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聚體在什麼儀器上做得多
A. 在做PCR時,出現引物二聚體
一.引物設計和樣品使用均是一樣的情況,就是反應條件的問題
二.反應條件就看你的實驗操作和所使用的儀器,操作都一樣的話,儀器設定上出問題的可能性會大一些,其中退貨溫度是比較關鍵的
三.人品問題也會導致這樣的情況
四.一般減少引物二聚體的方法:
1.
從引物自身著手,重新設計引物,這是最根本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
2.
可能模板有問題;
3.
模板濃度過小,適當加大模板量;
4.
Taq酶,引物,
Mg2
+濃度可能過高,可降低它們的濃度;
5.
取你所要加的上下游引物混合後,在100攝氏度下的沸水中煮5分鍾,然後迅速拿出至於冰塊之上瞬時冷卻,這時再加入反應體系當中,引物二聚體就會消失的;
6.
所配MIX中加5%的甘油或者5%的DMSO,可以增強特異性;
7.
PCR反應體系的配製在冰上進行,最後加TAq酶,PCR結束後,產物勿放置在室溫下過長時間,有人認為室溫下有些TAQ酶會將多餘的引物合成為二聚體;
8.
增加循環數;
9.
降低退火溫度後有條帶,則應逐漸提高溫度,若提高溫度的同時產物量減少,則考慮增加鎂離子濃度(根據擴增片斷長度而定,片段長則相應鎂離子濃度應該高一些);
10.
若降低退火溫度,發現還是只有引物二聚體,而且鎂離子的濃度在
20-25mmol/l沒有區別,則考慮Buffer等試劑沒有完全融解、混勻,導致吸取的試劑濃度不對;
11.
以上次的PCR產物作模板二次PCR,可以提高引物與模板的特異性,減少引物二聚體,如果兩次時間間隔短的話,可以把原產物稀釋100-1000倍,如果間隔較長可以稀釋50-100倍。
B. 儀器做dd二聚體沒結果是什麼原因
暫時還是抄不適宜懷孕的
D二聚體超標一襲倍回答者:hechangtao你好,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一般沒有診斷意義,不必擔心。
D二聚體偏高有影響嗎?回答者:tianyuank病情分析:你好,D二聚體偏高提示你存在有血栓的危險。意見建議:你好,D二聚體反應的血栓形成情況,其偏高提示可能形成血栓,孕婦血液濃縮,有形成血栓的危險,所以建議你去檢查一下其他的血凝指標,明確是否存在高凝狀態,是否有血栓形成。
D二聚體指標超出正常值70%回答者:馬智勇考慮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發生,凝血功能紊亂。要及時控制。D二聚體偏高到1041回答者:王慶松你好,這種情況可以到廣州市人民醫院或省立醫院檢查治療
C. 如何判斷兩個引物是否形成二聚體
PCR產物的電泳檢測時間
一般為48h以內,有些最好於當日電泳檢測,大於48h後帶型不規則甚致消失。
假陰性,不出現擴增條帶
PCR反應的關鍵環節有①模板核酸的制備,②引物的質量與特異性,③酶的質量及, ④PCR循環條件。尋找原因亦應針對上述環節進行分析研究。
模板:①模板中含有雜蛋白質,②模板中含有Taq酶抑制劑,③模板中蛋白質沒有消 化除凈,特別是染色體中的組蛋白,④在提取制備模板時丟失過多,或吸入酚。⑤模 板核酸變性不徹底。在酶和引物質量好時,不出現擴增帶,極有可能是標本的消化處 理,模板核酸提取過程出了毛病,因而要配製有效而穩定的消化處理液,其程序亦應 固定不宜隨意更改。
酶失活:需更換新酶,或新舊兩種酶同時使用,以分析是否因酶的活性喪失或不夠而 導致假陰性。需注意的是有時忘加Taq酶或溴乙錠。
