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前腿怎麼切割
1. 豬肉一般怎樣分割
不同國家及我國的不同地方,對豬胴體的切割部位不盡相同。總體來說,一般將豬胴體切割為前腿肉、大排肉、方肉、奶脯、後腿肉和蹄膀等六個部位肉。從胴體第五、第六肋骨中間斬下,前段部位去骨的肉為前腿肌肉。從胴體腰椎與薦椎聯接處斬下,後段部位去骨的肉為後腿肌肉。胴體中段在脊椎骨下約4~6cm處平行於脊椎斬下,上部脊背部位的肉為大排肉;下部割去奶脯,去掉肋骨(肋排)的肉為方肉。前腿沿肘關節剖下的前臂部分的肉為前蹄膀。後腿沿膝關節切割下的小腿部分的肉為後蹄膀。按部位切割的豬肉分三級:
(1)一級原料肉
包括前腿肉、後腿肉和大排肉三個部分。前腿肉,又稱夾心肉。其特點是瘦肉比例高,肌肉間夾脂肪,含結締組織較多,適合做西式灌腸、配式圓腿和中式香腸等製品的原料。後腿肉,又稱臂部肉。其特點是瘦肉多,脂肪和結締組織少,是加工肉製品用途最廣的原料。可甩做加工西式灌腸、中式香腸、肉脯、中式火腿、西式火腿和鹽水火腿等製品的原料。大排肉,前至夾心肉切割線,後至後腿肉切割線。位於腰椎骨下側.呈狹長形的瘦肉稱為裡脊肉;附在脊椎骨上面呈圓柱形的肉,稱為通脊或扁擔肉,解剖學稱為背最長肌,畜牧業稱為眼肌。大排肉肉質細嫩,脂肪和結締組織很少,是質量最好的一級豬肉,可用做各類肉製品加工的原料。
(2)二級原料肉
主要包括方肉和蹄膀。方肉:又稱肋條肉、腹部肉、五花肉。其特點是瘦肉與脂肪互相間層。交錯排列,含結締組織較少。是加工醬鹵製品、臘肉和培根(西式臘肉)等肉製品的主要原料。蹄膀:又稱肘子、腱子。特點是瘦肉多,皮厚,筋多,富含膠質。可用作加工火腿和灌腸等。
(3)三級原料肉
包括頸肉、肥膘和奶脯等。頸肉:為夾心肉前端,從枕骨與第一頸椎交接處直線切下的部分。其特點是肥瘦難分,夾雜大量的結締組織、血管和淋巴結,肉質差。可用做低檔灌腸的原料。肥膘:從大排和前、後腿部位分割下來的皮下脂肪。在肉品加工上,用來切成肥膘丁,與瘦肉等成分一同構成西式灌腸和中式香腸等肉製品的肉餡。奶脯:又稱肚囊。肉質差,幾乎無瘦肉,多為泡狀疏鬆結締組織,食用價值極低。可用作提取油脂。
2. 怎樣分割豬腿
乳豬是傳統食品的一種。二至六個星期大,仍未斷奶的小豬稱為乳豬,以爐火燒烤而成。世界不同的飲食文化中都有燒乳豬這種菜色而在西方國家中,葡萄牙及西班牙俱以燒乳豬為特色菜。
小里肌(菲利)
平常運動不到的部位,因所在的位置特別,也因此成了最柔軟、最稀有、最高貴的豬肉,一頭豬只有兩條菲利,西餐中一般烤制,煎。
梅花肉
肩里肌肉靠胸部的部位,肉質紋路是沿軀體走向延展,因此筋肉之間附著有細細的脂肪,常見取來當火鍋肉片、台式的酸甜肉或宜蘭的卜肉都足具風味。
排骨
接近小里肌的稱為小排骨里肌肉部位的骨則稱排骨;常見糖醋排骨、排骨等料理。
大腿肉
常指後腿肉,肉多脂肪分布均勻,含豐富蛋白質,煎、炒類常用。
切片豬排
靠近裡脊,帶有一塊肋骨,切割成片後,適合煎制。
五花肉
剔取第五肋骨到腰椎間的里肌肉後,就可看三層肉也是大家熟知的五花肉,又稱三層肉。它的脂肪含量是全豬最高的。適合做鹵肉飯,紅燒豬肉。
絞肉
