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電生理電極如何焊接
❶ 電生理技術的測量技術
電生理測量技術包括生物電測量技術和生物體電特性測量技術等方面。 生物電測量技術用電極將微弱的生物電引出,經生物電放大器將它放大,再經示波器等顯示其波形並記錄下來,以便觀察、分析和保存。
①電極:引導生物電的電極分大電極和微電極兩類。大電極通常可以是金屬絲,也可以是面積為幾平方厘米的金屬片(銀、不銹鋼等)。把大電極放在待測部位即能記錄到該處存在的生物電。它記錄到的是許多細胞(例如一個器官)的電活動綜合而成的生物電。例如把大電極放在胸前心臟附近,就能記錄到心臟跳動時發生的電活動——心電,分析心電能幫助了解心臟的功能狀況。用同樣方法可記錄到腦電、肌電等多種器官和組織的電活動,這些對於診斷疾病都有重要價值。現在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醫學、獸醫學和畜牧業等方面。微電極的尖端直徑小於1微米,也可大至幾微米(玻璃管、金屬絲)。用微電極可在細胞水平上對生物電現象進行觀測和研究。將微電極插到細胞的附近,甚至插入細胞體內,就能記錄到少數幾個以至單個細胞的電活動。還可把細胞染料通過微電極注入細胞內使之染色,便於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形態,研究形態和功能之間的關系。
②生物電放大器:細胞發生的生物電的能量很低,必須用放大器放大才能觀測。大電極用的生物電放大器應該雜訊低、漂移小,具有很強的抑制外界和生物體內電干擾的能力。玻璃微電極的尖端由於電阻很高(在5~100兆歐之間),而引起訊號衰減,高頻失真等。所以微電極放大器需具有極高的輸入電阻和減小輸入電容的補償電路,使生物電能保真地放大。微電路插入細胞體內記錄時,對放大器的柵流須有嚴格的限制(如應小於10^-11安),以防止柵流對細胞興奮性的影響。
③顯示和記錄:常用的有磁帶記錄儀、筆寫記錄器、XY記錄儀和示波器。磁帶記錄儀記錄實驗過程中的生物電、生理指標變化等全部信息,實驗後再作進一步的分析處理。由於有些生物電具有甚低頻甚至直流成分,需採用調制技術才能將它們記錄在磁帶上。通常把變化不太快的生物電(如心電、腦電等)直接用筆寫記錄器描記下來,使用方便,能當場獲得記錄。由於採用新技術,筆寫記錄儀的頻率響應已擴展到2000赫以上,一些較快的生物電也能被直接描記。XY記錄儀的記錄筆可沿X軸和Y軸兩個方向運動,兩軸分別表示不同的參數。對於變化很快的生物電(如神經細胞的峰形放電等)從前常用示波器來觀察,它頻率響應高,觀察方便。但記錄時,因需用示波器照相機拍攝熒光屏上的波形,使用不大方便。現在多採用模擬數字轉換器將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利用軟體顯示並保存到電腦中。
④遙測技術:記錄自由活動、劇烈運動或在遙遠的空間的人或實驗動物的生物電的方法。通常是將訊號放大、調制後用無線電波發射。在記錄處接收無線電波後,經放大、解調,恢復為原來的生物電再予顯示和記錄。遙測的距離從幾米到幾千千米以上(如從宇宙飛船到地面)。生物電遙測系統是多種多樣的,有的要求體積小、重量輕、便於攜帶,有的要求能越過很大的距離,有的要求能遙測多路訊號等。 信號分析:把生理信號分解成組成它的各有關成分。用得較多的是富里哀分析,可把信號分解成它的基波和各次諧波的組合;又如把記錄到的多個運動單位的復合動作電位分解成各運動單位的動作電位。
