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打標機器 » 機器大工業時期是什麼時候

機器大工業時期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 2021-02-20 22:47:46

『壹』 機械是什麼時候有的

機械工程的發展歷程
人類成為「現代人」的標志就是製造工具。石器時代的各種石斧、石錘和木質、皮質的簡單粗糙的工具是後來出現的機械的先驅。從製造簡單工具演進到製造由多個零件、部件組成的現代機械,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幾千年前,人類已創制了用於穀物脫殼和粉碎的臼和磨,用來提水的桔槔和轆轤,裝有輪子的車,航行於江河的船及槳、櫓、舵等。所用的動力,從人自身的體力,發展到利用畜力、水力和風力。所用材料從天然的石、木、土、皮革,發展到人造材料。最早的人造材料是陶瓷,製造陶瓷器皿的陶車,已是具有動力、傳動和工作三個部分的完整機械。
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再進而到鐵器時代,用以吹旺爐火的鼓風器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足夠強大的鼓風器,才能使冶金爐獲得足夠高的爐溫,才能從礦石中煉得金屬。在中國,公元前1000~前900年就已有了冶鑄用的鼓風器,並逐漸從人力鼓風發展到畜力和水力鼓風。
15~16世紀以前,機械工程發展緩慢。但在以千年計的實踐中,在機械發展方面還是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和技術知識,成為後來機械工程發展的重要潛力。17世紀以後,資本主義在英、法和西歐諸國出現,商品生產開始成為社會的中心問題。
18世紀後期,蒸汽機的應用從采礦業推廣到紡織、麵粉、冶金等行業。製作機械的主要材料逐漸從木材改用更為堅韌,但難以用手工加工的金屬。機械製造工業開始形成,並在幾十年中成為一個重要產業。
機械工程通過不斷擴大的實踐,從分散性的、主要依賴匠師們個人才智和手藝的一種技藝,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有理論指導的、系統的和獨立的工程技術。機械工程是促成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及資本主義機械大生產的主要技術因素。
動力是發展生產的重要因素。17世紀後期,隨著各種機械的改進和發展,隨著煤和金屬礦石的需要量的逐年增加,人們感到依靠人力和畜力不能將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英國,紡織、磨粉等產業越來越多地將工場設在河邊,利用水輪來驅動工作機械。但當時的煤礦、錫礦、銅礦等礦井中的地下水,仍只能用大量畜力來提升和排除。在這樣的生產需要下,18世紀初出現了紐科門的大氣式蒸汽機,用以驅動礦井排水泵。但是這種蒸汽機的燃料消耗率很高,基本上只應用於煤礦。
1765年,瓦特發明了有分開的冷凝器的蒸汽機,降低了燃料消耗率。1781年瓦特又創制出提供回轉動力的蒸汽機,擴大了蒸汽機的應用范圍。蒸汽機的發明和發展,使礦業和工業生產、鐵路和航運都得以機械動力化。蒸汽機幾乎是19世紀唯一的動力源,但蒸汽機及其鍋爐、凝汽器、冷卻水系統等體積龐大、笨重,應用很不方便。
19世紀末,電力供應系統和電動機開始發展和推廣。20世紀初,電動機已在工業生產中取代了蒸汽機,成為驅動各種工作機械的基本動力。生產的機械化已離不開電氣化,而電氣化則通過機械化才對生產發揮作用。
發電站初期應用蒸汽機為原動力。20世紀初期,出現了高效率、高轉速、大功率的汽輪機,也出現了適應各種水利資源的水輪機,促進了電力供應系統的蓬勃發展。
19世紀後期發明的內燃機經過逐年改進,成為輕而小、效率高、易於操縱、並可隨時啟動的原動機。它先被用以驅動沒有電力供應的陸上工作機械,以後又用於汽車、移動機械和輪船,到20世紀中期開始用於鐵路機車。蒸汽機在汽輪機和內燃機的排擠下,已不再是重要的動力機械。內燃機和以後發明的燃氣輪機、噴氣發動機的發展,是飛機、航天器等成功發展的基礎技術因素之一。
工業革命以前,機械大都是木結構的,由木工用手工製成。金屬(主要是銅、鐵)僅用以製造儀器、鎖、鍾表、泵和木結構機械上的小型零件。金屬加工主要靠機匠的精工細作,以達到需要的精度。蒸汽機動力裝置的推廣,以及隨之出現的礦山、冶金、輪船、機車等大型機械的發展,需要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的金屬零件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要求的精度也越來越高。應用的金屬材料從銅、鐵發展到以鋼為主。
