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炒茶溫度多少錢
Ⅰ 炒茶的工序有哪三點
舉例說明:
黃大茶製造分炒茶(殺青和揉捻)、初烘、堆積、烘焙(拉毛火和拉足火)四道工序。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炒茶方法,當地茶農概括為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著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鍾。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里。這樣反復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制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
初烘:炒後立即進行初烘,用小烘籃炭火烘焙。溫度120℃左右,投葉量2.0—2.5公斤,高溫快烘。2-3分鍾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斷,即為適度,下烘堆積。
堆積:堆積是黃變的主要過程。將初烘葉趁熱裝簍,稍加壓緊,高約1米,置於高溫乾燥的烘房內,時間長短與鮮葉老嫩、茶坯含水量有關, 一般5-7天。待葉色變黃,香氣透露,即為適度。目前堆積過程一般在茶葉收購站時行,收購的黃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後堆積悶黃。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溫進一步進色香味的變化,以形成黃大茶特有的品質特徵。採用櫟炭明火高溫烘焙,溫度130-150℃,每大烘籃投葉12公斤左右。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籃,僅烘幾秒鍾就翻動一次。火功要高,時間要足,色香味才能達到充分發展。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斷,梗心呈菊花狀,口嚼酥脆,焦香顯露,茶梗金黃,葉色黃褐起霜即為適度。時間約40-60分鍾。下烘後趁熱踩簍包裝。
制茶為什麼叫炒青?
炒青是一個術語,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另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人工炒茶與機器炒茶有差別嗎?
有,人工炒制的茶葉一般都較完整、鮮亮,口感比較清純,機器炒制茶型不是很好,並且因為不能控制輕重度會產生斷裂或過火。
Ⅱ 炒茶的步驟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炒茶方法,當地茶農概括為三句話:「第一鍋滿鍋旋,第二鍋帶把勁,第三鍋鑽把子。」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葉量多少視鍋溫和操作技術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著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要轉得快,用力勻,結合抖散茶葉,時間約1-2分鍾。待葉質柔軟,葉色暗綠,即可掃入第二鍋內。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生鍋略低。因茶與鍋壁的摩擦力比較大,用力應比生鍋大,所以要「帶把勁」,使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當葉片皺縮成條,茶汁粘著葉面,有粘手感,即可掃入熟鍋。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有利於做條,稍稍抖動,葉子則又散落到鍋里。這樣反復操作,使葉子吞吐於竹帚內外,把殺青失水和搓揉成條巧妙地結合起來。這與炒青綠茶先殺青後揉捻的制茶技術顯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濕熱條件下葉子較柔軟,可塑性好的機會,促進粗老葉成條,又可以克服冷揉進斷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條索緊細,發出茶香,約三四成干,即可出鍋。
初烘:炒後立即進行初烘,用小烘籃炭火烘焙。溫度120℃左右,投葉量2.0—2.5公斤,高溫快烘。2-3分鍾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斷,即為適度,下烘堆積。
堆積:堆積是黃變的主要過程。將初烘葉趁熱裝簍,稍加壓緊,高約1米,置於高溫乾燥的烘房內,時間長短與鮮葉老嫩、茶坯含水量有關, 一般5-7天。待葉色變黃,香氣透露,即為適度。目前堆積過程一般在茶葉收購站時行,收購的黃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後堆積悶黃。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溫進一步進色香味的變化,以形成黃大茶特有的品質特徵。採用櫟炭明火高溫烘焙,溫度130-150℃,每大烘籃投葉12公斤左右。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籃,僅烘幾秒鍾就翻動一次。火功要高,時間要足,色香味才能達到充分發展。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斷,梗心呈菊花狀,口嚼酥脆,焦香顯露,茶梗金黃,葉色黃褐起霜即為適度。時間約40-60分鍾。下烘後趁熱踩簍包裝。
Ⅲ 一套最新的炒茶設備要多少錢,這個設備有哪些機器呢
現在市場上大多炒茶設備的大概是在10000到15000元這個范圍內,還不知樓主將其用於版哪種茶類權?不同的茶類,工序有時候不相同,所需設備也是不太一樣的。以綠茶為例,綠茶在我國名品最多,分布最廣泛普遍,它的基本設備大多是殺青機、揉捻機和烘乾機,其對應價格大概是:6000~8000(殺)、3000~4500(揉)、4500~5500(烘)。若是紅茶啊、白茶啊之類的,和綠茶的工序設備又有所不同。
Ⅳ 人工炒茶與機器炒茶有差別嗎
人工炒茶與機器炒茶有差別嗎?
