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機械製造 » 機械朋克風格是什麼意思

機械朋克風格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2-14 05:58:17

『壹』 朋克風格的定義和特點

網路。。

『貳』 蒸汽朋克是什麼意思朋克

蒸汽朋克是一個合成詞,由蒸汽steam和朋克punk兩個片語成。蒸汽自然是代表了以蒸汽機作為動力的大型機械了。朋克則是一種非主流的邊緣文化,用街頭語對白書寫的文體,它的意義在於題材的風格獨立,而非反社會性。蒸汽朋克的作品往往依靠某種假設的新技術,如通過新能源、新機械、新材料、新交通工具等方式,展現一個平行於19世紀西方世界的架空世界觀,努力營造它的虛構和懷舊等特點。
簡單地說,蒸汽朋克的世界觀是落後與先進共存,魔法與科學共存,精神上追求的烏托邦的理想。大部分蒸汽朋克作品描寫的都是處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這是一個號稱〈日不落〉的強大帝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叄』 朋克風格是什麼意思。。什麼衣服類型

PUNK風格大致來來說包括音自樂和服飾兩個方面。

發泄怨恨、進行控訴,這種稱之為朋克的反搖滾音樂力量興起於上世紀70年代。從朋克音樂誕生的那一刻起,朋克風格就變成了另類時尚的標志。早期朋克的典型裝扮是用發膠膠起頭發,穿一條窄身牛仔褲,加上一件不扣鈕的白襯衣,再戴上一個耳機連著別在腰間的walkman,耳朵里聽著朋克音樂。美國歌壇大姐大麥當娜就是朋克時裝潮的代表人物,她曾將英國著名的朋克時裝品牌PauricSweeney其中一季的秋冬系列服飾全部買下。

朋克風格為各大設計品牌所重構吸收始於VivianWesterwood。VivianWesterwood被稱為「朋克之母」,她是20世紀後期國際上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早在70年代就以叛逆的服裝風格成名。這種服裝就是早期朋克運動的服飾。許多人對VivianWesterwood對時裝界的貢獻總結為:將地下和街頭時尚變成大眾流行風潮。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後,時裝界出現了後朋克風潮,它的主要指標是鮮艷、破爛、簡潔、金屬、街頭。反觀今年的朋克潮,顏色方面卻回歸了以往的以沉色為主,款式基調依然是簡潔,少了金屬和街頭的氣息。

『肆』 什麼是朋克風格

朋克是一種很原始的搖滾音樂,英文為punk,節奏感特別強的,不過每個人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樣,我以前就是玩朋克的,你要是想了解,可以去聽聽GREEN DAY的歌,他們的歌就是punk風格主打

『伍』 什麼是朋克風格

就是比較誇張的妝容和服飾的呀,尖尖的頭發呀

『陸』 所謂的「朋克」是什麼樣的風格啊有什麼是代表性的東東

風格上如下,

打扮:與大眾不同,比如女穿男裝,穿著皮革,佩帶著帶鉚釘的飾品,全身穿得破破爛爛等等。

發型:染發採用藍色白色等顏色,或者做誇張的造型等。
音樂:中國朋克搖滾
生活:自我思想嚴重,不人雲亦雲,不追求大眾化,有創造力。
個性:無所不在的抗議,抗議任何不滿的事情。
穿上磨出窟窿、畫滿骷髏和美女的牛仔裝;男人們梳起酷斃了的雞冠頭,女人則把頭發統統剃光,露出青色的頭皮;鼻子上穿洞掛環;身上塗滿靛藍的熒光粉,似乎非得讓你對他們側目而視才滿意,其實他們什麼也不為,只是要以此表現他們的與眾不同,表現他們的叛逆,表現他們對這個現實社會的不滿罷了。如果你以為他們是為了表現自己是朋克而如此裝扮,那就錯了,用朋克的話來說:「我朋克所以我朋克,如果是為了讓人認識到我是朋克,而把自己裝扮得像朋克的話,那就一定不是真的朋克。」如今這個社會似乎什麼都有假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假冒警察罰款的;假冒瞎子要飯的,當然也有假冒朋克的。這些假的朋克們不斷的自我標榜為朋克、自詡為鬥士,「我只會三個和弦!」天知道是不是第四個和弦苦練未遂才這么說的,其實,他們骨子裡不過是比俗人更加虛偽的俗人。 有假裝朋克的俗人就有假裝俗人的朋克,前者為滿足慾望和虛榮而後者卻為了滿足內心和精神需要。
朋克的雞冠頭,也稱「莫西干頭」,源自古羅馬戰士頭頂的頭盔。


代表歌曲:

  1. good riddance: "heresy, hypocrisy,& revenge"
    2.good riddance: "not with him"
    3.good riddance: "united cigar"
    4.good riddance: "mother superior"
    5.guns 『n『 wankers: "skin deep"

    6.hi-standard: "this is love"
    7.hi-standard: "teenagers are all assholes"
    8.hi-standard: "the kids are alright"
    9.hi-standard: "wait fo the sun"
    10.lagwagon: "leave the light on"

