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雕刻印章
⑴ 古人刻章有什么讲究
印章材料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质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银、铜、犀角、象牙等,但从出土的战国时代的官、私印来看,绝大多数是铜质,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见过。秦汉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最多见的也是铜印,间有玉、金、银、铁等。在封建时代不仅印名有等级区别,官印印材也有等级限制,其次序是金玉最贵,银次之,钢又次之。但对于私印印材却没有限制。
隋唐以后,印章是加盖在绢纸上的,不受封泥限制,印型也逐渐有所增大,印材以铜质为多见。宋代出现了瓷印,则又是一种新型的印材。这时私印印材的范围更广,有竹木,有金石,有玉,有银,有角,有牙。总之,在明以前的官印中铜质最多,私印印材较广,明以后的印材主要是花乳石。
花乳石的质地比金铜等金属较松软,易于上刀篆刻,因此用花乳石雕成的印章,其字迹大多给人一种从容不迫、一气呵成的感觉。而金属印章则不同,如铜印一般是先铸成型,然后才雕字,因而十分艰难。从价格上讲,花乳石产于山间田野,不似金、玉、角、牙那么昂贵。从印章的艺术欣赏角度而言,花乳石含有优美的天然花纹和不同的色泽,经过磨琢,其美观甚至远过金玉。鉴于以上三个原因,花乳石在明代一被发现就迅速传开,成为印章的通用材料。
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四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的,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阳文称为朱文。有的印章中杂有白文朱文,就称朱白间文印。一般说来,古印中多为白大印,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白文印字体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得心应手,妙在自然,最忌矫揉造作。朱文印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
金属印章,不论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后用翻砂法或拔蜡法冶铸而成,这就称为铸印。古代印章大多是连印文一起铸成的。非金属印如玉石等,不能冶铸,只能用刀凿刻。也有金属印章先铸成形,然后凿刻印文的,一般称这种印为凿印。凿印有工整和粗劣之分,有官印因急于封拜,不待范铸而匆匆凿成应用、因而被称为急就章。
一面刻字,另一面刻姓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职位称号,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语、图像等,凡两面都刻有印文的则称为两面印。多面印即类推。两面印、多面印一般不能有印钮,只在中间凿一小孔以便穿带,所以又称穿带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印章套在一起以便携带的称为子母印或套印。
古人认为印章是作为信用的象征,故把名印作为正印,字印作为闲印杂用。名印就是只刻姓名,一般只在名下加印、印信、印章、之印私印等字样,而氏字与其他的闲字杂字都不用,用之则表示不敬。字印亦称表字印。汉晋时代的字印必连姓,后代或连或不连。字印一般只加印字或姓字,如赵氏子昂。姓名、字并刻为一印的称为;名字合印。也有将籍贯、姓、名、字、号、官职等并刻一印的称为总印。
回文即用来处理两个字的名印和字印,即可以防误读,又可使名的二字连为一体。其方法是把印字放在姓下,且在右,名的二字都在左,回环读之,则为姓某某印,而不读为姓印某某。如王从之印四字,若通常刻法,不用回文,易误为姓王名从,看不出为姓王名从之。横读印、交错文印极少见,一般只用来刻官衔和地名。如司空之玺,司空二字刻在上,之玺二字刻在下,这就叫做横读印。交错文印就是以对角顺序而读。四个字的,第一个字在右上,第二个字在左下,第三个字在左上,第四个字在右下。
⑵ 书法作品的印章怎么盖怎么刻
-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1) 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 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1、 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2、 压角章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3、 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钤印的艺术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4、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5、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如此等等。
四 、印泥的使用与保养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细腻厚重光洁的印泥,就不能将其风神充分地显现出来,效果就会大为逊色。一般说,大字多用殷红印泥。小字多用朱红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钤印,则必须用朱红印泥。清朝以来红色加重,甚至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更有讲究者,钤盖一遍,惟恐其色过浅,遂重盖一遍,以增其厚重。当然需相重如一,这只能借助印规才能办到。钤印时下面的垫物,可用胶皮或其他较软物,但不能过软,过软易失印迹。
