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儀器有哪些
A. 紅外線理療儀器的危害
絕對沒有影響。。。
紅外線的實質是什麼?
它究竟有哪些基本特性?要想弄清這些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電磁波。物理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任何帶電物體的周圍都存在著對其它帶電體產生作用力的電場。同樣,磁鐵或其它磁體周圍也存在著一個對其它鐵磁物質產生作用力的磁場。這兩個場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它確實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可以用檢測儀器證實它的存在。物理學家發現,在空間任何一點,當電場強度發生變化時,就在該點周圍產生出磁場或磁場強度變化;相反,當某一磁場強度發生變化時,也必定引起該點周圍產生新的電場或電場強度變化。這就是說,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聯系,相互激發,組成統一的電磁場。所謂電磁波,就是由於電磁場的振動引起的,象水分子的振動激起說波一樣,由近及遠地向空間傳播出動。既然是波,必然有波長和頻率之說,前者指電磁波的長短,常以微米、毫米、厘米、米作單位;後者指電磁場振動的快慢、即每秒振動的次數,常以赫茲(1赫茲=1次/秒)、千赫、兆赫為單位。
經科學家證實,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和光的傳播速度相同,即每秒30萬公里。因此,波長與頻率的關系可依據公式進行計算:
波長=速度/頻率
在一般的科技書籍或電子儀器說明書中,只要提到波長,總要告訴你多少頻率。而且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因速度是一定的,波長越短,頻率越高。
至此,電磁波的概念已經基本清楚了,它的實質就是構成物體原子和分子的帶電粒子運動產生的,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不需要通過媒介傳播。
搞清了電磁波的基本概念,熱輻射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對於一定溫度的物體來說,它所發射的電磁波譜是一定的,具有這種特性的電磁輻射,稱為熱輻射。紅外線即是當物體處於一一溫度范圍,發出波長較長的電磁波。因此,如果把電磁波比作一個大家族的話,熱輻射則是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個小家庭,而紅外線就是這個小家庭中的一個成員了。
紅外線的波長范圍很寬,故常把它劃為近紅外、中紅外和遠紅外區域。根據使用者的要求不同,其劃分范圍很不相同。例如有人把能通過大氣的三個波段劃分為:
近紅外波段 1~3微米
中紅外波段 3~5微米
遠紅外波段 8~14微米
有人根據紅外光譜劃分為:
近紅外波段 1~3微米
中紅外波段 3~40微米
遠紅外波段 40~1000微米
醫學領域中常常如此劃分:
近紅外區 0.76~3微米
中紅外區 3~30微米
遠紅外區 30~1000微米
但在實際應用中通常把2.5微波以上的紅外線通稱為遠紅外線。
紅外線:
紅外線(Infrared rays)是太陽光線中眾多不可見光線中的一種,由德國科學家霍胥爾於1800年發現,又稱為紅外熱輻射(Infrared radiation)。
近年來,由於檢測設備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們對紅外線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學效應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獲得了許多進展。紅外線特別是遠紅外線已被廣泛運用在醫療保健產業中,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紅外線產品也大量出現。
一、紅外線生物學效應的機理
紅外線對人體皮膚、皮下組織具有強烈的穿透力。外界紅外線輻射人體產生的一次效應可以使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溫度相應增高,促進血液的循環和新陳代謝,促進人的健康。