信號的提取:把淹沒在雜訊中的微弱生理訊號,用計算機處理提取出來。「平均」是一種常用的方法,把N次刺激引起的反應訊號進行平均,能提高信噪比根號N倍。
信號的識別:對於長時間中偶爾出現的現象的觀測,用計算機長時間不斷監視訊號,發現規定的偶發現象,把它的波形和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供研究用。
信號的判別:從記錄到的生理訊號來判斷生物體屬於什麼狀態。如從心電向量圖的分析來診斷心臟疾患。 通過對從體表許多電極記錄到的波形的分析,推測出體內生物電訊號源的位置及其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從人體表面的100路心電記錄來推算出心臟電偶極子、電多極子的位置及其運動的軌跡。
❷ 電生理常規技術的介紹
電生理常規技術一.電刺激。二.生物放大器三.玻璃微電極四.電生理實驗中雜訊和干擾的形成和排除。
❸ 焊接裡面的電極是什麼意思
問的有點籠統,焊接設備上的電源輸入與輸出的接頭都可以叫電極,插在焊鉗上的焊條也可以叫電極,手工鎢極氬弧焊的鎢極也可以叫電極,可以放電的極端都可稱電極。
❹ 電生理常規技術的電生理常規技術
正確選擇,植物性神經沖動幅度多為50-100μV。不同組織,應採用不同的參 數。如
ECG:振幅0.1-2mV, 靈敏度0.5-1mV,時間常數0.1-1.0s,高頻濾波1KHz
植物性神經沖動:振幅50-150μV, 靈敏度25-100μV,時間常數0.01-0.1s,高頻濾波3-5KHz
中樞神經元單位放電:振幅100-300μV, 靈敏度50-100μV,時間常數0.01-0.1s,高頻濾波5-10KHz 常用尖端0.5-5μm,向細胞內插入時,需小於0.5μm(細胞直徑的1/10~1/100),且尖端的傾斜度應相當緩和,一般微電極可分為金屬微電極和玻璃微電極兩類。
金屬微電極,現多用鍍鉑鎢絲電極(platinum-plated tungsten electrode),在鎢絲上鍍鉑,可極大改善電極的電學特性,雜訊可大大降低,加之機械強度大,適合長期體外記錄(paré D, Gaudreau H. Projection cells and interneurons of the lateral and basolateral amygdala: distinct firing patterns and differential relation to the thera and delta rhythms in conscious cats. J Neursci, 1996,16(10):3334-3350
現要也常用鍍銀碳纖維電極。玻璃微電極記錄易受機械位移的影響,加之尖端的電解質會漏出或堵塞,不適合半小時以上的長時間記錄,玻璃微電極可分單管和多管微電極。
毛坯管在國外多用Pyrex管,國內多用GG-17和95料玻管。細胞外記錄多採用外徑1.5-2mm玻璃,細胞內記錄則採用外徑1mm細玻管,內外徑之比約為2:3或5:6,長6-8cm。拉制前必須經過清潔處理。
