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雕刻个佛
❶ 雕刻佛三个头什么意思
体相用三面。
❷ 佛.观音雕刻的做法
材料不同 方法不同 网络、视频、有这个
❸ 可以雕刻菩萨吗
这个可以,不过不可过于随意,尽量按照【造像度量经】的标准雕刻才好。
❹ 可以自己雕刻菩萨之类的佛像吗/可以自己雕刻菩萨之类
可以,但是绝不能丑化佛菩萨,那样有罪。如果雕刻出来的佛像让别人看了生起欢喜心,生起慈悲庄严之心,那么您会福报很大,功德无量哦!
❺ 雕刻佛祖和孙悟空一起的寓意
《西游记》提及传授孙悟空本领的师父菩提祖师,此人名为菩提,(佛界名称)身着道服(还开了个道场)似佛非佛,似道却又通佛,在电视中并没有诸多说名其中身份和本领的描述。
细细读西游,不免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大圣的授业恩师:菩提祖师究竟是谁?区区7年就教了如此了得的一个大圣,那么菩提祖师本人的神通究竟有多大呢?为何他不许大圣提他的名号?他是否比如来更神通广大?
一、《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联系密切
提起明朝着作《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你一定不会陌生。从两部作品中派生出来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就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两部虽然讲述的是不同朝代的故事,可是里面的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李靖、哪吒、木吒、杨戬等人在两部书中都有体现。而《封神演义》中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燃灯道人经过若干年后,修成了正身,加入了佛教。后来分别成为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燃灯上古佛。这些人物也在《西游记》中出现过。可见,两部作品关联之紧密。
二、《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厉害人物简介
1.《西游记》二巨头
a.如来佛祖
如来佛祖,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鹫峰顶上修得六丈金身。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刚一出场便化解了天庭大难。后又多次显露身手,帮着悟空破了重重磨难。堪称《西游记》中的巨无霸。
b.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乃是海外老仙。他隐居深山,不露头脚。虽法力无边,却是无人知晓。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这对悟空今后大闹天宫的,以至最后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菩提祖师绝非等闲之辈。
2.《封神演义》五教主
a.老子
即太上老君。他是鸿钧老祖的大弟子,掌管人教。曾三次下山帮助阐教力退截教众仙。也曾一气化三清,战败过通天教主。《西游记》中,他住在离恨天中,是三清教教主之一的太清圣地混元教祖--太上道祖,也称太上老君。
b.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是鸿钧老祖的二徒弟,掌管阐教。他的弟子很多,其中不乏有名之士。像佛教中的文殊、普贤、观音三位菩萨,以及“过去七佛”中的惧留孙佛都曾是他的门人弟子。而杨戬、哪吒、李靖等人都是他的徒孙。后来他成为三清教的主管--《西游记》中的玉清圣地先天教祖。
c.通天教主
通天教主是鸿钧老祖的三徒弟,掌管截教。他的门人弟子最多,但大多都是在滥竽充数。不过他也为上天做了不少的贡献。像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通天教主听信众弟子的谗言,摆了下“诛仙”、“万仙”二阵,堵住了姜子牙的去路。后来多亏四大教主同心协力才破得此阵。他就是三清教的另一位教主--上清圣地通天教祖灵宝天尊。
d.接引道人
接引道人是西方教教主,住在西方极乐之乡。此人身高丈六,面皮黄色。长年累月不曾离得清净之所。后来受人之约,三颗舍利取下戮仙门,与老子、元始共破通天恶阵。
e.准提道人
准提道人是西方教二教主。曾多次来到东土度化有缘人。他比接引更开明,也多次帮助阐教解危难。可以说是二道皆通。他手里的加持神杵和七宝妙树真可谓是法力无边。通天教主曾两次败在准提之手。
三、《西游记》中隐藏着线索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世外神仙。由于孙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灵宵宝殿揭了个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师傅普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在《西游记》中就连一点线索都没有留下吗?答案是否定的。
先让我们看看菩提祖师的住所。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天上灵山”.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内。这两座山名如此相像,这真的是巧合吗?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见《西游记》第一回)。可见,菩提祖师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难道这就意味着菩提祖师是佛非道吗?如果他是佛,那他为什么对道教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为什么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说呢?
