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產設備 » 自組網設備如何分辨好壞

自組網設備如何分辨好壞

發布時間: 2021-02-12 07:32:38

㈠ 遠距離無線通信自組網採用什麼設備

如果是小數據量遠距離無線傳輸可以參考433M無線自組網模塊,目前我們單位用的433M無線版模塊是用廈門*為那*通信權的WBee 1002,通信距離可視12KM,最大通信帶寬400Kbps,支持自動路由組網,可網管後台,方便維護和調試。穩定性不錯,用了2-3年了。

㈡ 有無線自組網設備穿透力強

各品牌都有大功率路由器,只要功率足夠大,穿牆能力就強。 比如4根、6根天回線的路由器,覆蓋范答圍極強,穿4、5個實心牆沒有問題。 不過功率大帶來的副作用就是輻射大,大功率路由器的輻射是小功率的十幾倍幾十倍。 所以家用的話,不如買兩個小功率路由器,通過網線連接,分別放到兩個房間,即有了信號覆蓋,又不會由於輻射影響健康。

㈢ 怎麼從電腦硬體參數分辨好壞

你這100分可真不好拿啊!
外頻:系統時鍾頻率
INTEL和AMD主流型號外頻都是200MHz,INTEL低端(如賽揚和低端的P4)的為100MHz,而少數高端的為266MHz(EE系列),AMD現在大都是200MHz

前端匯流排(FSB):
前端匯流排是處理器與主板北橋晶元或內存控制集線器之間的數據通道,其頻率高低直接影響CPU訪問內存的速度。

INTEL平台CPU的前端匯流排的頻率一般成為外頻的4倍。
FSB=外頻X4
即200MHZ*4=800MHZ FSB 333MHZx4=1333 FSB

AMD平台和intel的前端匯流排不一樣,它採用了HT技術(HyperTransport)類似於Intel平台中的前端匯流排(FSB)
HT匯流排頻率=外頻xHT倍頻,現在一般AMD的HT倍頻為5倍!
HT匯流排= 外頻X5
即200MHZ*5=1000MHZ的HT匯流排
現在高端產品羿龍系列用的是HyperTransport3.0匯流排技術!

CPU緩存(Cache Memory):
CPU緩存是位於CPU與內存之間的臨時存儲器,它的容量
比內存小但交換速度快。在緩存中的數據是內存中的一小部分,但這一小部分是
短時間內CPU即將訪問的,當CPU調用大量數據時,就可避開內存直接從緩存中調用,從而加快讀取速度.
最初緩存只有一級,後來處理器速度又提升了,一級緩存不夠用了,於是就添加了二級緩存。現在部分高端產品有3級緩存。二級緩存是比一級緩存速度更慢,容量更大的內存,主要就是做一 級緩存和內存之間數據臨時交換的地方用。
大量使用二級緩存帶來的結果是處理器運行效率的提升和成本價格的大幅度不等比提升。
舉個例子,伺服器上用的至強處理器和普通的P4處理器其內核基本上是一樣的,就是二級緩存不同。至強的二級緩存是2MB~16MB,P4的二級緩存是512KB,於是最便宜的至強也比最貴的P4貴,原因就在二級緩存不同。
常見二級緩存512K-4M ,平時的賽揚處理器一般比同等P4的二級緩存小一半。所以1.5G的P4不一定比1.8G的賽揚性能差.區分inter的雙核處理器
http://www.91kb.cn/htm_data/13/0806/40062.html
現市場上interCPU 主要是酷睿2系列的產品了。發展P4--PD--酷睿--PE

PD開始後面為雙核產品了。PD為最初開發雙核,雖然普遍頻率高得嚇人,但性能高能低效。現在是買不到了!有也不要買!購機請注意。酷睿當然是非常優秀的產品,目前市場上最優秀的產品。只是價格都有點貴。E7200 10月最低都800左右!因為這個價格問題 inter推出了PE處理器。奔騰E也是酷睿構架。只是FSB和二級緩存要相對於酷睿處理器要小!也就是酷睿的低極版本,進攻低端市場而出來的。所以市場上的E2180 E2160等等所謂的奔騰雙核就是指這個!當然在銀子不足的情況下還是不錯的選擇!

