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玉料如何雕刻个葫芦
⑴ 有一玉石摆件上面雕刻一个葫芦和螳螂是什么意思
葫芦的寓意不用说了,多子多孙,多富贵,多福禄,总之正能量都多;螳螂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多子多孙,生生不息。 玉雕作为一种具象文化,也就是说,通过具体图像来阐释其文化寓意的一种文化,所有的具象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文化含义。 朋友的解释是:“金玉满堂堆长廊。”意思是你拥有一个翡翠螳螂,你家的钱就会多得没有地方放,都要堆到外面的走廊上去了。 这种解释似乎比较牵强。因为,螳螂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昆虫。全世界已知有1 800种,我国约有40余种。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螳螂虽然并不多见,但是有关它的轶闻趣事却不少。 关于螳螂的传说很多。在古希腊,人们把螳螂视作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在美国,许多人认为能看见螳螂会有好运气;假如你迷失方向,欧洲人会告诉你,只要看一下螳螂的前胸指向哪里,就能找到你所要去的地方;在意大利、法国,民间普遍认为螳螂具有神奇的魔力,若有人害病,是因为被螳螂看了一眼;若有孩童走失,只要祈求螳螂就能把孩子领回家;在日本,武士们都在剑上雕铸有螳螂的形象;在我国中国的武术中,至今还保留着著名的螳螂拳。 捕虫的能手 螳螂力大无比,能举起自身重量20倍的物体。它更是捕虫的能手,一生中能捕捉到上千只害虫。据一位动物学家报道说,螳螂能杀死小鸟、蜥蜴和小地鼠。螳螂的胃口好,食量大得惊人,一天能吃掉超过自身体重的食品,据观察,有一次一只螳螂在同一地点连续吃掉13只大蟑螂,平时它主要捕食苍蝇、蝗虫、毛虫、黄蜂,知了等。螳螂捕食的样子很像猫,当虫子进入它的目标范围时,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过去。捉住后大吃特吃,当美味吃完之后,会用两前足左右“洗脸”,梳理触角,样子憨态可掬,令人百看不厌。 雌螳螂和雄性螳螂交尾方式非常奇特。雄性螳螂常常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向雌螳螂求爱,在交尾过程中,雌螳螂会一口一口地把雄螳螂的头吃掉,耐人寻味的是交尾却依然照常进行,典型的“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 雌螳螂产完卵块后长时间不动,不喝也不吃,过几天就完成使命后死去。 来年春天,小螳螂出世,开始新一代的生活,年复一年,世世代代,延续至今,已有上亿年的历史,曾与恐龙同时代的螳螂,历尽各种劫难,战胜自然,其家族绵延到今天依然十分兴旺。
⑵ 玉葫芦里面的中空怎么雕的
这个雕刻是需要专用的工具。把玉石掏空,如果没有专用的工具,是做不到的。
⑶ 请问玉雕刻的是一个葫芦,上面右侧一只猴子是什么含意
代代封侯
⑷ 我有一块玉是一个人抱着葫芦是什么意思
应该不是人,是猴子吧
一般如果翡翠雕形只有葫芦的就是福禄的意思
而又有葫芦又有兽的就是福禄寿的意思
⑸ 玉葫芦上刻个小葫芦什么意思
葫芦的吉祥寓意
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孩童,见之无不喜爱。就连电视剧中也要赋于葫芦以多能和神话的功效。缘由之一也不乏因其有着古老的渊源。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 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如果夫妻缘薄,可以摆放一只在床头,加强夫妻情分,增加夫妻感情。葫芦还用作除病之用,只须挂在病者的床尾或摆放在病者的睡侧。就可以吸取病人身上的病气,使其快速的好起来。如果是健康人,则可以吸取人身上的晦气,提升运势。葫芦挂在大门外,则有保屋内人平安的作用。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
葫芦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围绕葫芦所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葫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葫芦已成为观赏、收藏、实用的上好佳品,是中华吉祥文化的代表象征。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我国考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葫芦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同时关于其名称也有多种叫法,“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均指葫芦。“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而“葫芦”则是俗写,并不符合原意。不过后来人们约定俗成地写作“葫芦”,一直延续到现在。葫芦文化研究者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认为,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好些民族都有起源于葫芦的神话,葫芦被当作祖先的来源看待。从文献上看,我国古代民间就有以葫芦等为多子象征的信仰。后来道教兴起,葫芦被纳入其宗教体系,增加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佛教的传入和流布,也给葫芦增添了新的花叶。现在民间传承的故事中,葫芦成为一种“灵物”。例如广泛流传的“宝葫芦”故事就说故事的主人翁拥有了宝葫芦,想要什么就可以有什么。这表现了过去贫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使他们欲望得到满足的手段就是得到宝葫芦。所以说,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是一种人文瓜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
更多的民俗学研究者认为,由于葫芦在我国古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曾经出现过对葫芦的信仰和崇拜,这不但可以征之以古代典籍的记载,还可以从现存的众多民俗现象中考察出来。
⑹ 我有一块玉石。想和兄弟两个人雕刻出来两个能提现感情的吊坠雕刻什
可以能两个葫芦,如意。
既体现兄弟情谊。又有福禄如意的寓意。
⑺ 和田玉佩雕刻有3个葫芦
楼主问的是寓意吗?
