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適合的儀器有哪些
1. 如何培養小學四年級學生的科學實驗能力
(一)、教給學生常用實驗儀器和實驗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是培養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前提。
小學生由於年齡和身心特點等原因,對許多實驗儀器及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都不清楚,若不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使用方法,小學生在使用儀器和材料實驗時,既影響課堂質效,又容易出錯,弄不好還會造成不必要的課堂教學事故。(像酒精燈、試管等這類實驗儀器的使用。)「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中的實驗材料:電池、導線、小電珠,小學生盡管很熟悉,也能用很多種方法使小電珠發亮,但多數小學生實驗的盲目性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撞天渾」。那麼這樣的科學課堂教學就不利於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培養。事實證明,「磨刀不誤砍材工」,花幾分鍾讓學生弄明白:小電珠要發亮,必須將金屬小圓點、金屬螺紋用導線接通;電池也有兩個接線點,即兩極――正極,也就是電池的銅帽(電流流出來),負極,也就是電池的鋅皮(電流流回去)。學生再做「小電珠發亮」的實驗時就有較強的針對性了。因此,作為科學教師,在小學生遇到新的儀器或工具是,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接觸,引導他們認識並了解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至於是教師講解、示範,還是讓學生實驗中探索,或是實驗後引導學生歸納,這要根據實驗儀器和材料的具體特性而定。
(二)、教師科學實驗示範,是培養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基礎。
小學科學課程中有兩類實驗,一類是教師的演示實驗,一類是學生的分組探究實驗。即使是後者,有時候也需要教師科學實驗示範,尤其是剛接觸科學課程不久的三、四年級小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他們喜歡模仿教師的言行,教師的科學實驗示範(或是教師單獨示範、或是師生合作示範),能有效給學生作出垂範,有助於小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基礎。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身教重於言教」。這里要強調的是:在教師的科學實驗示範中,一定要注意讓學生養成認真觀察並記錄實驗程序、過程和結果的良好實驗習慣。在學生交流「點亮我的小燈泡」的實驗後,我就同學生合作,向全體同學科學示範了點亮小燈泡的各種連接方法,讓學生真實感受到:「小燈泡,亮不亮,要看鋅皮與銅帽,金屬螺紋與小圓點是否都接上。四個全接它就亮,四者缺一它不亮。」
(三)、學生分組科學實驗,是培養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關鍵。
心理學認為:「能力是指人們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徵」。人的能力是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實踐活動,即使學生有良好的素質和環境,能力也不會得到發展。我國古代哲學家王充提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同時又提出了「科用累能」,即從事各種不同活動、各種不同職業積累各種不同能力。那麼作為小學生順利完成科學實驗所必須具備的科學實驗能力,當然也必須在小學生不斷的科學實驗中才能形成和發展,它是培養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關鍵。需要強調的是,在小學生的分組實驗中,同樣要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記錄實驗程序、過程和結果的良好實驗習慣。如「點亮我的小燈泡」一課分組實驗中,我就注重讓學生用圖示法記錄小燈泡發亮(一根電線、一節電池、一個小燈泡)的不同連接方法
(四)、注重學生記錄、分析、整理、歸納和交流,是培養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必要補充。
小學生科學實驗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還要培養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更要培養他們整理、歸納數據的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和創造之能力。因而在學生實驗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如實作好實驗記錄,並對實驗的數據加以分析、整理和歸納,得出自己的實驗結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記錄、分析、整理、歸納的能力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提高。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形式,因而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開展生生之間、組組之間、師生之間的實驗交流,讓學生把他們實驗中的困惑與經驗,用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2. 小學生體質健康檢測儀包含哪些儀器
