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布西耶什麼時候提出機器美學
A. 機械美學的發展情況
工業革命是人類進入祛魅的理性時代的標志,神退身隱去,但新神又被造出來(人類天性總有造神的沖動),那就是機器。工具理性的時代的特徵就是工具對人的異化,人的主體性統一性的喪失。機器主宰的時代必然導致新的精神偶像和風尚地標。機械美學便是這一石破天驚的變革的戲劇性而又合乎邏輯的產物。傳統意義上的美學與機械似乎並無牽連,美學是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學問,論述美和美的事物,是「美的藝術的哲學」。古希臘時期並沒有所謂美學,因為希臘先人認為善即是美。美學作為學科遲至近代的1775年才由鮑姆嘉通提出。但這不是說,此前的人們從不關注美的問題,對美的探索和追求幾乎與機械的產生同時,甚至更早。
機械美學則完全是新興的工業時代的美學訴求。其心理基礎是認為各樣的機械本身蘊涵著美感,不僅是帶來實利的功能之美,更主要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形式之美,它與古典美迥異其趣。它認為機械本身的合乎功能、技術邏輯的構造和外表具有一種樸素的不加雕飾的美(那些發電廠的管線縱橫外露的工業構築物總對我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這契合了人類講求邏輯理性的天性,又與人的求新奇變異的心理傾向若合符節。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龐大復雜的蒸汽機、火車頭和巨型輪船無不以尺度、效率、聲響、見所未見的奇特外形刺激著人們,並激發出無窮的想像,比如遠見卓識的預言家儒勒·凡爾納,他早早地描繪了航程近乎無限的潛水艇、載人登月和地心探索,除了後者如今都已成為現實。
作為人類最古老棲居所在的建築也被先鋒派看作是「居住的機器」。天才的建築家勒·柯布西耶早就對飛機、汽車、輪船等情有獨鍾,他強調機械的美,認為這些產品的外形設計不受任何傳統式樣的約束,完全是新的功能要求的產物,只受經濟性的制約,更具有合理性。顯然除了美學考量,柯布更有道德層面的意圖,這與他的技術拯救的烏托邦思想不無干係。技術樂觀主義者對機械美學更是堅信不疑。他們信奉合理的即是美的,因而也是善的。密斯的機械式的精密工字鋼細部反映的正是這樣的美學信念。
更極端的是五十年代後期的英國ARCHIGRAM(建築電訊派)小組,他們的作品(基本只存在於繪圖板上)強調邏輯性、流線、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外表呈現為巨大的尺度和管線構件畢露的「外骨架效果」。羅傑斯和皮亞諾設計的蓬皮杜文化中心則完全實現了他們的夢想——作為機器的建築,且有生長的可能(至少表面看起來如此)。蓬皮杜中心完全達到了一種技術表現主義的高度,散發著獨特的美感,在巴黎市中心的灰濛蒙的磚石老建築群中鶴立雞群,卓爾不群,成為早期高技派建築機械美學的典範。
現狀發展 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環境、材料等領域的突飛猛進,新的技術表現理念更強調外表的光滑(如太空艙般的效果)、輕透、可呼吸的表皮、結構更加輕盈、內部巨大的靈活性等。這樣的建築宛若一架架巨大的都市機器,出現在世界各地,吞吐著人群、信息和財富,成為人造奇景,這個資本的世界的巨大的物質符號。
B. 柯布西耶建築賞析:柯布西耶是建築師嗎
一、勒·柯布西耶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築》,書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機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築的5個特點(如樓上那位仁兄所說)。他的革新思想和獨特見解是對學院派建築思想的有力沖擊。
舉幾個例子,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薩伏伊別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學生公寓、平台別墅。薩伏依別墅:建築理想體現——陽光空氣綠地三要素和新建築五點的完美結合。提出一套建築體系——板柱承重體系社會理想——標准化構件,機器生產,能夠承擔社會職責。體現了歐洲人心理深處的 抹不去的 古典情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風格有了明顯變化,其特徵表現在對自由的有機形式的探索和對材料的表現,尤其喜歡表現脫模後不加裝修的清水鋼筋混凝土,這種風格後被命名為粗野主義(或新粗野主義)代表作品有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爾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其中朗香教堂的外部形式和內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圍,回復到巨石時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認為是現代建築中的精品。