这个题材叫三生福禄,古人相信人有三生,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三个葫芦,代表这三生。葫芦的谐音是福禄,综合寓意就是:前世,今生和来世,都福禄双全,饿就好荣华!
⑻ 玉上刻了两个葫芦什么意思啊
这个图案应来该叫福寿如源意.意思是有福气、健康且万事如意! 在玉石雕刻中葫芦指代福禄,即福气和官职.鼠为小兽,谐音“寿”. 这个图案不是古玉器图谱上的图案,古图不用鼠,而用貔貅或祥兽、螭龙、猴等.
⑼ 如何雕刻木葫芦
1、工具:圆刀、平刀、斜刀、玉婉刀、中钢刀、三角刀、段面刀
2、技法。
葫芦的雕刻是在汲取以往其他材质的雕刻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自身材质的特点和工艺要求,主要归纳为圆雕、浮雕和线刻三种表现形式。另外还有一些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的雕刻技法,如微刻、镂雕等。
(1)圆雕:
所谓圆雕是指适于多角度欣赏的完全立体的雕刻作品。圆雕中还包括一种半圆雕,即雕刻出需要表现的主要部分,舍弃次要部分,形成一半是圆雕,而另一半隐藏成原物,也有的是用其他图案、景物、平面等不同手段作衬底的一种雕刻形式。
实际上,不论是圆雕还是半圆雕,它们都是立体的、可多角度欣赏的、独立的个体。作为葫芦雕刻,多以艺术作品为主,不具有实用功能,或不以实用功能为主,因此圆雕葫芦在葫芦雕刻中很少见到,虽然有些个别葫芦图案只从单个图案来看,有圆雕的影子,但放在整个葫芦中看,由于不是独立的“个体”,图案是附着在葫芦上的,因而,这种雕刻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圆雕,只能算作是半圆雕。
圆雕的制作,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设计方案,把葫芦的各部分都尽可能地利用起来。设计要合理,有些可以打破常规,例如在利用颜色方面,就可以根据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不必考虑诸如枝叶须用绿色来装饰等。在雕刻用色上,绝不会有人责难用色不当。圆雕是比较难于掌握的雕刻技术,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还应多看图谱,多看各种葫芦作品,拓展自己的思路。
制作一件雕刻作品,大致需要经过设计——选葫芦——定型——细雕——磨光——上蜡等几道工序才能完成。雕刻一个葫芦首先要根据颜色的情况、设计确定要雕刻景物的布局,用墨线勾画出轮廓,再用开凿或雕刻机打去葫芦,整理成所设计景物的雏形,然后用平凿细细雕刻。要注意,用力要适当,用刀要准确。正确的姿势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刀杆,无名指抵住雕件,左手拇指倚住刀铤,保持刀铤的稳定性,防止跑刀,划伤别的部位。在雕刻精细的镂空雕件时,应首先将外部纹饰刻好,再用雕刻机或手钻把内部钻通,最后用平凿修整。镂空件需要的特种刀具,要根据情况制作,以适应镂空雕刻为准。
(2)浮雕:按照雕刻深度可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意三种。
高浮雕:又称三面看。一般选用葫芦为雕刻原料,如果前面部分有一层颜色反差分明的葫芦,更为合适。利用前面葫芦的颜色雕刻景物,后面颜色部分作为倚托。这种雕刻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明快反差,也是最常采用的一种设计方式。高浮雕的各种景物的雕刻应尽可能地采用圆雕的技法,使雕刻的物体比例合适、构图丰满,侧面和正面的比例合理。初学者往往只注意正面的构图雕刻,忽视侧面的图景比例,这是应予注意避免的。
高浮雕的制作多见花卉、人物、动物。高浮雕是浮雕向圆雕过渡的阶段,是葫芦雕刻经常采用的技巧之一。在学习雕刻的过程中,要首先学习构思设计,前后左右都要照顾到,循序渐进,不能逞一时之快,大量剔除葫芦,致使最后有些景物无法安排,不得不改变原设计。应该采用的步骤如下:先在葫芦上画图,沿线用平凿勾勒一遍,用刀剔除空白地方的葫芦。经过一个小阶段的剔除,墨线不清楚时,要停工审视,将不清之墨线补上,再继续进行,边剔除葫芦,边深入设计。达到预定深度后,将背景定型,然后将前景雕刻完成。要前后都照顾到,不能
只顾一方。雕刻时,要注意总体设计,留下空间要充分,防止因突现的瑕疵损害设计。待雕刻全部完成后,经封蜡处理,一件雕刻品就完成了。