印泥的材料是由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混合一起组成的。朱砂质重、油脂质轻,若长期不调和,两者会分离,朱砂下沉,油脂上浮到表面,甚至沾结变质,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要用骨制的桨(不可用金属制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匀和。翻拌时,要顺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倒。印泥要经常保持清洁。印章蘸泥前,应先揩擦干净;特别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笔道内的石屑,以免污染印泥。蘸泥时,用力不宜过重,忌在印泥中央猛揿,可顺印泥的丝缕,用推拉的手法,多蘸几次,使印泥均匀地沾在印面上。钤盖时,要持正按下,用力均匀,勿动摇,勿偏重一侧或一角,这样,钤印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印章的材料有多种,常用的价格又能接受的有寿山、青田等普通石料。高档也有鸡血、田黄等等。溧阳周城芦荡有一种叶腊石,就是一种刻印材料,称溧阳石的。如有机会,可找些来试试。
以下是书画作品盖章的原则:
1.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3. 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5.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6.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7.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8.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9.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10. 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1. 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2. 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3.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14.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15.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6.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7. 普通印泥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18.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19.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20.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21.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一来失礼,二来破坏画面。
22.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3公分 比较适中。
23.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以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1公分 适中。
24.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25.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
26.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27.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三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28.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9.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
30.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体,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31.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小印章。其余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32. 贮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期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乾燥。又铜锡银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3. 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签翻调一次,因砂体下沉,油性浮上,故须常调使之匀和也。
34. 图章盖印泥时,手势宜轻,轻拍印面所黏之朱已逾而匀,乃盖於纸上,须将印持正按下,切勿动摇,纸下宜垫以薄书一本。
35. 图章宜随用随揩,以免积垢,而影响色泽。
36. 印泥用过后,即须将缸盖盖好,防尘埃侵入,有损色泽。
以上是几个绘画创作后的关键所在,一盖错章,艺术品就要折扣和逊色不少,这也是绘画写书法的基础知识。
⑶ 古人印章刻得很随意,他们全靠什么本领呢
