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血常規儀器參考值
『壹』 血常規檢測儀器差別很大嗎
你好,如果兩次檢查結果不一樣,和很多原因有關系。如果你的設備是在專控的,標本採集沒啥問題,應屬該不是檢驗的問題,而是病人本人的結果就是如此。比如痛疼發作、精神緊張白細胞數會增高的。如果發現兩次結果相差太大,最好再把第一次的標本拿來重做一次,看結果若何,如果依然有差別,那就說明兩次檢測時儀器的狀態都沒問題。
『貳』 請教醫生:為什麼不同醫院的血常規報告單上的參考范圍不一樣
不會不一樣,有時候只是單位不同,參數都採用相同標准,再就是有些參考值跟性別有關,明白嗎
『叄』 什麼樣的因素影響血常規各類數值
血常規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板。紅細胞數量最多,在針尖大小的一點血中,可有幾百萬個,形狀扁圓,中央稍呈凹陷。細胞內含有一種紅色的能攜帶氧和二氧化碳的特種蛋白質,稱為血紅蛋白,紅細胞的功能就是輸送氣體。紅細胞數量增減與血紅蛋白增減基本一致,兩者計數、計量低於正常,就是通常俗稱的貧血。貧血涉及許多因素,做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測定,就是最基本的檢查,這兩項檢驗可以幫助醫生提高警惕,及時發現與營養、消耗、遺傳以及貧血有關的因素。 白細胞有圍剿入侵微生物的能力。白細胞基本檢驗為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俗稱「白分」。白細胞數量僅為紅細胞的0.l%一0.2%,如果把大量的白細胞收集起來,呈乳白色。白細胞在外周血中分五類——中性粒細胞、嗜鹼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它們都參與不同的防禦免疫任務。白細胞計數和分類也是白血病的一項基本檢查,一般更重視白細胞的分類,特別注意是否出現各種有關的尚未成熟的幼稚細胞。當然不是所有白血病都有白細胞增加,並見幼稚細胞。有一種稱為非白血性白血病,通常白細胞數反而減少,且不見幼稚細胞。白細胞減少似乎不大令人注意,其實這一項目持續低於正常也是某種危險的信號,最嚴重的是因化學或葯物誘發的白細胞缺乏,可使身體失去防禦功能。通常腫瘤病人接受化療要定期檢測白細胞計數,一旦低至某一水平,就不可繼續化療。所以,白細胞計數是一種最簡單的監控手段。白細胞計數和分類,尤其是淋巴細胞絕對值和比例明顯減少,應考慮免疫系統是否存在問題。嗜酸粒細胞是參與變態反應的白細胞,其量增加可見於支氣管哮喘、蕁麻疹、寄生蟲病、皮膚病等,其量減少則見於: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傷寒、傳染病病情嚴重者等,也見於大手術後、大面積燒傷等。隨著生食海鮮熱的興起,一些罕見的寄生蟲病時有報道。發現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細胞增多,應是一條重要線索。 血小板計數一般不包括在血常規之內,而半自動或全自動儀器檢查則包括這一項。它是參與止血和凝血的重要細胞,一旦某處血管破損出血,首先趕來參與堵漏的是血小板,它本身含有多種與止血,凝血有關的因素,故現在越來越重視對血小板的研究,並已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 血常規的檢查意義在於,及早發現和診斷某些疾病,診斷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及一些血液疾病的治療預後情況等。 大家都知道血液病患者要經常的采血,了解血液病患者的診斷、治療情況,一般取用末梢血檢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以前由於靠人工檢查分類,效率低,工作量大,又將血液常規的檢查分為甲規或乙規進行,但隨著檢驗現代化、自動化的發展,現在的檢驗基本是由機器檢測。血常規的檢查項目可達十幾項之多。很多患者朋友有時會問血常規准不準?影響血常規的因素又有哪些呢?首先是病人個體因素:體溫過低,嚴重溶血,循環不良等。再者是采血部位:靜脈血計數最接近真值,且重復性好;手指血是末梢毛細血管血樣中與靜脈血差異最小且較為穩定的血樣。有研究表明,與靜脈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確性和可重復性仍然較差:白細胞計數可升高(+8%)而血小板計數可降低(-9%)。因耳血易受多種因素影響,准確性及重復性均較差。第三是操作因素:采血時用力擠壓或采血時間過長。第四是儀器因素:上機未充分混均,儀器本身故障,儀器型號不同等。最後抗凝劑的選擇也會影響血常規的結果。
『肆』 血常規各個指標的正常值
你好:
鑒於您的問題不是很詳細,我只好列舉答案了,希望對您有幫助~~
血液常規檢查專涉及的數據有屬:
A、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紅細胞正常值:
男性為4.0~5.5×10 /L
女性為3.5~5.0×10 /L
B、血紅蛋白正常值為110~115g/L
C、白細胞正常值為4~10×10 /L
D、血小板(PLT)在止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常值為100~300×10 /L。
『伍』 血常規各項指標代表什麼如何分析
1.血常規簡介
血常規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4項。
a.血紅蛋白(Hb):正常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新生兒 170-200g/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b.紅細胞(RBC)計數:正常男性為400-550萬/μL,女性為350~500萬/μL,新生兒為600~700萬/μ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
c.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成人為4000~10000/μL,新生兒為15000~20000/μL,6個月至2歲嬰兒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種細胞感染,炎症,嚴重燒傷.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細胞減少症,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葯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白細胞增多常見於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減少常見於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症、葯物或放射線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
d.白細胞分類計數(DC,以比值計):白細胞分為5類。
一是中性粒細胞(Gran),正常為0.50~0.70,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增高: 細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細胞(Lym),正常為0.20~0.40,增多時常見於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其減少常見於中性白細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005~0.05,增多見於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膚病;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四是嗜鹼性粒細胞,正常為0~0.01,臨床意義不大;