引物:引物質量、引物的濃度、兩條引物的濃度是否對稱,是PCR失敗或擴增條帶不 理想、容易彌散的常見原因。有些批號的引物合成質量有問題,兩條引物一條濃度 高,一條濃度低,造成低效率的不對稱擴增,對策為:①選定一個好的引物合成單 位。②引物的濃度不僅要看OD值,更要注重引物原液做瓊脂糖凝膠電泳,一定要有引物條帶出現,而且兩引物帶的亮度應大體一致,如一條引物有條帶,一條引物無條帶,此時做PCR有可能失敗,應和引物合成單位協商解決。如一條引物亮度高,一條亮度低,在稀釋引物時要平衡其濃度。③引物應高濃度小量分裝保存,防止多次凍融或長期放冰箱冷藏部分,導致引物變質降解失效。④引物設計不合理,如引物長度不夠,引物之間形成二聚體等。
Mg2+濃度:Mg2+離子濃度對PCR擴增效率影響很大,濃度過高可降低PCR擴增的特 異性,濃度過低則影響PCR擴增產量甚至使PCR擴增失敗而不出擴增條帶。
反應體積的改變:通常進行PCR擴增採用的體積為20ul、30ul、50ul。或100ul,應用多 大體積進行PCR擴增,是根據科研和臨床檢測不同目的而設定,在做小體積如20ul 後,再做大體積時,一定要模索條件,否則容易失敗。
物理原因:變性對PCR擴增來說相當重要,如變性溫度低,變性時間短,極有可能出現假陰性;退火溫度過低,可致非特異性擴增而降低特異性擴增效率退火溫度過高影響引物與模板的結合而降低PCR擴增效率。有時還有必要用標準的溫度計,檢測一下擴增儀或水溶鍋內的變性、退火和延伸溫度,這也是PCR失敗的原因之一。
靶序列變異:如靶序列發生突變或缺失,影響引物與模板特異性結合,或因靶序列某 段缺失使引物與模板失去互補序列,其PCR擴增是不會成功的。
假陽性
出現的PCR擴增條帶與目的靶序列條帶一致,有時其條帶更整齊,亮度更高。
引物設計不合適:選擇的擴增序列與非目的擴增序列有同源性,因而在進行PCR擴增時,擴增出的PCR產物為非目的性的序列。靶序列太短或引物太短,容易出現假陽性。需重新設計引物。
靶序列或擴增產物的交叉污染:這種污染有兩種原因:一是整個基因組或大片段的交叉污染,導致假陽性。這種假陽性可用以下方法解決:操作時應小心輕柔,防止將靶序列吸入加樣槍內或濺出離心管外。除酶及不能耐高溫的物質外,所有試劑或器材均應高壓消毒。所用離心管及樣進槍頭等均應一次性使用。必要時,在加標本前,反應管和試劑用紫外線照射,以破壞存在的核酸。二是空氣中的小片段核酸污染,這些小片段比靶序列短,但有一定的同源性。可互相拼接,與引物互補後,可擴增出PCR產物,而導致假陽性的產生,可用巢式PCR方法來減輕或消除。
出現非特異性擴增帶
PCR擴增後出現的條帶與預計的大小不一致,或大或小,或者同時出現特異性擴增帶 與非特異性擴增帶。非特異性條帶的出現,其原因:一是引物與靶序列不完全互補、 或引物聚合形成二聚體。二是Mg2+離子濃度過高、退火溫度過低,及PCR循環次數 過多有關。其次是酶的質和量,往往一些來源的酶易出現非特異條帶而另一來源的酶 則不出現,酶量過多有時也會出現非特異性擴增。其對策有:必要時重新設計引 物。減低酶量或調換另一來源的酶。降低引物量,適當增加模板量,減少循環次 數。適當提高退火溫度或採用二溫度點法(93℃變性,65℃左右退火與延伸)。
出現片狀拖帶或塗抹帶
PCR擴增有時出現塗抹帶或片狀帶或地毯樣帶。其原因往往由於酶量過多或酶的質量 差,dNTP濃度過高,Mg2+濃度過高,退火溫度過低,循環次數過多引起。其對策有:減少酶量,或調換另一來源的酶。②減少dNTP的濃度。適當降低Mg2+濃 度。增加模板量,減少循環次數。
克隆PCR產物
1)克隆PCR產物的最優條件是什麼?