是有差別的。
1、人工炒制的茶葉一般都較完整、回鮮亮,口感比較答清純。
2、機器炒制茶型不是很好,並且因為不能控制輕重度會產生斷裂或過火。
3、機器炒制茶味道不如人工炒制;
4、只不過機器炒制減輕了人的勞動力也節省了時間。
Ⅳ 菊花手工炒茶溫度多少度
手工炒茶是項「巧手」活,還能「挺」多久,現在很多的茶葉都是用機器加工,手工炒茶已經慢慢被淘汰了,那手工炒茶還能「挺」多久?
一:手工炒茶是項「巧手」活
1、茶樹喜歡偏酸性土壤,又需要一個潮濕溫暖的環境,而天目山鎮的地理環境正好滿足茶樹的種植要求。
2、在上世紀70年代,天目山鎮一帶曾種植了大面積的茶樹。
3、「手工炒茶需要靈活的手巧,因為炒茶的整個過程都要用手來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炒焦。」這是一位老茶農說的。
4、製作茶葉首先還得從採茶開始,從什麼時候,在芽頭的什麼位置採摘都將決定著茶葉的品質。
5、採茶過程中要講究手巧、手快,特別是一些名貴品種的茶葉。
6、對時間要求更嚴,芽頭長出來,外面剛剛冒出一片嫩葉,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芽從葉中採摘下來,否則時間長了會影響到茶葉形態與營養。
二:老茶農介紹炒茶的步驟和經驗
1、「以臨安本地種植的綠茶為例,一般可簡單分為三個步驟:殺青、揉捻、烘乾。」老茶農說。
2、殺青需要高溫,一般在180度到200度,不過,其中還要看茶葉的老嫩程度來掌控溫度。
3、接著是揉捻,手裡用力一定要柔軟,根據炒制時間,調整溫度,有經驗的人往往會用臉去感受溫度變化,因為臉部貼近茶葉去感受溫度,會比手更敏感,更易作出判斷。
4、期間還要輕、重、輕、重不停的揉捻變化,最後才是烘乾,主要是過濾水分讓茶葉蓬鬆。
5、對於溫度的掌控、揉捻的用力程度把握,全憑個人手藝,茶葉的炒制水平也就體現在這兩點上了。
三:機器和手工,各領「風騷」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茶葉需求量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茶農使用制茶機器代替手工炒茶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
1、由於手工炒茶費工費時,沒有經驗難以把握,而機器炒茶能以較高效率完成產量加工,又能降低勞動強度。
2、因此,在一些茶葉加工企業,手工炒茶就顯得更是難見蹤影。
3、機器炒茶雖然在炒制速度上更快,但始終還是用手炒出來的好喝一點。
4、手工炒茶由於量少,再加上需要不停的翻茶、抖茶,會使得茶葉炒制溫度更加平衡勻稱。
5、一些名貴茶葉,像龍井、碧螺春等,很多都是用手工炒出來的,為什麼要用手工炒,原因就在這里,而且在價格上,比用機器炒出來的茶葉要更貴。
四:手藝交接,令人堪憂
1、炒茶不但需要手藝還需要耐心,有時候還要熬夜炒制,是個苦差事,要學好這門手藝不容易。
2、而且茶葉還要根據不同時候採摘,採取不同的炒制方法,那樣就更難掌握了,通常需要好幾年學藝時間。
3、採茶和炒茶一年也就那麼幾天,而在農村裡,有些人沒有茶園,有些人在這個時候會忙於農事,還有些人則遠離家門謀生,漸漸地,這項手藝便很少有人願意來學了。
4、「一輩傳一輩,代代相傳,也不知道這門手藝還能傳承多久,希望還有後來人吧。」說起手工炒茶這個手藝的未來,老茶農的話語中多了幾分惆悵。
編後總結:手工炒茶是項「巧手」活,還能「挺」多久?這個真的很難說了,畢竟手工炒茶除了講經驗之外,手工炒茶也非常的辛苦,現在的年輕人都吃不了這個苦了~
