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找水什麼儀器好
Ⅰ 如何利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手段提高綜合找礦水平
牛文革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
近10年來,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在地質找礦方面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路,在有色金屬和貴金屬方面取得成功突破。通過總結找礦經驗不難發現,凡是找礦有較大突破或者有較大找礦潛力的礦帶或礦區,無不與20世紀70~80年代的化探成果密切相關,無不是充分利用地質、物探、化探、遙感等資料綜合分析的結果。但是隨著找礦形勢的發展,找礦難度越來越大,找礦深度越來越大,原來的一些地質和化探方法已經落後,因此新方法的實踐以及利用地質物化探手段提高綜合找礦水平顯得越來越重要。筆者主要針對我局地質找礦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提高綜合找礦水平,發表幾點意見,僅供參考。
一、制約我局地質找礦綜合找礦水平的幾個因素
1.找礦隊伍專業結構不合理
(1)人員專業技術配備不合理,各隊從業人員中,技術專業主要為地質,物化探較少,岩礦分析人員更是稀缺,不能滿足當前綜合找礦和深部找礦的需求;
(2)除總院外,其他地質隊中高級職稱以上技術人員嚴重不足,特別是高級職稱技術人員更少。
(3)引進的後備力量中,高素質人才比例偏低,本科以上學歷偏少。
2.找礦手段單一,方法落後
目前找礦方法仍然是以地質為主,隨著找礦深度的加大,獲得找礦信息難度增加,單一找礦方法很難適應找礦形勢的發展。為適應新形勢,地質隊也開始引進大量的物探及分析設備,但應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首先是地質、化探、物探手段不能有機結合;其次是分析手段單一,仍沿用原有化學分析方法,不能配合有效的岩礦分析。
找礦方法相對落後,特別是地質和化探方法落後。地質上仍是以宏觀方法為主,缺少微觀方法的配合,找礦方法不僅沒有發展,而且由於分析方法的單一,甚至達不到70~80年代的水平。
目前我局採用化探方法主要為溝系次生暈,該方法在快速發現異常,縮小找礦靶區時效果不錯,但和地礦部門要求的非正規網相比,點位密度偏低,主要原因是節約成本。由於點位分布不均勻,實際應用的效果不佳,對異常的解釋造成一定的困難。同時化探新方法應用少,不敢進行探索和實試。例如現在找礦應用較好的構造地球化學新方法和對金礦等熱液型脈狀礦深部找礦較好的構造疊加暈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沒有人去探索和嘗試等。
3.隊伍技術素養整體偏低
現代找礦需要的是具有地、物、化、遙綜合找礦能力的地勘隊伍,由於歷史原因,我局地勘隊伍人員配備不整齊,整體技術素養較差。特別是缺少具有知識面廣的,能綜合運用地、物、化、遙綜合找礦手段的高素質人才。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年輕地質人員較多,野外實踐經驗不足,缺少必要技能培訓,丟失了過去地質隊傳幫帶的優良傳統。
(2)技能培訓形式有缺陷,每年的冬訓,重視理論培訓,缺少必要野外技能培訓和技術方法培訓,過度追求形式,忽視了地質人員實際工作的需要。
(3)找礦新方法的探索和實踐較少,使得新方法和新理論難以消化和應用,主要是缺少工作方法的介紹(比如,實際怎麼采樣,采樣的技術要求和分析手段),真正地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科研和綜合研究較少,不能在實際工作中起到培養人才和鍛煉人才的作用。
二、提高綜合找礦能力的幾點建議
1.加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特別是地質、物化探相結合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由於這樣人才是多年實踐的結果,引進的難度非常大,重點應放在培養和在實際工作的鍛煉上。可以讓一些項目負責人進行多方面的自學和培訓,且忌不要只重視理論培訓,而忽視了技術方法的培訓和野外實戰的指導。
2.針對重點礦區開展綜合研究項目
重點礦區的研究可以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可以通過對地質、物化探綜合資料的收集整理,對成礦構造演化和成礦物質的遷移富集開展綜合研究,分析礦區成礦條件、控礦因素,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通過上述綜合研究,帶動鄰近礦區找礦突破,並在研究項目中,鍛煉和培養一批綜合素質人才。
