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控儀器 » 觀星台景具有什麼天文儀器

觀星台景具有什麼天文儀器

發布時間: 2021-02-20 01:13:38

⑴ 我國古觀象台是什麼樣的

洛陽靈台是東漢光武帝於中元元年(56年)在洛陽南郊(今河南偃師)建造的。

夏代的天文台稱為清台,商代的天文台稱神台,而周代則改稱為靈台。洛陽靈台佔地44000平方米,東西各有牆垣,牆垣內的中心建築是一座方形高台,即靈台,台高約20米,台基約50米見方。台的四周有上下平台兩層,平台間有坡道相連接,兩層平台內各建有10餘間房間。靈台頂部是觀測天象的場所,四周的建築則是觀測人員處理觀測資料的辦公室。該靈台規模龐大,項目齊全,為我國漢代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直接領導過靈台的觀測工作,設計並製造了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並寫出了《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不朽的天文學著作。

據史料記載,洛陽靈台在曹魏和兩晉時期還一直沿用,到北魏時才被廢棄不用。1974年冬季至1975年春,中國有關部門發掘時,發現了這個寶貴的天文古跡。

登封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觀測天象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觀星台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距今已有700餘年歷史,登封古觀星台坐落在洛陽東80多公里遠的登封縣告成鎮。

觀星台由台身與石圭、表槽組成。磚石結構的觀星台由台身和石圭兩部分組成。台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檯面呈方形,用水磨磚砌造。聳立著的高台和台下的一條長堤恰好組成一具特殊的圭表。高台即為立表,高9.46米;長堤相當於土圭,稱為量天尺,長31.19米,位於正南北向。

在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所有的天文建築中,在登封觀星台進行觀星、測影等天文活動的時問最長。從公元前1060年的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在這里「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求得地中」開始,一直到元代末年,時間長達2400多年。

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建築,登封觀星台是古代天文文物的典型代表,其經歷朝代之多,年代之久,在中國乃至世界天文科技發展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觀星台在編制歷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對後代天文、歷法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觀星台在中國乃至世界天文科技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重大作用。

北京古觀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位干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約1442年)。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

北京古觀象台在明朝時被稱為「觀星台」,台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台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代時觀星台改稱「觀象台」,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央觀星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天文台上先後增設了8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均採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

從明朝正統年間起,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台連續從事天文觀測達500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台中,保持著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記錄,而且,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代製造的8件大型銅制天文儀器體形巨大,造型美觀,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結構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這8件銅制天文儀器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⑵ 古觀象台有什麼特點

出現早期資本主義萌芽,航海,軍火空前發達,農業進一步發展。

⑶ 星空天文網的歷史天文儀器

登封觀星台。位於河南登封,建於元朝初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台。回
北京古觀象台,建於1442年。答
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天體儀」,用於顯示天球的各種坐標、天體的視運動和亮星位置,公元1905年製造。
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簡儀」。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儀」,陳列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公元10世紀的中國古星圖。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星圖之一,現列於英國不列顛博物館。
位於英國索爾茲伯里北面的著名巨石陣。巨石陣主軸線指向夏至日出方位,其中兩塊巨石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方向。
瑪雅古天文台。它是一組建築群,從一座金字塔上的觀測點望去:東、東北和東南廟宇分別是春(秋)分、夏至和冬至日出方向。

⑷ 觀星台景區主要天文儀器有哪些

你好!
1、天體儀,古稱渾象或渾天象,今稱天球儀,用以演示日、月五星等天專體運行情屬況。原件在清朝初年不幸被毀,此件是復製品。2、渾儀,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在古代,「渾」字含有圓球的意義。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形狀像蛋殼,出現在天上的星星是鑲嵌在蛋殼上的彈丸,地球則是蛋黃,人們在這個蛋黃上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這種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叫做「渾儀」。3、簡儀,這是中國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簡化渾儀而創造的一種天文測量儀器,它把唐宋的渾儀結構精簡並重新組合而成,故稱簡儀,此件是現存最古老的仿製品。4、圭表,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銅制天文儀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尺叫做圭,直立的柱叫做表。可根據正午時表的影子長度測定回歸年的日數和二十四節氣等。

