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戰爭是發展在什麼時代的戰爭
1. 機械化戰爭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機械化戰爭的基本特點有以下六個方面:
1、具有高速機動能力的飛機、坦克、軍艦成為作戰的主要裝備。
2、戰爭中軍隊的進攻能力大大增強,打破了防禦的優勢。
3、戰場范圍擴大,情況變化急劇。
4、立體作戰、縱深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方式。
5、協同作戰、聯合作戰發展迅速,破壞力強且消耗巨大。
6、對參戰人員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戰場上保障人員大量增加。
機械化戰爭是指主要以坦克等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是工業時代戰爭的基本形態。其理論是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亦稱坦克制勝論。
(1)機械化戰爭是發展在什麼時代的戰爭擴展閱讀:
機械化戰爭的代表性戰例:
1、索姆河戰役
索姆河戰役是機械化的典型戰例。同時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53.8萬餘人。英、法軍雖然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
2、康布雷戰役
康布雷戰役是坦克戰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雙方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都在此戰中受到巨大損失且未分出勝負。同時,康布雷戰役是大規模使用坦克的第一範例,對於軍事學術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步兵與坦克的協同動作原則和對坦克防禦原則的形成以及精密法決定開始諸元的炮兵射擊方法的產生,均與這次戰役有密切聯系。這次戰役在後世被認為是協同戰術形成的重要實戰標志。
3、阿登反擊戰
阿登戰役發生於1944.12.16到1945.1.25,是指納粹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歐洲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的阿登地區發動的攻勢。
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1944年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傷亡10萬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700輛、飛機1600架。
4、庫爾斯克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東線戰場中,蘇德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兵力和6045輛坦克,空軍參戰飛機超過2000架,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
1943年蘇德於庫爾斯克突出部進行了一次戰略決戰。從戰役規模而言,它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德國方面動用了約2700輛坦克,其中包括首次投入使用的虎式、豹式坦克;而蘇聯方面則更是動用了超過3400輛坦克。
2. 什麼叫機械化戰爭
主要使用坦克、飛機等機械化武器裝備進行的戰爭。工業時代戰爭的基本形態。
機械化戰爭是在內燃機出現以後,在科學技術和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機械化戰爭逐漸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打破長期以來對立雙方在陣地戰中的僵局,自1916年以來,英軍先後在索姆河戰役和坎布雷戰役中使用具有攻擊能力的坦克,並取得了初步成果。
1918年,英國出現了裝甲車,並組建了機械化部隊。隨後,歐洲其他國家的軍隊也相繼建立了機械化步兵團、師、軍。
機械化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對軍事行動和軍事院校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18年5月,英國的J.F.C.富勒提出了陸軍以坦克為主體並輔之以飛機即可奪取戰爭勝利的思想。
(2)機械化戰爭是發展在什麼時代的戰爭擴展閱讀:
機械化戰爭的特點:
1、具有高速機動能力的飛機、坦克、軍艦成為作戰的主要裝備。
2、戰爭中軍隊的進攻能力大大增強,打破了防禦的優勢。由於坦克等裝備的使用,使得依靠戰壕進行堅守防禦的優勢不復存在,極大地改變了軍隊的作戰方式。
3、戰場范圍擴大,情況變化急劇。機械化裝備的大量運用,軍隊的火力、突擊力、機動力和整體作戰能力空前增強,導致作戰行動由陸地、海洋向空中擴展,前方與後方的界限模糊,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力量對比轉化迅速,攻防轉換頻繁。
4、立體作戰、縱深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方式。作戰行動在多層次、全方位展開。陸空聯合對戰役布勢全縱深的火力突擊、大縱深迂迴穿插和奔襲作戰增多。
3. 人類戰爭史的發展經歷了四種戰爭形態在機械化戰爭之後的戰爭形態是
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和信息化戰爭就是與歷次軍事變革相對應出現的四種戰爭形態。
4. 機械化戰爭是大量運用()和技術裝備及相應作戰方法進行的戰爭
機械化戰爭是大量運用機械化武器和技術裝備及相應作戰方法進行的戰爭。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戰爭樣式,機械化戰爭的基礎是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動了軍事技術的發展,致使新式裝備的發明,而新武器促使新軍事思想的誕生,帶動軍隊的編制、訓練、戰略戰術的革命。
機械化戰爭是在內燃機出現以後,科學技術和經濟迅速發展的基礎上逐漸產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打破敵對雙方在陣地戰中長期相持不下的僵局,英軍自1916年起,先後在索姆河戰役和康布雷戰役中使用了具有突擊能力的坦克,並取得初步成果。
