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周期怎麼計算
㈠ 設備綜合效率計算中,如果實際周期小於理論周期的話,怎麼計算
既然知道大於一不對,那就把各種外部因素都考慮進去嗎。比如設備磨損,損耗,人為操作因素,質量問題等等。
㈡ OEE的計算公式(不考慮設備加工周期的差異)=
OEE= 時間開動率×性能開動率×合格品率[1],[4]
其中,時間開動率 = 開動時間/負荷時間
而,負荷時間 = 日歷工作時間-計劃停機時間
開動時間 = 負荷時間 – 故障停機時間 – 設備調整初始化時間(包括更換產品規格、更換工裝模具、更換刀具等活動所用時間)
性能開動率 = 凈開動率×速度開動率
而,凈開動率 = 加工數量×實際加工周期/開動時間
速度開動率 = 理論加工周期/實際加工周期
合格品率 = 合格品數量/ 加工數量
在OEE公式里,時間開動率反映了設備的時間利用情況;性能開動率反映了設備的性能發揮情況;而合格品率則反映了設備的有效工作情況。反過來,時間開動率度量了設備的故障、調整等項停機損失,性能開動率度量了設備短暫停機、空轉、速度降低等項性能損失;合格品率度量了設備加工廢品損失。
例1: 設某設備1天工作時間為8h, 班前計劃停機20min, 故障停機20min, 更換產品型號設備調整40min, 產品的理論加工周期為0.5min/件, 實際加工周期為0.8min/件, 一天共加工產品400件, 有8件廢品, 求這台設備的OEE。
計算:負荷時間 = 480-20 = 460 min
開動時間 = 460 – 20 – 40 = 400 min
時間開動率 = 400/460 = 87%
速度開動率 = 0.5/0.8 = 62.5%
凈開動率 = 400×0.8/400 = 80%
性能開動率 = 62.5%×80% = 50%
合格品率 = (400-8)/400 = 98%
於是得到 OEE = 87%×50%×98% = 42.6%。有些企業還可以根據生產的實際, 用便於統計的數據來推算TPM[2]。
例2.設備負荷時間a = 100h,非計劃停機10h,則實際開動時間為b = 90h;在開動時間內,計劃生產c = 1000個單元產品,但實際生產了d = 900個單元;在生產的e = 900個單元中,僅有f = 800個一次合格的單元。
計算:可以簡化為
OEE = (b/a)×(d/c)×(f/e)= (90/100)×(900/1000)×(800/900) = 72%
OEE還有另一種表述方法,更適用於流動生產線的評估, 即OEE= 時間開動率×性能開動率×合格品率
而時間開動率 = 開動時間/計劃利用時間而,計劃利用時間 = 日歷工作時間-計劃停機時間
開動時間 = 計劃利用時間 – 非計劃停機時間
性能開動率 = 完成的節拍數/計劃節拍數
㈢ 周期怎麼算
那就是30天
下次月經前15天是排卵期
做愛就懷孕幾率比較大
㈣ 如何計算軟水設備再生周期
軟水器從再生完全至下一次失效的產水量,該值與樹脂的工作交換容量、樹脂填充量、原專水的硬度及軟化屬器的工作狀況有關。該值需在運行中監測。一般的估算方法如下:
周期產水量(m3)=有效樹脂填充量(L)×樹脂工作交換容量(mol/L)÷全硬度(mg/L CaCO3)×50
再生周期=周期產水量÷額定出水量
樹脂工作交換容量(mol/L)為定值1.2mol/L
你的這個控制器選型不正確,因為它的每個交換周期只有六個小時左右,最好你可以調整配置,選用一用一備的工作方式.
