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機器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⑴ 《時間機器》講述了什麼道理
威爾斯所描寫的退化現象正好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相吻合,對未來世界進行了顛覆性描寫,呈現出人類衰落的悲哀和世界末日的凄涼。
埃洛伊人和莫洛克人各自退化的社會形態是「熵」增發展到最高階段後的退化表現形式之一。這兩類人都喪失了人的社會性功能,沒有建立起強有力的社會組織,也沒有建立這類組織的慾望,樂於在無組織、無紀律、無理想的自由散漫狀態中尋求自己的生存之道。
威爾斯筆下的兩類地球人都是作者生活時代社會狀況的折射,以科幻方式預言人類社會高度發展後可能出現的衰落和滅亡。人類進化與熵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矛盾現象,文明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可能會以人性的退化為代價。
威爾斯警示人類社會,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並達到完善的同時,人類的精力、激情、創造力會日漸退化,伴隨之的還有良心的泯滅、道德的淪喪、社會結構的瓦解和已有文明成果的喪失。
科學和技術發展越高,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就會越大。因此,在《時間機器》里,威爾斯以科幻小說的形式,給現代社會的發展敲響了警鍾,提醒人們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建設,不然就會重蹈埃洛伊人和莫洛克人的覆轍。
《時間機器》這部科幻小說也是一部帝國衰退寓言,威爾斯想要告誡大英帝國人民,英國不會永久處於巔峰狀態,衰退的一天遲早會到來。
⑵ 求《時間機器》的英文梗概、敘述一下主要內容、別太多
Novel about a scientist travel through time machine to A.D. 802701 years, when the earth was everywhere buchanans architecture. Human evolution for two kinds, one kind is called Emmanuel los yiren, living in the people on the ground. They posture petite tender, well-dressed, do not think of labor, excessive pursuit of life of ease.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have happened to the degradation. Another type of call mo Locke, is to live in the underground of mankind. They looks like white monkey, eyes red to grey hair; yellow, Accustomed to the darkness, afraid of light is afraid of fire only at night to ground activities. They in the ground near machinery for the proction of various items Evans los yiren, but their own food is ella los iraqis. Came to future scientists curiously broke into the mo Locke of subterranean world, result drive mo Locke, finally they pursued after grueling finally escaped, return to the real world.
小說描述一位科學家通過時間旅行機器來到公元802701年,這時的地球到處是宮殿式建築。人類進化為兩類,一類叫埃洛伊人,是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他們體態嬌小柔弱,衣著華麗,不思勞動,過度追求安逸的生活。智力、體能都發生了退化。另一類叫莫洛克人,是生活在地下的人類。他們外形像白色的猴子,眼睛灰紅色,頭發淺黃;習慣於黑暗,怕光怕火,只能在夜間才到地面上活動。他們在地下的機器旁為埃洛伊人生產各種物品,但是他們自己的食品卻是埃洛伊人。來到未來的科學家好奇地闖入了莫洛克人的地下世界,結果被莫洛克人追趕,最後歷經艱險終於逃離險境,回到現實世界。
⑶ 小說時間機器主題和含義是什麼