『柒』 朋克是什麼樣的風格

朋克是一種音樂形式,一種文化,不如就把它看成一場對目前生存狀態的革命。搖滾樂經歷了存在與虛無的盛世,依靠柏拉圖式的理想和葯物生存的年代,人們生活得太壓抑,太木納。隨著一大批頂尖樂隊曲高和寡的音樂的路線,年輕的一代發現沒有適合自己的音樂,同時憤怒,空虛又在一天天的增長。七十年代,朋克這樣一種音樂燃遍了英倫三島和美利堅大地。幾乎每處都可以聽到憤世嫉俗的吶喊。直至七十年代末,朋克的熱潮過去了。八十年代,重金屬替代了朋克,成了這一時期音樂的主宰。而朋克依然在地下積蓄力量,等待一次徹底的爆發。九十年代,Grunge火山終在美利堅爆發,幾支樂隊一夜之間成了萬眾矚目的偶像。可惜好景不長,Kint Con寓所里的一聲槍響,結束了一代Grunge偉人的生命,也結束了一個Grunge時代的輝煌。此時,大洋彼岸的英倫亦興起了「朋克復興」運動,一批新生代的樂隊共同分割著日漸衰敗的朋克市場。 朋克的革命性在於其絕對不會向周圍的任何事物妥協,盡管在大多數時候,對立面總是顯得那麼強大。 朋克在音樂上的不妥協性表現為與商業的勢不兩立。自從商業界入藝以後,庸俗、流行毒瘤,充斥了藝術界。力圖用藝術為自己貼金,將藝術貼上標簽放在貨櫃。商業的界入從來沒有為朋克的發展提供一絲一毫的幫助,反而扼殺了眾多才華橫溢的樂人。美國Grunge火山噴發之時,Kint Con依靠一張《Never MIND》登上巔峰。其實那張銷量最大的專輯並非十分出色,面對歌迷對人不對音樂的瘋狂,他也曾失去方向。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終於推出了名垂朋克的《In Utero》,而這張專輯的命運是叫好不叫座。面對熱愛的音樂,被糟蹋的現也不會像朋克一樣擁有如此眾多的地下樂隊。被市場拋棄了朋克依舊在憤怒的燃燒。這時候商業與朋克實,Con選擇離開這個咒罵了多次的世界。一個朋克天才在商業的逼迫下夭折了。商業對朋克這朵帶刺的玫瑰已無所適從,另外朋克在市場中漸漸已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最終的結果是商業悄悄遠離了朋克。任何音樂之間幾乎斷絕了任何的來往。獨立音樂的出現預視著一條嶄新的朋克道路的出現。Do it yourself,成為許多朋克樂隊的出專輯模式。在地下有我們的希望,在地下有一個真實的世界,朋克在地下跨入新一個千年。 朋克從產生的那天就沒有向現實妥協過,正是由於社會的壓迫才使得克樂人大多出身在社會的底層,自幼對底層的黑暗、貧窮、暴力有很深的感受,並在他們的心靈留下了不可撫平的創傷。他們企圖用音樂摧毀整個讓其失望的現實,顛覆許多業已存在的習慣、紀律、規則,打破舊傳統的禁錮,去尋找真正屬於自由的天性,去尋一批人成了朋克的創造者。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公正,丑惡已經生了銹,發了霉的條條框框,常常使得我們不得不心甘情願接受,在一次次的接受過程中,生命的光芒被世俗的陰雲掩蓋,良知的鎧甲被偽善的污穢所銹蝕,僅存的希望被無情的現實所壓垮。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在不計其數的機械重復以後,我們被迫離開這個世界。可是朋克卻讓我們要敢於與人斗,與天斗,與顛覆束縛人性的一切,拋開世俗,獲得人性的自由。「真正的勇士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可能為此付出的代價不僅是名譽、時間、甚至是前途和生命,朋克對當代文明的嘲諷,對一切既定事物的否定和破壞,這不是朋克摧枯拉朽的驚人力量。權威對於朋克而言只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朋克從來不需要權威,不需要主流文化的肯定,更不需要由幾個知名人物的贊揚而一步登天。朋找一個明潔的空間,讓其能夠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死去。很高興看到,有許多樂隊正籍於此,而艱苦的奮斗著。一些樂隊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無法聽到他們的作品,有朝一日他們的作品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可能就是我們朋剋期待以久的聲音。 朋克的發展似乎走入了一條死胡同,許多樂隊的音樂可以說是臟、亂、差,模糊的聲音,不可分辨的器樂,就像一鍋不可下咽的豬食。也有幾個無所事事的小混混,從時裝店購入幾件另類的衣物,掛滿亂七八糟的金屬零件,滿嘴吐著臟話,瞧誰誰不順眼,忽然拿起了吉它,煞有介事的稱「我們是朋克」。事實上,我們中的許多人亦苟同了這樣的區分標准,這樣的「朋克復興」給朋克帶來的只能是滅亡。朋克需要反叛,但不是輕浮。如果只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前衛,標榜自己的另類,朋克請這些人滾開。深入的剖析朋克,看到的是朋克靈魂最深處的本質,那是一顆乾乾凈凈淌血的良心。讓朋克回歸久違的真誠,回歸良知吧! 只要世界有不公正、黑暗、丑惡存在,朋克就一天不會停止斗爭。當把一切假、惡、丑的垃圾葬送後,朋克也會像一個寂寞高手那樣遠離世界。如果朋克滅亡了,前提是朋克先要把黑暗滅亡。朋克是憤怒的也是清醒的,它要搖醒人們的良知、沉睡的思想,誘導人們唾棄庸俗的商業文化,重新審視倫理,道德人性。也許這就是朋克的責任所在。 為了朋克,絕不妥協,為了朋克甘灑熱血。朋克萬歲!喜愛朋克的人們萬歲! 朋克雖然只是一個音樂詞彙,但它總是以一種深刻的社會現象學的姿態呈現,呈現出一種義務反顧、直面現實、永不氣餒的批判精神。而後者的概念註解就是我對朋克思想的理解和體會。朋克是不分疆域、界限、知識層面、范疇、方式方法的真正屬於普羅大眾的僅存的思想方式,唯一的文化手段。它是反精英文化,去偽存實,反意識形態的一種不妥協批判態度。 可是今天,中國的朋克僅僅倦縮在我眼前的這本封面充滿花哨電腦設計的薄薄的《通俗歌曲》雜志里,並且它已經升華為時尚的《吉他之友》了!朋克就是青春期的噪動?朋克就是誇張的炫示?朋克就是兇猛的挑釁?朋克就是棒打一大片?朋克就只是中國樂壇一朵即將調謝的奇芭?朋克就不講技術?朋克就是時髦?——謊言,全是謊言!這是有知識沒文化的所謂樂壇精英、文化青紅幫、媒介干將們合力泡製出來的最最惡毒和陰險的誣告,這就是它們的策略。普羅大眾的唯一發音筒就這樣瞬間的、合情合理的被它們剝奪了。 歌手們、樂迷們,請你們不要忘記你們身邊的人,窮苦無助的人,頻臨絕境的人,沉默的大多數!在中國還有無數的默默無聞的底層人民此時此刻正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和生活中的敵人進行著你死我亡的戰斗,他(她)們正出賣著自己的血與內,正出賣著自己的靈魂以換來片刻的喘息。