Ⅵ 人工炒茶與機器炒茶有什麼區別
春天雨水充沛,氣溫溫和,加上茶樹經過一個冬季的休眠,根部積累了豐富的養分,使得春季茶樹生長特別旺盛,春梢芽葉肥厚,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幼嫩芽葉毫毛多,與茶葉品質形成的有關的有效成分,如氨基酸、可溶性果膠、維生素C和芳香油含量富集,不僅使綠茶滋味醇厚鮮美,香氣濃郁,而且保健作用更佳。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春茶往往是一年中茶葉品質最好和採摘最合適的時期。 茶類之間,就紅茶而言,採摘的時間為夏季最佳。由於夏季茶樹中茶多酚含量上升,有利於紅茶的發酵,形成更多茶紅色和茶黃色素,使紅茶的干茶和茶湯色澤更為紅亮,滋味更具刺激性。 用鍋炒法進行鮮葉殺青,再經必要的其他工序而製成的散葉狀成品茶為炒青。炒青散茶大約出現於元朝,到明朝全面取代了蒸青散茶,一直保持至今。 我國傳統茶葉一直是用手工採摘製作,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科學的制茶工藝。但是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國外製茶機械的使用,到今天制茶已經分為機制茶和手工茶兩種。 手工茶能對炒鍋溫度加以檢驗控制,但是它費工費時,沒有經驗難以把握,因此綜合成本較高,適合於高檔特種茶的生產,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有些茶葉市場里可看見茶商用手工茶做招牌,招攬顧客,其實暗示給顧客這樣的規律:手工茶一定勝過機制茶。但是,我們認為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首先,我國名茶中的特級品種往往是手工製作,但是我們在購買品飲過程中一直發現這樣的問題:不同年份,同樣的級別名茶質量不一樣,每一年裡同一級別的名茶昨天和今天炒出來的茶質量也不一樣,所以買名茶的過程充滿了無法把握的玄機,顯得過於神秘。而機制茶在茶樹的田間管理上、鮮葉的採摘搶收方面、茶青的萎凋時間和溫度控制上、炒制的溫度上、半成品的挑選等方面,都能保證品質的穩定,既能提高產量,又能降低勞動強度。從這些方面來講,機制茶反而能比手工茶取得更好的效果,質量更穩定。 4.茶農都會唱採茶歌嗎?不一定。 春天雨水充沛,氣溫溫和,加上茶樹經過一個冬季的休眠,根部積累了豐富的養分,使得春季茶樹生長特別旺盛,春梢芽葉肥厚,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幼嫩芽葉毫毛多,與茶葉品質形成的有關的有效成分,如氨基酸、可溶性果膠、維生素C和芳香油含量富集,不僅使綠茶滋味醇厚鮮美,香氣濃郁,而且保健作用更佳。因此,春茶,特別是早期春茶往往是一年中茶葉品質最好和採摘最合適的時期。 茶類之間,就紅茶而言,採摘的時間為夏季最佳。由於夏季茶樹中茶多酚含量上升,有利於紅茶的發酵,形成更多茶紅色和茶黃色素,使紅茶的干茶和茶湯色澤更為紅亮,滋味更具刺激性。 用鍋炒法進行鮮葉殺青,再經必要的其他工序而製成的散葉狀成品茶為炒青。炒青散茶大約出現於元朝,到明朝全面取代了蒸青散茶,一直保持至今。 我國傳統茶葉一直是用手工採摘製作,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科學的制茶工藝。