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花盆需要什麼設備
A. 泥土花盆怎麼燒制
燒制方法:
選泥取泥:必須老黃土,要曬干、曬透、不可有雜土。
攪拌:先以水浸透黃土、用腳踏、攪拌,把泥練熟成團,要起粘有力。
搓泥製作:用轉盤先轉,再把泥土取在轉盤中心,用手製作成盆形。
曬干:把盆坯做好,要放在太陽下曬干不可急躁,不能有裂紋。
裝窯和燒作:將盆坯裝好在窯內。用禾草燒。窯內火溫控制在1000度左右,一窯約燒5個小時左右(草燒、煤燒要60小時左右)。
出窯浸水:出窯前溫度高是紅色,燒好後用水澆入窯內,入顏色變為黑色,水要慢慢入窯內24小時左右即可出窯。
B. 有那位知道燒制泥土花盆的全過程,特別詳細些!謝謝!燒制泥花盆的過程
素燒盆。材料與工具:鐵鏟、籮筐、扁擔等選泥取泥用曬場、木板、木架等,作曬內泥、曬坯用。轉盤容、刮刀等,製作盆坯用。磚窯、木柴、禾草、煤等、燒盆坯用。花盆製作技藝製作工藝,工序非常繁雜,從選泥到成品多達幾十道環節,一道不達則前功盡棄,現將其中主要工序作如下介紹:選泥取泥:必須老黃土,要曬干、曬透、不可有雜土。攪拌:先以水浸透黃土、用腳踏、攪拌,把泥練熟成團,要起粘有力。搓泥製作:用轉盤先轉,再把泥土取在轉盤中心,用手製作成盆形。曬干:把盆坯做好,要放在太陽下曬干不可急躁,不能有裂紋。裝窯和燒作:將盆坯裝好在窯內。用禾草燒。窯內火溫控制在1000度左右,一窯約燒5個小時左右(草燒、煤燒要60小時左右)。出窯浸水:出窯前溫度高是紅色,燒好後用水澆入窯內,入顏色變為黑色,水要慢慢入窯內24小時左右即可出窯。
C. 如何製作陶瓷花盆 需要什麼機器 或者有什麼工廠能定製
可型成形注漿成形 ---→坯料---→ 精製 | 坯 裝 陶瓷原料|—--→ --→ | 內.外施釉 體 坯 ---→釉料----------→ 燒 自 選 釉 烤 彩 包 入 -→ -→ 胎 -→ 瓷 繪 花 選 裝 庫
1 坯料制配工藝
A、攪拌工藝: 單一陶瓷原料按配方過磅投放——攪拌池攪拌均勻——抽漿高位池——過篩(2次)——除鐵(2次)——沉漿池——抽漿榨泥——粗練——陳腐(15天)——精練(2次)——送成形配用。
B、球磨工藝: 單一陶瓷原料按配方過磅投放——球磨機中——按比例加水——球麻定時抽漿檢測細度——放漿沉漿池——過篩(2次)——除鐵(2次)——沉漿池——抽漿榨泥——粗練(2次)——陳腐(15天)——精練(2次)——送成形配用。
2 釉料制配工藝
A、釉用單一原料按配方過磅投放——球磨機中——按比例加水——球磨定時抽漿檢測細度——放漿——過篩(2次)——除鐵(3次)——存漿池陳腐備用。
3 日用陶瓷成形工藝流程
A、機壓成形工藝流程
泥料——切泥片——壓坯——帶模乾燥——脫模——坯體乾燥——磨坯——捺水施內釉——捺外水沾外釉——取釉——掃灰檢驗——裝匣——燒成。
B、注漿成開工藝流程
泥料化漿——高位漿桶——注漿——添漿——倒出余漿——帶模乾燥——起坯——利假口——坯體乾燥——湯釉——接把嘴——補外水——沾釉——掃灰檢驗——裝匣——燒成。
D. 燒陶瓷用什麼設備
不同的陶瓷種類用的設備不一樣。
燒陶瓷的設備有:
箱式高溫爐、隧道窯、箱式加熱爐、馬弗爐、高溫箱式電阻爐、封閉電爐、高溫電爐、精益管工作台、隧道爐、真空熱壓爐、升降爐、球磨機
E. 我想把銅燒化!然後倒個銅盆!要有些什麼材料和設備!跪求大蝦賜教
一般的銅盆是將來銅皮用沖床沖出來源的.如要將銅溶化後澆錛銅盆,一是要有高溫爐,能將銅溶化;二是要有鉗鍋(用石英砂製成,耐高溫),將銅放其中加溫化成銅液;三有要有盆模,能使溶化的銅液在模子中成形;澆錛成的銅盆,也就是毛坯,還應經過清洗.修整和拋光等工序.而且這種銅盆是生銅盆,性脆易碎,不耐碰撞.