最佳插入片段:載體比需實驗確定。1:1(插入片段:載體)常為最佳比,摩爾數比1:8或8:1也行。應測定比值范圍。連接用5ul 2X連接液, 50ng質粒DNA,1Weiss單位的T4連接酶,插入片段共10ul。室溫保溫1小時,或4℃過夜。在這2種溫度下,缺T-凸出端的載體會自連,產生藍斑。室溫保溫1小時能滿足大多數克隆要求,為提高連接效率,需4℃過夜。
2)PCR產物是否需要用凝膠純化?
如凝膠分析擴增產物只有一條帶,不需要用凝膠純化。如可見其他雜帶,可能是積累了大量引物的二聚體。少量的引物二聚體的摩爾數也很高,這會產生高比例的帶有引物二聚體的克隆,而非目的插入片段。為此需在克隆前做凝膠純化。
3)如果沒有回收到目的片段,還需要作什麼對照實驗?
A)塗布未轉化的感受態細胞。
如有菌落,表明氨苄失效,或污染上帶有氨苄抗型的質粒,或產生氨苄抗型的菌落。
B)轉化完整質粒,計算菌落生長數,測定轉化效率。
例如,將1ug/ul質粒1:100稀釋,1ul用於100ul感受態細胞轉化。用SOC稀釋到1000ul後,用100ul鋪板。培養過夜,產生1000個菌落。轉化率為: 產生菌落的總數/鋪板DNA的總量。
鋪板DNA的總量是轉化反應所用的量除以稀釋倍數。具體而言轉化用10ng DNA,用SOC稀釋到1000u後含10 ng DNA,用1/10鋪板,共用1 ng DNA。轉化率為:
1000克隆X10(3次方) ng /鋪板1 ng DNA ug=10(6次方)cfu/ ug
轉化pGEM-T應用10(8次方)cfu/ ug感受態細胞
如沒有菌落或少有菌落,感受態細胞的轉化率太低。
C)如用pGEM-T正對照,或PCR產物,產生>20-40藍斑(用指定步驟10(8次方)cfu/ ug感受態細胞),表明載體失去T。可能是連接酶污染了核酸酶。T4 DNA連接酶(M1801,M1804,M1794)質量標准好無核酸酶污染,不應用其它來源的T4 DNA連接酶替換。
D)用pGEM-T或pGEM-T Easy載體,連接pGEM-T正對照,轉化高頻率感受態細胞(10(8次方)cfu/ug),按照指定的實驗步驟,可得100個菌落,其中60%應為白斑,如產生>20-40藍斑, 沒有菌落或少有菌落,連接有問題。
4)對照實驗結果好,卻沒有回收到目的片段,實驗出了什麼問題?
