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翻譯又稱為什麼
㈠ 為什麼要發明「機器翻譯」這樣的軟體啊,譯出來的都是垃圾
支持!鄙視軟體翻譯!垃圾中的垃圾!
稍微的單詞可以用網上字典翻譯!
MD有些人竟然將大段文字用軟體翻譯出來(狗屁不通)還照樣拿分數!!
㈡ cpu的指令系統又稱為什麼
指令系統也稱機器自語言。
機器語言是用二進制代碼表示的計算機能直接識別和執行的一種機器指令的集合。它是計算機的設計者通過計算機的硬體結構賦予計算機的操作功能。cpu的機器語言,它是該cpu可以識別的一組由1和0序列構成的指令碼。
用機器語言編程序,就是從實用的cpu的指令系統中挑選合適的指令,組成一個指令系列。一條指令就是機器語言的一個語句,它是一組有意義的二進制代碼,指令的基本格式如,操作碼欄位和地址碼欄位,其中操作碼指明了指令的操作性質及功能,地址碼則給出了操作數或操作數的地址。
(2)機器翻譯又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之所以說指令系統是一個CPU的根本屬性,是因為指令系統決定了一個CPU能夠運行什麼樣的程序。所有採用高級語言編出的程序,都需要翻譯(編譯或解釋)成為機器語言後才能運行,這些機器語言中所包含的就是一條條的指令。
無論處於上層的軟體多麼的高級,想要在CPU執行,就必須被翻譯成"機器碼", 翻譯這個工作由編譯器來執行。編譯器在這個過程中,要經過"編譯", "匯編","鏈接"幾個步驟,最後生成"可執行文件"。可執行文件中保存的是二進制機器碼,這串機器碼可以直接被CPU讀取和執行。
㈢ 人工翻譯和機器翻譯的差異是什麼
中國數學家、語言學家周海中曾在論文《機器翻譯五十年》中指出:要提高機譯的譯文質量,首先要解決的是語言本身問題而不是程序設計問題;單靠若干程序來做機譯系統,肯定是無法提高機譯的譯文質量的。同時,他還指出:在人類尚未明了大腦是如何進行語言的模糊識別和邏輯判斷的情況下,機譯要想達到「信、達、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這一觀點直接道出了非人工翻譯的瓶頸所在。
顯然,周老明確表達了機器軟體翻譯再怎麼發展、再人工智慧化,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人工翻譯。以人工翻譯為主的翻譯公司永遠不會消失。翻譯公司的人工翻譯業務有著諸多機器軟體翻譯無可比擬的功能,比如說:人工翻譯的閉環是人工校對,但電腦畢竟代替不了人腦,機械校對軟體是由人設計並按照已設定的程序進行工作,是機械性的,不可能像人一樣進行思維判斷,只能以詞為單位進行檢查,但諸如版面和版式、重復句、漏句、英文大小寫等的校對,目前電腦是做不到的,而且漢語語言表達豐富而復雜,語法深奧,許多詞在不同的語境下表達不同的意思;字詞間的搭配也是靈活多變的,既定程序這把卡尺就難免出現卡不到、對不上的情況,甚至會自以為是地將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按自己的程序來表達,往往錯誤的詞未檢查出來,沒錯的卻誤報出來。出現 「亂點鴛鴦配錯郎」的情況,再者,機器校對畢竟不能識別符合邏輯、語法而不符合實際的錯誤,因此在校對工作中並不能「機治百病」,解決所有問題,尤其是處理有關古漢語句式和半文半白的詞語搭配時,誤報率頗高。如不加以仔細判別,盲目地照其提示去修改,就會鬧出笑話,造成差錯。
但我們也承認機器翻譯帶來的便利性和進步性,期待機器翻譯越來越完善,它可以在某些方面取代人工,但不太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取代人工。
㈣ 請幫我翻譯和解釋一下這三個詞,機器翻譯的走開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結構功能主義
現代西方社會學中的一個理論流派。它認為社會是具有一定結構或組織化手段的系統,社會的各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關聯,並對社會整體發揮著必要的功能。整體是以平衡的狀態存在著,任何部分的變化都會趨於新的平衡。
思想淵源 社會科學中的功能主義有著長期的歷史。A.孔德和H.斯賓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論述。□.迪爾凱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馬林諾夫斯基對功能主義也作了較為系統的闡述。現代社會學中的結構功能主義是在以往的功能主義的思想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 美國社會學家T.帕森斯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了結構功能主義這一名稱,他在以後的許多論著中,為形成結構功能主義的系統性理論作出了很大努力,並成為結構功能分析學派的領袖人物。帕森斯認為,社會系統是行動系統的4個子系統之一,其他3 個是行為有機體系統、人格系統和文化系統。在社會系統中,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結構形成了社會系統的基本結構。社會角色,作為角色系統的集體,以及由價值觀和規范構成的社會制度,是社會的一些結構單位。社會系統為了保證自身的維持和存在,必須滿足4種功能條件:①適應。確保系統從環境中獲得所需資源,並在系統內加以分配。②目標達成。制定系統的目標和確定各目標的主次關系,並能調動資源和引導社會成員去實現目標。③整合。使系統各部分協調為一個起作用的整體。④潛在模式維系。維持社會共同價值觀的基本模式,並使其在系統內保持制度化。在社會系統中,執行這 4種功能的子系統分別為經濟系統、政治系統、社會共同體系統和文化模式託管系統。這些功能在社會系統中相互聯系。社會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社會系統內的各亞系統之間,在社會互動中具有輸入—輸出的交換關系,而金錢、權力、影響和價值承諾則是一些交換媒介。這樣的交換使社會秩序得以結構化。帕森斯認為,社會系統是趨於均衡的,4種必要功能條件的滿足可使系統保持穩定性。
