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的儀器叫做地震儀
Ⅰ 地震勘探儀器
(1)工程地震儀
地震勘探儀器一般由地震檢波器﹑放大系統﹑記錄系統三部分組成。地震檢波器主要有感應檢波器﹑壓電檢波器﹑激光檢波器等幾類。它可直接拾取地震振動,並將振動轉換成能為儀器記錄的能量形式。放大系統的作用是對檢波器輸出的微弱電信號進行濾除干擾和增益放大控制。記錄系統以不同方式將信號記錄下來。檢波器﹑放大系統﹑記錄系統三個基本環節組成一個地震道,地震儀一般是多道的。
工程地震儀是勘探深度近數百米范圍內的地震勘探儀器。按其工作原理分計數型﹑波形表示型和信息增強型三大類。常見的有瑞典TERRALOCMK6新型24通道工程地震儀(附圖13)、美國Seistronix公司RAS-2424通道數字地震儀、WZG-24A、48A、96A工程地震儀、瑞典MK6工程地震儀、美國GSR-3D數字地震儀、德國SUMMITⅡPlus地震儀、SE2404系列工程地震儀、SRS-24工程地震儀、GPS授時地震儀、法國sercel(塞舍爾)公司的428XL地震儀等。
⊙主要技術指標:
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
(2)瑞利波儀瑞利波儀(附圖14)是利用在一個波長深度范圍內傳播的瑞利波來進行測試,它分為穩態瑞利波法和瞬態瑞利波法。穩態法由穩態信號激振器激發出不同頻率表面波,形成頻散曲線(速度頻率或波長),可以得出剪切波速度和
各種彈性模量。在土壤中測深100m,在岩層能達到200m。瑞利波儀有以下特點:抗干擾性強,在城市內進行物探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信號採集高效性,通過提高接收儀通道數量,加長測線長度,加密測線測點數量,使用多種規格檢波器,信號數據文件多樣點保存;信號採集時間短,達到信號高效採集的目的;探測有效深度加大,提高激發瑞利波信號強度,降低激發瑞利波信號頻率;探測精度加大,通過加密激發瑞利波
信號頻率和加密檢波器間距,達到提高探測精度的要求。瑞利波儀可用於多道瞬態面波勘探、地震折射波勘探、地震反射波勘探、貼壁式縱橫波波速測井、可用於懸掛式剪切波波速測井、可用於樁基檢測。
⊙主要技術指標:
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
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
(3)超聲波儀
超聲波儀(附圖15)是通過發射探頭和接收探頭來測試超聲波在介質中的傳播時間並從而計算出傳播速度。超聲波是超聲頻率的機械振動在彈性介質中的傳播過程,頻率超過20000Hz的便稱為超聲波。非金屬超聲儀主要用於混凝土等非金屬結構質量無破損檢測,可用於超聲透射法基樁完整性檢測,綜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結構混凝土缺陷探查,非金屬產品(如石材、陶瓷、耐火磚等)內在質量檢測,岩體動力學參數測定。
⊙主要技術指標
屏幕:10.4寸超大TFT高亮度、彩色觸摸屏。
當前波形放大顯示,自動快速判讀聲參數,測區或樁基全部波形顯示,便於結果對比。
Window系列下全中文操作,開機即會,方便快捷。
USB介面數據傳輸,列印快速、可靠。
一發雙收或一發單收任選。
聲時測讀精度:0.05μs。
測時測讀范圍:0.1~629000μs,可通過延時量程可無限大。
幅值測讀范圍:0~174dB。
采樣周期:0.05~400μs可選。
采樣長度:0.5~16k可選。
信號採集:自動和手動可選。
接收靈敏度:<10μv。
顯示器:10.4″,640×860。
內存:128MB,數據(波形)儲存:40GB。
支持三種供電方式:內置聚合物鋰電池供電6h。
外供:DC12V,AC100~220V50/60Hz。
列印機:支持HP,EPSON系列列印機。
使用環境:溫度-5~40℃,濕度:<85%。
Ⅱ 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是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世界上第一台地版震儀是中國東漢時代的權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但此地震儀與現今各國使用的地震儀不同,只能稱之為「驗震器」。
候風地動儀是中國古代偵測地震的儀器,也是世界最早的地震儀。由東漢時期,南陽天文學家張衡在漢順帝永建七年(132年)發明。
