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雕刻大全 » 爷爷拥有什么的雕刻艺术

爷爷拥有什么的雕刻艺术

发布时间: 2021-02-22 06:30:58

⑴ 爷爷是一位老艺术家,擅长于雕刻艺术

精巧精心精力精美精湛

⑵ 爷爷是一位艺术家,擅长于雕刻艺术,他( )制作的工艺品,构思( ),工艺(),

精心 精巧 精致

⑶ 爷爷()雕刻艺术

精通。精力。精心。精巧。精湛。

⑷ 什么是雕刻艺术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内塑材料(如石容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⑸ 这对水牛角雕刻艺术品是我爷爷20年前在上海花一千元美金买的,现在我想请有专业的人士帮我评估评估,

水牛角不是抄贵重物品。犀牛角倒是袭罕贵之物。 水牛角的价值主要是它要大型、成对,关键是雕刻工艺的高低和历史年代的早晚。 您这个看形体完整,雕工精湛,现在收藏市场不景气,大概可以在千元上下。建议保留,待价而沽。

⑹ 王师傅什么的雕刻艺术

王师傅(精于 )雕刻艺术,他花费了毕生(精力 ),( 精心)研究,制作的工艺品构思(精巧 ),工艺(精湛),受到人们的称赞.

⑺ 你喜欢的雕刻艺术都有哪些

我喜欢的雕刻艺术冰雕,我把觉得一块儿非常大的冰,雕成非常美丽的艺术品是非常不容易的

⑻ 爷爷喜欢什么的竹雕艺术品

一般大件就是摆件!小的就是手把件!一般老年人喜欢手把件!盘玩还可以锻炼!

⑼ 佛教的雕刻艺术的名称是什么

一、中国佛雕的艺术特点

我国雕刻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印度佛教雕塑传人之前,

就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宗教雕刻,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很早就有人物雕刻,被西方人称为"史前维纳斯"的最早人物雕像,在我国东北地区已发掘了多尊。1976年在天水北道区新石器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能将人物眉骨、眼睛、鼻翼、嘴唇等结构加以区别的雕像,说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已有较高的雕塑技艺。陶俑雕塑,艺术水平也很高,临潼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具有高度的写实风格。雕塑匠师不仅能描绘人物的外部特征,还注重表现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说明秦代的人物塑造,已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能力。陵墓雕刻也十分讲究,无论是汉朝霍去病陵墓雕刻,还是南朝陵墓石雕,都达到了很高水平。特别是南朝陵墓雕刻,所雕石兽形体高大,气势雄伟,雄视阔步,浑身充满了力量。在造型手法上,重视雕刻的整体感,并注重夸张和变形,极富表现力。南朝陵墓石刻所取得的成就,与同时期的石窟寺艺术正好交相辉映,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

印度佛教雕刻传人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与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佛雕艺术对印度的佛雕艺术进行了不断地吸收、扬弃、改铸,最终形成符合中华民族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体现中国作风和气派的佛雕艺术。大体说来,中国佛雕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佛造像的民族化。佛教刚传人我国时,出于对佛的景仰,中国人还不便随便改变佛陀的形象。我国石窟早期佛像,都为印度面孔,高鼻深目,头发卷曲,连胡须也向上翻卷着。服装为偏袒右臂、裸露胸膛的印度披肩装。到了北魏时期,佛像开始民族化,但程度有限,衣服汉化了,面孔还保留着印度人模样。

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之后,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佛教造像的民族化程度也愈来愈高。特别是西魏时代的佛雕像,普遍为面貌清瘦,脖项细长的形象。面孔已是中国人的面孔,衣着也汉化了。佛陀一般内穿交领襦,胸前束带作小结,外套为对襟式袈裟。菩萨造像的民族化程度更高,大冠高履,褒衣博带,一派南朝士大夫的形象。唐代以后,佛造像已完全中国化,无论是面孔、衣着,都按中国人传统审美理想和审美习惯进行改造。这是因为到了唐代,佛教已完全中国化、世俗化了。可以说,这时的中国佛教艺术,已完成了与印度佛教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其二、佛造像的男相女性化倾向。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为男性。传到中国后,却趋于女性化。尤其是隋唐时期的佛、菩萨造像,女性化倾向十分明显。

佛造像女性化最典型的例子,是龙门石窟先奉寺的大卢舍那佛造像。印度佛教里,卢舍那佛为男性形象,先奉寺里的大卢舍那佛,其仪表、神态、形体,都被有意识地作了女性化处理。其形貌皓丽,含睇若笑,曲眉丰颊,温雅敦厚,端庄,颜面和悦,肌体柔润,具有明显的中国女性美特征。雕塑匠师还以"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的亲切感,来表现大佛的女性特点。其实,大卢舍那佛并不是惟一的范例,它只不过是当时男相女性化倾向的突出代表而已。唐代菩萨雕像,不仅由男相变为女相,而且同现实生活中年轻貌美的女陛毫无两样。这些婀娜多姿、娇媚艳丽的菩萨,已失去了神的威严,具有中国妇女的美貌和善良。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石窟造像中,其它艺术种类的佛造像,也多为女性形象。中国菩萨的女性形象,始于南北朝而盛于唐代,之后逐渐定型。

