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儀器是什麼
『壹』 太空中最大的光學儀器是什麼
對於天文觀測來說,大氣是令人討厭的,它限制了人們的眼界。
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以後,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第一次看到了天文觀測的新希望。因為人們把天文望遠鏡搬到地球大氣之外的地球軌道上窺測天涯宇角,是完全可能的了。美國國家宇航局研製的空間望遠鏡是人類送上太空的最大的光學儀器。
空間望遠鏡全系統主要由望遠鏡、觀測儀器和輔助系統三部分組成。觀測儀器有天體微光照相機、廣角照相機、天體攝譜儀等。望遠鏡所獲得的圖像、測量數據、光譜分析資料都可以在空間望遠鏡上直接轉換成數字形式,經衛星再傳送到地面的宇宙控制中心。
空間望遠鏡進入地球軌道以後,可以通過磁力扭矩和反動輪控制它的方位。磁力扭矩一經接通電流便立即磁化,望遠鏡的方位就完全按照地球的磁場方向自動調整。每隔5年,空間望遠鏡就得進行一次大修,那時技術人員乘坐太空梭,在軌道上把它裝進機內、帶回地面;修好後,靠太空梭再把它送回軌道。
空間望遠鏡的分辨本領要比地面上同樣的望遠鏡強10倍以上,可以觀測到暗50倍、遠7倍的暗弱天體。無疑,太空中這台最大的望遠鏡用於天文觀測,將獲得更多的資料,對於研究恆星的誕生和死亡、星系的演化,以及揭示類星體、黑洞、宇宙射線大爆發等「宇宙之迷」的奧秘,將作出重大貢獻。
『貳』 光學儀器有哪些
望遠鏡
內窺鏡
顯微鏡
光纖束
激光器
『叄』 光學儀器是指什麼
光學儀器的品種多了,凡用於光學領域的儀器都屬於光學儀器,多得不勝枚舉。譬如,顯微鏡、望遠鏡、分光儀、平行光管、聚光鏡、潛望鏡、瞄準鏡、偏振鏡、法布羅干涉儀、光學編碼盤、激光干涉測長儀、探照燈、……
『肆』 光學儀器如何進行使用
光學儀器使用時,首先需要明確一切的工作原理以及檢測的方向,這樣在操作過程當中,嚴格按照的使用方法進行正確操作就可以。
『伍』 光學儀器是指激光類儀器嗎
不是的,顯微鏡,望遠鏡都是光學儀器!你可以用網路搜「光學儀器」。
『陸』 古人製造了哪些光學儀器
凡是利用光學原理進行觀察或測量的裝置,叫做「光學儀器」。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平面鏡、球面鏡及透鏡具有的奇特現象製作了許多光學儀器。
我國古代曾經製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學儀器銅鏡和潛望鏡。隨著對凸面鏡和凹面鏡的認識,後來又進行了眼鏡、望遠鏡、顯微鏡、探照燈等光學儀器的研製。
唐開元年間中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邀請申天師及方士羅公一同賞月。3個人賞月把酒言歡之際,唐明皇心悅,想到月宮游歷一番。
於是,申天師做法,方士羅公遠擲手杖於月空,化作一座銀橋,橋的那邊是一座城闕,橫匾上書:廣寒清虛之府。
羅公遠對唐明皇言道:「此乃月宮是也!」
唐明皇踏銀橋升入月宮,見仙女數百,婀娜多姿,翩翩起舞與廣庭之上,看得皇上如痴如醉。他原本精熟樂律,聞聽仙樂優美,便默記曲調,決定在他的皇宮奏出此曲。
回到人間後,唐明皇即令主管宮廷樂舞的官員依此整理出一首優美動聽,彷彿天外之音的曲子,配上宮廷舞女的舞姿,即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唐王游月宮的傳說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話;月宮也因此有「廣寒宮」之稱。遼代時期鑄有「唐王游月宮鏡」,以紀此事。此鏡是我國古代人物故事鏡中的傑作。現已被考古工作者發掘,成為出土文物了。
此鏡直徑21.8厘米,厚0.75厘米,重達1460克,紋飾採用高浮雕和線雕相結合。
碩大的銅鏡鏡體猶如一輪滿月,高低起伏的紋飾之間彷彿映現月中寒宮;月宮的樓閣時隱時現,搖曳的桂樹在月影中晃動著枝頭;搗葯的玉兔分外高興,迎客的金蟾舒展著身軀;隨風的流雲,彎曲的月橋,橋下水潭中現身的神龍躍躍欲試;駕雲而來的唐王。好一派天上仙境,人間勝景,讓人不能不感嘆古人的智慧和獨具匠心的鑄造工藝。其實,我國在3000年前就製造和使用了銅鏡,並且很早就對光的反射有深刻的認識。
我國古代造鏡技術非常發達,並且對各種鏡子成像原理有深入的研究。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使用銅鏡,至今仍被人們看做世界文明史上的珍品。
除了銅鏡外,古人還利用平面鏡反射的原理,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潛望鏡。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淮南萬畢術》一書中,有「取大鏡高懸,置水盆於下,則見四鄰矣」的記載。這個裝置雖然粗糙,但是意義深遠,近代所使用的潛望鏡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造的。在利用平面鏡的同時,人們又發現了球面鏡的奇特現象。球面鏡有凹面鏡和凸面鏡兩種。
認識凹面鏡的聚焦特性,利用凹面鏡向日取火,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我國把凹面鏡叫做「陽燧」,意思就是利用太陽光來取火的工具,這是對太陽能的最初利用。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墨翟和他的學生就對凹面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且把他們的研究成果,記載在《墨經》一書中。
他們通過實驗發現,當物體放在球心之內時,得到的是正立的像,距球心近的像大,距球心遠的像小。當時墨家已經明確地區分焦點和球心,把焦點稱作「中燧」。墨家對凸面鏡也進行了研究,認識到物體不管是在凸面鏡的什麼地方,都只有一個正立的像。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總結古代鑄鏡的技術說:如果鏡大,就把鏡面做成平面;如果鏡小,就把鏡面做成微凸,這樣鏡面雖然小,也能照全人的臉。
沈括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正確地表述了凹鏡成像的原理。他指出:用手指放在凹面鏡前成像,隨著手指和鏡面的距離遠近移動,像就發生變化。
沈括用這個事例說明了凹面鏡成像和焦點的關系。當手指迫近鏡面的時候,得到的是正立的像;漸遠就看不見像,這就是因為手指在焦點處不成像;超過了焦點,像就變成倒像。他指出四鏡「聚光為一點」,並把這點叫做「礙」,就是近代光學上所謂「焦點」。
由於我國古代沒有應用玻璃,對於透鏡的知識比較差。但是具有聰明才智的我國古人,通過特殊的方法,還是認識到了凸透鏡的聚焦現象。
晉代的科學家張華在其所著的《博物志》一書中說:「削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可以說是巧奪天工的發明創造。冰遇熱會融化,但是古人把它製成凸透鏡,利用聚焦,來取得火。這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事實上是可能的。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對凸透鏡的聚焦已經有充分的認識。
唐王游月宮鏡
『柒』 光學儀器,什麼是光學儀器
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成像的儀器稱為光學儀器.
『捌』 光學儀器的分辨本領與什麼有關
造成顯微鏡光學像欠缺的因素主要在物鏡組,有像差、衍射和光雜訊等,它們是影響顯微鏡解析度的主要因素,其次照明對顯微鏡的解析度也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