張衡(78年[1]-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人,中國東漢天文學家。
後漢書記載該儀器曾經測出隴西方向有地震,官員立即上奏皇上,但當時並無地震訊息,立時遭眾臣誹議。三日後六百里加急來報:「甘肅發生大地震」,眾人乃信服。
美國地質調查局使用的強震儀
Ⅲ 地震儀是記錄什麼的儀器
一, 記錄地震波的儀器稱為地震儀,它能客觀而及時地將地面的振動記錄下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懸掛的重物的慣性,地震發生時地面振動而它保持不動。由地震儀記錄下來的震動是一條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線,稱為地震譜。曲線起伏幅度與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動的振幅相應,它標志著地震的強烈程度。從地震譜可以清楚地辨別出各類震波的效應。縱波與橫波到達同一地震台的時間差,即時差與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成正比,離震中越遠,時差越大。由此規律即可求出震中離地震台的距離,即震中距。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儀只能用於測量地震的強度、方向,並不能用於預測地震。
二, 古地震儀又叫地動儀是中國古代漢族科學家創造的一傳世傑作,由東漢時期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震儀。
三,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地震儀由義大利科學家盧伊吉·帕爾米里於1855年發明,它具有復雜的機械繫統。這台機器使用裝滿水銀的圓管並且裝有電磁裝置。當震動使水銀發生晃動時,電磁裝置會觸發一個內設的記錄地殼移動的設備,粗略地顯示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強度。
第一台精確的地震儀,於1880年由英國地理學家約翰·米爾恩在日本發明,他也被譽為「地震儀之父」。在帝國大學的同事詹姆斯·尤因和托馬斯·格雷的幫助下,約翰·米爾恩發明出多種檢測地震波的裝置,其中一種是水平擺地震波檢測儀。這個精妙的裝置有一根加重的小棒,在受到震動作用時會移動一個有光縫(一個可以通過光線的細長縫)的金屬板。金屬板的移動使得一束反射回來的光線穿過板上的光縫,同時穿過在這塊板下面的另外一個靜止的光縫,落到一張高度感光的紙上,光線隨後會將地震的移動「記錄」下來。今天大部分地震儀仍然按照米爾恩和他助手的發明原理進行設計。科學家將繼續通過研究地殼的移動和擺錘的擺動的關聯性來探測地球的震動。
1906年俄國王子鮑里斯·格里芩發明了第一台電磁地震儀,在這台機器的設計中,他利用了19 世紀由英國物理學家邁克爾·法拉第提出的電磁感應原理。法拉第的感應原理認為磁鐵磁力線密度的改變可以產生電荷。在此基礎上,格里芩製造出一種儀器,可以在感受到震動時將一個線圈穿過磁場,產生電流並將電流導入檢流計中,檢流計可以測量並直接記錄電流。電流隨後移動一面鏡子,如同米爾恩所製作的引導光線的金屬板一樣。這個電子裝置的優點在於記錄器可以放置在實驗室里,而地震儀可以被安放在比較偏僻的的可能會發生地震的地點。
20世紀時,核能測試檢測系統的出現促進了現代地震儀的發展。盡管地震會對人身和財產安全造成巨大損失,直到地下核爆炸的威脅促使世界性的地震監測儀網路(WWSSN)於1960年建立後,地震儀才被大規模地投入使用,在60多個國家共設立了120多台地震儀。
發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普雷斯·尤因地震儀使研究者能夠記錄長周期地震波--波在相對較慢的速度下傳遞很長時間。這種地震儀使用的擺與米爾恩模型中所使用的類似,不同的是使用一條有彈性的金屬線代替樞軸支撐加重的小棒以減少摩擦。戰後還對地震儀進行了以下改進,引進自動計時器使計時更加准確,使用獅子讀出器,可以將數據放入計算機中進行分析等。地震儀現代地震儀最重要的發展是應用地震檢波器組合。這種組合,有些由幾百個地震儀組成,都連接到一個單獨的中心記錄器上。通過對不同地點產生的地震波圖的進行比較,研究者可以確定震中位置。
Ⅳ 地震了,為啥第一時間就能知道,是用什麼儀器測量的
地震儀都連接有許多靈敏的地震波接受裝置(檢波器),可以檢測到微弱的地震波變化.當有地震發生時,地震波會發生明顯的異常反映.通過地震儀和其它儀器的綜合分析,就可以確定出地震的方位和強度了.
