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測試血常規是什麼儀器
❶ 血常規檢查什麼醫院有
白細胞計數(WBC) 高值時可能為身體部位發炎、白血病、組織壞死等;但孕婦、新生兒及激烈運動過後亦會偏高。低值時可能為病毒感染、再生障礙性貧血及自體免疫疾病。 紅細胞計數(RBC) 貧血或失血時都會影響紅細胞數目。高值時可能患紅細胞增多症;低值時可能為貧血。 血紅蛋白測定(Hb) 血紅蛋白存在於紅細胞中,是運送氧氣的物質,以提供體內所必須的氧。女性受月經和懷孕的影響,血紅蛋白普遍比男性低,所以女性較易貧血。高值時可能為紅細胞增多症,心輸出量減少;低值時可能為低血色素性貧血或缺鐵性貧血。一般而言,血紅蛋白在10g/dl以下的男、女屬嚴重貧血,若比正常值低1—2g/dl並無大礙。 紅細胞壓積(HCT) 乃指紅細胞在血中所佔體積的百分比,更能正確地了解貧血的程度。高值時可能有脫水症或紅細胞增多症;低值時則可能有貧血。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代表紅細胞的平均體積。高值時表示紅細胞過大,見於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的貧血、巨紅細胞症、長期口腹避孕葯、停經婦女及老人;低值時表示紅細胞較小,見於缺鐵性貧血、地中海型貧血以及慢性疾病造成的貧血。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 代表紅細胞中血紅蛋白平均含量,其臨床意義可參MCH。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代表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濃度平均值,做為對血紅蛋白檢驗值的佐證。除了遺傳性球形紅細胞症外,MCHC不大於36;MCHC降低則見於缺鐵性貧血和地中海型貧血。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當紅細胞大小相差較大時,RDW會上升,可做為診斷貧血的參考。 血小板計數(PLT) 高值時可能與紅細胞增多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脾臟切除、慢性感染症或急性感染恢復期有關。血小板值過低時可能有出血傾向、凝血情形不良的再生障礙性貧血。 白細胞五項分類(WBC differential count) 白細胞分為中性、嗜酸性、嗜鹼性粒細胞、淋巴及單核細胞。白細胞分類的值,均應與白細胞檢查值相互配合: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1) 中性粒細胞偏高:可能是細菌感染、炎症或骨髓增殖症。 (2) 中性粒細胞偏低:可能有再生障礙性貧血或某些葯物的副作用。 (3) 嗜酸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有過敏、寄生蟲感染、各種皮膚病、惡性腫瘤或白血病。 (4) 嗜鹼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5) 單核細胞增多:可能在急性細菌感染的恢復期、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6) 淋巴細胞增多:可能感染濾過性病毒或結核菌。 (7) 淋巴細胞減少:可能有免疫缺乏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在急性感染症的初期,中性粒細胞增加時,淋巴細胞百分比會相對減少。
❷ 三甲醫院做的血常規,應該會准了吧
血常規沒有必要去三甲醫院做,這是所有檢驗項目中最基本的檢驗,所有醫院都可以做內。不存在容不準的問題。
三甲醫院的優勢不在這方面,有些檢查設備,是三甲醫院才有的,檢查後的診斷水平高,至於血常規,三甲醫院沒有優勢。
❸ 每個醫院做血常規檢查都是一樣的嗎,有沒有技術差距的,
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有可能存在明顯的差別嗎?答案是肯定的!