二、勒·柯布西耶又是一個城市規劃專家,他從事了大量城市規劃的研究和設計,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爾規劃等。朗鄉教堂:雪鐵龍承重體系,造型奇特,牆體彎曲。主要空間的 周圍有三個小龕,每一個的 上部都是 向上拔起的 「塔」。伸出於屋頂之外。各個立面的差別很大。以地中海民宅為思想來源,內部空間關系與萬神廟內大廳和周邊空間處理相似。它的 建築形體和空間證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想像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現代西方宗教的特質。
三、柯布西耶的全部生涯都與住宅設計有關,而且他的最大貢獻也是住宅,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住宅建築設計原則:住宅是人和空間最初也是直接發生關系的載體,因此通過住宅設計可以衡量一位建築家是否優秀。我們通過分析這些小小的住宅模型,了解到柯布西耶對每一個設計都尋求新的意匠。
四、柯布西耶在他的瑞士故鄉1905年設計了第一幢住宅,完全是當地的鄉土住宅風貌,內外充滿著幾何裝飾,兩層,房主人是一位美術學校的寶石商,柯布西耶因老師的介紹完成了這件處女建築,當時他才17歲。
五、1914年柯布西耶已經通過多米諾型住宅預見到近代建築的誕生,他曾經為勞動者設計了量產型住宅,也有白色試驗住宅群,其中包括最小限的住宅,同時柯布還發明了為了非熟練技工的構築法,由於地域差別而設計的地方性住宅也是柯布的領域。
六、柯布西耶的工作很像一位建築界的人類學家,他對全世界與住宅有關的類型都有興趣,柯布還在非西歐圈展開以原始小屋為藍本的住宅研究,為了戰爭受難者的住宅以及寸法系統等等。通過廣泛的住宅設計,表達柯布西耶對人類的關照。
七、柯布西耶的大量作品到現在建築師還在模仿還未超越。像幾年前很流行的錯層建築、(羅夫特)戶型、疊排戶型都是柯布西耶的作品延伸。
C. 柯布西耶之所以偉大的原因是什麼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名C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富蘭克·勞埃德·賴特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又譯做柯比意。
他豐富多變的作品和充滿激情的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築、馬賽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昌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的追隨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
勒·柯布西耶出生於瑞士西北靠近法國邊界的小鎮,父母從事鍾表製造,少年時曾在故鄉的鍾表技術學校學習,對美術感興趣,1907年先後到布達佩斯和巴黎學習建築,在巴黎到以運用鋼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築師奧古斯特·貝瑞處學習,後來又到德國貝倫斯事務所工作,彼得·貝倫斯事務所以嘗試用新的建築處理手法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聞名,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時在那裡工作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和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他們互相之間都有影響,一起開創了現代建築的思潮。 現行瑞士法郎上的 勒·柯布西耶他又到希臘和土耳其周遊,參觀探訪古代建築和民間建築。
勒·柯布西耶於1917年定居巴黎,同時從事繪畫和雕刻,與新派立體主義的畫家和詩人合編雜志《新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筆名為勒·柯布西耶,他在第一期就寫到:「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它植根於一種新的精神,有明確目標的一種建設性和綜合性的新精神。」後來他把其中發表的一些關於建築的文章整理匯集出版單行本書《走向新建築》,激烈否定十九世紀以來的因循守舊的建築觀點、復古主義的建築風格,歌頌現代工業的成就,提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稱頌工程師的工作方法,「工程師受經濟法則推動,受數學公式所指導,使我們與自然法則一致,達到了和諧。」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建築的首要任務是促進降低造價,減少房屋的組成構件。」