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雕刻程式在什么时期就已形成
A. 古埃及艺术分期及各时期特点
古埃及艺术经历了三个统一时期:
1、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686~2181年,第三至第六王朝。
特点:金字塔建筑和雕刻最为突出,壁画尚处在初期阶段。
2、中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133~1786年,第十一、十二王朝。
特点:由于政权崩溃,地方贵族势力强大,金字塔不再建造,由石窟陵墓代替,方尖碑在庙宇入口出现,壁画逐渐流行,风格较自由。
3、新王国时代,约公元前1567~332年,第十八至三十一王朝。
特点:由于这个时期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所以这个时期的埃及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以十八王朝实行改革最突出,艺术一度出现摆脱传统程序的束缚,以写实来表现对象物,为艺术带来生机。
(1)古埃及雕刻程式在什么时期就已形成扩展阅读:
古埃及艺术的主要特征:
古埃及艺术的主要特征我以为就是“恒定”感,希望通过“恒定”的牵引,使艺术在人与神秘力量间形成媒介。它们是人创造的,但并不完全为现实的人的艺术。这样的艺术无疑有着造型的纪念碑性和别样的内在力量。
1、埃及艺术产生于漫长而稳定繁荣的河谷农业的基础上。
2、其永恒不变的艺术形式源于长期稳定的社会形式。
3、 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大众生活的信心和对文明成果的骄傲。
4、 庄严肃穆的气氛产生于稳定的社会精神体系和稳定的社会等级结构。
5、它具备普遍的社会功能,表现了人类总体的生存状态,用以维系社会精神。
6、埃及艺术宏大而细致、庄严而温和、肃穆而明朗、骄傲而谦卑。
B. 美术鉴赏的试题 帮忙答一下
问:油画《梅杜萨之筏》的作者是 _______
答:泰奥多尔·籍里柯
问:法国浪漫主义大师______创作的《________》,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
答:德拉克罗瓦,《希阿岛的屠杀》
问: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 _,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
答:旧石器时代晚期
问:古埃及雕刻程式在 _时期就已形成,此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答:古王国
问:希腊神庙建筑的两种基本柱式是 式、_ _式和 _______式。
答:多利亚、爱奥尼亚
问:创造人体比例为1:7的希腊雕刻家是_ ,其理论具体体现在他的雕刻《______ 》中。
答:波留克列特斯、荷矛者
问:古罗马拱顶建筑的杰出代表是
答:万神庙
问:罗马式教堂是以 式演变过来的,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它也有 的特点。
答:巴西里卡、封建城堡
问: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是 ,其代表作有壁画《 》等
答:乔托、逃往埃及
问: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指的是 、 和
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问:十七世纪荷兰绘画创造的一种新的肖像画形式是 _ ,其代表画家是_____和 _____ 。
答:团体肖像画、哈尔斯、伦勃朗
问:西班牙十七世纪画家委拉斯贵支的肖像画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_____ 肖像,一类是 ___肖像,一类是 _____肖像。
答:宫廷、亲友、下层人民
问:法国“罗可可”艺术的主要代表画家是 _____、 ___、 ___________ 。
答:华多、布歇、弗拉戈纳
问:建造于公元532-537 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_______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答: 拜占庭拱形建筑形式
问:古希腊古风时期的瓶画先后出现了三种风格:__、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答:东方风格
问:梵蒂冈宫的三幅壁画:《雅典学院》和《圣典辩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__的作品。。
答:拉斐尔
问:____是古希腊古风时期神庙建筑的典型形式。
答:围柱式
