酸性,用獸皮在玉器上來回摩擦直至光滑即可以了。竹子莖桿亦含弱酸性的「竹瀝」,也可以用於玉器的磨擦拋光。
Ⅸ 有誰知道古代怎麼拋光翡翠
現代的拋光一般分兩種,一是手工拋光,一是機器拋光,機器就不介紹了,雕刻好了放到內機容器里轉個幾天就好了!古代只有手工拋光,手工的也分機器拋光和純手工拋光,在沒有現代化的機器之前拋光的活真是辛苦之極!
拋光粉的配法:鑽石拋光粉一般是用食用油或水調配成膏狀即拋光。其他拋光膏一般綠色的為氧化鉻,橙紅色的為氧化鈰.
玉器拋光
第一步:上膏,將雕好的翡翠的表面塗上一層膏狀的拋光粉,綠色的為氧化鉻橙紅色的為氧化鈰.
第二步:推磨,用二千目的砂輪磨表面.
第三步:重復前兩步,一般要重復二次.第四步:上毛刷,將鑽石粉塗在翡翠的表面然後用硬毛刷來拋.
第五步:細工,開始對大工具拋不到的小地方來拋磨.用竹子,沾鑽石粉,大一點用竹筷子,小的地方就要用到竹牙簽了.
第六步:精拋,將翡翠塗上鑽石粉後用硬皮來拋磨,國內大多用牛皮,緬甸大多用象皮.
翡翠這就拋好光了,不過還要有幾道收尾的工作要做.第七步:清洗,目的是將拋光好的翡翠上面殘留的拋光粉清洗干凈.
Ⅹ 古代沒有現代這么先進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麼完成的
古代很早就有鐵器了,而打鐵匠也是很早就有的一種職業了,各種大大小小的工具應該都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