中国佛雕男相女性化的特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解释说:"菩萨本来作男相的,因他们有大慈大悲、和蔼可亲的美丽神情,面容温柔慈爱,姿态文静矜持,再加上一身珠光宝气的装饰,以至逐渐趋于女性化。"也有人认为,这是唐代佛雕艺术高度发达并民族化的表现,"盛唐时期,艺术家们在佛教题材中不断糅入现实人的形象,更加明显的走向世俗化,也进一步体现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菩萨的形象最富感情色彩,唐代的雕塑家不仅有意识的突出慈祥和蔼、关怀世事的属性和那睿智仁爱的神情,而且努力打破'神'与'人'的界限,更多的赋予温柔娟美的女性特点。"这些解释都不无道理,但从实质上看,我认为佛雕男相女性化,是与我国道教崇尚女性的观念有直接关系。

我国道教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对女性的崇拜。在其它宗教里,看不到众多的女神形象,而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女神、女仙多达上百人。其中西王母、斗姆、上元夫人、湘君、玄女、水母、天妃、女皇、女娲、皇娥、紫微王夫人等,是著名的女神;碧霞元君、女灵、天王神、太玄女、花神,风母、龙女等为著名的女仙。这些女神、女仙,在道教中都有很高的地位。据《汉武帝内传》载,汉武帝就曾在女神西王母和上元夫人面前,不仅对其政事进行了自我批评,而且还把帝王说得甚为低下。他称西王母为"上圣",自称"下臣",Vl气十分谦卑。可见连不可一世的帝王对女神也毕恭毕敬。

道教崇尚女神的观念,来自老子。在老子那里,道被赋予一种母体的特征,它化育天地万物而生生不息,故"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万物都包含着阴与阳两个方面,但阴却是阳的先导,足见老子对阴性的看重。道教崇尚老子学说,尚阴,崇拜女性,便成为道教的重要思想。唐代是道教发展的昌盛时期,把外来文化融于本土文化之中,变佛教造像为女性,是情理中之事。

其三、佛雕题材与道教传说相结合。在中国佛雕艺术中,我们不仅看到崇尚女性的倾向,而且还可以看到道教传说故事。突出的例子是四大天王的塑造。四大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为"护世四天王",他们分别住在须弥山上,各护一方天下。唐代以前,我国佛雕中的天王,基本与印度佛教中的形象相同,为身着胄甲,手持各种武器的武将。唐代以后,四大天王从形象到职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北方多闻天王,变成了唐代镇守边关的武将李靖,他一手持中国近古才出现的兵器"方天画戟",一手擎着宝塔,成为著名的"托塔李天王"。其职务也作了调整,被任命为道教中玉皇大帝的天兵总司令,掌握着所有的天兵天将。把佛教天王,调到道教中任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在宋代的一些寺庙中,我们还可以见到释迦牟尼与孔子、老子并列而坐的雕像。佛寺里供奉道教送子娘娘造像,则更为普遍。这种佛道相融合的雕刻艺术,几乎在所有佛教艺术中都可见到,而佛雕艺术表现得尤为突出。

其四、佛教造像的人间化。人问化,即世俗化。把佛、菩萨从天上拉向人间,将神变为人,是中国佛教雕刻的又一特点。从佛教观点看,佛教艺术是用来宣扬佛教教义的"无数方便"之一,目的在于把人们引向超现实的极乐世界。但任何艺术家,包括佛雕艺术家在内,都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并受着时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宗教艺术创作,不可能完全回避世俗生活,必然带有人间气息。更何况中国人是一个重视现实生活、务实的民族,外来文化要想在中国安家落户,只有走世俗化的道路。

⑽ 用聪和精组词并填入句子中.爷爷()雕刻艺术

参考答案:
爷爷(精通)雕刻艺术。

愿对你有所帮助!

热点内容
线切割怎么导图 发布:2021-03-15 14:26:06 浏览:709
1台皮秒机器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5:49 浏览:623
焊接法兰如何根据口径配螺栓 发布:2021-03-15 14:24:39 浏览:883
印章雕刻机小型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3 浏览:395
切割机三五零木工貝片多少钱 发布:2021-03-15 14:22:30 浏览:432
加工盗砖片什么榉好 发布:2021-03-15 14:16:57 浏览:320
北洋机器局制造的银元什么样 发布:2021-03-15 14:16:52 浏览:662
未来小七机器人怎么更新 发布:2021-03-15 14:16:33 浏览:622
rexroth加工中心乱刀怎么自动调整 发布:2021-03-15 14:15:05 浏览:450
机械键盘的键帽怎么选 发布:2021-03-15 14:15:02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