《時間機器》〔英〕威爾斯著,莫艷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威爾斯科學幻想名著。
這本書是在兒童讀物中選來的,因為兒子喜歡科幻故事,所以特意借來,在寒假期間與他同讀。還借了一本《格蘭特船長的兒女》,說好讓他自己看,而這本《時間機器》則由我來讀,每天兩章。
故事的開頭與大多數外國小說一樣啰嗦,慢慢地交待人物,說明一些觀點。然後情節突然展開,一路匆匆地發展下去,直到嘎然結束。
小說用第一人稱來寫,開頭的敘述人是一位旁觀者,但後來就改由故事主人公的語氣來講述。主人公沒有名字,書中稱他為「時間旅行者」。誰也無法說清他的時間機器是用什麼方法製造出來的,可是它確實能夠穿越時間。時間機器在這里只是一個道具,作者想說明的是他對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推測,對現代社會生存方式的批判。
時間旅行者駕駛時間機器穿越多少萬年,具體數字沒有記住,反正是來到很久很久以後的世界。開始,他只看到了美好的一面,環境很好,人們生活舒適,可是,人類都變得弱小而且弱智。這個時候,時間機器不見了,他不得不留下來,進一步觀察這個世界。
經過幾天幾夜,在迷惑中他慢慢發現,那個時代的人類已經分化成兩種,一種叫「伊洛伊」、一種叫「摩洛克」。伊洛伊是現代的富人、特權階層演化出來的,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慢慢變得無知而弱小。他們佔有著整個地面,將勞動人員趕到地下,變成了一個特殊的物種摩洛克。
摩洛克早已適應地下的生活,只能在晚上回到地面。他們被剝奪了基本生活的權力,人性已經嚴重扭曲。除了用勞動來為伊洛伊服務外,在缺乏必要的生存條件時,他們會在半夜悄悄地捕食伊洛伊作為他們的食物。因此,每個夜晚都伴隨著伊洛伊們的噩夢,只有白天才擁有快樂與幸福。
時間旅行者認識了伊洛伊威娜,由於他的救助,這個小女孩深深地愛上了他。時間旅行者甚至想過要把她帶回到現代,可惜,為了搶回時間機器,在最後一次與摩洛克的戰斗中失去了她。回到現代時,口袋裡只裝著她摘下來送給他的幾朵花。
敘述者在後記中寫道:「可在我看來,未來依然渺茫且不可樂觀-完全是個未知數,只是被他的故事點亮了幾處,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有兩朵奇異的白色花朵-它們現在已經枯萎,呈棕色,乾巴巴的,並且相當脆弱-但它們表明,即使精神和力量都已消失殆盡,感激與溫情仍然活在人們心中。」
後來,時間旅行者又去了更遠的未來。那時的世界一片荒涼,看不到希望,於是不得不迅速地逃回來。最後的一次時間旅行,他再也沒有回來,不知道是否找到了真正幸福的時代?
⑷ 什麼是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的貫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綱挈領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過各種細節來闡明的中心議題。簡單地說,就是你所理解的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內涵。
其實中心思想並非唯一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作者真正要說什麼,只有作者本人清楚,我們只能說看到一個方面,大家比較公認的一面。特別是古文,更是仁者見仁,文章為時而作,我們很難知道古人作文章時的背景跟故事,於是只能分析淺顯的意思,大背景下的意思。
舉例說朱自清《匆匆》的中心思想:
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寫於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時是「五四」落潮期,現實不斷給作者以失望。但是詩人在彷徨中並不甘心沉淪,他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他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腳印」(朱自清《毀滅》)以求得「段落的滿足」。全詩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詩人心靈不平的低訴,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的普遍情緒。
