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控儀器 » 衛星的儀器艙在太空中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衛星的儀器艙在太空中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1-17 02:07:27

❶ 中國神舟七號這次飛行的主要執行任務是什麼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將以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而載入史冊。其主要任務有哪些?在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神七」升空前夕,記者在地處戈壁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訪了正在組織「神七」任務准備工作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以下簡稱周)。「神七」肩負三大使命

記者:此次「神七」飛行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周:神舟七號飛船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的首次飛行,其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飛行任務」,為未來建立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神七」任務肩負著三大使命,即進行我國首次出艙活動,突破出艙活動技術;首次滿載3名航天員,完成3人多天飛行任務;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神七」任務中安排的科學和技術試驗,包括「天鏈一號」中繼衛星數據傳輸中繼試驗、釋放伴飛小衛星等。其中中繼衛星數據傳輸中繼試驗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我國已經在軌運行的「天鏈一號」中繼衛星與飛船、地面間的通信鏈路。這項試驗的成功,將大大提高我國未來中低道軌道航天器的測控覆蓋能力。

此外,還將釋放伴隨飛船軌道艙飛行的小衛星,進行兩顆衛星相對運動的軌道測量、預報和控制,為未來交會對接地面導引、控制積累經驗,推動小衛星技術發展。出艙活動是最大亮點

記者:「神七」任務的出艙活動備受關注。出艙活動在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

周:毫無疑問,出艙活動是「神七」任務的最大亮點,神舟七號將進行我國載人航天史上的第一次航天員出艙活動。

我們知道,人在太空中可以發揮自動化機器無法替代的作用。突破了出艙技術,人就可以在飛行器外從事組裝、維修工作,從事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所以,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的一項基本技術。再進一步,就是突破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掌握了發射入軌、安全返回、出艙活動和交會對接這些技術,我們就可以從事更大規模和可持續的載人航天活動。發射時間為何定在9月下旬

記者:神舟飛船前兩次發射都是在10月中旬,這次「神七」任務的發射窗口為什麼選在9月下旬?

周:選定發射時間有幾個考慮:一是不能沖擊奧運會,而10月份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又較多,「神七」與這些大事應當稍稍錯開。這是大的方面考慮。

從技術層面來講,「神七」任務中,航天員出艙活動應盡量在陽照面,這樣既有利於確保出艙安全,下傳的圖像也會更加清晰。另外,「神七」返回著陸的時候,也要盡量在白天。「十一」以後,特別是10月中旬以後發射,返回時天就黑了,發射窗口也很窄,不利於發射和回收。此外,在秋分前後發射,對衛星通信也有不利影響。綜合各種因素,特別是任務准備的實際情況,確定發射窗口時間為9月25號到30號,發射窗口前沿是晚上9點10分左右,著陸時間為下午5點40分左右。神舟七號飛船有哪些改進

記者:神舟七號飛船與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和國外相比水平怎麼樣?

周:為了出艙活動的需要,神舟七號飛船把軌道艙改成氣閘艙,除此之外,基本與神舟六號是一樣的。具體說來,由於神舟七號的軌道艙取消了以往的留軌功能,所以軌道艙相應取消了原有的留軌飛行用電源、測控、推進、控制等設備。同時,增加了艙內氣體的泄壓、復壓功能和出艙活動支持功能,艙門也進行了擴大和更改,使得軌道艙具有氣閘艙的功能。航天員將著國產艙外服出艙

記者:「神六」任務結束後,當時的總設計師王永志表示,我國將在兩年內發射「神七」。現在已經過去3年了。神舟七號在技術上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周:之所以推遲了1年,原因在於我們下決心研製自己的艙外航天服。艙外航天服是出艙活動的關鍵裝備,技術含量非常高,目前只有美俄兩國能夠獨立研製。我國只用了3年多時間就研製出了我們自己的艙外航天服,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速度,比國際上通常認為合理的研製周期要短得多。全國人民希望中國航天員穿著中國自己的艙外服在太空行走。我們不僅研製出來了,而且其可靠性很高,可以確保安全穩妥、萬無一失。中國人必將在宇宙中飛得更遠

記者:「神七」任務之後,中國航天將從哪些方面進一步突破,讓中國人在宇宙中飛得更遠?

