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控儀器 » 做核磁儀器是什麼樣子

做核磁儀器是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 2021-02-12 16:01:36

⑴ 怎麼看核磁共振成像圖

在核磁共振成像儀來器下,自患者躺在圓柱形磁體內,暴露於強大的磁場。一旦暴露在磁場中,水分子的質子會排成一行,要是遭到無線電波的攻擊,它們會立即亂作一團,不成直線。在質子重新排列過程中,電腦會收集它們的信號,並加工成圖像。富含水的組織會發出更強烈的信號,在生成的圖像中看上去更亮,而骨骼相對較暗。這項技術用在此處是來描述大腦和頸部動脈的。在注射了用於對比的成像劑以後,放射線專家重復掃描,這時,成像劑在血管中移動,使他們可以看清楚造成中風、腦動脈瘤和各種外傷的堵塞物

⑵ 醫院裡面所謂的MRI是什麼儀器

MRI利用氫原子,換句話說就是水。。所以腦,肝,脊椎啥啥的一般是核磁掃描。。
而且核磁的參數很多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信息。。T1的圖T2的圖等等的。。
感覺比CT以後的發展前景大一些。。哈哈

⑶ 核磁共振儀 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工作過程是怎樣的

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運動引起的。不同的原子核,自旋運動的情況不同,它們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數I來表示。自旋量子數與原子的質量數和原子序數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大致分為三種情況、核磁共振用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為代號。 I為零的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種非自旋的球體,I為1/2的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種電荷分布均勻的自旋球體,1H,13C,15N,19F,31P的I均為1/2,它們的原子核皆為電荷分布均勻的自旋球體。I大於1/2的原子核可以看作是一種電荷分布不均勻的自旋橢圓體。 編輯本段核磁共振現象 原子核是帶正電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沒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環的電流,會產生磁場,形成磁矩(μ)。 公式中,P是角動量,γ是磁旋比,它是自旋核的磁矩和角動量之間的比值, 當自旋核處於磁場強度為H0的外磁場中時,除自旋外,還會繞H0運動,這種運動情況與陀螺的運動情況十分相象,稱為進動,見圖8-1。自旋核進動的角速度ω0與外磁場強度H0成正比,比例常數即為磁旋比γ。式中v0是進動頻率。 微觀磁矩在外磁場中的取向是量子化的,自旋量子數為I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只可能有2I+1個取向,每一個取向都可以用一個自旋磁量子數m來表示,m與I之間的關系是: m=I,I-1,I-2…-I 原子核的每一種取向都代表了核在該磁場中的一種能量狀態,其能量可以從下式求出: 正向排列的核能量較低,逆向排列的核能量較高。它們之間的能量差為△E。一個核要從低能態躍遷到高能態,必須吸收△E的能量。讓處於外磁場中的自旋核接受一定頻率的電磁波輻射,當輻射的能量恰好等於自旋核兩種不同取向的能量差時,處於低能態的自旋核吸收電磁輻射能躍遷到高能態。這種現象稱為核磁共振,簡稱NMR。 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1H的核磁共振,13C的核磁共振近年也有較大的發展。