3.學習最新的找礦經驗,敢於對新的有效的找礦方法進行實踐和探索
目前,我局難以取得重大找礦突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找礦方法落後,缺少對新方法的探索和實踐。一個礦區要實現找礦新進展,重要的是要開闊思路,盡可能多方面獲得找礦信息。現代找礦以尋找盲礦和深部隱伏礦為主,利用常規方法往往很難發現有效的找礦信息,不妨利用一些物化探新手段、新方法進行探索和試驗,以期獲得有用的找礦信息。
現在,國內已有不少成功經驗,例如,李惠教授通過對國內大量熱液型金礦床原生暈的研究,總結出一套構造疊加暈方法,在國家大型危機礦山研究項目中取得了突破,在國內地質界引起較大反響。另外各大院校,都開展了構造地球化學課題研究,利用地球化學研究方法,通過對礦帶、礦田、礦區成礦構造中成礦及伴生元素的含量研究,總結出相關的元素活化、遷移和富集規律,同時總結出礦區構造的演化、分布規律,獲得有效的找礦信息。上述成功的找礦方法和經驗,我想不僅適用熱液型金礦,也適用於熱液型銀鉛鋅多金屬礦床等。
4.提高地質、物化探、遙感等資料的綜合運用能力
地、物、化、遙綜合找礦方法,多年來在地質礦產勘查領域被廣泛應用。但是,目前我局綜合找礦能力不強,主要原因是:不能把各種方法有機結合,靈活運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物探方法設計和應用目的不夠明確,在設計和施工中,均存在為完成工作量而設計工作量的現象。
(2)對物探方法的應用條件,實地調查和研究較少。
(3)往往只停留在發現異常的水平上,在綜合解釋方面,存在手段單一,不能和地質、化探等資料有機結合,進行一步說明異常性質及與地質體和含礦構造的關系,達到判斷地質體賦存位置及確定含礦構造產狀等空間分布特徵的目的。
面對上述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經過評審,盡量禁止為工作量而設計工作量的現象。
(2)在實際工作中,地質、物化探技術人員要在對礦區成礦地質條件詳細研究基礎上,開展物探工作,要收集礦區不同地質體的物性參數的區域資料,並進行實地測試,為物探成果的進一步解釋打基礎。
(3)對物探方法應用條件進行論證,多問幾個為什麼。該種方法對什麼類型的礦床適用,適用於詳查還是普查掃面。測定的參數要讓勘查項目的總負責人明白,是能從空間立體上反映不同深度的地質體的參數,還是對某地質體一定深度內的整體參數的綜合反映。除異常強度外,是否能結合地質現象,對異常形態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徵進行分析,達到判斷目標地質體產狀和空間分布特徵的目的。
(4)各專業人員相互結合,加強綜合研究,多方位捕捉找礦信息。當發現物探異常與實際地質現象不吻合時,將物探成果與地球化學異常和地質現象相結合,判斷物探剖面方向的布設是否有問題。然後確定是否調整物探剖面方向,重新進行測量。
(5)化探異常是較為直接的找礦標志,針對化探異常空間分布特徵,要追根索源,特別是與成礦構造的關系,要通過物探、地質及山地工程綜合手段進行多方位查證,查明異常空間分布與含礦構造及地質體的關系。特別是內帶異常與含礦構造的關系,為深部工程提供充分的依據。同時利用已知來推斷未知的原理,對其他異常進行判斷解釋。
(6)多進行物探方法由已知到未知的試驗,以提高物探方法在綜合找礦的應用效果。
三、舉例說明如何綜合運用地物化遙綜合找礦方法
下面以陝縣崤山地區寺家溝金礦為例,談談綜合運用地質、物化探、遙感找礦方法的思路。希望通過個人的一點淺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廣泛討論。
陝縣崤山地區是我省一個重要的成礦帶,崤山北段地區是我省3個重要的變質核雜岩分布區之一,根據區域重磁和遙感資料,已證實在張村一帶存在一個隱伏花崗岩體。雖然本區成礦條件與熊耳山地區有相似之處,但一直未實現大的找礦突破,目前本區只發現了一個小型金礦床、一個中型金礦床以及眾多的礦點和幾個重要的化探異常區。
以往多數地質專家認為,該地區的礦床主要受與變質核雜岩構造有關的拆離斷層控制。半寬金礦礦體主要賦存在北東向的層間裂隙中,礦化以金為主,屬薄脈型熱液礦床,礦體規模普遍較小。申家窯礦床受北西向韌性剪切帶控制,礦化以金為主,共生鉛礦床,礦床規模達到中型。在礦區外圍葫蘆峪一帶新近發現與之平行的一條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的斷裂帶,局部已發現工業礦體。
寺家溝礦區位於申家窯礦區東南部、半寬金礦區的南部。目前已發現的許多金礦點,民采較多,均受北東向層間裂隙控制,但目前具有工業價值的礦化體較少,多年的勘探工作證實,該類型的礦床不具備尋找大型礦床的前景。
