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危害監測設備有哪些
Ⅰ 公司需要自己配備職業病的監測儀器嗎
國家要求用人單位……從源頭上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所以必須做到法律規定的相關要求。包括「建立、健全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及評價制度」、「採用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並為勞動者提供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優先採用有利於防治職業病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逐步替代職業病危害嚴重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等。《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五條還規定: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醒目位置設置公告欄,公布有關職業病防治的規章制度、操作規程、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可想而知,沒有職業病危害的檢測儀器,肯定就無法公布「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同時還規定:對有毒、有害工作場所,用人單位應當設置報警裝置,配置現場急救用品、沖洗設備、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對放射工作場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運輸、貯存,用人單位必須配置防護設備和報警裝置,保證接觸放射線的工作人員佩戴個人劑量計。 所以,公司是需要自己配備職業病的監測儀器的。
《職業病防治法》第二十七條用人單位應當實施由專人負責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並確保監測系統處於正常運行狀態。
Ⅱ 有關職業衛生的檢測儀器都有哪些
分實驗室和現場檢測兩大部分,現場的就是一些粉塵、大氣、雜訊、振動等儀器;實驗室就是氣相色譜儀、電子天平、分光光度計等。
Ⅲ 職業衛生檢測都要用到什麼儀器
北京歐亞星宇公司主營土木儀器_公路儀器_水利儀器_鐵路儀器_建築儀器_土工儀器版_水泥權儀器_混凝土儀器_瀝青儀器_瀝青混合料儀器_路基路面檢測_混凝土結構檢測_數顯回彈儀_鋼筋掃描儀_超聲波測試儀_無核密度儀_旋轉壓實儀_燃燒爐_瀝青含量測試儀_核子儀_變形模量測試儀_砂漿含氣量_絕熱溫升_地質雷達_探地雷達_超前預報_落錘彎沉儀
如有需要可與其咨詢
Ⅳ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所使用的檢測檢驗設備都有哪些
安監檢查、檢測設備及儀器的配置目錄:
Ⅳ 職業健康檢測設備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24號《職業病診斷與鑒定管理方法》(2002年回5月1日起施行):第答三條 職業病診斷應當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
也就是說,職業健康檢測設備必須達到醫療衛生機構的設備配置。
Ⅵ 職業衛生檢測機構有哪些
職業衛生檢測需提供哪些資料:
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表
原輔材料及其有關職業病危害版的中文說權明書
生產設備及其有關職業病危害的中文說明書
生產工藝流程圖及車間布局圖
崗位定員及防護措施
歷年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報告
歷年檢測報告書及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書
Ⅶ 請問職業衛生監管部門對企業進行監管時所用的現場職業衛生檢測儀器有哪些
要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啊,測粉塵有粉塵儀器,測雜訊有雜訊儀器
Ⅷ 職業衛生檢測包括什麼內容
1、工藝流程、設備、確定有毒有害因素及產生有毒有害因素的主要設備、工人工作方式、內工人接觸時間容、確定有代表性的采樣點。
2、編寫《下廠采樣通知單》及《調查寫實報告》。
3、檢測方案中的采樣方案的編制。
4、采樣前的准備根據《職業衛生采樣方案》作采樣前的准備工作,各項工作應按規定認真做好記錄。
5、現場采樣。
6、分析方案的制定。
7、樣品分析。
8、結果報告。
(8)職業危害監測設備有哪些擴展閱讀:
根據《職業病防治法》中「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評價」的要求,用人單位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作業場所進行檢測與評價,明確其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其濃度,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評價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及其效果,對未達到職業病危害防護要求的系統或單元提出職業病控制措施的建議。
通過開展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可以為企業改進職業病防護措施提供指導一些意見、技術依據;為職業健康檢查提供技術參考意見;為企業防範和降低職業衛生風險,加強和規范職業衛生管理工作;同時為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對企業實施日常監督管理提供依據。
Ⅸ 「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這個工作具體工作是做什麼使用的監測儀器目前主要有哪些
建設復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 分為預評制價 和控制效果評價 分別在機器安裝前 和機器安裝後進行,由評價單位編寫,再由相應專家上會通過。目的就是保證公眾和醫護人員的受照射劑量的安全。
使用的監測儀器根據各評價單位的情況不同而不同,並且不同的射線裝置用的檢測儀器也不一樣(你需要對什麼樣的射線裝置進行評價?工業?醫療?CT?普通X線機器?加速器?種類太多了這些用的都不太一樣。資質的單位也要看資質的范圍和自身的能力來檢測出報告)。
如果你想要詳細的去找評價單位咨詢 評價單位包括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有資質的區級,還有部分大學 ,輻射所 。委託打個電話或上門都可以, 實際也就是交錢就出報告啊 呵呵
如何檢查、如何出報告過程很多寫起來太麻煩,再有檢測和出報告的事交給檢測單位就好了,他們會要求你上報相應的材料。(人員、單位、機器、建築、配置許可等等的基本情況)剩下的他們會去檢測機器,然後編寫材料上會,最後給你報告。你再拿報告辦理機器的許可證。 (有不明白的再問吧,基本就這么多。)