周:完成出艙活動之後,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務的下一個目標將是航天器交會對接,就是使兩個航天器在空間實現交會和機械連接,航天員可以在兩個航天器之間轉移,可以把貨物轉移到在軌運行的航天器里。這樣,我們就具備了運行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的基本技術。

屆時,我國就可以建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供人長期在軌飛行。飛船可以把人和貨物送上空間站,然後返回地面。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可持續的、較大規模的載人航天活動。

❷ 東方紅一號衛星有什麼樣的功能啊

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向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內,探測電離層容和大氣密度。

東方紅一號衛星直徑只有1米,為了使地面「看得見」,技術人員把衛星外形設計成由72面體組成的一個球體,目的之一是使衛星在軌運行時能閃光,因為該衛星是採用自旋穩定方式穩定,所以當它轉起來以後,由於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一閃一閃的效果,這樣在地面就比較容易觀測。

(2)衛星的儀器艙在太空中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擴展閱讀

東方紅一號的具體任務是測量衛星本身的工作參數;探測空間環境參數;為中國奠定衛星軌道測量和無線電遙測技術基礎。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和達到這些要求,經專家們多次論證,最後確定東方紅一號由結構、溫控、能源、《東方紅》樂音裝置和短波遙測、跟蹤、天線、姿態測量7個分系統組成。

衛星上的儀器艙裝有電源、測軌用的雷達應答機、雷達信標機、遙測裝置、電子樂音發聲器和發射機、科學試驗儀器等。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❸ 航天測控網的主要內容

