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計如何發展
㈠ 從事非標機械設計有前途嗎怎麼發展,要做些什麼,高人指點啊
發展空間是有的,但要看你個人,我想其他回答的人也會這樣講,非標設計回主要傾向答與自動化行業,主要工作就是天天面對電腦設計機械設備,機械零部件,由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你沒有興趣,那麼會很枯燥,當然興趣也是可以培養的,做機械設計這行,最重要的就是經驗,經驗的累積需要過程,這個過程是艱辛的,枯燥的,你自己考慮一下吧·
㈡ 機械設計工程師怎麼發展
畢業前三年,去小公司學技術;後三年,就大公司學做人做事;再三年,去中型公司做領導和技術權威……
我當年就把順序搞反了,吃了很多虧
我領了團長招募令,如果我的答案差強人意,請給個最佳支持一下吧
㈢ 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的,如何發展自己的未來
你好,我也是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本科學生,從事機械這個行業已經五年有餘了,這五年感慨還是蠻多的。機械是個萬金油的行業,能做到專業和精通不那麼容易,我覺得就目前你這份工作來說還是不錯的,從圖紙到出材料單再到生產,除了設計沒有參加,其他的各個環節基本都接觸,還是蠻鍛煉人的,不知道這份工作離你期望的差多少,是不是僅僅像你說的靠工資來衡量,其實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來說,我建議工資不要去考慮的太多,先學本事,有資本了,自己再去考慮工資的事情;對我來說,畢業於一般的學校,剛畢業那會辭掉了軍工企業的工作,回到老家找了一個私企,做技術,一開始工資才一千多點,總感覺不能再靠父母養活了,就決定幹了,一干就是五年,我感覺自己這五年沒怎麼學到東西,但回頭想想自己又學到了很多,尤其是經驗方面的,覺得機械這個行業實踐很重要,哪怕只是見的多,也很管用,我現在從事液壓方面的設計及技術支持,實踐很重要,現在收入翻了好幾倍,也算知足了。對於你說的創業,不知道你是想做機械行業的實體呢還是其它的,如果是機械這個行業,一般的路子是這樣的,先做技術,再去轉業務,有了穩定的業務關系了,再出來分一杯羹,其實這期間沒個八年十年的,是很難積累的,因為我的領導走的就是這樣的路,什麼都親力親為,一個公司的二把手,自己動手燒電焊,自己畫圖,我之前也是,總想著自己創業,想的很高很遠,現在想想很不切實際,人也變得浮躁,很不好,建議你,把心沉下來,規劃一下自己的職業,一步一步的去鍛煉,去積累,相信你會成功的,畢竟你做了很多人還沒有做過的事情,你去想了,去行動吧,希望能幫到你。
㈣ 機械設計師的前途怎麼樣 (各個階段的待遇如何)
這個問題一看就是大學生問的,機械設計師,一般都是先從加工或者繪圖員版做起,那時候的待遇算是權個小技術員,比普通工人強不了多少,至於工資~主要看你工作單位所在城市的工資,現在一線城市加加班可以拿到四千。二三線城市就拿不到那麼多了,兩千,三千甚至一千多都有可能~這個階段通常要經過好久,三年到十年都有可能,主要看你的運氣還有努力還有天分還有做人等等...能不能把那個「員」改成「師」,看造化了~
通常很少有人能耐得住那個寂寞,吃得了那個苦的~前途發展最主要的是看人,專業不是那麼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性格開朗或者有一顆躁動的心,機械行業就不適合你。它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稍稍加一點運氣~反正是很難發展起來的~做這行的人巨多,但是能脫穎而出的,非常少~
再教你一個,你不是學機械設計的么~一定要把電子,尤其微電子學好,現在機電一體化是絕對的趨勢,千萬不要只會機械不會電,那樣你的路會更寬敞一些,也更好走一些~
㈤ 機械設計員如何發展!