Ⅹ 職業衛生防護設施 包括哪些
1、組織制度管理落實。
(1)設置或者指定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負責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
(2)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3)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2、對職業病危害設備和因素作警示說明。
(1)向用人單位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設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並在設備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警示說明應當說明設備性能,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維護注意事項,職業病防護以及應急救治措施等內容。
(2)提供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化學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材料的,應當提供中文說明書。產品包裝應當有醒目的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貯存上述材料的場所應當在規定的部位設置危險物品標識或者放射性警示標識。
(3)用人單位在設備及材料放置及使用處設立警示標識。
3、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如實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職業健康檢查工作應當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對勞動者建立的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應按規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4、健全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及評價制度。用人單位應當實施由專人負責的職業病危害因素。
(10)職業危害監測設備有哪些擴展閱讀:
1、職業安全衛生是為了保護勞動者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勞動條件、預防工傷事故及職業病,實現勞逸結合和女職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等方面所採取的各種組織措施和技術措施的總稱。
以保障職工在職業活動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為目的的工作領域及在法律、技術、設備、組織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採取的相應措施。
職業安全衛生針對的對象是人的防護,而不是環境的保護。
2、職業安全衛生特徵
適用性
審核規范適用於任何規模和類型的用人單位,並適用於各種地理、文化和社會條件。因此,審核規范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不同的用人單位可以審核規范為一般原則,根據其自身情況實現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要素的要求,使用人單位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更好地滿足其安全健康管理的實際需要。
靈活性
希望實施OSHMS的用人單位范圍廣泛,他們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不同,因此靈活性是OSHMS審核規范的必然特點。實施OSHMS的目的是幫助用人單位改進其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工作。審核規范為用人單位提供了系統地進行要素管理和承諾兌現的方法,要求用人單位在建立OSHMS時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的承諾。
系統性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強調結構化、程序化、文件化管理手段。首先,它強調組織機構方面的系統性——要求在用人單位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中,不僅要有從基層崗位到最高管理層之間的運作系統,同時還要有一個監控系統。其次,它要求組織實行程序化管理,從而實現對管理過程的全面的系統控制。
績效要求
審核規范中要求用人單位在其職業安全健康方針中作出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持續改進、事故預防與保護員工安全健康的承諾,其他要素中沒有提出用人單位職業安全健索績效的絕對要求,不包含任何勞動條件、危害治理技術與水平的內容。
因此,用人單位的技術水平和職業安全健康績效水平可根據用人單位的自身狀況確定,因而兩個從事類似活動、卻具有不同的職業安全健康績效的用人單位,都可能滿足審核規范的要求。此外,用人單位實施OSHMS時,可根據自身的經濟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OSHMS績效的指標要求,提高用人單位的職業安全健康績效。
審核規範本身主要著重於系統地採用和實施一系列管理手段,並未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與方法要求。用人單位根據審核規范建立OSHMS,並不意味著不發生工傷事故和職業病,用人單位應以現狀為績效改進的基礎,按照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中所要求的持續改進機制來實現風險控制的完善,以求得最佳的安全健康管理效益。
自願原則
不改變用人單位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OSHMS是用人單位進行安全健康系統化管理的一種工具,OSHMS審核規范的目的在於規定並運用有效的管理機制,幫助用人單位實現其職業安全健康目標,不是強制性標准。
各類用人單位是否執行OSHMS審核規范,是否建立和保持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是否進行OSHMS認證都取決於用人單位自身的意願,不能以行政或其他方式要求或迫使用人單位實施,實施過程中也不應改變用人單位原有的法律責任。
相反,用人單位在實施審核規范時應以我國的國家、地方、行業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為基礎,從對法律法規的獲取、識別、傳達、評價等環節來實現對其遵守的承諾。
參考資料:網路-職業安全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