常用五花肉或夾心肉,使用機器或剁刀,將肉剁成細末狀,再依料理所需,做成丸子或內餡等。
大骨
肩胛骨或臀骨等大塊骨,是熬高湯時不可或缺的主材料。
前、後腿
豬腿脂肪含量,前豬手比後腿豬腳多兩倍以上,以燉煮方式,最能呈現汁多味鮮的好口味,如鹵,烤前腿較香醇,金華火腿、德國豬腿都取後腿較甘味。
3. 豬肉分割的步驟
1.肩頸肉 俗稱抄前槽、夾心。前端從第1頸椎,後端從第4~5胸椎或第5~6根肋骨間,與背線成直角切斷。下端如做火腿則從肘關節切斷,並剔除椎骨、肩胛骨、臂骨、胸骨和肋骨。
2.背腰肉 俗稱外脊、大排、硬肋、橫排。前面去掉肩頸部,後面去掉臀腿部,餘下的中段肉體從脊椎骨下4~6cm處平行切開,上部即為背腰部。
3.臂腿肉 俗稱後腿、後丘。從最後腰椎與薦椎結合部和背線成直線垂直切斷,下端則根據不同用途進行分割:如作分割肉、鮮肉出售,從膝關節切斷,剔除腰椎、薦椎骨、股骨、去尾;如作火腿則保留小腿後蹄。
4.肋腹肉 俗稱軟肋、五花。與背腰部分離,切去奶脯即是。
5.前頸肉 俗稱脖子、血脖。從第1~2頸椎處,或3~4頸椎處切斷。
6.前臂和小腿肉 俗稱肘子、蹄膀。前臂上從肘關節下從腕關節切斷,小腿上從膝關節下從跗關節切斷。
4. 豬肉分割師的分割方法
以前肉有百種分法,而今變成300多種
「以前,一般一頭豬只有100多種分割法。現在豬肉進價漲了,為保毛利,我們增加到了300多種分割法。」市內一家大型超市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各個超市公開的秘密。因此,各超市的肉攤,要想保證利潤,關鍵要有一個好的分割師。
「我沒算過具體有多少種分法,但分得好壞直接關繫到賺錢虧本。」姜品全為證實分割的重要性,現場分割了一個前腿:他先割下槽頭肉,去掉淋巴,清除血筋,理出排骨,割眉毛肉,分出夾心肉餡,下蓋板肉,去鏟子骨,留出帶皮夾子肉,去皮理出精瘦內餡……僅一隻前腿下來,就有40多種分割方法。其間,所含的技巧包括如何讓骨頭上少帶一些肉,如何讓瘦肉上多帶點肉皮等。
「豬肉漲價,逼著我們在分割上下功夫。」姜品全說,2011年5月1日前,豬肉進價還9.3元/500克,5月1日後進價就漲到9.7元/500克,昨日更漲到了每500克10.7元。進價漲了,零售價不得不跟著漲。前幾天還是每500克12.5元的蓋板肉,昨日已漲到13元;7.5元的鏟子骨,也漲到了8元。
他算了筆賬,他所在的超市每天要賣5頭豬的肉,如果不使用分割技巧,稍不注意每頭豬肉虧幾十元很正常。但使用了分割技巧,每頭豬按增加80元毛利計算,這家超市一天就要多賺400元。
5. 豬肉怎麼分割好看又快
一般抄將豬胴體切割為前腿肉、大排肉、方肉、奶脯、後腿肉和蹄膀等六個部位肉。從胴體第五、第六肋骨中間斬下,前段部位去骨的肉為前腿肌肉。從胴體腰椎與薦椎聯接處斬下,後段部位去骨的肉為後腿肌肉。胴體中段在脊椎骨下約4~6cm處平行於脊椎斬下,上部脊背部位的肉為大排肉;下部割去奶脯,去掉肋骨(肋排)的肉為方肉。前腿沿肘關節剖下的前臂部分的肉為前蹄膀。後腿沿膝關節切割下的小腿部分的肉為後蹄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