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贊美簡單的幾何形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設計充分發揮了框架結構的特點,由於牆體不再承重,可以設計大的橫向長窗,他的有些設計當時不被人們接受,許多設計被否決,但這些結構和設計形式在以後被其他建築師推廣應用,如逐層退後的公寓,懸索結構的展覽館等,他在建築設計的許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對現代建築設計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勒·柯布西耶還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他一反當時反對大城市的思潮,主張全新的城市規劃,認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首先提出高層建築和立體交叉的設想,是極有遠見卓識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終站在建築發展潮流的前列,對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現代化起了推動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避居鄉間,後來又到印度和非洲工作,戰後他的建築設計風格明顯起了變化,從注重功能轉向注重形式;從重視現代工業技術轉向重視民間建築經驗;從追求平整光潔轉向追求粗糙蒼老的有時是原始的趣味。因此他在戰後的新建築流派中仍然處於領先地位。他的設計理念直到去世,都對世界各國的建築師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他的設計經常引起很大的爭議,他設計的朗香聖母院教堂的怪異外觀,令守舊派異常憤怒,但被革新派奉為經典。他為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設計的方案引起評審團長時間的爭論,最後由政治家裁決否定。他的馬賽公寓,被法國風景保護協會提出控告,到後來,又成為當地的名勝;他為阿爾及爾市做的規劃和建築設計被市政當局否決,但後來其中的逐層後退設計方法卻被許多非洲和中東的沿海國家
勒. 柯布西耶——新建築的5個特點
現代建築大師,本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現代建築運動的積進分子和主將。1928年他與W·格羅皮烏斯、密斯·范·德·羅組織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
勒·柯布西耶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築》,書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機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築的5個特點:
房屋底層採用獨立支柱;
2. 屋頂花園;3. 自由平面;4. 橫向長窗;5. 自由的立面。
他的革新思想和獨特見解是對學院派建築思想的有力沖擊。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薩伏伊別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學生公寓、別墅。
薩伏依別墅:建築理想體現——陽光空氣綠地三要素和新建築五點的完美結合。
提出一套建築體系——板柱承重體系
社會理想——標准化構件,機器生產,能夠承擔社會職責。體現了歐洲人心理深處的 抹不去的 古典情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風格有了明顯變化,其特徵表現在對自由的有機形
式的探索和對材料的表現,尤其喜歡表現脫模後不加裝修的清水鋼筋混凝土,這種風格後被命名為粗野主義(或新粗野主義)代表作品有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爾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其中朗香教堂的外部形式和內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圍,回復到巨石時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認為是現代建築中的精品。
勒·柯布西耶又是一個城市規劃專家,他從事了大量城市規劃的研究和設計,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爾規劃等。
朗鄉教堂:雪鐵龍承重體系,造型奇特,牆體彎曲。主要空間的 周圍有三個小龕,每一個的 上部都是 向上拔起的 「塔」。伸出於屋頂之外。各個立面的差別很大。以地中海民宅為思想來源,內部空間關系與萬神廟內大廳和周邊空間處理相似。
它的 建築形體和空間證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 想像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現代西方宗教的特質
勒·柯布西耶住宅設計—建築設計的原點:
柯布西耶的全部生涯都與住宅設計有關,而且他的最大貢獻也是住宅,住宅是人和空間最初也是直接發生關系的載體,因此通過住宅設計可以衡量一位建築家是否優秀。我們通過分析這些小小的住宅模型,了解到柯布西耶對每一個設計都尋求新的意匠。
柯布西耶在他的瑞士故鄉1905年設計了第一幢住宅,完全是當地的鄉土住宅風貌,內外充滿著幾何裝飾,兩層,房主人是一位美術學校的寶石商,柯布西耶因老師的介紹完成了這件建築,當時他才17歲。
1914年柯布西耶已經通過多米諾型住宅預見到近代建築的誕生,他曾經為勞動者設計了量產型住宅,也有白色試驗住宅群,其中包括最小限的住宅,同時柯布還發明了為了非熟練技工的構築法,由於地域差別而設計的地方性住宅也是柯布的領域,柯布西耶的工作很像一位建築界的人類學家,他對全世界與住宅有關的類型都有興趣,柯布還在非西歐圈展開以原始小屋為藍本的住宅研究,為了戰爭受難者的住宅以及寸法系統等等。通過廣泛的住宅設計,表達柯布西耶對人類的關照。
