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機械材料比中國強在哪裡
❶ 德國機械製造為什麼那麼強大
經歷過工業革命,還有本國的體質,教育有很大關系。
❷ 中國的機械製造就那麼薄弱嗎 德國的機械這么強悍
在不怕吃苦抄上,中國人可以匹敵任何其他民族,但是在敬業精神和精益求精上,差距很大,這是我們廉價的商品堆滿了全世界的銷售場所,但值得自豪的優秀品牌乏善可陳的原因!
要承認基礎薄弱問題,這不僅僅體現在製造領域,主要是技術上的,畢竟德國是老牌的製造強國,起步要比我們早太多年,技術雄厚,但這是可以通過學習趕上的。
但如果一個民族如果缺乏優秀的品質作為支撐,總是急功近利,想要超越就難上加難了,所以努力建樹我們民族誠信敬業的精神人們無論何種工作都盡努力追求完美,那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❸ 為什麼德國機械製造業那麼發達
「德國製造」的競爭優勢在於非價格因素。德國的機械製造業不斷從其在全球特種機械、服務、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技術領先地位獲益,並進一步促使企業利用其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德國製造」的競爭優勢在於非價格因素,包括質量、技術、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產品性能可靠性、供貨可靠性及售後服務等。
德國製造為何不倒
曾經有人認為,全球化會讓德國這樣傳統經濟的高工資國家再也過不上舒服日子。因為未來是屬於高科技和服務行業,而不是老式的製造業。
但是德國顛覆了常人的看法。它為其他發達國家提供了一種發展模式。德國公司在全球化浪潮里巧妙地利用優勢發展自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回歸傳統經濟模式。
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和流行的看法不同,自從新千年來臨之後,並非信息產業或者中國製造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在20世紀90年代IT浪潮中受益的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因為軟體價格的下降而喪失了發展的勁頭。同樣,佔世界貿易1/5的服務業近年來的發展也處於停滯狀態。而新興經濟體購買機械設備的數量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比如中國和俄羅斯都在中東建立工廠,大規模地升級改造交通設施和改善基礎設施。
1995年以來,面向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佔德國出口增長的1/3。德國的經濟分析家赫爾曼•西蒙說:「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是德國公司是世界工廠的製造者。」
德國的經濟奇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界看來會損害德國經濟的國家??那些擁有廉價勞動力的新興國家。它們沒有削弱德國的經濟,反而給德國經濟增長增添了動力。
因為它們的新興中產階級購買了大量德國汽車,而且其工廠購買了大量德國高科技重型機械。這些是德國的傳統優勢產業,和其他西方國家相比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在世界大國里,只有中國和德國自2000年之後出口份額有較大增長。出口一直是拉動德國機械行業增長的唯一動力,出口份額占行業總產值的70%。在2003年,德國??而不是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機械出口國。2006年,德國公司向國外出口了價值1.1萬億美元的產品,同年美國出口商品總價值為1.04萬億美元,中國為9690億美元。
重要地位和獨特結構
能把普通的金屬敲打成震驚世界的科技奇跡是德國公司成為全球化首要受益者的主要原因。
機械製造業是德國最大、最重要的工業部門之一,可與之相比的只有汽車製造和化工業等。但是,後者均為大公司佔主導地位,而機械製造業的主力則是平均擁有150名員工、年均營業額2600萬歐元的中小型企業。2006年,該行業實現銷售額1670億歐元,略低於汽車製造業。但是,其6000家企業聘用員工的總數達87.3萬,就公司數量和就業人數(均不包括供應商)而言,要遠高於汽車製造業。
機械製造業的結構在德國工業界獨一無二,反映在德語的定義「Mittelstand」,它表示該行業由中、小型企業組成。
