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發明的是什麼機器
1. 馬鈞發明的是什麼
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扶風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專家之一。他屬平生發明了很多東西,最突出的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織綾機、改制諸葛連弩、發明龍骨水車、輪轉式發石機、水轉百戲圖等,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此外,馬鈞在軍事上兵器製造方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蜀國諸葛亮在出師北伐時,曾發明了一種可以把箭接連發射出去的連發射遠器——連弩。它每次可發數十箭,威力很大,當時已經年老的馬鈞,還改進過連弩,使連續發射的威力增加幾倍。然而,馬鈞在傳動機械方面的研究,造詣是很深的,成績也是極其卓著的。「水轉百戲"的研製成功,足以說明這一點。
2. 馬均的主要機械發明有哪些
1、當時絲綾機的構造復雜、效率低,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他改進織機一律為十二躡,效率提高四、五倍;
2、創造灌溉用的提水機具,為龍骨水車(翻車),能連續提水,效率高,對當時生產力發展起一定作用;
3、認為諸葛弩尚可以改進,提高效率五倍;
4、試制轉輪式投石機作為攻城器具,能連續發射磚石,遠至數百步;
5、指南車,車上有一小人,其手指的方向即為南方,採用齒輪的原理制出;
6、水轉百戲。
三國時魏明帝曹叡大力提倡百戲,命博士馬鈞作司南車,水轉百戲。馬鈞是關中機械製造家、發明家。馬鈞利用齒輪傳動原理創制的一種水動力轉動機械,為木偶模型。曹魏青龍三年(235年),馬鈞受詔製成,以大木雕成,其形若輪,平地施之,以水作動力。
上有各種戲劇的人物和禽獸的造型,形象優美。設有女樂舞象,木人可擊鼓。又作山嶽,木人擲劍、倒立,出入自如。置百官行署、市井舂磨、斗雞之狀,變巧百端,稱作「水轉百戲」。
並且這些木人出入自由,動作極其復雜,巧妙程度使原來的百戲木偶無法比擬。"水轉百戲"的研製成功,在中國古代木偶藝術中,應該說是非常卓越的創造。它雖然是供封建統治者玩樂的東西,但從另一方面看,馬鈞已能熟練掌握和巧妙利用水利和機械方面傳動的原理。
(2)馬軍發明的是什麼機器擴展閱讀:
生平
少年游樂,因家貧,煩於三餐,不思進取,後為博士,生活貧閑,於是改善綾機。三國魏時擔任給事中,散騎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認為天下沒有指南車,馬鈞認為有;魏明帝要馬鈞製造,不久果然成功。
馬鈞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因為在傳動機械方面造詣很深,有天下之名巧的美譽,善於發明機械、武器,曾奉命監督崇華殿的建造。
3. 三國科學家馬均到底發明了哪些器械
1.當時絲綾機的構造復雜、效率低,五十綜者五十躡,六十綜者六十躡,他改進織機一律為十二躡,效率提高四、五倍;
2.創造灌溉用的提水機具,為龍骨水車(翻車),能連續提水,效率高,對當時生產力發展起一定作用;
3.認為諸葛弩尚可以改進,提高效率五倍;
4.試制轉輪式投石機作為攻城器具,能連續發射磚石,遠至數百步;
5.指南車,車上有一小人,其手指的方向即為南方,採用齒輪的原理制出;
6.水轉百戲。
(3)馬軍發明的是什麼機器擴展閱讀:
簡介
馬鈞(生卒年不詳),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扶風(今陝西省興平縣)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
生平
少年游樂,因家貧,煩於三餐,不思進取,後為博士,生活貧閑,於是改善綾機。三國魏時擔任給事中,散騎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認為天下沒有指南車,馬鈞認為有,魏明帝要馬鈞製造,不久果然成功。
馬鈞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因為在傳動機械方面造詣很深,有天下之名巧的美譽。善於發明機械、武器。曾奉命監督崇華殿的建造。
4. 馬鈞發明了什麼