機電一體化專科抄早在襲十年前還算可以,現在算是雞肋專業了,只能說工作好找,要發展要待遇那就要看你自己努力和機遇了,總的來說成材率低,主要現在這專業的人太多了。真想成為正兒八經的機械設計員,那就還是從基礎開始吧。給你做個規劃;機加工車間普工三個月到半年,班組長or設備調試員or檢驗員一到三年,車間主任or主任助理or檢驗組長一年,裝配車間組長一年,現場工藝員一年,調技術部做繪圖員一年,工藝員一年,這一路走下來,你的基本功就算比較扎實了,整個過程中,專科畢業兩年評助理工程師,之後五年評中級工程師〔只會晚不會早〕,不論真本事,還是資歷,最快你要七八年才能成為一個基本夠格的工程師。別想著直接搞設計,年輕就浮在上面再久也成不了真正的設計師。現場的情況沒有親自接觸親自做過,聽別人說的再多也有偏差。
感覺優點嘮叨了,就此打住
㈥ 機械設計前景如何
兄弟,既然做了機械就要有長期低工資的准備。一年啊?
我做了三年還是拿兩千出回頭啊(我也是學答數控的)畢業後幫一家寫字樓的公司畫CAD
另外,建議你不要在私營小廠裡面工作,寧願工資低點也要殺去大的工廠。無他的賺正規的工科經驗啊。
機械設計 是需要大量的 模具 金屬 結構 工藝 塑料等基礎知識,最好在基層呆過才能做好機械設計。一般搞機械設計的工資是這樣的 第一至三年 1000-2000
三至五年 2000 -7000 5年以上的就難說了 有變態的已經年薪十多萬啦
所以嘛,先堅持學習機械的基礎知識。多看機械設計手冊裡面的東東。
我們機械人是越老越值錢的
㈦ 機械設計專業前景如何
這個專業找工作容易,找好工作難。如果本科畢業一般只能到工廠做技術員。研究生畢專業有機會進研究所,相屬對收入會高。但是這個專業也可以分很多方向,比如模具、機械加工、模擬分析等,收入也會有區別。這個專業如果外語能學得比較好,進入外企收入會高些。國企收入不高,收入比較穩定,但學習的機會比較多,干幾年跳槽出去比較吃香。
但是學這個專業的十個有九個後悔。有好發展的幾乎都是轉行。呵呵。這就是現實!反正到目前位置,我見到在這個行業中做普通員工收入最高的是一萬二,普通的三千左右,差的一兩千。
㈧ 機械設計個人發展建議
樓主你好!
很感謝你的信任。現在你應該明白開帖遠遠比私人消息有用的原因了吧,里能人多的事,聽更多人的意見才是對自己有幫助的。
能夠了解自己的不足是非常好的,這樣才能知道自己發展的方向,就你提到的這幾點,我卻有自己的看法。
1。你說由於你單位的產品限制原因,導致你對加工工藝不了解,這點我非常不同意。
鈑金加工作為輕加工行業三大分支之一(鈑金,機加工和成型),其中包含的機械基礎知識非常多,就鈑金本身,包含沖壓,切割,整形,折彎,焊接,模具成型等諸多內容,間接的還要涉及,鈑金簡易模具,鈑金組合模具,工裝夾具等很多輔助工藝。怎麼能說對加工一點都不了解呢?哪怕就是鈑金設計圖到平面圖的轉化,折彎系數的調整等等都是機械常識基礎的一部分。我堅持一句話,不要說身邊每機會,身邊到處都是機會。鈑金件絕對是機械零件中的一個大頭,不能拋開的。
2。力學基礎不好你是怎麼定義的呢?我們不說別的力學,就說最基礎的,也就是你提到的這兩門力學。理論力學,那麼厚一本書,你讀完學會什麼了?不要去記那麼多復雜的理論,你只需要知道四大強度理論就可以了,而且連公式都不用記。你只要知道這四大強度理論是在說什麼就行了,你設計產品的時候不要違反這四大理論就行了。不過四句話而已,有什麼難得呢?材料力學,也許公式非常的多,但是統統都不需要記憶,那些抗彎模量之類的東西,只需要你做到,當要用的時候,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就行了,唯一需要絕對掌握的就是那張金屬材料受拉力的形變曲線即可(塑性材料,脆性材料各一張),也就兩張很簡單的圖。現在的有限元分析都是靠計算機來完成的,你只需要知道理論就可以了。
3。模擬是我們的弱項,老外做的很好,所以你只能靠自學是很正常的。我在模擬方面也沒有多少經驗,但是我建議如果你能把ansys用好,完成普通材料和常規機械部件的模擬計算就可以了,畢竟我們不是在國家研究所或者高科技行業,不需要研究那麼深。
所以對你的問題:
1。還是先從身邊的點點滴滴開始,別以為電氣,網路控制設備的鈑金箱體很簡單。國內的電氣,電信箱體都做的一塌糊塗,你們的產品在招標的時候都有詳細的標書和標准,但是事實上是否都按那些標准去做了呢?標准上寫的東西都是很嚴格的,但是事實上都沒有按要求去設計,你去看看我們國標YD1537-2006;再看看老外的標准GR_487-2000,你再比較下你們的產品,然後你告訴我你們的產品是否合格。如果不合格的話,你要怎麼去改。你在發現這些產品不符合標準的同時,你就會發現自己在這些知識上的匱乏,這就是你要學習的內容。
如果沒耐心,看幾十頁的標准,我再問你幾個問題,你作箱體,無非就兩種:不銹鋼外殼(室外機箱);鈑金+表面噴塗(室內外均有)。這兩種機箱各有什麼要求?或者說在總裝圖上應該如何描述呢?