航天測控的基本組成是遍布全球的陸地測控站。為確保對航天器軌道的有效覆蓋並獲得足夠的測量精度,通常利用在地理上合理分布的若干航天測控站組成航天測控網。因此根據測控區域的要求,陸地測控站分布范圍很廣,航天測控網可以建在本國境內,也可以建在全球任何適於測控的地方。
地面測控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精細和非常復雜的工作。衛星的地面測控由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各地的測控台、站(測量船和飛機)進行。在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的一剎那,測控中心要根據各台站實時測得的數據,算出衛星的位置、速度和姿態參數,判斷衛星是否入軌。入軌後,測控中心要立即算出其初軌根(參)數,並根據各測控台站發來的遙測數據,判斷衛星上各種儀器工作是否正常,以便採取對策。這些工作必須在幾分鍾內完成。衛星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測控中心和各測控台站還有許多繁重的工作要做。其一是不斷地對其速度姿態參數進行跟蹤測量,不斷地精化其軌道根數;其二是對星上儀器的工作狀態進行測量、分析和處理;其三是接收衛星發回的科學探測數據;其四是由於受大氣阻力、地球形狀和日月等天體的影響,衛星軌道會發生振動而離開設計的軌道,因此要不斷地對衛星實施軌道修正和管理。對於返回式衛星,在返回的前一圈,測控中心必須計算出是否符合返回條件。如果符合,還必須精確地計算出落地的時間及落點的經緯度。這些計算難度很大,精度要求很高,因為失之毫釐,將差之千里。返回決定作出後,測控中心應立即作出返回控制方案,包括向衛星發送各種控制指令的時間、條件等。衛星進入返迴圈後,測控中心命令有關測控台站發送調整姿態、反推火箭點火、拋掉儀器艙等一系列遙控指令。在返回的過程中,各測控台站仍需對其進行跟蹤測量,並將數據送至測控中心。由此可見,為使衛星正常地工作,必須有一個龐大的地面測控系統日以繼夜地緊張工作。衛星測控中心是這個系統的核心。計算大廳是測控中心的主要建築之一,那裡聚集著眾多的大型計算機。除了看得見的硬體外,還有許多看不見的軟體--對衛星進行管理的程序系統,包括管理程序、信息收發程序、數據處理程序、軌道計算程序、遙測遙控程序和模擬程序等。這些硬體和軟體,既有計算功能,又有控制功能,它們是測控系統的大腦。測控中心還有它的神經網路,即通信系統,它通過大量的載波電路、專向無線電線路、各向都開通的高速率數據傳輸設備,把衛星發射場、回收場以及各測控台站等四面八方聯系起來。
航天測控站的任務是直接對航天器進行跟蹤測量、遙測、遙控和通信等,它將接收到的測量、遙測信息傳送給航天控制中心,根據航天控制中心的指示與航天器通信,並配合控制中心完成對航天器的控制。陸地測控站通常由跟蹤測量設備、遙測設備、遙控設備、計算機、通信設備、監控顯示設備和時間統一設備組成。隨著無線電技術的發展,測控設備也在不斷發展,獨立的跟蹤測量設備、遙測設備和遙控設備已逐步被共用一路載波信道的統一測控系統所代替。由於數據處理和控制指令生成主要由航天控制中心完成,故航天測控站的計算機以小型或微型計算機為主,履行數據錄取、信息交換和測控設備的自動化監控等任務。選擇陸地測控站站址的要求是:遮蔽角小,電磁環境良好,通信和交通方便。美國在全球各地有數十個固定和機動的測控站。俄羅斯的測控站也非常多,主要分布在原蘇聯境內,其中拜科努爾發射場就有4個測控站,其它地方的太空跟蹤系統和測控站也不下20個。目前,陸地測控站正在向高功能、國際聯網測控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但由於受到地理、經濟、政治等條件的限制,一個國家不可能通過在全球各地建立測控站的方式來滿足所有的航天測控需求,即使目前最大的陸地測控網,也只能覆蓋大約15%的測控范圍。為此,各國發展了其它的測控方式,以彌補陸地測控站無力觸及的測控盲區。 世界上第一艘航天遠洋測量船是美國的阿諾德將軍號,1962年下水。第二年,不甘落後的前蘇聯也造出了德斯納號。海上測量船是對航天器及運載火箭進行跟蹤測量和控制的專用船。它是航天測控網的海上機動測量站,可以根據航天器及運載火箭的飛行軌道和測控要求配置在適當海域位置。其任務是在航天控制中心的指揮下跟蹤測量航天器的運行軌跡,接收遙測信息,發送遙控指令,與航天員通信以及營救返回濺落在海上的航天員;還可用來跟蹤測量試驗彈道導彈的飛行軌跡,接收彈頭遙測信息,測量彈頭海上落點坐標,打撈數據艙等。 航天測量船可按需要建成設備完善、功能較全的綜合測量船和設備較少、功能單一的遙測船。它們除具有船舶結構,控制、導航、動力等系統外,還裝有相應的測控系統。綜合測量船測控系統一般由無線電跟蹤測量系統、光學跟蹤測量系統、遙測系統、遙控系統、再入物理現象觀測系統、聲吶系統、數據處理系統、指揮控制中心、船位船姿測量系統、通信系統、時間統一系統、電磁輻射報警系統和輔助設備等組成。
目前,美國現役的測量船有紅石號、靶場哨兵號和觀察島號3艘;俄羅斯現役的測量船有加加林號、柯瑪洛夫號、克雷洛夫號等21艘,其中,加加林號滿載排水量5.35萬噸,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測量船。為適應航天技術發展的需要,美、俄等國正不斷為測量船增添性能更可靠、精度和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測控設備。中國是繼美、俄、法之後第四個擁有航天遠洋測量船的國家,遠望一號和遠望二號都是在1977年下水的。雖然時間上比其它3個國家晚了十幾年,但在測量和控制的技術水平上卻毫不遜色。1990年,中國首次為國外公司發射了亞洲一號衛星,當時,休斯公司要求中方必須在衛星發射後半小時內向美方專家提供衛星的初軌根數。結果,遠望號只用了8分鍾就完成了發現、鎖定目標並發出初軌根數的一系列工作,而且,測出的初軌精度比休斯公司所要求的准確了好幾倍。海上測控有許多困難,其中之一就是在船動、測控儀器動、目標也動的狀況下,如何保證測量精度?中國的測控人員在這方面摸索出了一整套的解決方案。比如選擇測量海況較為平靜的海域;在天線上安裝陀螺穩定裝置,在船體上配裝減搖鰭以有效地消除和減少船搖;在數學方法上,他們則考慮了各種動態因素,能夠精確地計算出測量時的雷達中心位置。在測量精度上,遠望號航天遠洋測量船完全可以和國外的陸上航天測量站相媲美。 天基測控衛星主要是利用通信衛星和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是一種可跟蹤地球軌道飛行器並將數據傳回地面站的空間中繼站,該系統主要用於實時中繼傳輸各類低軌航天器用戶的信息。衛星在太空中站的高、看的遠,具有其它測控方式無可比擬的優勢,天基測控衛星的使用大大拓展了航天測控網的覆蓋范圍。工作在地球靜止軌道上的通信衛星和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組成星座,便可覆蓋地球上除南、北極點附近盲區以外的全球所有區域;如果與極地軌道的衛星相配合,即可實現全球覆蓋。美國的第一代天基測控網由7顆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組成,可同時覆蓋25顆中、低軌道衛星,數據傳輸速率可達300Mb/s,可為12種航天器提供服務。目前正在部署的第二代天基測控網功能更加先進,一顆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可同時接收5個航天器傳來的信號,並同時向一個對象發送信號,可以實時傳輸各類航天器的數據信息,傳輸速率將增至1.2Gb/s~2Gb/s,實現對中、低軌道的全部覆蓋。
目前,美國、歐盟和日本都在發展新一代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數據傳輸碼速率越來越高,通信頻段正向著Ka頻段和光學頻段發展。隨著新一代測控衛星陸續投入使用和性能的提高,天基測控將成為未來航天測控的重要發展方向。