问:_____竞技场是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
答:科罗西姆
问:西斯庭礼拜堂的天顶画__,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答:创造亚当
问:17 世纪意大利波伦亚学院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_____。
答:卡拉奇兄弟
问:《沐浴的狄安娜》、《裸女》是18 世纪法国画家___的绘画作品
答:布歇
问:古希腊美术发展史分期为_____时期、_____时期、___时期___时期四个阶段。
答:荷马时期(又称几何风格时期)、古风时期(瓶画3种风格:东方风格、黑绘~、红绘~)、古典时期(围柱式建筑、雅典卫城主建筑:巴底农神庙)、希腊化时期(泛希腊时期)四个阶段。
问:英格兰南部的圆形巨石栏“斯通亨治”是( )时代美术最典型的代表。
答:新石器时代
问:现存苏美尔绘画的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 )。
答:D军旗
问:哈夫拉金字塔前的( )是古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
答:胡夫金字塔
问: )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答:帕提农神庙
问:古希腊古典盛期的雕刻家菲狄亚斯,撰写了( )一书,提出人的头与身体的比例为1∶7。
答:法则
问:万神殿是古罗马( )建筑的杰出代表。
答:拱顶
问:哥特式艺术开始于( ),而后再逐渐波及雕刻和绘画。
答:建筑
问:巴黎圣母院是属于西方美术上( )风格的建筑? 画家鲁本斯是欧洲美术史上( )美术风格的代表人物? 油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是19世纪( )国画家委拉斯贵兹的作品
答:哥特式 巴洛克 西班牙
问:绘画《三个哲学家》和《田园合奏》,是威尼斯画派全盛时期画家( )的作品。
答:乔尔乔内
问:乔托是( )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答:佛罗伦萨
问:罗可可艺术的特点的什么?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纤巧、精美、浮华 华铎 布雪 弗拉哥纳尔 夏丹
问: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答:答案太多了 你自己找下吧~!
问: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堂,意大利米兰大堂,德国科隆大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堂。
问:解读《蒙娜丽莎》
答:很值钱~!完毕~!
以上属于个人辛苦成果~!请勿抄袭~!谢谢~!
C. 外国美术史重点
外国美术史
第一章 史前美术
一、 旧石器时代美术
1、洞窟艺术:(1)法国拉斯科洞窟:发现于1940年,最精彩的是“公牛大厅”。
1)画家用粗壮简练的黑线勾画出轮廊。
2)用红、褐、黑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和结构。
3)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
(2)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发现于1879年,代表是“受伤的野牛”。
1) 壁画轮廓线比较细,有明暗、粗细浓淡变化。
2) 与色彩渲染结合紧密,表现动物身体的结构。
3) 明暗起伏更为丰富,富有感情色彩。
2、小型雕塑艺术:代表是奥地利威伦道夫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
出土的一系列女性圆雕和浮雕,夸张了女性的生理特征,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
【简述旧石器时代晚期美术的风格及主要作品:
旧石器时代最杰出的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这里有几处洞窑,其中也包括泥塑和浮雕。表现内容皆以动物为主,手法写实而生动。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窑,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窑壁画。】
二、中石器时代
1、拉文特岩画:中石器时代的岩画艺术,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东部地中海沿岸的拉文特地区。
1) 表现人类狩猎活动的情节性绘画。
2) 以人物、动物的运动和速度为特点,把运动中的形象加以拉长和夸张动作,强调动势。