四、《封神演义》寻答案
在《西游记》中,我们无法***菩提祖师身份之迷。但我们知道《西游记》里的人物是与《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给人的感觉是佛道一体。而在《封神演义》中恰恰就有一个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曾经帮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诛仙阵”和“万仙阵”.堪称《封神演义》的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
1.接引道人 VS 如来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极乐之乡,身高丈六,面皮黄色。不禁让人想起了《西游记》中已经修成丈六金身的如来佛祖。两人相貌如此相似,并且都在掌管西方极乐圣地。难道他们是一个人吗?那就让我们看看两位作者对两位角色的描述吧。
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东土而来。只见足踏祥云,霎时而至芦篷。广成子来禀老子与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师至矣。”老子与元始率领众门人下篷来迎接。见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见: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
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话说老子与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芦蓬,打稽首,坐下。
b.再看看《西游记》中第七回对如来的描述:
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
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
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
c.在《封神演义》里,还有这么一段:
接引道人顶上现出三颗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剑。那剑如钉钉一般,如何下来得。西方教主进了戮仙门,至戮仙阙立住。
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后建立佛教的如来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
2.准提道人 VS 菩提祖师
我们再来看看两部作品对另外二人的评价如何:
a.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见《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
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後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b.菩提祖师首次亮相,见《西游记》第一回:
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教徒。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五、答案揭晓
根据以上文的评述,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菩提祖师便是准提道人,是如来佛祖的师弟。两人曾经共同执掌西方教。后来如来修成六丈金身,建立佛教,把西方教吞并。菩提祖师也从此隐居山林,将高山命名为”灵台方寸山“,与”天竺灵山“相对。以后自立道观修身养性,除了山中居民,没人知道他的住处。就是那如来,也不知道自己的师弟身在何方。更不知西牛贺洲还有仙人存在。如来曾这样评价西牛贺洲:”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见《西游记》第八回)。可见,同处西牛贺洲的如来,却不知菩提老祖的存在。由此可知,菩提的道行一点都不逊色于如来,甚至可以避开如来的法眼。
❻ 佛教雕塑是怎样的
佛教早已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2世纪中)自印度传入中国。当时的情况是在中西交通道路开辟以后,印度佛教僧侣相继东来,中国也有不少信徒西行求法。东晋时代的法显是其中最著名的,他所著《佛国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法显西行之前,东汉时即已有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等来中国传教,驻锡河南洛阳白马寺。后秦时,天竺鸠摩罗什三藏更大力整理由印度传来的旧译佛经,并新译了很多通俗的经文,佛教才逐渐在中国广泛传布。佛教在创始时是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梵天创世之说的,其基本教义,是以断除烦恼,得以成佛为终极目的。为了能受到信仰,宣称人的精神不灭,生死轮回,并有天堂地狱之说。这种唯心主义的宣传,正是佛教在中国大受欢迎的原因。佛教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展,是和东汉以来的社会情况分不开的。
