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硬碟有哪些組件
⑴ 硬碟的主要組件名稱以及作用是什麼 看圖 求解謝謝!
硬碟的主要組件名稱以及作用:
看圖理解作用原理,讀寫磁頭之間為磁碟。
⑵ 硬碟的內部結構有哪些
硬碟是一個貴重的高度精密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由頭盤組件HDA(Head Disk Assembly)和印刷電路板組件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兩大部分構成。其中有盤體、主軸電機、尋道電機、讀寫磁頭及控制電路,再加上外部的機殼與機架就組成了整個硬碟驅動器。
頭盤組件採用全封閉結構,包括主軸、碟片、磁頭臂、搖臂等。馬達採用直接耦合無電刷式,且與主軸做在一起,主軸上直接裝配碟片,省去了傳統的一套復雜的傳動機構。磁頭採用接觸式啟停,系統不工作時,磁頭接觸在磁碟表面的特定區域。機器在盤面上高了著陸區,磁頭不工作時停在著陸區,而不接觸數據區,減少了數據破壞的可能性
⑶ 硬碟由哪幾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的功能
1.盤體
盤體從物理的角度分為磁面(Side)、磁軌(Track)、柱面(Cylinder)與扇區(Sector)等4個結構。磁面也就是組成盤體各碟片的上下兩個盤面,第一個碟片的第一面為0磁面,下一個為1磁面;第二個碟片的第一面為2磁面,以此類推……。磁軌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碟時碟片上被劃分出來的許多同心圓。最外層的磁軌為0道,並向著磁面中心增長。事實上,硬碟的盤體結構與大家熟悉的軟盤非常類似。只不過其碟片是由多個重疊在一起並由墊圈隔開的碟片組成,而且碟片採用金屬圓片(IBM曾經採用玻璃作為材料),表面極為平整光滑,並塗有磁性物質。
2.讀寫磁頭組件
讀寫磁頭組件由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分組成。在具體工作時,磁頭通過傳動手臂和傳動軸以固定半徑掃描碟片,以此來讀寫數據。磁頭是集成工藝製成的多個磁頭的組合,採用非接觸式結構。硬碟加電後,讀寫磁頭在高速旋轉的磁碟表面飛行,飛高間隙只有0.1~0.3μm,可以獲得極高的數據傳輸率。新型MR(Magnetoresistive heads) 磁阻磁頭採用讀寫分離的磁頭結構,寫操作時使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讀操作則採用MR磁頭。
3.磁頭驅動機構
對於硬碟而言,磁頭驅動機構就好比是一個指揮官,它控制磁頭的讀寫,直接為傳動手臂與傳動軸傳送指令。磁頭驅動機構主要由音圈電機、磁頭驅動小車和防震動機構組成。磁頭驅動機構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在很短的時間內精確定位到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上,保證數據讀寫的可靠性。一般而言,磁頭機構的電機有步進電機、力矩電機和音圈電機三種,現在硬碟多採用音圈電機驅動。音圈是中間插有與磁頭相連的磁棒的的線圈,當電流通過線圈時,磁棒就會發生位移,進而驅動裝載磁頭的小車,並根據控制器在盤面上磁頭位置的信息編碼來得到磁頭移動的距離,達到准確定位的目的。
4.主軸組件
硬碟的主軸組件主要是軸承和馬達,可以籠統地認為軸承決定一款硬碟的噪音表現,而馬達決定性能。當然,這樣說並不完全,但是基本上表達了這兩項內容在硬碟中的重要地位。從滾珠軸承到油浸軸承再到液態軸承,硬碟軸承處於不斷的改良當中,目前液態軸承已經成為絕對的主流市場。由於採用液體作為軸承,所以金屬之間不直接摩擦,這樣一來除了延長了主軸點解的壽命、減少發熱之外,最重要一點是實現了硬碟雜訊控制的突破。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採用液態軸承對於性能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反而會延長尋道時間。對於PC設備而言,似乎噪音與性能是一對永遠難以平衡的矛盾。
⑷ 電腦硬碟有哪些組成部分
1.盤體
盤體從物理的角度分為磁面(Side)、磁軌(Track)、柱面(Cylinder)與扇區(Sector)等4個結構。磁面也就是組成盤體各碟片的上下兩個盤面,第一個碟片的第一面為0磁面,下一個為1磁面;第二個碟片的第一面為2磁面,以此類推……。磁軌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碟時碟片上被劃分出來的許多同心圓。最外層的磁軌為0道,並向著磁面中心增長。事實上,硬碟的盤體結構與大家熟悉的軟盤非常類似。只不過其碟片是由多個重疊在一起並由墊圈隔開的碟片組成,而且碟片採用金屬圓片(IBM曾經採用玻璃作為材料),表面極為平整光滑,並塗有磁性物質。