紅外線理療對組織產生的熱作用、消炎作用及促進再生作用已為臨床所肯定,通常治療均採用對病變部位直接照射。
近紅外微量照射治療對微循環的改善效果顯著,尤以微血流狀態改善明顯。表現為輻照後毛細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紅細胞聚集現象減少,乳頭下靜脈叢淤血現象減輕或消失,從而對改善機體組織、重要臟器的營養、代謝、修復及功能有積極作用。紅外線對人體產生二次效應的機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學者認為遠紅外線可對細胞產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細胞內外水分子的振動,使細胞活化,發生一系列有益於健康的細胞生物化學及細胞組織化學改變 。
也有人認為遠紅外線可稱為「生命光線」,能夠顯著改善人體微循環。它作用於人體水分子時可對人體內老化了的大分子團產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組合成較小的水分子團,增強了細胞的活性和表面張力。由於滲透細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細胞內鈣離子活性加強,因此增強了人體細胞的正常機能,使殺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
此外,生命光線還可以使血液中不飽和脂肪酸的二重鍵或三重鍵被切斷,飽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過氧化脂質],減少了血管內脂質的沉積,使血管壁光滑,從而減少動脈硬化、白內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發生,對人體健康起著良好的促進功效。
龐小峰研究紅外線對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應和醫學功能主要來自紅外線的非熱生物效應。紅外線吸收後能導致蛋白質分子中的醯胺鍵的量子振動,從而可使生物能量順利地從一處傳遞到另一處,使生命體處於正常狀態,保持生命體的生長、發育及健康。
紅外線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還處於剛起步狀態,在各波段的紅外線中以中波紅外線更易作用於免疫細胞,促進其生物學功能。紅外線的作用除與其波長有關外, 還與其發射的光子數目有關, 即與輻射強度和輻射時間有關, 過量的紅外線輻射還可能對機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其詳細機制有待進一步闡明。
曹志然等認為紅外線照射對機體免疫系統具有間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間接作用是指紅外線輻射可調節機體其它系統如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狀態, 從而達到調節免疫系統的目的。直接作用是指紅外線被機體吸收後能增強免疫細胞和免疫器官周圍的生物場, 使其活性及相互調控作用增強,紅外光子可直接作用於免疫細胞的受激點。
毛文等推測其作用機理在於紅外線可能激活組織深部感受器,其生理生化效應一方面通過神經—體液反射途徑,另一方面可能通過目前尚未十分了解的經絡傳導途徑,對生物大分子、細胞及臟器的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從而有整體良性效應[2]。
二、紅外線對人體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熱輻射又稱紅外輻射,鋼鐵冶金企業高溫作業環境的主要特點是強熱輻射性高溫。特別是在鋼鐵冶煉、紅鋼熱軋和中型燒結機,是典型的紅外熱輻射接觸作業。短波紅外線可透過角膜進入眼球、房水、虹膜、晶狀體和玻璃體液吸收一部分紅外線而導致白內障,稱之為「紅外線白內障」。
有研究也指出紫外線(UVR) 和紅外線( IFR) 對眼及皮膚的損傷是電焊作業職業損害的一個重要方面,電焊作業時的紫外線和紅外線可引起角膜和晶體損傷[7]。
太陽光中的紅外線對皮膚的損害作用不同於紫外線。紫外線主要引起光化學反應和光免疫學反應, 而紅外線照射所產生的反應是由於分子振動和溫度升高所引起的。