中国自东汉以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虽然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有局部或暂时的发展,但由于东汉末年农民战争失败后,随之而来的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以及稍后的民族间的战事,社会长期纷乱不安,人民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加之魏晋间兴起了反对儒道各教的玄学思想,这对当时统治阶级有很大影响,促使上层社会更加走向腐化颓废,更多陶醉于享乐生活。为了企图永久巩固其优越地位,便借助宗教迷信来麻痹人民,以消除其斗争意志。应运而生地出现了一些所谓高僧,有的为迎合统治者的爱好,利用玄学来解释佛理,还有不少人兼通老庄之学,促使玄学思想进一步与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相结合,佛教得以依附于士族贵宦,因此获得极大的发展。统治者也深悟佛教能起到“化民成俗”的特殊作用,为了利用它也就更大力提倡。
后秦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传教期间,其弟子有的精研佛教教理,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对信众有很大的鼓动作用。到北朝时代,北魏拓跋族入主中原,部落新贵,贪图享受,佛教因果报应和天国极乐的宣传颇能迎合其心理,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在双重压迫下更遭到战乱流离的痛苦生活,除少数奋起斗争,举行起义外,多数人陷于贫困、离乱,痛苦无援的境地,很容易产生祈求神助的思想,正如列宁在论宗教时说的:“当被剥削阶级在反抗剥削者的斗争中,表现得软弱无力,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美好的来世生活的信仰”;又说:“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一生的人,宗教教导他们,在人世生活中,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对于依靠他们的劳动而过活的人,宗教教导他们要在人间乐善好施,廉价地为他们的整个剥削生活辩护,廉价地售给他们享受天国幸福的门票”。在处于那种社会环境和思想意识的支配下,人民对往生天国净土寄托了极大的希望,对放弃今世的一切欲求歹以换取来世的幸福,也深信不疑。根据敦煌石室发现的六朝人所译的经典中,净土经论占有很大比重,也能说明这一事实。
既然朝野贵贱,由于各种现实原因都信仰佛教,佛教便在这片沃土上根深蒂固地发展起来。随着佛教的普遍传播,被佛教借助来作宣传的各种艺术手段便同时大为兴盛繁荣起来。因为佛教的宣传方式,除了传播经典文字之外,主要是靠人人都能理解的艺术形象。正因为佛教是“以像设教”的,所以它在宣传上运用立体的雕塑形象,远比绘画形象为广泛。所谓以像设教的“像”,主要是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侍从们。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争取广大群众的信仰,就须适应中国的风习,并与中国社会相结合,才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因此,佛教一方面利用雕塑造像以达到宣传目的,另方面,在造像的内容和形式上,不可能不对当时社会作出曲折的反映,这就使佛教艺术,主要是佛教造像必须面向现实。古代雕工塑匠们在这方面是充分发挥了才智的。如对佛和弟子、护法天王等的造像,既不违背佛教造像的仪轨(一定的造型样式),又符合于当代统治者的意图与要求。同时为了争取广大信众的心理,在造型上又必须使神“人性化”,即将宗教偶像赋以世俗人的形象,使信众感到亲切,才肯把祈求、愿望都寄托于神的身上。因此中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中国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是中国各时代社会生活反映的一个方面,从各个时期佛教造像的演变中,可以说明这种情况。
❼ 怎么夸翡翠佛公的雕刻
这是一款天然翡翠A货,冰种,佛公吊坠,真品无疑问。
种老,水头足,揭阳精工,雕工精湛,刻画传神,开脸喜庆,给人以心情舒畅,精神愉悦的视觉享受。用料足实,器形规整,是收藏的首选。
图示:
❽ 求雕刻的什么佛
子曰我能 2011-08-01
这是柬埔寨吴哥窟中的小乘佛教释迦摩尼和蛇王的雕像。
《佛本行版集经》卷三十一、《有部毗权奈耶破僧事》卷五载,佛从菩提树下起,往牟枝磷陀龙王池边,坐一树下思惟,时七日洪雨不止,牟枝磷陀龙王乃出,以身绕佛七匝,引头覆佛头上,守护佛陀,使不受诸恼乱。
悉达多太子接受牧女乳糜的供养,在河里洗净身体是,象王就为他踩平菩提道场,铺上柔软的干草,让他安心的进入无上禅定。在第六个七天,风云大作,雷电交加,蛇王牟迦林用身体围绕佛身七匝,撑平九个头为佛陀这封挡雨。后世比丘为纪念这段历史,寺院都有立此九头蛇神之塑像。传到中国后,中国人崇尚龙,此形像也就慢慢的转变为龙。泰、缅、兰卡等地还是保留此蛇(没有四条腿)的形像。
印度古代不少部落和朝代都声称自己是那迦即蛇的传人:祖先与那迦女结合而生的子孙。
❾ 灵隐寺的弥勒佛雕刻和其他佛像有什么区别
