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怎麼造
『壹』 世界上第一台機器是怎樣製造的
人類發展到20世紀,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從事簡單重復工作的人們強烈渴專望有某種屬能代替自己工作的機器出現,在 這方面的研究,美國的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走在了前面。
1954年,電子學家德沃爾獲得了一項"可編程序機械手"的專利,這是一種象人手臂的機械手,它按程序進行工作,這種程序可以根據不同工作需要來編制,因此,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由此,熱衷於機器人研究的物理學家英格伯格想到,如果能製造出這種機器,可象人一樣學習別人幹活的動作,之後便能自動重復進行操作。於是,在1958年,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聯手製造出第一台真正實用的工業機器人,並很快得到了應用。
隨後,他們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工廠--尤尼梅遜公司,並將第一批機器人稱為"尤尼梅物",意思是"萬能自動",英格伯格因此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1984年,他還預言:"我要使機器人擦地板,做飯,洗刷我的汽車和檢查安全"。
『貳』 怎麼造機器人
首先你要回答的是,你需要一個為你做什麼工作的機器人。
然後才是決定內這個機器人需要哪些軟體和硬容件。
如果是高精度和高難度的機器人,那你光有大量的資金也是沒用的,因為很多技術參數是錢是買不來的,就象計算機還在不斷提高性能一樣。
『叄』 安蒂基西拉機器是怎樣製造的
1900年,一位以採集海綿為職業的希臘潛水員,在安蒂基西拉海峽的水底,發現一個巨大的黑影。他游過去一看,不由大吃一驚。原來,這是一艘古代沉船的殘骸。這個意外的發現使他高興萬分,他再度潛下水,仔細察看,發現古船里裝有大理石雕像和青銅雕像。
不久這條沉船被打撈上來。經專家考證,這是一艘沉沒水下已達2000年之久的古船。也就是說,它在公元初就沉沒了。船上珍貴的古代藝術珍寶馬上得到挽救和保護。
然而,奇跡很快就發生了,而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了所有雕像。
那是在工作人員分析、清理船上物品時發現的,在沒有用的雜物中有一團沾滿銹痕的東西。經過認真的處理,人們發現那裡面有青銅板,還有一塊被機械加工的銅圓圈殘段,上面刻有精細的刻度和奇怪的文字。專家們馬上意識到這圓圈非同一般,古代船上怎麼會有這樣的東西呢?
經過兩次認真的拆卸、清洗之後,專家們更加驚嘆不已。擺在他們面前的那許多的細節部分清洗後顯出的原形,竟是一台真正的機器,這台機器是由活動指針、復雜的刻度盤、旋轉的齒輪和刻著文字的金屬版組成的,經復制發現它有20多個小型齒輪,一種卷動傳動裝置和一隻冠狀齒輪,在一側是一根指軸,指軸一轉動,刻度盤便可以各種不同的速度隨之轉動。指針被青銅活動板保護起來,上面有長長的銘文供人閱讀。
美國學者普萊斯用光檢查了這台機械裝置,認為它是一台計算機,用它可以計算太陽、月亮和其他一些行星的運行。據檢測,它的製造年代是公元前82年。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驚異。要知道,計算機是1642年才由帕斯卡爾發明的,而且當時他製造的計算機械准確度很差。雖然人們公認希臘人是古代最有智慧的民族,但這台古代計算機的出現,還是令人感到不可理解。
還有,這個機械裝置全部是由金屬製成的,使用了精密的齒轉轉動裝置。而人們都知道金屬齒輪轉動是在文藝復興時代才使用的。這涉及到製作它時必需具備的車、鉗、銑、刨等機械加工工具,而這些工具在古希臘都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於是人們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這台「安蒂基西拉機器」到底是誰製造的?
有人說,如果它確是古希臘人製造的,那麼人們對古希臘科學技術的理解恐怕要徹底改寫。但這改寫又沒法進行,因為這個計算機只是一個孤證,關於它的製造的一切人們都無法得知。在古希臘和其他一切古代民族的文獻中,也從來沒有任何關於計算機機械的記載。
如果它不是古希臘人所造,那麼必定出於遠比古希臘人更有智慧,科學技術和工藝水平也要高得多的智慧生命之手。
『肆』 各行各業的生產機器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首先要采購原材料,原材料可以線上購買,也可以線上,線上一呼百應上有;
其次要通過技術加工製作,這就需要專業的技工了。
大概是這樣吧。
『伍』 第一台機器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沒有機器的時候 用手工、自然界的現成的工具:木頭啊 石頭啊 動物骨頭啊什麼的。
最原始的 鑽木取火 之類的。
『陸』 機器人是怎麼製造的
有的是軟體方面 有的是硬體方面。
而且要看你做的機器人是干什麼用的,需要多大的規模。以及智能程度如何。
『柒』 製造機器的機器(汽車是機器造出來的,那造這種的機器是怎麼造出來的)
這個就叫車床了,造機器的機器
『捌』 機械設備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祖先們所製造的一些簡單設備,全部都是依靠能工巧匠們人工打造出來的。回靠想像零件的形狀、尺寸,用答小紅爐加熱鋼鐵、鍛打成型,再一步步組裝,依靠「過硬的雙手」。因為沒有電,所以也不存在什麼「工作母機」或任何機床,全部都是手工打造,在我們這些搞機械專業人的眼裡,無比崇尚和贊嘆我們智慧的祖先!只是沒有見過專門研究古人造設備的專著。
『玖』 機器是怎麼製造的
不知道你說的內機是指什麼機器?