浅浮雕:这是相对高浮雕比较而言,所刻的景物一般比较浅。所设计的画面,要有中国民族性的装饰效果,构图要丰满。常见的图案有龙凤、山水、花卉、历史故事等。雕刻方式如下:根据葫芦的具体情况,确定作品题材和构图。在设计中尽可能地把缺陷根据情况设计成山崖、怪石等景物。尽量通过巧妙的设计,使成品雕件上基本找不到这些缺陷,或不明显。
设计完成后,用铅笔在葫芦上细细勾画。线条要准确,翻转折叠的地方要交待清楚。设计定稿后,用平凿的侧尖沿线条勾勒一遍,刀锋要向线条一侧稍稍倾斜,目的是要保证线条的完整性。勾勒完毕,用小平凿削剔线条间的空白部分,这个工作叫“清底”。清底时要照顾全局,使整个画面基部深浅一致。待清底工作完成后,再将各线条按照设计意图进行雕刻。对一些翻转折叠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层次关系,力求交待清楚。虽然浅浮雕是薄层雕刻,而在结构上则要求富有主体感。初学者在线条和基础平面接触部,总是留有许多刀痕,这在行业中称为“根不净”。这种情况,只要用侧弧形修光刀细致耐心地沿线条刮削,就可以消除干净了。
高浮雕和浅浮雕,是葫芦雕刻中的基本技法,是常见的表现形式。所以初学者应首先熟练掌握这两种技法,以便向更高难的圆雕过渡。如果没有从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掌握所雕刻景物的比例关系和准确布局,也不可能很好体会雕刻各种景物的感觉。所以一个初学者,应从基本技巧开始学习,注意观察各种花卉、草虫、动物,尤其要注意观察好的雕刻成品,先行临摹,再自己加以变化。观察动物要注意神态,因为雕刻动物时传神是最重要的,身体的其它部分都可能也可以做变形处理,只要表示出它们的精神气质,就可能使作品有传神之感,成为好的作品。
薄意:薄意是一种极薄的浮雕,因为它的施用对葫芦极少破坏,而又饱含诗情画意,所以在一些质地好而透明度高、材料相对较小的葫芦上,经常采用这种装饰形式。
薄意的取材非常广泛,其中主要有历史人物、山水花鸟甚至书法手迹,具有吉祥寓意的题材更是经常采用。薄意的制作主要工序如同浅浮雕,但凸起部分一般不超过0.5毫米。在照顾到葫芦瑕疵遮盖时。应当着重整个画面的布局章法,随着葫芦形的凹凸而进行雕刻,把用刀的技法与画面的诗情画意熔于一炉。在雕刻过程中,要用心去刻,要把自己的情感深呈作品之中,把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和画理在薄意雕刻中展现出来,让薄意雕刻的方寸天地,包容进名山大川的无限秀美风光,小中见大,这样才能达到意境。薄意的线条间的空白要仔细地清根,这个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完成。其后还要对其中的细部进行装饰性修整、开脸、开丝或点缀。
(3)线刻:顾名思义,线刻就像中国画中的白描画一样,是用单线条的雕刻来表现物象。
在葫芦的雕刻中,线刻主要是以阴线雕刻表现。线刻方法简单明了,有些结合浅浮雕雕刻,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线刻表现形式单一,在近距离把玩的葫芦中,一般不单独使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浮雕的细部描写刻画。
在各种雕刻中,线刻是最为省工的一种,但是真正能够刻得出神入化,将画面设计得典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线刻要求制作者要有较强的绘画能力。首先用铅笔加以勾勒,然后用平凿侧尖或特制刻刀拨刻,其实可以说是用铁笔往葫芦上写画。待全部完成作画后,用褚石加调少许墨色,将所刻画面涂匀,待干燥后,用潮湿毛巾擦去浮色,这件作品就完成了。注意画面布局一定要有章法,多参考一些画册,如芥子园画集等。
(4)微刻:在葫芦之上拨写极小的书法,每字约有1毫米大小,也有更小一些的字,形式生动。具体制作如下:用支架夹持一块放大镜,做成一个观察镜,在头发丝两端夹上两个小铁夹,放在葫芦之上充作划线,透过观察镜,进行刻写,然后用白水彩色涂抹即可。当制作熟练以后,不用观察镜也能刻制。此种工艺要求制作者有较好的书法根底,再加以练习,就可以掌握微刻了。注意葫芦的平面要光洁,最好先用较深颜色的葫芦。
(5)镂雕与链雕:镂雕与链雕是圆雕中相对独立的雕刻技法,常与圆雕或其它技法相结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现力。镂雕也称镂空,即把葫芦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像的部分留下来。如古代雕龙,在掏空龙口腔的同时,要在口腔里保留下一颗“珠”。这颗“珠”是原材料的一个部分,雕刻者用细刀小心翼翼地通过“龙嘴”,往里凿出一颗“珠”来。这颗“珠”剥离原石材后,不仅能滚动自如,而且还不能滚出“龙嘴”。