你看到了嗎?在黑沉沉的夜晚總會閃爍著一絲微弱、血紅的目光:你聽到了嗎?在黑暗深處傳來的沉著的呼吸聲,他(她)們是不會去酒吧、迪廳聽歌跳舞的,但他(她)們是會憤怒、會吶喊、會復仇的!他(她)們包括一切有良知、有覺悟的普羅大眾,有工人、農民、學生、市民、教師、士兵、警察、公務員、個體經營者、所有的下崗中年和無業青年們,所有的被侮辱過被蹂躪的婦女們,所有等待著規訓與懲罰吶喊 到來的絕望無助的走鬼百姓們。他(她)們遍布城鄉僻壤、大街小巷、牆內牆外,任何臟亂差的角落都可以成為一座座的街頭堡壘。白天,他(她)們為了解決一日三餐默默無聞為這個社會賣命;夜晚來臨了,他(她)布滿血絲的雙眼滿懷仇恨,他們被侮辱過的臉上深深的刻著「復仇」二字。他(她)們的親厲親為捍衛著中國大眾朋克的旗幟,這桿大旗永遠屹立不到,這桿大旗永遠飄揚在這腐爛的、絕望的城市上空,這桿大旗永遠傲視一切抽象的、具象的敵人和幫凶。他(她)們是不可以被棒球帽、滑板褲、波鞋、金屬手鏈、拉丁鬍子、緊身T恤、金黃頭發所替代的,它們永遠只是一雙能夠跋山涉水的步鞋。中國的朋克文化面臨著重所未有的困難和誤解。一次又一次的時尚浪潮,一次又一次的集體作秀,一次又一次的被媒介走狗們玩於股掌之中,正由於這些強勢勁敵,中國的大眾朋克遭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狂忌和妄斷。「中國朋克完了,中國朋克沒戲了」對,沒錯,相對於那些唱猴戲、玩雜耍的樂壇中人來說,朋克只是它們炫示自己無知青春的一件外套,只是倍伴它們騷首弄姿跳艷舞的一盒伴奏帶。它們懂得什麼朋克,它們只知道利用人民,狂亡自我,它們與人民為敵,與普羅大眾為敵。也正是這種膩歪的聲音提醒我們,中國的朋克文化不僅是曇花一現,它起碼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呈現不出任何成功的跡象的,它總是沉浸在漫漫黑夜之中,不發出一絲光亮,也正因如此,真正的朋克才會忍受極其殘酷的鍛煉,才會練就永不磨滅的鬥志和無比堅韌的戰鬥力。同時也使得我們撕開一部人的猙獰面具,是的,總是有了更狡猾、更強悍的對手,才會更加激發我們的戰斗積極性。 光是說是沒有任何實質用處的,朋克是經常性的斗爭,從街邊滿牆壁的時尚浪潮可以看到,文藝精英已利用大眾傳媒進行了極其武斷的宣傳,這更使革命的大眾朋克不容少許的等待。大眾朋克文化應該即刻開始實際工作。這個巨大的艱苦的運動應當即從這里開始,一切問題都要從這里漸漸走近它的解決。所以在此我號召所有的覺悟青年、有良知的人以大眾朋克文化的工作態度來履行我們的義務和責任。我們要實實在在的搞、持續永久的干,別對他人抱任何一絲的期望,因為社會給你帶來更徹底的絕望,要相信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你手中的鋼筆就是你的吉他,你手中的掃把就是你的貝司,你的爛水桶就是鼓,你的褲腰帶就是你的麥克風,你的思想就是你的風格。朋克是不分模式領域的,手段是多樣,目的是一致,我手中的吉他就是我的木刻刀,我每天用刀譜寫我的朋克思想,我要與所有自稱朋克的傢伙一較高低,和所有的偽藝術家,圈內的捕風捉影者,媒介干將們、掛羊頭賣狗肉的文藝奴才決一死戰,戰場就在街頭,就在社會,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我們看誰被誰幹掉,看誰做走狗,看誰堅持活下去,看誰才是最後的朋克。 鑒於目前形勢,我厲兵秣馬,積極備戰,我要做一個外形最最普通的朋克份子,衣著樸素整潔大方,以寬松為准。每天准時作息,按時讀書看報,了解一切資訊情況,然後埋頭苦幹。不參加集體活動,不過夜生活,不拉幫結派,不喝酒,不抽煙,不嫖不賭不經商,不風花雪月,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對人謙虛友善,對敵時刻警惕,並做好隨時痛殲敵人的准備。對一切人民群眾積極團結和爭取,嚴厲打擊中間份子,嚴防背後給你一槍的同道們。 我不搞音樂,我用我自己的方式。我有正式職業,但對我的思想沒有任何干擾和影響,我反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更善待單位的同事,更捍衛自己的思想,我相信練就強大的控制力則會凝聚更強大的戰鬥力。打破所謂手段方式方法的局限和束縛吧,只要朋克之心永存,就應該就地而起,揭竿奮戰。那怕最後失敗了,那怕別人說你落後了,那怕只剩下幾桿老槍了,那怕時代變遷了,我們仍然,一如既往,毫不猶豫的,戰斗下去。 〓〓〓〓朋克〓〓〓〓〓〓〓 真正的朋克音樂就是那種尚未經過唱片工業策劃、包裝過,由來自勞工階層的青少年所表達的對社會不滿、對現實的抗議並通過破壞、否定和毀滅一切價值觀念的手段創造的一種反叛性極強的搖滾樂。"朋克"一詞本身就很讓人討厭,朋克往往指那些無目的生活的人、污物、廢物、垃圾、陳腐和一切平庸無價值的東西--乃至娼妓。朋克搖滾自然也不會討人喜歡。從音樂上看,朋克搖滾混亂、無序、粗野、原始。它是沖著否定 搖滾樂來的。一切搖滾的東西它都要否定、反叛在朋克搖滾樂手眼中,唱片工業就是一個 大騙局。 70年代商業化音樂的泛濫(最明顯的例子是迪斯科音樂興起)使青少年對流行音樂產生厭 煩情緒。他們想聽的音樂聽不到,不想聽的音樂隨處可聞;另一方面,失業和經濟危機是英國70年代中後期 最頭疼的問題,這使大批青少年對統治階層產生了懷疑,對搖滾樂的不滿。對資本主義懷疑,使他們有可能用一種方式把不滿發泄出來。 60年代的搖滾樂從某種意義上講反商業、反資本主義、激進或純粹為娛樂業服務都是很自然的,它反對舊的傳統、舊的價值觀念,並創造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但70年代的朋克運動卻只有破壞沒有建設。隨著朋克搖滾成了唱片公司目錄單上的一個品種之後,朋克搖滾也就成了唱片商投機的目標了。其實搖滾樂就是這樣,一種音樂在沒有受到商業控制時是最真實最原汁原味的,一旦它變成商業潤滑劑之後就淪為一處 毫無特色的商品了。即使是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朋克搖滾也是如此,短短兩三年,朋克的稜角就被磨掉,朋克搖滾僅僅是搖滾樂中的一種調料了,朋克搖滾由最初的反商業、反流行的形象蛻變成一種時髦流行樂。唱片商一方面利用朋克搖滾的激進、反叛和可憎的一面來吸引青少年聽眾、另一方面是通過商業手段"改造"朋克搖滾。"性手槍"和"沖撞"是當時兩支最具代表性的朋克樂隊,在商業操縱面前,他們各選擇了自己的命運。 "性手槍"在朋克發展的最高峰期解散。"沖撞"一直延續到80年代後半期,但他們已不是朋克了。"朋克搖滾" 一詞可能被一些搖滾樂手延續至今,但朋克精神已盪然無存。