勒·柯布西耶建築是想像力豐富的建築師: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像力豐富的建築師,他對理想城市的詮釋、對自然環境的領悟以及對傳統的強烈信仰和崇敬都相當別具一格。作為一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他是善於應用大眾風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將時尚的滾動元素與粗略、精緻等因子進行完美的結合。他用格子、立方體進行設計,還經常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一般的方形、圓形以及三角形等圖形建成看似簡單的模式。作為一名藝術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體積、表面以及輪廓的重要性,他所創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圖樣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設計中,通過大量的圖樣以產生一種栩栩如生的視覺效應占據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築模式轉化為建築實物的情況如同藝術家在陶土的模子上進行雕刻和削減一樣。通過精心的設計,在明暗光線的對比下,他成功地將有限的空間最大化,並能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應。
D. 賴特的建築思想與時間積極迎合了歐洲現代建築的"機器美學"么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國建築師,(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也是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與賴特、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並稱4大現代建築大師。密斯堅持「少就是多」的建築設計哲學,在處理手法上主張流動空間的新概念。
勒·柯布西耶,20世紀最著名的建築大師、城市規劃家和作家。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是功能主義建築的泰斗,被稱為「功能主義之父」。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賴特(Frank Lloyd Wright)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生於德國柏林,是德國現代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學校的創辦人。父親也是一位建築師。1969年7月5日卒於美國波士頓。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1945年同他人合作創辦協和建築師事務所,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以建築師為主的設計事務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築界所推崇。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是美國的一位最偉大的建築師,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賴特師從摩天大樓之父、芝加哥學派(建築)代表人路易斯·沙利文,後自立門戶成為著名建築學派「田園學派」(Prairie School)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包括建立於賓夕法尼亞州的流水別墅(Fallingwater House)和世界頂級學府芝加哥大學內的羅比住宅(Robie House) 。
E. 柯布西耶的建築風格是怎樣的
柯布西耶是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其著作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的觀點,認為建築設計應有革新意識。柯布西耶建築風格也完全摒棄了古典主義風格,對學院派的建築思想具有一定力度的沖擊。
柯布西耶的作品薩伏依別墅
從柯布西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風格和特點。在他初期設計的建築作品中,薩伏依別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這是一座外表看上去極其簡單的建築,室內、室外幾乎沒有任何裝飾,橫窗是其唯一的點綴。但是他緊緊地抓住了建築學的三個要素,陽光、空氣和草地。在這個時期,他雖然尚未完全掙脫古典主義風格對其的影響,但已經較完美地將古典、現代風格融為一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柯布西耶建築風格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他開始朝著表現主義轉變,這個時期中,他設計了著名的朗香教堂和一系列的傢具,在對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其特徵主要表現在對自由的有機形式的探索和對材料的表現,同時加以脫模後不加裝修的清水鋼筋混凝土。這種風格在其設計的馬塞公寓、昌迪加爾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的牆面上也可以見到。後人將這種設計風格稱之為「粗野主義」。即故意不加修飾,表現出一種粗獷的風格,展現男人的力量。
