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雕刻艺术有什么色彩
① 古埃及浮雕有什么特征
宽泛一点说,浮雕也是雕刻艺术的一种,只是浮雕的立体效果比雕刻要差一些,但比起绘画来又进了一步。可以说浮雕是半立体的艺术,也许这话说得有点外行了。
在古埃及浮雕也确实成了雕刻的一个分支,手拿木槌和凿子的匠人一般都是两种活计都能做,而且都能娴熟地完成。在他们看来成块的石料做成雕像而石壁石柱和神像的基座做成浮雕就好像冬天穿厚衣服夏天穿薄衣服一样自然。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内容上需要表现什么,是要刻画国王出征呢,还是狩猎?
从古王国开始,雕刻者们就是一个富有的阶层,据说雕刻狮身人面像的那块大石头就是一伙雕刻者捐赠的。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不过无风不起浪,人们盛传雕刻者捐赠了石块而不是一伙乞丐,至少证明“雕刻者是富有的”这样一件事。而雕刻者的富有,又反过来可以证明在古埃及雕刻艺术的繁荣程度。
在我们看来,浮雕和雕刻当然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在古埃及人看来浮雕却有着经济上的考虑,显然浮雕比雕刻要更节省人力和物力。
乘着马拉战车的埃及人浮雕礼拜阿顿神的阿赫那吞一家浮雕和雕刻关系密切,和绘画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古埃及的浮雕源于绘画,它的大部分是线刻,然后涂上颜色。除了技法上的相同之处,在表现原则上也非常一致。在人物的表现上浮雕和绘画都使人物的上身为正面,面部和腿部为侧面的正侧面混合表现的原则。
这种别扭的姿势,从古王国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几千年从没有改过。这种表现手法,除了能突出人物的方向性以外,别无什么优点。如果你按照浮雕中人物的姿势坚持几分钟,只会扭得脖子疼,真难为他们几千年来一直按这个姿势站在那儿了。
古埃及在很久以前就有凸浮雕和凹浮雕的区别了。凸浮雕顾名思义就是使图像的轮廓凸出底面,而凹浮雕自然是凹入底面了,我们平时所说的浅浮雕就是指的这种凹浮雕。
从纳尔迈调色板开始,浮雕艺术就已经是成熟的艺术形式了。此后的制作者们墨守成规,基本没再做任何改进。到了中王国时期,出现了精美的浅浮雕,代表作是卡维特王后石棺上的浮雕,内容刻画的是国王和几个女儿的家庭生活场景。阿赫那吞倡导的自然主义同样在浮雕艺术中表现出来,在同时代的浮雕作品中庆功典礼、宗教仪式、葬礼、宴会、建造陵墓、炮制木乃伊、雕琢石像、屠宰牲畜、驾舟、捕鹅、牧羊、播种、收割、造船、制陶、纺织、酿酒、杂耍、舞蹈等等都成了浮雕表现的内容。有意思的是在一幅浮雕作品中,雕刻者把自己也雕刻进了画面,画面的内容是两个赤裸上身的雕刻者在雕刻一个裸体的男人。两个匠人都着棕红色,而他们的作品则没有着色。两个雕刻者也都遵循正侧面混合表现原则,而他们的作品则完全是侧面形象展示给观众。
从第20王朝开始,浮雕的内容受到严格的限制,世俗生活被严格禁止雕刻在石头上。宗教成为浮雕的主要内容,观赏浮雕变成了一件让人肃然起敬的事情。于是古埃及的浮雕艺术也就自然而然地终结了。
乘着马拉战车的埃及人浮雕
② 古埃及雕像的艺术特色
古埃及雕塑主要作为建筑附属物存在,其程式在古王国就已经形成并沿袭下去,主要表现为:直立姿势,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着重刻画人物头部,其它部位刻画得较为简略;面部轮廓写实,表情庄严;根据人物地位的高低确定比例的大小;雕像着色,眼睛中往往镶嵌水晶、石英等物。
著名的作品有:《狮身人面像》(哈夫拉金字塔),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之一,身长约57米,面部长达5米,为法老的面像。《拉霍特普王子与其妻》(坐像),线条柔和舒展,表现了王子的性格特征以及王子妃的端庄美丽。雕像保持了原来的着色,人物眼珠由黑檀木做成。其他著名的作品还有《门考拉及其妻》、《书吏凯伊》、《村长像》(实际上是王子卡帕尔雕像)等等。
浮雕、绘画:
古埃及的浮雕与绘画有着共同的程式:正面律(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横带状排列结构,以水平线划分画面;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画面充实,不留空白;有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黑色。
古王国时期的浮雕代表作是:《纳米尔石板》、《猎河马》。
古王国起的墓室壁画:遗存数量不多,代表作是《群雁图》,以写实手法绘制,形象生动,色彩和谐动人。
③ 古代埃及的雕刻特点是什么