但是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國外製茶機械的使用,到今天制茶已經分為機制茶和手工茶兩種。 手工茶能對炒鍋溫度加以檢驗控制,但是它費工費時,沒有經驗難以把握,因此綜合成本較高,適合於高檔特種茶的生產,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有些茶葉市場里可看見茶商用手工茶做招牌,招攬顧客,其實暗示給顧客這樣的規律:手工茶一定勝過機制茶。但是,我們認為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首先,我國名茶中的特級品種往往是手工製作,但是我們在購買品飲過程中一直發現這樣的問題:不同年份,同樣的級別名茶質量不一樣,每一年裡同一級別的名茶昨天和今天炒出來的茶質量也不一樣,所以買名茶的過程充滿了無法把握的玄機,顯得過於神秘。而機制茶在茶樹的田間管理上、鮮葉的採摘搶收方面、茶青的萎凋時間和溫度控制上、炒制的溫度上、半成品的挑選等方面,都能保證品質的穩定,既能提高產量,又能降低勞動強度。從這些方面來講,機制茶反而能比手工茶取得更好的效果,質量更穩定。不一定,我的家鄉也產茶,不是都唱採茶歌,年輕人基本不唱,失傳了
Ⅶ 一套最新的炒茶設備需要多少錢呢,這個設備有哪些機器呢
按每天製作100公斤名茶設計,應該在30萬左右,一般的配置有滾筒殺青機、微波補殺機、揉捻機、理條機、整形機、烘乾機及提香機等。具體可咨詢浙江綠峰茶機有限公司或衢州上洋茶機有限公司。
Ⅷ 自動炒茶葉的炒茶機,怎麼炒龍井茶才能顏色綠好看,品級高希望給到詳細步驟說明
自動炒茶機的炒茶機,怎麼炒龍井茶?蔡正綠色好看,要看質量
Ⅸ 人工炒茶與機器炒茶有差別嗎有什麼差別
人工炒茶與機器炒茶的區別:
1、樣式上:人工炒出來的茶色澤鮮亮,完整版。機器炒出權來的茶暗黑,甚至斷裂。
2、口感上:人工炒出來的茶口感清新,味道香濃。機器炒出來的茶香味不足,口感差。
3、時間上:機器炒茶時間要比人工炒茶快,節省了時間。
(9)機器炒茶溫度多少錢擴展閱讀: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序貫操作。炒茶鍋用普通板鍋,砌成三鍋相連的炒茶灶,鍋呈25-30度傾斜。炒茶掃把用毛竹紮成,長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徑約10厘米。
炒青是一個術語,是指在製作茶葉的過程中利用微火在鍋中使茶葉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了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炒茶-網路
Ⅹ 炒茶機沒有實際溫度是什麼原因
機器只要運行都會耗電,耗電就表示消耗能量,然而電能是不可能全部轉回化為採茶機電機答的機械能的,有很大一部分是轉化為熱能,所以採茶機會產生熱量。當採茶機在正常負荷、電壓、電流下工作時,所產生的電流是額定的,也就是設計上能夠承受的。但是超負荷運轉、電壓不穩定,則會導致電機電流變化,如果電流變大超過電機本身的額定電流,輕則發熱重則燒毀。所以一般的機器都會加裝過載保護器,當電流過大時會自動斷電,以保護電機不被燒毀,而人是無法感知電流大小的(也沒人會去感知,感知一次就升天了),人能感知的就是溫度很高,這就是電流過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