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叫什麼
1. 古代的計時儀器有那些
中國古代的計時儀器有太陽鍾和機械鍾兩類。太陽鍾是以太陽的投影和方位來計時,分別以土圭、圭表、日晷為代表。由於地球軌道偏心率以及地球傾角的影響,真太陽時和平太陽時是不一致的,機械鍾應運而生,代表有水鍾、香篆鍾、沙漏。
日晷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圭表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漏刻
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鍾,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志來報告時間。
渾儀
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觀測儀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古希臘約早60年。
天體儀
天體儀,古稱「渾象」,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演示天象的儀器。我國古人很早就會製造這
種儀器,它可以用來直觀、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可以說天體儀是現代天球儀的直接祖先。
水運儀
水運儀象台是在北宋時代把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是蘇頌、韓公廉等人在開封設計製造的。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開始設計,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
2.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有哪些
圭表復
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制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漏刻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1745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鍾,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志來報告時間。
渾儀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觀測儀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古希臘約早60年
3. 古代計算時間有哪些工具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圭表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除此外,還有油燈鍾、蠟燭鍾等計時工具。17世紀後,西方更為精密的鍾表傳入,人們逐漸放棄了原有的計時工具。在計時方法上,古人採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將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約等於14.4分。隋唐時期發明了十二時辰計時。西方鍾表傳入中國後,為適應24小時計時的方法,百刻制改為96刻制;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一個小時四刻。
4. 古代人測量時間的儀器是什麼!急急急
日晷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內的指針和石容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漏壺(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圭表
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火計時
燭光計時
5. 我國古代計量時間的儀器主要有( )和( )
我國古代計量時間的儀器主要有(漏刻 )和(日晷
6. 古時候計量時間的工具是什麼
遠古時候日晷,發明人已經不祥,日晷樣子就好像是陀螺那樣,上面插一根鐵或者石頭,通過石頭指示輪盤上的刻度從而知道時間。
然後是利用銅壺計時,最早的銅壺,聽說產生在周朝,青銅器時期,銅壺裡面裝有水,通過滴水,計時,銅壺上有一浮標作用的標尺,水位下降,木頭下降並指示出相應的時辰。
PS以下是計時工具的發展過程
從日晷到銫原子鍾
在古代,人們沒有計量時間的工具,只是以太陽升降來判斷時間的早晚,因此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語。但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早在周漢時期,就有了計量時間的儀器。最早的計時器是一種水時計——漏壺,據《隋志》記載:「漏刻之制,蓋始於黃帝。」足見其出現之早。
漏壺 日晷
另一種計時器叫做日晷,它是在圓形的石板中間豎立一根鐵針,石板周圍刻著時辰標記,隨太陽的東升西落,鐵針的影子就能指示出時間來。元代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立的觀星台,表高40尺,圭長128尺,重18噸,使日影長度讀數可准到0.1毫米。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還存有日晷這一古老的優秀文化遺產。
十六世紀中葉,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從教堂中的吊燈中受到啟示,發明了擺鍾,從此鍾表就誕生了。不過,當時鍾表極其簡陋,只有一根指示「小時」的時針,只有到了十八世紀才出現了分針,秒針是在十九世紀才出現的。人們將一天分為24小時,1小時60分鍾,1分鍾60秒。一秒鍾就是一個平均太陽日的1/864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鍾表業也在飛速發展。從機械擺鍾到電子手錶,各種鍾表,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對於我們日常中的計時,這些鍾表就已足夠了。
但是,地球的自轉並不是一天 24小時絲毫不差,它在10年左右就會相差一秒。例如1992年就要潤一秒鍾。因此,更精確的計時標准勢在必行。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權度會議通過了新的時間標准:
1秒鍾=銫原子振動9192631770次所經歷的時間。
這種銫原子鍾即使用三十萬年,誤差僅一秒!1992年的潤秒就是由這一銫原子鍾所確定的。目前,科學家們又在探索更高標準的計時系統,理論上預言用激光所建立起來的時間標準的精度還可以提高一萬倍!
7. 中國古代如何用桿秤測量時間,這種計時儀器叫什麼
水鍾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簡單的測時方法
找一支香,先用尺子量出它的長度。點燃五分鍾以後,再量一下它的長度;過五分鍾以後,又量一次。量了幾次以後,你會發現:在沒有風的情況下,香的燃燒速度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根據實驗所得到的燃燒速度,比如,每五分鍾燃燒掉1厘米,就可以在同樣的香上每隔1厘米刻上一個刻度。這樣,就成了一把測量時間的「尺子」了。只要看看香燒掉的長度,就可以知道已經過去了多少時間。
利用水流,也可以計算時間。
找一個空酒瓶子,灌滿水以後,倒立過來,讓水流出去。反復做幾次,水流完的時間總是一定的;第一次用幾秒鍾,第二次還是幾秒鍾。
流動的水和燃燒的香為什麼可以作為測量時間的「尺子」呢?因為水的流動和香的燃燒都是一種運動,時間和運動有密切的關系,只有通過運動才能表現出流逝的時間。因此,量度時間離不開運動。
在沒有鍾表以前,古人就是用水和火來計時的,根據古書記載,我國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一種滴水計時的「刻漏」,又叫水鍾。
古代有一種刻漏,主要由幾個銅水壺組成,又叫「漏壺」。除了最底下的那個,每個壺的底部都有一個小眼。水從最高的壺里,經過下面的各個壺滴到最低的壺里,滴得又細又均勻。最低的壺里有一個銅人,手裡捧著一支能夠浮動的木箭,壺里水多了,木箭浮起來,根據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時間。
燃燒計時也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古代有一種「火鬧鍾」:把香放在一個船形的槽里,在香的某一點,用細線繫上兩個銅鈴,橫掛在放香的小「龍船」上。香從一頭點起,燒到拴細線的地方把線燒斷,兩個銅鈴就落在下面的金屬盤里,人們聽到響聲,就知道預定的時刻到了。
現在人們仍然使用著「火鍾」:引起炸葯爆炸的各種導火索都是火鍾,從點火到爆炸的時間是由導火索的長度決定的。
太陽的東升西落告訴我們地球在不停地轉動。這也是一種比較穩定的運動。自古以來人們還利用這種運動來計量時間。人們製成了日晷〔guǐ〕,這是一種「太陽鍾」,它是利用日影的運動來指示時間的。不過,在陰天和夜晚,太陽鍾就不起作用了
8. 日出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你知道人們是怎樣利用日出來計時的嗎
那叫日晷,就是太陽光在日晷上的影子位置來計時。
9. 日晷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通過觀察它在陽光下影子的什麼來計時的
通過觀察它在陽光下影子的角度來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