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同傳如何靠設備解決
❶ 怎樣才能當同傳
從沒有一個國家像今天的中國這般,如此重視母語以外的語言。英語,在中國大多數城市裡是從小學就開始的必修課,它甚至居於比母語還重要的位置。
而在英語蓬勃蔓延的同時,發生在2004年末的2個評選,卻把這個語言在中國的境況推到一個頗為可笑的境地——不久前結束的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的評選中,三項翻譯獎均告空缺。之前在上海舉辦的卡西歐杯翻譯競賽中,同樣一等獎空缺,而二等獎被一位新加坡小夥子捧走。
固然,翻譯和外語學習分屬不同領域,然而在幾乎全民學英語的基數下,優秀筆譯人才的奇缺讓人驚奇。是我們的外語教育有什麼不對,還是「翻譯」本身出了問題?
有人說,中國現在難出翻譯大師,因為尤其筆譯中的文學翻譯是一種寂寞而艱辛的工作;也有人說,中國現在優秀的年輕譯者都去做口譯了,尤其是口譯中難度最高的同傳。似乎同傳譯員取代了當年的文學翻譯大師,成為現在中國外語翻譯最高水平的代表。
事實真是如此嗎?
-本刊記者/何曉鵬
同聲傳譯簡稱同傳,是一種與說話者基本保持同步的翻譯過程。而同傳譯員則被稱為「21世紀第一大緊缺人才」。
國內大多數老百姓對同傳的認識,源於近兩年前發生的伊拉克戰爭,在那次戰事報道中,央視首次採用了同聲傳譯。六位同傳譯員輪番上陣,在億萬觀眾的眼皮底下上演了一場緊張程度絲毫不亞於前沿戰事的「翻譯秀」。
從那以後,這新興的行業開始被廣泛關注。有人稱他們為「金舌」,因為有些同傳譯員每小時收入可達6000到8000元;有人稱之為「九段翻譯」,因為同傳對譯者水平的要求幾近苛刻;有人稱之為翻譯中的「國寶」,因為國內同傳譯員的數量遠遠少於大熊貓的數量。諸多稱謂使同傳職業在人們心中罩上了一層光環,而同傳譯員也被視為翻譯中的絕頂高手。
令人羨慕的「金領」生活
趙麗娜大學畢業後在上海一家外企作翻譯,在考取了高級口譯資格證書後辭職當了自由職業者。做同傳兩年後,她在上海買了房子,開著一輛寶萊1.8。
趙麗娜介紹,在市場上同傳價格因人而異,比較有名氣的翻譯做一次同傳,每小時要五六千元,高的甚至達到8000元;而像她這樣名氣不大但有些固定客戶的大約三四千元;還有一些不常做的或剛入行的則只有一兩千。而在同傳這行,一年工作時間最多也就100多天。「搞同傳,只要過得去,一年三四十萬還是可以的。」趙麗娜說。
「很多人覺得我平時很閑,出去工作時,機票、吃住都不用自己操心,但里邊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她說,即使在上海這樣的城市,也不可能天天都有那麼多需要同傳的國際會議,所以除了那些在「圈裡」極有資格的人,一般人在與僱主談的時候都不佔優勢,經常會碰到會議舉辦者為了節省成本,本應請一組三個人卻只請兩個人。「一次,我和一個同事,本來說好是兩個半天的會,會議組織者為了節省招待費,把原本兩天的會集中到了一天。結果我們兩人翻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了,張嘴都沒力氣。」
「你必須全心全意地集中注意力,只要一進『箱子』(即裝有同傳設備的『同傳間』)外界的一切事情都與你無關,腦子里不能有任何雜念。」對外經貿大學翻譯系副主任隋雲介紹,隋雲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兼職作同傳。也因此,通常做一次同傳都是三個人一組,每隔15~20分鍾休息換人。
一種語言其實就代表著一種思維方式,一個人同時用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思考,時間長了,大腦就會「燒掉」。隋雲說,每次做完同傳,她都覺得大腦一片空白。而為了准備一天的同傳,他們可能還要花好幾天的時間來做准備,詳細閱讀會議文件和背景材料、列出詞彙表、背熟大量兩種語言的專業術語等等。趙麗娜說話時語速很快,她告訴記者,做同傳的人都這樣,因為同傳譯員要求在瞬間內完成傾聽、翻譯、說出的過程——普通人的語速是每分鍾150字左右,而同傳人則是250字左右。她說那種喜歡三思而後行的慢性子是做不了同傳的。近兩年上海的國外大公司越來越多,需要同傳的場合也多了起來,趙麗娜告訴記者,在翻譯現場,會議組織者還經常會找人來「校聽」,看翻譯得是否准確。「干這行的,不能出錯,錯一次兩次,人家就再也不找你了。」優秀的從業背景、誠信與高質量的服務是保障同傳譯員高收入的三大保障。
2 金領職業之同聲傳譯——迷失的「塔尖」(轉)
在上海,能做同傳的也就二三十人,因為經常一起合作,大家彼此都認識。
如何到達「金字塔的塔尖」
趙麗娜大學同學里除了她,沒有人干這行。「同傳對人要求高」,與她一同參加同傳培訓班的共有19人,都是英語專業畢業,但在報考高級口譯證書時,只有她一個人通過。在業界,趙麗娜所考的上海中高級口譯證書被稱為「黃金證書」,每年的通過率不到10%。她告訴記者,要想獲得同傳的認證資格,必須要在獲得高級翻譯資格後再加試同傳,而一個初級翻譯的水平已經相當於英語專業八級水平。
在國家某部委做同傳的莫馨解釋說,與交傳(即講話人說一段,停下,翻譯譯一段)相比,同傳要求人們打破正常的思維習慣,它要求你一邊聽一邊思考一邊說,是三個行為並行的過程,在英文中這叫「split of attention」。這有些類似於《射鵰英雄傳》中老頑童的「左右互搏」之術,是一種左手畫方右手畫圓的功夫。
「並不是外語好就可以作同傳的」,隋雲介紹,在他們招考中歐高級譯員培訓班學員時,要經過多輪考核,不但看報名者的外語水平、漢語水平,還要看考生的言談舉止,邏輯思維能力,並且要考查考生是否能在壓力下工作,「如果這些方面任何一點不過關,我們都不會考慮」,三到五個考官坐在一起,對考生一個個考查,平均每個考生要用一個小時。這種嚴格要求不只存在於入學考試中,在整個學習過程和畢業過程都是如此,以致於很多學員半途退出。隋雲認為要把同傳譯員當精英來培養。
「連上課加自學,平均每天學習9個小時以上」,對同傳的培訓過程就是對聽力、記憶力、分析的能力的不斷強化訓練。趙麗娜說在培訓的那一年裡她光聽力磁帶就聽了100多盤。為了訓練記憶力,老師經常從國外網站選一些陌生領域的文章來讀,然後讓大家復述,或者在讀完後讓學員針對文章提問題,看誰能在規定時間內提的問題最多。趙麗娜的記錄是一分鍾提了11個。
「為了適應不同口音,老師找來不同口音的磁帶,剛聽時就是聽不懂,而老師卻能當場給我們翻譯過來,那時的感覺就是一輩子都沒法達到他的水平。」但當培訓結束時,趙麗娜感覺自己就像孫悟空跳出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曾經高不可攀的,現在都游刃有餘了。培訓結束時,堅持下來的人數只剩開始時的一半。國內能培養同傳人才的院校寥寥無幾。我國最早培養同傳譯員的地方是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聯合國譯員訓練班」(現已改成高級翻譯學院)。它是1980年由聯合國與我國政府共同舉辦的一個合作培訓項目,因為要求嚴格,每期正式學員平均只有10位口譯人員,學員經過考核後再到布魯塞爾接受培訓。莫馨就是學員之一。該班畢業的學員大多數在聯合國擔任過同傳譯員。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機構來負責同聲翻譯的資格認證。在國際上,同聲傳譯有國際同聲翻譯協會(簡稱AIIC),成立於1953年。AIIC現在世界各地有2700多名會員,中國大陸22名,其中7名在上海,15位在北京。
同傳不是外語的最高境界
雖然「同傳」如太上老君八卦爐里煉出的金丹,仍然不少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認為同傳是個「沒有發展前景」的職業——「拿的永遠是計件工資,而且還是『標准件』,沒有『經濟杠桿』不斷調動譯者的積極性,年紀越大做得越吃力」一位「資深」同傳員如是說。而不但工作強度非常大,他們也是在工作時承受壓力最大的人群之一對於以口碑為生命的職業來說,一兩次嚴重失誤就可以讓你遠離這個行業。就像買股票,「同傳」算「收益股」,但絕不是「成長股」。另外,做同傳要求說得快,想得快,反應快,從訓練到工作內容,也都是對記憶力和及時反應能力的調動,不需要更多對語言背後該國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的了解。而需要同傳的會議也多集中在經濟、科技等專業性強的領域,同傳者最重要的是記住大量的專業名詞,而不是(也不可能)去研究這個領域的真正內涵。掌握一門語言的含義不是僅僅知道詞句的字面意思,而是通過這門語言去了解這個語言背後的國家的文化和精神。從這點而言,同傳永遠是最高級的語言翻譯工具,而絕到不了外語的最高境界
❷ 我們和其他的同聲傳譯公司聯系過,在我們現場調試設備都是需要一定的費用,天津有沒有免費調試設備的
雖然我是在北京,但我在天津有技術的。同傳設備很好操作的,但一個合格、優秀的同傳技術員必須是調音師,否則談不上專業,是不是這個道理?
