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什麼的儀器叫地震儀
Ⅰ 檢測地震的儀器叫什麼
檢測地震的儀器叫地震儀,它是在地震發生時,記錄下地震發生的時間和能量的儀器。這種儀器實際上是馬後炮,沒有更有效的。
Ⅱ 中國最早的測量地震的儀器叫什麼
地震儀是用來測量地震的強弱、方向和震源的儀器。中國漢朝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
Ⅲ 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地震預測儀器叫什麼
地震儀。
簡介:
世界最早地震儀是張衡發明的。地震儀是銅鑄的,形狀像一個酒樽,四周有八個龍頭,龍頭對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龍嘴是活動的,各自都銜著一顆小銅球,每一個龍頭下面,有一個張大了嘴的銅蛤蟆,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懸垂擺」,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經過公元134年的甘肅西南部的地震試驗,完全證實了它檢測地震的准確性。它比歐洲創造的類似的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可惜的是東漢地動儀早已失傳,我們看到的地動儀都是後人根據史籍復原的。
地震儀製成後,安置在洛陽。在公元138年的一天,京都和往常一樣,周圍並沒有什麼動靜,但是小鋼球卻異乎尋常地從龍口裡吐了出來,落到蛤蟆嘴裡。激揚的響聲,驚動了四周,人們紛紛議論,大地並沒有震動,地震儀為什麼會報震呢?大概是地震儀不靈吧?誰知過了沒有幾天,隴西(今甘肅省西部)發生地震的消息便傳來了,事實生動地證明了地震儀是何等的靈敏、何等的准確!
由於地動儀只是記錄了地震的大致方向,而非記錄地震波,所以相當於是驗震器,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張衡發明的地震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對此,長期以來中外科學家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利用慣性原理設計製成的,能探測地震波的主沖方向。在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2世紀初能做到這一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它和國外類似的地震儀相比,早了1千多年。
近代的地震儀在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在時間上卻晚了1700多年。
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台是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鷲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中國地震台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已擁有全國基本台網,大地震速報台網,都可以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中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
希望幫助到你,謝謝
Ⅳ 什麼記錄什麼的儀器叫做地震儀
記錄地震是否發生
Ⅳ 什麼叫地震儀
地震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傑作。在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濫、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在通信不發達的古代,地震後,為人們及時知道發生地震和確定地震大體位置有一定的作用。 地震儀
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圓蓋,儀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龜、鳥、獸等圖形。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都柱」,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樽體外部周圍有八個龍頭,按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布列。 龍頭和內部通道中的發動機關相連,每個龍頭嘴裡都銜有一個銅球。對著龍頭,八個蟾蜍蹲在地上,個個昂頭張嘴,准備承接銅球。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樽體隨之運動,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所以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編輯本段歷史實證
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飛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編輯本段歷史故事
張衡
漢章帝在位的時期,東漢的政治比較穩定。到漢章帝一死,繼承皇位的漢和帝才十歲,竇太後臨朝執政,讓他的哥哥竇憲掌握了朝政大權,東漢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在這個時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張衡。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後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 張衡