那麼在該地區是否具有尋找大礦的背景呢?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崤山地區具備尋找大礦背景,理由如下:該區證實有大型隱伏花崗岩體的存在,具備尋找大型金礦類似的地層和構造背景。該地區未實現找礦突破的原因是該區覆蓋層較厚,山高林密,賦礦構造難以用常規地質找礦方法發現。怎樣才能利用地質、物探、遙感等先進找礦手段實現找礦突破呢?下面僅以個人觀點談談如何改變找礦思路。
1.利用區域地質資料和遙感捕捉構造信息
區域資料顯示,本區除與變質核雜岩構造和分布核雜岩邊界附近的拆離斷層有關外,還發育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的北西向斷層和北東向斷層。同樣遙感解譯資料顯示,本區同樣分布北東向和北西向線性構造。區域上已發現的礦床同樣受兩組斷裂的控制。說明這兩組構造與礦化關系密切。
客觀上講,遙感解譯資料顯示這些線性構造是否存在,是不是就是斷層,斷層具體位置在哪裡,斷層的性質和特徵如何?有待進一步證實。應在遙感解譯資料基礎上,通過化探異常分布特徵,礦點的分布特徵和物探異常特徵進行綜合判斷。需要進行野外調查,並通過物探手段進行證實。但是,不可否認,遙感解譯資料為我們提供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標和依據,為尋找那些受構造控制的隱伏礦床提供了重要信息。
2.如何利用化探方法及異常信息縮小找礦靶區和確定找礦靶位
該區前人已進行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和1∶2.5萬的溝系次生暈掃面。在本區已經發現了兩個大的異常區帶(野喬河至寺家溝異常和胡溝異常)。但並未弄清異常和含礦構造的關系。為此,在礦區又進行了1∶1萬的化探掃面,發現了一批以金銀鉛元素為主的一系列組合異常,這些異常的發現,有效地確定了含礦構造的位置。野喬河至寺家溝異常,在宏觀上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單個異常的內帶異常又呈北東向分布。顯然,內帶異常和北東向薄脈型金礦體方向一致,有效地指示了含礦構造的位置。呈北西向分布的異常帶和遙感解譯線性構造方向和位置基本吻合,有效地證實了北西向構造的存在。該類構造是導礦構造還是儲礦構造,查明其性質,對下一步構建找礦思路,確定找礦目標,至關重要。
本區的又一個特點是,胡溝異常和寺家溝異常特徵完全不同。胡溝異常帶呈北東向展布,內帶異常軸向為北西走向,和寺家溝恰恰相反。本區以往找礦工作程度較低,未發現有價值的礦脈,但異常強度很高,可以肯定地作出判斷,該區是下一步工作的一個重要靶區,找到工業礦體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何在靶區內,尋找賦礦的有利部位,為下一步施工山地探礦工程提供充分依據,就必須查明異常性質,查明含礦構造與異常關系,其難點是確定含礦構造位置、方向和產狀,只有通過大量野外調查和利用有效的物探手段,才能獲得下一步找礦信息的目的。
3.如何利用有效物探方法捕捉找礦信息
物探方法是一種重要的間接找礦手段,尋找金銀多金屬礦床最主要的手段是電法和電磁法。我隊現有儀器是雙頻激電儀和EH4電磁儀。該種方法在本礦區是否有效,首先,應利用已知礦體和含礦構造進行實試。其次是弄清採用物探手段的目的。物探手段是為地質找礦服務的,不能只是為發現異常而工作。要有明確的方向意識,在方法採用的初期,就為下一步解釋打下基礎。
在普查詳查階段,物探的目的應定位在尋找隱伏含礦構造,確定含礦構造產狀和有利的礦化富集部位上。在物探測定的參數成果出來後,根據圖件上異常特徵與化探異常特徵進行對比研究,並結合遙感解譯的構造地質特徵對含礦構造的性質做出綜合判斷。當發現物探異常與上述化探、遙感地質資料相矛盾時,應對物探剖面方向進行調整,重新進行物探測量,以期獲得更好的找礦信息。
4.如何利用構造地球化學方法獲得深部找礦信息
隨著找礦難度的加大,深部找礦信息獲得是比較難的。構造地球化學方法是一種新的找礦方法,在獲得深部找礦信息具有特殊作用。
多年的找礦成功經驗已經說明,化探方法在尋找多金屬礦產方面是十分有效的。但是近10年來,化探方法仍採用傳統的掃面方法,導致在已知礦區開展大比例尺的原生暈方法較少,原有鑽孔原生暈測量方法已經不再採用,獲取的資料更少,從而難以總結出成礦元素活化、遷移、沉澱富集的規律。為此有必要對已知礦體採用大比例尺的原生暈測量工作,總結出含礦構造的原生暈分布規律,特別是元素分帶規律(元素分帶序列)。根據上述規律,判斷是否有構造疊加暈存在,達到判斷深部是否有隱伏礦體存在。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構造地球化學測量,從而結合構造分布規律及區域上含礦構造分布規律,獲得找礦信息,指導下一步找礦。