馬鈞發明了很多東西,最突出的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織綾機、改制諸葛連弩、版發明龍骨水車、輪權轉式發石機、水轉百戲圖等,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馬鈞在手工業、農業、軍事等方面有很多發明創造,是三國時代最優秀的機械製造家,馬鈞的創造發明,就算拿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也非常了不起,何況是在1700多年前。
此外,馬鈞在軍事上兵器製造方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蜀國諸葛亮在出師北伐時,曾發明了一種可以把箭接連發射出去的連發射遠器——連弩。它每次可發數十箭,威力很大,當時已經年老的馬鈞,還改進過連弩,使連續發射的威力增加幾倍。
(4)馬軍發明的是什麼機器擴展閱讀:
馬鈞在傳動機械方面的研究,造詣是很深的,成績也是極其卓著的。"水轉百戲"的研製成功,足以說明這一點。
一次,有人進獻給魏明帝一種木偶百戲,造型相當精美,可那些木偶只能擺在那裡,不能動作,明帝覺得很遺憾。明帝問馬鈞:"你能使這些木偶活動嗎?"馬鈞肯定地回答道:"能!"明帝遂命馬鈞加以改造。
沒有多久,馬鈞則成功地創造了"水轉百戲"。他用木頭製成原動輪,以水力推動,使其旋轉,通過傳動機構。
5. 馬鈞都創造了哪些偉大的發明
三國時曹魏的博士馬鈞(陝西人,生卒年不詳)發明了能把磚瓦和石塊拋射幾百步遠內的拋石車,這對攻擊容城頭敵人是威力強大的武器。馬鈞在看到蜀國丞相諸葛亮(181~234)製造的連駑(謂之元戎駑)之後認為,「巧則巧之,未盡善也」,對它作了改進。他還大大改進了當時的織布機。比他早半個世紀的東漢人畢嵐曾發明一種叫翻車的木質機械用以灑道,馬鈞則將這種翻車改進為後來被普遍應用在河邊為農田灌溉抽水的龍骨水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因而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是水泵發明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
6. 機械發明家馬鈞製造了什麼
在我國的江南來的一些地方源,至今還在使用著一種木製的灌溉工具——龍骨水車,它的最初發明者不是近代人,更不是現代人,而是古代的一位傑出的機械發明家——馬鈞。由於他改進了織綾機,發明了龍骨水車,製造了指南車、拋石機、「水轉百戲」等精巧的機械裝置,在歷史上曾獲得了「巧思絕世」的機械發明家的美稱。
7. 馬鈞有哪些發明
中國古代有許多能工巧匠。三國時期的馬鈞,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技藝高超,在傳動機械方面很有成就,當時人們都很尊敬他,稱他為「馬先生」,贊譽他是「天下之名巧」。
東漢末年,宦官、外戚爭權,封建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不安。三國時期,戰爭雖然沒有停止,但是就總的環境來說,卻相對地穩定了下來。魏、蜀、吳三國的統治者,為了增強自己的力量,都比較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而恢復和發展生產,就需要解決生產中遇到的一些技術問題。馬鈞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為了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搞出了許多科學技術發明。
馬鈞,字德衡,出生於曹魏統治下的扶風,也就是今天陝西省的興平縣。扶風地處渭河平原,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都比較發達,是一個經濟繁榮的地區。
少年時期的馬鈞,家境很貧窮,大概沒有受過比較正規的教育。但是,他能夠刻苦自學,讀了很多書。他除了從書本上獲得淵博的知識外,還十分注意向經驗豐富的工匠學習,並通過認真觀察和鑽研實際事物,掌握各種生產技術。據說,馬鈞年輕時喜歡到各處遊玩,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能夠成為技術高超的工匠。然而,在游歷過程中,他卻學到了更多的實用知識和技術,從而為他日後的創造發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時的馬鈞,由於口吃的緣故,不善言談。或許正是因為他不愛多說話,倒使他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於思考問題,開動腦筋,勤於動手,這給他的成長帶來了更大的好處。馬鈞在掌握了一些知識和技術之後,從來也不在別人面前誇誇其談,吹噓自己。因此,馬鈞年輕時,人們對他的高超技藝也就不怎麼了解。看來,青少年時代的馬鈞,是一個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的人。