國際社會一直稱這種結構為「典型的德國結構」,象徵著自主的企業文化,代表著德國企業家的獨立、創造性和自由主義哲學。外界曾有人宣稱這種結構已完全過時,特別是全球化趨勢更是助長了這種觀點。但是,事實是德國機械製造業在國際市場很少具有今天這樣強大的競爭力。即使美元繼續貶值,專家仍相信,德國機械製造業2007年將連續第四年保持增勢,甚至會超過2006年的歷史最高紀錄。
稱冠全球的秘密
把低端產品和高科技產品以及完善的服務打包出售是很多德國公司成功擺脫與中國產品競爭的方法。這就是德國公司能在從可可粉加工機到包裝編織機等各種稀奇古怪的機械製造領域稱霸全球的原因。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彼得•舍特說,最明顯的原因是德國產品更能迎合客戶需求,產品質量更高並且提供終身保修、系統整合和更新服務。
重視特種用途機械的研發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產業衰退期間,德國相關企業被迫採取激烈的重組方式來應對困境,主要是大幅削減工作崗位。特別是標准化產品領域,價格因素的競爭異常激烈。此後,德國企業將產品定位於重點研發專有技術密集型的、昂貴的、一次性和小批量的產品。
一般而言,特種用途機械的生產需要較大的工程投入,但利潤要比大批量產品高,所以在過去十幾年,德製造商總能通過提高其利潤來彌補周期性衰退的損失。根據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商協會的調查結果,目前一半左右的德國機械製造企業在按照用戶的訂單生產小批量、特殊用途的產品,另外25%的企業則生產大批量和專用機械產品。
比如,德國克拉斯集團(CLAASGruppe)是世界著名的農牧業機械和農用車輛製造商。如果你認為農業機械乏味無趣而且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那麼你肯定沒有見過這家公司生產的LEXION聯合收割機。這種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聯合收割機由衛星和激光提供精確導航,每小時可以收割60噸糧食。實時的感應器可以測算每一平方米的產量,並且即時調整下個季節施用的種子和化肥量。克拉斯集團在德國哈瑟溫克爾生產的LEXION聯合收割機每台標價40萬歐元,比與其競爭的同級別頂級收割機價格高1/3,但是更高的生產率讓從俄羅斯到澳大利亞的大農場主們趨之若鶩。有3000名工人的哈瑟溫克爾工廠76%的產品都要銷往國外,而且該工廠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09年。
目前,「德國製造」的競爭優勢在於非價格因素,包括質量、技術、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產品性能可靠性、供貨可靠性及售後服務等。
未來德國企業將繼續從此產品定位中受益。首先,在全球范圍內,生產特種用途機械漸成趨勢。這些機械產品要求大量的系統專有技術,這正是德國企業的優勢;其次,市場對產品中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而德國機械製造業服務收入已佔20%,且比例逐年上升;第三,單機重要性在下降,而服務密集型機械繫統的需求在增加,比如靈活的生產基站等;第四,將標准機械產品與量身訂做的服務(預約管理程序)相結合來提供專業化的解決方案也是發展方向。
總之,德國的機械製造業將不斷從其在全球特種機械、服務、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技術領先地位獲益,並進一步促使企業利用其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國際社會一直稱這種結構為「典型的德國結構」,象徵著自主的企業文化,代表著德國企業家的獨立、創造性和自由主義哲學。外界曾有人宣稱這種結構已完全過時,特別是全球化趨勢更是助長了這種觀點。但是,事實是德國機械製造業在國際市場很少具有今天這樣強大的競爭力。即使美元繼續貶值,專家仍相信,德國機械製造業2007年將連續第四年保持增勢,甚至會超過2006年的歷史最高紀錄。
稱冠全球的秘密
把低端產品和高科技產品以及完善的服務打包出售是很多德國公司成功擺脫與中國產品競爭的方法。這就是德國公司能在從可可粉加工機到包裝編織機等各種稀奇古怪的機械製造領域稱霸全球的原因。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彼得•舍特說,最明顯的原因是德國產品更能迎合客戶需求,產品質量更高並且提供終身保修、系統整合和更新服務。
重視特種用途機械的研發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產業衰退期間,德國相關企業被迫採取激烈的重組方式來應對困境,主要是大幅削減工作崗位。特別是標准化產品領域,價格因素的競爭異常激烈。此後,德國企業將產品定位於重點研發專有技術密集型的、昂貴的、一次性和小批量的產品。