最主要还是要看自己的实力,是否能领导自己的下属
⑷ 关于印章雕刻的技巧
篆刻既然是书法与雕刻相结合的艺术,雕刻技术的高明与否,当然是作品优劣的重要关键。明末清初之际,篆刻风气甚盛,经过若干名家的传述,把刀法大致分为十三种,分条叙述,语词玄虚,使后来初学的人,往往便被这些刀法的名称搅得莫名其妙。殊不知刻印用刀,归纳起来,也只不过是冲刀与切刀两种方法而已,如果将此两种刀法运用得宜,则任何面目的印章,均可应手而就。
欲明了用刀之法,必先知道刀的结构;平常我们把刻刀分为三部份,用力时最下面的部份称为「刀口」(或称刀刃)。刀口上面的一侧或两侧乃至三侧四侧渐锐的斜面称为「刀锋」,(刻印用刀,普通用平口双锋刀,简称平口双刀,便是两面开锋,刃是平口的刻刀。)刀锋以上的部份称为「刀干」。刀口有平口的也有斜口的;平口的用来刻石,斜口的普通用以刻竹木。刀锋有薄厚之分;薄的较为锐利,可以刻工细一类的印,厚的较钝,宜於刻苍拙一类的印。刀干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圆干易於把持,方干的需要在干上缠以棉线或藤皮条,便不会格手了。至於刻石所用刻刀的大小,普通准备两种即可以了;一种较大的,刀口宽度约半公分。一种小的,刀口只要两公厘左右即可。因为石章的大小,最常用的是一公分半至三公分左右见方的印,用这两种刻刀,当可应付裕如。
其次我们所要知道的,是用刀的偏与正。学习书法的人,都知道运笔的方法有中锋与偏锋之说,那麼,用刀的偏正,便与运笔的偏正有著极相类似的现象。为了与书法的中锋与偏锋便於区别起见,我们把用刀正的叫「正锋」,把用刀偏侧的叫「侧锋」。普通刻石章,绝大多数,都是用侧锋,用正锋的很少。所谓正锋是持刀入石,刀口与石面接触时,百分之八十的刀口均刻划在右面上,而且刀干与石面向前或向后倾斜八十度角。当用力刻划时,刀口行割於字划的中央,於是刀口两侧的刀锋,随著刀口的割断,向外挤压,而使刻出来的笔划两面呈斑剥之状。侧锋则是召口著石后,刀干向左或向右倾斜七十五度角,於是刀口在石上刻划时,只有一面刀锋贴近印石,而另一面则毫无作用,刻出来的笔划,一面光洁,一面斑剥。用正锋不易刻出粗的笔划来,用侧锋则刻出的笔划较宽。刻印不是仅一刀即可了事,必需善用刀法,因字置宜,才能把印刻好。
现在我们来说刀法,所谓「冲刀法」是持用正锋或侧锋,向前推进,因为一般皆用侧锋,所以刻出来的笔划均甚爽利劲健。「切刀法」是持刀向下压切,随著压切的力量,稍微前进之势,每一刀只能刻出刀口二分之一左右的长度,必需若干刀相接连,方可以刻全某一笔划。与冲刀一刀可以刻出一笔的长度完全不同。用切刀刻出的印,较为平实,用冲刀刻出的印,较为流畅爽利。但也要看使用之妙,因为有的篆刻并不是与上面所说的相同;像吴昌硕惯用冲刀而面貌苍浑,徐三庚惯用切刀而印风宛通,便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以一般学习的过程来说,应该先学切刀,后习冲刀,因为切刀划短易刻,只要是一刀接一刀的刻,虽然刻不好,毛病也不会很显著。但冲刀就必需熟练不可,初学的人,不易一刀刻就,中间一有阻碍,则刻划必不佳。又常常刻斜,或走刀,刻斜当然即无笔意,走刀很容易伤手。所以治印应由切刀入手。用切刀和冲刀刻完一印之后,仍有未到之处,我们可以用冲切之法,再去修正。这种修补之法,古人称作补刀,其实,补刀亦是用切用冲,只是一个名称,并不是一种刀法。为了学者了解古人刀法,今将其分条例后,并加注解,以求会通。
⑸ 篆刻印章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第一个,你要有工具,和石头,首先要学会在把石头磨平,在上面抹上黑墨,然版后用铅笔权写好字,(反体字)然后用刀顺着铅笔印划下去,但不要太用力,以勉全部划坏,这是方法,你要多多练习就行了。
捷径: 篆刻的捷径说起来,并不多,因为是传统的文化,自古就有,没有太多的捷径,
第一,你要多多看其它作者的作品,
第二你可以到一些书画市场看看,别人怎么下刀的,我以前经常去沈阳八一公园里面看人家刻字,运刀的手法,基本上自己也能刻,但是不流利,而且,刻的石头还有很多讲究,什么,仿古呀,什么篆体呀,以篆体为主的雕刻,有的石头还有打破一点,以达到仿古的效果,除了上面所说的,你应该常常动刀,在一些软的物体上,比如,自己找到一块比较好刻的石头,每个石头的硬度都不一样的,不信吧,其实是真的,
第三,你可以真的拜访一些书画老师,艺不压身嘛,人家也不是不教你,怕是你不学,因为,上面我说了,这是传统的文化,现在有多少喜欢呢? 多看看书上的字体,和刀刻的方法,有的书是讲的,自己一定多动刀,这也是古人所讲的,实学之,实践,学习体会,才是进步的方法。
⑹ 要做一个私章,但是不太清楚古人印章的格式。一般印章上是刻自己的名,还是字请举个例子让我参考一下。
古人称谓有:名、字、号等;你可根据用途不同做。
⑺ 古代印章的制作方法有那些
古代印玺的鉴定,主要是依据印文内容、书体的铸刻风格、印章的形制和实物表面状况予以综合辨析。
⑻ 古代印章有怎样的讲究
印章,亦称图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 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
印章的类别很多,历史也很悠久,下面就说说几种印章的种类:
1、战国古玺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4、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5、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印章
⑼ 如何刻书法章
一、印章的艺术作用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 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书、印相映成趣,不但使书法作品增色,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法作品上署名盖章,以示郑重,可防止伪造;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书法作品上常用的几种印章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时,次序是先姓名章,后字、号章。
(二)闲章
闲章亦称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拦边章、压角章和腰章。