馬鈞的成名,是在他到京城洛陽做官之後。魏明帝曹散在位時,他在魏國朝廷里先任博士,後又任給事中。博士是一種學有專長的官員,給事中的職責也只不過常在皇帝左右應對一些問題,這兩種官職都帶有顧問的性質,並沒有什麼實權。當然,他得到的俸祿也就不會很多了。加上馬鈞既不會鑽營奉承,又不善於辭令,因此在朝中很不得意。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馬鈞擔任博士的時候,生活仍然比較貧困。為了擺脫困境,他潛心鑽研技術,希望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馬鈞的發明創造,就是這時從改進織綾機開始的。
織綾機是我國古代一種織絲機具,能織出提花的絲織品。西漢時期,河北巨鹿人陳寶光的妻子,發明了一種織綾機。這種織綾機,每台有120組經線,需要120個踏板。織成一匹散花綾,要用兩個月時間。由於工序復雜,費時費力,因此織出來的綾,價錢很高,「匹值萬錢」,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起。後來,經過改進,有人將織綾機簡化成60個踏板,或者50個踏板。每個踏板操縱織機上的一組經線。雖然經過了這樣的改進,但是操作起來還是很費力,而且效率也不高,織一匹綾仍需幾十天時間。
馬鈞決心將這種織綾機加以改良。他經過深入鑽研,多次試驗,終於改製成功,造出了新式的織綾機。這種織綾機,把原來織機上50組或60組經線,合並成12組;這樣,只需要安裝12個踏板就行了。同時,他還在織機上設計安裝了一些別的裝置,使之操作起來更為靈便。新式織綾機使生產效率提高了十多倍。它不僅大大減輕了人們的體力勞動,而且織出來的絲織品,圖案變化無窮,有各種各樣的花紋,質量比以前更好了。馬鈞改良織綾機,不僅推動了我國古代絲織技術的發展和提高,而且對於後來製造和推廣家庭使用的織布機,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如果說織綾機的改良推動了手工業生產的發展,那麼,馬鈞發明的「翻車」則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當時,洛陽城裡有一塊空地,很適合於種植蔬菜。但是因為這里的地勢較高,無法引水灌溉,所以一直荒蕪著。馬鈞看到這種情況,覺得讓這塊可耕地荒蕪下去,非常可惜。於是,他為了把這塊荒地改成菜園,決心研製一種提水工具,解決灌溉問題。經過長時間的思索和精心設計,一種新型的提水工具終於創制出來了。這種工具名叫「翻車」。他又進行了多次試驗,證明翻車能夠把河水提上坡地,非常管用。據史書記載,馬鈞製造的翻車,能夠「灌水自覆,更人更出」。就是說,翻車能夠將河水刮上岸來,自動傾倒流出,而且循環不停。由於它的結構靈巧,不需要花費多大的力氣,因此連小孩子都可以操作。翻車運轉起來,提水效率很高。這樣,不僅使洛陽城內的那片荒地變成了菜園,而且在我國農村中很快得到普遍的推廣應用,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馬鈞發明的翻車,一直流傳了下來。因為翻車內用來刮水的木板葉,是一節一節地連接起來的,好像龍骨一樣,所以也稱為「龍骨水車」,簡稱水車。又因為它操作時是用雙腳踩動,所以又叫做踏車。雖然馬鈞發明的翻車原樣,沒有保留下來,但是我們從後代人的記述中,卻可以看到這種提水工具的式樣、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在元代王楨的著作《農書》和明代徐光啟的著作《農政全書》中,都記述了馬鈞創制翻車之事。根據這兩部書中的記載,可以知道翻車的構造。它的車身用木板做成長約6.7米的槽,槽的寬度不等,0.132米至0.231米均可。槽內有行道板一條。木槽的兩頭安裝大小輪軸;大軸在木槽上頭,小軸在木槽下頭。再將一片一片連接起來的板葉,套在輪軸上面。大軸兩端各帶拐木,置於岸上木架之間。操作時,人扶著木架,踏動拐木,板葉隨著輪軸轉動起來,於是河水就沿著槽內的行道板被刮上岸來了。王楨贊嘆說:「水具中機械巧捷,惟此為最。」對於翻車的發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馬鈞在擔任給事中的時候,在朝廷上同散騎常侍(宮廷的侍從官)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發生過一次激烈的爭論。爭論的主要問題是古代究竟有沒有指南車。