柯布西耶建築風格對後世起到了相當巨大的作用,不少建築學家對其設計的建築作品進行模仿,但卻從未被超越。如今我們所見到的錯層建築、疊排戶型等設計理念,都是脫胎於柯布西耶。
柯布西耶設計理念
柯布西耶設計理念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是其於50年代以前,主要以功能性、合理性為主。後一個階段,主要是後現代以及表現主義為主。
柯布西耶設計的朗香教堂部內場景
早在1937年,柯布西耶定居巴黎時出版的一部著作,名為《走向新建築》。這部作品雖然出版於四十年代,其中有許多文章是柯布西耶早就完成的,因此可以代表其第一階段的設計理念的象徵。這個時期,其主要以鋼筋水泥替代傳統的承重牆設計,以鋼筋水泥柱子將建築物騰空於地面之上,最典型的代表有馬塞公寓和薩伏伊別墅。當時的柯布西耶,比較贊美機械美學,認為鋼筋混凝土已經在建築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傳統的古典主義建築完全可以被現代主義風格建築所替代。這正是在一個科學蓬勃發展之下的必然產物。
朗香教堂是柯布西耶設計理念的第二個階段。在此階段中,柯布西耶已經完全摒棄了古典主義建築。從獨具特色的朗香教堂的設計中可以看出,這個階段的柯布西耶,在設計建築時,保持其應有的功能性和合理性的同時,更傾向於表現主義。朗香教堂是個具有創意性和代表性的現代主義建築,他與其說是一座建築,更不如稱其為一件藝術品更為貼切。如果你們去過那裡,就會驚訝地發現,教堂內部的牆面,幾乎沒有一面是直的,大多都以彎曲的流水線為主,甚至有部分牆面還是傾斜的,這讓整座教堂看起來更具有藝術性和觀賞性。最大的特點是,教堂的牆面上,被鏤空了大小不一的窗戶,用玻璃鑲嵌,當陽光投射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別樣的氛圍與情調。這也難怪朗香教堂被成為當時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F. 柯布西耶的生平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名C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並稱為現代建柯布西耶出生於瑞士西北靠近法國邊界的小鎮,父母從事鍾表製造,少內時曾在故鄉的鍾表技術學校學習,對美術感興趣,1907年先後到布達佩斯和巴黎學習建築,在巴黎到以運用鋼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築師奧古斯特·貝瑞處學習,後來又到德國貝倫斯事務所工作,彼得·貝倫斯事務所以嘗試用新的建築處理手法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聞名,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時在那裡工作的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凡·德·羅,他們互相之間都有影響,一起開創了現代建築的思潮。他又到希臘和土耳其周遊,參觀探訪古代建築和民間建築。
柯布西耶於1917年定居巴黎,同時從事繪畫和雕刻,與新派立體主義的畫家和詩人合編雜志《新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筆名為勒·柯布西耶,他在第一期就寫到:「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它植根於一種新的精神,有明確目標的一種建設性和綜合性的新精神。」後來他把其中發表的一些關於建築的文章整理匯集出版單行本書《走向新建築》,激烈否定十九世紀以來的因循守舊的建築觀點、復古主義的建築風格,歌頌現代工業的成就,提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稱頌工程師的工作方法,「工程師受經濟法則推動,受數學公式所指導,使我們與自然法則一致,達到了和諧。」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建築的首要任務是促進降低造價,減少房屋的組成構件。」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贊美簡單的幾何形體。
1926年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設計提出著名的「新建築五點」,它們是:
* 底層架空;
* 屋頂花園;
* 自由平面;
* 橫向的長窗;
* 自由立面。