倍頻系數:
倍頻系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系。
倍頻=主頻/外頻

主頻: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鍾頻率(CPU Clock Speed)
CPU主頻計算方式為:主頻 = 外頻 x 倍頻
主頻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內存

工作頻率:
個人理解和CPU外頻差不多,是內存的時鍾頻率。

DDR:
DDR=Double Data Rate雙倍速內存,嚴格的說DDR應該叫DDR SDRAM,人們習慣稱為DDR,DDR SDRAM是Double Data Rate SDRAM的縮寫,是雙倍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儲器的意思,SDRAM是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只傳輸一次數據,它是在時鍾的上升期進行數據傳輸;而DDR內存則是一個時鍾周
期內傳輸兩次次數據,它能夠在時鍾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各傳輸一次數據,因此稱為雙倍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儲器。
可算為:DDR等效頻率=工作頻率*2,當然平時看到的DDR266或DDR400都是乘以過2的,工作頻率應為133MHZ和200MHZ。

DDRII:
DDRII是DDR的下一代產品,內存擁有兩倍於上一代DDR內存預讀取能力(即:4bit數據讀預取)。換句話說,DDR2內存每個時鍾能夠以4倍外部
匯流排的速度讀/寫數據,並且能夠以內部控制匯流排4倍的速度運行。
DDR2 800內存的工作頻率也是由CPU外頻及主板的設置確定的(比如,外頻200,BIOS設置1:2,則內存工作頻率是400,等效800),那麼此時內存的數據頻率就是工作頻率x2,而內存顆粒(存儲單元)頻率就是工作頻率400÷2=200了。

DDRIII:
DDR3是在DDR2基礎上採用的新型設計,就不詳細介紹了,這玩意兒現在不流行,也貴得要死,支持的板子也不是很多,以後慢慢研究,
DDR3-800的核心工作頻率只有100MHz。工作頻率的8倍 !

雙通道:
就是在北橋(又稱之為MCH)晶元級里設計兩個內存控制器,這兩個內存控制器可相互獨立工作,每個控制器控制一個內存通道。在這兩個內存通CPU可分別定址、讀取數據,從而使內存的帶寬增加一倍,數據存取速度也相應增加一倍(理論上)。
即DDRII667組雙通可得到1333的內存等效頻率。

ECC是「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的簡寫,中文名稱是「錯誤檢查和糾正」。ECC是一種能夠實現「錯誤檢查和糾正」的技術,ECC內存就是應用了這種技術的內存,一般多應用在伺服器及圖形工作站上,這將使整個電腦系統在工作時更趨於安全穩定。
http://www.91kb.cn/htm_data/13/0805/37122.html

CL(CAS Latency):為CAS的延遲時間,這是縱向地址脈沖的反應時間,也是在一定頻率下衡量支持不同規范的內存的重要標志之一。
內存負責向CPU提供運算所需的原始數據,而目前CPU運行速度超過內存數據傳輸速度很多,因此很多情況下CPU都需要等待內存提供數據,這就是常說的「CPU等待時間」。內存傳輸速度越慢,CPU等待時間就會越長,系統整體性能受到的影響就越大。因此,快速的內存是有效提升CPU效率和整機性能的關鍵之一。
在實際工作時,無論什麼類型的內存,在數據被傳輸之前,傳送方必須花費一定時間去等待傳輸請求的響應,通俗點說就是傳輸前傳輸雙方必須要進行必要的通信,而這種就會造成傳輸的一定延遲時間。CL設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該內存在CPU接到讀取內存數據的指令後,到正式開始讀取數據所需的等待時間。不難看出同頻率的內存,CL設置參數低的更具有速度優勢。
http://www.91kb.cn/htm_data/13/0805/37134.html

現在ATX主板上一般有4根內存插槽,1234,1條:此時插哪個都行。兩條:時就要選擇一下了。選擇主板說明書上的雙通道插上!當然條子要是配套的。不要搞牌子 頻率容量都不一樣的。不然不穩! 3條內存:本人沒插過,聽說是會出問題的!所以有3條都不要插。4條:可全插!
主板
晶元組(Chipset)是主板的核心組成部分,對於主板而言,晶元組幾乎決定了這塊主板的功能,進而影響到整個電腦系統性能的發揮,晶元組是主板的靈魂。晶元組性能的優劣,決定了主板性能的好壞與級別的高低。