❹ 太空中有哪些衛星,有什麼功能

你說的是人造衛星吧,那太多了。
人造衛星是個興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為三大類: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應用衛星。

① 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用來研究高層大氣,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宇宙線,太陽輻射等,並可以觀測其他星體。

② 技術試驗衛星是進行新技術試驗或為應用衛星進行試驗的衛星。航天技術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儀器,其能否使用,必須在天上進行試驗;一種新衛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發射到天上去實際「鍛煉」,試驗成功後才能應用;人上天之前必須先進行動物試驗……這些都是技術試驗衛星的使命。

③ 應用衛星是直接為人類服務的衛星,它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偵察衛星,導航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截擊衛星等等。

❺ 衛星的儀器艙在太空中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充電保障動力木有電就掉下來了砸到你家房子上

❻ 衛星的具體用途是什麼,還有返回艙有是什麼

  1. 指圍繞行星公轉的星體,如月球繞地球公轉,月球是地球的衛星.

  2. 指在圍繞行星軌道上運行的天然或人造天體。月球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天然衛星。已知的天然衛星總數(不算構成行星環的碎塊)至少有40顆。土星的天然衛星最多,其中17顆已得到確認,至少還有五顆尚待證實。天然衛星的大小不一,彼此差別很大。其中一些直徑只有幾千米大,例如,火星的兩個小月亮,還有木星外圍的一些小衛星。還有幾個卻比水星還大,例如,土衛六、木衛三和木衛四,它們的直徑都超過5200千米。人造衛星的概念可能始於1870年。第一顆被正式送入軌道的人造衛星是前蘇聯1957年發射的「人衛」1號。從那時起,已有數千顆環繞地球飛行。人造衛星還被發射到環繞金星、火星和月亮的軌道上。人造衛星用於科學研究,而且在近代通訊、天氣預報、地球資源探測和軍事偵察等方面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

2.人造地球衛星的簡稱,用途廣泛.