《匆匆》是詩人的感興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動自己情緒的俄然激發,詩人藉助想像把它表現出來。想像「使未知的事物成形而現,詩人的筆使它們形象完整,使空靈的烏有,得著它的居處,並有名兒可喚。」(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詩人把空靈的時間,抽象的觀念,通過現象來表示,而隨著詩人情緒的線索,去選擇、捕捉那鮮明的形象。詩人的情緒隨著時間從無形到有形,從隱現到明晰的一組不斷變化的畫面而呈現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詩人幾筆勾勒一個淡淡的畫面。作者不在於描繪春景的實感,而在於把讀者帶入畫面,接受種情緒的感染,同時又作形象的暗示:這畫面里現出的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由此詩人追尋自己日子的行蹤。可是「我」的日子卻「一去不復返」,看不見,摸不著,是被人「偷了」還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陳代謝的跡象和自己無形的日子相對照,在一連串疑問句中透出詩人悵然若失的情緒。
「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極度的誇張,和喻成大海的時間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沒有聲音,沒有影子」的特點。實際上,這里有自己日子的蹤跡,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聲音。詩人竭力從視覺和聽覺上去感受它,搜尋過去的日子。可是八千多日子卻悄無聲息的「溜去」了。時間之無情,生命之短暫,使詩人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時間是怎樣的「匆匆」呢?詩人並沒有作抽象的議論,他把自己的感覺,潛在的意識通過形象表現出來,「把觸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人到的那裡」,尋那「新鮮的東西」。(朱自清《詩與感覺》)因此,空靈的時間被形象化了,習已為常的生活畫面里透出詩人「獨得的秘密」
「早上,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步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太陽被人格化了,他象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邁動腳步來了,悄悄地從詩人的身邊走過,隨著太陽的「挪移」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了」。接著,詩人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時間飛逝的流。吃飯、洗手、默思,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詩人卻敏銳地看到時間的流過。當他企圖挽留時,它又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悄聲地「溜走」,急速地「閃過」了,時間步伐的節奏越來越快。詩人用活潑的文字,描寫出時間的形象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給人一個活生活的感覺,我們聽到了時間輕俏、活潑的腳步聲,也聽到了詩人心靈的顫動。
在時間的匆匆里,詩人徘徊,深思而又執拗地追求著。黑暗的現實和自己的熱情相抵觸,時間的匆匆和自己的無為相對照,使詩人更清楚地看到:「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如果說第三節還是以作者一天的具體感受來反映時間的流逝,以個別來反映一般的話,在這里,作者就把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時間匆匆而去的各種影象凝聚在一個點上,使時間流逝的情況更加清晰可感:有色彩,是淡藍色、乳白色的;有動感,是被「吹散去」,被「蒸融了」。詩人看到了,觸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時光的流逝,追尋自己生命的「游絲般的痕跡」。
詩人隨著情緒的飛動,緣情造境,把空靈的時間形象化,又加之一連串抒情的疑問句,自然而然流露出他心靈的自我斗爭,自我剖白的痛苦,也可看出他徘徊中的執著追求。在樸素平淡中透出濃烈的抒情氣氛。
詩歌具有音樂美的素質。格律詩靠格律和韻來體現它的音樂性,自由詩也用分行和韻來保持它的節奏感。散文詩拋棄了這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樂美,從詩人的內在的情緒的漲落和語言的節奏的有機統一中自然地流露出來。亨特認為:「雖是散文,有時也顯出節奏之充分存在,因而它岔出了它的名義上的類型,而取得了『散文詩』的名義,就是在詩的領域里的一種半節奏的作品」。(《美學概論》傅東華譯)《匆匆》就是這樣的「半節奏的作品」。