❸ 要成為同聲傳譯需要什麼樣的水平啊,具體一點
我也大一……也對同傳很感興趣……不過真不是好學的……
自學是沒望的
這個……很難 全國的同傳 不過才2,30個 全世界才2000多個
而且這個職業很傷身 傷神 一般是40歲以後就不做了 當然也有老譯員
目前,世界上95%的國際會議採用的都是同聲傳譯的方式。特點是講者連續不斷地發言,而譯者是邊聽邊譯,原文與譯文翻譯的平均間隔時間是三至四秒,最多達到十多秒。譯者僅利用講者兩句之間稍歇的空隙完成翻譯工作,因此對譯員素質要求非常高。
同聲傳譯是一種受時間嚴格限制難度極高的語際轉換活動,它要求譯員在聽辨源語講話的同時,藉助已有的主題知識迅速完成對源語信息的預測、理解、記憶、轉換和目的語的計劃、組織、表達、監聽與修正,同步說出目的語譯文,因此同聲傳譯又叫同步口譯。在各種國際會議上,同傳譯員以「閃電般的思維」和令人嘆服的口譯技巧,成功克服上述多重任務(multi-tasking)間的交織、重疊和干擾給大腦造成的能量短缺和注意力分配困難,使聽和說並行不悖,成為與源語發言人一樣令人矚目的明星。 根據 AIIC (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的規定,同傳譯員只要翻譯出演講者內容的80%就已經算是合格了(同傳譯員翻譯出演講內容的90 %、100 %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很多人平時說話非常快,演講時又只顧及自己的演講內容或帶各地的口音,同傳譯員只好調動自己的一切知識儲備和經驗來全力以赴。那些有意放慢速度照顧同傳譯員的演講者畢竟不是太多,這就對從業者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同聲傳譯是指口譯員利用專門的同聲傳譯設備,坐在隔音的同傳室,俗稱「箱子」里,一面通過耳機收聽源語發言人連續不斷的講話,一面幾乎同步地對著話筒把講話人所表達的全部信息內容准確、完整地翻譯成目的語,其譯語輸出通過話筒輸送。需要傳譯服務的與會者,可以通過接收裝置,調到自己所需的語言頻道,從耳機中收聽相應的譯語輸出。這一專門職業雖然叫做「會議口譯」,但是除了廣泛應用於國際會議之外,也廣泛應用於外交外事、會晤談判、商務活動、新聞傳媒、培訓授課、電視廣播、國際仲裁等諸多領域。就兩種口譯模式的使用情況而言,交替傳譯多用於規模較小且只涉及兩種工作語言的場合,如外交會晤、雙邊談判、訪問考察、小范圍磋商、記者采訪、司法和准司法程序、宴會致詞、新聞發布會,以及一些小型研討會等。而同聲傳譯,由於其具有不佔用會議時間的優勢,已發展成為會議口譯中最常用的模式,廣泛應用於各種國際場合。幾乎所有正式的國際多語言會議以及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和歐洲聯盟)都採用了同傳作為標准口譯模式。聯合國官方正式使用的語言只有6種,按英文字母順序為阿拉伯語、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6種語言同等有效,代表們發言時可以任意選用其中一種。聯合國秘書處日常使用的工作語言,則有英語和法語兩種,實際上英語使用更廣泛。
凡是聯合國的正式會議,代表們的發言都要在現場用阿、漢、英、法、俄、西6種語言「同聲傳譯」。正式文件,包括重要發言,都要用6種文字印出,因而每次正式會議都必須安排6種語言的翻譯,不得有任何疏漏。
為了完成繁重的翻譯任務,聯合國秘書處有一支龐大的翻譯隊伍,由會議事務部管轄。口譯和筆譯分開,兩者加起來有470多人,分別由該部下屬的口譯與會議司和翻譯司負責。
聯合國大會會堂和各個會議廳都配有同聲傳譯。每個語種,都有一個稱之為「箱子」的同聲傳譯工作室。6種語言共有6個「箱子」。開會時,每個「箱子」里通常坐著3位譯員,每位譯員頭上都戴有耳機傾聽發言,輪流對著話筒翻譯。會場內,每個座位上都裝有6種同聲傳譯機,代表們可以按旋紐選擇自己想聽的語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設立在德國的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法西斯戰犯時,首次採用同聲翻譯,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大型國際活動中採用同聲翻譯。
同聲傳譯是各種翻譯活動中難度最高的一種翻譯,常常被稱為外語專業的最高境界。
同聲傳譯商業市場
收入最高的「鍾點工」每天收入四五千
在「非全日制就業人員工資指導價位」表中列出的54種行業里,同聲傳譯以每小時最高20000元人民幣的價格拔得頭籌。
同聲傳譯價目表中,英語類1天1.2萬~2.1萬元人民幣,非英語類是1.8萬元人民幣。一般需要2~3位譯員組成一個同聲傳譯組進行交替工作,上述價格為一個小組一天的翻譯價格,據此推斷,同聲傳譯最低一天收入4000元人民幣。國內某些翻譯公司的報價甚至是以上價格的一倍。可見該行業的吸引力。很多學語言從事翻譯的人士把同傳認定為從事翻譯的最高境界。同聲傳譯員一天的薪水相當於一個白領一個月的收入,他們一天能掙五六千。
同聲傳譯參加一天會議的薪酬是5000元人民幣,而有的會議薪酬則會更高。會議繁忙的時候,比如3~7月和9~12月往往日程都會排得很滿,有的會議都需要提前一個多月預訂。優秀的譯員在會議高峰的時候月收入可以達到4萬元甚至更高,所以對於優秀譯員年收入50萬或者更多也不足為奇。
就拿北京來說,目前付給同聲翻譯的報酬一般是每天4000元人民幣,這是每組三人的平均所得,如果不需要助手而獨立完成翻譯任務,最高的可以達到每天一萬元以上。時間的計算按照8小時工作日進行,從會議開始到四個小時算半天,四個小時以上到八個小時算一天。此外,客戶將支付同聲翻譯的食宿費用、機票費用、地面交通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總的說來,收入很可觀。
不缺錢,就是缺人。同聲傳譯人才屬於全球稀缺人才,也是最難培養的人才之一。全球專業的同聲傳譯人員總共也就2000多人,中國同聲傳譯人才更是緊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才30人左右,至於國際上流行的在經貿、科技、政法等各個領域學有所長的專業型同聲傳譯人才仍是一片空白。
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現在不管是哪裡的國際會議,都離不開中文,都少不了來自中國的同聲翻譯。全球幾乎天天都有國際會議,在中國召開的國際會議也越來越多,可以說同聲翻譯在國內和國際的市場都是巨大的。據說,歐盟和澳大利亞甚至還請中國老師為他們培訓同聲翻譯,同聲傳譯的市場前景越來越被看好了。
同聲傳譯需求量成倍地增加,但是合格的同聲傳譯的數量卻增長非常緩慢。據介紹,目前少數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其他城市舉辦國際性的會議更是缺乏同傳人才,需要從北京和上海去聘請。
想當「同傳」,一個字「難」。同聲傳譯之所以能拿到絕對的高薪是因為人才少,物以稀為貴,之所以人才少是因為「難」,想當「同傳」,太難了。
進入同聲傳譯的門檻相當高,不是你讀了研究生接受了相關培訓或者考了同傳的證書,就可以進入行業了。公司或者客戶在選擇同聲傳譯員時相當看重其參加過的會議經驗,如果一個剛從學校畢業、沒有經驗的譯員,幾乎沒有踏入同傳圈子的資本。
除了具備成熟的會議經驗之外,進入同傳行業還需要有很好的人際關系。
只能成功,不能出錯。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機構來負責同聲翻譯的相關事宜,也沒有一套統一的標准對同聲翻譯的工作進行考評。要看一個同聲翻譯究竟勝任不勝任,將會直接由所服務的會議各方來作出評價。一般會議結束後,主辦單位、會場主席、專家、中國代表團、其他國家代表團都會對同聲翻譯的工作表示感謝,如果覺得你的工作很出色,他們會給予熱情的贊揚,有的會直接邀請你下一次再和他們合作。如果同聲翻譯很糟糕,會場里當時就會有所反應,跺腳的、咳嗽的、說話的都有。
外人看同聲傳譯員,覺得是金字塔尖上的一群人,出入豪華酒店,參加國際會議,收入一天頂別人一月,但進入同聲傳譯這個行業非同尋常,行業裡面的壓力也非常人所知,在這里,你不能失敗。
同聲傳譯時小的細節也要注意。翻譯箱里動靜要小,因為翻譯箱里的麥克非常敏感,哪怕是輕輕翻書的聲音傳到與會代表那裡都是巨大的響動,所以譯員要盡量避免小動作或者磕碰,女譯員甚至要防止帶大的耳環,以免造成響聲。
同聲傳譯:錢多、事難做