傳說我國上古時代,黃帝在同蚩尤作戰時,曾使用過指南車,辨明方向。西周時,周公也製作過指南車,但是沒有流傳下來。馬鈞對這種指南車非常有興趣,很想將它製造出來。當時,朝廷內的一些大臣對此都抱著懷疑態度。一次,高堂隆和秦朗都說古代根本就沒有指南車,不過是傳說而已,不足為憑。馬鈞卻說:「古代很可能是有指南車的,只是後來沒有人對它進行研究,以致失傳了。這有什麼深奧呢?」高堂隆和秦朗非常高傲,平時就瞧不起馬鈞。這時,他們見馬鈞竟敢反駁,於是譏諷嘲笑道:「先生你名叫鈞,字德衡。鈞,是陶器的模型;衡,能用來稱東西的輕重。如果連輕重都沒有弄准確,又怎麼能夠製造出模型來呢?」馬鈞聽後非常生氣,不願意再同他們爭論下去了,便說:「空口爭辯毫無用處,我們不妨試制一下,就可以得到證明了。」
高堂隆和秦朗把這件事向魏明帝作了匯報。於是,魏明帝就命令馬鈞製造指南車。馬鈞夜以繼日地苦心鑽研,過了一段時間,終於把指南車製造成功了。這輛指南車在實際表演中,真是靈巧極了。無論駕車的人將它向東南西北哪個方向轉動,車子上站立著的木人始終手指南方。其中巧妙之處,簡直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人們交口稱贊馬鈞,就連高堂隆和秦朗也不得不在事實面前服輸了。
指南車也稱司南車,是用來指示方向的兩輪車。它的發明,是我國古代機械製造方面的一項重大成就。可惜的是,馬鈞製作的指南車,既沒有實物保存和流傳下來,它的製造方法也沒有記載。因此,歷代都曾有人進行過研究製造。特別是宋代的燕肅,在重新製作指南車方面成就最為突出。根據《宋史》中關於燕肅等人製造指南車的記載,我們可以推知,這種指南車的結構,同馬鈞所製造的指南車,可能大致上差不多。
除了指南車之外,馬鈞還創制了一種能夠連續射出石頭的軍事器械,名叫「發石車」,也可稱之為射石機。提到射石機,還得從諸葛亮發明的連弩說起。當時,魏國與蜀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蜀國丞相諸葛亮創制了一種武器,利用機械力量連續發射箭矢,稱為「連弩」。據說每次能射出10枝箭,殺傷力強,對魏國將士的威脅很大。馬鈞看到連弩後,認為這種武器巧妙固然巧妙,但是還不夠完善;如果再改進一下,可以將殺傷力提高5倍。他沒有去改進連弩,而是創制了一種輪轉式射石機。原來有一種單發式射石機,每次只能射出一塊石頭,而且射出的石頭往往被敵方城樓上懸掛的濕牛皮擋住落地了,因此威力不大。馬鈞經過研究後,將這種射石機加以改制。他製作一個木輪,將幾十塊石頭掛在木輪上,利用機械力不斷地轉動木輪,然後割斷拴石頭的繩子,於是石頭就接連不斷地向敵方的城樓射去,其速度如閃電一般,十分厲害。在製造射石機的過程中,馬鈞曾在車輪上懸掛幾十個磚頭瓦塊做過試驗,能夠射出幾百步遠。這種輪轉式射石機,在當時來說,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遠射程的先進攻城武器。
雕刻精巧的木偶,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這些木偶不會動彈,只能作為擺設,以供觀賞。可是,經過馬鈞的巧妙構思和製作,木偶卻能夠活動起來了。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有個朝臣向魏明帝進獻了一套玩雜技的木偶。這些木偶雕刻得非常精巧,可就是不會動。魏明帝想到了馬鈞,看看他能不能設法讓這些木偶活動起來。在召見馬鈞時,魏明帝問他:「你能夠使這些木偶自己動起來嗎?」馬鈞回答道:「能!」魏明帝又問:「你還能進一步做到使這些木偶進行表演嗎?」馬鈞又作了肯定的回答。於是,魏明帝便讓馬鈞去進行製作。
馬鈞接受了這項任務,並不輕松。他把木偶帶回家後,反復觀察,仔細琢磨。經過一番苦心鑽研和設計,製作出一個又一個能夠表演各種動作的活動木偶。他先用木材造成一個小戲台。在戲台下面安裝上木頭齒輪,利用水力推動齒輪。再用木材做了各種各樣的男女木偶。這些木偶在戲台上,通過機關與台下的齒輪相連接。當齒輪轉動時,便帶動了台上的木偶,那些木偶就開始表演起來了。木偶們的表演豐富多彩,有的擊鼓,有的吹簫,有的舞劍,有的倒立。至於翻筋斗、疊羅漢、春米、斗雞的,樣樣都有。甚至還有木偶扮做官員,表演坐堂的樣子。真是變化多端,好不熱鬧。魏明帝和群臣觀賞到這種奇妙的木偶雜技表演,都感到十分開心。