《匆匆》表現作者追尋時間蹤跡而引起情緒的飛快流動,全篇格調統一在「輕俏」上,節奏疏隱綿運,輕快流利。為諧和情緒的律動,作者運用了一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相同的句式成流線型,一縷情思牽動活躍而又恬靜的畫面迅速展開,使我彷彿看到時間的流。而且句子大多是短句,五六字一句而顯得輕快流暢。句法結構單純,沒有多層次的變化,如一條流動的河連續不斷,如一條調合的琴,泛著連續的音浪。它的音樂性不是在字音的抑揚頓挫上著力,而是在句的流暢輕快上取勝,作者並沒有刻意雕琢,而只是「隨隨便便寫來,老老實實寫來」,用鮮明生動的口語,把詩情不受拘束地表現出來,語言的節奏和情緒的律動自然吻合,使詩達到勻稱和諧。
《匆匆》疊字的運用也使它的語言具有節奏美。陽光是「斜斜」的,它「輕輕俏俏」地挪移,「我」「茫茫然」旋轉,時間去得「匆匆」,它「伶伶俐俐」跨過……這些疊字的運用,使詩不僅達到視覺的真實性,而且達到聽覺的真實性,即一方面狀時間流逝之貌,一方面又寫出時間邁步之聲。同時,詩人一方面狀客觀之事,一方面又達主觀之情,現實的音響引起詩人情緒的波動,通過語言的音響表現出來,情和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我們還可以看到詩人疊字自然勻稱地分布在各句中,以顯出它的疏隱綿遠的節奏來,這恰合了作者幽微情緒的波動。
復沓的運用,也是散文詩維持其音樂特點通常運用的手段。所謂「言之不已,又重言之」,既顯出詩人感慨的遙深來,又增加了詩的旋律感。「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復出現,一種幽怨之情反復回盪。「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象游絲樣的痕跡呢?」相同的意思句子數字的變化,使感情層層推進,在參差中又顯出整齊的美。結句的反復,反復強化作品的主旋律,畫出詩人感情起伏的波瀾。復沓的運用,反復吟詠,起到了一唱三嘆的效果。
《匆匆》結構也十分單純,十一個問句是情緒消漲的線索。問而不作答,飄忽而過,既顯作品流暢感,也顯出詩緒的跳躍性,使形象得以迅速展開。一般詩句為顯示情緒的跳躍性,往往別於一般的語言句法結構,不顧語法的限制,省略一些句子成分。散文詩卻不然,它基本運用是散文的句式,作者情緒的跳躍一般沒有自由詩那樣大的跨度。但它也別於散文,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形成間隙,憑作者思緒連接。《匆匆》的問句問而不答,而答意隱含之中,這既可啟迪讀者想像,引起深思,顯出它的含蓄美,又合作者情緒的飛快流動,顯出詩情跳盪的節奏美來。
⑸ 時間機器小說的大意是什麼啊
時間機器》〔英〕威爾斯著,莫艷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威爾斯科學幻想名著。
這本書是在兒童讀物中選來的,因為兒子喜歡科幻故事,所以特意借來,在寒假期間與他同讀。還借了一本《格蘭特船長的兒女》,說好讓他自己看,而這本《時間機器》則由我來讀,每天兩章。
故事的開頭與大多數外國小說一樣啰嗦,慢慢地交待人物,說明一些觀點。然後情節突然展開,一路匆匆地發展下去,直到嘎然結束。
小說用第一人稱來寫,開頭的敘述人是一位旁觀者,但後來就改由故事主人公的語氣來講述。主人公沒有名字,書中稱他為「時間旅行者」。誰也無法說清他的時間機器是用什麼方法製造出來的,可是它確實能夠穿越時間。時間機器在這里只是一個道具,作者想說明的是他對人類未來發展方向的推測,對現代社會生存方式的批判。
時間旅行者駕駛時間機器穿越多少萬年,具體數字沒有記住,反正是來到很久很久以後的世界。開始,他只看到了美好的一面,環境很好,人們生活舒適,可是,人類都變得弱小而且弱智。這個時候,時間機器不見了,他不得不留下來,進一步觀察這個世界。
經過幾天幾夜,在迷惑中他慢慢發現,那個時代的人類已經分化成兩種,一種叫「伊洛伊」、一種叫「摩洛克」。伊洛伊是現代的富人、特權階層演化出來的,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慢慢變得無知而弱小。他們佔有著整個地面,將勞動人員趕到地下,變成了一個特殊的物種摩洛克。
摩洛克早已適應地下的生活,只能在晚上回到地面。他們被剝奪了基本生活的權力,人性已經嚴重扭曲。除了用勞動來為伊洛伊服務外,在缺乏必要的生存條件時,他們會在半夜悄悄地捕食伊洛伊作為他們的食物。因此,每個夜晚都伴隨著伊洛伊們的噩夢,只有白天才擁有快樂與幸福。
時間旅行者認識了伊洛伊威娜,由於他的救助,這個小女孩深深地愛上了他。時間旅行者甚至想過要把她帶回到現代,可惜,為了搶回時間機器,在最後一次與摩洛克的戰斗中失去了她。回到現代時,口袋裡只裝著她摘下來送給他的幾朵花。
敘述者在後記中寫道:「可在我看來,未來依然渺茫且不可樂觀-完全是個未知數,只是被他的故事點亮了幾處,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有兩朵奇異的白色花朵-它們現在已經枯萎,呈棕色,乾巴巴的,並且相當脆弱-但它們表明,即使精神和力量都已消失殆盡,感激與溫情仍然活在人們心中。」
後來,時間旅行者又去了更遠的未來。那時的世界一片荒涼,看不到希望,於是不得不迅速地逃回來。最後的一次時間旅行,他再也沒有回來,不知道是否找到了真正幸福的時代?