A)連接用室溫保溫1小時,能滿足大多數克隆,為提高效率,需4℃過夜。
B)插入片段帶有污染,使3`-T缺失,或抑制連接,抑制轉化。為此,將插入片段和pGEM-T正對照混合,再連接。如降低了對照的菌落數,插入片段需純化,或重新制備。如產生大量的藍斑,插入片段污染有核酸酶,使pGEM-T或pGEM-T Easy載體3`-T缺失。
C)插入片段不適於連接。用凝膠純化的插入片段,因受UV過度照射,時有發生。UV過度照射會產生嘧啶二聚體,不利於連接,DNA必需重新純化。
D)帶有修復功能的耐熱DNA聚合酶的擴增產物末端無A,後者是pGEM-T或pGEM-T Easy載體克隆所需。加Taq DNA聚合酶和核苷酸可在末端加A。詳情查pGEM-T pGEM-T Easy載體技術資料(TM042)。
E)高度重復序列可能會不穩定,在擴增中產生缺失和重排,如發現插入片段高頻率地產生缺失和重排,需用重組缺陷大腸桿菌菌株,如SURE細胞
PCR反應體系與反應條件
標準的PCR反應體系:
10×擴增緩沖液 10ul
4種dNTP混合物 各200umol/L
引物 各10~100pmol
模板DNA 0.1~2ug
Taq DNA聚合酶 2.5u
Mg2+ 1.5mmol/L
加雙或三蒸水至 100ul
PCR反應五要素: 參加PCR反應的物質主要有五種即引物、酶、dNTP、模板和Mg2+
引物: 引物是PCR特異性反應的關鍵,PCR 產物的特異性取決於引物與模板DNA互補的程度。理論上,只要知道任何一段模板DNA序列, 就能按其設計互補的寡核苷酸鏈做引物,利用PCR就可將模板DNA在體外大量擴增。
設計引物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引物長度: 15-30bp,常用為20bp左右。
②引物擴增跨度: 以200-500bp為宜,特定條件下可擴增長至10kb的片段。
③引物鹼基:G+C含量以40-60%為宜,G+C太少擴增效果不佳,G+C過多易出現非特異條帶。ATGC最好隨機分布,避免5個以上的嘌呤或嘧啶核苷酸的成串排列。
④避免引物內部出現二級結構,避免兩條引物間互補,特別是3'端的互補,否則會形成引物二聚體,產生非特異的擴增條帶。
⑤引物3'端的鹼基,特別是最末及倒數第二個鹼基,應嚴格要求配對,以避免因末端鹼基不配對而導致PCR失敗。
⑥引物中有或能加上合適的酶切位點, 被擴增的靶序列最好有適宜的酶切位點, 這對酶切分析或分子克隆很有好處。
⑦引物的特異性:引物應與核酸序列資料庫的其它序列無明顯同源性。引物量: 每條引物的濃度0.1~1umol或10~100pmol,以最低引物量產生所需要的結果為好,引物濃度偏高會引起錯配和非特異性擴增,且可增加引物之間形成二聚體的機會。
酶及其濃度目前有兩種Taq DNA聚合酶供應, 一種是從棲熱水生桿菌中提純的天然酶,另一種為大腸菌合成的基因工程酶。催化一典型的PCR反應約需酶量2.5U(指總反應體積為100ul時),濃度過高可引起非特異性擴增,濃度過低則合成產物量減少。
dNTP的質量與濃度dNTP的質量與濃度和PCR擴增效率有密切關系,dNTP粉呈顆粒狀,如保存不當易變性失去生物學活性。dNTP溶液呈酸性,使用時應配成高濃度後,以1M NaOH或1M Tris。HCL的緩沖液將其PH調節到7.0~7.5,小量分裝, -20℃冰凍保存。多次凍融會使dNTP降解。在PCR反應中,dNTP應為50~200umol/L,尤其是注意4種dNTP的濃度要相等( 等摩爾配製),如其中任何一種濃度不同於其它幾種時(偏高或偏低),就會引起錯配。濃度過低又會降低PCR產物的產量。dNTP能與Mg2+結合,使游離的Mg2+濃度降低。
