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機器人都要會什麼
⑴ 製作機器人要哪些知識
當我們看到電視上,網路上出現的高科技機器人,很多小夥伴都羨慕不已,從心裡也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機器人,每當自己帶著機器人去農村參加一些志願者活動,很多小朋友很快就圍了上來,爭先恐後的想近距離觀察機器人,當自己帶著機器人走了後,有的小朋友卻依依不捨的哭了起來,科技飛速的發展的現在,小朋友對機器人的熱愛和探索充滿著濃厚的興趣。
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一下如何自製一台簡易的機器人,需要什麼知識和材料下面的圖片就是自己一個人設計結構、搭建電路、程序編寫最後完成的一台基於arino為控制核心、搭載顏色識別的輪式搬運機器人。
首先既然說是機器人,那麼肯定和人的基本構成肯定是有聯系的。作為人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我們的大腦了,我們的語言動作思維都是離不開大腦的,那麼機器人肯定也要擁有自己的大腦,而對於一台簡易機器人來說,它的大腦就是微處理器(MCU)單片機,而目前市場上的單片機種類繁多,從最基本的51單片機,到AVR、STM32、arino等等。單片機起到的就是一個機器人的司令部,控制著機器人的各部分的行動。
arino
既然有了大腦,那麼機器人還需要和人一樣有感官,而機器人的感官就是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就是機器人的眼睛、耳朵、鼻子感受周圍的環境物理量 ,感測器感受到相關外界信息後,就會信息傳給單片機,單片機會做出相應的處理。感測器的種類也有很多種,自製的機器人上主要使用了3類感測器,灰度感測器、紅外感測器、顏色感測器。
各種感測器
人有手腳可以進行運動,那麼機器人也需要運動,他們運動考得的直流電機、舵機等等,這些原件不會與單片機相連接,因為他們的工作電流有一定的要求,而單片機的電流很小,只能支持部分感測器的直接連接,而對於這些電機舵機而言,需要一些驅動模塊,比如常用的L298N。
直流電機
除此之外我們肯定還需要電源,電源可以採用目前應用很廣的18650鋰電池,或者一些其他里聚合物電池。其中還需要一些其他的集成模塊,例如穩壓模塊等,導線、開關這些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
當我們搭建完硬體部分後,還有就是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程序的編寫,程序就是機器人的靈魂,沒有程序的機器人就是一頓廢鐵,是不能活動的
⑵ 製作一個機器人 需要什麼知識
怎樣才能稱得上一個機器人呢
?說白了,那麼就是一個裝置能感覺環境,並自動做出內判斷、處理。感覺環容境由各種感測器來實現,譬如溫度感測器、壓力感測器、距離感測器等。自動分析、處理,由計算機來完成,一般是單片機。另外,機器人處理信息後要動作,那麼還必須有動力,一般由電動機、液壓機提供。至此,你應該明白學什麼了吧?了解各種感測器及其使用,掌握單片機的使用,掌握各種電動機的使用。
⑶ 做機器人需要什麼零件
需要一台電腦和電線若干,電腦需要安裝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建議西門子的),開關電源、融短器、工程師工具箱(包括工具),鐵板,輪子,電機,向位器,
⑷ 做一個機器人需要哪些知識
只能說太多太多了。。。
不過首先要看你做一個什麼樣的機器人,其應版用在哪個方面。
如果想做出權像電影裡面的機器人,建議你暫時先別想,世界上最頂尖的機器人研究所都不能做到。現在的仿人機器人的水平最好的也是日本的Asimo,韓國的,Maru-Z等。
建議把基礎理論掌握好。機械,電子,控制,人機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等等等等,一個都不能少。
⑸ 製造機器人要先學會什麼
看你想幹嘛
如果要是簡單的話
網上應該是有模型的
⑹ 做機器人要學些什麼
如果是一般的玩具機器人電工知識就可以了,比如所謂VEX項目,高中機器人競賽的。
如果回是工業機器人,計答算機的各類知識,PLC技術,感測器,鑲入式系統,能源動力工程等都要學。
如果是研發擬人機器人,那就多了去了,演算法研究,各類高等數學(拓撲學,場論),神經科學,生物信息學,機械學習,感測調控,人工智慧,一些機械工程的研究生課,仿生學,材料科學,納米技術,微電子,通信工程,物理學的大大小小分支。
一般搞玩具機器人的都是高中+專科+本科團隊
一般搞工業機器人的都是博士+碩士+本科團隊
一般搞擬人機器人的都是碩士+博士+博士後團隊。
⑺ 製作一個機器人,需要哪些方面的專業知識
需要學醫學了解人有多少根骨頭有多少塊肌肉,每塊肌肉是如何拉動骨頭運動的
學材料做出來能像人肌肉一樣伸縮的東西並且能夠通過接收電信號進行收縮
學電氣工程做出來能給上面造出來肌肉發送信號的東西
學動作捕捉並量化每塊肌肉所用的力並按時間順序記錄,記錄時間間隔越小越好,假設能拿到秒級的後面回放記錄到的數據也是秒級的看到的現象就是機器人一秒動一次,拿到秒級的線性擬合出來毫秒級的另說。
將捕捉到的數據按順序傳給每塊上面做出來的肌肉拉動骨頭運動,記錄多種狀態下的肌肉狀態例如記錄從走到站,從站到坐的狀態按不同的順序執行能夠完成從走到坐,從坐到走的動作。多記錄一些不同狀態下的肌肉狀態就能夠完成一些比較復雜的運動了
類似人的肌肉不容易做不出來有很多代替的方式但是用其他方式做出來的靈活性都不好
這方面通電後收縮的材料是考慮的方向想要做到臨近肌肉間互不影響還是很難的,只需通過小電流就能夠收縮而且不受外部環境溫度壓力的影響
眼睛對應的攝像頭
鼻子現在還沒有被研究出來
耳朵對應錄音機
嘴巴可以用喇叭實現
皮膚的觸覺考慮用紅外線實現吧
能按操作指令動了,說明硬體方面的事情做完了
軟體部分負責傳輸什麼樣的指令給這套硬體系統
需要去學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相關知識
目前圖像識別去識別是什麼垃圾,過個馬路都有困難
自然語言處理可以參考下siri
這種東西一個人是很難做出來的,做資源整合才有可能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