身高體重測試儀
肺活量測試儀
坐位體前驅測試儀
仰卧起坐測試儀
50米跑測試儀
跳繩測試儀
3. 當我們進入實驗室時科學老師會根據小學生實驗守則致提出意見要求你記往哪些
小學生實驗守則
一、實驗室必須保持安靜、整潔,進入實驗室後應按指定專位置就坐。不得大屬聲喧嘩及自行擺弄儀器裝置。
二、學生在實驗課前,應認真預習實驗內容,上課時認真聽取教師講解實驗目的、要求、步驟及注意事項。
三、實驗前應對實驗所需的儀器、葯品、器材進行認真清點,發現問題及時報告教師。
四、公共儀器,用後立即放回原處,各組儀器未經教師許可,不得隨意移動。
五、實驗時必須嚴格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要細心觀察實驗現象,如實做好實驗記錄、積極思考、分析實驗結果,按規定填寫好實驗報告。
六、愛護儀器設備,愛惜葯品和實驗材料。實驗中損壞儀器應主動向教師報告,凡因不按操作規程進行實驗而造成的儀器損壞和葯品浪費,應照價賠償。
七、廢紙、廢液、火柴梗及玻璃片等雜物不得倒入水槽中或隨地亂拋,應倒入廢液缸或垃圾箱中。
八、實驗完畢,應整理儀器裝置,清洗器皿,搞好衛生,關閉電源、水源,經教師檢驗無誤後方可離開實驗室。
4. 小學生體質健康檢測儀包含哪些儀器
肺活量,視力,血壓,腹部按壓。好像小學的只有這些……
5. 小學生學漢語拼音的儀器
小學生學漢語拼音的儀器(yí qì)
6. 小學生怎樣預防近視(使用儀器的除外)
1.預防近視。不在強烈的或太暗的光線下看書、寫字。讀寫姿勢要坐端正,眼與書之間要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離。不躺著看書。乘車走路時不看書。
2.讀寫時間不宜過長。每隔50分鍾左右要放鬆休息一下,或是做做眼健康操,或是到窗前眺望遠處。
3.不要長時間觀看電視節目、操作電腦和玩電子游戲。
4.注意防止眼外傷,異物入眼要用正確的方法處理。
5.不用手揉眼睛,不用臟手帕或臟毛巾擦眼睛。不與他人共用毛巾、臉盆等浴具。
6.不直視太陽(尤其是在正午)和電焊光,以免燒傷眼睛。
多吃對視力有益的桂圓肉、山葯、胡蘿卜、菠菜、番薯、芋頭、玉米、動物肝臟、牛肉、桑椹、紅棗等食物,或者以紅棗、人參、枸杞、菊花、羅漢果泡茶飲用,也可護眼。
熨目法:早上起床後,先將雙手互相摩擦,待手搓熱後以手掌熨貼雙眼,反復3次以後,再以食、中指輕輕按壓眼球,或按壓眼球四周。
吐氣法:腰背挺直坐位,以鼻子徐徐吸氣,待氣吸到最大限度時,用手捏住鼻孔,緊閉雙眼,再用口慢慢地吐氣。
折指法:是指小指向內折彎再向後扳的屈伸運動。每遍進行30~50次,並在小指外側的基部用拇指和食指揉捏50~100次。此法坐、立、卧皆可做,每天堅持早晚各做1遍,不僅能養腦明目,對有白內障和其他眼病者也有一定療效。
7. 小學生作文《我最關心的一件事》
考試結束,輕松的伸了一下懶腰,真想把考前的疲勞拋到九宵雲外,然而卻牽腸掛肚的關心起了我的成績。
這一次我確實努力了。都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回成績也不知如何?
夜裡,本想好好的睡一覺,卻很難和上那雙疲倦的眼皮。那捲紙上一道道題,一個個符號,老在眼前跳躍;那錯誤的答案,修改的痕跡又在腦中閃過。「唉!只錯了那個選擇,不應該錯的呀!也不知那個選擇要扣多少分、、、、、、」伴著我的「選擇題」輾轉著睡去。
清晨起來,揉揉腥紅的雙眼,匆匆吃了口飯,急忙向學校跑去。班級只來了幾名同學,放下書包,急忙去敲辦公室的門,敲了半天才發現,原來辦公室的門還鎖著,老師還沒有來。嘆口氣回到班級,又和同學嘮叨起我那不知結果的試卷。快要把卷紙從頭講到尾時,才發現他正神經質的看著我,猛然想起,他是在班級里打狼的紅椅子。說了句「sorry」,忙把頭埋進了書里。
下課了,幾個箭步飛進了辦公室,推開混亂的看分人群,來到班主任的桌前,查看自己的分數。剛翻了幾頁,就被班主任趕回了班級,理由是影響辦公室紀律。「老師呀!就這么折磨我們這受苦受難的人呀!」心理又是倍感焦急。更加痛苦的是,班主任最後甩出的一句話:「不準再到辦公室查分!」
整整一天,焦急、痛苦、期望編織成一張網,把我緊緊的裹了起來,我就象那尼龍網里吐著泡沫的螃蟹,等待著最後的判決。
總算等到了發表成績,名次排出來了。我習慣的從中間往前找了起來。每次都能很快的找到,而這次卻遲遲還沒到來,不禁一絲喜悅。10名、7名、、、、、、2名,啊是我,真的是我,不敢相信。是老師的玩笑,是上天的恩賜,還是、、、、、、
我最關心的事終於有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這個結果告訴我:「有付出就會有回報!」
8. 測雨量的儀器小學生怎麼做
測定降水量的儀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計兩種。
雨量器是用於測量一段時間內累積降水量的儀器。外殼是金屬圓筒分上下兩節,上節是一個口徑為20厘米的盛水漏斗,為防止雨水濺失,保持器口面積和形狀,筒口用堅硬銅質做成內直外斜的刀刃狀;下節筒內放一個儲水瓶用來收集雨水。測量時,將雨水倒入特製的雨量杯內讀取降水量毫米數。降雪季節將儲水瓶取出,換上不帶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收集在雨量筒內,待雪融化後再讀數,也可將雪秤出重量然後根據筒口面積換算成毫米數。
虹吸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和降水時間的儀器。其上部盛水漏斗的形狀和大小與雨量器相同。當雨水經過漏斗導入量筒後,量筒內的浮子將隨水位升高而上浮,帶動自記筆在自記紙上劃出水位上升的曲線。當量筒內的水位達到10毫米時,藉助虹吸管,使水迅速排出,筆尖回落到零位重新記錄。自記鍾給出降水量隨時間的累積過程。
翻斗式雨量計是可連續記錄降水量隨時間變化和測量累積降水量的有線遙測儀器。分感應器和記錄器兩部分,其間用電纜連接。感應器用翻斗測量,它是用中間隔板間開的兩個完全對稱的三角形容器,中隔板可繞水平軸轉動,從而使兩側容器輪流接水,當一側容器裝滿一定量雨水時(0.1或0.2毫米),由於重心外移而翻轉,將水倒出,隨著降雨持續,將使翻斗左右翻轉,接觸開關將翻斗翻轉次數變成電信號,送到記錄器,在累積計數器和自記鍾上讀出降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