模板(靶基因)核酸模板核酸的量與純化程度,是PCR成敗與否的關鍵環節之一,傳統的DNA純化方法通常採用SDS和蛋白酶K來消化處理標本。SDS的主要功能是: 溶解細胞膜上的脂類與蛋白質,因而溶解膜蛋白而破壞細胞膜,並解離細胞中的核蛋白,SDS 還能與蛋白質結合而沉澱; 蛋白酶K能水解消化蛋白質,特別是與DNA結合的組蛋白,再用有機溶劑酚與氯仿抽提掉蛋白質和其它細胞組份,用乙醇或異丙醇沉澱核酸。提取的核酸即可作為模板用於PCR反應。一般臨床檢測標本,可採用快速簡便的方法溶解細胞,裂解病原體,消化除去染色體的蛋白質使靶基因游離,直接用於PCR擴增。RNA模板提取一般採用異硫氰酸胍或蛋白酶K法,要防止RNase降解RNA。
Mg2+濃度Mg2+對PCR擴增的特異性和產量有顯著的影響,在一般的PCR反應中,各種dNTP濃度為200umol/L時,Mg2+濃度為1.5~2.0mmol/L為宜。Mg2+濃度過高,反應特異性降低,出現非特異擴增,濃度過低會降低Taq DNA聚合酶的活性,使反應產物減少。
PCR反應條件的選擇
PCR反應條件為溫度、時間和循環次數。
溫度與時間的設置: 基於PCR原理三步驟而設置變性-退火-延伸三個溫度點。在標准反應中採用三溫度點法,雙鏈DNA在90~95℃變性,再迅速冷卻至40 ~60℃,引物退火並結合到靶序列上,然後快速升溫至70~75℃,在Taq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使引物鏈沿模板延伸。對於較短靶基因(長度為100~300bp時)可採用二溫度點法, 除變性溫度外、退火與延伸溫度可合二為一,一般採用94℃變性,65℃左右退火與延伸(此溫度Taq DNA酶仍有較高的催化活性)。
①變性溫度與時間:變性溫度低,解鏈不完全是導致PCR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情況下,93℃~94℃min足以使模板DNA變性,若低於93℃則需延長時間,但溫度不能過高,因為高溫環境對酶的活性有影響。此步若不能使靶基因模板或PCR產物完全變性,就會導致PCR失敗。
②退火(復性)溫度與時間:退火溫度是影響PCR特異性的較重要因素。變性後溫度快速冷卻至40℃~60℃,可使引物和模板發生結合。由於模板DNA 比引物復雜得多,引物和模板之間的碰撞結合機會遠遠高於模板互補鏈之間的碰撞。退火溫度與時間,取決於引物的長度、鹼基組成及其濃度,還有靶基序列的長度。對於20個核苷酸,G+C含量約50%的引物,55℃為選擇最適退火溫度的起點較為理想。引物的復性溫度可通過以下公式幫助選擇合適的溫度:
Tm值(解鏈溫度)=4(G+C)+2(A+T)
復性溫度=Tm值-(5~10℃)
在Tm值允許范圍內, 選擇較高的復性溫度可大大減少引物和模板間的非特異性結合, 提高PCR反應的特異性。復性時間一般為30~60sec,足以使引物與模板之間完全結合。
③延伸溫度與時間:Taq DNA聚合酶的生物學活性:
70~80℃ 150核苷酸/S/酶分子
70℃ 60核苷酸/S/酶分子
55℃ 24核苷酸/S/酶分子
高於90℃時, DNA合成幾乎不能進行。
PCR反應的延伸溫度一般選擇在70~75℃之間,常用溫度為72℃,過高的延伸溫度不利於引物和模板的結合。PCR延伸反應的時間,可根據待擴增片段的長度而定,一般1Kb以內的DNA片段,延伸時間1min是足夠 的。3~4kb的靶序列需3~4min;擴增10Kb需延伸至15min。延伸進間過長會導致非特異性擴增帶的出現。對低濃度模板的擴增,延伸時間要稍長些。
D. D-二聚體檢查有什麼臨床意義
1.d-二聚體用於檢測纖維蛋白溶解。
血液中有纖維蛋白,纖維蛋白經活化和水解後,產生一種特殊的降解產物,稱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是最簡單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d-二聚體水平升高提示體內存在高凝狀態和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