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建筑业的诞生,孕育了艺术装饰的萌芽。从古王朝(公元前4000-3000年)到中王朝(公元前3000-2000年)、新王朝的漫长岁月中,古埃及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埃及的神话与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神话、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决定埃及雕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和少数奴隶主贵族服务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美术家墨守陈规,在圆雕中严格地遵守“正面规”,不论人物站着还是坐着,人体都处在静止中,而且面部表情总是庄严平静地对着观众。立像多数僵直呆立,从头顶经胸腰直到脚跟都在一条垂直线上。直立的男人体,左脚向前,重心落在脚掌上。坐像总是促膝并足地坐着的。从表面上看,埃及雕刻似乎是大同小异,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面部各有不同的特点,而且表现得相当细致。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能享受生前的一切,包括继续使唤那些侍候他们的奴隶仆从,所以在埃及陵墓中,除了死者的雕像、死者生前活动的浮雕外,还有大批殉葬奴仆小雕像和描写奴隶或社会下层民众生活的浮雕构图。小雕像不受陈规的约束,因此人物形象比较自然生动。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其形体为正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形似“金”字故名。在今开罗近郊有胡夫(海欧普斯)金字塔、哈佛拉(海佛林)金字塔和孟卡拉(米克林)金字塔。其中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采用一整块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庞大、最著名的雕刻。从新王朝开始,法老不再建造金字塔。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法老的祭庙和陵墓分开,陵墓一般建在荒野的山坡上。 埃及雕刻多以石头、木材、象牙、铜、陶土为材料,巨型雕刻花岗岩、闪绿石、玄武岩等做材料,一般的雕刻用石灰石、沙石雕成,小型雕塑取材木头或铜,有时部分采用镶嵌工艺完成。埃及雕刻达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得来的。埃及雕塑在古代世界美术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古希腊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包括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④ 古埃及浮雕的特色有哪些
在我们看来,浮雕和雕刻当然是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在古埃及人看来浮雕却回有着经济上的考虑,显然浮答雕比雕刻要更节省人力和物力。
浮雕和雕刻关系密切,和绘画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古埃及的浮雕源于绘画,它的大部分是线刻,然后涂上颜色。除了技法上的相同之处,在表现原则上也非常一致。在人物的表现上浮雕和绘画都使人物的上身为正面,面部和腿部为侧面的正侧面混合表现的原则。
这种别扭的姿势,从古王国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几千年从没有改过。这种表现手法,除了能突出人物的方向性以外,别无什么优点。如果你按照浮雕中人物的姿势坚持几分钟,只会扭得脖子疼,真难为他们几千年来一直按这个姿势站在那儿了。
⑤ 古埃及雕像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埃及的神话与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内和少数奴隶主容贵族服务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美术家墨守成规。
在圆雕中严格地遵守“正面律”,不论人物站着还是坐着,人体都处在静止中,而且面部表情总是庄严平静地对着观众。
立像多数僵直呆立,从头顶经胸腰直到脚跟都在一条垂直线上。这些也就形成了古埃及雕像艺术的独特风格:庄严稳重,雄伟大方。