1、引首章
引首章是钤盖在书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称“随形章”,是随石料的造型顺势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为方形,而以半通、长方、圆形、半圆形、随圆葫芦形、自然形、肖形等为好。书法作品上是否盖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过于整齐,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单调,需“调整”时应考虑盖引首章。
(1) 斋号章 世传斋号章始于唐相李泌端居室玉印。宋、元以后,此风渐盛,书家几乎人人有斋号章。明书法家文征明云:“我之书屋多起造于印上。”斋号通常称斋、堂、室、楼、阁、馆、轩、庵等,如惟清斋、雪溪堂、磨剑室、笑隐楼、松风阁、来禽馆、赏雨轩、乐天庵等。
(2) 雅趣章 即古之吉语章、词句章,多有寓意,富有雅趣,或辑录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成语警句,或记录自己的情趣和心声。雅趣章内容广泛,有勉人学习的,如“琢”、“师法”、“书痴”、“精于勤”、“艺无涯”、“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有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乐而康”、“苦中乐”、“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有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有祝愿吉祥的,如“如愿”、“长乐”、“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
(3) 年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年代,如甲子、乙丑、丙寅或一九八九年、一九九0年、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
(4) 月号章 用于记载书法作品的月令,如上春、如月、蚕月等。
1、 拦边章 拦边章是指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拦边聚气的作用。
2、 压角章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的章称压角章。取右上角的称“迎首”,取两下角的称“押角”。拦边章只管一边;压角章则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3、 拦腰章 长幅书法作品如条幅若仅在右上方盖一枚引首章,中间显得太空,可加盖拦腰章,其内容多为书者的籍贯,亦可用书家生肖肖形印。拦腰章应小于引首章和款尾姓名章,三枚章切忌盖在一条直线上。
上述种种闲章实则不“闲”,若铃印得当,既能起到笔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现代书画家潘天寿所说:“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平板,以及稳正平衡等效用。”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用章。据载,鉴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书“贞观”二字作连珠印,唐玄宗作“开元”二字连珠印,皆用于御藏书画。后来鉴藏名称颇多,如收藏,珍秘、审定、鉴赏、过目等。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有些鉴藏者为了自己流芳千古,盖章时往往破坏画面,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三、钤印的艺术
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是随意钤盖的,而是有一定法度的。如若印盖得不当,非但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弄巧成拙,破坏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因此,怎样钤印,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斟酌。通常情况可掌握以下几点:
1、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2、数量宜少
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位置恰当
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一幅作品同时钤用引首章和压角章,忌排放在一边。压角章宜放在左下角,与引首章成对角之势。
4、轻重权衡
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5、风格一致
印章的风格,应与作品的书体,风格相协调一致。如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不宜钤盖在工整秀丽的小楷作品上,奔放雄健的书法作品,不宜钤盖娟秀工丽的铁线印章,否则,便格格不入,直接影响书法作品的艺术效果。钤用闲章,不仅要注意使其内容与作品正文浑然一体,不可违悖,而且应注意保持印章内容与风格的协调一致,如“祖国河山”印不能刻得支离破碎,“一代英豪”印不能刻得纤细无力。如此等等。
四 、印泥的使用与保养
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没有质地细腻厚重光洁的印泥,就不能将其风神充分地显现出来,效果就会大为逊色。一般说,大字多用殷红印泥。小字多用朱红印泥。尤其在字帖黑底上钤印,则必须用朱红印泥。清朝以来红色加重,甚至为求古雅效果而多用古印泥,以求其深沉凝重。更有讲究者,钤盖一遍,惟恐其色过浅,遂重盖一遍,以增其厚重。当然需相重如一,这只能借助印规才能办到。钤印时下面的垫物,可用胶皮或其他较软物,但不能过软,过软易失印迹。