3) 狩猎场面紧张活力。构图具有浓厚的情节性和生活气息,但忽略细节刻画,用色单纯。
三、新石器时代
1、建筑:英国南部的巨石阵,又称“斯通亨治”石环。是新石器时代巨石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原始美术特征:
1、重现实,表现题材多与战争和武力有关。
2、宏伟雄健的气质加活泼情调。
3、艺术处理随意而自由。】
第二章 古代两河流域美术
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古希腊人称之“美索不达米亚”。
一、苏美尔人美术
1、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
2、建筑:庙塔的成就最为杰出
3、雕塑:大多与宗教有关。《公牛竖琴》、《还愿雕像》
【举例说苏美尔圆雕神像的造型特征
苏美尔雕刻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身体造型程式化,倾向于圆锥体活圆简形,着重刻画头部和眼睛。在台尔阿斯马尔的阿布神庙的地窑中发现的13尊苏美尔人立像是其代表作。这些雕像身体呈圆柱形,双手捧于胸前,姿势虔诚,面部表情平静安详,眼睛睁得很大,流露出纯真,朴实,专注的表情。】
二、阿卡德人的美术
1、《纳拉姆辛石碑》
三、巴比伦和马里美术
1、《汉谟拉比法典》: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
四、亚述美术
艺术遗迹丰富,以宫殿和雕塑最为著名。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用来宣扬并炫耀亚述的政权与军事力量。
【简述亚述浮雕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亚述浮雕以长幅的画面记载了历代亚述诸王的战争,狩猎,祭祀仪式和宫廷生活。尤其那些以写实手法表现的战争,狩猎等惊心动魄的场面,充满着激烈的动势和紧张的气氛,显示出亚述诸王特有的强悍和暴戾。特别是亚述浮雕中狮子的造型,在古代世界动物雕刻中几乎无可匹敌。亚述浮雕擅长刻画复杂而庞大的场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群像组合与叙事,构图能力。】
五、新巴比伦美术
以建筑最具代表
1、伊斯塔尔门
2、空中花园
3、马杜克庙塔
六、赫梯和埃兰美术
1、狮子门
七、波斯美术
建筑雕塑最具代表
1、 波斯波利斯行宫
D. 什么时期就已经产生了雕塑什么时期产生了雕塑文艺复兴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初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雕塑家。以后又由于热心艺术事业的美蒂奇家族的兴起,更为雕塑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华的广阔空间。在这一时期,最早涌现的重要雕塑家有安德烈·皮萨诺、卡姆比奥、吉贝尔蒂、奎尔查和班科等。
被称为“文艺复兴之父”的多纳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公认的第一位雕塑大师。他的雕塑作品显示出比任何前辈雕塑家更具活力的个人主义的艺术手法。他的《大卫》塑像,大胆表现了裸体,不仅使他建立了自然主义的风格,而且也为以后雕塑家们颂扬裸体的风气开创了先河。他创造了一个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一种庄严与高贵的气质。多纳太罗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雕塑家,如韦罗基奥,作品富有现实主义风格,作品格调精美优雅,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大师达·芬奇和波提切利都是他的学生。韦罗基奥与多纳太罗一样,也制作了一尊《大卫》塑像和一件大型的骑马塑像《科莱奥尼骑马像》,其艺术成就完全可与他的老师相媲美。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最伟大的雕塑家,也是西方雕塑史上一座无法超越的巅峰。尽管他在雕塑、绘画、建筑等诸多艺术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他始终声称自己是一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用石头来表达思想,用艺术超越自然,使自然服从于他的力量与观念的表现,利用变形以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以融真实与理想为一体的完美的裸体男子,形象化地体现了捍卫者战无不胜的精神,身姿动态与紧张的情绪极为相等,而且整个姿态保持着悬念,令人有所期待,更增加了内涵无穷的艺术魅力。在整体结构上艺术家作了某些艺术上的夸张处理,以加强巨人的感觉,如手关节较大,大腿较长等。但他的每一细节的解剖结构都是无懈可击的,而且显示出米开朗基罗惊人的艺术才能。