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裡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後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後來的天文學家欽佩。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製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麼星從東方升起來,什麼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地震儀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牆、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徵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地動儀是用青銅製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裡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准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裡,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地震儀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夥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夥兒這才信服。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編輯本段最早的地震儀
這架儀器是銅鑄的,形狀像一個酒樽,四周有八個龍頭,龍頭對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龍嘴是活動的,各自都銜著一顆小銅球,每一個龍頭下面,有一個張大了嘴的銅蛤蟆,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懸垂擺」,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懸垂擺撥動小球通過「八道」,觸動機關,使發生地震方向的龍頭張開嘴,吐出銅球,落到銅蟾蜍的嘴裡,發生很大的聲響。於是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 地震儀
經過公元134年的甘肅西南部的地震試驗,完全證實了它檢測地震的准確性。它比歐洲創造的類似的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可惜的是東漢地動儀早已失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地動儀都是後人根據史籍復原的。 地震儀製成後,安置在洛陽。在公元138年的一天,京都和往常一樣,周圍並沒有什麼動靜,但是小鋼球卻異乎尋常地從龍口裡吐了出來,落到蛤蟆嘴裡。激揚的響聲,驚動了四周,人們紛紛議論,大地並沒有震動,地震儀為什麼會報震呢?大概是地震儀不靈吧?誰知過了沒有幾天,隴西(今甘肅省西部)發生地震的消息便傳來了,事實生動地證明了地震儀是何等的靈敏、何等的准確! 由於地動儀只是記錄了地震的大致方向,而非記錄地震波,所以相當於是驗震器,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張衡發明的地震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對此,長期以來中外科學家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利用慣性原理設計製成的,能探測地震波的主沖方向。在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2世紀初能做到這一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它和國外類似的地震儀相比,早了1千多年。
編輯本段現代地震儀發展歷程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由義大利科學家盧伊吉·帕爾米里於1855年發明,它具有復雜的機械系統。這台機器使用裝滿水銀的圓管並且裝有電磁裝置。當震動使水銀發生晃動時,電磁裝置會觸發一個內設的記錄地殼移動的設備,粗略地顯示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強度。 第一台精確的地震儀,於1880年由英國地理學家約翰·米爾恩在日本發明,他也被譽為「地震儀之父」。在帝國大學的同事詹姆斯·尤因和托馬斯·格雷的幫助下,約翰·米爾恩發明出多種檢測地震波的裝置,其中一種是水平擺地震波檢測儀。這個精妙的裝置有一根加重的小棒,在受到震動作用時會移動一個有光縫(一個可以通過光線的細長縫)的金屬板。金屬板的移動使得一束反射回來的光線穿過板上的光縫,同時穿過在這塊板下面的另外一個靜止的光縫,落到一張高度感光的紙上,光線隨後會將地震的移動「記錄」下來。今天大部分地震儀仍然按照米爾恩和他助手的發明原理進行設計。科學家將繼續通過研究地殼的移動和擺錘的擺動的關聯性來探測地球的震動。 地震儀
1906年俄國王子鮑里斯·格里芩發明了第一台電磁地震儀,在這台機器的設計中,他利用了19 世紀由英國物理學家邁克爾·法拉第提出的電磁感應原理。法拉第的感應原理認為磁鐵磁力線密度的改變可以產生電荷。在此基礎上,格里芩製造出一種儀器,可以在感受到震動時將一個線圈穿過磁場,產生電流並將電流導入檢流計中,檢流計可以測量並直接記錄電流。電流隨後移動一面鏡子,如同米爾恩所製作的引導光線的金屬板一樣。這個電子裝置的優點在於記錄器可以放置在實驗室里,而地震儀可以被安放在比較偏僻的的可能會發生地震的地點。 20世紀時,核能測試檢測系統的出現促進了現代地震儀的發展。盡管地震會對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直到地下核爆炸的威脅促使世界性的地震監測儀網路(WWSSN)於1960年建立後,地震儀才被大規模地投入使用,在60多個國家共設立了120多台地震儀。 發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普雷斯·尤因地震儀使研究者能夠記錄長周期地震波——波在相對較慢的速度下傳遞很長時間。這種地震儀使用的擺與米爾恩模型中所使用的類似,不同的是使用一條有彈性的金屬線代替樞軸支撐加重的小棒以減少摩擦。戰後還對地震儀進行了以下改進,引進自動計時器使計時更加准確,使用獅子讀出器,可以將數據放入計算機中進行分析等。 地震儀