建議在本區從葫蘆峪至野喬河開展北西向含礦構造研究,並開展構造地球化學測量工作。
5.利用多種岩礦測試手段捕捉找礦信息
我隊以往測試手段主要採用的是化學分析手段,應引進先進儀器,開展快速的野外分析方法和鏡下岩礦鑒定方法。
岩礦鑒定在研究構造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好比是地質人員的第三眼睛,只是現在應用的太少了。
通過岩礦鑒定與宏觀地質方法的結合,有助於判斷含礦構造性質,為其他化探和物探方法提供依據。
6.綜合找礦方法流程
地質找礦是一套系統工程。特別是現代找礦,要想獲得更好更快的找礦效果,必須多種有效方法配合使用,有機結合,反復總結,科學應用。要總結一套切實可行工作流程。結合寺家溝礦區,本人根據經驗總結出以下找礦程序:
(1)利用遙感資料,確定礦區構造位置,確定區域構造和礦區外圍構造的關系,確定研究對象。
(2)利用化探成果,縮小找礦靶區,判斷遙感解譯的線性構造與化探異常的關系。
(3)在有找礦前景的化探異常區和線性構造重疊區域,布置物探工作。進一步查明化探異常性質,准確定位含礦構造位置及產狀等特徵。根據物探異常特徵與化探成果綜合分析,確定找礦靶位,為山地工程和中深工程提供依據。
(4)在已知礦體進行原生暈測量基礎上,總結元素分帶規律,在含礦構造及其他構造開展構造地球化學測量,進一步對構造性質進行判斷,並根據構造地球化學特徵與區域上地球化學信息進行對比研究,獲得深部成礦信息,指導深部找礦。
Ⅱ 電測深儀器一般多少錢,請搞物探的各位給參謀一下找水和采空區勘探用的儀器
這個范圍太大,目前找水大地電磁(EH4)用的多些,采空瞬變用的多些!儀器因配置和廠家及產地不同價格就不同,從10萬到300多萬的都有!
Ⅲ 物探方法怎樣找水
現在最先進的物探找水設備為:EH-4可控源變頻大地電磁法!
EH4大地電磁系統是由美國GEOMETRICS和EMI公司聯合生產的採用最新數字處理器的連續導率成像系統, 該系統是採用天然場源與人工場源相結合大地電磁測量系統, 其有效勘探深度為0米至三千米左右, 很適合於我國目前礦產勘探的現實需求, 與其他大地電磁系統如加拿大鳳凰公司生產的V系統、美國EMI公司生產的MT系統等電磁儀一樣, 其觀測的基本參數為正交的電場分量, 和磁場分量, 。通過密點連續測量, 採用專業反演解釋處理軟體可以組成地下二維電阻率剖面, 甚至三維立體電阻率成像。用來測量地下0-3000米深的地球電阻率的特殊大地電磁測深儀器。這套儀器即可以使用天然場源的大地電磁信號,又可以使用人工場源的電磁信號,以此來獲得測量點下的電性結構。大地電磁測深儀器是通過同時對一系列當地電場和磁場波動的測量來獲得地表的電阻抗。這些野外測量要經過幾分鍾;傅立葉變換以後以能譜存儲起來。這些通過能譜值計算出來的表面阻抗是一個復雜的頻率函數,在這個頻率函數中,高頻數據受到淺部或附近的地質體的影響,而低頻數據受到深部或遠處地質體的影響。一個大地電磁測量給出了測量點以下垂直電阻率的估計值,同時也表明了在測量點的地電復雜性。在那些點到點電阻率分布變化不快的地方,電阻率的探測是一個對測量點下地電分層的一個合理估計。
主要用途:岩土電導率分層、地下水探測、基岩埋深調查、煤田高分辯率電探、金屬礦詳查和普查、環境調查、金屬礦詳查和普查、大壩、鐵路、橋梁等基岩調查、鐵路、公路路基、隧道勘查。咸、淡水分界面劃分、地震地質剖面、構造斷層劃分、水庫探測漏水點、探測找礦、各種鑽探前地下剖面平面三維成像。總之該設備用途廣泛!只要是想知道或者想了解地下情況的均可進行EH-4探測,可為工程的後期工作節約很多費用,如找水!可劃分出地層的剖面、儲水層位置及深度。礦山鑽探前先進行EH4,根據EH4二維三維圖及地質構造、走向、斷層等來布置鑽孔,大大節省了後期成本。EH-4是大地前期工作的首先!雲南省核工業二0九地質隊有相關設備、軟體及技術人員,在任何瀏覽器里搜索「核工業209打水井」可找到他們的聯系方式。
Ⅳ 找地下斷層,裂隙破碎帶的地下水選擇什麼樣的物探方法,為什麼
可考慮選擇電法類方法,例如高密度電阻率法、EH-4或者瞬變電磁法。地下斷層中充水之後相對圍岩會顯示低阻異常,從電阻率剖面上可以比較明顯地分辨出來,這是最明顯的物性差異。
Ⅳ 如何利用地面物探方法尋找地下水
傳統方法)有:(1)電法勘探;(2)電法測井等。在工程地質調查中主要使用的物探方法(傳統方法)有:(1)電法勘探;(2)地震勘探;(3)聲波探測等。
Ⅵ 發展過程
(一)1949~1957年邊學習、邊工作效果尚不明顯
根據有關資料表明,我國水文物探工作始於1952年,由顧功敘主持,唐光後、張愷等參加的北京石景山發電廠用電法找水,雖發現了低電阻帶,但未找到水。
1953年,地質部物探局首次組織物探隊去山西平順用電法找水,在低電阻率處打出水。1954年,地質部的水文物探隊還在西安市區用電法找第四系地下水,效果不明顯。以後地質部物探局的直屬隊伍較少進行水文物探工作。
1953年冬,燃料工業部水力發電總局北京勘測設計院決定成立水利電力部門的第一支物探隊,並准備於次年工作。其主要任務為水利工程方面的物探工作,但也從事一部分找水任務。