同聲傳譯人才如此之珍貴,是因為這是一項難度高、技巧高、強度高的工作,但是這三高是很少有專業人士能夠達到。 「 同傳時間緊,無間隔,幾乎不能更改,現場效果反饋非常迅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研究生、有著豐富的英語同傳經驗的馬希娜小姐這樣描述同傳翻譯的工作特點。馬小姐說,同傳過程中,難度最高的是翻譯聽眾的自由提問,這意味著下邊聽的人要直接和上面發言的人進行實時的交流,如果翻譯得不準確,就會導致答非所問的尷尬場面。這就要求同傳人員對外語的表達習慣相當的熟悉,做到沒有障礙溝通。不但要求對語言把握准確,同傳在時間上的要求也很苛刻,甚至要求有時間的「提前量」,大約要比說話者的思維快兩秒鍾左右,即聽到對方說一句話時,就要馬上提前推測接下來他大致會說什麼內容,然後在兩秒鍾的時間內立刻翻譯出來。 馬小姐很認真地說,同聲傳譯要求譯者頭腦敏捷、反應靈敏,翻譯時緊跟說者的思維節奏,譯者要「一心兩用」,耳朵邊聽嘴巴也要馬上反應,這一點是許多普通的翻譯工作者很難做到的。
除了臨場反應外,同聲傳譯人員事前的准備工作難度也相當大。 馬小姐介紹說,即使再有經驗的同傳人員也要認認真真地做前期准備工作,因為每次同傳會議的內容都不同。這就要求同傳工作者事前打聽會議的主題內容、與會人物的頭銜名稱,然後熟悉相關的漢語表達。她說,在現場的時候有些問題真是防不勝防,因為有時演講者講演的內容不是固定的,可能是隨心所欲信手拈來一個詞語,這就要求同傳翻譯者不但要心細,還要膽大,敢於張口去翻譯,不能卡殼,如果停頓了翻譯不出來,就會令場面尷尬。所以在工作時要求精神高度緊張,注意力極度集中。
奇貨可居日進斗金
由於同傳人才 「奇貨可居」,其收入也是相當高的。 馬小姐透露說,在國內做同聲傳譯的工作人員的收入水準是與國際接軌的,並且同傳人員的收入在翻譯行當中也是收入最高的類別。她給記者算了一下,一個工作日的口譯翻譯價格一般為700元,而同聲傳譯是3900元;如果是口譯一個專業會議一般收取1500元,但如果是同聲傳譯則是4200元。據資料顯示,目前同聲翻譯的報酬一般是每天4000元人民幣,如果不需要助手而獨立完成翻譯任務,最高的可以達到每天一萬元以上。時間的計算按照 8 小時工作日進行,從會議開始到四個小時算半天,四個小時以上到八個小時算一天。而某翻譯中心的英譯同聲翻譯報價是:有稿件為2500元/小時,如果由資深譯員擔任則為3500-4000元/小時,如果客戶不提供稿件,則為4000元/小時,由資深譯員擔任則為8000元/小時,此外,客戶將支付同聲翻譯員的食宿費用、機票費用、地面交通費用和其它有關的一切費用。雖然譯員不可能一年到頭每日都有會議等著他們去譯,但每年100天的工作日還是應該有的,這樣算下來,收入也是非常可觀的。這樣的收入水準完全可以用「日進斗金」來形容。
同傳資格認證現身
同傳翻譯是個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所以往往需要師傅領進門,人際關系在這個行業中也非常重要,作為初入這一行當的新人如果沒有熟練的人在現場配合你做同傳翻譯工作,是很難做好的。 仲教授說,解決這些基本的素質關,在加上自己較高的教育背景、語言培訓背景、人際關系背景,才有可能成為同聲傳譯業內的一位優秀人才。
目前,國家同聲傳譯人才的培養主要通過碩士層次的學歷教育完成,主要是同聲傳譯專業碩士。正規的學歷教育招生規模小、培養周期相對較長,進入門檻較高,不能滿足大量已經有一定英語基礎,但希望能迅速掌握同聲傳譯技巧進入同聲傳譯行業的這一部分人才的需求。
報考者除了能夠用英語進行無障礙交流之外,關鍵還要對兩種工作語言系統熟練掌握。另外,同聲傳譯專業對從業者的專業知識、靈活應變能力、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要求都非常高。如要對金融、經濟、製造、市政、環保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有所了解,且對非英語為母語的發言者口音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如對拉美人、印度人說英語的特點和方式有所了解。
國內能培養同傳人才的院校寥寥無幾。我國最早培養同傳譯員的地方是「聯合國譯員訓練班」(現已改成高級翻譯學院)。它是1980年由聯合國與我國政府共同舉辦的一個合作培訓項目,因為要求嚴格,每期正式學員平均只有10位口譯人員,學員經過考核後再到布魯塞爾接受培訓。該班畢業的學員大多數在聯合國擔任過同傳譯員。
由於對同聲傳譯的專業程度要求較高,師資力量緊缺,國內僅有幾家外語院校對同傳進行研究生層次的培訓和招生。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一些社會培訓學校開設有同傳課程,現將北外和上外的招生情況介紹如下。
據報道,目前全球專業的同聲傳譯人員總共也就2000多人。中國同聲傳譯人才更是緊缺。據不完全統計,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才僅25-30人左右,大多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些國際交往頻繁的大都市。近幾年來,同聲傳譯已被列為緊缺人才之一。由於粥多僧少,供不應求,處於買方市場的同傳自然薪酬不菲,據專業人士透露,優秀的翻譯每天能賺800美元,一般水平的翻譯也能掙到4000元人民幣。同傳被大家稱為含金量最高的「金領」行業之一。
需求緊缺和高薪待遇引來了不少羨慕和追逐的目光。同聲傳譯怎麼考?報考人員應該具備什麼專業素質?國內是否具有相關的資格認證考試和培訓?許多人對其知之甚少,急切想了解相關情況。筆者日前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同傳專業的招生負責人和有關專家。
如何接受同聲傳譯的專業訓練
由於對同聲傳譯的專業程度要求較高,師資力量緊缺,國內僅有幾家外語院校對同傳進行研究生層次的培訓和招生。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一些社會培訓學校開設有同傳課程,如新東方學校。現將北外和上外的招生情況介紹如下。
同聲傳譯是各種翻譯活動中難度最高的一種翻譯,並非人人都能勝任。北外高級翻譯學院辦公室負責人告訴筆者,在國際會議那種緊張環境里,譯員要能不間斷地邊聽邊譯,是很不容易的。要學好這樣的技能,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如:英語的聽說能力要強,英漢兩種語言的語音、語調要好,要思維敏捷,反應快,對國際問題有興趣,報考者除了能夠用英語進行無障礙交流之外,關鍵還要對兩種工作語言系統熟練掌握。另外,同聲傳譯專業對從業者的專業知識、靈活應變能力、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要求都非常高。如要對金融、經濟、製造、市政、環保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有所了解,且對非英語為母語的發言者口音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如對拉美人、印度人說英語的特點和方式有所了解。
口譯專業屬應用類研究生,考試不同於其他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據筆者了解,入學考試多不開列參考書目,筆試也不考理論知識。筆試內容多為段落改寫、填空、寫作、英漢雙向筆譯、綜合知識測試等實際操作的內容。這些全靠考生平時的知識積淀和能力培養。
該考試另外一個特殊性是該專業錄取時以考生的復試成績為主。學員在入學考試時除了要通過筆試外,口試即復試是選拔人才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復試中才能對英文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進行客觀的考查。
據了解,復試包括:
1視譯:將一篇英文稿口頭翻譯成漢語。
2復述:先聽兩遍英文錄音(時間:3—5分鍾,可作筆記),再將聽到的內容用英文復述一遍。
3面試。
上外復試包括:
1演講:從考試委員會提供的若干題目中挑選其中之一,作2—3分鍾的即興演講。
2復述:聽1—2分鍾的演講,然後以另一種語言用自己的話復述演講內容。
3視譯:聽一篇短文,瀏覽該文1分鍾,然後將其內容口頭譯出。
4問答與對話。