一般比較大、壁厚的都是鑄造
有的用模具沖壓
『拾』 如何從用機器到造機器
一則好消息從佛山市民營企業家大會傳來:佛山正式獲批成為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作為中國製造業重鎮及民營經濟大市的佛山,獲批國家試點後無疑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擔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國家試點,佛山承載著怎樣的使命?為「中國製造2025」率先探路,佛山需要解答哪些核心命題?
今日,南方日報正式推出《創·新——2015珠三角競爭力報告》。其中,重點就佛山作出了一次發問:中國製造業大市,如何從用機器轉向造機器?
當前,佛山正聚焦發力裝備製造業,引領產業體系創新升級。機器的變革,是製造業的變革之源;從昔日的造產品、買設備、用機器,到今日的造機器、造生產線、造智能工廠,一場發生在佛山製造業車間內部的深刻變革正在發生。回答好「造機器之問」,是佛山落實國家試點工作的重要組成。 ●南方日報記者 劉嘉麟
製造之變
再造產業「新紅利」
1991年,格蘭仕集團引進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東芝微波爐生產線,在半年內建成投產,被全國家電業界高呼「狼來了」。
3年之後,格蘭仕微波爐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25.1%,成為全國第一。7年之後,格蘭仕國內市場佔有率升至67.1%。快速增長的銷售額,也催生了格蘭仕對一線生產員工的大量需求。過去最經典的場景便是,每年春節後,格蘭仕甚至跑到汽車站與火車站招收員工。
格蘭仕的壯舉引發了眾多企業的效仿。家電、陶瓷、傢具這些佛山傳統製造業紛紛以引進各種「全國第一條生產線」為傲。但同時,與格蘭仕一樣,先進生產線,讓招工難成為佛山企業的常態。
時間演進到2015年,走進格蘭仕最新落成的車間,「1秒鍾就能生產1台微波爐,我們是用造汽車的裝備來生產微波爐。」廣東格蘭仕集團有限公司企劃部部長游麗敏說。
2014年3月,格蘭仕宣布斥資30億進行自動化工廠升級,實現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而統計顯示,新工廠的單線人均效率比傳統生產線提升了62%。
創造更高的生產效率,這是機械裝備給佛山製造帶來的「新紅利」。而在效率提升的同時,越來越智能化的設備也進一步降低了對人工的依賴,減少了工資成本支出。
筆者走訪發現,從大中企業到小微企業,從家電製造到各種傳統製造,處於轉型升級中的佛山企業正催生一個機械裝備應用新浪潮。
不僅是佛山,近兩三年來,中國多地出現了一股布局發展裝備製造業的熱潮。在泉州,歷經20餘年發展,其豐富的門類、精密的產品、不斷的創新,讓泉州機械裝備製造業能夠提供價格低廉且不亞於國內外頂尖技術水平的裝備。從泉州出發放眼全國,武漢、成都、沈陽再到佛山,機械裝備製造業「火」了。中國製造正在走向比拼「機器」的時代。
創新之思
作為廣東製造集聚區,裝備製造業已成為佛山第一大產業,去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已近4200億元。省委、省政府對珠江東西兩岸產業定位的總體部署,在當前以佛山為龍頭的珠江三角洲西岸,這一場密集流向製造業的技術大遷徙,每天都在發生。
「我們先和德國的西門子合作,學習德國技術生產真空泵。後來掌握技術後對原先產品進行改良,開始自主生產製造。」廣東肯富來泵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規模靠前的企業,該公司進出口部部長助理任雪芸說,國內生產真空泵的企業很少,掌握核心技術的很少,他們是該領域的龍頭企業。高端的產品如真空泵,已可以自主品牌出口。
廣東肯富來泵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這一漂亮轉身的背後,是在佛山市政府布局下,全球各地技術在佛山裝備製造業中發生密集流動的一個縮影。
在引導這場技術遷徙盛宴在企業中發生的同時,2015年5月28日,廣東省、佛山市和順德區共建的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在順德揭牌成立,著眼於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關鍵技術突破及行業應用推廣。而在此前,省科技廳、佛山市和南海區及廣東工業大學已聯合成立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服務。
這些政府主導的公共技術平台,也將推動著來自國內的先進技術密集流入佛山。
除了技術,佛山也不忘為機械裝備製造業注入金融「活水」。2014年2月,佛山市政府出台了《關於促進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出構建科技金融、民間金融和政策金融「三位一體」的金融服務模式。經省政府同意,佛山分別在南海區和順德區建設廣東省金融科技產業融合創新綜合試驗區、產業金融改革試驗區,引來眾多金融企業,嘗試以有限的政府投入引導、撬動資金和資本流動,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當佛山製造業的重心從「用機器」到「造機器」,從科技到金融,一個與「造機器」相應的創新驅動型城市體系正在構建當中。
「造機器」的體系在哪裡?