默頓的經驗功能主義 美國社會學家R.K.默頓是結構功能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發展了結構功能方法。默頓認為,在功能分析上,應該注意分析社會文化事項對個人、社會群體所造成的客觀後果。他提出外顯功能和潛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並可認識到的後果,後者是那些並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認識到的後果。進行功能分析時,應裁定所分析的對象系統的性質與界限,因為對某個系統具有某種功能的事項,對另一系統就可能不具這樣的功能。功能有正負之分,對群體的整合與內聚有貢獻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體破裂的則是負功能。默頓主張根據功能後果的正負凈權衡來考察社會文化事項。他還引入功能選擇的概念,認為某個功能項目被另外的功能項目所替代或置換後,仍可滿足社會的需要。社會制度或結構對行動者的行為影響是默頓著述中的主題之一。他認為,社會價值觀確定了社會追求的目標,而社會規范界定了為達到目標可採用的手段。如果文化結構(目標與社會結構(制度化手段)之間發生脫節,就會出現社會失范狀態,導致越軌行為。
影響和評價 結構功能主義在50年代美國的社會學中曾佔主導地位。其代表人物還有K.戴維斯、M.J.利維、N.J.斯梅爾塞等社會學家。結構功能主義的研究涉及面很廣,包括社會理論探討、經驗研究和歷史研究,其學術觀點涉及人類學與政治學等社會科學領域,並對現代化理論有很大影響。從60年代中期開始,結構功能主義受到相當多的批評,其中有的直接針對它的功能邏輯前提,特別是對它採用唯意志論和目的論的解釋方式,即把系統各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歸之於對系統整體產生的有益後果,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還批評它只強調社會整合,忽視社會沖突,不能合理地解釋社會變遷。
conflict theory 沖突理論
形成 作為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沖突現象,曾受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許多社會理 論家的廣泛關注。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以T.帕森斯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強調社 會成員共同持有的價值取向對於維系社會整合、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將沖突視作健康 社會的「病態」,努力尋求消除沖突的機制。50年代中、後期,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短暫穩定的消退和沖突現象的普遍增長,一些社會學家開始對帕森斯理論的精確性產生 懷疑。他們吸取古典社會學家,特別是K.馬克思、M.韋伯、G.齊美爾等人有關沖突的思 想,批評和修正結構功能主義的片面性,逐漸形成繼結構功能主義學派之後有重大影響 的社會學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L.A.科瑟爾、L.柯林斯,德國的R.達倫多 夫,英國的J.賴克斯等。
科瑟爾的沖突理論 科瑟爾在《社會沖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沖突理論 」這一術語。他反對帕森斯認為沖突只具有破壞作用的片面觀點,力圖把結構功能分析 方法和社會沖突分析模式結合起來,修正和補充帕森斯理論。科瑟爾從齊美爾「沖突是 一種社會結合形式」的命題出發,廣泛探討社會沖突的功能。他認為,沖突具有正功能 和負功能。在一定條件下,沖突具有保證社會連續性、減少對立兩極產生的可能性、防 止社會系統的僵化、增強社會組織的適應性和促進社會的整合等正功能。