主板晶元組幾乎決定著主板的全部功能,其中CPU的類型、主板的系統匯流排頻率,內存類型、容量和性能,顯卡插槽規格是由晶元組中的北橋晶元決定的;
而擴展槽的種類與數量、擴展介面的類型和數量(如USB2.0/1.1,EE1394,串口,並口,筆記本的VGA輸出介面)等,是由晶元組的南橋決定的。還有些晶元組由於納入了3D加速顯示(集成顯示晶元)、AC』97聲音解碼等功能,還決定著計算機系統的顯示性能和音頻播放性能等。
北橋晶元
北橋晶元(North Bridge)是主板晶元組中起主導作用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稱為主橋(Host Bridge)。一般來說,晶元組的名稱就是以北橋晶元的名稱來命名的,例如英特爾 845E晶元組的北橋晶元是82845E,875P晶元組的北橋晶元是82875P等等。北橋晶元負責與CPU的聯系並控制內存、AGP、PCI數據在北橋內部傳輸,提供對CPU的類型和主頻、系統的前端匯流排頻率、內存的類型(SDRAM,DDR SDRAM以及RDRAM等等)和
最大容量、ISA/PCI/AGP插槽、ECC糾錯等支持,整合型晶元組的北橋晶元還集成了顯示核心。北橋晶元就是主板上離CPU最近的晶元,這主要是
考慮到北橋晶元與處理器之間的通信最密切,為了提高通信性能而縮短傳輸距離。因為北橋晶元的數據處理量非常大,發熱量也越來越大,所以現在的北橋晶元都覆蓋著散熱片用來加強北橋晶元的散熱,有些主板的北橋晶元還會配合風扇進行散熱。因為北橋晶元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內存,而內存標准與處理器一樣變化比較頻繁,所以不同晶元組中北橋晶元是肯定不同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採用的內存技術就完全不一樣,而是不同的晶元組北橋晶元間肯定在一些地方有差別。

一般來說,南北橋晶元組的性能數主要體現主板的整體性能參數!
選板子參數這些不好說,沒有死的標准,主要是根據CPU和內存來選擇的,當然也可以確定了中意的板子後再配相應和CPU和內存。三者相輔相
成!主要是看對CPU和內存的支持如何。參數盡量等於或大於CPU和內存的參數!當然板子參數和CPU內存參數完全匹配就充分發揮了硬體的最佳性能,想要超頻的或要為以後升級硬體想的,可以選擇參數高一點的硬體!
例如:
Intel酷睿2雙核這個cpu的前端匯流排是1333.那麼他需要內存也能達到和他相同頻率的.DDR2 667×2 插成雙通道正好1333.如果你不超頻這樣就行了,配板子就要選FSB達到1333的(不超頻剛好)或更高的。這樣CPU內存和板子都為1333MHZ,跑起來不會存在浪費了。如果板子FSB為800,
那麼CPU和內存就浪費了,成了個瓶頸!
顯卡
這個每人要求應用不一樣,主要注意的參數有:

顯存位寬:
是顯存在一個時鍾周期內所能傳送數據的位數,位數越大則瞬間所能傳輸的數據量越大。
這是顯存的重要參數之一。目前市場上的顯存位寬有64位、128位和256位三種!目前主流128 bit 和256bit

顯示晶元位寬:
顯示晶元位寬是指顯示晶元內部數據匯流排的位寬,也就是顯示晶元內部所採用的數據傳輸位數,目前主流的顯示晶元基本都採用了256位的位寬
,採用更大的位寬意味著在數據傳輸速度不變的情況,瞬間所能傳輸的數據量越大。就好比是不同口徑的閥門,在水流速度一定的情況下,口
徑大的能提供更大的出水量。顯示晶元位寬就是顯示晶元內部匯流排的帶寬,帶寬越大,可以提供的計算能力和數據吞吐能力也越快,是決定顯
示晶元級別的重要數據之一。目前主流256 bit

顯存的速度:
一般以ns為單位。常見的顯存有7ns、6ns、5.5ns、5ns、4ns甚至3.8ns的顯存高端還有更小的。其對應的額定工作頻率分別是143MHz、166MHz、183MHz、

200MHz和250MHz。額定工作頻率=1/顯存速度。這個當然越小越好!
目前主流1.4ns 1.2ns 1.0ns! 高端還有0.8這些的!