基于镂雕的难度很大,所以从葫芦挑选、作品布局、刀具配备到雕刻程序等,都与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镂雕的葫芦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阴皮,否则容易造成断裂。镂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的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钩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由于镂雕内部景物的用空间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扩大入刀方向的办法来克服操作上的困难,所以镂雕景物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来说,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镂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镂雕的程序是“先外后内”,待外层景物及其它衬景的打坯、凿坯工序全部结束之后,才能进行镂雕。
链雕是用一个葫芦镂空雕刻出一整条活动石链的雕法。该法源于玉雕,却比玉雕更难,因为葫芦不比玉质坚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链断瓢破。
葫芦的链雕源于清初。新中国成立以来,链雕的表现技法日臻完善,有时一件作品中,链环多达数百圈。链条之多,链环之细,前所未见,令人叹为观止。链雕对葫芦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须经过严格挑选、鉴定。一般情况下,质细性坚、纯而无格的葫芦比较合适。在葫芦构思时,也要特别精心细致。首先要安排好链条的位置,使链条巧妙避过瑕疵。在雕刻时,链条可与其它景物同时打坯,但不能急于穿孔脱环,必须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进行脱环。脱环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难度极高。先用小型钻具小心翼翼地顺着每环的内廓并排钻孔,每孔之间略留距离,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链刀或针钻,谨慎按序,一一脱环。为了防止已脱链环遭受破损,每完成一环后,还要用“可回性打样膏”加以固定,待整条链环刻成后,再将胶合的部分用温水泡浸,慢慢脱落。
3、装饰形式
雕刻葫芦有印、刻、砑、烫等各种装饰形式与手段。
印模属于印的范围。待葫芦长成印上花纹,形成浮雕,一般设计在葫芦通体,四周布满花纹,八卦图、五福捧寿、云龙、太师少保、三阳开泰、合和如意、四季花开、人物故事等。印花工艺多用于蝈蝈葫芦,因其身长便于印模,黑虫与金钟印花葫芦较少。
刻,用牛角或玛瑙刻成器具,按葫芦圆体随势刻画,线条流利,形体简练,多为花草、鱼类及戏曲人物故事。秋后,很多山东聊城等地的农民带着自种自刻的扁圆葫芦来津出售,物美价廉,多用于晚秋蝈蝈饲养之用。
砑,砑花是匏葫的特殊制作工艺,创制于北京。在清道光年间,北京有徐某独善其艺,所作如天生成。天津近代有陈锦堂老艺人,为砑花工艺高手,他构思高雅,布局疏密有致,手法精细,每件作品如同浮雕国画,题材为山水、花鸟等,还有的用画师刘奎龄的稿子,更加绝妙名贵。砑花的制法是将葫芦表层硬皮轻度软化,之后用不同角度的玛瑙砑子为工具,在已定稿葫芦身上砑制出点、线、面,凸于平面,力轻则砑不凸出,力重则划破表面面线,完全靠手感力度进行创制。
烫,烫面也称火笔,老法以自制火香,制成如手指粗的燃香,中心插入钢针以为笔头,点燃之后导热至铜针,用以烫画图案。现代以电烙铁代替,但烫染效果,远不及旧法理想。陈锦堂擅长这种艺法,所烫云龙后人无人可比。现代有姓曹的和王殿华所烫山水、人物也为藏家珍藏。
漆,旧时天津大漆葫芦,颜色绛红,晶莹可爱,匏体经漆之后,坚固耐用,它也同于古乐器,在美化音色方面,也会起到良好效果,也有雕与描金工艺,更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