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石頭什麼切割
『壹』 請問古代石匠是怎樣切割石材的
古代全是手工切割:
首先選石材較好的山,然後用鏨子(鑿、刻、旋、削加工材回料的工具,具有短金屬答桿,在一端有銳刃. 一般可分為扁鏨、窄鏨、油槽鏨。)開一個小小口,裡面插上塞子,然後用二錘(一端為鐵質錘子,一端為很長的木柄,很重)輪流使勁把塞子往石縫里塞,直到把山上的石頭分開,然後再用墨斗(墨斗在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極為常見,主要是用來畫長直線(在泥、石、瓦等行業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拉直線,把石頭用墨線畫成需要的方塊,然後用鏨子敲掉多餘的直到毛石變成方石或者塊狀,需要精細的就用扁鏨把紋理找平,就成石板等。
『貳』 古代是怎麼切割石頭的
用大鋸就能割石頭。
要不斷往切割口澆水。
『叄』 古代用石頭鑿來打粑粑的石器叫什麼
這個應該是舊石器。
在舊石器時代製作石器最原始的辦法,是把一塊石頭加以敲擊或碰擊使之形成刃口,即成石器。打制切割用的帶有薄刃的石器,則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先從石塊上打下所需要的石片,再把打下的石片加以修整而成石器。初期,石器是用石錘敲擊修整的,邊緣不太平齊。到了中期,使用木棒或骨棒修整,邊緣比較平整了。及至後期,修整技術進一步提高,創造了壓製法。壓制的工具主要是骨、角或硬木。用壓製法修整出來的石器已經比較精細。
到新石器時代,石器製造技術有了很大進步。首先,對石料的選擇、切割、磨製、鑽孔、雕刻等工序已有一定要求。石料選定後,先打製成石器的雛形,然後把刃部或整個表面放在礪石上加水和沙子磨光。這就成了磨製石器。
磨製石器與打制的石器相比,已具備了上下左右部分更加准確合理的形制,使用途趨向專一;增強了石器刃部的鋒度,減少了使用時的阻力,使工具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穿孔技術的發明是石器製作技術上的又一重要成就,它基本上可分為鑽穿、管穿和琢穿三種。鑽穿是用一端削尖的堅硬木棒,或在木棒一端裝上石制的鑽頭,在要穿孔的地方先加些潮濕的沙子,再用手掌或弓弦來轉動木棒進行鑽孔。管穿是用削尖了邊緣的細竹管來穿孔,具體方法與鑽穿相同。琢孔,即用敲琢器在大件石器上直接琢成大孔。穿孔的目的在於製成復合工具,使石制的工具能比較牢固地捆縛在木柄上,便於使用和攜帶,以提高勞動效率。
『肆』 古代切割石塊的方法
皮繩加金剛砂、簡易車床,用比要切割的石塊硬、或硬度相同的石塊或青銅器具、鐵器具、敲擊鏨刻,隨後磨製。
『伍』 金字塔沙漠中被切成兩半的巨石,究竟是用什麼切開的
目前科學家們還沒有發掘這其中的秘密。這塊巨石的切口處非常整齊,然而古代的科學技術是十分落後的,如果真的是人工切割出來的,那麼所耗費的人力將會是非常巨大的,那麼古代的人們又為何要將這塊巨石切割成兩半,也是難以理解。
這塊巨石的歷史比較悠久,隨著進一步的研究,人們發現在這塊巨石的周邊曾經有人居住過。古巴比倫的王國曾經在這塊巨石的周邊,如果真的是被人為切割的,那麼他們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麼,為何要將一塊巨石分割成兩半。將這塊巨石分割兩半,所需要耗費的人力和物力一定是非常巨大的。目前科學家還是沒有將這個秘密解答,這塊巨石依舊屹立在原處,成為了一處景點。
『陸』 遠古人類用來切割東西的石頭叫什麼
很多遠古人類活動遺址,都出土原始工具:石刀、石斧。
『柒』 石頭切割用什麼方法
石材切割是使用含有金鋼石的切割片、鋸片或鋸條等,使用專門的切割工具進行石頭的切割。這個工具可以是電動的、氣動的、機械動力的,甚至是人工進行切割。
『捌』 玉石這么硬中國古代是怎麼加工切割玉石
玉石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它可以被製作成一些精美的首飾。我們現在切開玉石,以現在的科技可以用一些切割機或者其他比較高級的設備,那麼有人問,那麼古代的玉是怎麼切開的呢?
並且那個時候也會用到一個東西叫鐵砂石,它是比玉石硬度更高的一種石頭。這個砂石比玉石的硬度更高,所以說只有他才能真正的破解玉石那麼堅硬的外殼,古代的人非常的有技術,博大精深,他們所需要打磨一塊玉石的步驟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復雜太多了,面對這些非常復雜的技術,我們應該傳承和保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才是我們現在現代人該做的一些事情,我們更應該懷著一顆學習的心去學習他們那些讓人嘆為觀止的技術。
『玖』 古代沒有現代先進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麼完成的呢
回顧中國歷史,精彩萬分,不僅有四大名著,諸子百家,還有青銅器,玉器,瓷器舉世聞名。你會驚嘆古人的巧奪天空。古代沒有現代先進的切割工具,玉石雕刻是怎麼完成的呢?