五是單核細胞,正常為0.03~0.08,增多時見於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症狀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後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後.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葯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
g.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5-1.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陸』 血常規標准參考值及單位
1、紅細胞計數(RBC)
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
【正常參考范圍】
新生兒:(6.0~7.0)×1012/L
嬰兒:(5.2~7.0)×1012/L
兒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紅蛋白(Hb)
是紅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機體向器官、組織運輸氧氣和運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減的臨床意義基本上與紅細胞增減的意義相同,但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正常參考范圍】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3、血細胞比容(HCT)
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條件下離心沉澱,而測出紅細胞在全血中所佔體積的百分比。
【正常參考范圍】
男40%~50%;
女35%~45%。
4、白細胞計數
白細胞計數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含的白細胞數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見的白細胞有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正常參考范圍】
成人(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5、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是指對不同類型的白細胞分別計數並計算其百分比。
【正常參考范圍】
中性粒細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細胞E0.01~0.05(1%~5%)
嗜鹼性粒細胞B0~0.0l(0~1%)
淋巴細胞L0.20~0.40(20%~40%)
單核細胞M0.03~0.08(3%~8%)
6、血小板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100~300)×109/L
『柒』 血常規各項指標怎麼看
血常規中的許多項具體指標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標,對機體內許多病理改變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診斷參考價值,許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時可以做血常規檢查對其進行輔助診斷。
此外,血常規檢查還是觀察治療效果、用葯或停葯、繼續治療或停止治療、疾病復發或痊癒的常用指標。
1、紅細胞計數(RBC)
【正常參考范圍】
新生兒:(6.0~7.0)×1012/L
嬰兒:(5.2~7.0)×1012/L
兒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紅蛋白(Hb)
【正常參考范圍】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兒170~200g/L
3、血細胞比容(HCT)
【正常參考范圍】
男40%~50%;
女35%~45%。
4、白細胞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成人(4.0~10.0)×109/L
新生兒(15.0~20.0)×109/L
5、白細胞分類計數(DC)
【正常參考范圍】
中性粒細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細胞E0.01~0.05(1%~5%)
嗜鹼性粒細胞B0~0.0l(0~1%)
淋巴細胞L0.20~0.40(20%~40%)
單核細胞M0.03~0.08(3%~8%)
6、血小板計數
【正常參考范圍】
(100~300)×109/L
(7)為什麼血常規儀器參考值擴展閱讀:
紅細胞計數的臨床意義
(1)生理性變化 ①增多見於精神因素(沖動、興奮、恐懼、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導致)、紅細胞代償性增生(氣壓低,缺氧刺激;長期多次獻血)。②減少見於妊娠、6個月~2歲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對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減退。
(2)病理性增多見於頻繁嘔吐、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減少①紅細胞生成減少,見於白血病等病;②破壞增多,見於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③合成障礙,見於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血常規
『捌』 為什麼血常規指標會出現不同
血常規指標不是統一的,不同的儀器有不同的標准范圍。 不同的年齡,性別,人種也有版所不同。看教科書用處不權大,兩本教科書上寫的標准范圍也會不同。這和法律沒有什麼關系,也沒有哪條法律規定哪個標准范圍一定是多少。所以臨床上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判定結果是否反映了病理。稍微偏出標准范圍一點一般問題不大。 反之, 就是血常規每項都在范圍之內也不表明就一定沒病。
『玖』 醫院的血常規參考值為什麼和在學校里學的不一樣
題主您好:復
一般數值的話制是需要根據儀器的不同來定製的,但是上下波動不會超過15%,部分儀器之間因為測量的方法不同多少也會出現參考值不同肝的情況。
如腎功能:
因年紀的不同,其參考數值不同;
腦鈉肽,隨著年紀的增長,這個數值也會發生變化。
建議可咨詢當地的檢驗科醫師,僅供參考。
『拾』 血常規檢查各項正常值
三系化驗報告 正常值范圍 語言描述
白細胞WBC 計數 4--10 4千----1萬
血紅蛋白HGB 110--160 10克---16克
血小板PLT計數 100---300 10萬----30萬 一切正常身體好的
一個人一天的不同時間 血常規數值都可能有不同, 同一時間不同的醫院不在同一設備檢驗也有差異, 主要看三系 其他微低高沒什麼意義.過一段可以在查一下. 每次檢查報告單留存好,作為自己的身體檢查檔案,好作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