一般而言,特種用途機械的生產需要較大的工程投入,但利潤要比大批量產品高,所以在過去十幾年,德製造商總能通過提高其利潤來彌補周期性衰退的損失。根據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商協會的調查結果,目前一半左右的德國機械製造企業在按照用戶的訂單生產小批量、特殊用途的產品,另外25%的企業則生產大批量和專用機械產品。
比如,德國克拉斯集團(CLAASGruppe)是世界著名的農牧業機械和農用車輛製造商。如果你認為農業機械乏味無趣而且沒有什麼技術含量,那麼你肯定沒有見過這家公司生產的LEXION聯合收割機。這種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聯合收割機由衛星和激光提供精確導航,每小時可以收割60噸糧食。實時的感應器可以測算每一平方米的產量,並且即時調整下個季節施用的種子和化肥量。克拉斯集團在德國哈瑟溫克爾生產的LEXION聯合收割機每台標價40萬歐元,比與其競爭的同級別頂級收割機價格高1/3,但是更高的生產率讓從俄羅斯到澳大利亞的大農場主們趨之若鶩。有3000名工人的哈瑟溫克爾工廠76%的產品都要銷往國外,而且該工廠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09年。
目前,「德國製造」的競爭優勢在於非價格因素,包括質量、技術、解決問題的專有技術、產品性能可靠性、供貨可靠性及售後服務等。
未來德國企業將繼續從此產品定位中受益。首先,在全球范圍內,生產特種用途機械漸成趨勢。這些機械產品要求大量的系統專有技術,這正是德國企業的優勢;其次,市場對產品中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而德國機械製造業服務收入已佔20%,且比例逐年上升;第三,單機重要性在下降,而服務密集型機械繫統的需求在增加,比如靈活的生產基站等;第四,將標准機械產品與量身訂做的服務(預約管理程序)相結合來提供專業化的解決方案也是發展方向。
總之,德國的機械製造業將不斷從其在全球特種機械、服務、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技術領先地位獲益,並進一步促使企業利用其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從地理分布來看,德機床業集聚效應明顯。巴登-符騰堡州擁有通快等行業巨擘,佔全國產值超過50%,首府斯圖加特及周邊地區共有110多家機床企業。另外兩個工業大州巴伐利亞州和北威州分別佔全國產值1/6和1/7。
新興市場維系未來
德國機械製造業傳統上主要向西歐和北美市場出口。對德國機械製造業而言,全球新興市場將為其提供大量的商業機會。專家預計,中期內向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出口可望實現7%~12%的增幅。同時,東歐、南美市場也會有2%~4%的潛在增長機會。
目前,中國是德國機械產品在亞洲的最大市場,中國也是德機械產品進口的第九大來源國。
德方認為,中德機械製造業之間互補性較強,雙方可以進行合作,實施戰略分工。在這樣的合作夥伴關系中,德國的重點是利用最新技術生產特種用途的機械產品,中方則借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服務於大批量生產的產品市場。這樣的戰略分工不僅對德國企業有利,中國企業也可通過不斷提高專有技術水平,有能力進入原先由德國佔領的中端市場。
德方目標是保持在高端市場的領先地位,挖掘潛力,爭取在中低端市場取得進展,即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來彌補勞動力價格的劣勢。因此,先進的生產技術註定是德國機械製造業要關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自動化技術、激光技術等。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並正在成為新的工業超級大國,但將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和問題,需要先進的機械產品和技術來加以解決。隨著擁有相當購買力的中產階級的崛起,中國的消費結構也將轉向服務和現代化的耐用消費品,例如汽車和棕色家電等。對德國機械製造業的各個部門來講,中國是其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最大的危險是金融動盪可能持續,或者美國經濟的衰退給全球經濟增長踩剎車。但是即使德國消費者開始精打細算,德國公司的訂單還是應接不暇。雖然美國經濟持續低迷讓德國的經濟增長放慢,但只要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能平衡這種壓力,重新煥發活力的德國經濟就能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在全球化過程中立於不敗之地。