2.d-二聚體濃度對血栓性疾病的診斷、療效評價和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增加:繼發性纖溶性高功能,如高凝、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腎臟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溶栓治療。
3.d-二聚體增加也可能由心肌梗死、腦梗死、肺栓塞、靜脈血栓形成、外科手術、腫瘤、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感染和組織壞死引起。
(4)第二聚體在什麼儀器上做得多擴展閱讀:
纖維蛋白溶解機制:
1.纖溶酶原激活途徑:PLG可通過三種途徑被激活為PL,即內激活途徑、外激活途徑和外激活途徑。
2.原纖維蛋白降解機制:PL不僅降解纖維蛋白,還降解纖維蛋白原。PL降解纖維蛋白原產生X片段、Y片段、D片段和E片段。纖維蛋白降解產生x'、Y'、d-d、E'片段。所有這些碎片統稱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
纖維蛋白溶解:出於某種原因,纖溶酶原激活物纖溶酶原和纖溶酶原抑制劑物物減少,導致hyperplasminoemia,其次是降解纖維蛋白原水解其他血漿凝血因子,導致低凝狀態由低fibrinogenemia,臨床上表現為嚴重出血在不同的網站。
網路——D-二聚體
E. 做實時定量PCR時,如果有引物二聚體,對實驗結果有什麼影響嗎
影響不大。探針法沒影響,染料摻入法,現在的儀器都自動刷掉那些長度太小的擴增信號。
有人說可能對溶解曲線產生影響,不過我做染料摻入法做的少,沒試過。
當然在設計引物時避免引物形成自身二聚體或互相二聚體是最好的,實在是形成了也沒關系,上機跑一次唄,一小時的事。
F. 第二聚體增高5000左右能做甲狀腺手術嗎
血可以輔助診斷多種婦科疾病: 最好最早檢查出懷孕的是查血HCG。此外血HCG還可以查出一些其它疾病。 怎樣確切知道自己是否懷孕,是真孕還是假孕,是宮外孕,還是宮內胎兒發育不良? 在孕早期的時候做B超是不能判斷的,但現在可以用血HCG來確定。 血HCG不僅靈敏度髙,而且還因為是「量化」的數據,故而可以准確的判斷。 HC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是婦產科醫生們所熟悉和最常使用的「妊娠試驗」激素。 它是由α和β二聚體的糖蛋白組成。 但α-亞單位為垂體前葉激素所共有。β-亞單位是HCG所特異的。 完整的HCG全部是由胎盤絨毛膜的合體滋養層產生。 其主要功能就是刺激黃體,有利於雌激素和黃體酮持續分泌, 以促進子宮蛻膜的形成,使胎盤生長成熟。 現代認為HCG是由滋養層過渡型細胞和合體細胞產生的。 在妊娠的前8周增值很快,以維持妊娠。 在大約孕8周以後,HCG逐漸下降,直到大約20周達到相對穩定。 正常參考值: 血HCG的正常值<10μg/L, β-HCG的正常值<3.1μg/L。 妊娠不同時期以及各孕婦之間血清HCG絕對值變化很大, 既人同人是不相同的,沒有可比性,只可自身比較。 一般非孕婦女血HCG<100IU/L 在妊娠最初3個月,HCG水平每2.2±0.5天約升高一倍。 尿-HCG(HCG半定量法): 非孕婦女 <25IU/L, 孕40天 >5000IU/L, 孕60-70天 >(8-32)×104IU/L(清晨尿HCG水平最高,接近血清水平)。 正常妊娠期間血清HCG水平: 妊娠周數 HCG(IU/L) 0.2-1周 5-50 1-2周 50-500 2-3周 100-5000 3-4周 500-10000 4-5周 1000-50000 5-6周 10000-100000 6-8周 15000-200000 2-3月 10000-100000 診斷早期妊娠: 一般正常人β-HCG放免測定值小於3.1, 如果超過5就可以考慮受孕可能,如果超過10基本可以確定懷孕。 