專家建議
筆者就非外語專業的考生報考同聲傳譯是否具有可行性等問題采訪了有關專家。專家認為,國內目前從事同聲傳譯職業的多為本科外語專業畢業生。但是,國際許多知名同傳並非都是「科班出身」,例如法國某知名同傳就是數學博士。各大院校歡迎和鼓勵非外語專業考生報考,但是同傳畢竟是「金字塔」的塔尖,希望考生量力而行,理智選擇,例如報考其他層次的口譯培訓(商務口譯等),以免無功而返,收獲甚少。
由於該專業的復雜性,想要通過相關考試最好要進行系統的專業培訓。而且按照國際慣例,這類考試要邀請聯合國資深人士和專家擔任評委。要成為同聲傳譯員絕非一蹴而就的事。在國際上,同聲傳譯有國際同聲翻譯協會(簡稱AIIC)這一行業組織。該協會成立於1953年,是會議口譯這一專門職業惟一的全球性專業協會,負責審查、認定會議口譯員的專業資格和語言組合,制訂其職業規則、工作條件、道德規范和專業培訓標准,推廣會議口譯最佳實踐,並與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開展集體談判以確定會議口譯員的待遇等。AIIC的會員身份被廣泛認為是會議口譯員的最高專業認證。目前,AIIC在世界各地有2600多名會員,中國大陸有20名,其中5名在上海。
[編輯本段]
附:目前國際上最具權威的同聲翻譯協會
在國際上,同聲傳譯認證有:
國際同聲翻譯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sultant Interpreters,簡稱AIIC)這一行業組織。該協會成立於1953年,IACI的會員身份被廣泛認為是會議口譯員的最高專業認證。要加入IACI,必須到全日制的會議口譯專業深造兩年,取得高級翻譯學院的碩士文憑,參加工作後,必須做滿150天的國際會議,並時時遵守口譯學會專業道德規范,另外,必須有3個以上,會齡在5年以上的資深會員作保證人,保證人必須跟你在一個小組並肩工作過。歸納起來,加入IACI不需要考試,IACI實行的是更為嚴格的同行在工作中對你的審查。
歐盟口譯認證JICS(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Interpreting and Conference Service),設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它在85年引入中國,與外交部和商務部簽訂框架協議,旨在幫助中國培養高級翻譯人才,特別是同傳。篩選程序是先由各省擇優推薦,參加選拔的口譯人員的條件為25歲到30歲,有3年相關工作經驗及英語專業本科以上學歷。需要經過初試,復試和最後的面試。目前只有英語和法語兩個語種。
實際上,世界最大的口譯團隊不在聯合國,而是在歐盟委員會。歐委會口譯總司僅正式僱用的同傳譯員就有近500名,可以把英語譯成19種語言。歐盟與我國簽訂協議,按照承諾,歐盟每年要為中國培養一定數量的譯員,中國常駐世界貿易組織大使孫振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據參加過培訓的學員介紹,歐盟特別注重語言質量,在意時態用法,以及語言是否通順流暢。由於歐盟成員國的許多公民都懂至少兩門外語,歐委會的翻譯必須譯得非常地道,讓母語國家的人聽得舒服。 所以可以說,歐盟口譯司的證書更有分量,其難度也可想而知。
加拿大口譯和筆譯工作者委員會(Canadian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Council,簡稱CTIC),負責實施全國統一標準的翻譯職業認證考試。CTIC下屬的認證委員會負責指定認證標准和實施考試。認證委員會成員由筆譯,會議口譯,法庭口譯和術語學方面的專家組成。1975年,加拿大首先設立了筆譯考試,後在魁北克地區設立會議口譯考試,凡是有200個工作日或同等經歷的專業口譯者均可報考。
澳大利亞國家口譯和筆譯工作者權威認證有限公司(National Accreditation Authority for Translators& Interpreters Ltd,簡稱NAATI),由聯邦政府建立於1977年,總部位於澳大利亞首府堪培拉,是國際公認的口譯及筆譯資格認證機構,也是澳洲唯一的翻譯專業認證機構。擁有NAATI資格認證,可以就業通行於世界所有英語國家。澳大利亞的筆譯和口譯員分為四個等級:助理口、筆譯員,筆譯和口譯員,高級筆譯和會議口譯員,資深高級筆譯和會議口譯員。NAATI規定參加資格考試的基本條件為:口譯人員必須有大學畢業文憑,筆譯人員是大學畢業或由僱主出具具有相應工作經理的證明或是擁有翻譯專業的高等教育學歷。各語種翻譯人員可以由下列三種途徑獲得NAATI的口、筆譯認證:參加NAATI組織的考試;完成NAATI批準的某個澳大利亞大學翻譯課程學習;取得NAATI承認的澳大利亞以外大學翻譯專業的畢業證。
上世紀末,剛剛獲得英語系語言文學碩士的林傑進入國家某部委工作。兩年後,她通過了歐盟口譯總司的考試,前往設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的歐盟同聲傳譯培訓班,接受為期5個月的訓練。
「翻譯是什麼?是交流。」這是培訓班教師對他們講的第一句話。
培訓緊張而單調。學員們要聽大量的英語演講和會議發言,並且在最短的時間里記憶並復述其主要內容。隨著時間的推進,內容由簡單到復雜,聲調由清晰到模糊,發言也由標准英語變得五花八門。南亞、非洲、拉丁口音的「洋涇浜」英語成為最折磨人的「刑具」。
同傳間的人心如止水
林傑說,第一次進同傳間的時候,連自己的心跳都聽得見。那個場合里的人心如止水,整個世界彷彿只剩下了自己和耳機里不斷傳來的「聲音」。譯員與發言者之間,不僅僅是語言同步,連思維都似乎同步了……
最有意思的是阿拉伯語的同傳。因為阿拉伯國家的代表在發言時,往往要先引用一段長長的《古蘭經》經文。這一段話他們已經爛熟,所以隨口譯來,有時「趕」得比發言者還要快。引用得多了,譯員們也有偷工減料的時候,就乾脆一句「安拉」全部概括掉。但是這種「先見之明」往往靠不住。有一次在聯合國大會的場合,一位婦女代表發言,大談「婦女有權利控制自己的肉體,有權利選擇流產」。講了半天,突然話鋒一轉道:「聯合國的機構應該……」那位譯員竟然沒轉過彎子來,也順嘴譯道:「聯合國的肉體應該……」
同傳在中國屬鳳毛麟角
林傑說,伊拉克戰爭爆發的時候,她在電視里看到同傳譯員們為中央電視台進行的戰爭報道,心中羨慕萬分。
「有些人真的很厲害呢,」林傑說,「除了我們中國的這些前輩,我還親眼見過一個伊朗的同傳,開會的時候來晚了。只見他急匆匆地趕進同傳間,一屁股坐下,耳機往頭上一戴,閉上眼睛,嘴裡立刻就開始傳譯起來。」
「我真希望自己能練得像他們一樣。」林傑說。
目前,世界上最權威的組織國際同傳協會(AIIC)對會員資格的要求極嚴。AIIC在全世界有2000多個會員,中國會員不過20名左右。
❹ 做同傳是怎樣一種體驗
公司業來務關系,主要做同自聲傳譯及同傳設備租賃
在會場間隙或者平常常常和同聲傳譯老師們聊天,大概可以總結告訴你下面2點:
1、資深的同傳老師回答是:累,都是體力活;
2、非資深的老師都沒有回答,不過可以揣測體會他們的體驗如下:因為現場那麼多人通過自己翻譯出發言人演講的內容,都會壓力大,緊張,跟不上,聽不懂(遇到發言人帶口音嚴重的,類似方言,翻譯就頭痛無比了;專業性詞彙等),無助,害怕,情緒波動大,害怕被投訴等等;
政府類會議活動,翻譯必須詞文達意,盡量每一句發言都要求順利完整快速傳譯出來,還不能有差錯,普通商業性會議要求也高,至少不能出現翻譯錯誤,盡可能發言內容都要准確無誤傳譯出來。
輝安同傳專業專注同聲傳譯領域,希望答復能被採納。
❺ 泰勒維克同聲傳譯設備如何使用
同傳抄設備是實現襲高級別國際會議同步翻譯不可缺少的系統設備,通過該設備可以保證演講者在演講的同時,內容被同聲翻譯成指定的目標語言,通過另外的聲道傳送給與會代表。與會代表可以隨意選擇自己能聽懂的語言頻道。為了滿足不同語言,在中國市場上推出的同聲傳譯設備有4通道、8通道、16通道、32通道,每個通道傳輸一種語言。
數字紅外同聲傳譯系統的租賃和技術支持服務。博世同傳系統屬於國際同類產品中的領先品牌,是聯合國大會以及其他重大國際會議中的主流首選產品。設備具有抗干擾性強、話音清晰、安裝快捷、操作簡便等特點,在任何條件的會議場所均能達到數字廣播的聲音效果。同時,資深技術工程師可以在現場為您提供最周到的安裝、調試和技術支持服務。
一套完整的同傳設備,包括同傳主機、紅外發射主機、譯員機、翻譯間、接收機及耳機(代表接收單元)等組成。譯員機和翻譯間的個數,將根據會議語言數來確定。接收機及耳機(代表接收單元),根據參會人數來確定。
❻ 請問同聲傳譯設備如何組裝,謝謝!!