清潔液:用等量的(250ml)王水(可反復應用)。一般毛坯管捆成把放入清潔液中1-2h,取出自來水沖洗20-30min,再放入無水酒精中洗 滌,再放入盛滿蒸餾水燒杯中加熱煮沸10min,倒去蒸餾水,再換新蒸餾水反復3次,再放入烤箱中烤乾,備用,切不可用市售的洗滌劑,以防降低電極充灌液的表面張力而影響沖灌。
充灌液常用3mol/L KCl,為避免Cl-擴散,也可用2mol/L醋酸鉀或檸檬酸鉀充灌,也有人用0.5-1mol/L NaCl(低濃度)充灌可降低噪音。細胞外記錄時,最後再用3-4mol/L NaCl +2%旁胺天藍溶液定位。在膜片鉗中還常加鈣螯合劑,如EGTA。
阻抗與不同組織相關。 (一)來源。
1.干擾信號與生物電生理信號的鑒別。准確區分生物電信號與干擾的偽跡是電生理實驗的先決條件。
2.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物理性干擾。1)靜電和電磁的干擾:實驗室附近高壓電,室內日光燈可產生50Hz的靜電干擾,尤其是交流電,尤其是50Hz頻率干擾最大(電子設備為50Hz)。其特點是幅度大,波形規則。2)雜訊干擾:電子元件本身產生雜亂無章電壓和電流稱雜訊,一般與放大器內部元件的質量與性能有關。
其二。接地不良。1)地線電阻應小。2)儀器故障。產生漏電電流,在地線上形成電位差,產生干擾。3)地線行走過程中打圈,形成線圈,易接受電場和磁場的干擾。4)各儀器設備應採用一點接地的方式,若採用多點接地,形成大地迴路,也會引起干擾。5)地線過長與電源線形成交流環路。6)誤用市電三孔中性線作為大地線(中性線上有4-5A電流)。
其三。生理性干擾。1)大腦電活動時,眨眼、眼球運動均對腦電具有干擾作用。2)實驗中環境溫度過低,動物寒戰、抖動,引起肌電的發放而干擾記錄,或因呼吸運動引起記錄部位機械位移引起干擾信號。3)心電干擾,頻率與心電一致。
(二)排除。
1.物理性干擾。1)屏蔽法:用於低頻電和靜電干擾,屏蔽線分布電容較大,線與線之間不可平行排列,更不可為了美觀而將多線扎在一起,這會加大分布電容,易偶合高頻干擾雜訊。2)遠離法。3)改變位置法。依電流方向相反,產生反向磁場的原理,改變各個儀器的位置或放大器輸入的方位,會使干擾磁場抵消,微電極放大器探頭阻抗高,易引入干擾,實驗前可反復調整其方向和位置。4)微電極記錄時盡量減少微電極本身的阻抗,減少輸入阻抗及干擾信號在這個阻抗上形成干擾電壓降,微電極到探頭的連線<5cm。5)用監聽器監聽雜訊,以便及時排除。
2.儀器質量,盡量改進。
3.接地不良。地線應盡量短粗,不能與電源線平行或打圈,不 要接在電源線的中性線 上,地線單獨埋設,埋置處應較潮濕,附近無大型變壓電動機,並在坑內加些食鹽。
4.檢查各儀器 是否漏電。
5.慢生物電變化時用乏極化電極,實驗對象宜安靜,勿受振動。
(三)刺激偽跡過大及防止。1)盡量減少刺激脈沖的波寬和強度。2)在動物體或標本上,盡量延長刺激部位 的距離,在刺激電極 和引導電極之間加一接地電極,此電極離引導電極愈近,刺激偽跡就越小;採用變換刺激極性,結合疊加處理,可抵消偽跡。
註:微電極中高濃度充灌液易蒸發,造成電極迴路的開路,因此常在微電極插入Ag-AgCl絲或鉑金絲後,在微電極尾部開口處塗上一層凡士林,防止水分蒸發。
動物麻醉和制動下,體溫會下降,故應保溫調節,加溫維持肛溫36-38℃.