1954年起,鐵道部的有關單位也陸續成立了物探隊,除承擔鐵道工程方面的物探任務外,還為沿線車站找水源地。同年煤炭部門的電法隊伍成立後,陸續也為煤田的水文地質工作及水源地勘查進行工作。
1955年,農業部農田水利局開始組建找地下水的物探隊伍(以電法為主),從此開始了為農業服務的物探工作。
這一時期水文地質工作任務並不大,地質部物探局的水文物探任務少,隊伍不固定,所用方法主要是電剖面及電測深法。物探找水任務,一般由水文地質隊伍提出,多是點上的任務;物探在找水方面尚缺經驗,對含水層的物探特點尚未掌握,對電法曲線的解釋辦法和經驗也不多。因此,水文地質工作者按常規辦法布孔找水,對物探需求不多。
這一階段水文物探屬於組建隊伍,邊學習、邊工作和試生產,尚未引起重視。
(二)1958~1968年得到普及大量應用取得效果積累經驗
由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興起,支援農業抗旱和工礦區找水的需要,也因物探隊伍下放到省區,各省區紛紛成立了物探大隊和水文地質大隊,尋找地下水的地質、物探任務大增。因此,這一階段物探在農業用水及工礦用水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1959年起,各省區的綜合物探大隊根據當時找水的需要陸續安排了平原區為主的找水工作,主要是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新疆等缺水省區。由於找鬆散層孔隙水,物探任務是第四系分層;電法(特別是電測深法)能較好將含水的砂礫層圈出來,有時還能將淡水層與鹹水層分開。因此,找水效果良好。
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為農業抗旱,地質部、農業部和水利部等部門,在地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七省市平原的黃淮海地區面積30萬km2,進行了大規模的電法找水工作,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黃淮海大地上活躍著上百支的物探隊伍(有地質行業的物探「正規軍」,有專區和縣里的物探「地方部隊」,還有當時人民公社或鄉一級的物探「民兵連」。當時僅滄州、衡水兩專區就舉辦了十二期水文物探學習班,培訓了330名會操作、能初步對比分析的水文物探人員),最高峰時期有上千個電測台班在從事電測深、電剖面和電測井等物探找水工作,工作比例尺從1:1萬、1:2.5萬到1:5萬、1:10萬。根據物探資料成功確定40萬眼機井井位,成功率達90%。這樣大規模的有非專業隊伍的水文物探力量參與,並取得好效果,社會、經濟效益均很大的事情,表明只要正確運用方法且地質-地球物理條件有利,物探找水的生命力是巨大的。
在平原區開展的大量水文物探工作積累了工作經驗和大量資料,也為以後區域水文物探工作奠定了基礎。
在這期間物探還在一些山區開展了找基岩裂隙水的工作,主要採用的是電剖面法(以聯合剖面法為主)追索斷裂破碎帶。在廣西、雲南等地一直用電法找岩溶水(岩溶發育帶、暗河、岩溶洞等),也取得一定效果。浙江、福建省份在沿海島嶼找淡水,廣東等省在礦區找水。同時還在一些城市開展了尋找水源地的工作,為石家莊、徐州、昆明、廣州等城市的供水物探也發揮了作用。黑龍江省的物探隊曾為大慶油田尋找過地下水。
根據《中國礦床發現史·物探化探卷》的史料,1959年湖南省地質局物探大隊為找地熱在寧鄉灰湯用電測深、自電等電法提供了有關岩體界面、斷層位置等信息,這屬地熱物探較早開展的工作。1960年,在福州地熱田也開展了專門的物探工作。
「文化大革命」的動亂,沖擊了地質工作。盡管如此,1967年前一些野外物探生產工作仍在維持著,水文物探也因社會的實際需要而斷斷續續地進行著工作。
這一階段找水的類型由平原孔隙水到山區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均進行了工作,並在一些地區進行了鹹淡水區分及進行流速、流向的測定。除地面電法外,電測井也廣泛應用。通過測井資料的綜合研究,細分出弱鹹水層位,為華北平原利用弱鹹水,提供了依據。電測深的曲線量板得到推廣、應用,並在地形影響及非水平層的影響方面進行了研究[1,3,4,15]。
(三)1969~1977年抗旱找水組建水文工程兵開展水文大普查地熱物探興起
1969年後,「文化大革命」進入新的階段,各級管理機構相繼撤銷、改組,管理工作也大為削弱;但中央及省一級的管理機構開始以「抓革命促生產」為轉機,對一些工作進行了安排。根據國務院的決定,1973年,組建了軍隊建制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主要在我國邊遠和工作條件差的地區開展找水,這些部隊一直工作到1984年。