我出門診或者急診的時候,經常有患者來就診,同時也會帶來其他醫院的檢查和化驗結果,特別是外地趕來的患者,有時候會帶過來很多的檢測結果。患者常常會問,我在當地做了很多檢查,還需要重新檢查嗎?結果會不會有差別?我先來舉一個例子:
我曾經碰到這樣一個患者,在當地醫院體檢,做甲狀腺檢查,發現甲狀腺有一個結節,1厘米大小,彩超報告為4級腫物,考慮是癌症,醫生強烈建議他直接做手術切掉。患者的兒子在北京工作,想著來北京做手術,就帶著彩超結果來了。
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會存在差別嗎?醫生告訴你真相
我給患者檢查了一下甲狀腺,又仔細看了一下超聲檢查的圖片和描述,感覺不像是癌症,建議她在我們醫院重新復查一個彩超。我們醫院的檢查結果出來了,考慮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我告訴患者,你這種情況,癌症的可能性很小,我建議你定期觀察,不用穿刺活檢,更不需要手術治療。
可能是我給他看病的時候很認真,詳細地解釋了病情,這位患者很相信我,沒有選擇手術治療,也沒有穿刺活檢。已經三年多過去了,她的甲狀腺結節沒有增大,沒有惡變的跡象,什麼問題都沒有。
如果患者聽從當地醫院的建議,草率地做了手術切除,有可能出現手術並發症。而且,白挨一刀,脖子上還有留下一道長長的疤痕。
所以,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是有可能存在差別的,甚至是天壤之別。
我來具體談一談,哪些檢查可能存在差別,僅供參考:
(1)抽血化驗結果
一般來說,小醫院和大醫院,化驗結果沒有什麼差異,因為現在都是使用機器檢測,查的血常規、血型、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腫瘤標志物、尿常規、大便常規等化驗,二甲醫院和三甲醫院,不會有太大的差距,無論是哪個醫院,化驗結果應該都是很一致的。但是,病情是不斷變化的,這些化驗指標會發生改變,來了新的醫院之後,可能需要復查血常規、生化電解質等指標,了解病情的變化。
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會存在差別嗎?醫生告訴你真相
所以,抽血化驗、尿常規、大便常規等化驗檢查,不同醫院差別不大。
(2)彩超檢查
超聲檢查是超聲科醫生用來診斷疾病的手段,由於是超聲科醫生來檢查病人,診斷准確性與超聲科醫生的水平有很大的關系,不同醫院的超聲科醫生,甚至一個醫院的超聲科醫生,診斷水平差距有可能是比較大的。所以,超聲檢查診斷的誤差相對來說是比較大的,誤診率也會高一些。
如果彩超檢查的結果,與患者的病情不符合,還是建議再做其他檢查,或者去其他醫院復查一下。
(3)CT或者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也是機器掃描,不同醫院的機器,有可能存在一些差別,解析度會有一些差距,大家肯定都聽說過多少排的CT,例如16排、64排、128排CT。排數其實指的就是CT探測器在Z軸方向的物理排列數目,即有多少排探測器。
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會存在差別嗎?醫生告訴你真相
排數越高,掃描的時間越快,層與層之間越薄,解析度越高,可以發現一些微小的病變,不容易漏診,還可以更清晰地顯示血管。所以,不同醫院的機器不一樣,有可能得出的結果會不一樣。
還有一點,檢查報告是由影像科醫生出,不同的影像科醫生,讀片水平是存在一些差距的,這樣也有可能造成誤差。去其他醫院看病的時候,需要把影像學片子和報道都帶過去。如果醫生覺得影像學的片子質量很高,就不需要再做。如果醫生覺得外院的報告有問題,可以請醫院的影像科醫生會診檢查片子,重新出一個報告。
(4)病理學檢查結果
病理學檢查是病理科醫生取材,染色,製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有沒有病變,是何種病變,例如是炎症,還是腫瘤,是哪一種腫瘤,腫瘤侵犯的深度等等。病理診斷是最終診斷,是診斷大多數疾病的金標准,有了病理診斷就可以確診。所以,病理診斷一定要非常慎重,如果診斷錯誤,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會存在差別嗎?醫生告訴你真相
常規的,很常見的疾病,大部分醫院應該不會有明顯的差別。但是,對於一些比較復雜的病情,比較少見的病變,或者取材比較少,病理診斷可能會有困難,還是建議去大醫院會診一下。病理切片都可以外借,可以拿去其他醫院會診。
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診斷可能會集中起來,醫院會取消相關科室
在不久的將來,不同醫院的檢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輔助檢查的科室,可能會統一起來,國家會建立一些專門的檢查中心。每個醫院都會取消影像科、病理科和檢驗科,在同一個地區的所有醫院,輔助檢查都會送到附近的檢查中心去查。這樣可以避免不同醫院的檢查存在差別,可以避免重復檢查和化驗。這樣既可以減少誤診率和漏診率,還可以為患者節約費用。
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會存在差別嗎?醫生告訴你真相
人工智慧在輔助檢查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快速的進步,以後閱片的可能不是醫生,而是機器人,機器人可以盡可能的避免人為誤差,提高診斷的准確率和客觀性。
總而言之,只要是有人參與,由醫生來操作或者出報告的檢查,都可能存在誤差,可能存在水平層次不齊,但是,大部分情況下,診斷是一致的。
❹ 三甲醫院,跟鎮上的醫院,驗的血常規會有什麼區別嗎
一般來說,三甲醫院血常規包含的項目多些、分類細些,目前比較常見的是25項,費回用相答對較高;鎮醫院因為儀器原因通常查的項目相對少一些,費用也相應低一點。不過總的來說兩者主要指標都會包含進去的,如有幫助,謝謝採納!
