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用木質纖維是什麼機器做的
㈠ 原生木漿是怎麼做成的需要什麼機械
比較濃的液體懸浮液一般叫做「漿」
1.未經過蒸煮的漿叫生漿。
2.木漿=原木漿
3.原木漿指的是未加工過的木漿;
4.由原生纖維製成的漿叫原生漿(這個定義是為了與回收廢紙漿區分開)
5.只由木片蒸煮萃取纖維製成的漿料叫原生木漿。(原料不含其他來源)原生木漿指的是非加工木製作的木漿,另一種叫法是天然木。
木漿的製造
木漿可以按照下面的幾個步驟製造:
首先,取出木材的樹皮。脫去樹皮的過程可以有水的參與,也可以沒有。樹皮通常會被回收用作紙漿和造紙的燃料。
分離木材中的纖維素纖維,這可以通過下面幾種方法完成:
木材可以用研磨機(巨大的磨石)來粉碎,然後用水浸泡製造研磨漿(GW)。機械漿用於製造需要較小強度的紙品,如新聞紙和紙板。
木材也可以用盤磨機來粉粹,在高溫高壓下使用蒸汽來製造熱磨機械漿(TMP)。熱磨機械漿在質量上與研磨漿有所不同。
除了盤磨機,化學品也可以用於分離纖維素纖維。這種方法製造出來的木漿被稱為化學熱磨機械漿(CTMP). 研磨漿,熱磨機械漿和化學熱磨機械漿都被稱為機械漿。機械漿將隨時間推移而變黃,這是由於在紙漿中存在木質素。
化學漿是通過將碎木片和化學品在被稱為蒸煮器的大桶中混合製造出來的。熱的效果和化學分解將纖維素纖維結合在一起的木質素,而不破壞木質纖維。包含木質素和其他分解的材料的液體將被乾燥並用作燃料。化學獎用於製造需要很結實的紙張,或與機械漿向混合給產品帶來不同的特質。化學漿包括硫酸鹽漿。
紙漿也可以用廢紙和廢紙板來製造。回收紙漿通常用於製造紙板,新聞紙和衛生紙。
進行中的研究致力於開發生物紙漿,類似於化學制漿,但使用真菌分解掉不想要的木質素卻保留纖維素纖維。這將降低與化學制漿相關的污染,具有重大的環境意義。
在流程的這個環節上生產出的紙漿就可以進行漂白以製造白色的紙品。用於漂白紙漿的化合物是環境問題的一個原因,最近制漿行業已經使用了氯氣的替代品,如二氧化氯, 氧氣, 臭氧 and 雙氧水。
紙漿混合物就被送到造紙機進行成形和乾燥。
㈡ 造紙用的纖維是指纖維素么
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都是物質名稱,不是纖維,造紙用的是纖維。
紙的基本成分是纖維,包括植物纖維、動物纖維、礦物纖維、合成纖維等。纖維原料的選擇主要取決於紙張質量的要求及生產條件和地區資源情況。造紙工業所用纖維原料,絕大部分是植物纖維原料。
植物體內管狀或長紡錘狀的細胞,在造紙技術上稱做纖維。作為造紙工業纖維原料的植物應該具備:纖維含量較高,資源充分,運輸方便和製造費用合理等條件。植物纖維原料一般分為木材和非木材纖維原料兩大類。常用木材有:①針葉木,如雲杉、冷杉、馬尾松、落林松、紅松等;②闊葉木,如楊木、樺木、桉木等。常用的非木材纖維原料有:①禾本科植物,如麥草、稻草、蘆葦、甘蔗渣、芒草、竹、龍須草等;②韌皮植物,如大麻、紅麻、胡麻、黃麻、亞麻、桑皮、 楮皮、 棉莖皮、廢麻繩袋等;③棉纖維(種毛纖維),如棉短線、破布等。
植物纖維形態 ①針葉木:含有管胞、射線細胞和射線管胞等,管胞占木材容積90%以上,長1.5~5.6mm,寬30~75µm,是造紙的優質纖維;②闊葉木:含有韌型木纖維、纖維管胞和管胞三種纖維細胞,統稱為木纖維。木纖維長0.7~1.7mm,寬20~40µm,占木材容積的25~35%,其中以韌型木纖維最多。此外,闊葉木還含有導管細胞和射線細胞等;③禾本科植物:含有的纖維細胞約占細胞總量的50~60%,纖維一般長1~1.5mm,寬10~20µm,另外含有薄壁細胞、表皮細胞和導管細胞、石細胞等。中國常用造紙植物纖維的形態和非纖維狀細胞含量(平均值)見下表。禾本科植物及闊葉木所制紙漿,因其纖維較短和所含非纖維狀細胞較高,質量不如針葉木。從纖維的橫切面觀察(見圖),纖維細胞壁分為初生壁和次生壁,次生壁又分為外、中、內三層,細胞的中空部分為細胞腔。相鄰細胞之間的物質為胞間層。細胞壁的各層均由寬25µm的微細纖維構成。微細纖維由直徑3.5µm 的原細纖維構成。原細纖維則由大部按晶體排列的纖維素分子鏈構成。纖維在水中受到機械力的作用時,會發生細絲化和游離出更多的羥基,在纖維之間形成更多接觸面積與氫鍵而增強纖維之間的結合,因而賦予紙較高的物理強度。
植物纖維的化學組分 造紙植物纖維的化學組成,隨產地、品種的不同以及同一品種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含量。
①纖維素:纖維細胞最基本的組分,由d-葡萄糖基聚合而成的直鏈狀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式為(C6H10O5)n 。如木材的纖維素約占總組分的40~50%,是制漿過程中需要盡可能保留的。纖維素在大氣環境中非常穩定,所以紙張能夠保存多年而不變質。