按照「新建築五點」的要求設計的住宅都是由於採用框架結構,牆體不再承重以後產生的建築特點。勒·柯布西耶充分發揮這些特點,在二十年代設計了一些同傳統的建築完全異趣的住宅建築。薩伏伊別墅是一個著名的代表作。柯布西耶的建築設計充分發揮了框架結構的特點,由於牆體不再承重,可以設計大的橫向長窗,他的有些設計當時不被人們接受,許多設計被否決,但這些結構和設計形式在以後被其他建築師推廣應用,如逐層退後的公寓,懸索結構的展覽館等,他在建築設計的許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對現代建築設計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勒·柯布西耶還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他一反當時反對大城市的思潮,主張全新的城市規劃,認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首先提出高層建築和立體交叉的設想,是極有遠見卓識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終站在建築發展潮流的前列,對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現代化起了推動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避居鄉間,後來又到印度和非洲工作,戰後他的建築設計風格明顯起了變化,從注重功能轉向注重形式;從重視現代工業技術轉向重視民間建築經驗;從追求平整光潔轉向追求粗糙蒼老的有時是原始的趣味。因此他在戰後的新建築流派中仍然處於領先地位。他的設計理念直到去世,都對世界各國的建築師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他的設計經常引起很大的爭議,他設計的朗香聖母院教堂的怪異外觀,令守舊派異常憤怒,但被革新派奉為經典。他為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設計的方案引起評審團長時間的爭論,最後由政治家裁決否定。他的馬賽公寓,被法國風景保護協會提出控告,到後來,又成為當地的名勝;他為阿爾及爾市做的規劃和建築設計被市政當局否決,但後來其中的逐層後退設計方法卻被許多非洲和中東的沿海國家採納。
主要作品:
* 巴黎郊區薩伏伊別墅
* 巴黎瑞士學生宿舍
G. 柯布西耶二戰前後設計思想變化的原因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名C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富蘭克·勞埃德·賴特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又譯做柯比意。
他豐富多變的作品和充滿激情的建築哲學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城市面貌和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從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別墅建築、馬賽公寓到朗香教堂,從巴黎改建規劃到昌加爾新城,從《走向新建築》到《模度》,他不斷變化的建築與城市思想,始終將他的追隨者遠遠的拋在身後。柯布西耶是現代建築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取之不盡的建築思想的源泉。
勒·柯布西耶出生於瑞士西北靠近法國邊界的小鎮,父母從事鍾表製造,少年時曾在故鄉的鍾表技術學校學習,對美術感興趣,1907年先後到布達佩斯和巴黎學習建築,在巴黎到以運用鋼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築師奧古斯特·貝瑞處學習,後來又到德國貝倫斯事務所工作,彼得·貝倫斯事務所以嘗試用新的建築處理手法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聞名,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時在那裡工作的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和路德維格·密斯·凡·德·羅,他們互相之間都有影響,一起開創了現代建築的思潮。 現行瑞士法郎上的 勒·柯布西耶他又到希臘和土耳其周遊,參觀探訪古代建築和民間建築。
勒·柯布西耶於1917年定居巴黎,同時從事繪畫和雕刻,與新派立體主義的畫家和詩人合編雜志《新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筆名為勒·柯布西耶,他在第一期就寫到:「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它植根於一種新的精神,有明確目標的一種建設性和綜合性的新精神。」後來他把其中發表的一些關於建築的文章整理匯集出版單行本書《走向新建築》,激烈否定十九世紀以來的因循守舊的建築觀點、復古主義的建築風格,歌頌現代工業的成就,提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稱頌工程師的工作方法,「工程師受經濟法則推動,受數學公式所指導,使我們與自然法則一致,達到了和諧。」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建築的首要任務是促進降低造價,減少房屋的組成構件。」