供給之爭
「與外國機器賽跑」
新工業革命的到來,讓全球發出了「與機器賽跑」的吶喊。而對佛山製造來說,與機器賽跑「實際上是「與外國機器賽跑」。
在佛山家電龍頭企業格蘭仕,在宣布30億元引入國外先進自動化生產線的同時,格蘭仕一直在吸取經驗,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生產線。
「目前生產產品只是我們的副產物,主要產出是為格蘭仕輸出先進生產方式。」格蘭仕電器配件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釗華說,在他們的車間里,整個自動化的生產,除了一些通用的機器,比如注塑機、沖床等購買外,其他都是他們自己生產。這樣格蘭仕就獲取了整個企業的最大競爭力。因為格蘭仕的設備競爭對手沒有。
黃釗華說,希望在不久之後實現無人化車間,最終打造一個黑燈車間,而全部自動化設備都將是姓「格蘭仕」。
但黃釗華的願望實現仍待時日。如今,佛山工業產值超2萬億元,其中核心裝備製造業產值達600億元,機器人的現有規模僅290億元,本地企業多為系統應用集成服務企業。格蘭仕等佛山企業仍需採用國外生產的機器人。廣東科凱達智能機器人公司正在努力製造中國自己的機器人,希望打破巨頭的壟斷。該公司首席科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吳功平介紹,該公司主要專注於高壓輸電線路巡檢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推廣,在機器人的智能化應用和導線跨越等多項技術上填補了國內外的技術空白。預計未來3—5年來將達10億—15億元的產值。
在全球技術如潮水般湧入佛山與產業發生碰撞的時間軸上,在「供給側改革」的全新視野下,佛山在完善「機器供給」這個命題中,也正在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延伸
「九城之問」問什麼
今日,南方日報推出大型年度特刊《創·新――2015年度珠三角競爭力報告》,由40餘名記者組成的調研團隊走進珠三角創新一線現場,歷時三個月進行深入調研,對話上百名專家、企業家,探尋珠三角創新的最新動向、趨勢。
作為中國第一大經濟體,面對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挑戰,廣東率先邁出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步伐,把創新驅動作為轉型升級的核心戰略和總抓手,重新構建新一輪發展的領先優勢。
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擁有國內最先進的現代產業體系和較完善的配套體系,以佔全國0.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9.08%的GDP;而且其研發經費支出約1500億元,佔GDP比重超過2.6%,已經步入創新驅動發展新階段。南方日報記者深入生產與研發第一現場,圍繞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以九大課題問策珠三角創新。
在調研中,記者捕捉到珠三角正在發生的變革:機器人進車間,教授「入市」搞研發,「世界工廠」向「智造矽谷」轉身,廣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橫琴三大自貿片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新驅動發展釋放出更強大的動能。
事實上,這些變革也是佛山息息相關的,他們或許正在發生、或許即將發生、或許未來會發生的故事,這份報告值得佛山去學習借鑒。
尤其是調研團隊對珠三角九座城市發出的「九城九問」:廣州,當世界經濟進入創新競爭的階段,廣州如何重構面向未來城市體系的動力機制?曾經輝煌一時的傳統工業城市,如何在新經濟的浪頭弄潮?如何避免底特律式的衰敗?
深圳,創新驅動「領頭羊」深圳能否秉承當年「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在創新驅動上為中國「殺出第二條血路」、為更多國內城市提供借鑒經驗?
珠海,如何以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深程度的開放,全面對接國際,集聚創新要素,提升創新能力,搶占創新高點,成為珠江西岸創新的策源地與服務者?
佛山,如何發展好裝備製造業為中國產業轉型提供強有力支撐、為更快推進中國製造由快向好的產業轉型提供示範?
惠州,如何創新,讓產業大發展的同時綠意不褪色,避免發展中經濟與環境可能出現此長彼消的「兩難」悖論?
東莞,背負傳統製造業包袱的產業格局如何找到最佳的創新結合點?區域創新走廊如何帶動周邊鎮街的協同發展?在享受廣深兩地創新資源外溢的同時如何避免重走「加工貿易」的老路?地處中間的城市坐標如何串聯起整個珠江口東岸的粵港創新共同體?
中山,如何推動專業鎮實現「二次創業」,讓專業鎮再度扛起「創新大旗」?
江門,如何探尋創新驅動發展路徑,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加快發展、爭先進位?
調研團隊精心准備的「大餐」或將為佛山對自身轉型發展之路查遺補缺、對未來發展之路如何走得更好提供新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