⑸ 觀星台的歷史沿革

觀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磚石結構建築,由台身和量天尺組成,台身形狀是覆斗狀,其作用是「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觀星台不僅保存了我國古代圭表測影的實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測影以來測影技術發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國天文科學發展的卓越成就,對於研究我國天文史和建築史都具有機高的價值。各種天文儀器:沈括浮漏、正方案、仰儀、景符、日晷。
除了測量日影的功能之外,當年的觀星台上可能還有觀測星象等設施。元初進行「四海測驗」時,在此地觀測北極星的記錄,已載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陽城,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據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孫承基撰《重修元聖周公祠記》碑載:「磚崇台以觀星。台上故有滴漏壺,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觀星台當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記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台。 現存觀星台創建於元朝初年,距今約七百年。它不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築,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跡之一。觀星台系磚石混合建築結構,由盤旋踏道環繞的台體和自台北壁凹槽內向北平鋪的石圭兩個部分組成,台體呈方形覆斗狀,四壁用水磨磚砌成。台高9.46米,連台頂小室統高12.62米。頂邊各長8米多,基邊各長16米多,台四壁明顯向中心內傾,其收分比例表現出中國早期建築的特徵。台頂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時所建。台下北壁設有對稱的兩個踏道口,人們可以由此登臨台頂。在環形踏道及台頂邊沿築有1.05米高的階欄與女兒牆,皆以磚砌壁,以石封頂。為了導泄台頂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設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龍頭狀。台的北壁正中,有一個直通上下的凹槽,其東﹑西兩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
石圭用來度量日影長短,所以又稱「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連平鋪而成,下部為磚砌基座。石圭長31.196米,寬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雙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長條形,泄水池東﹑西兩頭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後可自灌全渠,不用時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為東西向長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中國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元初對古代的圭表進行了改革,新創比傳統「八尺之表」高出五倍的高表。它的結構和測影的方法﹑原理在《元史·天文志》中有較詳細的記述。當時建築在元大都的高表據記載為銅制,圭為石制。表高50尺,寬2尺4寸,厚1尺2寸,植於石圭南端的石座中,入地及座中14尺,石圭以上表身高36尺,表上端鑄二龍,龍身半附表側,半身凌空擎起一根6尺長﹑3寸粗的「橫梁」。自梁心至表上端為4尺,自石圭上面至梁心40尺。石圭長度為128尺,寬4尺5寸,厚1尺4寸,座高2尺6寸。圭面中心和兩旁均刻有尺度,用以測量影長。為了克服表高影虛的缺陷,測影時,石圭上還加置一個根據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景符,用以接受日影和梁影。景符下為方框,一端設有可旋機軸,軸上嵌入一個寬 2寸﹑長4寸﹑中穿孔竅的銅葉,其勢南低北高,依太陽高下調整角度。正午時,太陽光穿過景符北側上的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一很小的太陽倒像。南北移動景符,尋找從表端橫梁投下的梁影。這條經過景符小孔形成的梁影清晰實在﹑細若發絲。當梁影平分日像時,即可度量日影長度。
登封觀星台的直壁和石圭正是郭守敬所創高表制度的僅有的實物例證。所不同的是,觀星台是以磚砌凹槽直壁代替了銅表。經過實地勘測推算。直壁高度和石圭長度等結構與《元史》所載多相符合。石圭以上至直壁上沿高36尺,從表槽上沿再向上4尺,即為置橫梁處,恰在小室窗口下沿,很適合人們在台頂操作。由此至圭面為40尺。通過仿製橫梁﹑景符進行實測,證明觀星台的測量誤差相當於太陽天頂距誤差1/3角分。觀星台現為對外開放的文物旅遊景點。

⑹ 第一台獨立於天文儀器的時鍾是什麼時候的

第一台獨立於天文儀器的時鍾是郭守敬設計製作的大明殿燈漏,也稱「七寶燈漏專」。這個燈漏屬很大,高約一丈七尺,用水力帶動燈漏運行。為了保證水流的穩定,郭守敬利用曲梁中央的雲珠和下懸的珠以及曲梁兩端的龍來監測水位的變化,控制水的流速在一個小范圍內。七寶燈漏還設有手執報時牌的神像12個,並設有自鳴的鍾鼓等器物。一般來講,七寶燈漏比起宋代的水運儀象台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它是第一台專門用於計時的大型機械鍾表,特別是安裝在大明殿,為元朝政府的朝會報時,因其功能單一,對以後鍾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最大的磚石圭表是河南登封告成鎮觀星台的圭表。這里的磚砌測景台相當於一座堅固的「表」,刮風也不會使它搖晃;台下有一條石制「長堤」,它是測日影用的大尺子,即「量天尺」,相當於一個「圭」。這個大圭表建於元代,到明代曾進行重修。這座圭表高約36尺(9.46米),台上設有二室,分別放置著漏壺和渾儀,量天尺長達128尺(31.19米),處於南北方向上。這座圭表的測量精度極高,除去人為的因素,儀器的誤差只有0.12毫米。由此可見,郭守敬的設計精妙絕倫,令人贊嘆。

⑺ 觀星台有哪些建築特點

觀星台位於登封市告成鎮,嵩山風景名勝區的八大景區之一。觀星台由元代天文學家內郭守敬創建,是我容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古觀象台位於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觀象台在明朝時被稱為「觀星台」,台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台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代時觀星台改稱「觀象台」,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央觀星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天文台上先後增設了八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均採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舉世無雙的歷史文物珍品。