線的接頭 都是 對應的 ,跟電腦後插座 一樣,現場學一次 就會了
❼ 同聲傳譯是怎麼做到的
同聲傳譯的概念
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簡稱「同傳」,又稱「同聲翻譯」、「同步口譯」,是指譯員在不打斷講話者講話的情況下,不間斷地將內容口譯給聽眾的一種翻譯方式,同聲傳譯員通過專用的設備提供即時的翻譯,這種方式適用於大型的研討會和國際會議,通常由兩名到三名譯員輪換進行。
同聲傳譯特點
同聲傳譯作為一種翻譯方式,其最大特點在於效率高,原文與譯文翻譯的平均間隔時間是三至四秒,最多達到十多秒,因此可以保證講話者作連貫發言,而不會影響或中斷講話者的思路,有利於聽眾對發言全文的通篇理解,因此,「同傳」成為當今世界普遍流行的翻譯方式,世界上95%的國際會議採用的都是同聲傳譯。
同時,同聲傳譯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專業性,通常用於正式的國際會議,因此對譯員素質要求比較高。
同聲傳譯形式
在會議進行的時候,同聲傳譯員會坐在隔音的狹小房間(俗稱「箱子」)內譯員的工作場所(箱子),使用專業的設備,將其從耳機中聽到的內容同步口譯為目標語言,並通過話筒輸出。需要同聲傳譯服務的與會者,可以通過接收裝置,調整到自己需要的語言頻道,從耳機中獲得翻譯的信息。
聯合國官方正式使用的語言只有6種,分別為阿拉伯語、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和西班牙語。聯合國大會會堂和各個會議廳都配有同聲傳譯。每個語種都有一個工作室,6種語言共有6個「箱子」,每個「箱子」里通常坐著3位譯員。
❽ 同聲傳譯是怎麼做到的啊,好強
只要努力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同聲傳譯是指口譯員利用專門的同聲傳譯設備,坐在隔音的同傳室(俗稱「箱子」)里,一面通過耳機收聽源語發言人連續不斷的講話,一面幾乎同步地對著話筒把講話人所表達的全部信息內容准確、完整地傳譯成目的語,其譯語輸出通過話筒輸送。需要傳譯服務的與會者,可以通過接收裝置,調到自己所需的語言頻道,從耳機中收聽相應的譯語輸出。其翻譯難度可想而知,所以作為「金字塔」的塔尖,同聲傳譯也常常被稱為外語專業的最高境界。
據報道,目前全球專業的同聲傳譯人員總共也就2000多人。中國同聲傳譯人才更是緊缺。據不完全統計,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才僅25 30人左右,大多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些國際交往頻繁的大都市。近幾年來,同聲傳譯已被列為緊缺人才之一。由於粥多僧少,供不應求,處於買方市場的同傳自然薪酬不菲,據專業人士透露,優秀的翻譯每天能賺800美元,一般水平的翻譯也能掙到4000元人民幣。同傳被大家稱為含金量最高的「金領」行業之一。
需求緊缺和高薪待遇引來了不少羨慕和追逐的目光。同聲傳譯怎麼考?報考人員應該具備什麼專業素質?國內是否具有相關的資格認證考試和培訓?許多人對其知之甚少,急切想了解相關情況。筆者日前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同傳專業的招生負責人和有關專家。
如何接受同聲傳譯的專業訓練
目前,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廈門大學、大連外國語學院等許多外語學院開設同聲傳譯課程或者培訓班。由於對同聲傳譯的專業程度要求較高,師資力量緊缺,國內僅有幾家外語院校對同傳進行研究生層次的培訓和招生。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一些社會培訓學校開設有同傳課程,如新東方學校。現將北外和上外的招生情況介紹如下。
北外高級翻譯學院同聲傳譯(又稱翻譯理論與實踐)專業,設碩士學位,旨在培養英漢同聲傳譯人才和其他高級口筆譯人才,學制兩年。考試成績合格並通過論文答辯者,授予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
上海外國語大學也於今年4月18日成立高級翻譯學院。據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學院目前下設口譯系、筆譯系和翻譯研究所。口譯系開設的會議口譯專業課程,旨在培養勝任國際會議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工作的專業會議口譯員。今年7月14日開始正式招生,8月15日截止報名。8月23日進行筆試,9月上旬進行口試。學制為兩年全日制專業培訓,完成課程者通過會議口譯專業考試者將獲得會議口譯專業證書(Professional Diploma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通過全國碩士學位統一考試,完成口譯領域碩士論文研究並答辯通過者可獲得語言文學(口譯研究方向)碩士學位。專業證書和碩士學位不掛鉤。
報考者應具備什麼素質
同聲傳譯是各種翻譯活動中難度最高的一種翻譯,並非人人都能勝任。北外高級翻譯學院辦公室負責人告訴筆者,在國際會議那種緊張環境里,譯員要能不間斷地邊聽邊譯,是很不容易的。要學好這樣的技能,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如:英語的聽說能力要強,英漢兩種語言的語音、語調要好,要思維敏捷,反應快,對國際問題有興趣,知識面要廣。
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院長柴明介紹說,報考者除了能夠用英語進行無障礙交流之外,關鍵還要對兩種工作語言系統熟練掌握。另外,同聲傳譯專業對從業者的專業知識、靈活應變能力、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要求都非常高。如要對金融、經濟、製造、市政、環保等各個領域的知識有所了解,且對非英語為母語的發言者口音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如對拉美人、印度人說英語的特點和方式有所了解。
口譯專業屬應用類研究生,考試不同於其他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據筆者了解,入學考試多不開列參考書目,筆試也不考理論知識。筆試內容多為段落改寫、填空、寫作、英漢雙向筆譯、綜合知識測試等實際操作的內容。這些全靠考生平時的知識積淀和能力培養。
該考試另外一個特殊性是該專業錄取時以考生的復試成績為主。上海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院長柴明熲教授告訴筆者,學員在入學考試時除了要通過筆試外,口試即復試是選拔人才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復試中才能對英文聽力理解和口語表達能力進行客觀的考查。
據了解,北外的復試包括:
1.視譯:將一篇英文稿口頭翻譯成漢語。
2.復述:先聽兩遍英文錄音(時間:3—5分鍾,可作筆記),再將聽到的內容用英文復述一遍。
3.面試。
上外復試包括:
1.演講:從考試委員會提供的若干題目中挑選其中之一,作2—3分鍾的即興演講。
2.復述:聽1—2分鍾的演講,然後以另一種語言用自己的話復述演講內容。
3.視譯:聽一篇短文,瀏覽該文1分鍾,然後將其內容口頭譯出。
4.問答與對話。
專家建議