記錄脊髓背角或腹角神經元將脊柱前後拉直以減小呼吸運動造成的位移。記錄腦神經元應在表面用溫熱石蠟製成一油槽,防止血管博動和呼吸運動的影響。 多用幼年離體標本,其原因:1)幼年動物骨骼骨化不完全,結締組織少,神經組織易於分離,標本耐缺氧能力強,有的標本可存活數小時至數天,但標本也可能發育不完全,如背根和腦干到脊髓的投射纖維要到三周動物才完全。神經纖維髓鞘化不全,其葯理作用與成年動物也不同。從實驗角度上講,脊髓背腹根短,不利於電生理刺激記錄。小鼠一般應小於15g,制備標本才 有可能成功,而這樣小鼠背腹根神經節不利於電生理實驗。最適合的動物是金黃地鼠(hamster),介於大小鼠之間,制備標本活性很好,可能與其冬眠習性有關,而且其脊髓背腹根長達20-25mm,利於電生理記錄。動物選擇仍依實驗而定,同一標本,不同中樞結構對缺氧耐受力也不同。金黃地鼠,若觀察脊髓背角神經元活動,可用150-160g體重的鼠均可,但要研究腹角神經元,則體重不宜超過30g。
離體標本的灌流注,如ACSF。其中緩沖液成分有兩種,一是重碳酸鹽(bicarbonate):溫度低(4℃),配方有利於降低組織興奮性。二是磷酸鹽緩沖液和HEPES緩沖液:其優點是接近於 人體環境。各種緩沖液一般都先配母液,臨用前一天,或臨用前稀釋。
❺ 誰懂心臟電生理
醫學檢查和治療都是在人體最安全的范疇內進行的,心臟電生理檢查應用臨版床以來日權益廣泛,舊前除用於心律失常,預激綜合征的診斷與手術治療、葯物效果的評價,還用於冠心病的診斷等:::。 臨床電生理檢查一般分為創傷性和非創傷性兩種。
心臟電生理檢查是一種評價心臟電功能的精確方法。它允許醫生在可控制的條件下確診心律紊亂(即異常的心臟節律)。在檢查中,醫生通過靜脈插入一至幾根特製的電極導管(直徑2毫米左右)沿靜脈送入心臟內,這些導管可探查到心臟不同部位的電脈沖或電活動,這些導管可以被用來刺激不同部位的心臟。在這些導管的幫助下,醫生可以確定在心臟內引起嚴重心律紊亂的異常部位。
❻ 我這邊有一用於晶體生長測溫的熱電偶,B型,一個電極距離焊點處1厘米左右斷了,請問您怎麼辦如何修補啊
可以在我處兌換處理。一個電極離焊點1厘米處斷了要再減掉焊接起來,版長度可能就不夠權了。而且斷裂是由於被污染引起的,再接起來溫度不準。測溫管內不能纏繞棉線,石棉線或絕緣膠帶,高溫下這些物質會炭化降低鉑的熔點。
❼ 910108電生理電極導管是國產的嗎
射頻來消融。。\r\n 利用電極導自管在心腔內某一部位釋放射頻電流而導致局部心內膜及心內膜下心肌的凝固性壞死,從而破壞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源點的介入性技術。基本設備是X光機、射頻電流發生器及心內電生理檢查儀器。局麻下將3~4根電極導管經股靜脈、鎖骨下靜脈送入冠狀靜脈竇、高位右心房及希氏束、右心室等部位,刺激心房和心室誘發與臨床一致的心動過速,定位心動過速起源點,然後將消融用的電極導管送達已定位的起源點並與體外的射頻發生器相連。放電後重復電生理檢查,若不能誘發心動過速且臨床隨訪無發作,則說明消融成功。目前用該技術可治療的疾病包括:預激綜合征和房室結雙經路引起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房撲和房顫、室性心動過速及房性心動過速。其中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根治率可達90%以上,室性心動過速的治癒率約在50%左右。房性心動過速、房撲及房顫的射頻消融正在臨床尚無統計數字。以上就是射頻消融的情況。
❽ 電生理診斷用電極導管固定和可調的區別固定四極和十極的區別
