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後醫院由機器人看病
1. 中國醫生離開儀器診斷、化驗還會看病嗎
tingz1981,你說的不對。抄
病人找醫生看襲病,診斷病情是醫生的職責。你診斷不了,首先說你無能,或者說你學藝不精;其次如果非用醫療儀器來診斷,按理說,費用應該由你醫生來承擔,因為儀器輔助診斷,是輔助了醫生你自己,和病人無關,除非病人自願。
用儀器診斷,第一可以說80%是遮醫生無能的丑,第二你可以輕松地推卸你誤診的責任。
目前很多情況是,病人找醫生看病,醫生連初步的診斷都沒有,便不加思索地開出一系列檢查單據,恨不能把病人的身體整個掃描一遍。你要診斷不了,非用儀器診斷不可,告知病人,病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不謙虛呀!
謙虛就等於沒面子呀!
2. 馬雲說30年後機器人會代替醫生,醫生將會失業,真的嗎
50年以後沒有人幹事了,遲早會到來的
3. 機器人看病,會是怎樣的呢
機器人給人看病已經不是稀奇事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未來電影《超能陸戰隊》中的貼心「大白」——醫療機器人或將逐漸走入人們的現實生活。繼互聯網醫療之後,在一些業界人士看來,人工智慧又成為了醫療健康產業的新熱點。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代表著當今手術機器人最高水平,它有三個關鍵核心技術:可自由運動的手臂腕部 EndoWrist、3D 高清影像技術、主控台的人機交互設計。完成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案例 數量:截止 2016 年上半年,全球共完成達芬奇手術300 萬例,其中 2015 年全球共 65.2 萬例,同比增長 14%。2016 年上半年全球達芬奇手術案例增長幅度大約為 16%,美國之外的增長幅度大約為 23%。來源機器人家
當然,機器人給病人做手術有優點也是有缺點的。
優點
從患者角度:(1)手術操作更精確,與腹腔鏡(二維視覺)相比,因三維視覺可放大 10-15 倍,使手術精確度大大增加,術後恢復快,癒合好。(2)曲線較腹腔鏡短。(3)創傷更小,使微創手術指征擴大,減少術後疼痛,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失血量,減少術中的組織創傷和炎性反應導致的術後粘連,增加美容效果,更快投入工作。(4)術中對機體損傷大大減小。
從術者角度:增加視野角度,減少手部顫動,機器人「內腕」較腹腔鏡更為靈活,能以不同角度在靶器官周圍操作,能夠在有限狹窄空間工作;使術者在輕松工作環境工作,減少疲勞更集中精力;減少參加手術人員,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缺點
機器人做外科手術的成本比較高,每台醫用機器人的最高成本 200 多萬美元。全世界僅有少數醫院可實施機器人手術,因此使機器人手術的成本不能大幅度降低。因此,手術費用明顯比常規手術要高。
備受看好的醫療機器人因其高門檻和高價值的特徵,一直以來被當做是機器人領域及醫療器械產業「金字塔上的皇冠」,雖然中國尚未出現「達芬奇」這樣的明星產品,但從初創公司的融資規模來看,醫療機器人無疑是最受資本追捧的香餑餑。
短期內來看,在手術機器人領域,達芬奇機器人一家獨大的局面難以改變,可喜的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開始進入該領域,國產手術機器人的出現勢必將大大降低手術成本,惠及更多患者。然而,國內同行們也應該從達芬奇機器人的發展過程中看到,技術迭代是需要時間和技術實力的,打好基礎,不斷在臨床驗證過程中完善提高才是中國手術機器人取得長遠進步的關鍵。醫療機器人取代醫生的那一天其實不遠了。
4. 中俄聯合開發診所機器人,未來看病能依靠機器人醫生嗎
我覺得會取代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也許機器人還沒有成為你的管家,但已經悄悄地在多個方面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比如醫療行業,IBM的沃森超級計算機正在幫助治療癌症,很多臨床手術機器人也在不同程度幫助醫生救治患者。也許有一天,機器人會取代醫生,進行更長時間、更高負荷的精密手術。下面,一起來看看目前應用在醫療領域的機器人們。
4. 培訓機器人
這款Patient-simulation機器人,能夠模仿人類的一些生命特徵,如呼吸、發聲等等,可以幫助實習醫生進行培訓,從而在實際情況發生時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所以說,醫療機器人已經出現在了我們的生活中了,取代也只是時間問題。
5. 機器人可以看病了嗎
10月16日,廣東省智能化肥胖糖尿病管理中心啟動,智能機器人「糖小護」將首批進駐珠江醫院等廣州市10家醫院,患者在醫院可通過機器人咨詢門診、了解糖尿病知識等。除此之外,患者還能根據自身需要,把機器人「租賃」到家,進行飲食和健康方面的監測,實現健康管理和機器人共享。
當前,人工智慧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已在諸多領域改變著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醫療系統也概莫能外。各種智能醫療產品的出現,正在悄然改變著醫療行為甚至醫療模式。並且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日益成熟,醫療系統勢必受到深度影響,看病習慣也將隨之改變,到那時,類似「看病」機器人進入家庭,為人們提供日常診療和健康指導,會是很常見的現象。
首先,「看病」機器人家庭化,離不開一定的家庭環境,比如信息傳輸埠等,家庭要建成相應的配套設施。其次,老年公寓、社區和居家養老模式的建立,要充分考慮「看病」機器人進入家庭這一因素,以便將來及時收集相關診療信息,掌握社區和居家老人的健康狀況,借人工智慧之力為老人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此外,機器人所收集的數據需要進行分析整理,醫療系統應事先建成數據收集和分析中心,社區醫院尤其應該如此,在對患者提供針對性服務的同時,也可將數據運用於疾病趨勢分析和防控等方面。智能醫療產品研發單位和醫療系統,均應為這一技術變革做好准備。
6. 機器人醫生行醫還要多久
目前,廣州市內醫院參與開發的「機器人醫生」還只是「程序平台」的形態,它們的「最強大版腦」還沒裝在「軀權干」上,所以,它們暫時沒有具體的外貌形象。當然,這些「機器人醫生」也沒有「獨立行醫」資格,目前主要是應用於輔助科室醫生作出疾病診斷。
7. 30年後醫生真的被機器人代替嗎
如今的科技已經走到盡頭了,別相信那些什麼智能,是根本不可能發明出來的,那些簡單的機器人,根本不會產生智能的。當智能到來時,意味著人類的滅絕
8. 馬雲說的30年後醫生會失業,有機器人代替,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醫生們怎麼辦
醫生會找到新的工作。機器會代替大多數現在人們的工作,但是會有更多的工作需要人去做。
9. 馬雲說30年後醫生會失業 ,將由機器人代替,真的會發生嗎如果會,醫生們怎麼辦
有可能醫生現在的醫生先干著一點一點擠壓他的生存空間
10. 曾經有一位首富說,30年後要實現「醫院無人」!即大家都在網路上看病,不用去醫院!我相信他的話,畢竟他
在網上看病是可以,但手術沒法處理,還有些檢查是需要器材的比如X光等,所以個人認為在沒有找到替代方式前,醫院無人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