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觀象台都有哪些儀器
Ⅰ 清朝時期,古觀象台設有哪些天文儀器
清朝時期,古觀象台的主要儀器有:
璣橫撫辰儀
紀限儀
黃道經緯儀
地平經緯儀
地平經儀
赤道經緯儀
天體儀
象限儀
Ⅱ 第谷設計和製造的天文觀測儀器的種類都有哪些
為了更好地開展天文學研究工作。第谷精心設計和製造了許多大型的、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這些儀器有木製的,也有鐵制的和銅制的。其中最大的是一個直經三十九英尺、精密度極高的象限儀。後人稱之為「第谷象限儀」。
Ⅲ 古觀象台設有哪些天文儀器
這個直接用網路搜索就能查到,而且有網路詞條直接指向你所要的結果:北京古觀象台 · 儀器
Ⅳ 古時的天文觀測儀器有哪些
古代的天文觀測儀器還有很多的,例如,度量太陽影子長度的儀器圭表。他這個可以記錄太陽影子的變換,來用來確定季節的變化。還可以用來定方向等等。
古人的智慧是無限的,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很多的有利於生產的儀器。
Ⅳ 觀星台景區主要天文儀器有哪些
紫金山天文台有四大古代天文儀器:1、天體儀,古稱渾象或渾天象,今稱天球儀,用以演示日、月五星等天體運行情況。原件在清朝初年不幸被毀,此件是復製品。2、渾儀,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在古代,「渾」字含有圓球的意義。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形狀像蛋殼,出現在天上的星星是鑲嵌在蛋殼上的彈丸,地球則是蛋黃,人們在這個蛋黃上測量日月星辰的位置。因此,把這種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叫做「渾儀」。3、簡儀,這是中國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簡化渾儀而創造的一種天文測量儀器,它把唐宋的渾儀結構精簡並重新組合而成,故稱簡儀,此件是現存最古老的仿製品。4、圭表,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銅制天文儀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尺叫做圭,直立的柱叫做表。可根據正午時表的影子長度測定回歸年的日數和二十四節氣等。
天文台是天文工作者觀測星空,從事天文研究工作的地方。天文台上一般都配有各種大型的天文望遠鏡及其他各式各樣的天文儀器口。它的主要工作就是觀測天體、分析觀測資料,利用觀測事實來檢驗理論模型,同時,通過理論來指導實測,從而揭示太空奧秘。為了減少地球大氣的干擾,減少燈火雜訊干擾,天文台一般都遠離鬧市,建在山上。
天文台具有圓堡形的立體建築,它們是用來安置和保護天文望遠鏡的地方。圓堡的頂部有一個長長的天窗,用時打開,不用時關上,還可以隨意轉動,使望遠鏡對准天空中任何一個地方。為了防止屋內晝夜溫差過大,圓堡的外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都塗了一層銀粉漆,可以反射太陽光。
我國有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雲南天文台、陝西天文台和台北市天文台等;世界上有英國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美國的海爾天文台、美國莫納克亞天文台、美國國立天文台、日本飛彈天文台、法國上普羅旺斯天文台等等。
太空奧妙的探索「工具」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天文觀測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夏代就有天文台,那時稱「清台」。商代的天文台叫「神台」。到了周代改稱為「靈台」。以後,歷代天文台又有觀象台、觀星台、司天台、瞻星台等名稱。
早期的天文台既是觀測星象的地方,又兼作祭祀活動的場所。古代帝王在這里祀天,同時任命專職人員在這里觀測天象,占卜吉凶,編算歷書,「敬授民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祀天和觀天逐漸分離,專門從事天文觀測的天文台開始逐漸獨立出來。由於觀測天象與古代農牧業生產活動關系十分密切,司天機構在我國一直受到高度重視。除特殊情況外,歷代觀象台和觀天設備都建設在京城。
我國現在尚存有幾處古天文台遺址,其中保存較完好的有河南登封古觀星台和北京古觀象台。另有洛陽靈台,坐落於河南偃師縣,它曾是東漢時期一座規模宏大的天文台。相傳著名科學家張衡曾在靈台工作過,不過現在早已變成廢墟。據史書記載,洛陽靈台在全盛時期曾呈現一派繁忙景象。靈台高約20米,其台基約50米見方。全台有工作人員43人,分工極為詳細,觀測項目應有盡有。因此,漢代時期我國天文學十分發達,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
登封古觀星台坐落在洛陽東80多千米遠的登封縣告成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築。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六年(1279年),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聳立著的高台和台下的一條長堤恰好組成一具特殊的圭表。高台即為立表,高9?46米;長堤相當於土圭,稱為量天尺,長31?19米,位於正南北向。
北京古觀象台在建國門內立交橋西南側,建於明代正統七年至十一年(1442~1446),歷經明清兩代,容姿未衰。辛亥革命後,古觀象台屬於教育部,成為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央觀象台。從明正統年間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台連續觀測近500年,創造了連續觀測最久的世界紀錄。
北京古觀象台發裝有八件清代製作的天文觀測儀器(天體儀、辦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和璣衡撫辰儀),它們以造型美觀、雕刻精細、工藝精緻而著稱於世,1983年4月1日經整修正式對外開放。
Ⅵ 北京古觀象台有什麼特色
在北京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的一個高台建築上,陳列著8架清代大型銅儀,這便是享有盛名的北京古觀象台。
北京古觀象台建於明正統六年(1442年)。當時除建檯子、造儀器,台下還建了紫微殿庭院,明正統十一年(1447年)又造晏影堂,這時的觀象台已初具規模。