希氏束電圖之導管固定位置後,於原穿刺部位附近以另一穿針點,用上述同樣方法於原來導管電極之近側或遠側,送入另外一根電極導管(雙極或四極)。導管電極送至上腔靜脈入口與右側壁交界部,電極連接程式控制刺激器,以兩倍閾值進行心房程式控制刺激,結合心電圖,希氏束圖記錄。可測定心房肌、預激綜合征旁道、房室結、希-浦系統的不應期。如刺激電極位於右室,可測定心室肌的不應期。一般用某一基本周長刺激8次,隨後加一期前刺激,期前刺激自心動周長的晚期開始,配對時間逐漸縮短(每次縮短10ms),觀察體表心電圖與希氏束電圖變化情況而決定不應期。現舉各部之有效不應期(effectiverefractoryperiod,ERP)之測定為例:S1、A1、H1、V1分別代表基本周長之心房刺激信號(如刺激部位在心室,則為心室刺激信號)、心房波、希氏束波和心室波。
S2、A2、H2、V2分別代表期前刺激信號、及其引起的心房波、希氏束波和心室波。心房有效不應期—最長的S1、S2,S2不引起心房應激。預激綜合征旁道有效不應期—△波開始消失的最長的S1、S2。房室結有效不應期-最長的A1,A2,此A2之後無H2.希-浦系統有效不應期-最長的H1H2,此H2後無V2。心室肌有效不應期—最長的S1S2(刺激部位在心室),此S2後無V2。
(二)心內膜標測
系將多根導管電極置於心腔內(主要是心房內)的不同部位,以探測心腔內的激動順序,協助異位心律的診斷。電極導管多為四極(2個電極供刺激用、2個電極供記錄)。通常用4根導管電極分別置於右房上部、右房下部(記錄希氏束電圖),冠狀靜脈竇(刺激或記錄左房)及右室。
(三)程式控制刺激
曾有過折返型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患者,可應用心房標測結合程式控制刺激的方法,(通常於右房上部進行刺激)以誘發折返型室上性心動過速的發作,亦可使發作終止。發作時通過心房各部激動的先後順序,可以闡明屬於何種折返機制,如房室結內折返、房室間折返(即通過房室間旁道逆傳作為折返途徑之一部分)、房內折返、竇房結折返等。以多見的房室結內折返引起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為例:患者發生心動過速的解剖生理基礎是房室結內存在功能上的雙通道(房室傳導的快徑和慢徑)。當進行心房程式控制刺激時,可出現下列現象:隨著A1A2的逐漸縮短,A2H2逐漸延長。待A1A2縮短到某一程度時,A2H2突然跳躍式大幅度延長(多超過50ms)並隨之出現心動過速。當把A1A2與A2H2的關系在座標圖上連續標記時,呈現為一不連續的房室傳導曲線,是房室結內存在快徑與慢徑傳導的證據。
對一些冠心病或其他器質性心臟病有多次室性心動過速發作並有生命威脅的患者,也可用心室程式控制刺激的方法誘發及制止發作。
在用程式控制刺激誘發各類折返性心動過速後,可靜脈使用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葯用同樣條件刺激,以觀察是否能再誘起發作,因而能篩選出預防發作的葯物。
(四)竇房結功能檢查
竇房結功能檢查只需要心房調搏及心房程式控制刺激。插入一雙極導管位於右心房上部,連接程式控制刺激器即可進行。
1.竇房結恢復時間(SNRT)心房調搏開始以高於竇性頻率10次/min開始,每次遞增10次/min,起搏至130或150次/min.每次刺激30-60s。停止刺激時計算後一個起搏脈沖到第1個恢復的竇性P波開始的間期即為竇房結恢復時間。竇房結恢復時間減去原來竇性周期為校正竇房結恢復時間(SNRTc)。正常SNRT>1400ms,SNRTc>550ms。
2.竇房傳導時間(SACT)Strauss法:以患者自然竇性周期單個房性程序刺激心房,房性期前刺激偶聯間期逐漸由長至短,其後的竇性回歸周期包括了原來的竇性周期加上期前刺激傳入及傳出竇房結的時間,如果房-竇及竇-房傳導時間相等。則:
竇房傳導時間(SACT)=1/2(Ⅱ區反應竇性回歸周期-竇性周期)
Narula法:以多於原來竇性心率5-10次/min的心房周期刺激心房8次之後測量竇性回歸周期減去竇性周期時間,亦為原來的竇性周期加上刺激傳入及傳出竇房結的時間,計演算法與Strauss法相同。正常SACT〈16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