印泥的材料是由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混合一起组成的。朱砂质重、油脂质轻,若长期不调和,两者会分离,朱砂下沉,油脂上浮到表面,甚至沾结变质,不好使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要用骨制的桨(不可用金属制品)把印泥翻拌一下,使三者匀和。翻拌时,要顺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倒。印泥要经常保持清洁。印章蘸泥前,应先揩擦干净;特别是新制石印要注意清除笔道内的石屑,以免污染印泥。蘸泥时,用力不宜过重,忌在印泥中央猛揿,可顺印泥的丝缕,用推拉的手法,多蘸几次,使印泥均匀地沾在印面上。钤盖时,要持正按下,用力均匀,勿动摇,勿偏重一侧或一角,这样,钤印效果就会比较理想。 印章的材料有多种,常用的价格又能接受的有寿山、青田等普通石料。高档也有鸡血、田黄等等。溧阳周城芦荡有一种叶腊石,就是一种刻印材料,称溧阳石的。如有机会,可找些来试试。
以下是书画作品盖章的原则:
1.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2.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
3. 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须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4.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5.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喧宾夺主。
6.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末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7.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8. 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9.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10. 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1. 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2. 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13.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制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14.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15.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16.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17. 普通印泥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18.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19.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20.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21.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一来失礼,二来破坏画面。
22.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3公分 比较适中。
23.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以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1公分 适中。
24.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25.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
26.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27.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三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28.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9.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
30.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体,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31.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小印章。其余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32. 贮藏印泥宜用瓷缸,晶玉亦可,最忌紫砂煨瓷,因期能吸取油分,易使印泥乾燥。又铜锡银漆器犀象及石制者,皆不相宜。
33. 每隔十日或半月,以骨签翻调一次,因砂体下沉,油性浮上,故须常调使之匀和也。
34. 图章盖印泥时,手势宜轻,轻拍印面所黏之朱已逾而匀,乃盖於纸上,须将印持正按下,切勿动摇,纸下宜垫以薄书一本。
35. 图章宜随用随揩,以免积垢,而影响色泽。
36. 印泥用过后,即须将缸盖盖好,防尘埃侵入,有损色泽。