⑥ 古埃及雕塑的哪些特点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端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曾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在古埃及,工匠的雕刻艺术十分高超,他们双手创造的雕塑成就了雕塑界的一个又一个神话。
(一)法老贵族体态模式化,神态真实
在古埃及,雕塑大多是用来做装饰品,一般都是装饰宫殿与神庙,神庙与宫殿在古埃及人民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神的力量。在古埃及,最常见的是法老与其妻子的双人像,姿态各异,其神态的雕刻惟妙惟肖,看上去相当真实。但在体态上,却几乎都是一个模式,为了维持法老的威严,大部分雕像中夫妻并肩而坐,双脚仅仅靠拢,双手端正放置膝盖上面,昂首挺胸。当游客站在雕塑面前时,会有一种庄严感。在这些作品中,大部分法老裸露上身,其妻子则有着衣的也有裸体。例如:在《拉荷太普及诺弗儿》中,法老双手紧握拳头,正襟危坐,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放置膝盖上,双腿紧紧并拢,上身裸露,下身穿一天白色短裤,诺弗尔则身穿白色长裙,雕像经过上色,法老呈古铜色,王后呈乳白色。这幅雕像的不同之处在于法老身上无任何饰品,王后也是,仅在头发上绑了一条绸缎,法老的表情过于严肃,所以显得有点呆板,王后的表情相对而言比较温和。
在古埃及,法老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所以古埃及法老的雕塑很多,其中有各种不同的单人像。在坐像中,法老都头戴假发,上身裸露,下身着一条短裤,双手放置膝盖,昂首挺胸。在《哈夫拉法老像》中可以看到,在坐像中,除法老还有女神像,王后贵妇像也较多,在女神像中,大部分都上身裸露,腰身纤细,下身穿一条较薄的裙子,双目微微闭着,双手放在膝盖上,左手摆平伸直,右手握着拳头。在有些女神像中,女神头上没有戴冠,飘着浓密的长发,人体和面部五官都透着其写实风格,面部表情逼真,略带微笑。
在古埃及还存在许多贵族官吏雕像,这其中不仅包括知名者,也有不知名官吏。这些贵族官吏雕像也是半裸,大部分雕像都是上身赤裸,下身围着布裙,所有的贵族官吏的雕像看上去都很威严,人物的面孔长相不同,但却也倾向于模式化,面部表情没什么差异,只是头发的长短不一,人物刻画给人的感觉相当真实。
(二)平民朴实,生活气息浓
在埃及的雕塑中,迄今为止,只有普通劳动者的雕像存在全裸像。在古印度,一般都不会雕刻普通劳动者,普通劳动者的雕像主要是给陵墓做殉葬品,所以其雕像在做工方面远没有统治者的精致。古埃及人在雕刻平民雕像时,对人体的刻画不会很精细,在比例方面不够严格,也不够写实,相对而言,这种较随意雕刻的雕像更富有生活的气息。平民雕塑不再与贵族法老相同,不再模式化,这类平民雕像,以劳动为题材,其艺术魅力更加独特,劳动者的雕像在人体动态上更加曲折,在面部表情刻画方面更加形象逼真,相较于其它种类雕像而言,更加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三)古埃及雕塑严谨程序化
尽管埃及是世界文明的文化古国,其文明发展较早,但其最初的发展也很缓慢,最初的古埃及人民以及雕塑家并没有“艺术”这个概念,古埃及的艺术家在雕塑人像时,并不以美为其雕塑目标,对于这些艺术家而言,雕塑物体只是为了传递宗教的思想。但由于古埃及人们对宗教相当重视,当雕塑师技术达到巅峰时,它的作品自然也会很美丽,这种美是由艺术师的双手创造出来,并不源于其心中对美的理解。所以,在古埃及的雕像中,人们会发现,一大群不同人物的雕像确惊人的相似,人物的姿势也相差不大。
在古埃及,雕塑家不断深入的对写实风格雕塑的技术进行研究,探索人体每个部位之间的最佳比例,如何塑造人体才能更逼真,五官如何刻画才会生动,人体结构等等。在古埃及,王权至上,王权的威严不容侵犯,所以要求雕像程序化,不允许人体动态的存在。在技术方面,古埃及的艺术家很好的完成了写实主义雕塑艺术。古埃及艺术家对人体的视觉形态进行研究,遵循写实主义原则塑造人体,其塑造的雕像便更加真实。
古埃及的雕塑,在艺术方面一直是严谨的程序化。在雕塑神与法老时,制作过程更加严谨。在古埃及雕塑中,著名的正面律法则把雕塑造型的程式化表现的淋漓尽致。正面律主要用于圆雕中,在圆雕中坐像、立像都是以正面直视前方,身体的重心与头部垂直于同一平面。不能左右晃动,在形态上必须始终垂直于同一平面。虽然雕塑的形象固定单一,但面部表情的刻画却十分生动,带有理想化色彩,雕塑家在制作雕像时,以心中的美好形象为蓝本,雕刻的塑像年轻、充满活力。 (四)古埃及雕塑的神圣性
祭祀神灵的祭坛、庙堂最早始于古埃及,当时的古埃及人,已经开始在石头上雕刻动物形象。约公元前3150年,上埃及与下埃及被统一,埃及的雕塑文化便开始显现,古埃及的雕塑是面无表情与无限重复的风格。古埃及的雕刻与宗教息息相关。