馬鈞創制的這種有趣的活動木偶,被人們稱之為「水轉百戲」。活動木偶的製作,不僅給人們增添了歡樂,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表現出馬鈞對機械傳動作用的深刻認識和掌握,反映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高度水平。
8. 馬鈞發明了什麼不屬於天下之名巧
馬鈞被稱為「天下之名巧」,一生中有許多發明創造,最突出的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織綾機、改制諸葛連弩、發明龍骨水車、輪轉式發石機、水轉百戲圖等,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馬鈞是東漢末年三國曹魏時的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他一生勤奮好學,長時間住在鄉間,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改革,在機械製造方面有特別濃厚的興趣,一生的創造發明很多,是我國古代的機械製造大師,其中著名的有如下發明。
(8)馬軍發明的是什麼機器擴展閱讀
還原指南車。馬鈞認為古時曾有過指南車,但已失傳了,誰也沒見過指南車是啥模樣。馬鈞運用差動齒輪的構造原理研製了一種由車子和一個木人構成的指向機械。
車中裝有可自動離合的齒輪傳動裝置,並與木人相連,木人有一隻手指向前方。不管車輛朝什麼方向行走,在自動離合齒輪裝置的作用下,不管車輛如何的翻動,木人的手都指向南方。
創制了龍骨水車。據古籍記載,東漢末年有個叫畢嵐的人曾有翻車的製造,但那時的翻車還比較粗糙。馬鈞當時在魏國當一個小官,在居住的洛陽城裡,有一大塊坡地非常適合種蔬菜。
馬鈞因看到園圃地勢高,灌溉困難,便製造了一種新式的引水工具翻車(即龍骨水車),把河裡的水引上了土坡,「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可連續提水,運轉輕便省力,兒童都可操作。
而且還能在雨澇的時侯向外排水,效率比其他提水工具高得多,從而使翻車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9. 馬鈞發明的是
馬鈞發明了很多東西,最突出的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織綾機、改制諸葛連弩、發明龍骨回水車、答輪轉式發石機、水轉百戲圖等,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此外,馬鈞在軍事上兵器製造方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
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
馬鈞最突出的表現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發明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製作出一種輪轉式發石機,能連續發射石塊,遠至數百步;把木製原動輪裝於木偶下面,叫做「水轉百戲圖」。
(9)馬軍發明的是什麼機器擴展閱讀:
由於馬鈞掌握了軍事原理,因而他在軍事上兵器製造方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從歷史文獻當中可以證明,他在兵器學方面的精深研究,足以和同時代的軍事學家諸葛亮相比。
那時候,魏國和蜀國經常打仗。蜀國大軍事家諸葛亮在出師北伐時,曾發明了一種可以把箭接連發射出去的連發射遠器--連弩。
它每次可發數十箭,威力很大。魏軍在戰場上揀到,頗感驚奇。當時已經年老的馬鈞看到連弩後,認為這種兵器很好,說:"巧是很巧了,但還有不到的地方,如再改進一下,威力還可增加五倍。"於是,他便將連弩進行了改進,果然效果甚佳。
10. 馬鈞發明的是什麼
馬鈞發明了很多東西,主要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織綾機、發明龍骨水車、輪轉式發石機、水轉百戲圖等,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