顯存容量和類型:
這個不用說了,主打參數,很多奸商都只拿這一個參數出來蒙人,容量當然越大越好,但夠用即可,多則浪費,顯存類型和內存一樣 SDR(
單倍數據率)或 DDR(雙倍數據率)DDR2,DDR3等形式。標准一些應該叫GDDR2,GDDR3!
現在多為GD3 , GD2就不要買了!

顯示卡槽:
早期PC主板的ISA、PCI插槽,現在已基本淘汰
AGP是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圖形加速埠)的縮寫插槽通常都是棕色,AGP標准分為AGP1.0(AGP 1X和AGP 2X),AGP2.0(AGP 4X),AGP3.0(AGP 8X)。
目前常用的AGP介面為AGP4X、AGP PRO、AGP通用及AGP8X介面。需要說明的是由於AGP3.0顯卡的額定電壓為0.8—1.5V,因此不能把AGP8X的顯卡插接到AGP1.0規格的插槽中。這就是說AGP8X規格與舊有的AGP1X/2X模式不兼容。而對於AGP4X系統,AGP8X顯卡仍舊在其上工作,但僅會以AGP4X模式工作,無法發揮AGP8X的優勢。
顯卡和主板的AGP插槽同樣和CPU與主板一樣要匹配。不然就是浪費!現在的AGP顯卡琢步走向淘汰了,而且現在還貴得要死!取而代之的是PCI Express!
PCI Express 簡稱(PCI—E)X1是代表雙向250MB/S速度,X4是1000MB,以此類推,現在在主流顯卡是PCI—EX16,雙向數據傳輸帶寬有8GB/s之多。相比AGP 8X數據傳輸只提供2.1GB/s的數據傳輸帶寬來說,如此之大的性能優勢顯而易見。PCI—E有1.0和2.0之分,PCI-E1.0還是PCI-E2.0都是工作在相同頻率的,說白了,PCI-E1.0就是16輛使用獨立的16條高速公 路載重10噸的卡車每小時100公里的時速運送貨物!PCI-E2.0就是32輛使用獨立的32條高速公路載 重10噸的卡車每小時100公里的時速運送貨物!
PCI Express 2.0 標准核心的特性是速度的提升,它是1.0的升級版本,就像上面說的內存DDR與DDRII的關系一樣!
現在主流為此介面類型顯卡!便宜又實惠!PCI-E1.0和2.0相互兼容。但顯卡與主板插槽還是要匹配才能發揮最大功效。不浪費嘛!
晶體管數目與SP單元與渲染管線:越高越好,也是非常重要的參數之一!前面二者定義太模糊我也不是很明白
渲染管線也稱為渲染流水線,是顯示晶元內部處理圖形信號相互獨立的的並行處理單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渲染管線比喻為工廠裡面常見的各種生產流水線,工廠里的生產流水線是為了提高產品的生產能力和效率,而渲染管線則是提高顯卡的工作能力和效率。