㈤ 注塑機生產產品的周期如何計算
產品結構如果不是比較特別的話,注射時間大概6秒,保壓時間10秒,冷卻時間25秒,開模加上頂出也就是3秒,機械手取件的話3秒,如果人工取件6秒。
非色差原因需調整立式注塑機工藝參數時,盡可能不改變注塑溫度、背壓、注塑周期及色母加入量。
調整同時還需觀察工藝參數改變對色澤的影響,如發現色差應及時調整。盡可能避免使用高注射速度、高背壓等引起強剪切作用的注塑工藝,防止因局部過熱或熱分解等因素造成的色差。嚴格控制料筒各加熱段溫度,特別是噴嘴和緊靠噴嘴的加熱部分。
(5)設備周期怎麼計算擴展閱讀:
生產中常常會遇到因立式注塑機某個加熱圈損壞失效,或是加熱控制部分失控造成料筒溫度劇烈變化從而產生色差。
這類原因產生的色差很容易判定,一般加熱圈損壞失效產生色差的同時會伴隨著塑化不均現象。而加熱控制部分失控長燒常伴隨著產品氣斑、嚴重變色甚至焦化現象。因此生產中需經常檢查加熱部分,發現加熱部分損壞或失控時及時更換維修,以減少這類色差產生幾率。
要選擇與注塑產品容量相當的立式注塑機,如果立式注塑機存在物料死角等問題,最好更換設備。對於立式注塑機模具澆注系統、排氣槽等造成色差的,可通過相應部分模具的維修模來解決。必須首先解決好立式注塑機及模具問題才可以組織生產,以削減問題的復雜性。
㈥ 生產周期怎麼計算
簡化的流量元素的計算可以藉助下面圖進行討論:
實際生產周期(TL)由兩次報告日期tPEU和tPE之差計算得到。為了計算工序間隔時間(TIO)必須知道工序時間(TOP)。工序時間等於效率系數(ER)乘以任務時間(TO)再除以相應工作中心的每天的工作能力(CDAY)。例如,在任務時間(以標准小時計)為12小時,效率系數為120%的情況下,工作中心被該任務佔用的時間為12小時/1.2=10小時。如果該工作中心以每天8小時的生產能力進行工作,則工序時間為10/8=1.25天。對一個批量而言,任務時間等於准備時間(TS)與每個任務加工時間(TPO)之和。任務加工時間又等於單件加工時間(TPU)與批量值(Q)的乘積。
工序間隔時間由運輸時間(TT)、等待時間(TWA和TWB)組成。只有在運輸組織很差的情況下運輸時間才顯得重要。在等待時間中通常還包括了進行質量控制檢查的時間和工作中心上需要的而在工藝文件中並沒有的其它時間,如:對工件進行劃線、清洗或倒毛刺等。故障也引起等待時間,但只有對工作節拍在分鍾或秒級范圍內的高度自動化的製造和裝配設備,故障的影響才顯著。工序間隔時間的主要部分是在工作中心前的排隊等待時間。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如特殊的研究,才對工序間隔時間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採集和分析。
因此,上面圖1所示的由工序時間(TOP)和工序間隔時間(TIO)構成的流量元素可以作為生產周期計算的基礎
生產周期的長短主要去決於設備及工藝等技術物質條件,但計劃和組織管理工作的完善,也能有效縮短生產周期。
生產周期包括單件產品的生產周期和成批產品的生產周期 。
單件產品周期
單件結構簡單的產品,其生產周期為該產品在各個工藝階段生產周期的總和。如果單件產品是由多種零件構成的,其生產周期的制定就比較復雜,不僅要考慮各零件的生產周期和產品的裝配期,還要考慮各零件在各工藝階段進行平行交叉生產的情況,而平行交叉那部分時間應該在計算總的生產周期時扣除。
成批產品周期
成批產品的生產周期的計算原理與單件產品生產周期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要考慮零件和產品在製造過程中的移動方式。移動方式不同,生產周期的長短也不同。制定成批零件的生產周期的關鍵是確定一批零件的工藝生產周期。
㈦ 周期怎麼計算
上一次結束到這一次結束,28~30天
㈧ 什麼是指令周期,機器周期和時鍾周期如何計算機器周期的確切時間
匯流排周期程序存儲器中讀取指令,對存儲器存取數據,對外設端版口讀寫數據等,都須執行總權線周期。
匯流排周期通常包含4個T狀態:T1,T2,T3,T4。所謂一個T狀態就是一個時鍾周期。它是CPU執行操作的最小時間單位。
所謂指令周期就是指執行一條指令的時間。
時鍾周期是一個時間的量,一般規定10納秒(ns)為一個時鍾周期。
匯流排周期
所謂一個T狀態就是一個時鍾周期。它是CPU執行操作的最小時間單位。 通常包含4個T狀態:T1,T2,T3,T4。
時鍾周期
是一個時間的量,一般規定10納秒(ns)為一個時鍾周期。
指令周期
指執行一條指令的時間。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㈨ 機器運行時間怎麼算
可以設計一個Excel表格,你只要將每次機器運行和停止的起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填入,使用公式後,每一段時間電腦會自動計算,並加以通過求和公式計算出一天實際運行的時間.
如你不會使用電子表格的話,再來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