現代地震儀最重要的發展是應用地震檢波器組合。這種組合,有些由幾百個地震儀組成,都連接到一個單獨的中心記錄器上。通過對不同地點產生的地震波圖的進行比較,研究者可以確定震中位置。
編輯本段分類
現在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儀主要有三種,每一種都有與它們將要測量的地震震動幅度(速度和強度)相應的周期(周期指的是擺完成一次擺動所需的時間長度,或者來回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
短周期地震儀
一般用於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動,測量移動速度最快的地震波。這是因為這些地震波移動速度太快,短周期地震儀在不到一秒鍾的時間就能完成一次擺動;它同樣能夠放大記錄下來的地震波圖,使研究人員能夠看出地殼瞬間運動的軌跡。
長周期地震儀
使用的擺錘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時間完成一次擺動,可以用來測量跟隨在地殼初次和二次震動後的較緩慢的移動。地震檢測儀網路現在使用的就是這種類型的工具。
超長型或寬波段地震儀
具有最長擺錘擺動周期的地震儀叫超長型或寬波段地震儀。寬波段地震儀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常能夠對全世界范圍內的地殼運動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
編輯本段現在的地震儀
地震儀
記錄地震波的儀器稱為地震儀,它能客觀而及時地將地面的振動記錄下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懸掛的重物的慣性,地震發生時地面振動而它保持不動。由地震儀記錄下來的震動是一條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線,稱為地震譜。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它標志著地震的強烈程度。從地震譜可以清楚地辨別出各類震波的效應。縱波與橫波到達同一地震台的時間差,即時差與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成正比,離震中越遠,時差越大。由此規律即可求出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即震中距。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儀只能用於測量地震的強度、方向,並不能用於預測地震。
編輯本段測量技術發展
公元132年,在京師(河南洛陽)盛傳著一個驚人的消息,說太史令張衡發明了一種儀器,可以觀測到發生地震的時間和方位。但也有人不相信,認為地震發生在幾百里以外,人怎麼能測出來呢?這不成「決勝千里之外」了嗎? 張衡生於公元78年,死於139年,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地震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張衡發明的儀器叫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據《後漢書》記載,地動儀以精銅鑄造而成,圓徑達八尺,外形像個酒樽,機關裝在樽內,外面按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各設置一條龍,每條龍嘴裡含有一個小銅球,地上對准龍嘴各蹲著一個銅蛤蟆,昂頭張口,當任何一個方位的地方發生了較強的地震時,傳來的地震波會使樽內相應的機關發生變動,從而觸動龍頭的杠桿,使處在那個方位的龍嘴張開,龍嘴裡含著的小銅球自然落到地上的蛤蟆嘴裡,發出"鐺鐺" 的響聲,這樣觀測人員就知道什麼時間,什麼方位發生了地震。 公元134年12月13日,這台地動儀西方的龍嘴張開了,銅球「鐺」的一聲落到蛤蟆嘴裡,測知洛陽以西發生地震。但由於洛陽沒有感到震動,所以很多人議論紛紛,說這台儀器不準。幾天以後,信使飛馬來報,距離洛陽以西一千多里的隴西(甘肅東南部)發生了地震,這才使朝廷內外「皆服其妙」。 近代的地震儀在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在時間上卻晚了1700多年。 我國第一個地震觀測台是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鷲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我國地震台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目前已擁有全國基本台網,大地震速報台網,都可以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我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
編輯本段儀器工作原理
地動儀中有一根倒立的、重心較高的長木椎,處於不穩定狀態,這和倒豎一個啤酒瓶相似。當地震波傳來是,儀器的底座起始的運動方向是指向震中,向相反方向的。由於本身的慣性作用,這時候木椎倒下的方向,就是指向震中的。木椎倒下觸發了這個方向的一個杠桿,杠桿帶動這個方向的一個龍頭,龍頭就釋放了口中的木珠,從而指示了震中的方向。 地動儀不能判定震中的距離和大小。 現在的地震儀原理的解釋出現在《新概念英語》第四冊的一篇課文上。文章的題目為《記錄地震》。那麼,地震儀是如何工作的呢?最粗糙的測試地震的方法是將不同高度的小圓柱體放在一個水平的平面上,當地震發生時,這些圓柱體會倒下。不同程度的地震會導致不同穩定性的圓柱體倒下。也就是說,當地震不強烈時,僅僅那些最不穩定的圓柱體倒下,而地震很強時,所有的圓柱體都會倒下。這只是簡單的一個測試地震的方法,無法精確的記錄地震的波動狀況。因此,這種測試工具需要進一步改進。 我們知道,當我們寫字的時候,筆在紙上移動,從而留下了痕跡。相反,如果我們保持筆不動而紙移動,我們也可以在紙上留下痕跡。這種原理可以用來記錄地震的波動情況。有些人會擔心,當地震發生時,紙和筆都在動,如何可以精確的記錄地震的運動情況呢?我們可以做一個小試驗。取一段長線(一米足矣),在線的一頭繫上一個重物,用手拿住線的另一頭,將重物懸於空中,但是保持重物的低段剛好輕輕接觸地面,然後輕輕的前後左右的擺動拿著線的手,你會發現重物的低端幾乎不會移動。這其中的原理就是慣性。線一端已經隨手的移動而移動,但是重物的一端由於慣性的作用,仍然保持在原處。也許移動的手會對重物的位置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已經通過長長的線大大地削弱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將紙放在下面,用一支可以書寫的筆代替重物,我們就可以記錄地震的波動情況了。 事實上,為了記錄更精確,平鋪的紙可以用一個隨著輪子轉動的紙圈代替,這樣,當地震沒有發生的時候,筆會在紙上留下一條直線,當地面發生於此垂直的波動時,就會在紙上留下波浪狀的記錄。但是,問題是,無法記錄與直線同方向的波動。但是,多個不同方向的設備可以削弱這些不利情況。