在古代,既沒有雕刻機,也沒有打磨拋光機,如此精美玉器到底怎麼做出來的。家父從事玉器行業幾十載,那天我突然問了這個問題,他似乎也說不出一二三,查閱資料,才發現自己完全低估古人的智慧。
請看上圖,「搗沙研漿」。過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著在砣與玉之間的沙,一點一點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從天然沙中淘出的,分紅沙、黑沙、黃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達到8-9度,而玉的硬度一般在6.0—6.5。搗沙、研漿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精細程度。把搗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澱,沉澱過程中,精細自然分層。
「開玉圖」。把大塊的玉石分解,要用類似於鋸的工具。過去多用竹板彎成弓形,又稱弓子。圖中畫的更象鋸。開玉的弓弦是鐵絲製成的,幾根鐵絲擰成麻花股。開玉時在弦上加解玉沙,並不斷加水,慢慢把玉材「磨」開。
「扎砣圖」。琢磨玉的輪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當於「切」。把玉材切開,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沖砣圖」,沖砣是粗磨,相當於做胚。
「磨砣圖」。相對沖砣來說是進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礎上磨出細節。
「掏堂圖」。掏堂即掏膛兒。如鼻煙壺、瓶、碗、筆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兒。要在玉器上先鑽出一個眼,然後用特別的砣一點一點地把內部的玉磨掉。
「上花圖」。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種花紋。從圖中可發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型號也更多。
「打鑽圖」。打鑽是用一個管狀磨具,在玉器上鑽出圓圈狀的溝槽。鑽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圓住打掉,即可掏膛兒。圖中還有個細節,即在橫桿上掛了一個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壓力,提高工作效率。
「透花圖」。即做浮雕、鏤空。
「打眼圖」。在玉器上磨出一個眼兒。
「木砣圖」。木砣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蘆瓤作的。
「皮砣圖」。皮砣是牛皮製成的,是玉器的最後工序拋光上亮用的。到這一步完成了。悠久的歷史文化,智慧無限的古人。以上內容參考《天工開物》全文完【如果你撿到感覺有緣分的石頭,可以讓我幫你看看】
『拾』 古代怎樣切割紅寶石
用鑽石粉末打磨。
人類同金剛石打交道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1世紀,當時羅馬的文獻中就有了關於金剛石的記載。那時,羅馬人還沒有把金剛石當做裝飾用的寶石,只是利用它們無比的硬度,當做雕琢工具使用。 金剛石礦體歷經艱辛開采後,還需經過多道處理遴選,才可從中獲得毛坯金剛石。毛坯金剛石中僅有20%左右可作首飾用途的鑽坯,而大部分只能用於切割、研磨及拋光等工業用途上。隨著技術的進步,金剛石才被當作寶石用於飾品,而且價格越來越昂貴。到了15世紀,在歐洲的一些城市,如巴黎、倫敦和安特衛普(比利時北部城市)等,已經能夠看到一些匠人利用金剛石的粉末來研磨大塊金剛石,對金剛石進行加工。
金剛石是碳的同素異形體,其特有的晶體結構,使它成為一切已知物質中最硬的一種。金剛石指的是未經加工的原石,經琢磨而成裝飾物的叫做鑽石。火鑽顏色淡藍,像煤油,在粵方言里煤油叫做「火水」,舊時的廣州人便把該種抵得上一座東山小洋樓的鑽石戲稱為「火水鑽」,簡稱「火鑽」。
西晉著名方士郭璞在其志怪筆記《玄中記》中寫道:「金剛出天竺(即印度)、大秦國(即羅馬),一名削玉刀,削玉如鐵刀削木,大者長尺許,小者如稻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金剛石,出西番天竺諸國;金剛鑽,其砂可以鑽玉補瓷,故謂之鑽。」
鑽石的化學成分是碳,這在寶石中是唯一由單一元素組成的。屬等軸晶系。晶體形態多呈八面體、菱形十二面體、四面體及它們的聚形。純凈的鑽石無色透明,由於微量元素的混入而呈現不同顏色。強金剛光澤。折光率2.417,色散中等,為0.044。均質體。熱導率為0.35卡/厘米•秒•度。用熱導儀測試,反應最為靈敏。硬度為10,是目前已知最硬的礦物,絕對硬度是石英的1000倍,剛玉的150倍,怕重擊,重擊後會順其解理破碎。一組解理完全。密度3.52克/立方厘米。鑽石具有發光性,日光照射後 ,夜晚能發出淡青色磷光。X射線照射,發出天藍色熒光。鑽石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常溫下不容易溶於酸和鹼,酸鹼不會對其產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