⑹ 對《時間機器》的感想
讀《時間機器》有感
最近我讀了一本小說《時間機器》,這本小說講述的是「時空旅行者」通過時間機器穿梭時空的故事。文章雖然是想像的,可卻給我留下了很大的感想。
文章雖然沒有用太大的筆墨來描寫時間機器和時空旅行者,但卻為讀者描寫了一個奇特的未來世界。
這個未來世界和一般人們所想的未來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在人們的想像中,未來世界好像都是科技發達,人類已經可以更加方便的生活。但這個未來世界則不同,隨著時空旅行者的闡述,人類由於等級制,朝向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進化。那些高貴的貴族生活在地上,長得越來越可愛,溫文爾雅,過著無憂無慮、快樂的生活。可正是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煩惱,什麼也不用做,什麼也不用思考,身體越來越矮,智商就像小孩一樣,都成了廢物;而身份低賤的人,生活在底下,成了地上人的奴隸,為他們提供生活的能源。可由於一直生活在黑暗中,都變成了像狐猴一樣又喪心病狂的怪物。而他們的食物就是地上人。那些貴族們當初為了方便,找來了那些奴隸,可現在奴隸因為自然規律成了又成了最大的威脅,這不是諷刺嗎?
讀到這兒,我想,人們一直在說為了自由為了自由,誰不想擁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可「地上人」由於自由成了漂亮的廢物,自由真的是好的嗎?老師就經常罵同學太自由了,想干什麼干什麼。可見自由是不對的,可千百年來人們為什麼都歌頌自由,語文書里《囚歌》中的葉挺渴望自由,人們都認為這是一種高尚的想法呢?突然媽媽的話提醒了我——自由只有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是啊,老師的話中間有個太,而葉挺的自由是嚮往其他人 ,他們也不是完全自由,而「地上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地下人」的痛苦中的,看來媽媽的話是說對了。
我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巧的地方是它裡面的一切都不是明白的,而是暗喻。它不是用農民起義來反駁等級制,而是通過人類的未來發展;它不是用天下大亂來告訴人們什麼是自由,而是利用「地上人」的故事;它不是用不人道的事講述農民的局限(網路書上知道的),而是講述「地下人」的遭遇。這一切都被放進一個故事裡,這也讓我覺得很有趣。
⑺ 中心思想是什麼
中心思想 [zhōng xīn sī xiǎng]
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的貫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綱挈領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過各種細節來闡明的中心議題。簡單地說,中心思想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和內涵。
中文名
中心思想
外文名
The central idea
解釋
作者文中要表達的貫穿全文的核心
標准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快速
導航
特點
提煉方法
示例
中心思想的定義
《博弈聖經》中心思想的定義;我們把感覺、思維、意識、觀念,定義為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定義
《博弈聖經》中心思想的定義;我們把感覺、思維、意識、觀念,定義為中心思想。
【博弈聖經著作人寫道;感覺、思維、意識、觀念、主觀、理性、真理,這是文化進程。按照七個文化私湍的次序,我們把七個「文化私湍」中的第四位「觀念」,定義為中心。由於第四位「觀念」之前的文化私湍與大腦無關,它來至於第三空間的宇宙中心。觀念就像是漸漸進入七個文化私湍的中心固定下來,成為中心思想。】(觀念近似一張中心思想的相片、獨立的存在文化進程中。)
特點
其實中心思想並非唯一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作者真正要說什麼,只有作者本人清楚,我們只能說看到一個方面,大家比較公認的一面。特別是古文,更是仁者見仁,文章為時而作,我們很難知道古人作文章時的背景跟故事,於是只能分析淺顯的意思,大背景下的意思。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用歷史事實來說明現實問題。對孫權、劉裕的贊揚,就是對南宋統治者的指責;對劉義隆的諷刺,就是對韓侂胄的警告;對「佛狸祠下」的感嘆,就是對南宋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廉頗的遭遇是對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斗爭的諷刺。
提煉方法
題目
文章題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體現,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有些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體現在題目上。這類文章的中心思想容易概括。例如,《偉大的友誼》一課,就可以運用分析課題找中心的方法概括出體現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奮斗中建立了偉大友誼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開頭
文章的開頭是全篇的序幕,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開頭表達,使讀者知作者的寫作目的,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要學會從文章的開頭找中心的方法。例如,《詹天佑》一課就能從開頭「詹天佑是我國一位傑出的愛國工程師」一句基礎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過渡句、段