F. 我想燒制紅土花盆,工藝流程好學嗎
話說白了,製作花盆的工藝並不復雜,無非是泡土、和泥、做坯、晾乾,燒制,但是專這些傳統工藝大都屬屬於半手工操作,只能藉助一些簡單機械,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依賴的依據是以往的經驗,沒有什麼儀器儀表可以參照,離開了師傅啥也幹不成,所以看似簡單的操作並不簡單。
最好找一個正在燒制的地方跟著干一段才好繼續,或者找一個干過的熟練技工實際指導。
G. 想自己燒土陶盆.可能性多大
制陶分為選土、揉泥、制坯、晾乾、施釉、燒窯。
選土:用於生產陶器的原料,大部分是一種質地較為疏鬆呈膠狀的可塑性地表沉積黃粘土為主要原料。可以採用河邊的黃土,要經過篩選,也可以採用觀音土。
揉泥:把適量的粘土加水潤浸後,把泥料揉捏成一個球體,密封1小時(夏季可短些),然後用兩坯明玻璃片加壓力,能達到泥球直徑三分之一厚度時不破裂。或塑成任何型體而不變形。當除去外力時仍然保持「即得的型體」,這時候的泥料才可使用。
制坯:在轉陶輪上塑造模型。
晾乾:成型的水坯體,要進行晾曬乾燥,然後再進行下一道工序加工。但晾曬乾燥的過程中,只是初級保持一定水份的乾燥,即要保持10—12℅的含水率,又不要過急乾燥失水分過多,因為後續工序還要深加工,這是應該掌握的基本程序。
水坯體是可塑性的固體顆粒與水的混合物。水猶如一層薄膜包圍在每個顆粒上,充滿了顆粒之間隙,水坯體此時水分比較均勻的排列在組織內部,在初期乾燥的過程中就是要把坯體內外的有機水分逐漸的蒸發排出掉不宜乾燥過急,因坯體內部的水分要逐漸的由表面蒸發掉、乾燥過急,坯體表面過早的硬質化,封閉了蒸發的氣孔,坯體表面產生了收縮現象,過早的產生收縮容易坯體開裂,導致坯體報廢。 初期掌握乾燥速度與坯體收縮的關系是水坯體乾燥的關鍵,水坯體的乾燥速度也取決於外界的乾燥條件既空氣的溫度、濕度、風速、光能,再乾燥過程中坯體開裂的生成也同樣存在著不同的原因,一是坯泥加工不當、二是有機雜質過多、三是由於托板不平,坯體放置不當,四是初期乾燥過急等,這都是需要再實際工作中盡量避免和要及時掌握的。
室內乾燥 成型後的水坯體易變型,因含水率較高不易加工,需進行初期的乾燥。 水坯體的含含水率在27%左右不易快速的乾燥,初期的乾燥需要24小時的以上平衡的乾燥,乾燥室要有優良的排潮設備,夏季可開窗通風乾燥,初期乾燥時每一小時進行一次轉動和翻轉,保持坯體的整體乾燥均衡性,就是坯體的上下乾燥程度要一致性,不能產生上硬下軟或坯體偏硬,有的產品沿口太薄再乾燥過程中水分排出快要採取防護措施保護,水坯體在乾燥過程中易出現質量問題所以要精心的巡視查看,以保證每件產品的質量。 室內乾燥冬季採用暖氣、暖風、火炕等乾燥方法。操作方法相同,只是看乾燥的條件如何。
施釉:坯體表面經過修型處理後,表面雖平整,但這是沒有光潔度的平滑、陶器製品與瓷器不同,瓷器外表要施一層釉面覆蓋坯體,而陶器製品的表面是磨壓產生的自然光澤,他的平滑光潔度。是人工磨壓而成,需用專用工具在坯體表面反復的磨壓。產生的坯體自然平滑光法。
燒窯:陶器的燒成是在氧化焰和還原焰的氣氛中完成的,多採用馬蹄式倒焰窯,一次性的燒成結束。溫度控制在900℃左右。如果是自己燒窯,可以用泥搭建一個窯,用煤炭鼓風來進行燒窯。
燒窯過程:1、小火階段 屬排潮期,初期點火,要控制火勢,保持在2—3小時,溫度控制在20攝氏度左右,坯體雖經過高溫的乾燥或日曬,大部分坯體組織內的結構水分已排出,但還有2——4%的殘留水未排出如果此時升溫過快,容易使坯體開裂或崩碎。溫度要逐漸的升溫,控制好通風道,給中火過度打好基礎。
2、中火階段 中火燒結需要時間大約3——4小時、此時窯內的壓力上升很快、需要一緩、二看、三起火。一緩就是由小火剛過度來要逐漸的升溫。主要注意打好底火的基礎。二看、看坯體的燒的顏色是否一致、室內的溫度上下、左右的均衡、三要起火升溫。該階段保持火勢在300——500℃。
3、大火階段 掌握大火要控制好燃燒室、一定要保持好「三層火」、即「灰渣層」。要及時的清除灰渣。以免堵塞通風的爐條.保證足夠的空氣供給燃燒室。二、保溫層、要想穩定升溫、必須有足夠的保溫層。三是燃燒層、保持好燃燒層,每次填可燃物、要快捷、准確的投放、要定時觀察窯室內的一切變化和溫度變化。
入窯的產品歷經十幾個小時的焙燒,達到900℃左右,通過觀察窯內的產品上下、左右均達到燒結溫度,就可出窯。再經過十幾小時的自然降溫。打開窯爐清除灰渣,即可產品出窯。
H. 請問這種花盆都要什麼設備哪裡有生產這種花盆的設備
你好 ,樓主 , 這是從窯里燒制出來的 , 不是機器生產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