『捌』 什麼是朋克風格朋克是什麼意思

朋克(抄Punk),又譯為龐克,誕生襲於七十年代中期,一種源於六十年代車庫搖滾和前朋克搖滾的簡單搖滾樂。它是最原始的搖滾樂——由一個簡單悅耳的主旋律和三個和弦組成。朋克音樂不太講究音樂技巧,更加傾向於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銳立場。
朋克是物資與慾望、理想與環境的不均衡壓縮之下的變形產物,對物質的敏感是朋克的重要理念。他們讓你感到一種暴躁不安的侵略性與攻擊性,以及對事事都不易滿足,所以朋克的音樂大都涉及性、葯物、暴力等

『玖』 朋克是什麼樣的風格

朋克是什麼?(註:此處朋克絕非泛指。)

朋克是一種音樂形式,一種文化,不如就把它看成一場對目前生存狀態的革命。搖滾樂經歷了存在與虛無的盛世,依靠柏拉圖式的理想和葯物生存的年代,人們生活得太壓抑,太木納。隨著一大批頂尖樂隊曲高和寡的音樂的路線,年輕的一代發現沒有適合自己的音樂,同時憤怒,空虛又在一天天的增長。七十年代,朋克這樣一種音樂燃遍了英倫三島和美利堅大地。幾乎每處都可以聽到憤世嫉俗的吶喊。直至七十年代末,朋克的熱潮過去了。八十年代,重金屬替代了朋克,成了這一時期音樂的主宰。而朋克依然在地下積蓄力量,等待一次徹底的爆發。九十年代,Grunge火山終在美利堅爆發,幾支樂隊一夜之間成了萬眾矚目的偶像。可惜好景不長,Kint Con寓所里的一聲槍響,結束了一代Grunge偉人的生命,也結束了一個Grunge時代的輝煌。此時,大洋彼岸的英倫亦興起了「朋克復興」運動,一批新生代的樂隊共同分割著日漸衰敗的朋克市場。

朋克的革命性在於其絕對不會向周圍的任何事物妥協,盡管在大多數時候,對立面總是顯得那麼強大。

朋克在音樂上的不妥協性表現為與商業的勢不兩立。自從商業界入藝以後,庸俗、流行毒瘤,充斥了藝術界。力圖用藝術為自己貼金,將藝術貼上標簽放在貨櫃。商業的界入從來沒有為朋克的發展提供一絲一毫的幫助,反而扼殺了眾多才華橫溢的樂人。美國Grunge火山噴發之時,Kint Con依靠一張《Never MIND》登上巔峰。其實那張銷量最大的專輯並非十分出色,面對歌迷對人不對音樂的瘋狂,他也曾失去方向。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終於推出了名垂朋克的《In Utero》,而這張專輯的命運是叫好不叫座。面對熱愛的音樂,被糟蹋的現也不會像朋克一樣擁有如此眾多的地下樂隊。被市場拋棄了朋克依舊在憤怒的燃燒。這時候商業與朋克實,Con選擇離開這個咒罵了多次的世界。一個朋克天才在商業的逼迫下夭折了。商業對朋克這朵帶刺的玫瑰已無所適從,另外朋克在市場中漸漸已淪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最終的結果是商業悄悄遠離了朋克。任何音樂之間幾乎斷絕了任何的來往。獨立音樂的出現預視著一條嶄新的朋克道路的出現。Do it yourself,成為許多朋克樂隊的出專輯模式。在地下有我們的希望,在地下有一個真實的世界,朋克在地下跨入新一個千年。

朋克從產生的那天就沒有向現實妥協過,正是由於社會的壓迫才使得克樂人大多出身在社會的底層,自幼對底層的黑暗、貧窮、暴力有很深的感受,並在他們的心靈留下了不可撫平的創傷。他們企圖用音樂摧毀整個讓其失望的現實,顛覆許多業已存在的習慣、紀律、規則,打破舊傳統的禁錮,去尋找真正屬於自由的天性,去尋一批人成了朋克的創造者。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公正,丑惡已經生了銹,發了霉的條條框框,常常使得我們不得不心甘情願接受,在一次次的接受過程中,生命的光芒被世俗的陰雲掩蓋,良知的鎧甲被偽善的污穢所銹蝕,僅存的希望被無情的現實所壓垮。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在不計其數的機械重復以後,我們被迫離開這個世界。可是朋克卻讓我們要敢於與人斗,與天斗,與顛覆束縛人性的一切,拋開世俗,獲得人性的自由。「真正的勇士敢於面對慘淡的人生」,可能為此付出的代價不僅是名譽、時間、甚至是前途和生命,朋克對當代文明的嘲諷,對一切既定事物的否定和破壞,這不是朋克摧枯拉朽的驚人力量。權威對於朋克而言只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朋克從來不需要權威,不需要主流文化的肯定,更不需要由幾個知名人物的贊揚而一步登天。朋找一個明潔的空間,讓其能夠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死去。很高興看到,有許多樂隊正籍於此,而艱苦的奮斗著。一些樂隊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們無法聽到他們的作品,有朝一日他們的作品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可能就是我們朋剋期待以久的聲音。

朋克的發展似乎走入了一條死胡同,許多樂隊的音樂可以說是臟、亂、差,模糊的聲音,不可分辨的器樂,就像一鍋不可下咽的豬食。也有幾個無所事事的小混混,從時裝店購入幾件另類的衣物,掛滿亂七八糟的金屬零件,滿嘴吐著臟話,瞧誰誰不順眼,忽然拿起了吉它,煞有介事的稱「我們是朋克」。事實上,我們中的許多人亦苟同了這樣的區分標准,這樣的「朋克復興」給朋克帶來的只能是滅亡。朋克需要反叛,但不是輕浮。如果只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前衛,標榜自己的另類,朋克請這些人滾開。深入的剖析朋克,看到的是朋克靈魂最深處的本質,那是一顆乾乾凈凈淌血的良心。讓朋克回歸久違的真誠,回歸良知吧!