⑻ 誰知道襄陽古隆中的觀星台啊有沒有相關的詳細資料呢

觀星台,位於河南省登封市東南7.5公里的告城鎮,北依嵩山,南望箕山,處潁河之濱,地望十分優越,曾是古代陽城所在地。前後院落共分照壁、山門、垂花門、周公測影台、大殿、觀星台、 螽斯殿等七進,院內復制安裝各種天文儀器十多種。觀星台是我國現存時代早、保護較好的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築之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星台建於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現存較早天文科學建築物,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為了恢復農牧業生產,任用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和王恂等進行歷法改革。首先,讓郭守敬創制了新的天文儀器,然後又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二十七個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觀測站,登封觀星台就是當時的中心觀測站.經過幾年的辛勤觀測推算,終於在18年(公元1218年)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授時歷》求得的回歸年周期為36.2425日,合365天5時49分12秒,與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陽歷,格里高里歷,一秒不差,但格里歷是1528年由羅馬教皇改革的歷法,比《授時歷》晚三百年。與現代科學推算的回歸年期相比,《授時歷》僅差26秒。
觀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磚石結構建築,由台身和量天尺組成,台身形狀是覆斗狀,其作用是 「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觀星台不僅保存了我國古代圭表測影的實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測影以來測影技術發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國天文科學發展的卓越成就,對於研究我國天文史和建築史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各種天文儀器:沈括浮漏,正方案,仰儀,景符,日晷,觀星台現為對外開放的文物旅遊景點。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台坐落在河南省登封縣城東南15公里的告成鎮北,東經113°08306±315,北緯34°24169±13。中國歷代許多天文學家曾到這里進行過天文觀測。《周禮·地官·司徒》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古「影字」,下同),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東漢鄭玄在注釋中引用鄭眾的話說:「土圭之長,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今觀星台南20米處,尚保存有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宮說刻立的紀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測景台」五字。表高196.5厘米,約為唐小尺8尺,表下石座上面北沿6.6~37厘米,切近唐小尺1.5尺,故知此表在規制上與《周禮》所載土圭測景說相近。
現存觀星台創建於元朝初年,距今約七百年。它不僅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築,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跡之一。觀星台系磚石混合建築結構,由盤旋踏道環繞的台體和自台北壁凹槽內向北平鋪的石圭兩個部分組成,台體呈方形覆斗狀,四壁用水磨磚砌成。台高9.46米,連台頂小室統高12.62米。頂邊各長8米多,基邊各長16米多,台四壁明顯向中心內傾,其收分比例表現出中國早期建築的特徵。台頂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時所建。台下北壁設有對稱的兩個踏道口,人們可以由此登臨台頂。在環形踏道及台頂邊沿築有1.05米高的階欄與女兒牆,皆以磚砌壁,以石封頂。為了導泄台頂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設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龍頭狀。台的北壁正中,有一個直通上下的凹槽,其東、西兩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
石圭用來度量日影長短,所以又稱「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連平鋪而成,下部為磚砌基座。石圭長31.196米,寬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雙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長條形,泄水池東、西兩頭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後可自灌全渠,不用時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為東西向長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中國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元初對古代的圭表進行了改革,新創比傳統「八尺之表」高出五倍的高表。它的結構和測影的方法、原理在《元史·天文志》中有較詳細的記述。當時建築在元大都的高表據記載為銅制,圭為石制。表高50尺,寬2尺4寸,厚1尺2寸,植於石圭南端的石座中,入地及座中14尺,石圭以上表身高36尺,表上端鑄二龍,龍身半附表側,半身凌空擎起一根6尺長、3寸粗的「橫梁」。自梁心至表上端為4尺,自石圭上面至梁心40尺。石圭長度為128尺,寬4尺5寸,厚1尺4寸,座高2尺6寸。圭面中心和兩旁均刻有尺度,用以測量影長。為了克服表高影虛的缺陷,測影時,石圭上還加置一個根據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景符,用以接受日影和梁影。景符下為方框,一端設有可旋機軸,軸上嵌入一個寬 2寸、長4寸、中穿孔竅的銅葉,其勢南低北高,依太陽高下調整角度。正午時,太陽光穿過景符北側上的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一很小的太陽倒像。南北移動景符,尋找從表端橫梁投下的梁影。這條經過景符小孔形成的梁影清晰實在、細若發絲。當梁影平分日像時,即可度量日影長度。
登封觀星台的直壁和石圭正是郭守敬所創高表制度的僅有的實物例證。所不同的是,觀星台是以磚砌凹槽直壁代替了銅表。經過實地勘測推算。直壁高度和石圭長度等結構與《元史》所載多相符合。石圭以上至直壁上沿高36尺,從表槽上沿再向上4尺,即為置橫梁處,恰在小室窗口下沿,很適合人們在台頂操作。由此至圭面為40尺。通過仿製橫梁、景符進行實測,證明觀星台的測量誤差相當於太陽天頂距誤差1/3角分。
除了測量日影的功能之外,當年的觀星台上可能還有觀測星象等設施。元初進行「四海測驗」時,在此地觀測北極星的記錄,已載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陽城,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據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孫承基撰《重修元聖周公祠記》碑載:「磚崇台以觀星。台上故有滴漏壺,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觀星台當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記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觀星台台體和有關文物進行了加固維修。1961年,國務院規定登封觀星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⑼ 觀星台的歷史誰知道