从16世纪20年代起,一批追随米开朗基罗的新一代雕塑家以追求风格自居,逐渐形成讲究形式的美学倾向,被称为“样式主义”。样式主义的雕塑的特点是人体夸张变形,人物动态复杂,主题思想隐晦,并且打破了以往仅从有限视角范围观赏雕塑的传统,而追求能从各种不同角度全视角欣赏雕塑作品。其重要人物是切利尼和波洛尼亚~
E. 古代埃及的雕刻特点是什么
在古埃及的文化里,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就是艺术。古埃及人留下的丰富艺术作品,有雕刻、浮雕和绘画等。这些艺术作品主要保存在陵墓和神庙里,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反映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观念。古埃及的艺术在史前时代略有端倪,到第3王朝时(约公元前2686—前2613年),艺术的基本法则已确定,可分为古王国(第3—6王朝,约公元前2686—2181年)、中王国(第11—12王朝,约公元前2040—前1768年)和新王国(第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本文就古埃及历史各发展阶段的雕刻艺术及其主要特征做一阐述。
一、古王国的雕刻
古埃及的艺术正是为了永恒的来世,为了死者的生命继续存在而创作,有着严格的程序和造型法则。在雕刻艺术方面,古埃及人遵循“正面律”法则,人物雕像的头部和躯干都必须保持垂直,其面部、双肩和胸部必须是正面展示。古埃及人的雕像不但要面貌与真人相似,而且要有与人物身份、社会地位适应的特殊标准。根据人物身体不同部分和性别差异,雕像被涂以不同的颜色。早在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00—前3100年),埃及就有了雕刻,供作雕刻的材料有石头、骨头、象牙以及粘土等;进入法老时代后,以石头为主要原料,另外还有金属和木材等等。
古王国时期的雕刻以古拙、形象逼真为特点。凡法老的肖像造成正面、呆板、端庄而呈静止状态,体现出神圣、凛然不可侵犯,这类雕像多以闪长岩和玄武岩制作而成。法老立像呈跨步姿势,一脚在前,一只手握着权杖或双手紧贴于身体两侧;坐像则表现为双手放在膝头或双肩交迭胸前,两眼直视前方,脸部冷漠,毫不流露任何感情。例如,在吉萨第4王朝(约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哈夫拉金字塔附属的祭庙中,发现了一批哈夫拉雕像,其中一尊较为完整,表现哈夫拉端坐于宝座之上,双手放在膝上,两眼平视,目空一切,头后面有鹰神荷鲁斯,正张开双翼保护着法老。[1]这座雕像是用一整块闪长岩雕刻而成,朴实无华,被认为是古王国时期雕像的最高典范。到了法老孟考拉统治时期,雕刻愈益精致,栩栩如生。以《孟考拉和王后像》为例,这尊双人雕像呈现法老夫妻并肩而立的姿态:孟考拉的双臂垂直贴着大腿,手握成拳状,唯大拇指明显可见;王后站在他的身旁,用一条胳臂亲切地揽着他的腰。[2]《孟考拉和王后像》技法娴熟,既保持了法老的威仪,又真实生动地表现出男女体态的不同之美。
古王国时期的雕像通常着以接近人体皮肤的颜色:男子身体涂以棕红色,女子涂以淡黄色。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第4王朝初年拉霍太普王子及其妻诺弗尔特公主雕像。[3]这两尊雕像着色技术高超,王子是棕红色的肤色,浓黑的头发;公主则是娇嫩的淡黄肤色,身着白色薄纱长衣,颈部装饰着美丽的项链,她那圆而丰满的面庞周围是丛丛秀丽的黑发,透明玉石镶嵌的眼珠更使雕像栩栩如生。据说当年参加发掘的工人打开墓室后,发现这两尊雕像目光炯炯,竟吓得惊慌地逃出墓室。
由于古王国时期西奈半岛所产生的铜矿逐渐得到广泛的开采,此时的艺术家已经能够制作铜像。如第6王朝(约公元前2345—前2181年)培比一世的铜像,不是浇铸,而是用铜片在一木制模型上打制而成的。
古王国时期贵族官员和贫民百姓的雕像,一般比法老的雕像要小得多,虽不如法老威严,却更富有表现力,其中最出色的代表是《村长像》和《书吏像》。《村长像》是一尊木雕立像,其主人公卡珀乃是第5王朝(约公元前2498—前2345年)的官吏,并非一村之长。雕像颇具个性,圆头阔顶,身体矮胖结实,肥胖的面额上长着一个不大的鼻子,微微向前翘起的嘴唇,双眼镶有晶莹的带色石粒,显得精力充沛,盛气凌人。[4]他手持一根木杖,一副粗壮贵族的派头,形象塑造的极为真实、生动。1860年在萨卡拉发掘现场的工人们,发现这尊木雕像酷似他们所熟悉的一位村长,都不约而同地惊讶地喊到:“这不是咱们的村长吗?”于是,卡珀雕像就以“村长像”这个名字叫开了,沿用至今。《书吏像》是一尊石灰石彩色雕像,表现书吏盘腿端坐,一手持书板,一手握着芦笔,凝神倾听上司的指示,随时准备记录的勤勉形象,他的脸上露出小心谨慎和专心致志的精神。[5]雕刻家抓住了书吏身材特点,表现了因长年累月伏案书写而变得松弛下垂的腹部肌肉和纤细颀长的手指,创作了一件写实手法很好的雕刻作品。