筆者就非外語專業的考生報考同聲傳譯是否具有可行性等問題采訪了有關專家。專家認為,國內目前從事同聲傳譯職業的多為本科外語專業畢業生。北外等院校錄取的考生也多為英語專業的學生。但是,國際許多知名同傳並非都是「科班出身」,例如法國某知名同傳就是數學博士。各大院校歡迎和鼓勵非外語專業考生報考,但是同傳畢竟是「金字塔」的塔尖,希望考生量力而行,理智選擇,例如報考其他層次的口譯培訓(商務口譯等),以免無功而返,收獲甚少。
由於該專業的復雜性,想要通過相關考試最好要進行系統的專業培訓。而且按照國際慣例,這類考試要邀請聯合國資深人士和專家擔任評委。要成為同聲傳譯員絕非一蹴而就的事。
專家介紹說,在國際上,同聲傳譯有國際同聲翻譯協會(簡稱AIIC)這一行業組織。該協會成立於1953年,是會議口譯這一專門職業惟一的全球性專業協會,負責審查、認定會議口譯員的專業資格和語言組合,制訂其職業規則、工作條件、道德規范和專業培訓標准,推廣會議口譯最佳實踐,並與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開展集體談判以確定會議口譯員的待遇等。AIIC的會員身份被廣泛認為是會議口譯員的最高專業認證。目前,AIIC在世界各地有2600多名會員,中國大陸有20名,其中5名在上海。
國內對同傳的評價多依據業內的口碑和成功經歷。國內部分英語翻譯、口譯資格認證考試高級口譯類設考同聲傳譯。
❾ 同聲傳譯怎麼練出來的,有誰知道
同聲傳譯是指口譯員利用專門的同聲傳譯設備,坐在隔音的同傳室 俗稱「箱子」 里,一面通過耳機收聽源語發言人連續不斷的講話,一面幾乎同步地對著話筒把講話人所表達的全部信息內容准確、完整地翻譯成目的語,其譯語輸出通過話筒輸送。需要傳譯服務的與會者,可以通過接收裝置,調到自己所需的語言頻道,從耳機中收聽相應的譯語輸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設立在德國紐倫堡的國際法庭審判法西斯戰犯時,首次採用同聲翻譯,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大型國際活動中採用同聲翻譯。
同聲傳譯是各種翻譯活動中難度最高的一種翻譯,常常被稱為外語專業的最高境界。
在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近期發布的「非全日制就業人員工資指導價位」表中列出的54種行業里,同聲傳譯以每小時最高2000元人民幣的價格拔得頭籌。
同聲傳譯員一天的薪水相當於一個白領一個月的收入,他們一天能掙五六千。就拿北京來說,目前付給同聲翻譯的報酬一般是每天4000元人民幣,這是每組三人的平均所得,如果不需要助手而獨立完成翻譯任務,最高的可以達到每天一萬元以上。時間的計算按照8小時工作日進行,從會議開始到四個小時算半天,四個小時以上到八個小時算一天。此外,客戶將支付同聲翻譯的食宿費用、機票費用、地面交通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總的說來,收入很可觀。
不缺錢,就是缺人
同聲傳譯人才屬於全球稀缺人才,也是最難培養的人才之一。全球專業的同聲傳譯人員總共也就2000多人,中國同聲傳譯人才更是緊缺,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才30人左右,至於國際上流行的在經貿、科技、政法等各個領域學有所長的專業型同聲傳譯人才仍是一片空白。
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現在不管是哪裡的國際會議,都離不開中文,都少不了來自中國的同聲翻譯。全球幾乎天天都有國際會議,在中國召開的國際會議也越來越多,可以說同聲翻譯在國內和國際的市場都是巨大的。據說,歐盟和澳大利亞甚至還請中國老師為他們培訓同聲翻譯,同聲傳譯的市場前景越來越被看好了。
同聲傳譯需求量成倍地增加,但是合格的同聲傳譯的數量卻增長非常緩慢。據介紹,目前專業的同聲傳譯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都不多,其他城市舉辦國際性的會議更是缺乏同傳人才,需要從北京和上海去聘請。
只能成功,不能出錯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機構來負責同聲翻譯的相關事宜,也沒有一套統一的標准對同聲翻譯的工作進行考評。要看一個同聲翻譯究竟勝任不勝任,將會直接由所服務的會議各方來作出評價。
同聲傳譯面向市場的時間已經不短,但在很多人眼中,這還是一份充滿神秘色彩的職業。
同聲傳譯•工作:同傳挑戰腦力體力
時間延遲:長短都有風險 時間延遲長了譯員短時記憶負擔重,延遲短了對句子理解可能不充分在會議現場,主講人一開始發言,聽眾就可以通過耳機接聽到幾乎同速度、不同語言的發言。
一般情況下,從演講者開始講話到譯員開始傳譯,會有2至3秒鍾的時間延遲。有的譯員會跟得比較緊,時間延遲相對比較短;有的譯員開始的時間較晚,採用相對較長的時間延遲,時間延遲較長,能夠對句子的結構和整體意思有很好的把握,但是它的風險就是不斷湧入的信息可能會給譯員的短時記憶造成較大的負擔;反之時間延遲較短,對譯員的短期記憶壓力較小,但其面對的風險是有可能對句子總體理解不夠充分,容易冒進。雖然策略不同,但很難說哪種形式更好,要根據譯員不同的特點和習慣來選擇。」
同傳譯員對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強,就是迅速吸收發言內容,在大腦中組織語言並迅速地脫口而出。
工作搭檔:一個人翻譯時,搭檔可以幫他記一些數字或難記的概念
一般的會議上都由兩個同傳譯員搭檔,每個人工作15分鍾到半小時,然後就需要搭檔替換。因為大腦一旦疲倦,就很難適應如此高速度和高壓力的運轉。」
同聲傳譯•收入:年入50萬很普遍
名詞解釋:同聲傳譯
指的是藉助專用設施將聽到的或看到的源語言的信息內容,近乎同步地准確傳譯成目標語言。國際上的慣例是三人一組連續工作三個小時,休息兩個小時後再工作三個小時。
翻譯箱 :同聲傳譯需要通過一套專用同聲傳譯設備,才可將所需語言傳遞給眾多與會人員。國際會議同聲傳譯設備主要由三大部分「主機」、「翻譯器」、「接收機」組成;有時為了保持較好的翻譯聲音效果,還需一間「翻譯箱」。譯員在其中一邊收聽代表的發言,一邊轉換成不同的語言翻譯出去。同聲傳譯時小的細節也要注意。翻譯箱里動靜要小,因為翻譯箱里的麥克非常敏感,哪怕是輕輕翻書的聲音傳到與會代表那裡都是巨大的響動,所以譯員要盡量避免小動作或者磕碰,女譯員甚至要防止帶大的耳環,以免造成響聲。
同聲傳譯•培養:好中選優「登峰造極」
同聲傳譯•門檻
會議經驗是資本
做同傳的人要具備很高的語言能力,包括組織語言、用詞標准、翻譯迅速、表達易懂等,還要喜歡看書。「喜歡看書的人會涉及不同的知識面,參加的會議遍布各個領域,譯員也必須有所涉足。」
師資力量緊缺
由於同聲傳譯人員對專業水平要求較高,國內師資力量存在緊缺現象,根據專業網站介紹,國內目前僅有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廣州外語外貿大學等為數不多的高等院校開設同聲傳譯人員的專業培訓班。據悉,目前同聲傳譯人才十分稀少,尤其是缺乏尖端的傳譯人才。
❿ 同聲傳譯的自我訓練途徑
同聲傳譯:一種譯員在一方講話的同時不停頓地將其講話內容傳譯給另一方的口譯形式.因為譯員的翻譯與一方的講話幾乎同步進行,所以這種翻譯又被稱為同步翻譯.同聲傳譯也叫作即時傳譯.
在大多數情況下, 同聲傳譯通過音響設備來進行; 譯員在會場隔鄰的房間傳譯, 需要聽傳譯者自行用耳筒收聽. 還有在有些場合中, 同聲傳譯也可以不使用音響設備進行, 稱為耳語傳譯. 辦法是由傳譯員坐在聽者的兩旁以極微的聲量將會議的討論過程同時一一地翻譯給聽者.
同聲傳譯的最大優點:時間效率高,可保證講話者作連貫發言,不會影響或中斷講話者的思緒,有利於聽眾對發言全文的通篇理解.由於同聲傳譯以上一些優勢,所以被認為是效率最高的翻譯形式.通常被國際組織採納為大會發言的傳譯手段.同聲傳譯有時也用於學術報告,授課講座等場合.