紅外線引起的熱輻射對皮膚的穿透力超過紫外線。紅外線通過其熱輻射效應使使皮膚溫度升高, 毛細血管擴張,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發等直接對皮膚造成的不良影響。其主要表現為紅色丘疹、皮膚過早衰老和色素紊亂。皮膚溫度升高, 毛細血管擴張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發等直接對皮膚造成不良影響。
紅外線還能夠增強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作用, 加速皮膚衰老過程。這是由於在自然陽光下, 皮膚受到紫外線和紅外線的雙重作用而引起的。紅外線和紫外線在加速組織變性中的作用是一樣的。紅外線也能促進紫外線引起的皮膚癌的發展。
三、紅外線生物學效應的臨床應用研究
紅外線可被體表淺表組織吸收,有顯著乾燥脫水作用,使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加快, 起到消炎鎮痛作用。臨床上採用局部外用紅花油加遠紅外線照射來治療褥瘡,發現療效好且見效快。
利用遠紅外線對帶狀皰疹進行治療,結果止痛、止皰和結痴時間均短於對照組。有實驗表明,生物陶瓷遠紅外線對燒傷治療具有顯著療效。對損傷疼痛的治療,以慢性軟組織損傷療效最好。臨床護理觀察發現,在傳統的紡織品材料中加入超細陶瓷微粒製成的遠紅外線護具如護腰、護膝、護肘、護腕、頸圍等,在消炎、消腫、活血、止痛、通經活絡、改善微循環方面有顯著效果。同時可以避免因封閉給病人帶來的痛苦。 採用遠紅外線輻射加溫床對紅臀和臀部潰瘍患兒進行治療,治療組和對照組相比,平均治癒時間縮短,有效率更高。
新生兒硬腫症治療中的復溫問題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重要環節,過去採用普通暖箱逐漸復溫效果較差,現在採用遠紅外線快速復溫後患兒病死率明顯下降,搶救成功率顯著提高。皮瓣壞死是整形外科等臨床上常見的術後並發症, 主要是因為微循環障礙,目前尚無理想的防治辦法。姜平等通過活體直接觀察大鼠背部隨意皮瓣的微循環變化。發現遠紅外線局部輻射具有類似於血管擴張劑的生物學作用,能改善微循環提高皮瓣成活率,且在治療劑量范圍內無明顯副作用 。日本有學者報導使用直線偏振光紅外線治療多種類型的斑禿有明顯療效。
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顳下頜關節痛治療療程短、療效好。其機理可能為光照起到光電能的刺激作用,電磁波作用及光化學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經的興奮、鬆弛肌肉、舒張血管、增加血流,促進淋巴循環,促進活性因子的產生,從而起到治療作用。遠紅外線治療前後的血液粘度進行觀察,發現低溫激發遠紅外線具有以低溫熱功率效應為主的廣泛的生物學效應,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減輕胸悶、心悸、頭昏、麻木等症狀。應用紅外線照射膀胱區治療尿瀦留和其它葯物療法相比,產婦無痛苦, 不增加產後出血量, 易被產婦接受。有人採用遠紅外線照射治療小兒腸痙攣2,發現其療效明顯優於葯物治療, 且簡便易行, 無副作用, 兒童樂於接受。紅外輻射對糖尿病兔的高血糖症有明顯的緩解作用,血糖隨之降低。中遠紅外線治療使腫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強,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
B. 通過紅外光分析可以獲得哪些重要信息紅外光譜分析法與其他分析儀器相比,有什麼特
一些特徵來基團,尤其是有雙鍵或自者三鍵的極性結構,比較容易看到。
紅外里比較容易得到的有關基團的信息,其實紅外對周圍的取代還是很敏感的,如果經驗足夠可以得到十分充足的信息,相對而言是很依賴經驗的方法。
當然紫外更是依賴經驗...但是對結構的分析的益處很少。
C. 紅外測溫儀有哪些使用注意事項
自然界中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的任何物體,隨時都向外輻射出電磁波(紅外線),因此紅外線是自然界中存在最廣泛的電磁波,並且熱紅外線不會被大氣煙雲所吸收。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利用紅外線這一特性,採用應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軟體與紅外線技術的結合,用來檢測和測量熱輻射。物體表面對外輻射熱量的大小,熱敏感感測器獲取不同熱量差,通過電子技術和軟體技術的處理,呈現出明暗或色差各不相同的圖像,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紅外線熱成像;將輻射源表面熱量通過熱輻射演算法運算轉換後,實現了熱像與溫度之間的換算。