衛星分為天然衛星和人造衛星,天然衛星是指環繞行星運轉的星球,而行星又環繞著恆星運轉。就比如在太陽系中,太陽是恆星,我們地球及其它行星環繞太陽運轉,月亮、土衛一、天衛一等星球則環繞著我們地球及其它行星運轉,這些星球就叫做行星的天然衛星。而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研製出了各種人造衛星,這些人造衛星和天然衛星一樣,也繞著行星(大部分是地球)運轉,它們在軍事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射成功。衛星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周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實現了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它是中國的科學之星,是中國工人階級、解放軍、知識分子共同為祖國做出的傑出貢獻。


自1957年前蘇聯將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環地軌道以來,人類已經向浩瀚的宇宙中發射了大量的飛行器。據美國一個名為「關注科學家聯盟」的組織近日公布的最新全世界衛星資料庫顯示,目前正在環繞地球飛行的共有795顆各類衛星,而其中一半以上屬於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它所擁有的衛星數量已經超過了其他所有國家擁有數量的總和,達413顆,軍用衛星更是達到了四分之一以上。


神舟載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航天員在太空完成飛行任務後需要乘坐返回艙回到地面.因此,返回艙主要是供航天員返回駕駛的飛行器

❼ 衛星的具體用途是什麼,還有返回艙有是什麼介紹一下航天基本知識

衛星的用途

科學衛星是用於科學探測和研究的衛星,包括空間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

技術專試驗衛星是屬用於衛星工程技術、空間應用技術試驗的衛星。

應用衛星是直接為社會經濟服務的衛星,有三大類型,一是無線電中繼型,如通信衛星;二是對地觀測型,如氣象、資源、偵察衛星等;三是空間基準型,如導航、測地衛星等。

返回艙知識
神舟飛船由「三艙一段」組成,三個艙是: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一段是指附加段。推進艙在飛船的最下部,返回艙在中間,軌道艙在上部,附加段在飛船的最頂端。就像各國製造的飛機都有翅膀一樣,從外形上看,神舟號近似於俄羅斯的聯盟TM飛船。

推進艙是飛船在空間運行及返回地面時的動力裝置;返回艙是飛船起飛、飛行和返回過程中航天員乘坐的艙段,也是整個飛船的控制中心;軌道艙是航天員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場所,裝有各種實驗儀器和設備。附加段也叫過渡段,是為將來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准備用的。在載人飛行及對交會接前,它也可以安裝各種儀器用於空間探測。

❽ 航天測控網的主要工作內容包含哪幾方面

進行陸地測控?航天測控的基本組成是遍布全球的陸地測控站?為確保對航天器軌道的有效覆蓋並獲得足夠的測量精度,通常利用在地理上合理分布的若干航天測控站組成航天測控網?因此根據測控區域的要求,陸地測控站分布范圍很廣,航天測控網可以建在本國境內,也可以建在全球任何適於測控的地方?

地面測控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精細和非常復雜的工作?衛星的地面測控由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各地的測控台?站(測量船和飛機)進行?在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的一剎那,測控中心要根據各台站實時測得的數據,算出衛星的位置?速度和姿態參數,判斷衛星是否入軌?入軌後,測控中心要立即算出其初軌根(參)數,並根據各測控台站發來的遙測數據,判斷衛星上各種儀器工作是否正常,以便採取對策?這些工作必須在幾分鍾內完成?

衛星在整個工作過程中,測控中心和各測控台站還有許多繁重的工作要做?其一是不斷地對其速度姿態參數進行跟蹤測量,不斷地精化其軌道根數;其二是對星上儀器的工作狀態進行測量?分析和處理;其三是接收衛星發回的科學探測數據;其四是由於受大氣阻力?地球形狀和日月等天體的影響,衛星軌道會發生振動而離開設計的軌道,因此要不斷地對衛星實施軌道修正和管理?