學當然是學英語(或者其他語言)和中文,很難很苦,全國的同聲傳譯員也只有幾十個,不過年薪幾十萬。
同聲傳譯的自我訓練途徑
2.1影子練習(Shadowing)
影子練習要求學員在傾聽源語講話的同時,以落後於講話人2至3秒的時差,如影隨行般地用同一種語言將講話內容完整准確地復述出來。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學員可以將時差逐漸拉大到落後於講話人半句到一句話,復述的材料也宜從母語發言轉為外語講話,方式則應從對源語講話所有字詞的忠實復述,改為對講話內容的概括和綜述。
影子練習的目的是要使學員適應「一心多用」的同傳工作方式,初步具備能同時處理聽辯、理解、記憶、復述、監聽等多重任務的能力。影子練習雖然不要求學員進行實質性口譯,但它作為一種同聲傳譯的入門練習手段,卻一直受到中外口譯培訓機構的青睞。
3.2倒數練習(Backwards Counting)
倒數練習的做法如下:
1)學員聽一段講話錄音或合作夥伴的現場發言,同時從一個百位或十位數(如200或90)由大到小勻速地倒數下去。訓練過程中若源語講話還未結束但數已數完,學員應接著從某個數開始繼續倒數,直至講話完畢。
2)待一段講話結束後,學員隨即復述剛剛聽到的講話內容。復述應力求准確詳實,為了便於核實倒數是否有誤以及復述是否完整准確,學員可將上述過程錄音或請他人見證。
倒數練習也是口譯培訓機構慣常採用的一種入門階段的同傳訓練方法。倒數練習與影子練習相比難度明顯加大,它強制性地在譯員聽辨源語的過程中設置了注意力干擾,以進一步促使學員養成邊聽邊說的工作習慣。倒數練習較為真實地模擬了同傳譯員在處理源語聽辨、理解、記憶和譯語發布、監聽等多重任務時可能面臨的注意力分配危機;此外,倒數後的復述練習也迫使學員因為短時記憶力的不足而拋開源語詞語外殼記憶語篇意義,隨後「以獨立於語言等值的方式自由地表達思想」。所以在復述源語信息的方式上,倒數練習與同聲傳譯也非常相似。由此可見,倒數練習使學員向認識和體驗同傳又邁進了一步。
2.3視譯練習(Sight Interpreting)
視譯練習有以下三種不同方式:
1)學員手持講稿,邊默讀邊連貫地大聲說出譯文,做到看到哪兒說到哪兒,中間不得有過多的猶豫和停頓。
2)合作者和學員各執一份講稿,前者朗讀文稿,後者根據前者的朗讀速度和節奏,對照著文稿輕聲譯出講話人已說出的內容。
3)待上述練習做得比較熟練後,合作者在朗讀過程中故意偏離講稿適度臨場發揮,為學員的聽辨和閱讀過程設置障礙,學員則隨機應變悉數譯出。
在視譯練習的起始階段,學員應先認真閱讀講稿,待掃清了理解和語言障礙後再進行看稿口譯。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學員應逐漸壓縮譯前准備的時間,最終做到拿起講稿便能口譯。做視譯練習時學員的聲音不能蓋過合作者的聲音,否則便聽不清源語講話,無法跟上講話人的節奏。與影子練習和倒數練習不同的是:視譯練習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同傳訓練手段,也是一種真實的口譯工作方式,因為「在我國各地舉行的國際會議上,90%左右的發言者都有發言稿,至少也有發言提綱。」盡管視譯練習是一種真實的口譯形式,但它與同聲傳譯仍有諸多不同。
1)同聲傳譯要求譯員在同傳箱里戴著耳機接聽會議發言,並通過話筒將口譯文同步傳達給聽眾;而學員在做視譯練習時由於設備條件的限制往往無法這樣做。
2)視譯訓練通過文字和圖像刺激使譯員獲得源語信息,同聲傳譯則通過語音刺激使譯員辨識和理解源語講話的意義和情感,因此視譯訓練從工作方式上看仍有別於同聲傳譯。
3)聽、看、譯同時進行的視譯練習,迎合了中國人學外語時先將聲音符號轉換成文字後再領悟其意義的習慣;同時由於文字和圖像對人腦刺激後產生的激盪和停留期要比語音刺激長,所以做視譯練習時譯員易受源語文稿的詞序和句子結構的干擾,難於迅速脫離源語詞語外殼的束縛,進行法國釋意學派所倡導的「解釋性翻譯」。
盡管如此,視譯練習與同聲傳譯仍有許多相似之處:
1)視譯要求譯語產出與源語發布同步進行,因此譯員在聽完一段講話後,無法按目的語表達習慣對源語詞序先作出較大調整,然後再給出譯文,他只能按源語講話的句子順序將先聽到的和看到的先譯;此外由於時間的限制,譯員也無法對剛剛發布的譯語進行過多的修正和補充,他必須盡量讓譯語的產出一次成型。這一點與同聲傳譯非常相似。
2)由於時間限制,視譯與同傳譯員都必須做到眼、耳、口並用,以便在同一時間處理好雙耳分聽、信息預測、斷句、試譯以及譯語的重組、發布、修正與監聽等多重任務;同時譯員還需靈活運用推理、概括、解釋、挪位、添加、刪簡、重復等技巧,保證譯語的順利產出。
3)通過視譯練習,學員學會在領受口譯任務之後認真分析講稿,並通過有針對性的閱讀積累主題知識,掃除口譯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解和術語障礙,並盡可能地事先准備好發言稿的譯文(至少也應打好譯文腹稿),以取得更好的傳譯效果。這一過程與同傳譯員的譯前准備工作非常相似。
以上各點正是視譯練習對於同傳學習的價值所在。
2.4廣播電視同傳(Radio and TV Interpreting)
即學員對正在播報或事先錄制的廣播電視節目進行同聲傳譯。具體操作如下:
(1)廣播同傳。學員收聽BBC、VOA或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等電台的廣播節目,邊聽邊進行同聲傳譯。
(2)電視同傳。學員對正在收看或事先錄制的電視節目進行同聲傳譯。目前大陸地區的學員可以利用的英語電視節目有中央電視台第九頻道(CCTV-9)以及部分省市電視台的英語節目。在有條件的地區,如廣東省,學員還可以通過收看CNN、BBC、ABC、CBS或香港的Pearl、World等電視台的英文節目進行英漢同聲傳譯訓練。
廣播電視同傳,尤其是電視同傳,也是一種真實的口譯工作方式,在2003年第二次海灣戰爭期間,曾被中央電視台頻頻用於對戰事的直播。廣播電視節目的新聞性和時效性很強,而且含有極為豐富鮮活的語言素材,節目本身涉及的也是一些能引起公眾高度關注的重大社會現實問題,因而易於激發學員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但是:
1)廣播電視節目雖然異常豐富,並非所有的節目都適用於同傳練習。初學者宜從訪談類節目(如CCTV-9的「Dialogue」)開始練起,再逐漸過渡到對整點新聞類節目進行同聲傳譯。因為新聞節目的稿件是經過精心准備的,其語體正式、結構復雜、信息頻密,初學者若試圖對其實施同傳,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對初學者而言,若其傳譯努力頻頻受挫,會使他們對同聲傳譯「望而生畏」,喪失信心。而訪談類節目輕松活潑口語色彩濃厚,加之其語法結構簡單語意明確,信息的密集度也遠不像整點新聞那麼高,所以學員的傳譯更易於取得成功。
2)由於大多數同傳學員的母語水平要明顯高於其英語水平,因此廣播電視同傳宜從英譯漢開始再慢慢過渡到漢譯英,以降低訓練難度,培養和保護譯員的自信心,同時這也符合包括聯合國在內的眾多國際機構使用譯員時堅持的一條原則,即:同聲傳譯應該是從外語到母語的單向口譯。
3)為了確保節目收聽與譯語發布互不幹擾,改善學員源語聽辨和譯語監聽的訓練效果,受訓者應戴上耳機工作,從而使訓練的技術手段更接近同聲傳譯。
4)與視譯和電視口譯相比,廣播口譯更具有挑戰性。因為做視譯和電視口譯時,譯員聽力的不足可以通過閱讀文稿或辨認字幕來彌補,同時電視畫面還可以提供包括講話人的表情、手勢、語音、語調和現場氣氛等在內的豐富的副語言信息,使學員置身於動態的交際環境中,這必然有助於學員對源語信息的理解,使其譯語的產出更加簡練准確。但是廣播口譯卻缺乏上述有利條件,因為「譯員看不到講話人,只能憑借耳機內傳來的聲音進行口譯,這是對譯員聽力的考驗,也是對他的挑戰。」
2.5網上同傳(Internet Interpreting)
網上同傳是筆者在自學同聲傳譯的過程中摸索出的一條全新高效的訓練途徑。其具體做法如下:在國際互聯網上登陸某些特定網站,藉助Media Player、Real Player(或Real One Player)等播放器,對其提供的視頻節目進行同傳。網上同傳方便快捷、節目內容生動豐富、操作不受時間限制,因而具有另外四種訓練方式難以比擬的優勢。下面筆者將重點介紹以下幾個英語網站,供同傳愛好者參考。
1)www.c-span.org C-SPAN是一家美國電視台,它有三個頻道,分別為:C-SPAN 1、C-SPAN 2和C-SPAN
2)www.c-span.org即為該電視台的網站。該網站每天二十四小時直播以上三個頻道的電視節目,內容包括:演講、報告、訪談、記者招待會、電視辯論、觀眾熱線、政策評論、咨詢、國會聽證、聯大發言等。值得一提的是:該網站有一個叫Video Library的音像資料庫,此庫將該台曾經播出過的所有節目分門別類地歸檔保存,供上網者觀看。其欄目有:Congress、Defense/Security、Domestic/Social、Economy/Fiscal、International、Judiciary/Courts、Media/Press、Politics/Elections、Science/Technology、State/Local、Whitehouse /Exec.以及Other等。