達倫多夫的沖突理論 達倫多夫認為,社會現實有兩張面孔,一張是穩定、和諧與共 識,另一張是變遷、沖突和強制。社會學不僅需要一種和諧的社會模型,同樣需要一種沖 突的社會模型。為此,社會學必須走出帕森斯所建構的均衡與和諧的「烏托邦」,建立 起一般性沖突理論。在《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沖突》(1957)中,達倫多夫主要吸取 了韋伯關於權威和權力的理論,以此為基礎建立其階級和沖突理論。他認為,社會組織 不是尋求均衡的社會系統,而是強制性協調聯合體。社會組織內部的各種不同位置具有 不同量的權威和權力。社會結構中固有的這種不平等權威的分布,使社會分化為統治和 被統治兩大彼此對立的准群體。在一定條件下,准群體組織表現為明顯的利益群體,並 作為集體行動者投入公開的群體沖突,從而導致社會組織內部權威和權力的再分配,社 會暫時趨於穩定與和諧。但權威的再分配同時也是新的統治和被統治角色的制度化過程 。和諧中潛伏著沖突的危機,一旦時機成熟,社會成員就會重新組織起來,進入另一輪 爭奪權力的沖突。社會現實是沖突與和諧的循環過程,而「權力和抵制的辯證法乃是歷 史的推動力」。 賴克斯的沖突理論 賴克斯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反對帕森斯以價值規范 為重心的秩序理論,強調物質生活手段的分配應該在建構社會模型時占據優先地位。在 《社會學理論中的關鍵問題》(1961)中,賴克斯描述了「統治階段的情境」:統治集 團支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並運用強制性權力迫使社會整合。在這種情形中,經濟分 配體系向不同群體分發一定量的物質生活資源;政治權力體系分配權力以「防範任何破 壞經濟分配體系的行為發生」;終極價值體系確認「這種政治權力體系的合法性」;宗 教儀式則具有「促使人們遵從終極價值體系的功效」。他認為,這種貨幣→權力→價值 →儀式的一體化社會結構,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極端不平等 ,必然造成被統治階級不滿情緒的日益增長,促使其成員將個人利益置於群體利益之下 而結成集體行動者。一旦統治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權力對比發生變化,社會就會由「統 治階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運動,最終導致統治階級的倒台。沖突的雙方即使認識 到激烈的沖突比適度的讓步將會付出更高的代價,從而彼此作出妥協,但這種「休戰情境 」也是極不穩定的。沖突雙方繼續尋找能夠滿足自己單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這 種手段,權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沖突隨即重新取代暫時的和平。
柯林斯的沖突理論 1975年,柯林斯的《沖突社會學:邁向一門說明性科學》一書出 版,標志著沖突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早期沖突論者只是對結構功能主義進行 補充和修正,認為秩序理論和沖突理論同是有用的理論工具。柯林斯認為,社會沖突是 社會生活的中心過程,僅僅提出一種補充性「沖突理論」不足以說明這一過程,必須建 立一門以沖突為主題的社會學。早期沖突論者主要關注宏觀社會結構問題,並把社會結 構視作外在於個人的強制性力量。柯林斯則認為,社會結構是行動者的互動模式,是在 行動者不斷地創造和再創造中產生並得以持續的。對宏觀社會結構的理解不能脫離建構 這些結構的行動者。他吸取了現象學和民俗學方法論的研究成果,力圖為宏觀社會學奠 定微觀基礎。與早期沖突論者注重理論和意識形態問題不同,柯林斯強調必須建立假說 —演繹的命題系統,並從經驗上加以驗證。唯有如此,才能使沖突社會學真正成為一門 說明性科學。柯林斯為沖突問題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礎,標志著狹義上的「沖突理論」 作為一個流派已經式微。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符號互動論
一種主張從人們互動著的個體的日常自然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理論派別。又稱象徵相互作用論或符號互動主義。
㈤ 二,什麼是機器翻譯
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又稱為自動翻譯,是利用計算機把一種自然源語言轉變為內另一種自然目標語容言的過程,一般指自然語言之間句子和全文的翻譯。它是自然語言處理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一個分支,與計算語言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自然語言理解(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按照目前電腦技術的發展速度來看,到2050年左右,世界上主要語言之間的互譯將基本實現。
㈥ 機器翻譯和手工翻譯的區別
手工翻譯:中→日
吊兒郎當 →だらしない
機器翻譯:中→日
吊兒郎當 →だらしないことを下げ版る權
吊兒→下がる
郎當→だらしない
----------------
手工翻譯:中→日
烏龜很喜歡曬太陽→亀はひなたぼっこが大好きです
機器翻譯:中→日
烏龜很喜歡曬太陽 →カメはひなたぼっこをとても喜ぶ
烏龜曬太陽→カメはひなたぼっこする
---------------
機器翻譯:中→日
姑娘 →女の子
小姑娘→小娘
大姑娘→義姉の母
沒話找話→聲が聲を捜さない
閑得無聊→暇はナンセンスを得る
********************
機器是按人編的程序翻譯,機器沒有錯。程序讓機器按照[主謂賓]翻譯[閑得無聊],機器只好譯成[暇はナンセンスを得る]。如果想讓機器翻譯准確,除了詞典,和語法規則外,應該為機器編一部[中日句典],網羅所有有譯文的完整句子。有這樣一部[句典],機器肯定能翻譯得又准又好。
㈦ 易語言:將高級語言翻譯為機器語言的程序稱為什麼呢
稱為「編譯器」?