古埃及雕塑完美的体现了生命的静态景象,古埃及雕塑并不是凭空幻想的产物。埃及文化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一样,都属于东方文化,信奉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觉得个人力量过于渺小。古埃及雕塑就其本身而言,完全是一种宗教行为,而宗教对雕塑风格的要求具有永恒性。古埃及雕塑都突出合作的重要性,在雕塑时,需很多雕刻师聚在一起工作,相互配合。在雕刻师的眼里,只重视作品的实用性,所有的作品功能都一样~
⑦ 埃及的古老艺术有哪些
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隶社会的方锥形帝王陵墓。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带最为集中。吉萨南郊8公里处利比亚沙漠中的3座尤为著名,称吉萨金字塔。其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最大,建于公元前二十七世纪,高146.5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底边各长230米,由230万块重约2.5吨的大石块叠成,占地53,900平方米。塔内有走廊、阶梯、厅室及各种贵重装饰品。全部工程历时30余年。塔东南有巨大的狮身人面像。
埃及胡夫金字塔最有名,是法老(古埃及的国王)的陵墓。不过实际上是建立以后才被人们当作陵墓,事实上,之前,最早建立的50座金字塔的时间段里,只死了7个法老,即使他们每个都娶4个妹妹做老婆,每个老婆住一座金字塔,那也住不完啊。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 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意义,因为方尖碑也表示太阳的光芒。
有人认为古埃及人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说金字塔也许是外星人造出来的,也许是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因为,金字塔的谜太多了!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法老们不仅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幻想死后成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取出内脏,浸以防腐剂,填入香料,将尸体长久保存,称作“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现在,埃及境内保存至今的金字塔共 96 座,大部分位于尼罗河西岸可耕谷地以西的沙漠边沿。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古王国时期的三至六王朝(约公元前 2664~前 2180 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远的吉萨、塞加拉、拉苏尔,梅杜姆以及阿布西尔等地都有大量的遗址。
由于金字塔是一种方锥形的建筑物,古埃及文称它为“庇里穆斯”,意思是“高”;而其底座呈四方形,愈上愈窄,直至塔顶,从四面看都像汉字的“金”字,所以中国历来译称“金字塔”。
在众多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它位于开罗西南约 13公里的吉萨地区。这组金字塔共有 3 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胡夫(第二代法老)、卡夫勒(第四代法老)和孟考勒(第六代法老)所建。
胡夫金字塔,又称齐阿普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 2760 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 7 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原高 146.5 米,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现高 138 米。原四周底边各长230 米,现长 220 米。锥形建筑的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倾角为 51 度 52 分。塔的四周原铺设着一条长约 1 公里的石灰石道路,目前在塔的东、西两侧尚有遗迹可寻。整个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 5.29 万平方米,体积约 260 万立方米,是由约 230 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 11.5 万块,平均每块重 2.5 吨,最大的一块重约 16 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 684.8 万吨。其地理位置为东经 31°07′北纬 29°58′。
