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屋檐的雕刻叫什么
1. 紫禁城房屋的屋檐上的雕塑是什么
是走兽,也叫蹲兽。一般建在宫殿建筑庑殿顶的垂脊上。分仙人和走兽两部专分,每一个兽都有自己属的名字和作用。仙人走兽最早出现于汉代,但一直并没有固定的使用规格。清朝开始出现官方定制,位于最前端的是仙人,名仙人骑凤,后面是走兽,通常数量为奇数,一般情况下走兽数量为9是最高规格,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其中天马与海马、狻猊与押鱼之位可置换)。
不过不是每一座宫殿都会有这些走兽,要看宫殿的等级和用途。在故宫的太和殿上,在斗牛之后又加了一个行什,走兽数量达到了10个,这便表示太和殿的规格是最高的。乾清宫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地位仅次于太和殿,走兽减去“行什”,为9个;坤宁宫明代是皇后寝宫,清代是祭神和举行皇帝大婚之用,走兽为7个。东西六宫是后妃居住的地方,走兽为5个。宫墙门走角则多为1个,即琉璃小兽只有“龙”一种。
2. 急求古建筑屋檐上的圆形浮雕浮雕叫什么名字,怎么称呼!!!!!!!!!
这是一种兽面纹瓦当,您是问瓦当上所雕出的兽是那种动物吗?
因为兽面形瓦当在南京比较常见,所以给您查了一些文献,在贺云翱的《南京出土六朝兽面纹瓦当再探》一文中认为,人们用兽面纹瓦当装饰屋檐,可能与辟邪观念有关,东吴之前的兽面造型难以指认是那一种动物,但东晋之后兽面为虎纹的趋向比较明显,看了下您这张图,上部中间隐约可见一“王”字,极有可能是虎面纹,虎为猛兽,可以逐疫。
3. 请帮我甄别一下这种屋檐上雕刻的是什么鸟的形状有什么寓意
凤凰 吉祥
4. 古建筑中的木雕刻专业术语叫什么
雕匠
5. 古代房屋雕刻
参考一下徽州三雕的介绍,看是不是你要的答案。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歙县博物馆藏有一块灶神庙砖雕,见方仅尺的砖面上,雕刻着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钢锏的圆雕菩萨,据考证这块精巧绝伦的砖雕花费了1200个匠工,堪称徽州砖雕艺术的经典作品。石雕在徽州城乡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至于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木雕主要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全国屈指可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几乎是无村不有。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6. 屋檐下龙形木构件是什么称谓,有什么寓意
屋檐下龙形木构件称:雀替。
用于梁,额枋与柱的交接处的木构件,功用是增加梁头抗剪能力、减少梁枋的跨距。元以前雀替多用于内檐,明清普遍在外檐额枋下使用。早期雀替只饰彩画,不加雕饰。明代起雕刻云纹或卷草纹。清中叶以后,雕刻龙头及飞禽增多,南方及沿海人物造型雀替风行。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名词:
一、梁
建筑中搭在柱顶的水平手里构件。在较大的建筑物中,梁放在斗拱上,而较小的建筑物,梁头直接放在柱上。横断面多呈矩形,明清时接近方形,南方的梁不少采用圆形,以节约木材。梁下两端有柱子支托,上面能负顶部荷载。
二、月梁
梁呈上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两端常雕饰,此种状如拱月的梁即称“月梁”。
三、枋
檐柱之间起联系作用并水平承托屋顶重量的构件。南北朝前多置于柱顶,隋唐后移至柱间。
四、额枋
位于建筑四面向外,在檐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矩形横木。宋代及宋代前叫“额枋”,
宋以后叫“阑额”,也叫“檐枋”。建筑正面的额枋,是雕刻和彩绘装饰的重点部位之一。
五、抱头梁
檐柱与金柱之间的短梁。
六、穿插枋
在抱头梁下与之平行的小梁叫“穿插枋”。
七、柱
为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八、斗拱
位于屋檐下柱顶与额枋之间,以榫卯结合、交错叠加而成的构件,有分散梁架重载和承挑外檐荷重的功能。它不仅是我国木结构建筑特有的构件,也有特殊的装饰作用,还作为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九、撑拱
檐柱外侧向支撑挑檐檩的构件,明代前仅为斜木杆。后逐渐增加了挑木及斗拱等,装饰也日趋复杂。
十、牛腿
是结构及装饰日趋复杂的撑拱在江浙一带的俗称。
十一、雀替
用于梁,额枋与柱的交接处的木构件,功用是增加梁头抗剪能力、减少梁枋的跨距。元以前雀替多用于内檐,明清普遍在外檐额枋下使用。早期雀替只饰彩画,不加雕饰。明代起雕刻云纹或卷草纹。清中叶以后,雕刻龙头及飞禽增多,南方及沿海人物造型雀替风行。
十二、挂落
安装在门的过梁上,是保护过梁的木构件,常作雕刻、镶拼等装饰处理。
十三、花牙子
檐下柱间挂落下的镂空雀替,纯装饰性构件。
十四、花板
在外檐斗拱与斗拱之间的遮板叫“垫板”、因常有彩绘和雕刻,故有些地区称“花板”.