杭州西湖灵隐寺畔的飞来峰造像,是元代石雕佛像的杰出代表。它作为大理风景区内的石窟艺术,各个洞窟的布置在选择环境上颇费心机,分布在西湖的水光山色之中,成为美妙的西湖风光的点睛之作,为景区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它们有藏、汉两种,陆续雕刻于五代、宋、元时期,元代造像最突出,题材十分丰富。有藏传佛教造像,有各种密宗题材。更多弥勒佛介绍请阅读文章灵隐寺飞来峰石雕佛像观音菩萨雕刻赏析元代内地的佛教雕像上承宋代,又吸收了西藏等地的风格,有独特的面貌,在当时就引人注目。元代释圆至《牧潜集》记载石雕工匠张生:“一堂之上坐立有度,尊卑有容。怒者、喜者、敬者、居者,情随状异,变动如成人,住观者双目有神,不敢目为土偶,此塑之工也.菩萨则不然,慈眼视物,无瓦畏之色以耸观瞻,其见非愿。其慈若喜,其寂若悦。德悦于容,动于神。”据说,他塑造的观音完全体现了所塑对象所应有的含义。今天虽然见不到张生的作品了,但却留下这一段宝贵的文字记述。飞来峰是西湖边的一座高二百多米高的石峰,据说是从天竺的灵鹫山飞来的。飞来峰造像中的青林洞,也叫老虎洞、金光洞,洞口上方雕有五代时的西方三圣,弥勒佛和大势至、观世音,为后周年间雕刻;洞口右边石壁有北宋时雕凿的卢舍那佛会:头戴宝冠的卢舍那佛即大日如来,双臂高举作说法状,四周有文殊、普贤、四天王、四菩萨和供养人,还有浮雕的两名飞天。玉乳洞雕刻有北宋时的二十多尊小型罗汉像,还有六位禅宗高僧,即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龙涨洞洞口有北宋雕刻的三组佛教故事。第一组是白马驮经,表现东汉时佛教传入的故事:两位南亚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应汉明帝的邀请,用白马驮着经书,万里迢迢来到洛阳,建立了白马寺。石壁上的人和马显出经过长途跋涉的疲倦,很有艺术性。第二组是朱士行求经的史实。朱氏是曹魏时僧人,是较早前往西域取经的中国僧人之一。雕塑家表现他一手持棍,牵着马匹,大步前行.前往西天取经。还有大家熟知的唐僧玄类,唐僧在这里是位谦和的僧人,双手合十。这三组故事都是真实的历史,表现手法也较写实。请阅读;最完美的石雕菩萨雕刻像在哪里烟霞洞有宋雕观音,娴静优美,宝冠缨络,极为华丽,是江南女子的装束,衣裙的线条用了阴刻线,和仕女画相近。飞来峰梵式造像有菩萨、救度佛母、大白伞盖佛母、佛母、多闻天王、金刚等,还有白衣观音、水月观音、杨枝观音等。一处是五方菩萨,塑出了持柞、持剑、持铃三位。阎文儒先生对此曾有记述。还有一尊是金刚手菩萨,身子略肥胖变形,胸乳袒露,下系短裙,头戴硕大宝冠,一手举起,握金刚柞,配着飞舞的帛带,姿态更为生猛,虽然夸张,更能够吸引人。造型都符合人体比例,衣纹流畅生动,可惜肢体像使用面团塑成,比较圆胖,几乎看不见骨骼,,缺乏力度。飞来峰汉式造像是汉地流传的大乘教派内容,有弥勒和十八罗汉等。最着名的是第36窟那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南朝的剡县大佛、唐代的乐山大佛,(不明白乐山大佛请阅读四川乐山石雕大佛是怎么建造的呢)虽都是弥勒佛,但不是这样的。原来,这是五代后梁时的一位和尚,浙江四明人,在岳林寺出家,因为他手里常拿一个大布袋,互边装着他所有的生活用品,所以又称呼他为布袋和尚。这位和尚大腹便便,如果是天要下雨,就先穿着湿鞋行走;如果是晴天,他反倒要穿着木屐抱膝而眠。他见物即乞,并留下一丁点放进布袋,饥饿时就吃,吃饱了就睡。他最喜欢小孩子,常和小孩在一起嬉戏。在他坐化之前,留下一首诗:“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于是,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化身,建佛塔供养他的法体,(佛塔的介绍请阅读文章佛教石塔简称佛塔介绍)。以后塑造的弥勒佛就都以他的模样为模特,这尊飞来峰大佛为弥勒佛较早的遗存。它高约二米,胖头长耳,袒胸露肚皮,斜倚着布袋而坐,一手抓住布袋子,一手拿着佛珠,慈眉善目地笑着,胖而宽的脸出现了双下巴,突起的颧肌,下垂的耳朵,都有点夸张,但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个人。同是弥勒佛,剡县大佛的笑容是可亲的,(剡县大佛也叫江南第一大佛,请阅读我写的文章江南第一石雕大佛像是怎么雕刻的))乐山大佛严肃一些,但也有慈和的心绪。布袋和尚更是满脸笑容而不是冷漠无情的,展示着他宽广的胸襟、慈悲的心性,和普通人一样可以亲近。看见它的人会受到感染,心头会快乐,并对他产生敬佩。难怪其形象近千年来能够深人人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肚佛”。大肚佛身边还雕刻着十八罗汉像,身形较小,动态各异,它们共同组成了完整的群像。在飞来峰的冷泉边,有一座小山嘴,雕刻家就在山石上开一个小完,里边雕出一个跌坐的观音像,旁边设着一只净瓶。观音一腿曲起,微微侧头,似在倾听水泉之声。风景和石雕佛像紧密结合,相映成趣。
❿ 雕刻件里站着的佛是什么佛
那是为了让见者结善缘、种善根,也是一种积福报的方式。
佛菩萨的回雕像或画像,其实答也是佛菩萨为坚定佛弟子、信众们的信心的示现,这些只是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恭恭敬敬、诚心诚意才是最关键的,所谓“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常人,对自己木有信心,所以就需要有外在的东西(譬如雕像啊、佛珠啊、吊坠挂件啊之类的)来增强;如果真正做到了心中有佛,有没有雕像都不重要了,因为睁眼闭眼、心内心外都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