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贊美簡單的幾何形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設計充分發揮了框架結構的特點,由於牆體不再承重,可以設計大的橫向長窗,他的有些設計當時不被人們接受,許多設計被否決,但這些結構和設計形式在以後被其他建築師推廣應用,如逐層退後的公寓,懸索結構的展覽館等,他在建築設計的許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對現代建築設計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勒·柯布西耶還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他一反當時反對大城市的思潮,主張全新的城市規劃,認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首先提出高層建築和立體交叉的設想,是極有遠見卓識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終站在建築發展潮流的前列,對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現代化起了推動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避居鄉間,後來又到印度和非洲工作,戰後他的建築設計風格明顯起了變化,從注重功能轉向注重形式;從重視現代工業技術轉向重視民間建築經驗;從追求平整光潔轉向追求粗糙蒼老的有時是原始的趣味。因此他在戰後的新建築流派中仍然處於領先地位。他的設計理念直到去世,都對世界各國的建築師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他的設計經常引起很大的爭議,他設計的朗香聖母院教堂的怪異外觀,令守舊派異常憤怒,但被革新派奉為經典。他為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設計的方案引起評審團長時間的爭論,最後由政治家裁決否定。他的馬賽公寓,被法國風景保護協會提出控告,到後來,又成為當地的名勝;他為阿爾及爾市做的規劃和建築設計被市政當局否決,但後來其中的逐層後退設計方法卻被許多非洲和中東的沿海國家採納
勒. 柯布西耶——新建築的5個特點
現代建築大師,本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現代建築運動的積進分子和主將。1928年他與W·格羅皮烏斯、密斯·范·德·羅組織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
勒·柯布西耶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倡導者機器美學的重要奠基人,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作《走向新建築》,書中提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機器」。1926年提出了新建築的5個特點:
1. 房屋底層採用獨立支柱;
2. 屋頂花園;3. 自由平面;4. 橫向長窗;5. 自由的立面。
他的革新思想和獨特見解是對學院派建築思想的有力沖擊。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薩伏伊別墅(1928-1930)、巴黎瑞士學生公寓、平台別墅。
薩伏依別墅:建築理想體現——陽光空氣綠地三要素和新建築五點的完美結合。
提出一套建築體系——板柱承重體系
社會理想——標准化構件,機器生產,能夠承擔社會職責。體現了歐洲人心理深處的 抹不去的 古典情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風格有了明顯變化,其特徵表現在對自由的有機形
式的探索和對材料的表現,尤其喜歡表現脫模後不加裝修的清水鋼筋混凝土,這種風格後被命名為粗野主義(或新粗野主義)代表作品有馬塞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爾法院、拉吐亥修道院等,其中朗香教堂的外部形式和內部神秘性已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圍,回復到巨石時代的史前墓穴形式,被認為是現代建築中的精品。
勒·柯布西耶又是一個城市規劃專家,他從事了大量城市規劃的研究和設計,代表作品有印度昌迪加爾規劃等。
朗鄉教堂:雪鐵龍承重體系,造型奇特,牆體彎曲。主要空間的 周圍有三個小龕,每一個的 上部都是 向上拔起的 「塔」。伸出於屋頂之外。各個立面的差別很大。以地中海民宅為思想來源,內部空間關系與萬神廟內大廳和周邊空間處理相似。
它的 建築形體和空間證明柯布西耶具有非凡的 想像力,也形象的反映出現代西方宗教的特質
勒·柯布西耶住宅設計—建築設計的原點:
柯布西耶的全部生涯都與住宅設計有關,而且他的最大貢獻也是住宅,住宅是人和空間最初也是直接發生關系的載體,因此通過住宅設計可以衡量一位建築家是否優秀。我們通過分析這些小小的住宅模型,了解到柯布西耶對每一個設計都尋求新的意匠。
柯布西耶在他的瑞士故鄉1905年設計了第一幢住宅,完全是當地的鄉土住宅風貌,內外充滿著幾何裝飾,兩層,房主人是一位美術學校的寶石商,柯布西耶因老師的介紹完成了這件處女建築,當時他才17歲。
1914年柯布西耶已經通過多米諾型住宅預見到近代建築的誕生,他曾經為勞動者設計了量產型住宅,也有白色試驗住宅群,其中包括最小限的住宅,同時柯布還發明了為了非熟練技工的構築法,由於地域差別而設計的地方性住宅也是柯布的領域,柯布西耶的工作很像一位建築界的人類學家,他對全世界與住宅有關的類型都有興趣,柯布還在非西歐圈展開以原始小屋為藍本的住宅研究,為了戰爭受難者的住宅以及寸法系統等等。通過廣泛的住宅設計,表達柯布西耶對人類的關照。