十五、匾联
在传统建筑上提额挂匾,书写对联,是屋宇最具中国特色的装饰手段。
十六、庑殿顶
是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屋顶,有重檐庑殿顶和单檐庑殿顶之分。重檐庑殿顶的古代建筑中最高级别的屋顶样式,只用于皇宫、庙宇中的主殿。单檐庑殿顶则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次殿或门堂等处。
十七、歇山顶
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单檐、重檐和卷棚歇山等多种。重檐歇山顶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形成的屋面式样,等级仅次于庑殿,多在一些规格很高的殿阁中使用。而一般的歇山顶则应用非常广泛。
十八、悬山顶
两坡顶的一种,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是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两端悬伸在山墙以外。这类屋顶形式简洁、美观而朴素,多用于宫殿寺庙中的附属建筑和民间建筑。
十九、硬山顶
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硬山顶形式简单而朴素,多用于宫殿寺庙中的附属建筑和民间建筑。
二十、垂莲柱
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下部悬空的垂柱,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垂花柱”等,是装饰性构件。
二十一、栏杆
是建筑物边沿供人倚扶,防止人、物坠下的障碍物,起维护或分割作用的结构之一。人们很早就把栏杆普遍应用在台基、室内、室外、走廊、花池、楼台亭榭等处,通常也作各种装饰美化。
二十二、美人靠
在坐凳栏杆外侧安装尺余高的靠背,成为“靠背标杆”。这种栏杆多用于园林,特别是临水建筑,供游人斜倚眺望和解乏。靠背部分或直或曲,或做成其他种种式样,颇富装饰性。因弯曲似鹅颈,又称“鹅颈靠”。因古画中常常画仕女凭栏眺望,故美其名曰“美人靠”。
二十三、门楣
楣,门户上的横木。,古时显贵之家门楣高大,故常以“门楣”喻门第,也是宅第装饰的重点部位。
二十四、影壁
作为大门屏障的墙壁,又称“照壁”或“照墙”。早期建筑中门内的称“隐”,门外称“避”,影壁由“隐避”演化而来。影壁依其做法不同,又分为“一字壁”、“八字壁”、“三滳水影壁”等。砌筑于院门之内对面山墙的称“座山影壁”。设于大街对过,与大门遥相对应的称“外影壁”。影壁做法讲究,常带有砖雕,既能使外人不能对内一览无遗,又能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二十五、正脊
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成的屋脊叫正脊。,戗脊指歇山屋顶上与垂脊成45度相交的四条屋脊。
二十六、角脊
指重檐建筑下层屋顶檐角上的屋脊。
二十七、山墙
位于建筑两端的墙,除硬山建筑外,均止于檐下。
二十八、山花
歇山屋顶两端博风板下的三角形部分,明代以前多为透空,仅用悬鱼、惹草加以装饰。明清多封闭,并施雕刻装饰于其上,谓之“山花”。
二十九、悬鱼
房屋两端山面的装饰构件,用木板雕成,安于博风板的正中。因初期雕成鱼形,从山面顶端悬垂,故称“悬鱼”。后有各种变形,已完全脱离鱼的形象,但仍称悬鱼。山面饰悬鱼有主人自示清廉之意。
三十、惹草
安于两端山面博风板边沿的木质装饰构件,呈三角形,其上雕刻云纹之类。
三十一、正吻
即“大吻”,屋顶正脊两端装饰物。龙头形,口大张,咬住正脊。汉唐多以凤凰为正脊饰,南北朝被鸱尾所取代,宋元出现鸱吻、龙吻,明以后多用龙物,富丽有生气。清以后逐渐程式化。
三十二、鸱尾
汉于宋宫殿屋脊两端曾流行鸱尾脊饰。汉时方士认为,天上有鱼尾形,置于屋顶可防火灾,于是有了鱼尾形脊饰。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脊饰以龙形为主,鱼尾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尾部透空翘卷。
三十三、背兽
古建筑屋面大吻背后兽形瓦件,外形似一个螭兽头,明代的背兽比清代背兽鼻子长且向后卷曲,后部做出长榫可以直接插入大吻的阴榫内,做工考究,造型华丽。
三十四、仙人
垂脊或戗脊到屋角前端的瓦质雕饰件做成的仙人形象,故叫“仙人”。又称“骑鸡仙人”、“冥王骑鸡”。
三十五、走兽
也叫“小兽”,宋代称“蹲兽”,是垂脊前部即角脊上紧随仙人之后的一排瓦质雕饰件,其次序为龙、凤、狮、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猴,使用多少视建筑大小而定,但必须是奇数,最少的只有一个。故宫太和殿的角脊上的走兽很特殊,共有十个,成双数,按清制是最高等级的。其中天马、海马象征皇家威德通天入海;斗牛、狎鱼可以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狮子为镇山之王;狻猊则为能食虎豹的异兽,象征百兽率从;獬貘善辨是非,以示皇家的“正大光明”;行什似猴,为压尾兽。
三十六、火珠
宫殿、塔庙建筑正脊上作装饰用的宝珠,圆珠外缘似火焰作饰,故名“火珠”.
三十七、宝顶
塔刹刹顶的装饰物,状似圆形宝珠而得名,一般置于宝盖之上,与仰月或火焰组成装饰,有时也单独做刹。
三十八、马头墙
是防火山墙的一种。因防火,又叫“封火墙”、“风火墙”。房舍山墙高出屋面,以防一家着火,殃及邻家。其外形多样,因其高出屋面随坡叠落部分略似马头形,故名“马头墙”,在安徽、浙江、江西一带多见。
三十九、女儿墙
由“女儿墙”一词而来。凡是在房上、楼台上或墙上的矮墙都叫“女儿墙”,作用与护身栏杆相同。墙体可砌实体,用花砖或花做法,也可用经过砍制雕刻的砖仿各种木质栏杆砌筑。
7. 仿古建筑屋檐下的娄空花格叫什么
挂落,雀替,吊瓜等
如果是宫殿的建筑则下面有斗拱
8. 古建屋檐下装饰的圆形墩子叫什么
请问是这一种吗?叫垂花柱,用垂莲柱出挑屋檐,
占天不占地,很符合使用功能,节约用地,又很有装饰效果。
9. 屋檐下的这个东西叫什么 有图
斗拱。中来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自,斗拱是在柱子的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装配的组合构建。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斗拱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