②半纖維素:由數量不同的幾種糖基組成帶支鏈的共聚物,主要含有聚木糖類和聚甘露糖類。如木材的半纖維素占總組分的20~35%,是制漿過程中需要適當保留的。
③木素:一種芳香族高分子聚合物,由苯基丙烷單元構成,分子的結構復雜。針葉木、闊葉木、草類原料中的木素結構也有較大差異。木素單元的側鏈上帶有多種功能基和化學鍵,具有相當強的化學反應能力,能夠與OH-、SO3H-、SO2-、SH-、S2-、H2SO3及氯水、ClO-、ClO2、過氧化物等發生化學反應。這些反應構成了制漿工藝的理論基礎。如木材的木素占總組分的15~35%,制漿過程中除去木素的程度,視漿種不同而異。
④抽出物:可溶於一些溶劑中的物質,有低分子碳水化合物、萜烯類、脂肪酸、芳香族酸、丹寧和色素等。這類物質在制漿過程中大部分被溶出。木材的抽出物約占總組分的3~10%。
⑤灰分及其他:不溶於中性有機溶劑中的物質,包括灰分(無機物)、澱粉、果膠質和蛋白質等。木材的灰分約占總組分的0.5%。
㈢ 造紙機械設備有哪些
造紙機械是包括原料准備、制漿、造紙、直到製成捲筒或平張成品,以及加工紙和紙板的機械。
備料設備
是造紙原料在蒸煮或磨漿前,按蒸煮或磨漿工藝要求進行預處理和加工的設備,分為非木材纖維備料設備和木材纖維備料設備。前者有切草機、切葦機和甘蔗除髓機等,後者有剝皮機、削片機等。
削片機是將生產木漿所需的原木削成一定規格的木片的機器,分為盤式和鼓式兩類;蒸煮器是將造紙原料中的木素溶於蒸煮液,使造紙原料分離為纖維的設備,分為間歇式和連續式兩類;磨木機是生產磨木漿的設備,按生產方式可分為間歇式和連續式兩類,按原木的加壓方式又可分為水力加壓式和機械加壓式兩類;
制漿設備
是將植物原料分離成纖維過程所用的設備。制漿方法可分為化學法、機械法和化學機械法,相應制漿設備包括蒸煮器、磨木機、熱磨機、洗漿機、漂漿機、打漿機和廢液回收設備等。
將木材切片經蒸汽預熱後,再在高壓狀態磨解的漿料稱為熱木片磨木漿,製造熱木片磨木漿的機器就是熱磨機,熱磨機耗電量很大,所以充分利用磨漿過程中的熱能是熱磨機的關鍵問題;洗漿機是將蒸煮後的紙漿與黑液分離的機械設備,按黑液提取率分,有高濃度和低濃度提取兩大類。
紙漿漂白的目的是除去蒸煮後漿料內殘留的木質素和色素,提高漿料的白度,使紙漿具有潔白的色澤。漂漿機是普遍應用的一種漂白設備,它由漂漿池螺旋推進器、洗鼓等部件組成。漿料和漂白劑放在池中並不斷加入洗滌水,藉助螺旋推進器的作用在池中循環流動,完成混合和化學反應的過程。帶有漂白生成物和殘余漂液的水通過洗鼓內腔排出,使得到潔白的紙漿。
造紙機
是使紙漿形成紙幅的分部聯動的全套設備,包括流漿箱、網部、壓榨部、烘幹部、壓光機、卷紙機,以及傳動部等主機和汽、水、真空、潤滑、熱回收等輔助系統。形成濕紙幅的網部是造紙機的核心,所以造紙機按網部的結構又可分為長網造紙機,夾網造紙機和圓網造紙機。
流漿箱是把適當濃度的漿料通過布漿器、整流裝置、堰池、堰板噴口等部件均勻穩定地送到網上的設備,又稱網前箱;漿料從流漿箱噴射到銅網上之後,在網部上形成濕紙頁並進行脫水;之後是壓榨,即用機械方法擠出由網部出來的濕紙頁的水分,提高紙頁的干度,同時改善紙頁的表面性質,消除網痕和增加平滑度、緊度和強度;然後進入烘幹部,使經過壓榨後的濕紙頁進一步脫水,使紙頁收縮,纖維結合緊密和增加強度。
由烘幹部出來的紙頁經壓光機壓光後,可以提高紙頁的平滑度、光澤度和緊度,使紙頁全幅厚度一致,並減少透氣度;最後由卷紙機將紙幅捲成紙卷,即完成了造紙的主要過程。為適應以後不同的需要,在造紙車間卷紙機後還設有超級壓光機、復卷機、切紙機等。
㈣ 造紙原料主要是什麼
造紙原料,英文稱papermarkingrawmaterial。指造紙工業所用的原物料。造紙原料有植物纖維和非植物纖維(無機纖維、化學纖維、金屬纖維)等兩大類。目前國際上的造紙原料主要是植物纖維,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所採用的針葉樹或闊葉樹木材占總用量的95%以上。
我國所用的植物纖維原料品種比較多,分為六大類:一是針葉樹木材,如落葉松、紅松、馬尾松、雲南松、樟子松等;二是闊葉樹木材,如楊木、樺木、桉木等;三是草類植物:如蘆葦、竹子、芒稈、麥草、稻草、龍須草、高粱稈、蔗渣等;四是韌皮纖維類,如亞麻、黃麻、洋麻、檀樹皮、桑皮、棉稈皮等;五是種毛纖維類,如棉花、棉短絨、棉破布;六是廢紙纖維類,按照我國的習慣劃為一等廢紙(未經印刷從工廠或有關單位挑的白紙邊、破殘紙),二等廢紙(經過印刷的廢舊書刊、報紙),三等廢紙(除了以上兩種以外的一切廢紙、舊紙板、破紙箱)等。