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直接叠在另一块石头上,完全靠石头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的,表面接缝处严密精确,连一个薄刀片都插不进去。而塔的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也仅 1.27 厘米。这是当时征召了 10 万劳力、前后历时 30 年才建成的。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位于塔的北壁第十三石级,距地面约 20 米高。入口处四块巨大的石板构成“人”字形拱门,往里是 100 余米长的坡状隧道直达墓室。墓室长 10.43 米,宽 5.21 米,高 5.82 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42.28米。室内仅有一具深褐色磨光的大理石石棺,棺内空空,棺盖去向不明。墓室上方有 5 层房间,最高的一层顶盖是三角形的,为的是把上面压下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两边。同时,墓室还有砌筑在石块中的通风道。胡夫大金字塔外形庄严、雄伟、朴素、稳重,与周围无垠的高地、沙漠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它的内部构造复杂多变,匠心独具,自成风格,凝聚着非凡的智慧。该金字塔历经数千年沧桑,地震摇撼,不倒塌,不变形,显示了古代不可思议的高度科技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把它列为全世界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历史可悠久啦,还有法老们许多故事呢
⑧ 埃及壁画采用的色彩有哪几种
埃及壁画的色彩,也适应上述“理想化”的要求,而流行着基于物体固有色的概版念色彩。权例如,男子的肤色,不论是国王还是奴隶,一概用赭色,女子的肤色,也不论是王妃还是奴隶,一概用黄色。色彩均为平涂,多直接用颜料作画,极少调配,以保持画面的鲜明效果。这时已经被采用的颜料大致有7种:红(土红与石朱砂)、黄(土黄)、蓝(孔雀石)、绿、褐、黑、白。
⑨ 古埃及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古埃及艺术的特点:
风格非常稳定而且有明显的等级区分,以实风格专为主理想化风格为辅,属风格壮丽、宏伟、明
确。而且有十分严格的规范。
就建筑方面而言,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是:有惊人的体量感和对称、稳定的外形,建筑看起来宏伟壮观,具有非常深的崇高感。
就会绘画方面而言,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是: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而且色彩丰富,人物画像为正面和侧面混合的画法,有非常浓郁的名著气息和神秘色彩。
就雕塑方面而言,古埃及的艺术特点是:姿势必须是直立的,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着所有人,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同时非常注意头部的刻画。
⑩ 古埃及的艺术又称什么艺术
埃及人的宗教观念是相信人死后灵魂只是离开躯体飘泊于宇宙间,如果回归肉体人可以复活。因此埃及人就把尸体做成“木乃伊”妥为保存,并十分重视棺材制作和陵墓建造,以祈求复活。所以埃及
人十分重视保护法老王和大奴隶主的尸体,不惜代价地建造陵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的由来。由于担心尸体腐烂就不能复活,他们就想到用石头雕刻国王、王妃的像保存下来。国王在阴间称王称霸,也要享受在人间时的一切欢乐,于是又想到把人间的事都画在墓壁上以供享受。这样就发生、发展了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
古代埃及雕塑
埃及文明一直保持了稳固的传统,在美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埃及雕刻具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固定的姿态、装束和色彩,类似立体绘画的浮雕,头部呈侧面像,眼睛为正面形,肩胸上半身为正面,两腿双足同样呈侧面。国王、贵族的雕像尺寸大而基本向右,仆从则不受程式约束,姿态随意,接近于生活中的形象。