編輯本段儀器的用途
OYO McSEIS-SX是一款輕便的、高性價比的24或48道地震儀,可進行折射勘探、反射勘探、孔內PS測井、跨孔地震,用於工程 淺層地震儀
建設。儀器集成了PS測井操作菜單,可利用BHP(3315型)三分量檢波器獲取PS測井數據。整個系統小巧,重量輕,方便運輸,在任何地方使用較小的12V直流蓄電池工作。它基於Windows XP SP2專業版,XGA/TFT 彩色顯示,配硬碟驅動器,USB2.0埠,現場操作具有更高的質量和更可靠的穩定性能。
編輯本段技術參數
PS測井數據採集 通道數: 24 + 1 AUX or 48 + 2 AUX 採集: 每炮最大4通道 (Hx,Hy,Vz和AUX) 每次測試模式: 模式 通道數 分量 PS 8 Vz,Hx+,Hy+,Hx-,Hy-,AUXz,AUX+,AUX- 示意圖
S+/S- 6 Hx+,Hy+,Hx-,Hy-,AUX+,AUX- P 2 Vz,AUXz 前置放大器增益: 12, 30, 48dB 頻率響應: 2-4600Hz A/D轉換器解析度: 24位 采樣間隔: 33, 50, 100, 200, 500, 1000, 2000, 4000μsec 預觸發: 0, 128 采樣數 數據長度: 1K, 2K, 4K, 8K, 16K/通道 觸發輸入: 錘擊開關(接觸閉合),地震檢 波器 數據存儲: SEG1(OYO SEG1)和SEG2 系統 CPU: ULV Intel Celeron處理器 顯示器: 10.4」, XGA/TFT彩色LCD 硬碟: 80GB 介面: USB2.0 介面 x 3 外接鍵盤介面 電源要求: 12VDC (10.5 to 13.5VDC) ;2.5A (備用), 3A (最大) 操作溫度: 0 - 45℃ 物理特性 尺寸: 330(W) x280(D) x 220(H)mm 重量: 8kg
Ⅵ 張衡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叫什麼
張衡發明了最早的地震儀,稱為候風地動儀
公元132年,我國著名科學家張內衡發明了最早的地震儀,稱容為候風地動儀。它全部用精銅鑄成,外形很像-只帶蓋的凸肚茶杯,中間的橢圓形球表面鑄著八條龍,龍頭對准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向,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只蟾蜍與其對應。任何-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公元138年,我國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次地震,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千多年。
Ⅶ 什麼叫做地震儀
候風儀世界第架測驗震儀器由東漢期漢族科家發明於漢順帝陽嘉元(132)《漢書·專張衡傳屬》詳細記載張衡發明候風儀用精銅製作員徑八尺漢八尺約合今米八-九其外形像酒樽儀面精巧結構主要間都柱周圍八套牙機裝置候風裝置候風擺周圍與8組牙機機械裝置部關相互靠近處底座溝槽叫八道工作原理侯風擺運關位置觸發牙機記載施關發機施讀音易四聲再機發吐丸樽外面相應設置8龍首口含銅丸每龍面都蟾蜍張口向震檢測都柱內侯風擺則輕微擺即觸發牙機使相應龍口張銅珠即落入蟾蜍口由便知道震發間向牙機觸發需求震波第間運作稱合契若神 牙機由杠桿構水平杠桿負責龍口合直立負責牙機觸發由於牙機立桿侯風擺位置關系由關連接關牙機立桿部關注道內水平狀幾乎挨侯風擺距離近毫米候風儀功關鍵
Ⅷ 地震儀器是什麼
答:一、地震儀器的含義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
二、地震儀器的用途
地震儀只能用於測量地震的強度、方向,並不能用於預測地震。
三、地震儀器的類別
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儀主要有三種,每一種都有與它們將要測量的地震震動幅度(速度和強度)相應的周期(周期指的是擺完成一次擺動所需的時間長度,或者來回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
1、短周期
一般用於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動,測量移動速度最快的地震波。
2、長周期
使用的擺錘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時間完成一次擺動,可以用來測量跟隨在地殼初次和二次震動後的較緩慢的移動。
3、超長或寬波段
具有最長擺錘擺動周期的地震儀叫超長型或寬波段地震儀。
Ⅸ 記錄什麼的儀器叫做地震儀
記錄什麼的儀器叫做地震儀
地震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
Ⅹ 現在測地震用的都是什麼地震儀
記錄地震波的儀器稱為地震儀,它能客觀而及時地將地面的振動記錄下來。其基本版原理是利用一件懸權掛的重物的慣性,地震發生時地面振動而它保持不動。由地震儀記錄下來的震動是一條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線,稱為地震譜。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它標志著地震的強烈程度。從地震譜可以清楚地辨別出各類震波的效應。縱波與橫波到達同一地震台的時間差,即時差與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成正比,離震中越遠,時差越大。由此規律即可求出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即震中距。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儀只能用於測量地震的強度、方向,並不能用於預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