古王国的陵墓中曾发现大量奴仆俑像,虽然质地低劣,但其艺术性并不因之减色。这类雕像不受礼仪拘束,表现得更加自由,题材范围很广,有牛耕、船驶、织布、酿酒和烤制面包等等。例如《烤面包者像》,表现烤面包者聚精会神地正在揉面,他那弯着上半身以及他紧靠着揉面钵的情形,十分真实,自然生动,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6]
二、中王国的雕刻
中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活动远不如古王国那样广泛普及,现今发现的雕刻艺术品寥寥无几。从现存为数不多的雕刻作品来看,一方面是承袭古王国的传统模式,形象枯燥刻板,毫无生气;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摆脱俗套的佳作,表明此时的艺术家力求创新,把所雕刻人物的内心感受传达出来,尤其是法老雕像的制作,颇具新意。艺术家们在塑造法老形象时,不再把他当作一尊神像去刻画,而是把他塑造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模样。
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91—前1786年)的《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头像》是这一时期埃及雕刻中卓越的范例,代表着中王国时期雕刻作品所表现的创新特征。这尊头像是用灰色花岗岩雕成的,表现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微锁眉头,眼光沉思,面部略显不安,流露出他内心忧虑的情绪,而紧闭的双唇、脸部的骨骼和肌肉的线条则又表现出他那冷酷、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力量。[7]头像上呈现的自大和忧虑神情取代了先前古王国雕像上的那种自信、威严的表情。类似的创新作品,有《阿美涅姆赫特三世雕像》。[8]这是一尊质地软的石灰石坐像,艺术家对雕像面部进行了精雕细刻,沉陷的眼窝,宽阔的鼻梁和突出的下巴,若有所思的神态,构成了阿美涅姆赫特三世这一人物的特征。这样的雕刻作品不仅显示了中王国时期雕刻艺术家精湛的石刻技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于人物性格的直觉。
中王国时期雕刻艺术的创新风格,还表现在贵族墓主陪葬的木雕俑像上。这种做法始于古王国的末期,贵族墓地随葬品中出现的木雕群俑像,表现士兵、农民、工匠、家庭仆役职业性的群体活动和劳动场面,到中王国时期才见普遍。这些木雕虽然制作粗糙,但动作逼真,丝毫不受传统制作的约束,充分反映了当时埃及人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中王国初期,发现于阿西尤特一个将军墓中的《行进中的士兵群像》木雕,表现40名士兵威风凛凛,持矛执盾,成四列纵队,浩浩荡荡,向前挺进的情景。[9]从戴尔·巴哈里的梅克特拉陵墓中出土的《奉献家畜》木雕群像,属于第11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33—前1991年)的作品,展现古代埃及一年一度清查牲畜数量的场面。[10]这里人物众多,人畜各有其位,异常热闹,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单个木雕的人物形象,艺术水准极高,如少女着色木雕《搬贡品者》便是一例。[11]少女的姿态与古王国末期的仆役俑像大同小异,但刻画得更为细致。少女头上顶着一个盛满东西的筐篮,左手扶之,右手握着一只斑鸠,身着紧身长衣向前行走。她体形优美,线条自然流畅,长衣上的花纹细密,为研究当时埃及的纺织业生产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木雕像,全身均先涂以白色,然后加以彩饰,形成中王国时期雕刻艺术品的一种独特风格。
中王国时期的雕刻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表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如第12王朝出现的箱形雕像《管理员荷特普坐像》便是一例。[12]整座雕像呈箱形立方体,两侧和背面均为立方体的一个面,头部从箱形立方体上部雕出;身体部分雕法奇特,在雕出手足正面部分后,采用抽象表现手法,隐约露出一些肌肉线条,实实虚虚,形成奇妙的对比。此外还有象牙《侏儒舞俑》和《彩陶河马》。[13]前者表现侏儒舞俑被固定于绕有细线的小转盘上,操作拉线带动转盘旋转,这些侏儒就开始起舞,且面目表情随之变化,令人叫绝。《彩陶河马》为青釉陶塑作品,河马的臃肿躯体上绘有水生花朵、草叶,寓意河马栖息于河塘。这些精巧的雕刻,堪称中王国时期地方性的艺术佳作。
三、新王国的雕刻