Ⅳ 地震儀器是什麼
答:一、地震儀器的含義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
二、地震儀器的用途
地震儀只能用於測量地震的強度、方向,並不能用於預測地震。
三、地震儀器的類別
在地震研究中使用的地震儀主要有三種,每一種都有與它們將要測量的地震震動幅度(速度和強度)相應的周期(周期指的是擺完成一次擺動所需的時間長度,或者來回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
1、短周期
一般用於研究初次和二次震動,測量移動速度最快的地震波。
2、長周期
使用的擺錘一般需要20秒左右的時間完成一次擺動,可以用來測量跟隨在地殼初次和二次震動後的較緩慢的移動。
3、超長或寬波段
具有最長擺錘擺動周期的地震儀叫超長型或寬波段地震儀。
Ⅵ 張航發明的地震儀是世界上什麼測定方向的儀器
應該是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
Ⅶ 工程地震儀器
(一)功能原理
地震儀是將埋置於介質表面的檢波器所接收到的地震波信號進行放大、顯示並記錄下來的專門儀器,一般皆具有濾波、放大、模數轉換以及數字記錄和微機處理等功能。其功能原理如圖3-31所示。
(二)常用儀器及性能指標
從實際勘探考慮,目前對地震儀的要求主要有下述幾點:
1)可選樣、可擴展的儀器道數和激發方式;
2)較寬的通頻帶以及靈活多樣的濾波方式;
3)採用瞬時浮點增益放大器的主放,前置放大倍數可選;
4)較大的動態范圍,A/D轉換器最好在24位以上,並具有信號增強功能;
圖3-31 數字地震儀的方框圖
5)范圍較廣的采樣率,即從μs級至ms級;
6)靈活多樣的存儲、記錄和顯示方式;
7)帶微機或微處理器及實時處理系統;
8)具有一機多用的性能。
(三)輔助設備
1.檢波器
檢波器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大地震動的地震探測器或接收器,它實質是將機械振動轉換為電信號的一種感測器。現代地震儀器主要有:動圈式地震檢波器、壓電式檢波器和渦流地震檢測器。
2.震源
炸葯震源:一般工程地震勘查常用的震源為圓柱狀成型TNT或銨梯炸葯震源,它具有能量強、所激發的地震波具有良好的脈沖特性等優點。激發時,由瞬發電雷管引爆,延遲時間最多2ms,以雷管線斷開作為起爆計時信號。一般可在淺坑、淺井或水中激發。
為了提高激發效果,使得爆炸能量集中下傳,人們研製了震源槍、聚能彈、土火箭等各種炸葯震源。一般球狀成型葯包的效果最佳,長柱狀葯包的效果差一些。
非炸葯震源也是工程地震常用震源,有:錘擊、夯錘擊板、電火花等。
3.其他配套設備
在地震勘查工作中,除需要有地震儀、檢波器和震源外,還需有用於檢波器和地震儀之間信號傳輸的多芯電纜,用於引爆電雷管的爆炸機和供儀器用的電源(一般工程地震儀所用電源為12V直流電源),用於定點的測量儀器等。
Ⅷ 工程地震儀器
(一)功能原理
地震儀是將埋置於介質表面的檢波器所接收到的地震波信號進行放大、顯示並記錄下來的專門儀器,一般皆具有濾波、放大、模數轉換以及數字記錄和微機處理等功能。其功能原理如圖2-21所示。
圖2-21 數字地震儀的方框圖
(二)常用儀器及性能指標
從實際勘探考慮,目前對地震儀的要求主要有下述幾點:
(1)可選樣、可擴展的儀器道數和激發方式;
(2)較寬的通頻帶以及靈活多樣的濾波方式;
(3)採用瞬時浮點增益放大器的主放,前置放大倍數可選;
(4)較大的動態范圍,A/D轉換器最好在12位以上,並具有信號增強功能;
(5)范圍較廣的采樣率,即從μs級至ms級;
(6)靈活多樣的存儲、記錄和顯示方式;
(7)帶微機或微處理器及實時處理系統;
(8)具有一機多用的性能。
(三)輔助設備
1.檢波器
檢波器是安置在地面、水中或井下以拾取大地振動的地震探測器或接收器,它實質是將機械振動轉換為電信號的一種感測器。現代地震儀器主要有:動圈式地震檢波器、壓電式檢波器和渦流地震檢測器。動圈電磁式主要用於陸地工作,壓電式檢波器主要用於海洋和沼澤工作。