除「黃淮海」地區的找水工作繼續外,地質部門在雲南、福建、湖南、江西、江蘇、廣東等省開展了物探找水工作,均取得好的效果。尋找地下水所用方法主要是電測深和電剖面,但也有一些地區採用磁法研究基岩性質及追索含水構造、脈岩。值得一提的是1969年陝西物探隊提出了激電衰減時方法來判定含水性,在一些地區使用效果很好。
1969年地質部門在廣東豐順開展專門性地熱物探,而後於1970年在北京、天津、河北懷來、江西宜春,1971年在陝西西安、藍田和福建福州,1972年在江西遂川,1974~1976年在西藏羊八井,1976年在山西夏縣陸續開展了以電法為主的綜合物探方法找地熱的工作,均取得了好的效果,特別是羊八井根據電阻率極小值圈出的地熱田范圍打出了高溫熱田。應該說這一階段地熱物探取得的突破,為地熱界認識物探奠定了基礎;正因如此進入20世紀80年代地熱物探成為物探中的熱門。所用方法主要還是電測深及電剖面法,但有時還採用了磁法、自電、激電等方法,在研究構造時還引用了重力資料;在河北懷來還曾進行了淺井測溫,多數地區還進行電測井和井溫測量。
這一階段,除地質部門外,水利、鐵道、煤炭、石油、冶金等部門為本部門建設和社會其他方面的需要也進行了物探找水工作[1,3,15]。
(四)1978~1990年大發展大豐收大進步
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導下,水文(地熱)物探也迎來春天,得到大發展和廣泛應用,並取得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得到社會和地質界的重視。
1978年4月,國家地質總局在廣西柳州召開了「全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物探專業會議」,交流了經驗,研究了水文工程物探的科技規劃;1984年,地礦部在北京召開了「城市物探工作座談會」;1988年10月地礦部在北京召開了「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物探、化探、遙感工作會議」,總結了自1978年,特別是1984年以來的成果和經驗,研究了在新一輪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中如何充分發揮物探、化探、遙感方法技術作用的問題,提出了八項任務和五項措施。1984年,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撤銷後,地礦部接收了其中一部分力量,組成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指揮部。1988年底,地礦部在指揮部基礎上成立了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下有5個大隊、3個中心、2個所),是地礦部的直屬水文、工程地質隊伍(均配有物探力量)。這一系列會議和會後的舉措,使得地質部門的水文物探工作得到了很大加強,打開了新的局面。
在這期間,在黑龍江三江平原和大興安嶺、內蒙古河套平原及呼包平原、山西省太原等幾個盆地、新疆烏魯木齊河、甘肅河西走廊等地區開展了以電測深為主的區域性水文物探工作。各省區水文地質隊中的水文物探分隊與水文地質普查工程兵部隊配合在我國西部、華北北部及東北西部廣大的地區開展了大規模水文物探。覆蓋面積達到近百萬平方千米,為區域水文地質調查提供了寶貴資料,並且根據這些資料找到一批水源地。在這期間,陸續以各省會城市為重點,開展了了解城市水文、工程地質條件為目的的1:5萬~1:10萬綜合物探(重力、磁測、電測深為主,個別還進行了淺地震剖面測量)調查,城市的數目達50處以上,成效顯著。
進入20世紀80年代,根據一些平原、盆地已有的為各種目的(水文、油氣及煤炭勘查)所進行的電測深資料,進行了綜合編圖和綜合研究;這些地區主要是「黃淮海」平原、山西省內太原等六大盆地、江蘇長江兩岸的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和三泰(泰州、泰興、泰縣)地區、湖北江漢平原、甘肅河西走廊及石羊河流域、新疆烏魯木齊河流域等多個地區。綜合研究除對這些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區劃、提出了主要富水地區及含水層位等,也為全面了解區域水文地質條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還總結了沖洪積扇、古河道及隱伏岩溶等富水構造類型的地電模型,為尋找這類地下水提供可指導的模型和方法組合。