新王国时期,随着埃及帝国的建立,财富不断增长,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给雕刻带来了新变化。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初年,雕刻作品富丽精致,艺术手法趋于成熟,一向以端庄、威严、呆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老雕像,这时换上了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有许多新王国法老的雕像,表现出当时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如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雕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法老之像,从神圣端庄的理想主义境界里解放出来,赋予人间的优美品性,这种变化是后来出现的阿玛尔那雕刻艺术的前奏。
新王国初期法老雕像的艺术风格可以从图特摩斯三世的一尊片岩雕像上反映出来。这位能征善战的法老被艺术家用有力的线条塑造成一个英俊少年形象,脸部露出隐隐约约的安详微笑。发现于底比斯阿蒙神庙的《阿蒙霍特普三世头像》,[14]呈现出这位法老的细长脸面,杏仁形的双眼,柔软的嘴唇和笔直的鼻梁,完全是一副和蔼敦厚的普通人的面孔。
埃赫那吞宗教改革期间,埃及的艺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埃赫那吞(即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倡描写现实,反对传统模式,他给艺术家们以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打破陈规,根据真实生活从事艺术创作。由于埃赫那吞改革时期的文物主要见于日后成为废墟的阿玛尔那,历史上称之为“阿玛尔那艺术”。这种创新的艺术风格称为“阿玛尔那风格”。阿玛尔那艺术中最值得注意之处是描绘这位法老及其家庭的方法,它屏弃了旧时的清规戒律,把他们描绘为真实的人。在雕像的创作方面,打破古王国时期平滞呆板的手法,朝着接近于生动活泼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阿玛尔那最著名的雕刻家图特摩斯的工作室遗址上,曾发现大批埃赫那吞、涅菲尔提提王后和他们女儿的全身像和半身雕像。这些雕像真实地再现了各自的面貌和体形特征。埃赫那吞呈现出一副疲劳而带神经质的面孔,长脸、大头、细脖颈。艺术家们还毫无顾忌地刻画了这位法老大腹便便的真相,这种变化是法老雕像的一次新突破。王后涅菲尔提提面目俊秀,安详端庄;小公主则个个表现为天真娇媚,无拘无束,再也不是像从前那样把王室成员按固定的雍容华贵的模式刻画。在图特摩斯工作室遗址上,还发现了一尊涅菲尔提提王后的彩色半身雕像,[15]这就是世界艺术史上脍炙人口的《涅菲尔提提胸像》。胸像出土时面孔十分清晰:浓黑的眉毛,深红的双唇,淡黄色的皮肤,清秀细致。头上的王冠和胸前项链色彩鲜艳,光泽如新,细长的脖颈和清瘦的脸颊逼真地反映了涅菲尔提提本人的个性特征。整座胸像透出一股异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不愧为世界雕刻艺术的杰作。现在,一般艺术史著作都举《涅菲尔提提胸像》为阿玛尔那艺术的最佳作品。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失败后,埃及艺术又逐渐回到了旧有的传统,但阿玛尔那艺术的影响仍持续甚久,从埃赫那吞的继承者图坦卡蒙到第19王朝(约公元前1320—前1200年)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依然闪烁着阿玛尔那艺术的光辉。在图坦卡蒙秘密墓室出土的丰富随葬品中,有一尊无臂无腿的《图坦卡蒙着色木雕像》,[16]呈现出一副英俊青年的面孔:大而亮的杏核眼,柔软丰满的嘴唇,黑曜石镶嵌的眼珠,活灵活现,充满青春朝气,清楚地表明了这位法老青年时代风华正茂的形象。
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热衷于为自己大树雕像,从神庙里真人大小的雕像到阿布辛拜勒大庙前倚山而立的巨石坐像都体现了这位法老的嗜好。其中最能体现出阿玛尔那艺术风格的,莫过于立在卡尔纳克神庙里的一尊拉美西斯二世坐像。[17]这尊坐像比例均称,面部表情自然祥和,毫无法老众多其他雕像的那种盛气凌人的姿态,完全是一副写实风格的艺术作品。新王国以后,雕刻艺术屏弃了阿玛尔那的写实风格,变成了一种对古老艺术的模仿,晚期的雕像制作,更是一味仿制古王国艺术的倾向。
四、古埃及雕刻艺术的主要特征
古代埃及的雕刻艺术举世闻名,3000年间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特征。