在埃及雕像造型的特征中,程式化的标准是正面律法则。这种法则源于强烈的宗教感情。人死以后复生是基于灵魂与冥体的重新结合,这就必须为灵魂的复归找到门路。为达到这个目的,塑像雕造便出现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造型取正面律。凡法老王及王族成员,都取正面律,躯体以对准鼻尖与肚脐连成的正中线而作左右对称,这种对称,正是各种姿式(立、坐、蹲等)中最稳定的样子,这种样子才能使灵魂在复活时轻易地找到复归的门路;另一种是注重结构,形式化。
尽管埃及雕像按照“正面律”塑造,然而人物的容貌却十分写实,这种在同一作品中复合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的做法,正是埃及美术的重要特征。这种写实造型当然也源于埃及人的一种信仰,容貌具有某个人物生前的肖像特征,也是便于灵魂找到可栖的所在。不过这种肖像性又非流露情感的生动表情,而是这个人永不变化的稳定表情,因此形象给人以冷漠感。
埃及雕塑作品的形式多样,有石板、木板浮雕、彩陶塑、着色石雕人像、着色肖像雕刻等。
古埃及绘画
埃及的绘画有三种样式。有一种称为“线刻”,就是在石头上刻画人物或动物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平面造型,类似绘画造型,实际上是界于雕刻和绘画之间的一种美术样式。另一种样式是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最初是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件实物,每一个符号就是一幅独立的绘画。后来,象形文字虽然逐渐发展为会意,但始终保持着象形的符号,我们现在看到他们把人和鸟、狮子等动物与各种植物的形象一个个真实而生动地画出来,配在画面或浮雕的背景上,起着类似中国画中的“题跋”作用,同时对画面也起着装饰作用。可见古埃及人也是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来看待的。古埃及的第三种绘画样式是墓壁画,这是古埃及最主要的绘画形式。
当我们观赏和研究古埃及的壁画时,似乎可以看到几千年前古埃及奇妙的、充满生气的生活情景。在我们初次见到这些壁画时,常常会深感迷惑:他们既不像欧洲人那样根据物象去画,也不像我们中国画家依照想像去画。原来他们是根据实际的目的和用途去创作,因此他们的画不是精致、漂亮,而是完整、圆满。画家尽可能地把一切东西都制作得明确而又耐久。因此,他们不是按照任何偶然表现出来的样子去描绘自然,而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去描画,并且遵循着严密的法则,因为这种法则可以保证所有必须入画的东西都被完全明确、突出地显示出来。他们的这种作画方法,类似于画地图标记。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埃及画家画人物的方法很像我们的儿童画法,所有的东西都必须从它的最有特色的角度表现出来。比如画人的头部,面孔画成侧面像,眼睛却画成完全正面形,人体的上半身画成正面的,而从腹部向下的两腿却画成侧面,直到双脚都是侧面形。
生活中的人不可能是这个样子,那为什么要画成这种样子呢?这可能是处于人类幼年时代的古埃及人还无法正确地理解和表现复杂的人体吧。比如侧面的面孔,鼻子突出易画得像,正面的眼睛要比侧面的眼睛好画得多,双肩正面既完整又容易画,而侧面就有透视变化且不完整,不完整就不符合他们所知道的人体知识。
由此可见,古埃及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们是用线条造型,填色,在这方面有点像中国画;构图有的是平面展开,有的是在一条横线上安排人物、景物,不受透视局限,可能这样处理能全面、明白地描绘各种对象。在一条横线上构图,人物近者、地位高者画得大,远者、没有地位的人画得小;画面饱满,疏密均匀,空白处配以象形文字,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效果。所以说,古埃及的绘画是远古文明的一颗明珠。
埃及浮雕、壁画
浮雕和壁画是埃及陵墓装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古王国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着程式化的共性。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之间是没有严格区别的,不妨称浮雕壁画。有些艺术手法一直被延续下来,形成了埃及艺术独特奇异的风格,这种风格特征是:横带状的排列结构,用水平线来划分画面;画面构图在一条直线上安排人与物,人物依尊卑和远近不同来规定形象大小,井然有序,追求平面的排列效果;注重画面的叙述性,内容详尽,描绘精微;人物造型程式化,写实和变形装饰相结合;象形文字和图象并用。始终保持绘画的可读性和文字的绘画性这两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