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雕刻佛像眼睛都是闭着的
『壹』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像的眼睛是闭着的呀
不是闭着,佛是善眼看众生
『贰』 南红佛类及菩萨类雕件都是微闭着眼,这是为什么呢
相信喜欢南红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南红玛瑙的雕件题材,很多都是来源于佛或者观音。玉雕师傅在雕刻这类题材时,首先要对其神态拿捏到位,才能很好地展现佛和观音的慈悲祥和。但是,这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几乎都是微闭着眼睛。这又是为什么呢?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的眼睛里,总能看出很多东西。在很多南红佛类和菩萨类雕件中,我们看着好像是闭眼,但其实是微睁的,呈二分开八分闭姿态,其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内在。
在佛家中,坐禅一般都讲究“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静止状态,半睁着眼睛就有利于修行者不要昏睡,也表示进入了“禅那”状态。在很多寺庙里,很多的佛类塑身也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
之所以微闭着眼,其实还有一种寓意就是观己过,不盯人非,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知道,修道本身就是修行自己,审视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不寻思别人的错。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佛和菩萨都是神圣慈悲的,人们向其祈求平安和幸福。所以半睁眼是佛的外像慈悲,微闭着眼是因为不忍看到众生所遭受的痛苦.佛教导我们用心眼去观世界,从而达到”禅”的境界。
此外,这种微闭着眼的神态也非常契合朝拜之人的处境。当朝拜完佛或菩萨雕像之后,佛和菩萨也正慈眉善目地看着你,就会给人一种很踏实、很安定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因此,南红佛和菩萨类雕件之所以微闭着眼,其中可是意味深远!
『叁』 为什么大多数的佛像佛都是闭着眼
不是闭着眼,其实那是微睁的状态。
1、据说菩萨、佛的眼睛是“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都是有一份“禅意”在里面的。
2、佛家坐禅讲究“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静止状态,半睁着眼睛,也有利于修行者不要昏睡。所以在造像时,匠人们也会采用这种形象,代表菩萨、佛进入了“禅那”状态。
3、菩萨、佛祖半闭着眼睛,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意思就是不要去寻思别人犯的错误,修道本就是修自身的。
4、半睁眼象征“慈悲”,代表不舍六道,是对众生的怜悯,同时又不忍全睁眼看到众生的痛苦。
5、另外,我们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错误的、颠倒的,佛祖微闭着双眼,也是教导大家用心去看世界,那样才能达到“禅”的境界。
(3)为什么雕刻佛像眼睛都是闭着的扩展阅读
常见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以及明王像各自不同的特点。
佛像特点小乘认为佛只有释迦牟尼一个,大乘则认为,十方三世有无量的佛。在无量的佛中,经常描绘供观礼拜的有:现世的释迦牟尼佛、未来世的弥勒佛、过去世的燃灯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以及此世现阶段的贤劫千佛等等。
佛像虽然有千万之多,但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他们的区别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
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详、静穆、崇高、完美。
菩萨像特点菩萨像可分两类。
第一类侍立菩萨:如释迦牟尼身旁的迦叶、阿难尊者,阿弥西方三圣像陀佛身旁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其中观音菩萨像就有几十种,如一面两臂观音、一面多臂观音、多面多臂观音、如意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等。
第二类是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如献花菩萨、献香菩萨、音乐菩萨等。
菩萨外貌特征与佛相像,即刚足16岁的童男、童女相,凝聚着安祥之美,体现着慈爱精神。
所不同的是佛顶有肉髻,菩萨顶无肉髻;佛面如满月,菩萨面如鸡子、芝麻或鹅蛋;佛的服饰单纯朴实,身披袈裟、偏袒右肩、显露心胸;菩萨的服饰要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训、衣曳飘带。
菩萨的相貌、衣饰相近,唯一的分别方法是手印和法物。
如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而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衣饰则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观音菩萨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天冠中有一宝瓶。弥勒菩萨(天冠弥勒)手持宝塔,文殊菩萨手持经筐或经卷,地藏菩萨手持摩尼宝珠和锡杖等。