參數看完了要看一下顯卡的用料和做工,主要是電容原件的選料,現在好卡都上全固態電容,相對於電解電容來說。固態電容更能長期保證顯卡能有效運行,不會出現電解電容的爆漿現像!當然這個成本比電解更貴!做工方面,現在顯卡有公版和非公版之分。生產顯卡廠家眾多,各顯卡生產廠按到晶元廠商的要求布線生產的版叫公版!此類版相對布線更合理,更穩定!非公版也就是各顯卡生產廠,用晶元廠商的晶元,自己設計一套顯卡布線生產方案,而生產的顯卡。不一定所有的非公版都是不好的。相對來說,廠家第一批出來的非公版都是非常優秀的。相對於後面改良的版。如果是改良的還好。要是縮水的就不怎麼樣了。只有少一部份非公版縮水太多。用料太摳那些才不值得購買!
順便提一下,電源盡量買額定功率大一些的,額定功率大不代表更耗電,但能保證其他部件能在正常的狀態下工作。(最直觀的比方就如玩紅
警時這功率只是代表是量上限不代表實際用電量)耗電量與操作和硬體參數等才有直接關系!
AMD與Intel的區別
CPU的處理性能不應該去看主頻,而INTEL正是基於相當相當一部分人對CPU的不了解,採用了加長管線的做法來提高頻率,從而誤導了相當一部
分的人盲目購買。
CPU的處理能力簡單地說可以看成:實際處理能力=主頻*執行效率,
就拿P4E來說他的主頻塊是建立在使用了更長的管線基礎
之上的,而主頻只與每級管線的執行速度有關與執行效率無關,加長管線的好處在與每級管線的執行速度較快,但是管線越長(級數越多)執
行效率越低下,AMD的PR值可能會搞得大家一頭霧水,但是卻客觀劃分了與其對手想對應的處理器的能力。為什麼實際頻率只有1.8G的AMD
2500+處理器運行速度比實際頻率2.4G的P4-2.4B還快?為什麼採用0.13微米製程的Tulatin核心的處理器最高只能做到1.4G,反而採用0.18微米
製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處理器卻能輕松做到2G?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以上兩種「怪圈」的存在。
每塊CPU中都有「執行管道流水線」的存在(以下簡稱「管線」),管線對於CPU的關系就類似汽車組裝線與汽車之間的關系。CPU的管線並不是
物理意義上供數據輸入輸出的的管路或通道,它是為了執行指令而歸納出的「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每一個指令的執行都必須經過相同的步
驟,我們把這樣的步驟稱作「級」。管線中的「級」的任務包括分支下一步要執行的指令、分支數據的運算結果、分支結果的存儲位置、執行
運算等等…… 最基礎的CPU管線可以被分為5級: 1、取指令 2、譯解指令 3、演算出操作數 4、執行指令 5、存儲到高速緩存 你可能會發現
以上所說的5級的每一級的描述都非常的概括,同時如果增加一些特殊的級的話,管線將會有所延長: 1、取指令1 2、取指令2 3、譯解指令1
4、譯解指令2 5、演算出操作數 6、分派操作 7、確定時 8、執行指令 9、存儲到高速緩存1 10、存儲到高速緩存2 無論是最基本的管線還是
延長後的管線都是必須完成同樣的任務:接受指令,輸出運算結果。兩者之間的不同是:前者只有5級,其每一級要比後者10級中的每一級處理
更多的工作。如果除此以外的其它細節都完全相同的話,那麼你一定希望採用第一種情況的「5級」管線,原因很簡單:數據填充5級要比填充
10級容易的多。而且如果處理器的管線不是始終充滿數據的話,那麼將會損失寶貴的執行效率——這將意味著CPU的執行效率會在某種程度上大
打折扣。
那麼CPU管線的長短有什麼不同呢?——其關鍵在於管線長度並不是簡單的重復,可以說它把原來的每一級的工作細化,從而讓每一級的工作更
加簡單,因此在「10級」模式下完成每一級工作的時間要明顯的快於「5級」模式。最慢的(也是最復雜)的「級」結構決定了整個管線中的每
個「級」的速度——請牢牢記住這一點! 我們假設上述第一種管線模式每一級需要1個時鍾周期來執行,最慢可以在1ns內完成的話,那麼基於
這種管線結構的處理器的主頻可以達到1GHz(1/1ns = 1GHz)。現在的情況是CPU內的管線級數越來越多,為此必須明顯的縮短時鍾周期來提供
等於或者高於較短管線處理器的性能。好在,較長管線中每個時鍾周期內所做的工作減少了,因此即使處理器頻率提升了,但每個時鍾周期縮
短了,每個「級」所用的時間也就相應的減少了,從而可以讓CPU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了。
