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儀器是什麼
A. 中國古代有什麼指方向的儀器
指南車
指南車起源很早,歷代曾幾度重製,宋代才有完整的資料。它與指南針利用版地磁效應不同,它不用磁權性。它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來指明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其原理是,靠人力來帶動車輛行走,由車輪的轉動來帶動齒輪的轉動,再由齒輪的轉動來帶動車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
司南
早在兩千多年前漢,能工巧匠把磁石打磨鑿雕成一個勺形,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鑄上方向性的刻紋。這個磁勺在底盤上停止轉動時,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
古代羅盤
後來古人又在司南的基礎上製作了古代羅盤。這時的羅盤已很像現在使用的指南針了,它具有指方向的磁針和顯示方位的刻度盤。把羅盤裝在船上,可以為人們航海指引方向。
指南魚
大約在北宋初年,由於軍事和航海等需要和材料與工藝技術的發展,先後利用人造的磁鐵片和磁鐵針以及人工磁化方法製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進的指南魚。指南針
在指南魚發明後不久,又發明了一種意義更重大、製法更簡單、使用更方便和用途更廣泛的指南針。最早是北宋的著名政治家和科學家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述的,大意是利用天然磁石磨鐵針,受磨的鐵針就能指向南方。
B. 我們古代的計時儀器是什麼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1)----圭表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2)----日晷
中國古代計時儀回器(3)----漏刻答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4)----渾儀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5)----天體儀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6)----水運儀象台
C. 古代指示方向的儀器有什麼
1、司南
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河北磁山一帶。
據近代考古學家猜測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實物在四川成都。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現比喻行事的准則;正確的指導。
2、指南魚
指南魚記載於《武經總要》,是曾公亮在北宋初年發明的。它是中國古代用於指示方位和辨別方向的一種器械,跟司南一樣。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
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指南魚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遇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
3、指南車
指南車,又稱司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裝置。它與指南針利用地磁效應不同,它不用磁性。指南車是利用齒輪傳動來指明方向的一種簡單機械裝置。其原理是,靠人力來帶動兩輪的指南車行走,從而帶動車內的木製齒輪轉動,來傳遞轉向時兩個車輪的差動。
再來帶動車上的指向木人與車轉向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使車上的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指南車出發時設置木人指示的方向,「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
4、指南針
指南針,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北磁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5、磁針
針形磁鐵,通常是狹長菱形。中間支起,可在水平方向自由轉動,受地磁作用,靜止時兩個尖端分別指著南和北。
D. 古代用什麼儀器來辨別方向
古代辨別方向的儀器
1、司南
早在戰國時期就發明了。版 我國古代辨別方權向用的一種儀器。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杓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2、羅盤
是理氣宗的操作工具,主要由位於盤中央的磁針和一系列同心圓圈組成,每一個圓圈都代表著中國古人對於宇宙大系統中某一個層次信息的理解。最早用於航海、後應用於風水地理等。
3、華表
亦稱桓表、表木或誹謗之木,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可觀測恆星年的周期。
4、牽星板
元、明時期天文定位技術有很大發展。當時採用觀測恆星高度來確定地理緯度的方法,叫做「牽星術」,所用的測量工具,叫做牽星板。根據牽星板測定的垂向高度和牽繩的長度,即可換算出北極星高度角,它近似等於該地的地理緯度。鄭和率領的船隊在航行中就是採用「往返牽星為記」來導航的。
E. 古代的高科技儀器有哪些
和古代的人民生活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簡直可以說是特別的便利和方面了。現在的生活條件真的是特別的優越,這也是科技給我們帶來的變化,我們要感謝科技。
但是我們不不能因為這個,就認為古人的智慧比我們現在的人要低,那個時代的文明和創造就不如我們現在的發明,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的。我覺得說出這樣的話也未免太武斷了一些,因為在古代我們也有非常出色的發明,古代的科學家也發明了不少東西,在那個時候可以說是高科技的產品,有的甚至在我們今天也無法到達的高度。
在我們國家很早以前的古代,就已經能夠做到預知了,漢代的時候張恆就已經發明了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有八個方位,哪個方向有地震就能夠感受到,並且能夠做出反應和提醒,可惜在我們今天已經失傳了,不然的話應該給我們現在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
F. 古代人測量時間的儀器是什麼!急急急
日晷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內的指針和石容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漏壺(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圭表
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火計時
燭光計時
G. 古代用來測量的儀器有那些
我國古代使用的的天體測量儀器主要有渾儀、簡儀等;表演天體視運動的儀器主要是渾象等。
渾天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重要宇宙理論,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蛋丸,地如雞中黃",天內充滿了水,天靠氣支撐著,地則浮在水面上。天的大圓分為365.25度,渾天旋軸兩端分別稱為南極、北極,赤道垂直於天極,黃道斜交著天的大圓,黃赤道交角為24度。
渾儀正是以此為基礎而設計的。我國渾儀的發明大約是在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之間(即戰國中期至秦漢時期)。早期的渾儀比較簡單,經過歷代天文學家的改進,到了唐代,由天文學家李淳風設計了一架比較精密完善的渾天黃道儀。整個儀器分為三層,外層叫六合儀,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中層叫三辰儀,是由白道環、黃道環和赤道環構成。里層叫四游儀,包括一個四游環和窺管。現存明制渾儀基本就是這種結構,所不同的是取消了三辰儀中的白道環,而加上了二分環和二至環。由於渾儀的圈環過於復雜,遮掩天區,影響觀測,所以元代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將其簡化,創制了簡儀。
(2)簡儀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於公元1276年創制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因將結構繁復的唐宋渾儀加以革新簡化而成,故稱簡儀。它包括相互獨立的赤道裝置和地平裝置,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 365.25 日分度。簡儀的赤道裝置用於測量天體的去極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標),與現代望遠鏡中廣泛應用的天圖式赤道裝置的基本結構相同。它由北高南低兩個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極軸,圍繞極軸旋轉的是四游雙環,四游環上的窺管兩端安有十字絲,這是後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鼻祖。極軸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環和游旋的赤道環。為了減少百刻環與赤道環之間的摩擦,郭守敬在兩環之間安裝了四個小圓柱體,這種結構與近代"滾柱軸承"減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簡儀的地平裝置稱為立運儀,它與近代的地平經緯儀基本相似。它包括一個固定的陰緯環和一個直立的、可以繞鉛垂線旋轉的立運環,並有窺管和界衡各一。這個裝置可以測量天體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簡儀的底座架中裝有正方案,用來校正儀器的南北方向。在明制簡儀中正方案改為日晷。
簡儀的創制,是我國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一大飛躍,是當時世界上的一項先進技術。歐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後的1598年才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
H. 古代稱重儀器是什麼
杠桿,在一根杠桿上安裝吊繩作為支點,一端掛上重物,另一端掛上砝碼或秤錘,就可版以稱量權物體的重量。古代人稱它「權衡」或「衡器」。「權」就是砝碼或秤錘,「衡」是指秤桿。迄今為止,考古發掘的最早的秤是在長沙附近左家公山上戰國時期楚墓中的天平。它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紀的製品,是個等臂秤。不等臂秤可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使用了。古代中國人還發明了有兩個支點的秤,俗稱銖秤。使用這種秤,變動支點而不需要換秤桿就可以稱量比較重的物體。
I. 常見的古代記時儀器有哪些
我國古抄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J.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有哪些
圭表來
是我國古代度量日自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
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
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漏刻
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
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
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鍾,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志來報告時間。
渾儀
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觀測儀
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
古希臘約早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