罗汉像特点罗汉形象在中国佛教绘画和雕塑中非常普遍,大约有三类:一是众多罗汉的组合像。如根据《佛五百弟子自说起经》而绘制、或雕塑的五百罗汉像等。二是根据佛典记述由罗汉像十大弟子或十六罗汉中选绘的单独罗汉像。三是画家任意挥毫、不计尺度地画一比丘形象而加题为罗汉的。
这些罗汉图,不论是降龙还是伏虎,也不论是与莽蛇同穴还是与虎豹为邻,都表现出佛教由无相、无念、无住以及众生平等观念而转化为慈悲、安祥的巨大亲和力。罗汉像外貌也许丑陋怪异,但却不乏慈悲与肃穆的内在美,体现出戒、定、慧三个方面神力。
明王像特点明王像是佛、菩萨的忿怒像。六足尊是阿弥陀佛的忿怒相,军荼利是东方世界宝净国土多宝佛的忿怒相,金刚药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这种忿怒像,以蹙眉瞪目、头发竖立、张口龇牙为通式。
参考资料:网络-佛像
『肆』 佛像为什么都是闭着眼
您的提问其实不是这样的 佛像其实都是半闭着眼佛像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
静坐时,全闭容易昏沉,全张开容易散乱。众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所以半闭眼睛,有助于禅定。
其次,它也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但并非什么都不知道。六祖说:是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意思就是不去寻思人家的错。修道本来就是修自己为主的。古人说,自知者明。佛法也讲,自觉圣智。总之,回光返照,自觉、自度、自净,是圣贤的通途大道。
至于龙王天王等,是护法神,就象我们世间的公检法机关,当然要睁开眼睛履行职责了。
『伍』 为什么佛菩萨的像都是闭着眼睛的
不是闭眼睛的哦,是微微睁开,向下看的
佛像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
静坐时专,全闭容易昏沉,全张属开容易散乱。众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所以半闭眼睛,有助于禅定。
其次,它也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但并非什么都不知道。六祖说:是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意思就是不去寻思人家的错。修道本来就是修自己为主的。古人说,自知者明。佛法也讲,自觉圣智。总之,回光返照,自觉、自度、自净,是圣贤的通途大道。
正所谓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自己的佛性,佛性是清净圆满的真正的自在。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才是自在)
还有就是,佛像都供得高,这样微睁视下的双目就好像佛一直在看着观照着加持着修佛的人,同时也让佛更显慈悲,从而使修行的人在这目光下生起信心
『陆』 关二爷的雕像为何都是闭着眼睛的有什么说法吗
因为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观音闭眼不救世,关公睁眼必杀人”。关公睁眼,代表有血光之灾降临,当然不会有人去供奉这样的关公雕像了。
武圣关羽,堪称是汉末三国时代,天下最浓墨重彩的名将,他位居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平生俯仰无愧天地,当年曾经斩颜良,诛文丑,败于禁,威震华夏,几乎“当世无敌”。因此,他在后世也逐渐被人们神话,成了“武财神”,或者是“关圣帝君”。
所以,我们才说“关公睁眼必杀人”。我们供奉关羽的雕像,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要么是求财,要么求保佑。供一个睁眼关公,莫不是想求关羽下凡给自己一刀?所以,才有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柒』 为什么佛祖或神像的眼睛都是半睁半闭的呢
佛像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眼睛二分开八分闭,寓意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版分观自在。权
静坐时,全闭容易昏沉,全张开容易散乱。众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所以半闭眼睛,有助于禅定。
其次,它也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但并非什么都不知道。六祖说:是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意思就是不去寻思人家的错。修道本来就是修自己为主的。古人说,自知者明。佛法也讲,自觉圣智。总之,回光返照,自觉、自度、自净,是圣贤的通途大道。
『捌』 佛为什么都是闭着眼睛的
是眼脸下垂,半闭目。
个人认为,在佛自身方面来说,佛像寓意禅定、悲悯众生;在众生方面来说,观想佛像庄严,自心生起柔顺谦卑,对佛生起亲近好乐。
『玖』 为什么雕刻的佛像大多半闭眼,选购绿松石雕件时有什么
相传菩萨、佛的眼睛是“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专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属自在。佛家坐禅讲究“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静止状态,半睁着眼睛,也有利于修行者不要昏睡。所以雕刻师们在雕刻佛像时,一般也会采用这种形象,代表菩萨、佛进入了“禅那”状态。
选购绿松石雕件的话,最重要的是眼缘。其次是看品质,绿松石品质参差不齐,高品质绿松石可遇而不可求。还有就是看雕工,雕工要精致,佛像面部不要有杂质。佛像整体看起来要很匀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