⑽ 怎样刻印章
如何学习刻章
工具/原料
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步骤/方法
篆刻章法:“章法”是指如何设计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笔画均匀分开,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进行,笔画均匀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对印面文字笔画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滑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以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印象。有时还可以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的安排疏密要彼此统一。三字印分为又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可根据印面的大小,改变字体的形式,使空间显的相对协调。四字印分为顺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长一个字体另外三个字相应缩小,右一中二左一需要拉长两边的字,中间的字要缩小。要做到均匀、恰当、得体。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笔一样?板。一般以比划繁者不觉繁,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方法为主(自己画图,在非线上做,有例子)写印稿:写印稿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书法好的可根据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写或写到拷贝纸上,书法不好的,可把拷贝纸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进行描摹。我们以‘印’为例,描的时候要用铅笔,依着‘印’字的轮廓涂墨,注意一定不要超过轮廓线。按顺序把‘印’字涂抹好。然后要把印稿上的文字上在石面上。
上石的方法有两种:1、水印法:首先准备一张透明的拷贝纸,然后把拷贝纸覆盖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着印石的边缘在纸压出痕迹,接下来在压痕范围内用浓墨写下要刻的印稿,之后把印稿晾干,然后把墨迹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过来覆盖在印面上,用毛笔蘸些清水涂抹在拷贝纸上,用干净的宣纸或纸巾吸干多余的水分,之后在印稿上覆盖上一张宣纸,用指甲盖儿在在毛边纸上轻轻的用力均匀的刮几遍,完毕后把宣纸和拷贝纸取下来就可以了。这样就把字印在石上了。拓上后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笔均匀的描一下。初学篆刻时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写印稿。
2、反写法:将印稿写在透明度较好的拷贝纸上,然后把拷贝纸翻转过来用印石压着,上面放一个镜子,依照反写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笔描摹一遍,力求写得于原稿接近,然后对着镜子比较印稿,对不足之处作适当的修改。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刻直线来练习。然后拿一块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垫上砂纸,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两面,中指按住印章顶面,在砂纸上摩擦。因为市场上买来的石料都含有蜡需要将其磨掉否则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时候只能单向摩擦,不能来回摩擦)磨平后,拿起来看是否平整,如果还不能确认印面的平整,要平放在玻璃上进行比对,看是否平稳。然后用毛笔在石料上画直线(直线比较简单,直接画在印面上即可)画的时候要沿着石料左侧边缘画一条线,然后转一个方向,还是在左侧的边缘画线,这样画出第一个大的正方形,然后再画出第二个第三个,按照同样的方法画出许多正方形,把印面充满,然后把印石放在印床上加紧(切记初学者一定要把印石放在印床上,以免伤着手。)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刻了,刻的方法有两种(握拳式切刀法和执笔式冲刀法)握拳式切刀法的操作方法是: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握成拳状把刀杆捏在掌心。执力角度较冲刀直,至60度左右。用刀方向下、向外,刀杆向外倾斜,由外点入刀,刻一点起来,再刻下,再起来。一点点向前推进。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章,这种方法通常用来刻巨型印章或质地坚硬石料。执笔式冲刀的方法:中指要顶住刻刀的侧面离刀约1厘米处。食指和拇指指捏住刀杆,小指之后,角度约45度,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明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进速度,冲角度较小约30度左右。刀尖入印章的外侧边缘向前冲。运刀的方式是由右侧向左侧。石料可以不停的转动方向。这种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刀法。