對於返回式衛星,在返回的前一圈,測控中心必須計算出是否符合返回條件?如果符合,還必須精確地計算出落地的時間及落點的經緯度?這些計算難度很大,精度要求很高,因為失之毫釐,將差之千里?返回決定作出後,測控中心應立即作出返回控制方案,包括向衛星發送各種控制指令的時間?條件等?

衛星進入返迴圈後,測控中心命令有關測控台站發送調整姿態?反推火箭點火?拋掉儀器艙等一系列遙控指令?在返回的過程中,各測控台站仍需對其進行跟蹤測量,並將數據送至測控中心?由此可見,為使衛星正常地工作,必須有一個龐大的地面測控系統日以繼夜地緊張工作?

衛星測控中心是這個系統的核心?計算大廳是測控中心的主要建築之一,那裡聚集著眾多的大型計算機?除了看得見的硬體外,還有許多看不見的軟體--對衛星進行管理的程序系統,包括管理程序?信息收發程序?數據處理程序?軌道計算程序?遙測遙控程序和模擬程序等?這些硬體和軟體,既有計算功能,又有控制功能,它們是測控系統的大腦?測控中心還有它的神經網路,即通信系統,它通過大量的載波電路?專向無線電線路?各向都開通的高速率數據傳輸設備,把衛星發射場?回收場以及各測控台站等四面八方聯系起來?

航天測控站的任務是直接對航天器進行跟蹤測量?遙測?遙控和通信等,它將接收到的測量?遙測信息傳送給航天控制中心,根據航天控制中心的指示與航天器通信,並配合控制中心完成對航天器的控制?

陸地測控站通常由跟蹤測量設備?遙測設備?遙控設備?計算機?通信設備?監控顯示設備和時間統一設備組成?隨著無線電技術的發展,測控設備也在不斷發展,獨立的跟蹤測量設備?遙測設備和遙控設備已逐步被共用一路載波信道的統一測控系統所代替?

由於數據處理和控制指令生成主要由航天控制中心完成,故航天測控站的計算機以小型或微型計算機為主,履行數據錄取?信息交換和測控設備的自動化監控等任務?選擇陸地測控站站址的要求是:遮蔽角小,電磁環境良好,通信和交通方便?美國在全球各地有數十個固定和機動的測控站?俄羅斯的測控站也非常多,主要分布在原蘇聯境內,其中拜科努爾發射場就有4個測控站,其它地方的太空跟蹤系統和測控站也不下20個?

目前,陸地測控站正在向高功能?國際聯網測控和綜合利用方向發展?但由於受到地理?經濟?政治等條件的限制,一個國家不可能通過在全球各地建立測控站的方式來滿足所有的航天測控需求,即使目前最大的陸地測控網,也只能覆蓋大約15%的測控范圍?為此,各國發展了其它的測控方式,以彌補陸地測控站無力觸及的測控盲區?

進行海洋測控?世界上第一艘航天遠洋測量船是美國的「阿諾德將軍號」,1962年下水?第二年,不甘落後的前蘇聯也造出了「德斯納號」?海上測量船是對航天器及運載火箭進行跟蹤測量和控制的專用船?它是航天測控網的海上機動測量站,可以根據航天器及運載火箭的飛行軌道和測控要求配置在適當海域位置?其任務是在航天控制中心的指揮下跟蹤測量航天器的運行軌跡,接收遙測信息,發送遙控指令,與航天員通信以及營救返回濺落在海上的航天員;還可用來跟蹤測量試驗彈道導彈的飛行軌跡,接收彈頭遙測信息,測量彈頭海上落點坐標,打撈數據艙等?

航天測量船可按需要建成設備完善?功能較全的綜合測量船和設備較少?功能單一的遙測船?它們除具有船舶結構,控制?導航?動力等系統外,還裝有相應的測控系統?綜合測量船測控系統一般由無線電跟蹤測量系統?光學跟蹤測量系統?遙測系統?遙控系統?再入物理現象觀測系統?聲吶系統?數據處理系統?指揮控制中心?船位船姿測量系統?通信系統?時間統一系統?電磁輻射報警系統和輔助設備等組成?