不銹鋼室外箱體,要求至少防護等級IP54,防沖撞等級IK10,就這兩條做起來就不是容易事,要密封,如果是單層箱體,免不了大量焊接,不漏焊,不變形,不漏水,都是機械行業的難關阿。
鈑金+表面噴塗箱體,表面抗腐蝕試驗標準是多少?高低溫循環試驗標準是多少?抗紫外線標準是多少時間?表面塗層厚度是多少?如何去滿足這些標准?
網路設備的標准高度和標准架寬是多少?19「機架和21「機架,ETSI機架的寬度和高度間隔各是多少,為什麼這么分布?
上面這些問題你都能回答嗎?類似的問題,至少還能問出上百條,現在你還覺得你對你們公司的產品很了解嗎?所以從你身邊好好開始學習吧。
2。關於成本財務方面的問題,我有帖子回答過,你從下面的連接里去參考一下。
http://..com/question/112923229.html
3。你的第二個問題,我已經在上面回答了。我建議你先在自己公司里好好再學習一下,當你能把我的問題都回答了之後,我們再來研究你該不該換公司的問題。
4。我這幾天就在寫簡歷,准備換工作。因為我覺得目前這個環境教不了我更多的東西了,而且我需要轉型,我已經不是純技術人員了,以後我的職業目標是純管理工作。所以換工作是有明確的目的的,收入是一方面因素,更多的是看下一份工作能否給你帶來更多的東西,是否符合你的職業發展。
對於新人,我沒什麼要求,只要求幾點:
a.有責任心,有職業道德(這兩點90後極其匱乏,幸好他們應該還沒有畢業,但是80後後的很多人也有這毛病)
b.謙虛好學。現在很多人都非常浮躁,學了沒多少就以為自己都知道了,機械這行業如果有這心態,根本做不了
c.持久忍耐。絕大多數從事機械行業都是前幾年就自然淘汰了,走不到最後的人,也笑不到最後。
所以我不太在意新人的技術能力,新人新人就是來學習的,但是如果不想學也不肯學,那麼我要他干什麼。
5。我現在很少在網上亂逛,來是因為這里確實能人眾多,你仔細去看看機械工程分類中的各種問題,也會有很多啟發的。網上好的論壇很多,比如像製造中國,中國質量網等等都是非常專業的網站,還是希望你自己去發現。
時間關系,就先到這里,希望樓主擺正心態,先從身邊一點點開始積累吧。
㈨ 機械設計的前景
你好,雖然你比我先工作,但我是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
我們專業一直到2008年為止都分機電一體化,自動化,數控,模具四個方向。從今年開始我們專業剔除了數控和模具兩個方向,只保留了機電一體化和自動化兩個方向。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機電一體化和自動化一直是機械行業的主幹,數控和模具只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一時的人才需求才增設的,現在經過若干年的人才培養,數控和模具兩個方向的人才供給已經趨向飽和,所以許多高校逐漸取消了這兩個方向,只保留了傳統的、必須的機電一體化和自動化兩個專業方向。這也說明了現在學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的你,加上積累了一兩年的CAD經驗,寧願選擇機械設計。如果你選擇機械設計,還需要自學另一個畫圖軟體——ProE,然後盡量多了解各種機床的的作用和加工工序,方便你今後從事機械設計時「心中有數」。
至於說到機械設計的前景,這是個既容易回答又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容易是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以我們中國為例),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至少是五十年以上)都需要大力發展工業,而工業里頭機械行業又是重中之重,並且機械設計在機械行業里頭占的比重和地位正在逐年提升,所以這樣說來,機械設計的前景是非常非常好的(我畢業後就想從事機械設計方向的工作)。這個問題難以回答是因為,社會的發展起起伏伏,導致你我的就業壓力一直不減,所以在把專業方向選好的情況下,一定要真真正正的學到真本事,才能在今後五十年的事業中立於不敗之地!