[編輯本段]污泥變成造紙原料工業生產產生的污泥在泰安百川紙業有限公司不再是工業垃圾,而成了很好的造紙原料。以前,百川紙業造紙上產的污泥也被當成工業垃圾處理,不但增加成本,而且對環境有污染,他們經過反復的試驗,今年一月份,這些污泥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現在百川紙業的污泥成了製造板紙的一種新原料,經過測試,效果十分好,不但紙張質量有所提高,而且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㈤ 古代造紙用的木漿製作過程
古代造紙的過程:
(1)斬竹漂塘
當時竹子是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後上山砍竹(當時的「殺青」就是指砍竹做原料而得名),然後將截斷的竹子在就地開挖的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料軟化。
19世紀造紙的材料來源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於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添加酸劑而更加嚴重。
(2)煮木皇足火
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鹼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後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水塘內漂洗,再放進鍋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復進行十幾天。經過反復蒸煮、漂洗的竹料纖維就逐漸分解。
現代制漿已改用燒鹼替代石灰水。燒鹼鹼性較強,能使木材纖維迅速分解。另外還添加氯,以去除木漿里的雜質,目的是用來漂白,但排放的廢水便含有機氯,而有機氯對生態環境傷害極大。目前現代大型的造紙企業已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清除毒素,並研究新的漂白法,如以二氧化氯取代以降低有機氯的生成。
(3)盪料入簾
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後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並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裡面。然後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復著舀水、抬起竹簾。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4)覆簾壓紙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後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每日每個工匠只能做300到500張紙。
(5)透火焙乾
用兩道土磚砌成磚牆的夾巷來焙乾紙張,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由於磚塊夾巷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因此用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濕紙攤在牆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乾燥,干透後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㈥ 木質纖維與紙漿纖維的區別是什麼
木質纖維復覆蓋物是根制據噴播技術覆蓋和播種兩項基本功能的實際需求制備的,其物理化學性能與紙漿纖維有很大不同。大比重的長纖維保證了良好的交織性能和保水性能,起到覆蓋表土、夾裹種子、涵養水分的作用;適量的短纖維能很好的包裹植物種子,降低種子的流失可能,提高種子的出芽率。
紙漿纖維是根據造紙技術要求制備的,大比重的短纖維是紙張薄、柔、細、密、白的基本保障。紙漿纖維用在噴播施工方面,能表現出更好的溶水性和對種子的包裹性。但在防止風、雨對表土層和種子的侵蝕,以及抵禦乾旱的能力明顯不如特製木纖維覆蓋物。
㈦ 造紙木纖維是用什麼機器造生產出來的
化學法:連續蒸煮器、蒸鍋、蒸球
機械法:磨漿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