只要世界有不公正、黑暗、丑惡存在,朋克就一天不會停止斗爭。當把一切假、惡、丑的垃圾葬送後,朋克也會像一個寂寞高手那樣遠離世界。如果朋克滅亡了,前提是朋克先要把黑暗滅亡。朋克是憤怒的也是清醒的,它要搖醒人們的良知、沉睡的思想,誘導人們唾棄庸俗的商業文化,重新審視倫理,道德人性。也許這就是朋克的責任所在。

為了朋克,絕不妥協,為了朋克甘灑熱血。朋克萬歲!喜愛朋克的人們萬歲!
朋克雖然只是一個音樂詞彙,但它總是以一種深刻的社會現象學的姿態呈現,呈現出一種義務反顧、直面現實、永不氣餒的批判精神。而後者的概念註解就是我對朋克思想的理解和體會。朋克是不分疆域、界限、知識層面、范疇、方式方法的真正屬於普羅大眾的僅存的思想方式,唯一的文化手段。它是反精英文化,去偽存實,反意識形態的一種不妥協批判態度。

可是今天,中國的朋克僅僅倦縮在我眼前的這本封面充滿花哨電腦設計的薄薄的《通俗歌曲》雜志里,並且它已經升華為時尚的《吉他之友》了!朋克就是青春期的噪動?朋克就是誇張的炫示?朋克就是兇猛的挑釁?朋克就是棒打一大片?朋克就只是中國樂壇一朵即將調謝的奇芭?朋克就不講技術?朋克就是時髦?——謊言,全是謊言!這是有知識沒文化的所謂樂壇精英、文化青紅幫、媒介干將們合力泡製出來的最最惡毒和陰險的誣告,這就是它們的策略。普羅大眾的唯一發音筒就這樣瞬間的、合情合理的被它們剝奪了。

歌手們、樂迷們,請你們不要忘記你們身邊的人,窮苦無助的人,頻臨絕境的人,沉默的大多數!在中國還有無數的默默無聞的底層人民此時此刻正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和生活中的敵人進行著你死我亡的戰斗,他(她)們正出賣著自己的血與內,正出賣著自己的靈魂以換來片刻的喘息。你看到了嗎?在黑沉沉的夜晚總會閃爍著一絲微弱、血紅的目光:你聽到了嗎?在黑暗深處傳來的沉著的呼吸聲,他(她)們是不會去酒吧、迪廳聽歌跳舞的,但他(她)們是會憤怒、會吶喊、會復仇的!他(她)們包括一切有良知、有覺悟的普羅大眾,有工人、農民、學生、市民、教師、士兵、警察、公務員、個體經營者、所有的下崗中年和無業青年們,所有的被侮辱過被蹂躪的婦女們,所有等待著規訓與懲罰吶喊

到來的絕望無助的走鬼百姓們。他(她)們遍布城鄉僻壤、大街小巷、牆內牆外,任何臟亂差的角落都可以成為一座座的街頭堡壘。白天,他(她)們為了解決一日三餐默默無聞為這個社會賣命;夜晚來臨了,他(她)布滿血絲的雙眼滿懷仇恨,他們被侮辱過的臉上深深的刻著「復仇」二字。他(她)們的親厲親為捍衛著中國大眾朋克的旗幟,這桿大旗永遠屹立不到,這桿大旗永遠飄揚在這腐爛的、絕望的城市上空,這桿大旗永遠傲視一切抽象的、具象的敵人和幫凶。他(她)們是不可以被棒球帽、滑板褲、波鞋、金屬手鏈、拉丁鬍子、緊身T恤、金黃頭發所替代的,它們永遠只是一雙能夠跋山涉水的步鞋。中國的朋克文化面臨著重所未有的困難和誤解。一次又一次的時尚浪潮,一次又一次的集體作秀,一次又一次的被媒介走狗們玩於股掌之中,正由於這些強勢勁敵,中國的大眾朋克遭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狂忌和妄斷。「中國朋克完了,中國朋克沒戲了」對,沒錯,相對於那些唱猴戲、玩雜耍的樂壇中人來說,朋克只是它們炫示自己無知青春的一件外套,只是倍伴它們騷首弄姿跳艷舞的一盒伴奏帶。它們懂得什麼朋克,它們只知道利用人民,狂亡自我,它們與人民為敵,與普羅大眾為敵。也正是這種膩歪的聲音提醒我們,中國的朋克文化不僅是曇花一現,它起碼甚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呈現不出任何成功的跡象的,它總是沉浸在漫漫黑夜之中,不發出一絲光亮,也正因如此,真正的朋克才會忍受極其殘酷的鍛煉,才會練就永不磨滅的鬥志和無比堅韌的戰鬥力。同時也使得我們撕開一部人的猙獰面具,是的,總是有了更狡猾、更強悍的對手,才會更加激發我們的戰斗積極性。

光是說是沒有任何實質用處的,朋克是經常性的斗爭,從街邊滿牆壁的時尚浪潮可以看到,文藝精英已利用大眾傳媒進行了極其武斷的宣傳,這更使革命的大眾朋克不容少許的等待。大眾朋克文化應該即刻開始實際工作。這個巨大的艱苦的運動應當即從這里開始,一切問題都要從這里漸漸走近它的解決。所以在此我號召所有的覺悟青年、有良知的人以大眾朋克文化的工作態度來履行我們的義務和責任。我們要實實在在的搞、持續永久的干,別對他人抱任何一絲的期望,因為社會給你帶來更徹底的絕望,要相信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你手中的鋼筆就是你的吉他,你手中的掃把就是你的貝司,你的爛水桶就是鼓,你的褲腰帶就是你的麥克風,你的思想就是你的風格。朋克是不分模式領域的,手段是多樣,目的是一致,我手中的吉他就是我的木刻刀,我每天用刀譜寫我的朋克思想,我要與所有自稱朋克的傢伙一較高低,和所有的偽藝術家,圈內的捕風捉影者,媒介干將們、掛羊頭賣狗肉的文藝奴才決一死戰,戰場就在街頭,就在社會,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我們看誰被誰幹掉,看誰做走狗,看誰堅持活下去,看誰才是最後的朋克。

鑒於目前形勢,我厲兵秣馬,積極備戰,我要做一個外形最最普通的朋克份子,衣著樸素整潔大方,以寬松為准。每天准時作息,按時讀書看報,了解一切資訊情況,然後埋頭苦幹。不參加集體活動,不過夜生活,不拉幫結派,不喝酒,不抽煙,不嫖不賭不經商,不風花雪月,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對人謙虛友善,對敵時刻警惕,並做好隨時痛殲敵人的准備。對一切人民群眾積極團結和爭取,嚴厲打擊中間份子,嚴防背後給你一槍的同道們。