如果採用上述的第二種管線模式,可以把處理器主頻提升到2GHz,那麼我們應該可以得到相當於原來的處理器2倍的性能——如果管線一直保持
滿載的話。但事實並非如此,任何CPU內部的管線在預讀取的時候總會有出錯的情況存在,一旦出錯了就必須把這條指令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
執行,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得出結論:如果一塊擁有5級管線的CPU在執行一條指令的時候,當執行到第4級時出錯,那麼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
執行這條指令的速度,要比一塊擁有10級管線的CPU在第8級管線出錯時重新執行要快的多,也就是說我們根本無法充分的利用CPU的全部資源,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需要更高主頻的CPU呢??
回溯到幾年以前,讓我們看看當時1.4GHz和1.5GHz的奔騰四處理器剛剛問世之初的情況:當時Intel公司將原奔騰三處理器的10級管線增加到了
奔騰四的20級,管線長度一下提升了100%。最初上市的1.5GHz奔騰四處理器曾經舉步維艱,超長的管線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由於預讀取指令的出
錯從而造成的執行效率嚴重低下,甚至根本無法同1GHz主頻的奔騰三處理器相對壘,但明顯的優勢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主頻,因為20級管線同
10級管線相比,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縮短了,雖然執行效率降低了,但處理器的主頻是根據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而定的,跟執行效率沒有關系
,這也就是為什麼採用0.18微米製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能把主頻輕松做到2G的奧秘! 固然,更精湛的製造工藝也能對提升處理
器的主頻起到作用,當奔騰四換用0.13微米製造工藝的Northwood 核心後,主頻的優勢才大幅度體現出來,一直沖到了3.4G,長管線的CPU只有
在高主頻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揮優勢——用很高的頻率、很短的時鍾周期來彌補它在預讀取指令出錯時重新執行指令所浪費的時間。 但是,擁
有20級管線、採用0.13微米製程的Northwood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的理論頻率極限是3.5G,那怎麼辦呢?Intel總是會採用「加長管線」這種屢
試不爽的主頻提升辦法——新出來的採用Prescott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俗稱P4-E),居然採用了31級管線,通過上述介紹,很明顯我們能得
出Prescott核心的奔四處理器在一個時鍾周期的處理效率上會比採用Northwood核心的奔四處理器慢上一大截,也就是說起初的P4-E並不比P4-C
的快,雖然P4-E擁有了更大的二級緩存,但在同頻率下,P4-E絕對不是P4-C的對手,只有當P4-E的主頻提升到了5G以上,才有可能跟P4-3.4C的
CPU對壘,著名的CPU效能測試軟體SuperPi就能反應出這一差距來:P4-3.4E的處理器,運算Pi值小數點後100萬位需要47秒,這僅相當於P4-
2.4C的成績,而P4-3.4C運算只需要31秒,把同頻率下的P4-3.4E遠遠的甩在了後面!! AMD 2500+處理器,採用了10級管線,只有1.8G的主頻
卻能匹敵2.4G的P4;蘋果電腦的G4處理器,更是採用了7級管線,只有1.2G的主頻卻能匹敵2.8C的P4,這些都要歸功於更短的管線所帶來的更高
的執行效率,跟它們相比,執行效率方面Intel輸在了管線長度上,但主頻提升方面Intel又贏在了管線長度上,因為相對於「管線」這個較專
業的問題,大多數消費者還是陌生的,人們只知道「處理器的主頻越高速度就越快」這個片面的、錯誤的、荒謬的理論!!這就是Intel的精明
之處!!!
順便說一下,這是復制的,本來想自己寫,但是確實太多了,而且樓主問得太多太籠統了,希望這個能幫到你。