在這階段,為水源地的勘查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為電廠找水(如淮北二電廠、張掖電廠、河北三河電廠、鶴崗電廠、雙鴨山電廠等),為煤礦找水、治水(如內蒙古烏審旗呼吉爾特煤田、神府-東勝能源基地、河北邢台及開灤煤礦、山東棗庄煤礦、安徽淮北煤礦等),為缺水城市找水(如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山西河津市禹門口、長春市、南通市、濟南市、合肥市、長沙市、金華市、北海市、天水市等多個城市),為海島(舟山)及海濱城市(青島、連雲港、大連)找淡水,為太原衛星基地等特殊工程找水等。為農牧業用水及一般民用水進行了大量工作,難以計數。水文測井指導太行山東麓取水井的濾水管准確下到承壓水層位,使之成為自流井,效果很好。
地熱田的物探工作開展更為廣泛,成果更多。西藏羊八井物探進一步工作,指導布孔,並提出在北區找深部熱田的建議(以後得到證實)。另外,還在西藏當雄羊易、那曲二地根據物探資料打出高溫熱田。在此期間,北京、河北、陝西、山西、浙江、安徽、山東、廣東、四川、甘肅、雲南等省市均進行了物探找地熱的工作,新發現或擴大了原有的熱田,多為低溫的中型熱田。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市場性的水文物探與計劃內的水文物探並行。各部門的水文物探工作也大量開展,除完成本部門任務外也開始承接市場性任務。
這一階段物探找地下水(地熱)所採用的方法除常規電法外,增加了引進和自行開發的甚低頻電滋法、天然音頻電場法(音頻大地電場法)、磁偶源頻率測深法、α卡法、210P0法等,為激電衰減時法還專門設計和生產了相應的儀器。淺地震法及井中無線電波法在一些隊伍及項目中得到使用。由於計算機技術的引入,在電測深曲線解釋方面實現了計算機一維反演,對二維反演開始了研究。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曾用航空頻率域電磁法在河北南宮地區劃出淺層的淡水、鹹水和半鹹水分布區,預測古河床淡水的相對富水程度,與地面電法成果相一致。在連雲港地區也圈出了淡水范圍,與已知情況比較一致。在大連試圈定了海水入侵的范圍,這些工作表明航空電法在找淺部地下水是有效的。
自1986年起,地礦部組織的「1:5萬區調中遙感物探化探應用和方法研究」項目中設立了「基岩裂隙水調查的遙感物探方法」專題、「第四系岩性分層及活動斷裂調查的遙感物探化探方法」專題及「地下熱水調查的物探化探方法」專題研究,並出版了相應書籍。這些成果無疑對找水(地熱)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7,9,11,12,15]。
(五)1991~2000年走向市場西部找水技術全面發展
隨著改革的深入,本著誰受益誰出資的原則,除區域性水文地質調查、重大水源地勘查及貧困地區的支農、扶貧、改水任務外,國家不再安排計劃內一般性找水源地的任務,物探找水基本走上市場。各部門的物探隊伍在走向市場時,主要的工作就是水文和工程物探。
1991年地礦部在水文物探方面提出了「在農業乾旱區、缺水城市和山區開展物探、遙感的地下水綜合調查」、「開展城市及缺能地區的地熱調查」的任務,並明確要開拓地質市場,搞活地勘單位。20世紀90年代後期,西部找水成為重點;1998年,國土資源部制定了西部找水特別計劃。
這十年內水文物探除地礦部門及各工業、農業部門進行外,解放軍的給水團也在邊遠地區用物探為部隊和當地民眾找水,出現了像李國安這樣的先進人物。
這一階段,在黑龍江、河北、山東、河南、廣西、貴州、陝西、甘肅、寧夏、新疆及北京為工農業進行了找水源地工作。在鄂爾多斯盆地開展了找深層水的工作;在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找油田及生活用水;在寧夏、新疆為居民找生活用淡水;在沿海幾個大城市找生活用淡水;在廣西、雲南等省區找岩溶水,解決缺水地區的工業及生活用水。
這一階段,在一些地區還用物探方法對地下水的污染情況、水質變化情況進行了一些工作(這類工作有的可歸為環境物探領域),在圈出地下水范圍的同時用充電法、自電法及測井對地下水流向、流速進行了解,以便了解地下水變化情況。
各方面所從事的市場性物探找水,往往是用戶在打到水或成水井後付款,這類工作項目很多,已無法計數。
這一時期地熱物探有一些進展,在西藏羊八井北區根據物探資料打出孔深2006m,水溫329.8℃的高溫熱田,還在河北灤縣、山東肥城、陝西咸陽、甘肅武威及海南瓊海、三亞等處找到或擴大熱田,其他省區也進行了地熱調查並獲成果。
這一階段找水(地熱)的物探方法增加了磁大地電流法、瞬變電磁法、混場源頻率域電磁法、音頻大地電磁法及微震測量。20世紀90年代後期還引進了對水有特殊響應的核磁共振法,並在一些地區進行了試驗和試用,該方法的探測深度僅達百米,但能直接找水並判斷水量等。另外,激電衰減過程綜合參數法也有新的進展。淺地震方法技術用於找水(地熱)日趨成熟、完善。
水文(地熱)測井方法增加了電視測井、介電常數測井、放射性測井等方法。測井還為修復老水井測定含水層位、求孔隙度等。