機械加工包括鍛造、鍛壓、鈑金工、焊接、熱處理等技術及其裝備,以及切削加工技術和機床、刀具、量具等,得到迅速發展,保證了各產業發展生產所需的機械裝備的供應。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機械產品的需求猛增。生產批量的增大和精密加工技術的進展,促進了大量生產方法的形成,如零件互換性生產、專業分工和協作、流水加工線和流水裝配線等。
簡單的互換性零件和專業分工協作生產,在古代就已出現。在機械工程中,互換性最早體現在莫茨利於1797年利用其創制的螺紋車床所生產的螺栓和螺帽。同時期,美國工程師惠特尼用互換性生產方法生產火槍,顯示了互換性的可行性和優越性。這種生產方法在美國逐漸推廣,形成了所謂「美國生產方法」。
20世紀初期,福特在汽車製造上又創造了流水裝配線。大量生產技術加上泰勒在19世紀末創立的科學管理方法,使汽車和其他大批量生產的機械產品的生產效率很快達到了過去無法想像的高度。
20世紀中、後期,機械加工的主要特點是:不斷提高機床的加工速度和精度,減少對手工技藝的依賴;提高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裝配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利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成組技術等,發展柔性加工系統,使中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生產效率提高到近於大量生產的水平;研究和改進難加工的新型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成形和切削加工技術。
18世紀以前,機械匠師全憑經驗、直覺和手藝進行機械製作,與科學幾乎不發生聯系。到18~19世紀,在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促進下,掌握科學知識的人士開始注意生產,而直接進行生產的匠師則開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他們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啟發取得很大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一整套圍繞機械工程的基礎理論。
動力機械最先與當時的先進科學相結合。蒸汽機的發明人薩弗里、瓦特,應用了物理學家帕潘和布萊克的理論;在蒸汽機實踐的基礎上,物理學家卡諾、蘭金和開爾文建立起一門新的科學——熱力學。內燃機的理論基礎是法國的羅沙在1862年創立的;1876年奧托應用羅沙的理論,徹底改進了他原來創造的粗陋笨重、雜訊大、熱效率低的內燃機而奠定了內燃機的地位。其他如汽輪機、燃氣輪機、水輪機等都在理論指導下得到發展,而理論也在實踐中得到改進和提高。
早在公元前,中國已在指南車上應用復雜的齒輪系統,在被中香爐中應用了能永保水平位置的十字轉架等機件。古希臘已有圓柱齒輪、圓錐齒輪和蝸桿傳動的記載。但是,關於齒輪傳動瞬時速比與齒形的關系和齒形曲線的選擇,直到17世紀之後方有理論闡述。
手搖把和踏板機構是曲柄連桿機構的先驅,在各文明古國都有悠久歷史,但是曲柄連桿機構的形式、運動和動力的確切分析和綜合,則是近代機構學的成就。機構學作為一個專門學科,遲至19世紀初才首次列入高等工程學院(巴黎的工藝學院)的課程。通過理論研究,人們方能精確地分析各種機構,包括復雜的空間連桿機構的運動,並進而能按需要綜合出新的機構。
機械工程的工作對象是動態的機械,它的工作情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隨機而不可預見;實際應用的材料也不完全均勻,可能存有各種缺陷;加工精度有一定的偏差,等等。
與以靜態結構為工作對象的土木工程相比,機械工程中各種問題更難以用理論精確解決。因此,早期的機械工程只運用簡單的理論概念,結合實踐經驗進行工作。設計計算多依靠經驗公式;為保證安全,都偏於保守,結果製成的機械笨重而龐大,成本高,生產率低,能量消耗很大。
從18世紀起,新理論的不斷誕生,以及數學方法的發展,使設計計算的精確度不斷的提高。進入20世紀,出現各種實驗應力分析方法,人們已能用實驗方法測出模型和實物上各部位的應力。
20世紀後半葉,有限元法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得對復雜的機械及其零件、構件進行力、力矩、應力等的分析和計算成為可能。對於掌握有充分的實踐或實驗資料的機械或其元件,已經可以運用統計技術,按照要求的可靠度,科學地進行機械設計。