目前,美國現役的測量船有「紅石」號?「靶場哨兵」號和「觀察島」號3艘;俄羅斯現役的測量船有「加加林」號?「柯瑪洛夫」號?「克雷洛夫」號等21艘,其中,「加加林」號滿載排水量5.35萬噸,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測量船?為適應航天技術發展的需要,美?俄等國正不斷為測量船增添性能更可靠?精度和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測控設備?中國是繼美?俄?法之後第四個擁有航天遠洋測量船的國家,遠望一號和遠望二號都是在1977年下水的?雖然時間上比其它3個國家晚了十幾年,但在測量和控制的技術水平上卻毫不遜色?

1990年,中國首次為國外公司發射了「亞洲一號」衛星,當時,休斯公司要求中方必須在衛星發射後半小時內向美方專家提供衛星的初軌根數?結果,遠望號只用了8分鍾就完成了發現?鎖定目標並發出初軌根數的一系列工作,而且,測出的初軌精度比休斯公司所要求的准確了好幾倍?海上測控有許多困難,其中之一就是在船動?測控儀器動?目標也動的狀況下,如何保證測量精度?

中國的測控人員在這方面摸索出了一整套的解決方案?比如選擇測量海況較為平靜的海域;在天線上安裝陀螺穩定裝置,在船體上配裝減搖鰭以有效地消除和減少船搖;在數學方法上,他們則考慮了各種動態因素,能夠精確地計算出測量時的雷達中心位置?在測量精度上,遠望號航天遠洋測量船完全可以和國外的陸上航天測量站相媲美?

進行飛機測控?測量飛機是航天測控網中的空中機動測控站,可部署在適宜的空域,配合和補充陸上測控站和海上測量船的工作,加強測控能力?測量機上裝載天線,遙測接收?記錄?時統?通信?數據處理等設備及控制台;有的在靠近機頭的外側有專用艙,以安裝光學跟蹤系統?測量飛機的作用靈活而多樣,具體來說在彈道式導彈和運載火箭的主動段,可接收?記錄和轉發遙測數據,彌補地面遙測站因火焰衰減收不到某些關鍵數據的缺陷;裝備光學跟蹤和攝影系統的飛機可對多級火箭進行跟蹤和拍攝各級間分離的照片;在航天器再入段,可有效地接收遙測數據並經通信衛星轉發;裝備紫外光?可見光和紅外光譜測量儀的飛機可測量導彈再入體的光輻射特性;在載人航天器的入軌段和再入段,可保障天地間的雙向話音通信,接收和記錄遙測數據,並實時轉發給地面接收站,必要時給航天器發送遙控指令?測量飛機的發展趨勢是選用更高性能的運輸飛機,並用相控陣天線取代拋物面天線,對多目標進行跟蹤和數據採集,提高其測控能力?

進行衛星測控?天基測控衛星主要是利用通信衛星和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是一種可跟蹤地球軌道飛行器並將數據傳回地面站的空間中繼站,該系統主要用於實時中繼傳輸各類低軌航天器用戶的信息?

衛星在太空中「站的高?看的遠」,具有其它測控方式無可比擬的優勢,天基測控衛星的使用大大拓展了航天測控網的覆蓋范圍?工作在地球靜止軌道上的通信衛星和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組成星座,便可覆蓋地球上除南?北極點附近盲區以外的全球所有區域;如果與極地軌道的衛星相配合,即可實現全球覆蓋?

美國的第一代天基測控網由7顆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組成,可同時覆蓋25顆中?低軌道衛星,數據傳輸速率可達300Mb/s,可為12種航天器提供服務?目前正在部署的第二代天基測控網功能更加先進,一顆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可同時接收5個航天器傳來的信號,並同時向一個對象發送信號,可以實時傳輸各類航天器的數據信息,傳輸速率將增至1.2Gb/s~2Gb/s,實現對中?低軌道的全部覆蓋?