1918年,英國出現了裝甲輸送車,並組建機械化部隊。隨後,歐洲其他國家的軍隊也先後組建機械化步兵團、師和軍。機械化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對軍隊的作戰行動和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4)機械化戰爭是發展在什麼時代的戰爭擴展閱讀
機械化戰爭的特點
1、具有高速機動能力的飛機、坦克、軍艦成為作戰的主要裝備。
2、戰爭中軍隊的進攻能力大大增強,打破了防禦的優勢。
3、戰場范圍擴大,情況變化急劇。
4、立體作戰、縱深作戰成為重要作戰方式。
5、協同作戰、聯合作戰發展迅速,破壞力強且消耗巨大。
6、對參戰人員人員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戰場上保障人員大量增加。
5. 機械化戰爭之前是什麼
你好:機械化戰爭之前是人力型戰爭。機械化戰爭是工業時代的產物,人力型戰爭是農業時代的產物。
6. 什麼時候人類步入機械化戰爭時代
工業革命後人類步入機械化戰爭時代。
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以後,顯示出很強的突擊力。英國坦克軍參謀長J.F.C.富勒首先總結了在這次戰爭中使用坦克的經驗。他在1918年5月擬制的《1919年計劃》中,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機械化軍隊的新觀點;之後,又在《世界大戰中的坦克》(1920)、《論未來戰爭》(1928,中譯本名為《機械化戰爭論》)等著作中進一步作了闡述,創立了機械化戰爭理論。
7. 信息化戰爭發展由低到高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信息化戰爭經復歷了3個階段的發展制:首先是孕育階段,20世紀60年代開始,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基因工程、激光等大批高新技術的發展是目標偵察、監視技術與先進的制導彈葯緊密結合,為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演變起到推動作用。典型戰例有越南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襲擊貝卡谷導彈陣地、美國襲擊利比亞和格瑞那達等。
接著是萌芽階段,軍事理論創新、科學技術推動,為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1991年的海灣戰爭,雖然戰爭基本形態仍然以機械化戰爭為主,但精確制導武器和電子信息裝備等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廣泛使用,形成了信息化戰爭的端倪。一般認為,海灣戰爭是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過渡的轉折點。
最後是發展階段,1999年科索沃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標志著戰場信息戰初具規模。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奪取信息優勢、實施全頻譜控制、聯合對地攻擊、網路中心戰、精確閃擊作戰和快速決定性作戰等新的作戰理論,為信息化戰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8. 機械化戰爭的鼎盛時期
1)初創時期(20世紀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2)高速發展和普遍運用回時期(第二次世答界大戰前及戰爭期間);
3)高度成熟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
4)受到沖擊和挑戰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
9. 什麼是機械化戰爭論
機械化戰爭論是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又稱「內坦克制勝論」。第容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坦克軍參謀長J?P?C?富勒(1878~1966年)創立了這一理論。他認為坦克出現後,陸軍機械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戰爭將是一種純粹的機械化活動,戰爭勝負「百分之九十九在於武器」,戰場上坦克數量最多的一方,勝利的機會亦多。他認為,騎兵將退出戰場,步兵降為輔助兵種,炮兵則需要提高機動能力;主張作戰時,首先以坦克出敵不意地突向敵人縱深,摧毀其首腦機關,同時以飛機轟炸其交通樞紐和補給系統,接著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擴大戰果,一次會戰即可奪取戰爭的勝利。這種理論,雖然指出了軍隊建設和作戰方法發展的某些趨向,但過分誇大了坦克的作用。
10. 機械化戰爭的形式及其特徵有哪些
機械化戰爭是主張陸軍實行機械化和依靠機械化軍隊取勝的軍事理論。亦稱坦克制勝論。
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以後,顯示出很強的突擊力。英國坦克軍參謀長J.F.C.富勒首先總結了在這次戰爭中使用坦克的經驗。他在1918年5月擬制的《1919年計劃》中,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機械化軍隊的新觀點;之後,又在《世界大戰中的坦克》(1920)、《論未來戰爭》(1928,中譯本名為《機械化戰爭論》)等著作中進一步作了闡述,創立了機械化戰爭理論。
富勒認為,坦克出現以後,陸軍機械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戰爭將是一種純粹的機械化活動,戰爭勝負「百分之九十九在於武器」,戰場上坦克數量多的一方勝利的機會亦多。他認為,騎兵將退出戰場,步兵降為輔助兵種,炮兵則需提高機動能力。還主張,作戰時,首先以坦克出敵不意地突向敵人的縱深,摧毀其首腦機關,同時以飛機轟炸其交通樞紐和補給系統,接著使用摩托化步兵和炮兵擴大戰果,追殲逃敵,一次會戰即奪取戰爭的勝利。富勒的理論,雖然指出了軍隊建設和作戰方法發展的某些趨向,但過分誇大了坦克的作用,貶低了人和其他兵種在戰爭中的作用。
繼富勒之後,德國的H.W.古德里安、法國的C.戴高樂、奧地利的L.von艾曼斯貝格爾等人,也從不同角度提倡機械化戰爭論。這種理論還為德國法西斯頭子A.希特勒及其統帥部所接受,並應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閃擊波蘭、法國和進攻蘇聯的作戰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