❹ 中國工業與德國工業差距有多大
就工業來講我們在發展四十年估計能趕上今天的德國。什麼時候國產機床能被德國人買去用於軍工製造,什麼時候我們算就趕超了。不過現在我們的軍工用的是人家的二線機床,還是日本造的。
你不能要求才發展十幾年的年輕人和一個積累了幾十年的老手對打。我們才發展了多少年,德國積累了多少年。等著吧,憑著我們的人口和發展潛力,雖然現在有些方面還比不過他們。但超越他們只是時間問題。少吐槽多幹事,我們的征程可是星辰大海。應樹立質量強國的思想, 同樣的材料,做出的產品質量相差很多,必須縮小質量差距,不應追求物美價廉。
但是反而最害怕工業製造能力不是特別強的中國, 千方百計來制裁我們的發展, 所有的高科技不能出口 ,本質上是我們完成了工業化,也許製造質量不是特別強,但是我們可以製造 。就像你可以製造賓利我們可以製造比亞迪 ,高檔當然是賓利但是跑起來都是能跑120公里每小時 。
但是我們是後起之秀,我們的金融受國家監管,美國是不能輕易控制我們的。現在網路經濟和金融經濟抬頭了, 實體經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所以我們一定要以美國為戒 ,千萬不要走美國的金融道路 ,一旦發生次貸危機那麼就是下個日本再也翻不了神。
❺ 中國和德國機械加工技術差距在哪裡懂的進來交流一下。
我認為:主要是工業基礎;德國發展早、中國發展晚些;這將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內的先進與落後,自改革容開放後,通過學習、交流、引進、改造,中國的工業發展很快。但是,差距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年能趕得上的。從人員素質、原材料、原材料生產、加工設備、加工工藝、檢測手段,檢測儀器,檢測標准,製造標准等,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這是一個多年積累的知識與經驗的積淀形成的基礎。
❻ 德國機械與中國機械的差別到底有多大
m是大端背錐上齒的模數,齒數x模數=大端分度圓直徑。齒的小端模數用齒頂角相似三內角形求出來。變容位系數根據你的需要查圖表定下,(一般是按機械零件設計強度計算選用)。機械的好壞主要一是材料,二是熱處理。製造都能做。材料和熱處理是我們中葯里的配方,很有講究。我在德國短期學習過,工藝和人員素質十分重要。
❼ 德國機械製造為什麼那麼發達
德國機械製造之抄所以是因為其襲內在的優勢所決定的:
(一)高科技創新戰略。去年,德國機械製造企業的研發投入達100多億歐元。
(二)生產專業化。比如,洗滌設備製造公司「溫特哈爾特」專門製造賓館和飯店的餐具洗滌機,而不生產其它用途的洗滌設備。這樣專一的結果是,該公司成為餐具洗滌設備製造行業的全球領先者。
(三)銷售全球化。在美英法日等國,都有這些德國企業的分公司,具體負責所在國的生產與銷售。
(四)與顧客聯系緊密。比如,生產五金配件的「烏爾特」公司,除了要求員工保持與客戶的良好關系外,所有高層人員每個月至少也要拜訪一個客戶,直接了解後者對產品的意見。
(五)德國嚴格、健全的質量認證和監督體系。
(六)職業技術教育是德國振興的基石,也是德國製造崛起的秘密武器
(七)"德國製造」的高品質包括高績效、耐用、少量維護、設計優異等特點。
❽ 德國的工業製造技術和中國的有多大差距
在工業製造技術方面,中國和德國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德國強調「硬製造」,相比德國等發達國家,中國的工業4.0革命差距依然較大,只有在打破認識誤區、全體系轉型升級、實施路徑、主導力量等方面努力,才能搶佔新一輪工業革命先機。
作為行者,德國逾四成企業已採用工業4.0平台。德國工業4.0核心是發展製造業的智能生產技術和智能生產模式,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製造流程的數字化。
德國的工業製造技術目前是領先於中國的,但是中國近年來技術飛速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多種技術將會超越德國。
❾ 為什麼德國的機械製造那麼強悍,中國與之差在哪
簡單的說就是,中國基礎工業上工藝達不到德國的水準。
詳細說的話,這個問題要完整回答就需要很系統地從兩國工業發展,工業歷史上來說了。
❿ 德國的機械技術為什麼這么強
很簡單,從大學開始嚴格培養,老實說,中國一個機械博士畢業都未回必有德國一個機械碩士強,答這就是區別。看看德國機械的課程再看看中國的,就會明白,區別很大很大。中國有一流的基礎教育,可是到了大學,好的都教成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