登封觀星台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城東南公里告成鎮北,告成即陽城。這里北望嵩山太室峰,西觀少室諸峰,面對箕山,南臨潁河,東有石淙河繞流。相傳西周大政治家周公姬旦曾來到陽城測驗日影。今觀星台南20米處尚保留有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宮刻立的「周公測景台」石表一座,其制與《周禮》所記土圭測景之說相符。石表為長方形柱體,上有屋頂石帽,表高196.5厘米,約八尺(唐天文尺),表下有與表同高的覆心狀石座。座上面北沿距石表背面36.6~37厘米,約合一尺五寸,這段距離恰好是夏至八尺表的投影長度。這是我國建台時間最久的一座測景台。

觀星台建於元代至元年間,距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現存較早的觀測天象建築之一。元世祖忽必烈,為了恢復農業生產,命太史令王恂等人進行歷法改革。首先,讓郭守敬創制了新的天文儀器,然後又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經過王恂、郭守敬、張衡等人的辛勤觀測和推算,終於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18年)實行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法》。此歷求得的回歸年周期為365.2425日,合365天5時48分12秒。與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陽歷(格里高里歷)一秒不差。但格里歷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里改革的歷法,比《授時歷》晚300年。如與現代科學家推算的回歸年周期365天5時48分46秒相比,《授時歷》僅相差26秒,因此,我國觀星台所測時間在當時是世界上最早最科學的。

觀星台為磚石結構,由覆斗狀的台體和台北面漫長的石圭組成。台高9. 64米,平面方形,其上小室為明代增建。台室通高12. 62米。台下各邊長16米多,台上各邊長8米多。有明顯的上下收分,反映了宋元時期建築特徵。台北壁下設有對稱的東西兩踏道口,人們可同時由兩口盤旋登至頂部。踏道由紅岩石條砌成,梯欄及台頂四沿女兒牆用磚砌成,上層用紅石雕頂封護。台上是觀星和測影的工作場所。台北面中部砌一凹槽,槽的南壁上下垂直,東、西兩壁有明顯的收分。其直壁與台下的石圭是一組測量日影長度的元代圭表裝置,因為它比前代的八尺之表高出5倍,故稱「高表」。石圭在台體以北,南端伸入北壁的凹槽內,與直壁相距36厘米,石圭長31.96米,因它的用途是測量天體,所以古人稱之「量天尺」。它的上面是連續平鋪的三十六方青石板,上刻有流水的雙行水渠,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長條狀泄水池,池兩頭有泄水孔。這種水渠在古代天文儀器上通常是用來取水平的。

在歷史上,觀星台屢遭破壞。元代以後,幾經修葺。明初,在台前建立了周公祠;嘉靖年間對台體與石圭進行較大規模的整修。清代對周公祠等建築進行維修。1961年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1975年國家撥專款進行復修,並找到了早已散失的量天尺圭石,恢復了量天尺的三十六方圭石原貌,其長度達到31. 96米。與《元史》所載的石圭長128尺接近。重建了圍牆,美化了周圍環境,種植了花草樹木。觀星台已對外開放,每月有不少國內外學術界及廣大遊客到此參觀。

⑽ 古觀象台的相關資料,還有郭守敬的資料,最後是天文學簡介。

北京古觀象台,位於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約公元1442年左右),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

北京古觀象台在明朝時被稱為「觀星台」,台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台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代時觀星台改稱「觀象台」,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央觀星台。

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天文台上先後增設了八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均採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從明朝正統年間,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台連續從事天文觀測達五百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台中,保持著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記錄,而且,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代製造的八件大型銅制天文儀器體形巨大,造型美觀,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游表和結構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舉世無雙的歷史文物珍品。

現在北京古觀象台已經改建為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屬於北京天文台,繼續在科學和科普領域發揮著作用。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代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攻研天文、算學、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歷法,由張文謙等主持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

天文學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射到地球的輻射,發現並測量它們的位置、探索它們的運動軌跡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