有些課文,特別是介紹科學常識性的課文,內容涉及事件或項目較多,這類課文中間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現的地方。如《太陽》這篇課文的過渡句「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又如《灰塵的旅行》中間有一句:「灰塵的旅行,對於人類的生活有什麼危害性呢?」這些過渡句即文章的中心句。
結尾
文章的結尾在文章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後來表達。根據這一特點,要學會分析文章的結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例如,《再見了,親人》一課就能根據課文的最後一句「我們的心跟你們永遠在一起」的內容概括出體現中朝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中心思想。
語言表達
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主要在於描寫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語言則是人物內心世界的主要標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語言中表達。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物語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例如,《登山》一文就能從列寧的語言描寫「我們應該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一句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抒情部分
一些記人敘事的課文,記敘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一夜的工作》,作者記敘了親眼看到周總理一夜的工作後寫道:「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總理,他是多麼勞苦,多麼簡朴!」又如《海上日出》中:「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這些抒情句就是課文的中心句了。
議論部分
有的作者時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議論部分來表達。這就是要注意從作者的議論部分找中心。例如,《白楊》一課,我們就可以從課文的「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嗎?不是,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一段議論部分概括出課文的中心思想。
反復部分
一些課文為了表示強調,往往使某個句子在課文中出現好幾次。如《難忘的一課》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小英雄雨來》中:「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些句子在課文中均出現了三次。這個反復部分一般就是中心句。
重點句、段
一般課文中,總有表現文章中心的重點句、段,這些重點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課中獵人的話:「在大森林裡,你不能像個客人,得像個主人。只要肯動腦筋,一切東西都可以拿來用。」能找出這樣的重點句,中心句也就找出來了。
⑻ 時間都去哪了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形容詞)
可惜
⑼ 中心思想是什麼
《傳遞》的中心思想:本文按照順序的記敘方式,講述了火鍋店女老闆與一個曾經幫助過的小男孩互助、助人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善良的傳遞不僅溫暖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
⑽ (時間機器)主要內容是寫什麼的
時間機器 The Time Machine (2002)
導演: 西蒙·威爾斯
編劇: 大衛·鄧肯 /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 約翰·洛根
主演: 蓋·皮爾斯 / 薩曼莎·穆巴 / 馬克·阿蒂 / 西耶娜·蓋爾利 / Laura Kirk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02-03-08(美國)
片長: 96 分鍾
劇情簡介 :
亞歷山大(蓋·皮爾斯 Guy Pearce 飾)博士是一位狂熱的科學愛好者,他一直想證明時間旅行是可行的,並將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到了時間機器的研究中。可是一天,未婚妻的意外離世讓他悲憤不已,並加緊了時間機器的研製,希望能重返過去,拯救未婚妻的生命。時光機研製成功,亞歷山大成功穿越到了過去,親眼目睹了未婚妻的意外事故。可是無論他回到過去多少次,都沒有辦法救回未婚妻,未婚妻都會因為各種意外事故身亡。問題,到底出在了什麼地方?亞歷山大為了解開這個謎,將尋找答案的希望放在了過去。不停的穿越,不停的前往未來尋找答案……直到八十萬年後的地球,亞歷山大發現,人類已經進化到跟現在完全不一樣。而那時的地球上分為了兩個派系愛好和平的伊萊人和好戰的莫洛人,為了幫助伊萊人擺脫莫洛人的統治,亞歷山大不惜毀掉時光機,而他也發現了最終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