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儀器能檢查肌力
1. 促進肌力恢復什麼儀器好
訓練肌力的設備。現在康復科很多基本設備都是對肌力的直接鍛煉,如,啞鈴 股四頭肌鍛煉椅 沙袋 功力車 跑步機等等,其他設備則康復機理不同。
2. 什麼儀器能測自己的體脂
現在通常使用的方法是BIO法,就是生物電阻法,根據人體的電阻(脂肪由回於不像肌肉含水,答所以電阻很大),結合身高、體重、性別、年齡等參數來代入公式計算。
一種是脂肪體重計,一般是玻璃的,左腳和右腳都有電極,輸入個人數據,測量體重的同時測量脂肪和水分含量;
一種是手握的,也是輸入數據,不過不是腳踩,而是用雙手握住,同樣的原理;
還有一種就是專門的脂肪儀,比較精確,雙手和雙腳都有電極;
總之,BIO法測量人體脂肪含量,得出的是一個近似的值,不會精確到哪裡去,特別是前兩種儀器,不過我們平時能夠接觸到的只有這些了。
3. 有什麼儀器能做全身檢查
惠斯安普HRA全身智能體檢設備,功能檢測,無輻射、安全快速、338秒對全身9大系統和220項系統功能值進行全秒掃描和分析並給出合理膳食運動指導。
4. 肌力測試方式主要有哪幾種方式
肌力測試方式主要有徒手肌力檢查和器械檢查。
一、徒手肌力檢查
徒手肌力檢查是檢查者用自己的雙手,憑借自己的技能和判斷力,按照一定標准,通過觀察肢體主動運動的范圍以及感覺肌肉收縮的力量,來判斷肌力是否正常及其等級的一種檢查方法。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代表肌肉收縮的耐力。
臨床常用的手法檢查及肌力分級法系K.W.Lovett於1916年提出,以後具體操作續有修改,但其原則未變。此法使受試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標準的測試動作,觀察其完成動作的能力。由測試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
二、器械檢查
在肌力超過3級時,為了進一步做較細致的定量評定,須用專門器械作肌力測試。根據肌肉的不同的收縮方式有不同的測試方式,包括等長肌力檢查、等張肌力檢查及等速肌力檢查。
常用方法如下:
1、等長肌力檢查
在標准姿位下用測力器測定一個肌肉或肌群的等長收縮(isometric contraction)肌力。
2、等張肌力檢查。
即測定肌肉進行等張收縮使關節作全幅度運動時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運動的最大阻力稱1次最大阻力,完成10次連續運動時能克服的最大阻力(10RM),測定時對適宜負荷及每次測試負荷的增加量應有所估計。
避免多次反復測試引起肌肉疲勞,影響測試結果。運動負荷可用啞鈴、砂袋、砝碼可定量的負重練習器進行。此法在康復醫學中應用較少。
3、等速肌力檢查
用帶電腦的Cybex型等速測力器進行。測試時肢體帶動儀器的杠桿作大幅度往復運動。運動速度用儀器預先設定,肌肉用力不能使運動加速,只能使肌力張力增高,力矩輸出增加。
此力矩的變化由儀器記錄,並同步記錄關節角度的改變,繪成雙導曲線,並自動作數據記錄。這種等速測試法精確合理,能提供多方面的數據,已成為肌肉功能檢查及其力學特性研究的良好手段。
(4)什麼儀器能檢查肌力擴展閱讀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產牛張力,導致靜態或動態收縮的能力,也可將其視為肌肉收縮所產生的力量。肌力測定是康復評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肌肉功能評定的重要方法。
一般均將肌力分為以下0--5級,共六個級別:
0級 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
1級 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2級 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離床面。
3級 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引力,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級 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不完全。
5級 肌力正常。
評定的目的及意義 :
1、肌力評定可以幫助判斷有無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范圍與程度。
2、發現導致肌力低下的原因。
3、為制定治療、訓練計劃提供依據。
4、檢驗治療、訓練的效果。
5. 筋或肌肉有毛病了用什麼儀器能檢查出來
磁共振檢查簡介
核磁共振成像(Nucl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簡稱MRI),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發展起來的影像診斷技術,由於它徹底擺脫了電離輻射對人體的損害,又有參數多,信息量大,可多方位成像,以及對軟組織有高分辨力等突出的特點,從它一問世便引起各方面學者的重視,無論是設備的改進、軟體的更新及升級,還是對全身各部位器官的診斷作用的研究,發展相當快,目前已經成熟,被廣泛用於臨床疾病的診斷,對有些病變成為必不可少的檢查方法。
現在我使院用的日立公司生產的永磁型核磁共振掃描設備,場強為0.3T(3000高斯),有多種線圈,可以做全身各個部位的檢查,如顱腦,、脊椎、胸部、腹部、盆腔、全身各大小關節等。
一、設備簡介:
MRI是利用人體內所含質子[ ]在磁場內發生的核磁共振現象,收集MR信號,再通過空間編碼技術構成圖像,供醫生來做診斷。MR掃描設備:根據磁體的形成可分為永磁型(天然磁石構成)、電磁型及超導型三種,根據磁場的強度可分為高場、中場及低場,高場是指1.0T(Tesla 1T=10000高斯)以上的,低場是指0.3T以下的,其餘為中場的。目前高場和低場的使用最為普遍。低場主要用天然磁石(釹鐵硼)做成,而高場則用鈮鈦線圈浸在密閉的液氮中做成,由於液氮的消耗要定期補充,所以成本和維持費用皆較高。
MRI設備基本要素:
1.磁體:除上述幾種分型,尚有桶狀閉合型及開放型,後者可行介入治療。
2.梯度磁場:為空間編碼而設計的,軟體功能取決於它的強度和變化速率。
3.射頻線圈:多種類型,發射和接收射頻脈沖。
4.採集系統:程序和成像。
5.計算機:要求容量大、運算快、功能齊全,易操作。
二、MRI特點:
1、灰階成像:像X線、CT圖片一樣有黑白灰度,但不表示密度,而是信號的強度。
2、流空效應:流動的液體信號不能獲得,呈無信號與周圍信號形成對比,如血管、腦脊液的流空。
3、可多方位、多層面成像,以二維、三維方式顯示人體的解剖結構和病變,不僅能達到定位診斷,對定性診斷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4、信息量大,常用的自旋迴波程序,最基本的就有三種圖像,即質子密度像、T1加權像、T2加權像,其它尚有多種成像技術,如利用血流的流空效應可構成血流成像,不用造影劑做成血管造影,叫做「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 Angio graphy),按人體管道對照水做成圖像叫做水成像,如膽管成像、腎盂輸尿管成像、椎管成像和為了觀察病變除掉脂肪的高信號干擾而做成的圖像叫脂肪抑製成像(STIR),同樣尚有水抑制(FLAIR),以及研究人體的功能的功能成像等。總之,MRI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供醫生診斷分析。
5、由於核磁共振現象直接反映人體內水分子中質子的周圍環境狀態和分子結構中的位置,這就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生化病理狀態和信息,從而可以對人體內的水腫、感染、炎症、變性等後來形成的形態學上的變化之前進行早期的診斷,或超早期診斷。這是X線、CT、B超等影像技術不可比擬的。
6、對軟組織的反差大,具有高分辨力,對確定炎症、水腫、腫瘤等病變范圍十分明確,尤其是對外科確定手術范圍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據。
7、對人體沒有任何放射性損害,可多次檢查(多部位、多次復查)。
8、絕大部分病例不需要使用造影劑,少數病例目前使用的造影劑為金屬釓的螯合物,叫釓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二甲基葡胺鹽(簡稱Gd-DTPA)十分安全,至今20餘年來無死亡等嚴重反應報告。
三......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歡聲喜氣盈門
6. 骨外科醫學專家請進,肌力鑒定問題
肌力的評定是主觀的方法,是反映神經損傷程度的一個方面,在實際檢查過程確回實可能因各種原答因出現誤判的可能。但肌力在傷殘定中是非常重要的,鑒定專家是不會僅僅根據肌力下結論的,神經損傷的程度判斷,其它的還有肌電圖檢查,神經反射檢查等,另外還可以結合影像學檢查,比如CT、MRI等,這些客觀的。
7. 什麼醫療儀器能夠檢查手部肌腱損傷
病情分析: 你好:根據你說的情況,肌腱損傷一般根據臨床症狀來判斷的。
意見建議:如果檢查的話可以做個肌電圖,沒有特殊的意義。
8. 37、臨床上如何檢查病人的肌力
半身不遂常見的問題是運動不遂,而肌力是肌肉主動運動的力量,觀察中風偏版癱病人的肌力,可判斷權癱瘓肢體運動功能恢復的情況。 在進行肌力檢查時,醫生需囑病人盡最大可能活動肢體,以確定肌力情況。臨床上將肌力分為6級: O級:完全癱瘓,沒有任何運動動作。 1級:可見肌肉輕微收縮,但肢體不能活動。 2級:肢體只能在床上做水平位移,不能離開床面,即不能克服地心引力。 3級:能克服他心引力而離開床面,但無力,不能做抵抗阻力的活動。 4級:比正常肌力稍差,能對抗一般性阻力。 5級:正常肌力。
9. 肌力的檢查方法
檢查時令復患者作肢體伸縮動製作,檢查者從相反方向給予阻力,測試患者對阻力的克服力量,並注意兩側比較。根據肌力的情況,一般均將肌力分為以下0--5級,共六個級別:
0級 完全癱瘓,測不到肌肉收縮。
1級 僅測到肌肉收縮,但不能產生動作。
2級 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離床面。
3級 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離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級 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但不完全。
5級 肌力正常。
10. 肌肉穩定性不好通過什麼儀器檢查
,培養肉是指來用動物肌肉乾源細胞培養、生產的可食用肉類。培養肉技術是肉類生產方式的一種變革性創新,是一種新的動物蛋白生產技術。培養肉的生產一般先通過活體采樣獲得動物的肌肉組織,再從組織中分離得到肌肉幹細胞並在富含營養成分的營養液中大量培養成肌肉前體細胞,最後在可食用的三維支架材料中將肌肉前體細胞分化成熟為肌肉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