北京古觀象台的名字在不同的時期的名字也不同,明代稱觀星台,辛亥革命後稱中央觀象台,1929年改為"國立天文陳列館"。北京觀象台除台頂因清代儀器增多曾東擴三米外,至今無大變化。
北京古觀象台的儀器,體型巨大,造型美觀,雕刻精湛。經過歲月的磨礪,台上儀器飽經蒼桑。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法國曾搶走了赤道經緯儀、象限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及簡儀,後迫於輿論才於1902年歸還我國。
德國也將紀限儀、地平輕儀、天球儀、環衛扶使儀及渾儀都裝上軍艦,運往德國,直至一戰後德國戰敗,才將古儀送還我國。儀器被劫後,為使觀測不間斷,觀象台又自製了折半天球儀及折半地平經緯儀。
"九一八"事件後,華北形勢緊張,部分古物南遷,因而將古觀象台下的渾儀、簡儀、圭表、漏壺等七件儀器運往南京,現分別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
解放後,古台長久不用,近乎荒廢。1955年交由北京天文館修復管理,1956年5月1日以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之名,向群眾開放。但不久又暫停開放,直到1983年4月1日再度對外開放。開放後,展出了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台下西側的紫微殿油飾一新。東西殿各展出了我國各朝製造天文儀器的情況、古台的歷史、古代的歷法等,還陳列了古代測時的儀表。
Ⅶ 古觀象台在清代增加了什麼儀器
古觀象台始設於元代,原名「司天台」。清代時,更名為「觀象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內,天文台容上先後增設了八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即改用西方技術製造出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緯儀等八件銅制的大型天文儀器。這些儀器均採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
Ⅷ 北京古觀象台的儀器
璣衡撫辰儀 璣橫撫辰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北側東端。儀重5145千克,儀高3.379米。公元1744年皇帝視察觀象台時,看到台上天文儀器均為西洋的構造,隨下令按中國傳統的渾儀結構建造一架占儀。於公元1754年製成。1900年該儀曾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於1921年歸還中國,重新安裝在北京古觀象台上。 紀限儀 紀限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南側,與赤道經緯儀相鄰。制於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儀重802千克,儀高3.274米。在中國此類儀器始於清朝。該儀主要用來測定60度內兩星之間的角距離。1900年曾被德國侵略者掠至德國,於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觀象台上。 黃道經緯儀 黃道經緯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的西南角。制於公元1669-1673年,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儀重2752千克,儀高3.492米。是中國第一架獨立的黃道坐標系統觀測儀器。由於中國歷代天文學家對黃道坐標系統並不十分重視,因此,該儀製成後使用較少。 地平經緯儀 地平經緯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南側正中位置上。制於公元1713-1715年(康熙52年-54年),由來華的耶酥會傳教士德國人紀理安負責督造。儀重7368千克,儀高4.125米。1900年,該儀和其他四架儀器儀器被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後迫於輿論壓力,於1902年歸還中國。侵略者留在擋風罩上的彈孔仍然清晰可見。 地平經儀 地平經儀陳列於北京古觀象台台頂南側,黃道經緯儀東面,制於公元1669-1673年(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儀重1811千克,儀高3.201米。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此儀曾於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20年之久,於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觀象台上。 赤道經緯儀 赤道經緯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的南側東端。制於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儀重2720千克,儀高3.380米。該儀曾於1900年被法國侵略者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後迫於世界輿論,於1902年歸還中國,重新安裝在原來位置上。 天體儀 天體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的西側正中制於公元1669-1673年(康熙八年至十二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儀重3850千克,儀高2.735米。該儀曾於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1921年才重新安放在北京古觀象台上,侵略者留在擋風罩上的彈孔仍然清晰可見。 象限儀 象限儀,又稱地平緯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西北角。制於公元1669-1673年,也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制。儀重2483千克,儀高3.611米。1900年曾被法國侵略者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1902年歸還中國,重新安置在古觀象台上。
註:圖冊資料來源
Ⅸ 古觀象台上八大儀器的名字
明代台上置有大型銅鑄天文儀器渾天儀、簡儀、渾象儀(天球儀)等,台下是紫微殿、漏壺房、晷影堂等建築,內置圭表、漏壺等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