孕後35-50天HCG可升至大於2500IU/L。 多胎妊娠者的尿-HCG常多於一胎妊娠者。 產後9天或人工流產術後25天,血清HCG應恢復正常。 如不符合這一情況,則應考慮有異常可能。 宮外孕的早期診斷主要是檢測血HC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因HCG是妊娠時所分泌的特異性激素,所以β-HCG可用於協助宮外孕早期未破裂的診斷。 正常發育的絨毛所分泌的HCG量很大,每天的滴度不斷的快速上升,每48小上升66%以上。 既如果β-HCG每兩天增加的量大於66%,可以診斷為宮內妊娠; 而如果增加的量小於66%,則宮外孕或宮內孕發育不良的可能性很大。 對於宮外孕,由於輸卵管肌層菲薄,血供不良,HCG分泌量很低。每天升值較少。 48小時上升不到50%。(但有一部分人最初的HCG上升正常) 如果用HCG難以確認,還可用血孕酮來做輔助性診斷。 宮外孕患者的血孕酮水平低,這是公認的。故可作為早期診斷方法之一。 臨界值為63nmol/L. 進一步還可以進行B超檢查,尤其是「陰超」檢查對診斷宮外孕很有幫助。 婦女受孕後,從第9-11天起即可測出血中β-HCG升高, 以後每兩天β-HCG的量可升高2倍(就算有先兆流產,HCG的增加比率不會變)。 比如今天是234,如果後天測出來是450左右就就可認為是正常宮內早孕。 如果連續兩次增加速度緩慢,表明宮外孕或者胚胎不正常發育遲緩。 比如今天是10,後天是15,再2天才17,這樣的HCG值肯定不正常,保胎的成功率極低。 如果HCG值持續而明顯的下降,就算B超測到胎心也最好做清宮手術,表明胎兒其實已經腦死亡。 很多人為了確定是否懷孕而去做B超,其實做B超一般需要血HCG達到6000以上或正常宮內孕6周左右,「陰超」才可顯示宮內妊娠囊的「雙環征」圖象,而早期看不到孕囊就以為是宮外孕是錯誤的。 因有的是時間太短或胚胎流失,也可能發育遲緩。 既使看到也要必須注意真孕囊與假孕囊的區別。 超聲檢查如果發現子宮增大、宮腔內未見妊娠囊、子宮外附件區見囊性腫塊且邊界不清, 可「懷疑」為宮外孕。 還可以進行診斷性刮宮,見絨毛則能證實是宮內妊娠, 如果未見絨毛或病理報告內膜呈A-S反應,應懷疑為宮外孕。 如果HCG增加速度非常快,表明有葡萄胎的可能,必須緊密監測。 當然也有可能是雙胞胎。 而在更年期、排卵期及雙側卵巢切除術均可致黃體生成素(LH)升高, 因LH與HCG的α-肽鏈組成相同,而α亞單位又為「垂體前葉激素」所共有。 所以當採用抗-HCG抗體做妊娠試驗時,就會因陽性而造成「假孕」現象。 此時可用β-HCG的單克隆-酶免疫測定來做鑒別。 另外:β-HCG升高還有下列幾種可能:正常懷孕、雙胞胎,葡萄胎、或某些疾病或腫瘤。 如在內分泌疾病中,如腦垂體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婦科疾病如卵巢囊腫、子宮癌等HCG也可增高。 近年來發現惡性腫瘤如默契胎瘤、胰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肺癌等血中HCG也可升高 因此在腫瘤科,將HCG看作是癌標志物之一。 但必需結合臨床情況及其它檢查結果,通過綜合分析才能正確判斷。
G. 二氯化鈹的二聚體和多聚體的結構是怎樣的
你用Goo(防河蟹)gle圖片搜索一下beryllium chloride
H. 血漿D一二聚體測定是1047m高l
你好,不同醫院使用的儀器設備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D二聚體的參考值是不一樣的,你可以看看,如果超過後面的參考值,那就是升高了。
I. D-二聚體達到一萬以上會是什麼問題
腦出血
溶血功能的問題
我們科就有一個D二聚體>一萬的
是丘腦出血迫入腦室的患者
當然也伴有腦水腫啊高血壓啊神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