2.讀寫磁頭組件
讀寫磁頭組件由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分組成。在具體工作時,磁頭通過傳動手臂和傳動軸以固定半徑掃描碟片,以此來讀寫數據。磁頭是集成工藝製成的多個磁頭的組合,採用非接觸式結構。硬碟加電後,讀寫磁頭在高速旋轉的磁碟表面飛行,飛高間隙只有0.1~0.3μm,可以獲得極高的數據傳輸率。新型MR(Magnetoresistive heads) 磁阻磁頭採用讀寫分離的磁頭結構,寫操作時使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讀操作則採用MR磁頭。
3.磁頭驅動機構
對於硬碟而言,磁頭驅動機構就好比是一個指揮官,它控制磁頭的讀寫,直接為傳動手臂與傳動軸傳送指令。磁頭驅動機構主要由音圈電機、磁頭驅動小車和防震動機構組成。磁頭驅動機構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在很短的時間內精確定位到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上,保證數據讀寫的可靠性。一般而言,磁頭機構的電機有步進電機、力矩電機和音圈電機三種,現在硬碟多採用音圈電機驅動。音圈是中間插有與磁頭相連的磁棒的的線圈,當電流通過線圈時,磁棒就會發生位移,進而驅動裝載磁頭的小車,並根據控制器在盤面上磁頭位置的信息編碼來得到磁頭移動的距離,達到准確定位的目的。
4.主軸組件
硬碟的主軸組件主要是軸承和馬達,可以籠統地認為軸承決定一款硬碟的噪音表現,而馬達決定性能。當然,這樣說並不完全,但是基本上表達了這兩項內容在硬碟中的重要地位。從滾珠軸承到油浸軸承再到液態軸承,硬碟軸承處於不斷的改良當中,目前液態軸承已經成為絕對的主流市場。由於採用液體作為軸承,所以金屬之間不直接摩擦,這樣一來除了延長了主軸點解的壽命、減少發熱之外,最重要一點是實現了硬碟雜訊控制的突破。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採用液態軸承對於性能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反而會延長尋道時間。對於PC設備而言,似乎噪音與性能是一對永遠難以平衡的矛盾。
⑸ 機械硬碟的主要構件有哪些
⑹ 電腦的硬碟有多少零件組成
一、硬碟的構成
硬碟由兩部分構成:
1.磁頭-碟片組件(Head Disk Assembly),簡稱頭盤組件(HDA);
2.印刷電路板組件(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簡稱PCBA。
在HDA的腔體內,是硬碟的磁碟片,磁碟片的數據結構,依磁軌從低到高,由下列五部分組成:
(1)MBR:主引導區記錄(Master Boot Record)
MBR位於硬碟的柱面0、磁頭0、扇區1的位置,也即俗稱的零磁軌位置。它是由分區命令Fdisk產生的。MBR結束標志為55AA。用殺毒軟體KV300+的F6功能即可查看,其默認畫面即為MBR。
(2)DBR:DOS啟動記錄(DOS Boot Record)
DBR位於硬碟的柱面0、磁頭1、扇區1的位置。它是由格式化命令Format產生的。DBR結束標志為55AA。在KV300+的F6功能下,按F1,所顯示的畫面即為DBR信息。
(3)FAT: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
FAT表位於柱面0、磁頭1、扇區2的位置。FAT表的大小由硬碟容量決定,硬碟容量愈大,FAT表相應愈大。
(4)DIR區:根目錄區(Directory)
DIR區是根目錄區的意思。當我們在DOS提示符下鍵入DIR並按回車鍵ENTER,顯示器上所顯示的內容即為該區內容。
(5)DATA區:數據區
DATA區負責硬碟中數據的存儲。當將數據復制到硬碟時,數據就存放在DATA區。
⑺ 固態硬碟組件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SATA硬碟有電源和數據一長一短兩個介面,而ToshibaQ300 Pro上的「第三個介面」實際上是一組4針跳線。由於Q300Pro在這里並沒有安裝跳線帽,所以看起來像是一個4針的「介面」:
實際上解除電腦時間較長的玩家都會記得跳線這個老朋友,在IDE介面硬碟上跳線是必不可少的組件:
由於一條IDE數據線可連接兩塊硬碟,為了區分主盤和從盤關系,IDE硬碟/光碟機上都會有8~10針的跳線位,根據硬碟品牌的不一樣,跳線方式所表達的含義也不一樣。在1998年後,大多數主板已經支持通過數據線自動判斷主從盤,只要把控制數據線自動選擇的跳線短接,就可實現自動設定。
到了SATA時代之後,由於一根數據線只能連接一塊硬碟,跳線設定主從盤的需要就不復存在了。但是很快又遇到一個問題,當SATA2.0標准剛剛推出的時候,VIA與SIS的部分主板晶元組由於不能正確識別SATA速率而無法識別新的SATA2.0硬碟。硬碟廠商只得再次為SATA硬碟添加跳線,以便可以在需要的情況下由用戶指定,讓硬碟強制工作在SATA1.0標准下,提升硬碟的兼容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進入SATA3.0時代也已有很多年,過去有兼容性問題的主板也早已退役。沒有了兼容性問題,跳線又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那麼現在少數硬碟上依然保留的跳線是做什麼用的呢?它還能主動限制SATA速率嗎?儲存極客從古董硬碟上拆下了一顆跳線帽,准備做個試驗:
藍色的跳線帽可以短接任意兩個臨近的針腳,4個針腳意味著有3種不一樣的組合,由於ToshibaQ300 Pro的標簽上並未給出這些針腳的定義,儲存極客將三種組合所有試了一遍:
結果表明無論是那種安裝方式,跳線都不會對ToshibaQ300 Pro的介面速率產生影響,通過CrystalDiskInfo查看到的傳輸模式永遠是SATA 3.0(6Gbps):
HDTune也給出了同樣的答案:
通過AS SSD Benchmark測驗可以看到,ToshibaQ300 Pro確確實實工作在SATA3.0傳輸模式下:
⑻ 台式電腦的主機有哪些組件
硬體部分:機箱(電源、硬碟、內存、主板、CPU-中央處理器、光碟機、音效卡、網卡、顯卡)、顯示器、鍵盤、滑鼠等。
⑼ 電腦硬碟有哪些組成部分
1.盤體
盤體從物理的角度分為磁面(Side)、磁軌(Track)、柱面(Cylinder)與扇區()等4個結構。磁面也就是組成盤體各碟片的上下兩個盤面,第一個碟片的第一面為0磁面,下一個為1磁面;第二個碟片的第一面為2磁面,以此類推……。磁軌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碟時碟片上被劃分出來的許多同心圓。最外層的磁軌為0道,並向著磁面中心增長。事實上,硬碟的盤體結構與大家熟悉的軟盤非常類似。只不過其碟片是由多個重疊在一起並由墊圈隔開的碟片組成,而且碟片採用金屬圓片(IBM曾經採用玻璃作為材料),表面極為平整光滑,並塗有磁性物質。
2.讀寫磁頭組件
讀寫磁頭組件由讀寫磁頭、傳動手臂、傳動軸三部分組成。在具體工作時,磁頭通過傳動手臂和傳動軸以固定半徑掃描碟片,以此來讀寫數據。磁頭是集成工藝製成的多個磁頭的組合,採用非接觸式結構。硬碟加電後,讀寫磁頭在高速旋轉的磁碟表面飛行,飛高間隙只有0.1~0.3μm,可以獲得極高的數據傳輸率。新型MR(Magnetoresistive heads) 磁阻磁頭採用讀寫分離的磁頭結構,寫操作時使用傳統的磁感應磁頭,讀操作則採用MR磁頭。
3.磁頭驅動機構
對於硬碟而言,磁頭驅動機構就好比是一個指揮官,它控制磁頭的讀寫,直接為傳動手臂與傳動軸傳送指令。磁頭驅動機構主要由音圈電機、磁頭驅動小車和防震動機構組成。磁頭驅動機構對磁頭進行正確的驅動,在很短的時間內精確定位到系統指令指定的磁軌上,保證數據讀寫的可靠性。一般而言,磁頭機構的電機有步進電機、力矩電機和音圈電機三種,現在硬碟多採用音圈電機驅動。音圈是中間插有與磁頭相連的磁棒的的線圈,當電流通過線圈時,磁棒就會發生位移,進而驅動裝載磁頭的小車,並根據控制器在盤面上磁頭位置的信息編碼來得到磁頭移動的距離,達到准確定位的目的。
4.主軸組件
硬碟的主軸組件主要是軸承和馬達,可以籠統地認為軸承決定一款硬碟的噪音表現,而馬達決定性能。當然,這樣說並不完全,但是基本上表達了這兩項內容在硬碟中的重要地位。從滾珠軸承到油浸軸承再到液態軸承,硬碟軸承處於不斷的改良當中,目前液態軸承已經成為絕對的主流市場。由於採用液體作為軸承,所以金屬之間不直接摩擦,這樣一來除了延長了主軸點解的壽命、減少發熱之外,最重要一點是實現了硬碟雜訊控制的突破。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採用液態軸承對於性能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反而會延長尋道時間。對於PC設備而言,似乎噪音與性能是一對永遠難以平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