應該是吧。
㈧ 為什麼計算機又稱電腦
1、原因: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工具和器械,這些工具和器械其實就是人的各種器官的「延伸」。例如:鋤頭、錘子、挖土機等是人手功能的延伸;汽車、火車、自行車等是人腿功能的延伸;放大鏡、顯微鏡、傳真機等是人眼功能的延伸;電話機、收音機等可以看作是人耳功能的延伸……計算機就可以看作是人腦的延伸。
2、計算機能代替人腦又快又正確地完成復雜的計算工作。計算機還具有很強的記憶存儲和邏輯推理的功能, 這些功能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腦力勞動。由於計算機依賴電能「生存」 ,所以在有些國家和地區,將它稱為電腦,把微型電子計算機稱為微電腦。
㈨ 機器翻譯的基於統計
一般的基於語料庫(Corpus-Based)的機譯系統就是基於統計的機器翻譯,因為這一領域異軍突起,統計就是統計平行語料,由此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統計模型。
不同於基於規則的機譯系統由詞典和語法規則庫構成翻譯知識庫,基於語料庫的機譯系統是以語料的應用為核心,由經過劃分並具有標注的語料庫構成知識庫。基於語料庫的方法可以分為基於統計(Statistics-based)的方法和基於實例(Example-based)的方法。 基於統計的機器翻譯 基於統計的機器翻譯方法把機器翻譯看成是一個信息傳輸的過程,用一種信道模型對機器翻譯進行解釋。這種思想認為,源語言句子到目標語言句子的翻譯是一個概率問題,任何一個目標語言句子都有可能是任何一個源語言句子的譯文,只是概率不同,機器翻譯的任務就是找到概率最大的句子。具體方法是將翻譯看做對原文通過模型轉換為譯文的解碼過程。因此統計機器翻譯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問題:模型問題、訓練問題、解碼問題。所謂模型問題,就是為機器翻譯建立概率模型,也就是要定義源語言句子到目標語言句子的翻譯概率的計算方法。而訓練問題,是要利用語料庫來得到這個模型的所有參數。所謂解碼問題,則是在已知模型和參數的基礎上,對於任何一個輸入的源語言句子,去查找概率最大的譯文。
實際上, 用統計學方法解決機器翻譯問題的想法並非是 20 世紀 90 年代的全新思想,1949 年W. Weaver 在那個機器翻譯備忘錄就已經提出使用這種方法,只是由於喬姆斯基(N.Chomsky) 等人對計的批判,這種方法很快就被放棄了。批判的理由主要是一點:語言是無限的,基於經驗主義的統計描述無法滿足語言的實際要求。
另外,限於當時的計算機速度,統計的價值也無從談起。計算機不論從速度還是從容量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昔日大型計算機才能完成的工作,今日小型工作站或個人計算機就可以完成了。此外,統計方法在語音識別、文字識別、詞典編纂等領域的成功應用也表明這一方法在語言自動處理領域還是很有成效的。
統計機器翻譯方法的數學模型是由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IBM) 的研究人員提出的。在著名的文章《機器翻譯的數學理論》中提出了由五種詞到詞的統計模型,稱為 IBM 模型 1 到 IBM 模型 5。這五種模型均源自信源-信道模型,採用最大似然法估計參數。由於當時(1993年)計算條件的限制,無法實現基於大規模數據訓練。其後,由Stephan Vogel提出了基於隱馬爾科夫模型的統計模型也受到重視,該模型被用來替代IBM Model 2。在這時的研究中,統計模型只考慮了詞與詞之間的線性關系,沒有考慮句子的結構。這在兩種語言的語序相差較大時效果可能不會太好。如果在考慮語言模型和翻譯模型時將句法結構或語義結構考慮進來,應該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在此文發表後6年,一批研究人員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機器翻譯夏令營上實現了GIZA軟體包。Franz Joseph Och 在隨後對該軟體進行了優化,加快訓練速度。特別是IBM Model 3 到 5的訓練。同時他提出了更加復雜的Model 6。Och發布的軟體包被命名為GIZA++,直到現在,GIZA++還是絕大部分統計機器翻譯系統的基石。針對大規模語料的訓練,已有GIZA++的若干並行化版本存在。