我不搞音樂,我用我自己的方式。我有正式職業,但對我的思想沒有任何干擾和影響,我反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更善待單位的同事,更捍衛自己的思想,我相信練就強大的控制力則會凝聚更強大的戰鬥力。打破所謂手段方式方法的局限和束縛吧,只要朋克之心永存,就應該就地而起,揭竿奮戰。那怕最後失敗了,那怕別人說你落後了,那怕只剩下幾桿老槍了,那怕時代變遷了,我們仍然,一如既往,毫不猶豫的,戰斗下去。
〓〓〓〓朋克〓〓〓〓〓〓〓
真正的朋克音樂就是那種尚未經過唱片工業策劃、包裝過,由來自勞工階層的青少年所表達的對社會不滿、對現實的抗議並通過破壞、否定和毀滅一切價值觀念的手段創造的一種反叛性極強的搖滾樂。"朋克"一詞本身就很讓人討厭,朋克往往指那些無目的生活的人、污物、廢物、垃圾、陳腐和一切平庸無價值的東西--乃至娼妓。朋克搖滾自然也不會討人喜歡。從音樂上看,朋克搖滾混亂、無序、粗野、原始。它是沖著否定 搖滾樂來的。一切搖滾的東西它都要否定、反叛在朋克搖滾樂手眼中,唱片工業就是一個 大騙局。

70年代商業化音樂的泛濫(最明顯的例子是迪斯科音樂興起)使青少年對流行音樂產生厭 煩情緒。他們想聽的音樂聽不到,不想聽的音樂隨處可聞;另一方面,失業和經濟危機是英國70年代中後期 最頭疼的問題,這使大批青少年對統治階層產生了懷疑,對搖滾樂的不滿。對資本主義懷疑,使他們有可能用一種方式把不滿發泄出來。

60年代的搖滾樂從某種意義上講反商業、反資本主義、激進或純粹為娛樂業服務都是很自然的,它反對舊的傳統、舊的價值觀念,並創造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但70年代的朋克運動卻只有破壞沒有建設。隨著朋克搖滾成了唱片公司目錄單上的一個品種之後,朋克搖滾也就成了唱片商投機的目標了。其實搖滾樂就是這樣,一種音樂在沒有受到商業控制時是最真實最原汁原味的,一旦它變成商業潤滑劑之後就淪為一處 毫無特色的商品了。即使是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朋克搖滾也是如此,短短兩三年,朋克的稜角就被磨掉,朋克搖滾僅僅是搖滾樂中的一種調料了,朋克搖滾由最初的反商業、反流行的形象蛻變成一種時髦流行樂。唱片商一方面利用朋克搖滾的激進、反叛和可憎的一面來吸引青少年聽眾、另一方面是通過商業手段"改造"朋克搖滾。"性手槍"和"沖撞"是當時兩支最具代表性的朋克樂隊,在商業操縱面前,他們各選擇了自己的命運。 "性手槍"在朋克發展的最高峰期解散。"沖撞"一直延續到80年代後半期,但他們已不是朋克了。"朋克搖滾" 一詞可能被一些搖滾樂手延續至今,但朋克精神已盪然無存。

作者: 魚和水 2004-9-29 18:31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朋克〓〓〓〓〓〓〓
60年代末期Beatles樂隊沖擊美國後,美國出現了一種被稱為車庫樂(the Garage Music)的搖滾樂,可以認為是 朋克搖滾的雛型,這其中較著名的樂隊有MC5、the Stooges、Shadows Of Knight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等。這些樂隊大多桀驁不馴、盛氣凌人,但卻很少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以MC5為例,領隊John Sinclair是當時美國「白豹黨」的成員,著名的《白豹黨人之立場》中曾斷章取義地引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文字。Sinclair曾斷然宣告:「在地球之上,我們必須為人們創造出一個樂園。在那兒人人都平等而快樂,我們不達到這個目標就絕不罷休。」然而,MC5的搖滾樂只是曇花一現。他們只有一張專輯進入排行榜。與他們在全世界鼓動革命的初衷相去甚遠,不久,MC5就變成了具有早期樸素重金氣質的樂隊。

進入70年代後,紐約出現了一個名為CBGB的音樂俱樂部,許多早期的朋克樂隊都是它的成員,如the Ramones、Talking Heads、Television、the Voidoids、Blondie、the Dictators等。這個俱樂部使朋克樂開始對外界產生影響。如果這些樂隊當時一直僅僅停留在酒吧中演出的話,那麼他們至今仍是偉大的;但如果真是這樣,朋克對這個世界就無足輕重了。

Television是CBGB的第一支樂隊,由4名成員組成:吉他手兼主唱TomVerlaine、吉他手RichardLloyd、鼓手BillyFicca及貝司手RichardHell。1974年,電子音樂大師BrianEno曾為Television製作過一盤demo帶,但樂隊很不滿意,所以最終沒有錄成專輯。1975年,他們推出第一首單曲「小喬尼的珠寶」(Little Johnny Jewel),不 久後樂隊就加入了CBGB。1977年,Television在Malcolm McLaren的幫助上來到英國演出。Television是第一支 朋克樂隊,它對以後的the Sex Pistols、the Clash及那些在英國利物浦組成的樂隊。如Echo and Bunnymen和 Teardrop Explodes等都有很大影響。

音樂界所承認與接受的第一張朋克專輯是1975年Patti Smith推出的《馬》(Horses)。當Smith在《馬》第一首歌中開口唱道:「有人害死耶穌,這不是我的錯」時,搖滾樂的大門敝開了。朋克的前景果然開闊,在演唱會上的舞台上,Smith儼然是一位未卜先知的預言女神。

盡管朋克從靈歌、雷吉和別的非洲音樂中汲取了精華,但它最先是生活在郊區的白人青年唱的歌,是最白人化的搖滾樂,朋克對歷史的敏感程度超過了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註定不會只停留在地下,而是會征服整個世界。

英國朋克的出現意味著朋克大震盪的年代終於來臨。70年代的英國搖滾走上了嘩眾取寵的道路。the DoobieBrother的歌使英國年輕人感到厭倦。而曲高和寡的Pink Floyd和Queen更使他們想找回60年代的感覺。70年代後半期是英國的絕望年月。1977年,英國18歲男青年的失業率達28.6%,女青年達29.6%,通貨膨脹率高達10%以上。罷工浪潮席捲全國,絕望的工人子弟和移民後代因處境最為艱難,與警察陷入了內戰似的爭斗對抗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朋克這頭長角的怪獸終於在英國誕生,對著這個世界發出了第一聲咆哮。