❺ 去醫院檢查血常規,能查到什麼指標
血小板存在的意義在於提高機體的凝血速度。在正常情況下,我們血液中的血小板應保持在 100~400×109/ L 的范圍內,如果低於這個水平,身體的凝血功能就會減弱,如果超過這個范圍,身體就很容易產生充血和滯留。
❻ 醫院體檢里的血常規都包含哪些項目
常規都是非常簡單的檢查。意義不大。我舉個例子。普通體檢驗血。OK沒問題。但是這個人是有艾滋病的。意思就是很多病都是要通過專門的有針對性的檢測才可以。一般性的血常規只有紅細胞啊白細胞這些。沒太大用處。
❼ 醫院的血常規檢查是怎麼檢查的又是檢查什麼的呀
1、
白細胞計數
(WBC)主要擔任防衛工作,白細胞增加或減少,需配合白細胞分類,
來初步判定為細菌感染或病毒性感染或血液病(包括白血病)。
2、
紅細胞計數(RBC)
貧血或失血都會影響紅細胞數目。紅細胞增多或減少與各種
貧血及紅細胞增多症有關。
3、
血紅蛋白測定(Hb)主要用於檢查是否貧血。
4、
紅細胞壓積(Hematocrit)乃指紅細胞在血中所佔體積的百分比,能更正確的了
解貧血之程度。
5、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6、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
7、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以上三項為「紅細胞血球指數」,是鑒別各種貧血的參考指數。
8、
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紅細胞體積大小變異系數的參數可為診斷和治療各
種貧血提供參考。
9、
血小板計數(PLT)高值時與紅細胞血球增多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增生
綜合症、脾切除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失血、感染、溶血有關。血小板值過低時有出血傾向、凝血不良、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放射病等。
10、白細胞血球五項分類(WBC
differential
count)白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
酸細胞、嗜鹼細胞、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白細胞分類之值,反應體內各種急性感染(
細菌、病毒)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❽ 醫院能測動物血的血常規嗎。 由於實驗要求,需要測定牛血液的血常規,學校里的儀器壞掉了,外面醫院能測嗎
現在基本動物醫院都有這方面的服務。
動物醫院使用的儀器就是人醫儀器。
❾ 醫院一般體檢血常規能檢查出哪些內容
血常規可以看出你是否貧血、有病毒感染、真菌感染、血液病
❿ 醫院血常規都檢查什麼
6.1
血常規
可為血液病的診斷提供線索。其中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採用儀器內法或顯容微鏡計數法,血紅蛋白採用儀器法或光電比色法。必查項目包括以下5項:
6.1.1
紅細胞總數(RBC)
6.1.2
血紅蛋白(HGB)
6.1.3
白細胞總數(WBC)
6.1.4
白細胞分類計數(DC)
6.1.5
血小板計數(PLT)
一般的就是這幾項了,傳染病在血常規裡面是查不出來的,只有做專項檢查才可以查出來。
傳染病的概念太寬泛了,從傳播途徑分,就包括接觸性傳播、血液傳播、體液傳播、性傳播、呼吸道傳播等各種,一般都要做專項檢查才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