基於詞的統計機器翻譯的性能卻由於建模單元過小而受到限制。因此,許多研究者開始轉向基於短語的翻譯方法。Franz-Josef Och提出的基於最大熵模型的區分性訓練方法使統計機器翻譯的性能極大提高,在此後數年,該方法的性能遠遠領先於其他方法。一年後Och又修改最大熵方法的優化准則,直接針對客觀評價標准進行優化,從而誕生了今天廣泛採用的最小錯誤訓練方法(Minimum Error Rate Training)。
另一件促進統計機器翻譯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發明是自動客觀評價方法的出現,為翻譯結果提供了自動評價的途徑,從而避免了繁瑣與昂貴的人工評價。最為重要的評價是BLEU評價指標。絕大部分研究者仍然使用BLEU作為評價其研究結果的首要的標准。
Moses 是維護較好的開源機器翻譯軟體,由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組織開發。其發布使得以往繁瑣復雜的處理簡單化。
Google 的在線翻譯已為人熟知,其背後的技術即為基於統計的機器翻譯方法,基本運行原理是通過搜索大量的雙語網頁內容,將其作為語料庫,然後由計算機自動選取最為常見的詞與詞的對應關系,最後給出翻譯結果。不可否認,Google 採用的技術是先進的,但它還是經常鬧出各種「翻譯笑話」 。其原因在於:基於統計的方法需要大規模雙語語料,翻譯模型、語言模型參數的准確性直接依賴於語料的多少,而翻譯質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概率模型的好壞和語料庫的覆蓋能力。基於統計的方法雖然不需要依賴大量知識,直接靠統計結果進行歧義消解處理和譯文選擇,避開了語言理解的諸多難題,但語料的選擇和處理工程量巨大。因此通用領域的機器翻譯系統很少以統計方法為主。 基於實例的機器翻譯 與統計方法相同,基於實例的機器翻譯方法也是一種基於語料庫的方法,其基本思想由日本著名的機器翻譯專家長尾真提出,他研究了外語初學者的基本模式,發現初學外語的人總是先記住最基本的英語句子和對應的日語句子,而後做替換練習。參照這個學習過程,他提出了基於實例的機器翻譯思想,即不經過深層分析,僅僅通過已有的經驗知識,通過類比原理進行翻譯。其翻譯過程是首先將源語言正確分解為句子,再分解為短語碎片,接著通過類比的方法把這些短語碎片譯成目標語言短語,最後把這些短語合並成長句。對於實例方法的系統而言,其主要知識源就是雙語對照的實例庫,不需要什麼字典、語法規則庫之類的東西,核心的問題就是通過最大限度的統計,得出雙語對照實例庫。
基於實例的機器翻譯對於相同或相似文本的翻譯有非常顯著的效果,隨著例句庫規模的增加,其作用也越來越顯著。對於實例庫中的已有文本,可以直接獲得高質量的翻譯結果。對與實例庫中存在的實例十分相似的文本,可以通過類比推理,並對翻譯結果進行少量的修改,構造出近似的翻譯結果。
這種方法在初推之時,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但一段時期後,問題出現了。由於該方法需要一個很大的語料庫作為支撐,語言的實際需求量非常龐大。但受限於語料庫規模,基於實例的機器翻譯很難達到較高的匹配率,往往只有限定在比較窄的或者專業的領域時,翻譯效果才能達到使用要求。因而到目前為止,還很少有機器翻譯系統採用純粹的基於實例的方法,一般都是把基於實例的機器翻譯方法作為多翻譯引擎中的一個,以提高翻譯的正確率。
㈩ 計算機輔助翻譯和機器翻譯有何區別
機器翻譯復一般依靠自動匹配詞語庫進制行逐詞逐句翻譯,詞語精確度高,句精確度極低。計算機輔助翻譯則是依靠計算機提供的詞語含義進行建立於半人工翻譯基礎上的加強翻譯,主要應用於句翻譯。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建立於半人工翻譯基礎之上。但是現在也有很多人將兩者混淆,此時均指「機器翻譯」。業內對此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