www.c-span.org提供的視頻節目題材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例如該網站首頁上的Current Events欄目提供近期製作的視頻節目,點擊該窗口我們便會看到包括108th Congress、2004Vote、Bush Administration、CA. Recall/State Politics、Rebuilding Iraq/Iraq War、Sept.11:US Response等在內的眾多條目(以上為該窗口2003年10月10日的欄目,筆者)。筆者曾於2003年10月19日點擊其中的Rebuilding Iraq/Iraq War條目,結果在頁面左側的Latest Video欄查到了包括State Dept. Briefing with Adam Erili (10/17/2003) Sec. Colin Powell on U. N. Decision on Iraq Resolution (10/16/2003)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On Afghanistan Reconstruction (10/16/2003) 等在內的六條節目。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該頁右下角的More Video窗口還羅列有多達九頁共九十條與伊拉克戰爭和重建問題有關的視頻節目。這些節目的長度從十幾分鍾到三個小時不等,計有兩百多個小時,即使學員只完成該單一題材節目的同聲傳譯訓練,這兩百多個小時的訓練量就已經達到了國際上的一些同傳教學機構為學員所規定的課時訓練標准。再如,如果我們想選用美國大學畢業典禮上的來賓講話一試身手,那麼只需在搜索欄Video Search中輸入commencement speech一詞,瞬間就能找到眾多美國政要名流在各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實況,其中包括美國前副總統Al Gore於2000年5月27日在美國西點軍校所作的一篇長達二十七分鍾的講話。
筆者以上對www.c-span.org網站內容所作的介紹僅為其巨大容量的極小一部分。該網站視頻節目之豐富,真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訪問一下該網站,相信讀者一定會有同感。
3)www.whitehouse.gov 此網站為美國白宮的官方網站,它主要提供現任及歷屆美國總統、副總統、國務卿、國家安全顧問、各部部長等政府主要成員任職期間參加各種活動的錄像和錄音資料,包括他們在各種禮儀、慶典、紀念日、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及參加會見、宴請和開展外交斡旋等活動的資料。該網站提供的對同傳訓練極具實用價值的視頻節目還有:每周由美國白宮、國務院和國防部發言人分別舉行的數場新聞發布會,歷任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和他們每年在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的國情咨文講話(State of the Union speech)等。任職時間越靠後的美國總統,有關他們的網上資料就越豐富,其中關於Ronald Reagan、George Walker Bush、Bill Clinton等人的資料幾乎與現任總統George Warwick Bush的一樣詳實。最為有趣的是:在該網站我們還可以看到美國總統為來訪的各國領導人舉行盛大歡迎儀式和國宴(State Dinner)的場景,景,以及雙方在總統橢圓形辦公室會晤,或在白宮外草坪上舉行聯合記者招待會時口譯員為之作交替或同聲傳譯的實況。親耳聆聽這些高水平譯員出神入化的傳譯,學員們得到的不僅僅是一次觀摩的機會(組織口譯學員到國際會議現場觀摩他人的口譯,是國外專業口譯培訓機構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教學內容。筆者),水平的落差給學員帶來的震撼和由此而激發出的學習熱情,將促使他們瞄準更高的目標加倍努力。
以上兩個英語網站的視頻節目極為豐富,反映了美國社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歷程,因而兼具語料和史料價值,對增加學員對美國社會的了解、豐富其網路知識成效顯著。這些視頻節目生動直觀,能夠大大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同傳訓練的效能;此外,通過傳譯這些鮮活而又豐富多彩的視聽材料,學員獲得了聆聽帶有世界各地口音英語講話的機會,這對提高學員的英語水平,尤其是他們的聽力,有很大幫助,可以在短期內產生明顯效果。因為良好的聽力是保證譯員傳譯成功的先決條件,在實施同傳的過程中,若沒有迅速准確的源語聽辨,譯員後續的信息記憶、譯語產出與監聽將淪為無米之炊,難以為繼。但是面對這些浩如煙海的網上節目,初學者可能會一時竟不知從何處開始練起;還有一些學員在興奮之餘會不分清紅皂白地盲目選用上述材料進行同傳,結果頻頻受挫信心頓失。為此,筆者建議:
1)選擇練習材料必須量力而行,充分考慮到自己對節目主題和相關術語的熟悉程度,否則就有可能因為缺乏對相關事件、人物、時間、地點、數據、組織機構及專業術語的了解,聽不懂或聽不全源語發言,結果在口譯時頻頻「卡殼」,使譯語出現大量停頓、空白和錯誤。
例如:美國總統George Bush在2003年1月28日對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了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講話。在長達1小時零7分鍾的講話里,布希匯報了自2001年「9·11」事件以來,美國政府對外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對內刺激經濟復甦所採取的一系列重大行動,包括:動員全球近90個國家支持或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反恐聯盟、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追剿基地組織殘余;游說聯合國通過對伊拉克的1441號決議,迫使薩達姆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拉攏中、俄、日、韓,孤立北朝鮮,以迫使後者凍結其雄心勃勃的核計劃;敦促參議院批准新的減稅法案,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復甦;增設以Tom Ridge為首的國土安全部,確保美國本土免遭國際恐怖主義襲擊。對於這樣一份用大量篇幅對形勢與政策作出回顧與展望的講話,如果學員明顯缺乏對上述事件的了解,要想取得同聲傳譯的成功是難以想像的。否則只言片語的代碼轉譯定會將自己「折磨」得垂頭喪氣,興趣和信心全無。
2)交傳譯員可以通過請求源語發言人重述剛才一段未完全聽懂的講話,而獲得第二次聽辨和記錄的機會。因此練習交傳時,學員如未能完全聽懂源語講話或因記錄不全而導致傳譯效果不佳時,可以用這篇材料作二次交傳,以提高對源語講話的理解並改進筆記技術。但是練習同傳時,學員卻不宜用同一篇講話材料作二次同傳練習,因為真實場景下的同聲傳譯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重復」的特點,譯員永遠只能獲得一次聽辨機會,而且譯語應盡量一次成型少作修正。為此,同傳學員必須克制住自己企圖「再來一遍」的慾望和沖動,力求聽和譯一次成功。
3.結語
在以上介紹的五種自學同聲傳譯的訓練方法中,影子練習、倒數練習和視譯練習是學員練習同傳之前所作的「熱身運動」,而廣播電視同傳和網上同傳則是對會議同傳的「模擬模擬」。這些訓練方法雖然卓有成效,但都難以營造出會議同傳所特有的現場真實感,學員也無法體驗到職業同傳譯員置身於口譯現場時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此外,學員獨自開展的自我訓練無法實現真實場景下同傳譯員與源語講話人及目的語聽眾間的交流互動。由於存在著以上不足,同聲傳譯的自我訓練要比真實場景下的會議同傳相對容易。因此同傳愛好者如欲熟練掌握同傳技術,除了需要進行堅持不懈的自我訓練之外,還必須經受大量會議同傳實踐的鍛煉,惟有經過刻苦同傳訓練又受過同傳實踐磨煉的人,才有可能最終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同傳譯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