提到英國朋克,就不能不談到有「英國朋克之父」之稱的Malcolm McLaren。在1974年,倫敦的切西區成立了一家專賣50年代服裝的名為「搖起來」的商店,店主就是Malcolm McLaren。同年,美國前朋克樂隊the NewYork Dolls來到英國卻未造成我大影響。McLaren卻對他們一見鍾情,並在自薦成為其經紀人後隨同他們飛去了紐約。在the New York Dolls於1975年夭亡之後,McLaren回到倫敦,將商店更名為「性」,與著名前衛服裝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攜手,請她專門設計各式朋克服裝的時候,一時生意火爆之極。於是他乾脆出頭挑選了幾位「朋克」哥們,組成了後來天下馳名的the Sex Pistols樂隊。他挑出的主唱是John Lydon。原因是這位年輕人最愛到店裡溜達,常常發出像弱智兒一樣的尖叫,並喜歡惹事生非。The Sex Pistols的另3名成員分別是Glen Matlock、Paul Cook和Steve Jones。
975年11月6日,英國倫敦聖馬丁藝術學校外,聚集了一群裝扮奇特的年輕人,他們穿著早已過時的破爛不堪的衣服;兩邊頭發剃光,中間的頭發染成五顏六色,像雞冠一樣豎起;臉上塗滿各種油彩;脖子上掛著粗鐵鏈。原來,the Sex Pistols樂隊正在這里舉行首場演唱會,這些「朋克」裝扮的青年是專程趕來觀看的。但連藝校的教師們也感到驚奇的是the Sex Pistols根本不像是在唱歌,倒像是野獸在咆哮,因為滿口壞牙而被稱為「壞牙Johnny」的Lydon在台上傲慢而狂妄地咒罵一氣並亂吐唾沫,還胡亂拿起東西在臉上刮來颳去,甚至沖著觀眾大叫「我恨你」,藝校的一位交際秘書忍無可忍,在他們唱到第5首歌時拉下了電閘。

1976年9月21日,the Sex Pistols與the Clash等樂隊一同在倫敦牛津街的「100俱樂部」舉行第一個朋克音樂節。一時間,數百朋克青年在演唱會之前便堵塞了那條有名的商業街,他們色彩紛呈,爭奇斗艷的化裝、發型和全身披掛的破布、內衣、鏈條、刀片、狗項圈之類飾物讓路人目瞪口呆,而他們正是利用這種難得的露臉機會達到了激怒社會的效果,這次音樂節過後,the Sex Pistols也被報界稱為「有史以來最粗鄙和毫無音樂性可言」的樂隊。

1976年,The Sex Pistols發行了第1張單曲「英國無政府主義」(Anarchy In The U.K.)。1977年5月27日,樂隊推出第1張,也是唯一的一張錄音室專輯《Never Mind The Bollock,Here's Sex Pistols》(專輯名來源於McLaren在紐約街頭看見的一件亮黃色T恤上的一行字。)同年又推出單曲「神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專輯的封套上,英國女王的雙眼和嘴分別被「God Save The Queen」和「Sex Pistols」字條封住。Lydon在歌中肆無忌憚地詛罵:「神佑女王/你們也沒有未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英國舉國上下慶祝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登基25周年之時,the Sex Pistols的這張專輯竟然也同時在BBC電台上升到了冠軍,與喜慶的氣氛大唱對台戲。這後樂隊便被趕出了英國,但這支在英國紅極一時的樂隊沒有受到美國人的歡迎,心灰意冷的Lydon及時地解散了the Sex Pistols,為這支朋克樂隊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另外一支在英國朋克樂壇佔有重要地位的樂隊是the Clash樂隊,該樂隊的風格直接受到Patti Smith、the NewYork Dolls、the Stooges、MC5和the Ramones的影響。樂隊組建於1976年,由Mick Jones任吉他手,Joe Strummer任主唱,Paul Simonon任貝司手。Topper Headon任鼓手。剛組隊時,他們每周都在英國著名音樂周報《Melody Maker》上登一則廣告,希望有更多的朋克音樂迷與他們聯系。樂隊的經紀人是McLaren的密友Bernnie Rhodes。

起先,樂隊與Guy Stevens一起做了一些小樣帶,但一直沒有推出。1976年年中,他們與CBS唱片公司簽訂了10萬英鎊的合同,錄制並推出第一張專輯《Clash》。此時,牙買加的雷吉樂進入英國歌壇。Led Zeppelin、Eric Clapton、Steve Wonder、the Eagles、Police等歌手與樂隊紛起仿效,the Clash也不例外。後來,the Clash成為第一支到牙買加演出的朋克樂隊。由於他們裝扮奇特,當地人戲稱他們為「火星人」。1978年,樂隊推 出專輯《給他們足夠的繩子》(Give' Em Enough Rope),由美國人監制,在美國出版,70年代末,他們又推出專輯《倫敦在召喚》(London Calling),並獲得了成功。

但到了1980年,新浪潮音樂忽然席捲了從歐洲到太平洋沿岸的所有大城市。為保住自己並獲取商業上的成功,Blondie、Talking Heads、the Pretenders、Patti Smith等樂隊和the Clash等都紛紛登上電台,並售出大量唱片。然後,最奇怪的事發生了,這些樂隊中的大部分在短時間內突然紛紛宣告解散。

70年代的朋克是一幕神話劇,雖然曇花一現,但卻燦爛奪目,其實任何一種搖滾樂都是這樣,在沒有受到商業腐蝕之前,它是原汁原味的,一旦成為商業與唱片工業的投機目標,它就會因違背初衷而凋謝。
80年代初期的朋克樂是真正的地下音樂,朋克本身註定將經歷這個階段。

朋克在地下散發出死亡的氣息,芸芸眾生不會去多看它一眼,當然更不會出錢買它。娛樂業也完 全拋棄了原先的含蓄,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像Loverboy和Quarterflash這類鄉花枕頭般的樂隊之 上。

80年代早期,西海岸朋克樂誕生之後,在南加州出現了一支名為Minutemen的朋克樂隊。由吉他 手D.Boon、貝司手Mike Watt和鼓手George Hurley組成。他們與由Black Flag吉他手Greg Ginn 創辦的獨立唱片公司SST簽約。與起源於的朋克的硬核(Hardcore)音樂相比,Minutemen的音樂更為地域化。SST旗下的樂隊大多隻有貝司、鼓和吉他,但各自演繹主式不同,其中Minutemen是比較注重旋律性的一支樂隊。但在1985年的聖誕之夜,Minutemen因D.Boon死於車禍而突然解體。