粗識淺見,不知是否合你胃口?呵呵······
㈩ 機械設計是如何發展的
18世紀以前,機械匠師全憑經驗、直覺和手藝進行機械製作,與科學幾乎不發生聯系。到18~19世紀,在新興資本主義經濟的促進下,掌握科學知識的人士開始注意生產,而直接進行生產的匠師則開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他們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啟發取得很大成果。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一整套圍繞機械工程的基礎理論。
動力機械最先與當時的先進科學相結合。蒸汽機的發明人T.薩弗里、J.瓦特應用了物理學家D.帕潘和J.布萊克的理論,在蒸汽機實踐的基礎上,物理學家S.卡諾、W. J. M.蘭金和開爾文建立起一門新的科學——熱力學,圖4-1是早期蒸汽機。內燃機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法國的羅沙在1862年創立的,1876年奧托應用羅沙的理論,徹底改進了他原來創造的粗陋笨重、雜訊大、熱效率低的內燃機,從而奠定了內燃機的地位。其他如汽輪機、燃氣輪機、水輪機等都是在理論的指導下得到發展,而理論也在實踐中得到改進和提高。
早在公元前,中國已在指南車上應用復雜的齒輪系統,如圖4-2所示的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用來指示方向的一種機械裝置。車中,除兩個沿地面滾動的足輪(即車輪)外,尚有大小不同的7個齒輪。它利用差速齒輪原理,通過齒輪傳動系統,根據車輪的轉動,由車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論車子轉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終指向南方。古希臘已有圓柱齒輪、錐齒輪和蝸桿傳動的記載。但是,關於齒輪傳動瞬時速比與齒形的關系和齒形曲線的選擇,直到17世紀之後才有理論闡述。手搖把和踏板機構是曲柄連桿機構的先驅,在各文明古國都有悠久歷史,但是曲柄連桿機構的形式、運動和動力的確切分析與綜合,則是近代機構學的成就。機構學作為一個專門學科遲至19世紀初才第一次列入高等工程學院(巴黎的工藝學院)的課程。通過理論研究,人們方能精確地分析各種機構,包括復雜的空間連桿機構的運動,並進而能按需要綜合出新的機構。
機械工程的工作對象是動態的機械,它的工作情況會發生很大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隨機的因而不可預見;實際應用的材料也不完全均勻,可能存在各種缺陷;加工精度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等。與以靜態結構為工作對象的土木工程相比,機械工程中各種問題更難以用理論精確解決。因此,早期的機械工程只運用簡單的理論概念,結合實踐經驗進行工作。設計計算多依靠經驗公式,為保證安全,都偏於保守。結果,製成的機械笨重而龐大,成本高,生產率低,能量消耗很大。
從18世紀起,設計計算從兩個方面不斷提高了精確度:
(1)在材料強度方面,從早期按靜強度除以安全系數(考慮一切不精確性和分散性因素的經驗系數)的粗糙計算,提高到考慮材料的疲勞(19世紀後半期);從一律按材料的無限疲勞壽命進行設計,改為按照實際要求的壽命進行有限壽命設計(20世紀前半期);從認為材料原則上不能有裂紋,發展到以斷裂力學理論為依據,考慮裂紋材料的強度和壽命。
圖4-2指南車在機械結構的力學分析方面,從應用經驗公式和簡化的力學分析來確定各種受力和力矩,發展到應用復雜的力學分析和數學計算方法。進入20世紀,又出現各種實驗應力分析方法。人們已能用實驗方法測出模型和實物上各部位的應力,在發現應力過高或過低時,便可能作出必要的調整。20世紀後半葉,人們開始應用有限元法和電子計算機迅速可靠的數值計算,對復雜的機械及其零件、構件進行力、力矩、應力、應變等的分析和計算。對於掌握有充分的實踐或實驗資料的機械或其元件,已經可以運用統計技術,按照要求的可靠度科學地進行機械設計,或者按機械的實際情況(實際的質量、實際的使用條件等)科學地判斷其可靠度和壽命。但在許多機械工程工作中,還應用一些經驗方法、經驗公式和經驗系數等,不過其中的科學成分在不斷增加,經驗成分則不斷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