1H的核磁共振稱為質磁共振(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PMR,也表示為1H-NMR。13C核磁共振(Carbon-13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簡稱CMR,也表示為13C-NMR。 編輯本段1H的核磁共振 1H的自旋量子數是I=1/2,所以自旋磁量子數m=±1/2,即氫原子核在外磁場中應有兩種取向。見圖8-2。1H的兩種取向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能級, 因此1H發生核磁共振的條件是必須使電磁波的輻射頻率等於1H的進動頻率,即符合下式。 核吸收的輻射能大? 式(8-6)說明,要使v射=v0,可以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固定磁場強度H0,逐漸改變電磁波的輻射頻率v射,進行掃描,當v射與H0匹配時,發生核磁共振。另一種方法是固定輻射波的輻射頻率v射,然後從低場到高場,逐漸改變磁場強度H0,當H0與v射匹配時,也會發生核磁共振。這種方法稱為掃場。一般儀器都採用掃場的方法。 在外磁場的作用下,1H傾向於與外磁場取順向的排列,所以處於低能態的核數目比處於高能態的核數目多,但由於兩個能級之間能差很小,前者比後者只佔微弱的優勢。1H-NMR的訊號正是依靠這些微弱過剩的低能態核吸收射頻電磁波的輻射能躍遷到高能級而產生的。如高能態核無法返回到低能態,那末隨著躍遷的不斷進行,這種微弱的優勢將進一步減弱直至消失,此時處於低能態的1H核數目與處於高能態1H核數目相等,與此同步,PMR的訊號也會逐漸減弱直至最後消失。上述這種現象稱為飽和。 1H核可以通過非輻射的方式從高能態轉變為低能態,這種過程稱為弛豫,因此,在正常測試情況下不會出現飽和現象。弛豫的方式有兩種,處於高能態的核通過交替磁場將能量轉移給周圍的分子,即體系往環境釋放能量,本身返回低能態,這個過程稱為自旋晶格弛豫。其速率用1/T1表示,T1稱為自旋晶格弛豫時間。自旋晶格弛豫降低了磁性核的總體能量,又稱為縱向弛豫。兩個處在一定距離內,進動頻率相同、進動取向不同的核互相作用,交換能量,改變進動方向的過程稱為自旋-自旋弛豫。其速率用1/T2表示,T2稱為自旋-自旋弛豫時間。自旋-自旋弛豫未降低磁性核的總體能量,又稱為橫向弛豫。 編輯本段13C的核磁共振 天然豐富的12C的I為零,沒有核磁共振信號。13C的I為1/2,有核磁共振信號。通常說的碳譜就是13C核磁共振譜。由於13C與1H的自旋量子數相同,所以13C的核磁共振原理與1H相同。 將數目相等的碳原子和氫原子放在外磁場強度、溫度都相同的同一核磁共振儀中測定,碳的核磁共振信號只有氫的1/6000,這說明不同原子核在同一磁場中被檢出的靈敏度差別很大。13C的天然豐度只有12C的1.108%。由於被檢靈敏度小,豐度又低,因此檢測13C比檢測1H在技術上有更多的困難。表8-2是幾個自旋量子數為1/2的原子核的天然豐度。 編輯本段核磁共振儀 目前使用的核磁共振儀有連續波(CN)及脈沖傅里葉(PFT)變換兩種形式。連續波核磁共振儀主要由磁鐵、射頻發射器、檢測器和放大器、記錄儀等組成(見圖8-5)。磁鐵用來產生磁場,主要有三種:永久磁鐵,磁場強度14000G,頻率60MHz;電磁鐵,磁場強度23500G,頻率100MHz;超導磁鐵,頻率可達200MHz以上,最高可達500~600MHz。頻率大的儀器,解析度好、靈敏度高、圖譜簡單易於分析。磁鐵上備有掃描線圈,用它來保證磁鐵產生的磁場均勻,並能在一個較窄的范圍內連續精確變化。射頻發射器用來產生固定頻率的電磁輻射波。檢測器和放大器用來檢測和放大共振信號。記錄儀將共振信號繪製成共振圖譜。 70年代中期出現了脈沖傅里葉核磁共振儀,它的出現使13C核磁共振的研究得以迅速開展。 編輯本段氫 譜 氫的核磁共振譜提供了三類極其有用的信息:化學位移、偶合常數、積分曲線。應用這些信息,可以推測質子在碳胳上的位置。關於具體過程,就不太清楚了,謝謝