當時在美國喜歡朋克樂的人並不多數中學里沒有喜歡朋克的人,除南加州外,每所中學里最多隻有3、4個朋克樂迷。家長與教師不時警告這些「行屍走肉」們,給他們進行整套的心理測試與心理治療。這些孩子通常具備很高的智商,極富創造力,但在學習上卻存在著障礙,如多動症、誦讀困難等。他們經常自己用葯物治療。他們彼此仇視就像他們仇視整個世界,他們不停地相互指責對方是偽裝者、趕時髦的人。

其實,把亞文化群分開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做法。如果只有通過吸毒過量致死來證明自己不會是個偽裝者,那麼只要活著的就是虛偽的。

1985年,一位英國記者Dave Rimmer出版了一本討論朋克文化的書——《如果朋克從未誕生過:文化俱樂部和新的流行樂》。書中談到一代「出道於朋克年代,汲取了它的精華,學習了它的方法,但拋棄了它的理想」的年輕人,其中就包括Boy George、Spandau Ballet、Wham!、DuranDuran和Adam Ant。

無論是追求名利還是自我毀滅,對大多數朋克樂手而言,「朋克」也就意味著「無秩序」,而後者曾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當時的報紙上。80年代美國最著名的「無秩序」是the Dead Kennedys樂隊。樂隊的隊名就代表了他們的立場,表示了他們是一支褻瀆神明的極具危險性的樂隊。the Dead Kennedys帶動了一大批持共和主義博愛信仰的孩子。主音歌手Jello Biafra在「NaziPunks Fuck Off」一曲表達了他的迷惘感,直到今天,他還時不時引用這首歌中的句子。到了80年代中期,the DKs在洛杉磯和舊金山能一下子召集15000名歌迷,在別的大城市也能召集幾千名。這樣,有許多人理解了the DKs的音樂,但仍有一些人只想和著他們的音樂節奏跳舞。於是出現了在舞廳和溜冰場里放朋克音樂的怪現象。

繼the DKs後,美國又出現了Dead Cops、DOA、the False Prophets、Nausea Missing Foundation等反戰、反社團、反等級制的樂隊,另外還有一些吸毒的樂隊,如後改名為Fugazi的Minor Threat。著名的Black Flag樂隊的吉他手Greg Ginn和主音歌手Henry Rollins堪稱80年代朋克樂手的楷模,這支樂隊後來成為Hardcore的核心,發展了朋克樂的演奏技巧。The Bad Brains樂隊將雷吉揉進了朋克。Agnostic Front、Murphy's Law和Carnivore3支樂隊群起反對「和平朋克」,推崇虛無主義,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另外,the Jam樂隊的領隊Paul Weller和the Replacement樂隊的主唱Paul Westerberg也對朋克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朋克樂的一個共同點是對重金屬音樂的仇視。事實上,如果在同一場演唱會上既有朋克樂隊又有重金屬樂隊,他們便很難相安無事。朋克樂手們只喜歡死亡金屬,如Motorhead樂隊。

朋克也帶起了一場雜志出版界的變革。由於普通的媒介一般不介紹,也很少上電台,朋克樂隊手們必須直接在俱樂部中交流。倒是在一些不起眼的小雜志上偶而會發現對朋克的激烈爭論之詞,其中包括《Maximum ROCK&Roll》和《Flipside》,當然這兩本雜志在今天已經相當有名了。

到了80年代末期,朋克漸漸「銷聲匿跡」了,朋克精神也在青少年心目中漸漸淡忘。但是,這頭搖滾怪獸並沒有死亡,它在地下馳騁的這段日子反而使它的肌肉更加結實,羽毛更為豐滿。總有一天,它要從地下的鬼火中跳出來,發出令世人震驚的咆

『拾』 朋克風格是什麼意思

朋克(punk),又譯「朋克」、「鬅客」。是一種文化。

朋克文化是一種起源於1970年代的亞文化。最早源起於音樂界,但逐漸轉換成一種整合音樂、服裝與個人意識主張的廣義文化風格。

朋克文化始於1970年代,由英國開始,最初的時候它是一種音樂上的叛逆運動,主旨是在抗拒反對一些包括前衛搖滾(progressive rock)、重金屬(heavy metal)在內,已經既存的流行音樂形式。在朋克文化的訴求中,這些流行音樂的歌手們早已因為過分英雄崇拜式的偶像塑造,而與他們的歌迷們疏離太遠。

朋克文化的追隨者以地下音樂(underground)、極簡搖滾(minimalist rock)等音樂形式為基礎,發展出他們自己反烏托邦風格的音樂。在朋克搖滾領域與雷蒙斯合唱團(The Ramones)是朋克音樂啟蒙時期較為人所熟悉的代表性樂團。

漸漸的,朋克變得更加多樣化並且更少最低限要求主義,這是隨著像The Clash這樣的樂隊融入了如ska和rockabilly甚或hip-hop這樣的其他地下音樂影響而發生的,但是音樂所散發的訊息還是一樣的;它帶有顛覆性、叛逆性以及無政府主義。它取材於諸如面對社會的問題、下層階級的被壓迫等等這樣的主題。朋克文化是對社會的一個訊息,也就是,不是所有人都過得很好、不是所有人都一樣。

(10)機械朋克風格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朋克設計——

早期朋克的服裝賦予日常物品以美學價值,比如將衣物撕裂再系以別針或捆帶,使用顏料在衣物上作畫和裝飾,把黑色的垃圾塑料袋作為襯衫或衣裙,把扣針、剃須刀等作為飾物,他們還常常有意使用皮革、橡膠、乙烯基塑料作為衣物,使人聯想起一些非性質活動。

總之是使自己的造型極度誇張、放盪不羈、充滿挑釁性。但顯而易見,朋克盡管氣勢咄咄、對日常生活及其中之用品,以及被附於其中的意義和標志胡搗亂攪,卻從不拒斥它們。該運動本身就很商業化。隨著經濟的復甦,朋克激烈的標新立異也被融入主流文化中,成為時尚。

那種玩世不恭的時髦味和顛覆味的朋克語匯為時裝設計和時尚刊物帶來的影響最顯而易見。把朋克服裝或新浪潮服裝帶進主流文化的最重要設計師是英國人薇薇安·魏斯伍德。另一位英國朋克服裝設計師贊德拉·羅德斯(Zandra Rhodes,1940年生)作品風格更加溫和,得到更多富人和名流認可。

在視覺傳達領域中,朋克同樣經歷了一個被馴化的過程,這尤其凸現於早期的朋克刊物和後來出現的、往往被誤以為屬於朋克文化的時尚雜志之間的對比。美國的《朋克》(Punk)、英國的《毒》是具有代表性的朋克刊物,但均隨著朋克文化被馴化這一過程而停刊。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