我们用执笔式冲刀法进行直线的练习。无名指要顶住印章,刀尖入印面的外侧边缘向前冲,一直都要由右侧向左侧运刀刻完一笔,就可以转动印章,刻下一笔。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它比较容易把直线刻直,刻下来的石屑要用无名指轻轻抹掉,切记不能用最吹,以免影响健康。用这样方法,直到把印面上所有直线刻好。然后检查角落里是否干净了,如果没有再作以修整,最后用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刷干净。这样一方练习印就刻好了,接下来就要钤盖了,方法:找一张宣纸,下面垫上一骡纸或一本书(不能垫平时办公盖章用的橡皮垫,以免钤盖效果模糊失真),用右手拿印章,左手拿印泥,把印章在印泥里轻轻地多沾几下,争取每个角落都能沾到印泥,把刻好的直线印盖上去。盖的时候用力要匀、要稳。用力向下压。
刻白文印:印章钤盖出来的效果印底呈红色就叫白文印也叫阴文印。我们拿一个刚才写好的印面,以单字‘印’字为例来给大家讲解如何刻白文印。我们用切刀法,刻单字印,首先刻直线,从‘印’字最上边一笔横划入刀,切下一点,起刀,再向下切一点,由点连成线,把笔画内的印材刻掉,在拐弯的时候,由小点切入,并转动石头,刻完一刀后,换一个方向,第一刀是由内侧向外侧运刀,每个拐弯处和起笔处都要用刀小心刻掉。起笔处不要出现丁头和燕尾,刻白文印的时候,刻刀刀口沿着印文的内侧向里刻,把印文的笔画刻去刻完的印章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初学刻白文的时候可以适当留一点量,以免刻的太多无法弥补,用同样的方法把这个字刻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在刻大印章或硬石头时用的较多,最常用的还是冲刀法)。刻完之后,用镜子对比一下,或者用手指沾上浓墨涂在印面上,没有受力的地方是白色的,对于有不满意之处,可略做修饰。然后用牙刷把石屑刷掉,这样一方印就刻好了。
刻朱文印:朱文印印章钤盖出来的效果印底呈白色,文字呈红色,也叫阳文印。我们以‘修庵’为例,来演示怎样刻出石骨文效果的两字朱文印。我们首先把石料磨平,按照前面讲的章法和如何写印稿的方法,比照着原稿将‘修庵’两字直接写在印面上,首先要把边框描出来,描的时候,要用毛笔的右侧边缘贴住印章的左侧。把四边描好。然后用铅笔把印面分为左右两部分,从右向左写。由于‘庵’字比较密,并且密的地方又集中在下部所以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疏密关系,写‘修’的时候要注意和‘庵’字同样位置的横划在一条水平线上。字与字之间的比例要恰当得体,写好后,我们用执笔式冲刀法先从边框内部的空白处入刀,刀慢慢的右向左推进,如遇到推进困难,可微微晃动刀杆刻朱文印是要刻掉除了字之处的多余部分,依照写印稿的笔画顺序遵循从上到下,由左至右的原则,把空白部分刻掉,每一笔快要结束时,手上用的力度要收住。遇到笔画连接处要格外小心,刻到大面积空白的时候注意要深一些,避免在沾印泥的时候,钤盖出多余的点,按照同样的方法把‘修’刻好,由于我们要做出石骨文的效果,所以刻完后要做残破处理,首先要用力在笔画的疏密处把笔画刻断一点,随后就用刀杆敲击印面。首先从四个角敲起,然后在敲击印中笔画的边框,平行或者重复部分。这样的认为的造成印章图案的边角等处类似自然磕碰痕迹。有一中古色古香的自然美。做好后,用牙刷把石屑刷干净,沾上印泥钤盖在打印纸上。看这样一方印章就做好了,和原作比较一下,有没有不妥之出做一下修改。
刻肖行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能遇到要刻肖形因印。肖形因印一般以画像石的风格为主,所以从画印稿到用刀都是以随意灵活为主,不要求没一点都很精致,担印面上的图画,一定要显的和谐生动。我们以‘倒骑毛驴’为例,讲解刻肖印的方法。现先准备一副画样,跟据上面讲过的写印稿的方法把它写在磨号的石面上,在这里选择根据图样直接画在石面上的方法,先画出边框直接用铅笔构出图像的轮廓先在印面上的空白处,画几点当作地面,然后再依着图样,勾勒出“倒骑毛驴”的轮廓,然后用毛笔把轮廓描黑写完印稿后,我们用刻朱文的方法,用执笔式冲刀法先从边框开始刻起把白色的部分刻掉。然后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入刀,因为头部是椭圆形的所以用刀依着椭圆的轮廓慢慢向前推进,方向是由右向左遇倒弧线处,要微微转动章料,然后小心的刻出弧线刻动物的腿部和刻直线的方法一样,刻人物的方法和刻动物的相似,留下的空白部分要大胆刻掉,不要留下多余的残点刻完之后,也要做残破处理的方能显出古朴的风格,然后用牙刷把石屑刷掉,钤盖到打印纸上显出立体效果。
刻边款:一方印刻好之后有时还要刻上边款。边款是指刻在印石侧面和印石顶面上的文字,也是篆刻的一项重要内容,刻边款所用刀法个刻印一样。边款文字都是正着写的汉字,字体一般用行楷小字,写稿的方法可以用毛笔直接写在印石上,注意:无论在印章的那一侧面写,都要从右面开始结束与左面。我们现在只刻一面,我们以“丙戌冬末,士乾刻于云水斋”为例。我们同样用执笔式冲刀法,但是刀和中指是垂直的,另外行楷笔画具体刻法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刻“点”的时候,将刀角插入石内,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横”的时候,刻章先用刀角在石面上一按,刻出横画收笔的韵味,然后自右向左横向行刀,至笔画终点用石刀角向右略微弯曲一按即可。刻笔画“竖”的时候先将右刀角锲入石面,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笔画终点便可。笔画“撇”的刻法也是将右刀角入石,先重后轻向左一冲即可。刻“竖勾的时候,由上部入刀向下划在量未处,刀尖向下按压出勾的效果。刻“横折弯勾”时要分解成几部分完成。先刻横在刻竖,再刻一横划,共同完成横折弯勾。行楷中很少有“捺”这个笔画,边款中的笔画“捺”多用长点代替。刻刀款的时候,要注意发力适度否则会因用力过猛而刻“花”。
印章的养护:刻好的印章如果长时间不用,我们就要用毛笔沾上一些核桃油,把印章的几个面都刷一下,然后放到特制的盒子里保存,这样会防止印章产生裂纹。
END
注意事项
选材:学刻用的常规石料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着可用青田石来练习。
基本步骤:磨石料、写引稿、雕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注意: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个方印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