⑷ 磁共振是什麼原理

核磁來共振成像是一種利用核自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

核磁共振掃描儀(MRI)
核磁共振掃描儀(MRI)是使用非常強的磁場和無線電波,這些磁場和無線電波與組織中的質子相互作用,產生一個信號,然後經過處理,形成人體圖像。質子(氫原子)可以被認為是微小的條形磁鐵,有北極和南極,繞軸旋轉——就像行星一樣。正常情況下,質子是隨機排列的,但當施加強磁場時,質子磁場方向會與這個磁場方向對齊。
用正確頻率的無線電波脈沖激發質子,使它們產生共振,擾亂磁性排列。被激發的質子以射頻信號的形式釋放吸收的能量,發射物被掃描儀上的接收線圈接收。引起質子共振的無線電頻率取決於磁場的強度。在核磁共振掃描儀中,梯度線圈被用來改變整個身體的磁場強度。這意味著身體的不同部位會以不同的頻率共振。因此,通過按順序應用不同的頻率,你可以分別對身體的各個部分進行成像,並逐漸形成一幅圖像。

⑸ 做磁共振的結果是儀器判定還是人來判定

磁共振是利用核磁共振現象製成的一類用於醫學檢查的成像設備。由人來診斷。

⑹ 核磁共振儀 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工作過程是怎樣的

在磁場下,某些物質(如氫、碳)在高頻電場下,產生磁共振現象,使交流電場發回生偏轉,比如答:在Y方向加磁場,在X方向加交流電場,一般在Z方向接收不到信號,當發生共振時,Z方向將接收到信號,一般可做含水量分析(氫)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利用磁場梯度,對人體進行掃描,得到人體氫或碳等的分布圖像,經計算機計算後得到斷層圖像,多用在醫學。

⑺ 醫院MRI 是什麼儀器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稱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這項技術誕生之初曾被稱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醫學新技術的NMR成像(NMR Imaging)一詞越來越為公眾所熟悉。隨著大磁體的安裝,有人開始擔心字母「N」可能會對磁共振成像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另外,「nuclear」一詞還容易使醫院工作人員對磁共振室產生另一個核醫學科的聯想。因此,為了突出這一檢查技術不產生電離輻射的優點,同時與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醫學相區別,放射學家和設備製造商均同意把「核磁共振成像術」簡稱為「磁共振成像(MRI)」。

⑻ 什麼叫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全名是核磁共振成像,又稱自旋成像,也稱磁共振成像,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
核磁共振即nmr)是處於靜磁場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變磁場作用下發生的物理現象。通常人們所說的核磁共振指的是利用核磁共振現象獲取分子結構、人體內部結構信息的技術。

並不是是所有原子核都能產生這種現象,原子核能產生核磁共振現象是因為具有核自旋。原子核自旋產生磁矩,當核磁矩處於靜止外磁場中時產生進動核和能級分裂。在交變磁場作用下,自旋核會吸收特定頻率的電磁波,從較低的能級躍遷到較高能級。這種過程就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i)。
mri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沖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經過處理轉換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i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
mri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解析度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i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

⑼ 醫院做核磁共振的設備規格有沒有區別

核磁共振的價格表,根據檢查部位以及核磁共振的設備,價格不同,核磁共振是臨版床上常用的一種檢查方權式,可以明確疾病,核磁共振分為很多種的類型,常用的核磁共振有1.5的核磁共振,有3.0的核磁共振,目前3.0的核磁共振價格最高,檢查部位不一樣,核磁共振檢查的價格也不一樣,比如做1.5的頸椎、胸椎、腰椎的核磁共振檢查,費用在500多元,但是如果是頭部的,3.0的核磁共振加上頭部的實質以及血管顯像,可能就在1500塊錢左右。

⑽ 磁共振是一種什麼儀器.起什麼作用

病情分析:
磁共振,就是一種通過磁力線及計算機來達到檢查目的的設備。
指導意見:
一般用於軟組織的病變的臨床檢查使用,例如對脊柱疾病的周圍組織的顯影。
醫生詢問:
你因為何種情況,需要做核磁共振檢查?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