目前,美國?歐盟和日本都在發展新一代跟蹤與數據中繼衛星系統,數據傳輸碼速率越來越高,通信頻段正向著Ka頻段和光學頻段發展?隨著新一代測控衛星陸續投入使用和性能的提高,天基測控將成為未來航天測控的重要發展方向?

❾ 維持衛星儀器設備在太空中工作的能源主要是:

太陽能

❿ 宇宙飛船是怎麼在太空飛行的

1、發射時。靠火箭的推力由靜止狀態逐步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公里)後,飛船就可靠慣性運行。此時它飛行的「離心力」與地球對它的引力保持平衡,沿事先設計的橢圓形軌道飛行。

2、變軌時。假如飛船需要改變軌道,也需要推力。太空中沒有空氣,但飛船可依靠噴火時的反推力作動力。

3、減速時。飛船返回大氣層直至降落,需要一種反向的阻力來減小其速度。這阻力的一部分是空氣自然形成的阻力,另一部分是人為的,比如使用降落傘減速,同時也可採用反向噴火產生阻力(主要是最後階段)。

(10)衛星的儀器艙在太空中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結構

載人飛船是目前最小的一種載人船天器# 僅能往返使用一次,在太空軌道上一般能單獨飛行數天到十幾天,也可作為往返於地面和空間站之間或地面和月球以及地面和行星之間的「渡船」,還能與空間站或其他航天器對接後進行聯合飛行。

座艙是載人飛船的核心,通常採用無翼的大鈍頭旋轉體,有的是球形,有的是鍾形,採用這種簡單外形具有結構簡單、工程上易於實現等特點。

當飛船再入大氣層時,座艙在距地面40 km 左右的高空就能急劇減速,造成的峰值減加速度(也叫最大過載)為8g左右(採用半彈道式路徑返回方式可達3~4 g)。

這樣的減加速度,經過選拔和訓練的航天員是可以承受的。座艙一般均有視野開闊的舷窗,以便航天員觀察發射前的准備活動、在軌交會對接情況、返回點火時的姿態和再入著陸的地面情況等。俄羅斯航天員曾多次在自動對接系統失靈情況下,通過舷窗進行手動對接獲得成功。

服務艙又叫推進艙、設備艙或儀器艙,它一般緊接在座艙後面。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氣瓶和水箱等設備,起保障和服務作用,為飛船提供動力,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

軌道艙也稱工作艙,它位於座艙前面,是為了增加航天員的活動空間。一般是航天員在軌工作場所,裡面裝有多種試驗設備和實驗儀器。

氣閘艙是航天員在軌出艙時,保證飛船艙內氣體不致全部漏到宇宙空間的設備,即供航天員進入太空或由太空返回用的氣密性裝置。在2艙式飛船中它是座艙的一部分,在3艙式飛船中它是軌道艙的一部分。

對接機構也叫對接艙,它與座艙或軌道艙相連,用於與其他飛船或空間站對接和鎖緊。

二、技術要求

雖然宇宙飛船是最簡單的一種載人航天器,但它還是比無人航天器(例如衛星等)復雜得多。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宇宙飛船與返回式衛星有相似之處,但要載人,故增加了許多特設系統,以滿足宇航員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多種需要。

例如,用於空氣更新、廢水處理和再生、通風、溫度和濕度控制等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報話通信系統、儀表和照明系統、航天服、載人機動裝置和逃逸生系統等。

當然,掌握航天器再入大氣層和安全返回技術也至關重要。尤其是宇宙飛船,除了要使飛船在返回過程中的制動過載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圍內,還應使其落點精度比返回式衛星要高,從而及時發現和營救宇航員。

前蘇聯載人宇宙飛船就曾因落點精度差,結果使宇航員困在了冰天雪地的森林中差點被凍死。人上天有三個條件,除要研製出載人航天器外,還必須擁有運載力大、可靠性高的運載工具;應弄清高空環境和飛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並找到有效的防護措施。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