『貳』 中國大規模引進機器工業始於什麼時候

洋務運動

『叄』 歷史上機器大工業是怎樣產生的

經過產業革命,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資本家在生產中廣泛採用機器的結果,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單位商品的勞動耗費大大減少,因而商品價值大大較低。資本主義正是憑借著機器生產的這種優越條件,徹底戰勝了封建經濟和小商品經濟,而使自己變成了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

然而,資本主義並不是無條件地使用機器的。假如僅僅為了減少勞動耗費和降低商品價值,那麼,只要生產機器所耗費的勞動少於使用機器所代替的勞動,在生產中使用機器就是有利的。但是,由於雇傭工人的一部分勞動即剩餘勞動是不給報酬的,勞動力的價值比工人勞動所創造的價值要小得多,因此,上述條件對資本家來說便遠遠不夠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只有當機器的價值低於機器所代替的勞動力的價值時,資本家才會使用機器;否則,他寧肯多僱工人,而不使用機器。這就是資本主義使用機器的界限。

機器的資本主義使用,給工人階級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由於機器簡化了操作過程,使得體質較弱的勞動力參加生產成為可能,因此隨著機器的廣泛採用,便有大批的婦女、兒童到工廠來做工。從前,工人為了活命不得不出賣自己;而現在,卻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了。所以,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所引起的一個最重要的變化,乃是工人階級地位的明顯下降。

資本主義使用機器,不僅使大批工人遭到排擠,被打入失業隊伍,而且使廣大中小生產者因抵擋不住廉價商品的競爭而陷於破產。這樣,便造成了越來越龐大的失業工人隊伍,而資本家則利用失業人口的存在,迫使在業工人降低工資和延長勞動時間,以加強對他們的剝削。

資本主義使用機器,還必然會大大加強工人的勞動強度。工人完全成了機器的附屬品,他必須跟著機器的運轉而動作,只要資本家加快機器的運轉速度或增加工人看管機器的台數,就會大大提高工人勞動的緊張程度。由於勞動的過度緊張,工傷事故大量增加,使大批工人變成殘廢、或者未老先衰、過早死亡。

隨著機器的廣泛採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也更加尖銳了。腦力勞動幾乎完全由少數與工人相對立的工程技術人員來進行,而壓在工人肩上的則是沉重而單調的體力勞動。

本來,大機器工業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個巨大勝利,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機器卻大大加強了資本對僱傭勞動的統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機器就它本身考察會縮短勞動時間,但它按資本主義方式使用時會延長勞動日;因為機器本身會使勞動變得輕易,但它按資本主義方式使用時會加強勞動;因為機器本身是人類對於自然力的勝利,但它按資本主義方式使用時會使人類為自然力所征服;因為機器本身會增加生產者的財富,但它按資本主義方式使用時會使生產者變為需要救濟的貧民」。

『肆』 大工業時代是指的什麼時候

1998年美國的社會學家、未來學家邁克爾·G·譯依在美國《未來學家》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出我們面臨的時代是「大工業時代」為起點。

『伍』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


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9年,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自英格蘭擴散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阿道夫·馮·門采爾所畫工業革命初期的工廠油畫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業革命。其中西歐(包括英國、德國、法國、低地國家和丹麥)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得到飛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緊跟著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並且從英國向西歐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電燈的發明為標志。


第三次工業革命 現代

數字化革命,或數碼化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數字化革命使傳統工業更加機械化、自動化,從而減少了工作成本,使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徹底改變。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太陽能、風能等高新技術。

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

3D列印技術讓產品設計到製造之間只有一個「列印」按鈕的間隔,

將帶動第三次工業革命,打破跨國代工產業鏈,會由大規模製造轉向個人化生產

『陸』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分別在什麼時候發生,將人們帶入什麼時代

第一次:18世紀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第三次: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6)機器大工業時期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原因

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在這種趨勢下,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了。

1、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

2、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產生並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國內市場;

3、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

4、工廠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國都無法相比的)

5、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工場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

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工業革命是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的:

1、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2、消除農業中的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一定的國內市場;(英國圈地運動)

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提供了資本主義大工業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勞動力和巨額的貨幣資本(殖民掠奪);

4、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長期的發展,為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准備了技術條件。

工業革命——網路

『柒』 新時器時代之前有什麼時代,開始時間分別是多少,什麼時候結束,請詳細

新石器時代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捌』 工業化什麼時候開始的

工業化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中,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工業化最初只是一種自發的社會現象,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這種以大規模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生產活動向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狹小的地方市場提出挑戰,老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容量的需求。同時,資本積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為工業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工業化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業化國家為實現人口自由流動和提供充足、廉價的勞動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會勞動組織系統。為此花費約100年時間。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化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工業生產的空間活動范圍在工業化不同發展階段具有較明顯的趨向性。初期時,工業生產活動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點狀分布),隨交通條件的改善而呈線或帶狀向外擴散。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的均衡分布狀態。工業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伴隨大規模工業化而產生的日益嚴重的大氣、海洋和陸地水體等環境污染,大量土地被佔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劇等,對社會、自然、生態造成巨大破壞,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生存,迫使各國對工業化的發展進行某種限制和改造。

熱點內容
線切割怎麼導圖 發布:2021-03-15 14:26:06 瀏覽:709
1台皮秒機器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5:49 瀏覽:623
焊接法蘭如何根據口徑配螺栓 發布:2021-03-15 14:24:39 瀏覽:883
印章雕刻機小型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3 瀏覽:395
切割機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錢 發布:2021-03-15 14:22:30 瀏覽:432
加工盜磚片什麼櫸好 發布:2021-03-15 14:16:57 瀏覽:320
北洋機器局製造的銀元什麼樣 發布:2021-03-15 14:16:52 瀏覽:662
未來小七機器人怎麼更新 發布:2021-03-15 14:16:33 瀏覽:622
rexroth加工中心亂刀怎麼自動調整 發布:2021-03-15 14:15:05 瀏覽:450
機械鍵盤的鍵帽怎麼選 發布:2021-03-15 14:15:02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