古埃及人是一个笃信宗教的民族,宗教充斥于古埃及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信仰是古埃及艺术的基础,支配了古埃及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作为古埃及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雕刻与宗教密不可分。从埃及考古提供的材料来看,古埃及大部分王朝的雕像都放置在寺庙和坟墓中。神庙中的神像和祭庙中的法老雕像,是供人们瞻仰和崇拜的。坟墓中发现的雕像,酷似死者(即墓主)生前的形象,大部分面对着一堵墙壁的开口处,是为了方便死者的灵魂返回他的躯体(即死者的木乃伊),死而复生。一旦木乃伊腐烂或遭到损坏,置于墓室的雕像在接受“启口”仪式后就能获得生命,所以有“替身雕像”之称。[18]新王国时期,埃及神庙的塔门(建于神庙入口两旁对称的石造斜壁巨塔)前都竖立着一对或几对巨大法老雕像,增加了宗教崇拜的视觉感官。这些雕像使寺庙和坟墓作为祭祀场所永远保持着一股神圣之感,其宗教性是显而易见的。
古埃及雕刻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程式化造型。如前所述,法老的雕像,总是保持固定的姿势:不是坐着,双手放在膝头,就是站着,一只脚伸向前面,双手下垂,或是两臂弯曲,交叉在胸前。这种庄重的姿势目的在于显示法老的威严。如果书吏的雕像,就呈现为盘腿坐着的样子,膝间放有一卷纸草纸文卷。这些姿势在古埃及的整部雕刻史上再三重复,没有变化。从古埃及王朝时代之始,由此确定的一套人像程序作为官定模式而用于一切艺术作品。所以,埃及的雕刻中的人像的特别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而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这一艺术风格一旦形成便流行于整个法老时代,历时3000年而不衰。
尽管古埃及雕像按照正面律塑造,然而人物的容貌却十分写实。特别是在新王国第18王朝时期,雕刻虽然遵循古典的准则,但表现得比较自由。雕像轻快而优雅,细节十分精确。法老埃赫那吞在位时期,艺术上出现的阿玛尓那风格,允许雕刻家有完全表达方式的自由,用朴实的写实手法刻画法老和王室成员的雕像。古埃及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如仆从和劳工的雕像,则不受程式约束,呈现他们从事各种工作的状态,刻画得比较自由,姿态随意,接近于生活中的形象。这种写实的表现手法,是古埃及雕刻艺术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保存下来的古埃及雕像作品中,人像的数量最多,而人像最重要的特色是绝少变化。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第一,古埃及雕刻艺术的创作目的主要是宗教性的,宗教的本质就是墨守传统。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雕刻家墨守成规,追求一种永恒的雕刻风格。第二,古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服务的,法老自始便是雕刻艺术的头号服务对象,也是艺术至高无上的赞颂目标。用雕像装点陵墓和庙宇都是按照法老的命令进行的。[19]法老时代的埃及是一个实行君主专制统治的国家,法老握有行政、司法、财政等一切大权,并以神自居,他的意志就是法律,所有的埃及臣民都被视为他的奴仆。雕刻家奉命为人神一体的法老雕刻石像,使法老的灵魂长存于世,力求表现的就是法老的精神。雕刻家以工匠的身份替法老工作,不得自由行事,只能按规格去办,不能创新。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一种艺术观念,永远不求变化,永远不想背离传统。雕刻家所遵循的准则是从古王国时期发展出来的,雕刻的基本格调在那个时期已经确定下来了。结果,埃及雕刻艺术纵然在细节上有所改变,使它可划分成为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几个发展阶段,它表面上看起来仍是千篇一律的。
发端于史前的埃及雕刻艺术,自古王国时期确定其基本法则后,经过中王国时期的发展,到新王国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从新王国末期开始,逐渐趋于衰落。后期埃及艺术一度在仿古的基础上复兴(第26王朝时期,约公元前664—前525年),但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作品,基本上都是对古王国作品的模仿,缺乏创新,已经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了。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使地中海两岸不同的文明相互融合,出现了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的希腊化埃及艺术风格。罗马帝国统治埃及时代(公元前30—公元642年),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入,具有悠久传统的埃及艺术并未因此泯灭,古老的埃及艺术仍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影响着希腊、罗马艺术的发展。