㈣ 怎麼判斷無線路由器的好壞,

1.品牌。最簡單來的也是最基本源的一個方法就是先看品牌,其實也就是大家的口碑。比如排名很靠前的路由器廠家有TP-LINK,華為,D-LINK等等,基本排名前幾位的路由器都不錯。
2.價格。如果買的是正品,那麼價格基本就是很好的衡量標准。隨著現在技術的發展,路由器技術越來越成熟,在這些知名的路由器生成商中,價位相同的路由器性能不會相差太大,也可以說是一分錢一分貨吧!
3.帶機數量。也就是這台路由器所能承受的負載,這項其實是考察一個路由器的處理器和內存的性能,好的路由器自然負載能力強。
4.穩定性。看看你的路由器能否保證你長時間運行而不掉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如果經常掉線,那麼這款路由器可能在硬體上存在問題或者軟體設計中有bug
5.轉發速度。這個轉發速度一般是指在NAT開啟時測試的轉發速度。推薦硬體儀器:smartbit 和 upstream。這個方法比較客觀,很多人都在使用。主要是看路由器在處理64Byte小包數據時的速度。

㈤ 光纖跳線如何分辨好壞,不用機器,還是必須使用儀器才可以

我知道一個比控牌光纖光功率器可以分辨光纖跳線的好壞。還是必須使用儀器才可以。

㈥ 網站建設的CMS系統 如何分辨好壞

隨著網路應用的豐富和發展,很多網站往往不能迅速跟進大量信息衍生及業務模式變革的腳步,常常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人力和物力來處理信息更新和維護工作;遇到網站擴充的時候,整合內外網及分支網站的工作就變得更加復雜,甚至還需重新建設網站;如此下去,用戶始終在一個高成本、低效率的循環中升級、整合…… 於是,我們聽到許多用戶這樣的反饋: 頁面製作無序,網站風格不統一,大量信息堆積,發布顯得異常沉重; 內容繁雜,手工管理效率低下,手工鏈接視音頻信息經常無法實現; 應用難度較高,許多工作需要技術人員配合才能完成,角色分工不明確; 改版工作量大,系統擴展能力差,集成其它應用時更是降低了靈活性。 對於網站建設和信息發布人員來說,他們最關注的系統的易用性和的功能的完善性,因此,這對網站建設和信息發布工具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 內容管理系統(CMS)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內容發布了,變得越來越靈活可幫助用戶管理工作流程。利用CMS,你可以輕松地策劃、編輯、索引、發布內容,同時設計師和程序員可以更加靈活地定製網站的外觀和功能。今天將為大家介紹CMS系統,希望能幫助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管理系統。 內容管理系統評估 要評價內容管理系統的優劣本來是挺難的,倒不是因為技術多麼高端,而是因為可選擇的內容管理系統實在是太多了。不過,要是有一整套固定的方法,評估起來就會容易許多。在決定該用哪一個內容管理系統之前,讓我們來談談該注意些什麼。一個出色的內容管理系統應該具有以下八個特徵:1. 易於理解和使用 一套內容管理系統應該擁有一個很好的圖像用戶界面(GUI),看起來很舒服沒有任何多餘的復雜選項,管理界面也要非常簡單。一個好的用戶界面意味著創建和管理內容會更加快捷,省時又高效。 你也可以從一個終端用戶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如果你在為一個不精通技術的客戶製作一個內容管理系統,而你選擇的卻是一個需要計算機博士才能搞定的解決方案, 他們就不太可能去用這個系統(這也破壞了內容管理系統要給用戶提供幫助的初衷。)2. 靈活、易於自定義 考慮內容管理系統時,務必弄清楚他們沒有要求你使用他們設計的模板。有很多優秀的CMS方案都可以讓你自定義網站設計,沒有特別的限制。如果你選擇的CMS強迫你選擇一個固定不可更改的模板,他們剝奪了你的創造性,你的網站就會跟別人的一模一樣。 提供自定義模板的CMS也有很多,如:Expression Engine、WordPress、Joomla 等。這些內容管理系統在自定義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3. 可通過插件和模塊進行擴展 一個好的CMS可以讓你通過插件擴展默認配置,集合有用的站點功能於你的網站中。通過插件/擴展/模塊,可以提高你的網站為用戶提供實用選項的能力。 以防你需要自己寫一個擴展,你應該尋找一個有非常強大應用程序介面(API)的內容管理系統。同時,確認該系統已經有大量的插件列表。雖然你現在也許不需要插件,不過以後說不定會用上,有插件總是比沒有好。4. 無需編程知識 如果你更關注設計,記得選一個不需要太多編程知識就可以發布和維護你的網站的內容管理系統。 有很多CMS都有所見即所得編輯器,這樣你可以不用代碼就可以編輯內容。一定要通過HTML標記語言來編輯文本的話會很費時,這樣你就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處理網站其它方面的建設。 如果想要做一個復雜一點的網站的話,那麼可以選一個可以寫寫代碼的CMS,這樣就可以編輯.php, .css, .html文件,而不需要藉助第三方源代碼編輯器來修改。5. 性能和速度優化 考慮到瀏覽器下載網頁的速度以及網站與伺服器連接的速度非常重要,選擇CMS的時候要避開結構龐大的系統,否則遊客只會望而卻步。你可以通過訪問站點實例來衡量網站下載速度是否夠快。 記住,你可以通過選一個好的主機、添加緩存/壓縮feed的插件、CSS、JS以及緩存資料庫對象等來加快網站下載速度。 你可以通過一款簡單的免費工具YSlow來檢測網站速度。把它安裝之後,到CMS提供的演示站點瞧瞧,看看它的前端執行到底如何。6.安全性 為了保護你的內容,必需要保證站點足夠安全。有的CMS可以讓你安裝專門的插件、編輯文件/許可權以提高安全級別。請確保你的CMS提供模塊來保護你網站的完整性。你也可以通過選擇一個可以讓給每個用戶注冊一個不同的用戶名和密碼的CMS,這樣你可以查看和控制每一個訪問用戶。7.文獻和社區支持 想做件事情可在網上根本就找不到參考,相信沒有比這個更讓人郁悶的了。想要確保這種事情不會在你身上發生,你得先瀏覽一遍CMS站點的文檔。快速谷歌搜索一下,你也找出一些非常受歡迎、文檔充分的內容管理系統。 是否有使用該系統用戶的支持直接關繫到你此次交易的成敗。如果用戶都非常活躍並以成為該社區中的一員而自豪,你不僅可以跟熟悉此系統的個人直接交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你可以確認這個系統將會繼續發展完善。否則把你的精力和資源浪費在一個沒有前途的系統上會讓你崩潰的。8. 注重網路標准和最佳實踐 只有遵循網路標准和最佳實踐下開發的內容管理系統才能保證以後不會引火燒身。只有遵循最佳實踐而設計的應用程序才能保證兼容跨瀏覽器、精益和均值代碼、易於維護。 因此,要尋找注重網路標准並將之視為開發和設計理念中最為重要部分的內容管理系統。 以上這八點為我們提供了很大部分的信息。一直以來,我們對CMS系統沒有去過多關注,在一定程度上也沒有滿足我們的需求。今天這篇文章剛好能為我們補上一課,希望還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㈦ 如何判斷網卡的好壞