2.震源
炸葯震源:一般工程地震勘探常用的震源為圓柱狀成型TNT或銨梯炸葯震源,它具有能量強、所激發的地震波具有良好的脈沖特性等優點。激發時,由瞬發電雷管引爆,延遲時間最多僅2ms,以雷管線斷開作為起爆計時信號。一般可在淺坑、淺井或水中激發。
為了提高激發效果,使得爆炸能量集中下傳,人們研製了震源槍、聚能彈、土火箭等各種炸葯震源。一般球狀成型葯包的效果最佳,長柱狀葯包的效果差一些。
非炸葯震源也是工程地震常用震源,有錘擊、夯錘擊板、電火花等。
3.其他配套設備
在地震勘探工作中,除需要有地震儀、檢波器和震源外,還需有用於檢波器和地震儀之間信號傳輸的多心電纜,用於引爆電雷管的爆炸機和供儀器用的電源(一般工程地震儀所用電源為12V直流電源);用於定點的測量儀器等。
Ⅸ 強震儀是什麼東西
地震勘探中用人工爆炸或用其他可控震源激發地震波,並記錄它在地面引起的振動位移的儀器。通過分析地震波在岩石中的傳播規律,確定地震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狀。
地震勘探儀器一般由地震檢波器、放大系統、記錄系統 3部分組成。地震檢波器主要有感應檢波器、壓電檢波器、激光檢波器等幾類。它可直接拾取地震振動,並將振動轉換成能為儀器記錄的能量形式。放大系統的作用是對檢波器輸出的微弱電信號進行濾除干擾和增益放大控制。記錄系統以不同方式將信號記錄下來。檢波器、放大系統、記錄系統 3個基本環節組成一個地震道。地震儀一般是多道的。
按地震波的記錄方式,地震勘探儀器的發展已經歷了 3代。第一代是模擬光點記錄地震勘探儀。這代地震儀大多數由電子管製成。由於光點感光方式的限制,其動態范圍小,僅有20分貝,頻帶寬約10赫茲,採用自動增益控制,記錄結果不能作數字處理。第二代為模擬磁帶記錄地震勘探儀。大多數採用晶體管電路,利用磁帶記錄,可多次回放,並可作多次疊加和數據處理。動態范圍達50分貝,頻帶寬為15~120赫茲,採用公共增益控制或程序增益控制。第三代為數字記錄地震勘探儀器。這代地震儀採用二進制增益控制方式和瞬時浮點增益控制。它把檢波器輸出的信號轉化為數字化信息,記錄在磁帶上。其動態范圍為120~170分貝,頻帶寬為3~250赫茲以上,記錄的振幅精度高達0.1~0.01%。
按使用范圍,地震勘探儀器分為3類:
石油地震勘探儀器。種類很多,一般常用的是數字地震儀。這種儀器是把檢波器輸出的信號數字化,並將數字化的信息按一定格式記錄在磁帶上。這種儀器的特點是動態范圍大、頻帶寬、精度高等。儀器的主體包括3個箱體:模擬箱體、邏輯箱體和磁帶機。另外還有兩個輔助箱體:覆蓋開關(包括電台)和照相記錄儀。60道或120道地震檢波器接收到的地震信號,經過濾波前置放大器,模擬濾波,再經多路轉換開關對各道地震信號進行采樣,瞬時浮點放大和模數轉換,送至控制箱體,經過記錄邏輯系統再送入磁帶機最後記錄在磁帶上。
用於工程地質領域的淺層地震儀。又稱工程地震儀。一般是指勘探深度近數百米范圍內的地震勘探儀器。按其工作原理分計數型、波形表示型和信息增強型 3大類。廣泛用於礦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領域。淺層地震儀常見的有傳真式地震儀。它的記錄方式是只記錄幅度超過一定閾值電平的信號,並用歸一的「短劃」形式記錄在電敏紙上。一方面通過地震波的非線性變換,將連續的地震信號用幅度比較器轉換為脈沖訊號;另一方面用邏輯門對雙信號道的信號利用相關波長濾波技術進行處理,可得到記錄良好的淺\層反射波。計數型淺層地震儀是通過地震波由檢波器1到檢波器2的傳播時間來得知振動速度的。即把地震波到檢波器1、2產生的信號分別作為啟停控制脈沖,並用時鍾電路提供的計時脈沖,將兩個信號的時間間隔數字化,用數字的計時單位直接給出觀測值。波形表示型淺層地震儀主要有光線示波器型和紫外線示波器型、陰極射線管指示器型和傳真摹寫型等。它的波形顯示方式具有直觀顯示特點,能進行續至波記錄,還能提供地震波的動力學特徵。增強型淺\層地震儀是一種採用信號疊加的處理方法來改善檢出信號的信噪比,以增大探測深度或便於在干擾嚴重地區進行有效工作。它測量在同一錘擊點多次激發的地震波,將其到達檢波器的時刻與各地震界面相對應的相同信號疊加在一起,從而使信號得到增強,而相位紊亂的隨機干擾信號隨錘擊次數增加而趨於互相抵消。