F. 法国浪漫主义大师______创作的《________》,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
1、维克多·雨果、《欧那尼》
2、旧石器时代晚期、古王国
3、多利亚、爱奥尼亚
4、波留克列特斯、荷矛者
5、万神庙
6、巴西里卡、封建城堡
希望对你有帮助~
G. 古埃及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什么基础上的
古埃及的艺术启蒙于涅迦达文化时期,其一些艺术定律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端版倪
埃及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我权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在其宗教观念的基础上,很多的程式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来,是遵循着宗教上的禁忌以及宗教上的敬畏观
H. 古埃及雕刻在什么时候就已形成了
雕刻:
埃及雕刻程式在【古王国】就已形成,以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内
雕刻程式有:
1、姿容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
2、根据人物地位的尊卑决定比例的大小;
3、人物着重刻画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4、面部轮廓写实,又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感情表现很少;
5、雕像着色,眼睛描黑,有的眼睛用水晶、石英等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哈夫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是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它由整块天然岩石雕凿而成。雕像身长约57米,面部为5米,一只耳朵就有2米。雕像是按照哈夫拉的形象来塑造面部的,它仍然保持着法老的相貌特征和威严气派。雕像头戴方巾,前额上雕刻着圣蛇,两眼直视前方,以一种渺视一切的雄姿匍匐在金字塔附近,仍佛在守护着金字塔的秘密。由于岁月久远和风沙的侵袭、战争的破坏,它已鼻崩目残,在风沙弥漫、日影昏暗之时,远远望去,残破的脸部显示出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和奇异莫测的神情。
I. 简述古埃及雕刻程式是
人物坐像均取前视图,雕塑者往往是结队工作,他们用锤敲击石头,粗略地专看出石像的形状。然后他属们用锤锤击打铜凿来确定雕像的轮廓,用锛子来做雕像的最后定型。接下来在雕像上撒上一些磨砂用一块圆石头磨一下就算抛光,然后把工作交给画画的上色去。
如果对于古埃及很感兴趣,推荐去看《图说天下系列 古埃及》,适合对于古埃及比较感兴趣的人们阅读,不会很深,简单易懂,各方面都有涉及。
J. 古埃及圆雕、浮雕和绘画三千年基本不变的程式是什么
程式来是:正自面率,主大仆小,带状排列结构,固定色彩程式,填塞法。
正面率: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主大仆小: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 人物着重刻划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面部轮廓写实,有理想化修饰,表情庄严,几乎没有表情; 雕塑着色,眼圈描黑,有的眼球用水晶、石英材料镶嵌,以达到逼真的效果。
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 根据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固定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或淡黄,头发为蓝黑,眼圈为黑色。雕塑的程式在古王国就已形成,以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来: 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观众。
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