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正中發明了什麼儀器
1. 科學家利用仿生學發明了哪些儀器
科學家研究利用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發明各種儀器,是:仿生學。
仿生學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術裝內置的科學,它是在上世紀中期才出現的一門新的邊緣科學。仿容生學研究生物體的結構、功能和工作原理,並將這些原理移植於工程技術之中,發明性能優越的儀器、裝置和機器,創造新技術。從仿生學的誕生、發展,到現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它的研究成果已經非常可觀。仿生學的問世開辟了獨特的技術發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藍圖的道路,它大大開闊了人們的眼界,顯示了極強的生命力。
2. 中國古代發明有哪些器材
除了抄四大發明以外,還有蠻多的:
計時器、橋牌、馬鞍。
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張衡的地動儀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祖沖之和圓周率
算盤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竹簡和木簡
帛書和帛畫
絲棉紙——赫蹄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漢代洛下閎的赤道式儀器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馬鈞——魏國人,發明了水龍骨車
丁緩(漢代)發明了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杜詩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3. 中國古代發明了哪些氣象儀器
我國很早就使用氣象儀器來觀測天氣狀況了,是最早發明風向計和雨量器的國家。專東漢的張衡屬在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它立一根5丈(約16.7米)的高竿,竿上裝一隻可以轉動的銅鳥,根據銅鳥隨風轉動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麼風向了。這同12世紀外國書籍上記載的候風雞相似,比銅鳥的記載要晚1000年。
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風向旗,在旗上系著小鈴,掛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麼風。這同現代的風向袋相似。
我國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數書九章》中有記敘。雨量器大小統一標准,圓筒直徑14厘米,並有銅制的量雨標尺。
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除了使用少數氣象儀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來預報天氣。
到了17世紀,科學家發明了氣壓計和溫度計,而後又相繼發明了溫度計和風速儀,這樣就可定量測定某地的天氣狀況了。
4. 儀器有些什麼樣的發明故事
儀器通常用於科學研究或技術測量、工業自動化過程式控制制、生產等用途,一般來說專用於一個目的。儀器構造較為復雜,屬於高新技術產品,由多個部件組成的。儀器體積、重量、形狀有各種各樣,最小的可以直接拿在手中操作,較大體積的儀器一般被稱為裝置或設備。精密儀器隸屬於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與信息科學與技術密切相關,它能夠改善、擴展或補充人的官能。人們用感覺器官去視、聽、嘗、摸外部事物,而時鍾、顯微鏡、望遠鏡、溫度計等儀器儀表可改善和擴展人的這些官能,讓人們對世界有了更新的認識。
19世紀到20世紀,工業革命和現代化大規模生產促進了新學科和新技術的發展,後來又出現了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等,儀器儀表因而也得到迅速的發展。現代儀器儀表已成為測量、控制和實現自動化必不可少的技術工具。
5. 戰國時的指南儀器稱作什麼四大發明除此之外其餘的發明是什麼
指南車相傳是在黃帝大戰蚩尤時,用來辨認行軍方向的工具。指南車事實上是專一種機械的裝置,指南車在行屬進時,仙人的手都指著同一方向。 指南車的製作原理和指南針利用磁力指示方向不同。在戰國的時候,才出現真正利用磁鐵的磁力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造紙術約發明於 西漢雕版印刷誰是世界雕版印刷術的先驅?1968 年,韓國慶州發現唐代武周時期印刷的《無垢金剛經》,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一場「中國是不是雕版印刷鼻祖」的爭論。我國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等證實,該印刷品印自中國長安,而且中國還有比此更早的印刷品,證明雕版印刷始自中國隋唐時期,中國是世界雕版印刷術當之無愧的先驅。科技史專家認為,中國早在宋代就有活字印刷術,但明清兩代大規模的古籍整理出版,依然使用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可見雕版印刷在當時文化傳播中的重要地位。北宋時期中國出現活字印刷術和火葯
6. 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那麼這個儀器的名稱叫什麼
司南
司南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還不是指南針。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中國人就發現山上的一種石頭具有吸鐵的神奇特性,並發現一種長條的石頭能指南北,他們管這種石頭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磁石的南極(S極)磨成長柄,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這就是我國祖先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叫做司南。
(
司南的「司」就是「指」的意思。
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韓非子》書中和東漢時期思想家王充寫的《論衡》書中的記載,以及現代科學考石學家的考證和所制的司南模型,說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稱慈石,用慈愛來描述磁石吸鐵現象)製成湯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書中和《山海經》書中便有了關於慈石的記載,而在這一時期的《鬼穀子》書中和《呂氏春秋》書中還進一步有了慈石吸鐵的記載。這可以說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其他地方的許多博物館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這里要指出關於指南車的問題,歷史上傳說黃帝(約公元前47世紀)和西周周公(約公元前21世紀)曾製造和使用指南車,但是經過後來的文獻考證和模型製作試驗,都已證明指南車與指南針沒有關系,漢代以後
的指南車是依靠機械結構,而不是依靠磁性指南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中也有指南車的模型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