第一,要看網卡的晶元,當購買網卡時,賣家應該會告訴網卡的主晶元是什麼品專牌,網卡的主晶元相當於電屬腦的CPU,它往往決定了網卡性能的優劣。

第二,網卡晶元上配有散熱片,能有效降低網卡的工作溫度,提高工作穩定性和網卡使用壽命;
第三,看網卡主板上的電容電阻等元器件,一般來說貼片式元器件,更加可靠和穩定;

第四,看網卡的金手指,金手指選用鍍鈦金製作,既增大了自身的抗干擾能力又減少對其他設備的干擾,同時金手指的節點處為圓弧設計,若直接設計則直接會影響到數據傳輸性能;

第五,網卡介面處,不固焊模塊,隨時可插拔模塊

第六,網卡介面處,採用全屏蔽鍍金,能有效防干擾,使數據傳輸更流暢;

㈧ 如何分辨伺服器的好壞

你好來,如果要測速的話先自查詢伺服器的IP,然後拿到ip,按下你自己電腦的Win+R鍵,打開運行菜單,輸入「cmd」,會打開一個窗口,在窗口裡面輸入ping 你拿到的ip 比如我的ip是0.0.0.0我就輸入ping 0.0.0.0就可以了
如果你想看伺服器的配置的話,就看他的CPU和內存,伺服器是沒有顯卡的,所以只要看兩個就可以了。
CPU要大於2.0Ghz 不然會不流暢
內存就4GB最好
系統最好win2003 server
望採納。

㈨ 怎樣分辨wifi好壞

看一下你的接受信號強度,在看一下丟包質量等。需要軟體測試的才為准確,windows顯示的結果不一定有價值。最好用無線網卡自帶的驅動程序安裝後才能顯示。

㈩ 路由器的好壞要怎麼分辨

路由器的選擇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路由器一定要看是不是正規廠商出產的回。再就是拿到路由答器後要檢查一下包裝和各種證明正品的標志。認真檢查一下路由器的做工和各介面是否標准。通電看路由器是否能夠正常啟動。進入菜單看一下路由器所支持的功能,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當然,看一下說明書的配件是否齊全。路由器的數據是否准確等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