紅外測溫儀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很多問題:
1、紅外測溫儀是不能透過玻璃來測量溫度的,因為玻璃有很特殊的反射和透過特性,不允許紅外線溫度讀數。但是可通過紅外線窗口測溫。
紅外線測溫儀不用於光亮的或拋光的金屬表面的測溫(不銹鋼、鋁等)。
2、紅外線測溫儀只能測量物體的表面溫度,不能測量其內部溫度。
3、要仔細定位熱點,發現熱點,用紅外線測溫儀器瞄準目標,然後在目標上作上下掃描運動,直至確定熱點。
4、我們在使用紅外線測溫儀時,要注意環境條件:煙霧、蒸汽、塵土等。它們均會阻擋儀器的光學系統而影響測溫。
5、使用紅外線測溫儀時,要注意環境溫度,如果紅外線測溫儀突然暴露在環境溫差為20度或更高的情況下,允許儀器在20分鍾內調節到新的環境溫度。
D. 哪一家體檢中心有紅外線檢測儀器,聽別人說,紅外線檢測對身體沒有什麼傷害。所以想檢查一下。
紅外線遙控器產生的紅外線十分微弱,對人體無任何影響。
紅外線版遙控器是利用紅外線信號權來實行控制的,任何發熱的物體都會向外界發射紅外信號,電視遙控器發射的紅外線能量較低,理論上說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而且人自己也會向外輻射紅外線,所以紅外線遙控器所產生的紅外線對人體是沒有傷害的。
E. 怎麼才可以看見紅外線 用什麼儀器和工具
倒杯紅酒,然後杯子放在眼前看過去就能看到
F.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紅外光用什麼儀器才能看到
人的眼睛能看到的來可見光按波自長從長到短排列,依次為紅、橙、黃、綠、青、藍、紫。其中紅光的波長范圍為0.62~0.76μm;紫光的波長范圍為0.38~0.46μm。比紫光波長更短的光叫紫外線,比紅光波長更長的光叫紅外線,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紅外線的。因為數碼攝像機用CCD感應所有光線(可見光、紅外線和紫外線等),這就造成所拍攝影像和我們肉眼只看到可見光所產生的影像很不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數碼攝像機在鏡頭和CCD之間加裝了一個紅外濾光鏡,其作用就是阻擋紅外線進入CCD,讓CCD只能感應到可見光,這樣就使數碼攝像機拍攝到的影像和我們肉眼看到的影像相一致了。
紅外夜視,就是在夜視狀態下,數碼攝像機會發出人們肉眼看不到的紅外光線去照亮被拍攝的物體,關掉紅外濾光鏡,不再阻擋紅外線進入CCD,紅外線經物體反射後進入鏡頭進行成像,這時我們所看到的是由紅外線反射所成的影像,而不是可見光反射所成的影像,即此時可拍攝到黑暗環境下肉眼看不到的影像。
G. 紅外線體溫測試儀器利用什麼發出紅外線來測溫
應該利用吸收人體發出的紅外線而進行測量。不同的體溫,發射出的紅外線強度不同
H. 建築工地用來打內牆點的紅外線儀器叫什麼名字
是紅外線水平儀。
紅外線水平儀的使用方法具體如下:
1、使用前應先檢驗該百分表是否在回受控范圍,零位進行校對答或調整,將水平儀放在平台上,待氣泡穩定後,在一端吐左端讀數,且定為零。
2、將水平儀調轉180度,扔在平台上原來的位置上,待氣泡穩定後,仍在原來一端(左端)讀數A格,則水平儀零位誤差為二分之A格。
3、測量時,使水平儀工作面津貼在被測表面,待氣泡完全靜止後方可進行讀數。
(8)紅外線儀器有哪些擴展閱讀
關於水平儀測量的注意事項:
1、調整前水平儀工作面與平板必須擦拭乾凈。
2、測量前若零位誤差超過許可范圍,則需調整水平儀零位調整機。
3、如需測量長度為L的實際傾斜側可通過下式進行計算:實際傾斜值=分度值*L*偏差格數。
4、當測量長度較大工件時,可將工作平均分若干寸段,用分段測量法進行測量。
I. 紅外線用什麼儀器測量發射量
掃描次數對紅外譜圖的影響: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測量物質的光譜時,檢測器在接受樣品光譜信號的同時也接受了雜訊信號,輸出的光譜既包括樣品的信號也包括雜訊信號.