航空電法曾於1996年和1997年分別在山東黃河口及甘肅安西—敦煌進行了找淡水的工作,圈出了咸、淡水分布范圍,與已知的實際資料相當一致,並還提出了新的分布地段,為進一步找水、進行評價提供了寶貴資料。為找300m以下深層淡水,除採用磁大地電流法和混場源頻率域電磁法外,還採用地震研究構造及岩性分層,利用一些盆地的油氣、煤炭的地震資料進行再解釋。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水文物探曾前往中東、非洲找水,成績顯著[1~3,8~14]。
Ⅶ 聊城找水儀、物探儀器哪家生產
推薦山東創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產品。
公司地址:山東省聊城市開發區黃河路號科創大廈3樓
聯系電話:
物探儀器部:0635-2180965
系統集成市場部:0635-2180961
系統集成技術部:0635-2180966
軟體開發部:0635-2180965
電子產品開發部:0635-2180965
辦公室:0635-2180969
管理部:0635-2180166
發展規劃部:0635-2180968
傳真:0635-21890969
郵政編碼:252000
公司網址:www.lcctit.com www.lcct.com.cn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乘車路線:①聊城長途汽車總站乘坐18、329路科創大廈下車
②聊城火車站乘坐6路公交車科創大廈下車即到
主要產品有,CTE—3型數字直流電法儀,CTE-2型智能激發極化儀,CTE-1型智能電法儀。
山東創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性質為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500萬元人民幣。總部設在有著「江北水城」美譽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山東聊城市。是山東省著名的IT企業,2002年通過國家信息產業部系統集成資質認證,2006年通過國家信息產業部雙軟企業認證,2009年被國家科技部等四部委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10年通過ISO9001
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創通科技」商標2003年由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為著名商標。
多年來,創通始終以超前的技術和綜合軟硬體綜合實力,在國內IT品牌獨樹一幟,為國家地質、水利、水文、物探等部門提供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物探、找水儀器。
上個世紀70年代初,山東電訊十一廠根據國家地質、物探、水利等部門的需求,由國家計劃部門下達電測儀開發計劃,於1972年研製成功了JDC-1型機電儀。1982年又與山東水利科學研究所及山東工學院聯合研發成功了SDJ-3型激發極化儀。歷經滄桑,山東電訊十一廠根據發展的需要,並入浪潮集團更名為浪潮集團一分廠。再經體制改革及市場的需要分立出了以研發地質、物探、水利、水文、找水儀器的專業化公司——山東創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為儀器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生機。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電子產品智能信息化已成為市場主流,為此,公司聯合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院、山東大學,根據市場的需求,為地質、物探、水利、水文等部門設計了新一代智能信息化物探、找水系列儀器。CTE-1型智能直流電法儀於2002年通過山東省科委組織專家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取代進口產品,成為我國物探、找水儀器的主流產品。2005年被國家科技部等四部委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發展計劃。2003年取得國家專利及著作權。
三十餘年的傳承與發展,公司專注物探、地質、水利、水文、找水儀器的研究與開發,造就了適應中國國情的高品質物探、找水儀器,應用於全國二十幾各省、市、自治區及非洲國家,為國家防汛、抗旱救災,造福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