勒·柯布西耶建築是想像力豐富的建築師: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像力豐富的建築師,他對理想城市的詮釋、對自然環境的領悟以及對傳統的強烈信仰和崇敬都相當別具一格。作為一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他是善於應用大眾風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將時尚的滾動元素與粗略、精緻等因子進行完美的結合。他用格子、立方體進行設計,還經常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一般的方形、圓形以及三角形等圖形建成看似簡單的模式。作為一名藝術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體積、表面以及輪廓的重要性,他所創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圖樣也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設計中,通過大量的圖樣以產生一種栩栩如生的視覺效應占據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築模式轉化為建築實物的情況如同藝術家在陶土的模子上進行雕刻和削減一樣。通過精心的設計,在明暗光線的對比下,他成功地將有限的空間最大化,並能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應。
H. 柯布西耶的理論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出生於瑞士,年定居巴黎,1922年與堂兄在巴黎開設建築事務所。柯布西耶是現代主義大師中著書立說最豐富的一個。他的現代主義思想理論集中反映在他的重要論文集《走向新建築》中,這本著作雖然出版於1937年,但其中不少文章是他早就已經撰寫出來或已經發表了的,代表了他的總體設計思想。這本著作的文章,前後跨越幾十年,因此難免有些前後矛盾之處,內容也比較龐雜,但是在否定設計上的復古主義和折衷主義,在強調設計的功能至上方面,他的觀點與格羅佩斯基本是一致的。
柯布西耶強調機械的美,高度贊揚飛機、汽車和輪船等新科技結晶,認為這些產品的外形設計不受任何傳統式樣的約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設計成的,它們只受到經濟因素的約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他指出:"……在近50年中,鋼鐵與混凝土已經占統治地位,這說明結構本身具有巨大的能力,對建築藝術家來說,建築設計中老的經典已經被推翻,如果要與過去挑戰,我們應該認識到,歷史上的過往樣式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復存在,一個屬於我們自己時代的新的設計樣式已經興起,這就是革命。" 通過強調機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為機械美學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機器,書是供人們閱讀的機器」,在當代社會中,一件新設計出來為現代人服務的產品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機器"。它們的美學原則是獨特的,並不跟隨古典藝術的美學原則,只有面對這種新的社會狀況,我們才能把握新的美學立場和美學原則,那就是代表二十世紀新時代的機械美學,在具體設計上,柯布西耶強調以數學計算和幾何計算為設計的出發點,一方面使建築具有更高的科學性和理性特徵,同時也體現了技術的原則。他是第一個提倡把立體主義藝術形式引入設計的人。
1927年柯布西耶在瑞士拉薩拉茲發起"現代建築國際會議",成為國際風格現代建築的中心組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思想可分為兩個階段: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義、功能主義和國家樣式的主要領袖,以1929年的薩伏伊別墅和1945年的馬賽公寓為代表,許多建築結構承重牆被鋼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築往往騰空於地面之上;50年代以後勒·柯布西耶轉向表現主義、後現代,朗香小教堂以其富有表現力的雕塑感和它獨特的形式使建築界為之震驚,完全背離了早期古典的語匯,這是現代人所建造的最令人難忘的建築之一。在傢具設計中,勒·柯布西耶則以豪華而舒適的鋼管構架躺椅著稱於世,幾乎成為20年代優雅生活的象徵。
I. 柯布西耶是哪個學派的
顯然機器抄美學是誤人子襲弟的……
如果你問的是建築學派的話
其實柯布西耶不好說他只屬於什麼學派
起初他是現代主義建築的開創者之一
隨後他帶著粗野主義的朗香教堂給人們開創了後現代主義建築
如果你問的是城市規劃類的學派的話
那柯布西耶應該屬於集中主義學派
提倡通過提高城市中心建築密度,建超高層建築,底層是連片的綠地來緩解城市中心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