信噪比
與掃描次數的平方成正比.增加掃描次數可以減少雜訊、增加譜圖的光滑性.
2、掃描速度對紅外譜圖的影響:掃描速度減慢,檢測器接收能量增加; 反之,掃描速度加快,檢測器接收能量減小.當測量信號小時( 包括使用某些附件時) 應降低動鏡移動速度
,而在需要快
速測量時,提高速度.掃描速度降低,對操作環境要求更高,因此應選擇適當的值.
採用某一動鏡移動速度下的背景,測定不同掃描速度下樣品的吸收譜圖,隨掃描速度的加快,譜圖基線向上位移.用透射譜圖表示時,趨勢相反.所以在實驗中測量背景的掃描
速度與測量樣品的掃描速度要一致.
3、解析度對紅外譜圖的影響:紅外光譜的解析度等於最大光程差的倒數,是由干涉儀動鏡移動的距離決定的,確切地說是由光程差計算出來的.解析度提高可改善峰形,但達到一
定數值後,再提高解析度峰形變化不大,反而雜訊增加.解析度降低可提高光譜的信噪比,降低水汽吸收峰的影響,使譜圖的光滑性增加.
樣品對紅外光的吸收與樣品的吸光系數有關,如果樣品對紅光外有很強的吸收,就需要用較高的解析度以獲得較豐富的光譜信息; 如果樣品對紅光外有較弱的吸收,就必須降低
光譜的解析度、提高掃描次數以便得到較好的信噪比.
4、數據處理對紅外譜圖質量的影:
(1)平滑處理:紅外光譜實驗中譜圖常常不光滑,影響譜圖質量.不光滑的原因除了樣品吸潮以外還有環境的潮濕和雜訊.平滑是減少來自各方面因素所產生的雜訊信號,但實際
是降低了解析度,會影響峰位和峰強,在定量分析時需特別注意.
(2)基線校正:在溴化鉀壓片制樣中由於顆粒研磨得不夠細或者不夠均勻,壓出的錠片不夠透明而出現紅外光散射,所以不管是用透射法測得的紅外光譜,還是用反射法測得的光
譜,其光譜基線不可能在零基線上,使光譜的基線出現漂移和傾斜現象.需要基線校正時,首先判斷引起基線變化的原因,能否進行校正.基線校正後會影響峰面積,定量分析要
慎重.
(3)樣品量的控制對譜圖的影響:在紅外光譜實驗中,固體粉末樣品不能直接壓片,必須用稀釋劑稀釋、研磨後才能壓片.稀釋劑溴化鉀與樣品的比例非常重要,樣品太少不行,
樣品太多則信息太豐富而特徵峰不突出,造成分析困難或吸收峰成平頂.對於白色樣品或吸光系數小的樣品,稀釋劑溴化鉀與樣品的比例是100:1; 對於有色樣品或吸光系數大的
樣品稀釋劑溴化鉀與樣品的比例是150:1.
5、影響吸收譜帶的因素還有分子外和分子內的因素:如溶劑不同,振動頻率不同,溶劑的極性不同,介電常數不同,引起溶質分子振動頻率不同,因為溶劑的極性會引起溶劑和溶
質的締合,從而改變吸收帶的頻率和強度.氫鍵的形成使振動頻率向低波數移動、譜帶加寬和強度增強(分子間氫鍵可以用稀釋的辦法消除,分子內氫鍵不隨溶液的濃度而改變).
6、影響吸收譜帶的其他因素還有:共軛效應、張力效應、誘導效應和振動耦合效應.
共軛效應:由於大P 鍵的形成,使振動頻率降低.
張力效應:當環狀化合物的環中有張力時,環內伸縮振動降低,環外增強.
誘導效應:由於取代基具有不同的電負性,通過靜電誘導作用,引起分子中電子分布的變化及鍵力常數的變化,從而改變了基團的特徵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