用於近場地震研究的強震儀。地震工程中獲得定量數據的儀器。它能記錄較為強烈的地震,由拾震記錄系統、觸發控制系統、時標等部分組成。頻帶為 0~15赫茲或0.06~50赫茲,均採用自動觸發、啟停工作方式。
Ⅹ 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地震預測儀器叫什麼
地震儀。
簡介:
世界最早地震儀是張衡發明的。地震儀是銅鑄的,形狀像一個酒樽,四周有八個龍頭,龍頭對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龍嘴是活動的,各自都銜著一顆小銅球,每一個龍頭下面,有一個張大了嘴的銅蛤蟆,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懸垂擺」,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經過公元134年的甘肅西南部的地震試驗,完全證實了它檢測地震的准確性。它比歐洲創造的類似的地震儀早了1700多年。可惜的是東漢地動儀早已失傳,我們看到的地動儀都是後人根據史籍復原的。
地震儀製成後,安置在洛陽。在公元138年的一天,京都和往常一樣,周圍並沒有什麼動靜,但是小鋼球卻異乎尋常地從龍口裡吐了出來,落到蛤蟆嘴裡。激揚的響聲,驚動了四周,人們紛紛議論,大地並沒有震動,地震儀為什麼會報震呢?大概是地震儀不靈吧?誰知過了沒有幾天,隴西(今甘肅省西部)發生地震的消息便傳來了,事實生動地證明了地震儀是何等的靈敏、何等的准確!
由於地動儀只是記錄了地震的大致方向,而非記錄地震波,所以相當於是驗震器,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張衡發明的地震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對此,長期以來中外科學家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利用慣性原理設計製成的,能探測地震波的主沖方向。在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2世紀初能做到這一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它和國外類似的地震儀相比,早了1千多年。
近代的地震儀在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地動儀基本相似,但在時間上卻晚了1700多年。
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台是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鷲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中國地震台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已擁有全國基本台網,大地震速報台網,都可以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中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
希望幫助到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